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0200000003

第3章 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而“天人合一”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主要趋向。天人合一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人观察、认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不了解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就难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无法把握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天人合一”有着丰富的、多方面的内涵:第一,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是全部古代道德思想的出发点。基本的论点包括天地生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一体。由此引出以下各点。

第二,关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人道本于人性,性与道合一,而人性又秉于天赋。性是自然,属天;道是人文,属人,性道合一就是天人合一。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道德的起源和道德修养的问题。

第三,关于人最为天下贵和人禽之别。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有高于万物的价值。人之所以异于禽兽、高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这种对于人禽之别的认识,把道德和道德自觉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第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出发,得出了人要与万物为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的结论,实际上提出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的问题。这是天人合一观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在古代虽然不占主要地位,然而在今天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却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意义,成为当前人们讨论天人合一观时关注的中心。

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并不完全正确,但它既然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我们今天就必须对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也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至于说古代“天人合一”观的现代价值,则更需做具体分析,它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情况。在古代天人合一观中占着核心地位的性道合一,把人道归之于天赋人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显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观点,很不科学。其把人与禽兽的区别归结为有无道德,更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指出了这一重要区别,强调不讲道德就近于禽兽,以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则有其合理之处。古代天人合一观中原来并非主要之点的关于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却在今天引起最多关注,成为需要研究、发展的重要之点。这个事实说明,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人类认识的提高,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也必然会经历发展和变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观念,儒、释、道在这一点上大都一致,各有不少论述。我们这里辑录的材料以儒家为主。这是因为,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来说,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从其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来说,也以儒家思想可资借鉴的为多。

1天地生人

天地生人,或说人是天地所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观念。这里天地是指自然,天地生人,就是说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人与万物一体,同属自然的一部分。《周易》认为天地缊,阴阳交感,化生万物;《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庄子认为万物一体,人的生死,物的存灭,都是一气之化。其共同的一点,就是肯定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以这一基本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传统的道德学说;也由此而提出了人对自然应采取的态度问题。北宋张载《正蒙·乾称》中,从“乾称父,坤称母”起始,引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结论,由此进而论证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这是这一思想最集中、最简练、最有代表性的表述。

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它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正是从这点出发,中国文化没有朝宗教方面发展,不是去追求神道,而是致力于人道的探求,从而发展并丰富了道德学说。

2人与天地合其德

由天地生人的基本观念引出的第一个结论,便是人道与天道的一致。

第一,天道和人道,自然发展的规律与人道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天为天道,在地为地道,在人为人道。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取法于自然之道以指导自己立身处世。

第二,天道与人道的一致,体现在人性中。人要把握天道,无需去祈祷、占卜,只需反身内求,致力于修养。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循性而行,就合于道。天道与人道的一致,也就是性与道的一致,这是古代天人合一观的最核心的内容。

第三,人的修养,或禀于天性而明人道(自诚明),或通过修养而尽心知性(自明诚),关键在“诚”,就是使天道要求实实在在落实到一己的言行之中。

从根本上说,对人道、对道德,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基础去解释,把人道全归于自然,离开人的社会性谈人道和天道人道的一致,是错误的。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也有其积极方面。它虽以天道为人道之本,却立足于人,提倡通过修养,尽心知性把握天道,这就排除了对神的信仰而大大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从此可以理解,何以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像其他许多民族文化那样走上宗教发展的道路,却形成并发展了深厚的道德传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点。我们应该发扬这种道德传统,努力提高全社会人们的道德自觉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人禽之别在有义

人是天地所生,与万物一体,但又不同于万物。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最为天下贵,有高于万物的价值。孟子批评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时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明确提出了人与禽兽区别的问题。他指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无此四心,“非人也”。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荀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人能群、有辨、有分、有礼、有义,即有等级之分和反映这种等级之分的政治、道德规范。实际上他们都是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指出了人与禽兽的区别;其中又特别突出了人伦和道德。他们从人禽之别来论证人的价值和人伦道德的重要,以为无道德则近于禽兽,知人禽之别才知人贵于物,知人贵于物才知仁义道德的重要,然后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这是一个根本的价值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中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民间对不道德之人和事常斥之为“衣冠禽兽”和“兽行”,父辈教育子女,也把教以学会做人为第一要务,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禽之别的认识及对之的重视。

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其局限。孟子强调人禽之别,实际上是提出了人的社会性方面,但他又把道德归之于人天赋的自然本性,因而没有能真正说明人的社会性。在这一点上,荀子以为礼义不是人性本有,而是后天人们为维持一定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比孟子较为合理。但荀子以等级之分为社会所不可缺,又把它视为圣人所作,也反映了他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4赞天地之化育

从天地生人、人与万物一体引出的第二个结论,就是人应该以自然万物为友,对自然采取顾从、友善的态度,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一共同的根本态度下,儒、道的态度又有不同。道家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说“无以人灭天”,主张返朴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于自然;儒家则肯定人力的作用,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通过改造自然来利用自然。道家离开人的作用而崇尚自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不合;荀子批评他们“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是很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

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面对这种危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也获得了新的意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应该改变人与自然对立、一味追求征服自然的观念,要与自然为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发展了环境伦理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向中国传统观念的简单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立足于古代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在“不务说其所以然而善用其材”的思想影响下,基本上只限于顺应自然规律去利用自然,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实现,都还是要有赖于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对自然的改造。综合东西方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在天人合一,人以自然万物为友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改造自然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合理途径。

同类推荐
  •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介绍了中医文化之源流,包括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的名著、名医,中医诊疗方法,百草药性,养生妙法等内容。
  •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那些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石砖瓦砾、珠宝器物……是记载先人讯息的密码。它们静静地、默默地守候着远古的秘密,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人类祖先是如何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为背景,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为例,探索县级基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的机制创新问题,尤其是探索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经济又欠发达的县级政府如何建立更好的机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热门推荐
  • 天破穹时

    天破穹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前世重生,今生轮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飞禽走兽,可见又有几人能站在世界的顶峰,俯视世间的千变万化,生离死别呢?一次时间的穿越,是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前途,还是黑暗的深渊?是灾难的重生,还是人类的顽强抵抗?一个少年,如何改变一个世界?转生,轮回,踏破一场命运,赢得红尘的烟火。
  • 不懂的青春

    不懂的青春

    一个少年,有惊险传奇的历险,有的时候他都不知道麻烦回找上来每天更新哦,希望大家支持,第一次写书
  • 昨日高中

    昨日高中

    高中三年,转瞬即逝。兄弟,情谊深重,同学,地久天长。短短三年,上演了独一无二我的青春,爱恨情仇,在悄然成长中渐渐立下......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武道之无尽轮回

    武道之无尽轮回

    三千世界炼此身,六道轮回我为尊!三国、风云、聊斋、封神……这些世界中都有我的踪迹,当历史变成传说,当传说凝成神话,我依旧在茫茫武道之路上前行,直到成为永恒……书友群:164692113。。。。。新书上传,书名---崛起诸天。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 东方文明之朝阳泪

    东方文明之朝阳泪

    一位异界神灵的计划,一个懵懵懂懂的饲养员,一车民国重宝奇异作用,命运的蓄意操纵,世事的万千化育,人性的善恶起伏。一个异乡游子的梦想,会给这个纷乱的魔法世界带来什么样的震动?如果你站在魔法文明的终点,可以猜到东方文明的起点吗?
  • 腹黑恶魔的蠢丫头

    腹黑恶魔的蠢丫头

    第一次见面,林芊妤把他衣服弄脏了,腹黑的恶魔说,臭丫头,你死定了,尽管林芊妤想逃离远离他,可是还是逃不过他的手掌心,林芊妤,这辈子,下辈子你都别想逃,你只能是我的
  • 白色国王

    白色国王

    何处是战马?何处是骑士?盛宴何在?欢娱何在?哦,锃亮的酒杯!哦,骄傲的王侯!往昔如何消逝,似乎一切从未发生!
  • 我的表弟会捉鬼捉妖2

    我的表弟会捉鬼捉妖2

    我叫上官云,今年22岁,是上官家少爷,我家住着这样的三个人,一个是半魂半妖的段岩飞,一个是狼族的大公主,还有一个就是我的表弟端木泉,我特别佩服我的表弟,因为他既然会捉鬼降妖。
  • 萌小萝的梦幻之旅

    萌小萝的梦幻之旅

    萝小莉这个可爱的小萝莉,引起了校草的注意,相处下来,没想到发现校草竟是个萝莉控,那她岂不是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