作者简介
田汉,原名寿昌,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出身贫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以后相继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秋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年底同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时主编《南国月刊》。
从1929年冬开始,他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七人执行委员会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6月南国社被查封,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是发起与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和夏衍等打人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1935年2月田汉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创作了五幕话剧《卢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8月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到长沙、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他是组织者之一。1938年初与马彦祥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又去长沙筹办了《抗战日报》。1938年2月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1940年到重庆,与欧阳予倩等创办《戏剧春秋》,后到桂林领导组建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1944年春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为田汉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话剧代表作有《关汉卿》、《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白蛇传》等。
故事梗概
《丽人行》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侵占下的上海为背景,刻画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典型:第一个是朴实善良的纱厂女工刘金妹。她被日寇强奸,含恨自杀,但被革命者孟南救下,受到李新群、梁若英的照顾。回家后丈夫友生骂她为什么不去死,孟南晓以大义,让他把仇恨对着敌人,但残酷的现实又第二次把她避上了绝路。丈夫为了救她,被流氓弄瞎了眼睛,自己的工厂又关门。刘金妹只能以借高利贷摆小摊来养活母亲和丈夫,但是货物又被当局没收,她只能忍痛卖身,丈夫发现后盛怒之下不仅打了她,而且骂她“无耻”,叫她“快滚”,她走投无路,跳进黄浦江,所幸被渔民救起。在这个苦难的历程中,刘金妹自杀的消极心理中萌生出对“中国快天亮了”的希望,她丈夫的那种个人褊狭的怨愤也变成民族的、阶级的仇恨。
第二个是为革命艰辛地工作,满怀信心的英勇战斗着的党员李新群。丈夫孟南被调到内地以后,她更加忘我地参加党的工作,在这条线上,增加了对我地下工作的描写,引出了章玉良、刘大哥、孟南等一系列革命者的形象,还侧面写到了处于地下的共产党人发动工厂罢工的情景和狱中革命者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三个是倾向革命但又留恋于资产阶级生活的知识妇女梁若英。她的丈夫章玉良为了抗战到内地去,她却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居然和银行家王仲原同居了。她身上存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苦闷之间的矛盾,既不能忘怀章玉良的爱情,又割舍不去“阔太太”的“太平饭”。直到最后发现王仲原已经和女汉奸俞芳子同居,好言相劝反被赶出来,才开始醒悟,踏上革命道路。结尾处,三个女性在黄浦江畔相遇,“她们三个女人,在美丽的夕阳中紧紧抱在一起,迎接新的斗争生活。”
《丽人行》虽然是话剧,却没有受话剧场景的一般规定,彻底打破了“幕”的切割法,将全剧分为21场戏,13个景。在剧本结构上,田汉把具有完全不同人生观的三个女性进行平列式的展示、比照,并且采用了一个幕间报告员,以记者向观众报道见闻的方式,成为贯穿整场戏的线索。舞台背景则不再是实景,而是尽可能地接近中国戏曲演出的写意布景,使得整出戏剧不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是拥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社会现实。同时,田汉也借鉴了电影和报道剧、街头剧的某些艺术经验,《丽人行》的多场景,开放式的结构,随物赋形,散而不乱,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过场戏该简则简,重场戏该繁则繁,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开阔而又宏伟的结构。从《丽人行》开始,田汉的话剧都是运用多场式结构的。田汉一直追求舞台上的新样式,这个新样式绝不是写实主义的。他强调戏剧的“视”、“听”两要素,认为要“鼓动时代新兴的机运”,必须有“自然的、律动的、精力的、高速度的剧本与话本”;布景不尚“华丽写实”,要造成“暗示的”、“激荡的”、“美的幻影”;灯光则因地制宜,“运以巧思,收艺术的效果”,这些艺术观念至今都有强烈的先锋性。《丽人行》明写日本统治下的上海,暗写美蒋统治下的现实。李新群、梁若英、刘金妹这三个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金妹受到日本人凌辱,丈夫又被流氓弄瞎了眼睛,为了一家人活命她借高利贷摆地摊,也被警察没收。这些悲惨的情节,实际上也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案件,在当时曾经引起过不少轰动的“沈崇案件”和发生在上海的“摊贩事件”。若英由于贪图享受,从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变成资产阶级的太太,摇摆于革命与堕落之间,她的道路是许多知识妇女的一面镜子。而剧中特务跟踪李新群、章玉良等情节,也正是当时国民党特务盯梢捕人、制造白色恐怖的现实的反映。可以说他的剧本是紧紧与当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田汉自觉地把自己融进了时代里去,拥有明确的政治性、强烈的民族性和突出的现实性,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具有时代特点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