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0600000009

第9章 黑山峡长城纪事

黑山峡战国秦长城

秦先祖出自西戎,世居西垂。西垂,即汉代陇西郡的西县,在今陇西秦州上邽县西南90里。

秦穆公(前659~前621)是秦国历史上开疆扩土的一位有为国君。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他“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关于秦穆公这次征伐西戎吞并的国家数目,史籍记载不一。《史记·匈奴传》说:“八国服秦。”《李斯传》说:“并国二十。”《韩非子·十过篇》说:“益国十二。”《文选·上始皇书》说:“并国三十。”《汉书·韩安国传》说:“并国十四。”究其记载不一的原因,应是统计口径不一所致。秦穆公征伐的西戎,都是分布于陇西、北地的各个部落、部族、族群,他们以居地、族号、酋长姓氏等作为自己的国名、族名。史官记录时,对“国家”的标准认识不一,所统计的“国家”数目也就自然不同了。但是,不管数目多少,他们的分布区域却是明确的。《汉书·韩安国传》说,秦穆公征服的上述所有“国家”,皆在“陇西,北地是也”。这就是说,在秦穆公时代,今甘肃陇西,宁夏南部、西部已纳入秦国版图了,秦国的西北部疆界已达陇西北地的黄河岸边了。

秦国势力抵达黄河岸边后,就开始沿黄河构筑长城。《秦本纪》载:历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堑河旁。《六国表》载:秦灵公八年(公元前417年),城堑河濑。以上“堑河旁”“城堑河濑”,都是说秦国在黄河岸边劈削沿河山崖,使之壁立如墙,堵塞沿河沟豁,构筑长城墙体。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到了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昭王所筑的“拒胡”长城,在陇西、北地外围,应是利用了秦历共公、秦灵公沿黄河构筑的陇西长城,北地长城。今宁夏、甘肃境内的黑山峡长城,自应包括在上述长城之内。

附:战国秦长城史迹

一、春秋战国秦边

秦先祖出自西戎。《通考·经籍志·总叙》说,秦王室“出自西戎”。蒙文通先生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说,“秦之父系为戎也”;“申候之先,骊山之女,亦当为戎,此秦之母系亦当为戎”。因此,“秦之为戎,固不自疑”。

秦先祖世居西垂。据《秦本纪》、马百非著《秦集史》: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舜赐姓嬴氏。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

非子亦蜚廉之苗裔……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赢……

秦赢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历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居其故西犬丘。

襄公既侯,居西垂。“正义”汉陇西郡西县也。今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候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於河。

穆公五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於河曲。当是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穆公十五年……晋君献其河西地……於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穆公十七年夏,晋太子圉为质於秦。秦归河东而妻之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

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陇西、北地是也。遂霸西戎。

《史记·范雎传》:范雎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

二、秦以河为境,筑沿河长城

《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十六年,堑河旁。

《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城堑河濑。

《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注释”宣太后,师古曰:即昭王母也。

三、赵、魏、燕筑北边“拒胡”长城

赵国北边长城

《汉书·匈奴传上》:后百有余年,赵襄子踰句注而破之并代,以临胡、貉。后与韩、魏共灭知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以北,而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史记·赵世家》:二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传国於其子王子何,立为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警。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按:《水经》云:白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索隐”徐广云: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正义”《括地志》云:阴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周按”此指赵国北界长城,该长城东起今河北宣化,西至内蒙古高阙,位于今内蒙古阴山、大青山一线。

《史记·李牧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读史方舆纪要》:阴山,在中受降城东北,去卫千余里。黄河迳三受降城南者,汉人谓之北河。河之外,阴山横亘。中外大限,常以此分。《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又始皇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或谓之阳山。《蒙恬传》: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是也。汉元帝竟宁初,呼韩邪愿保塞,因议罢边备塞吏卒。郎中候应曰: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孝武出师征伐,斥夺北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列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续汉志》:五原郡西安阳县北有阴山。徐广云: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水经注》:大河迳高阙南,又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阳山,即阴山矣。晋太元十一年,拓跋珪以国有内难,自盛乐北踰阴山,依贺兰部。魏主焘始光四年,伐木阴山,大造攻具,谋伐夏统万城。太延五年,魏将稽敬等大破柔然於阴山之北。太平真君四年,魏主如阴山。六年,复如阴山之北,谋击柔然。是时,起殿於阴山北。殿成,而仇池杨难当来朝,命曰广德宫。九年,如广德宫。既复如阴山,遂西击柔然,无所见而还。明年复如阴山,分道伐柔然,大败之。十一年,复如阴山。盖魏都平城,去阴山近。自太武焘以后,其主皆数游畋於阴山,无岁不至,或一岁再至焉。孝文帝宏太和十八年,如阴山。明年,遂迁洛。自是阴山无复轮蹄之迹,而行宫别殿大都颓废矣……志云:阴山,一名镇(钟)山,一名金山……阴山以南,即为漠南。

魏国北边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疆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内(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集解”徐广曰:圁在西河,洛在上郡冯翊间。“索隐”《地理志》云:圁水出上郡白土县西,东流如河。“正义”《括地志》云:白土故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又云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七国属魏,后入秦,秦置三十六郡。洛,漆沮也。“索隐”案:《左传》云:晋师灭赤狄、潞氏。“正义”《括地志》云:潞州本赤狄地。延、银、绥三州,白翟地。

《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疆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候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正义”《括地志》云:棝阳县,汉旧县也,在银州银城县界。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东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棝音固矣。

《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筑长城,塞固阳。“正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北至胜州固阳县为塞,汉曰稒阳。

《史记·六国年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正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北至胜州固阳县为塞,汉曰稒阳。

《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魏惠王二十年),卫鞅围固阳,降之。

《史记·苏秦传》:(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集解”按:魏之长城,盖自郑北至榆林边外。竹书,惠成三十三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亦即此也。“周按”关于《史记》中“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和魏“筑长城、塞固阳”这两条史料,张文华先生在《中国长城建置考》中说:“魏之疆域,自始至终未至今河套之境内”,“不能北达汉固阳境”,既然如此,“魏又何以得塞固阳!”因此,他认为“汉棝阳(固阳)不会有魏惠王所筑的长城”。史念海先生在《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说:“魏长城当起于今华阴县城西南,北渡渭河后,循洛河东岸北上,于许原北长城村附近趋向东北,经澄城、合阳、韩城诸县,而至于韩城县城南黄河之滨。”他认为,这才是司马迁说的“魏筑长城,北有上郡”。他还说:“固阳是赵国旧地,魏国何能远筑其长城于赵国境内?其为谬误固不待烦言。”所以,他认为“固阳应为合阳的误文”。张文华、史念海先生的说法有误,其观点须待商榷。

三家分晋前,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省南部的唐(今山西翼城),但这不等于晋国疆域仅限于今山西省南部。晋国最盛时,其北部疆域统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陕西东部、内蒙古河套南部。《史记·匈奴列传》说:“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踰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从三家分晋看,韩得晋南之地,都城在今河南禹县;赵得晋北之东,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魏得晋北之西,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晋北之西,即延、银、绥诸州。胜州、固阳在延、银、绥之北的北河南北。银州、胜州、固阳,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北部疆域。此地虽为戎翟所居,但“戎翟朝晋”说明晋势力已达戎翟所居之地。魏得晋北之西,此地“白狄所居,七国属魏”,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史记·匈奴列传》载:“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魏国强盛时,西河、上郡皆为魏境。西河、上郡入秦后统属秦上郡,入汉后复分为西河、上郡。汉西河郡治富昌(今陕西府谷西北),辖境约在今陕北东北部、晋西地区及内蒙古杭锦旗东部、伊金霍洛旗、东胜、准格尔旗一带,属县有美稷、徒经、蔺、增山、广衍、离石等36县,汉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辖境约在今陕西北部、内蒙伊克昭盟西部、南部诸地,属县有肤施、阳周、白土、漆垣、奢延、雕阴等23县。战国魏西河、上郡属县或许少于汉西河、上郡,但其大部地域应在秦汉上郡、西河境内。所以,战国时固阳属于魏地,亦在理中。魏武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71年)时,魏败赵于蔺,说明今山西离石地区尚属魏控制地区。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附近)交换给了赵国,这说明魏武侯时代今山西榆次、太谷地区原属魏国。据《汉书·地理志》,在汉西河郡下辖36县中,其中就有“广衍”县。汉西河郡是从秦上郡析出的,“广衍”县自属秦上郡、汉西河属县。秦上郡原系魏上郡、西河属地,秦惠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史记·匈奴列传》)。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史记·魏世家》),由此可知“广衍”本魏西河属县。1975年,内蒙古准格尔旗勿尔图沟古城外先后发掘战国末至新莽时的土坑墓26座。其中有14座与关中秦墓类同,大多屈肢葬,随葬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小口广肩瓮,罐形陶釜,双耳铜釜,以及罐、壶、甑、盒等日常生活实用器。其中有一件长颈壶上有“广衍”刻文,同墓地收集的铜戈、铜矛上又有“十二年上郡”“广衍”刻文,三器刻文风格接近,均属秦或汉初刻划,为古城名称及其设置沿革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物·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1977年第5期》)。内蒙古准格尔旗勿尔图沟古城出土的“广衍”县刻文证实,此地属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

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一事发生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59年)后,魏国势力雄强之时,西河、上郡尚在魏境,固阳自属其中,魏“筑长城,塞固阳”要比“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公元前312年)早40年。赵武灵王向晋西北扩张,“二十年……西略胡地,至榆中”。后击败了林胡、楼烦,夺取了今山西北部至今内蒙古河套内外的大片土地(包括固阳),建立了雁门郡、云中郡,时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时,固阳本在魏国境内,这要比固阳并入赵国境内早50多年,魏惠王在自己国家境内“筑长城,塞固阳”,这与赵国何涉?张文华、史念海先生所认为的魏境、魏长城,应是魏尽失西河、上郡地区之后的魏国疆域遗迹。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史籍多载。对这一地区的长城遗迹,今人多有实地调查。经吴旗、静边、榆林抵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的这道长城,战国时代即已存在,现存遗迹尚在。陕西延安市的文物工作者对富县境内洛河两岸的长城作过考察,此地确有战国时期的长城,全长约30公里。据张耀民先生调查,甘肃庆阳市正宁、宁县、合水境内亦有战国时期的魏长城。这道长城经正宁、宁县、合水,过子午岭娘母子湾东行,经太白镇与陕西富县魏长城相接。上述地区的古长城,基本上沿洛河而上。滨洛地区的长城,有秦筑,有郑筑,谁夺取了长城所在地区,长城就归谁所有,所以时称秦长城,时称魏长城。郑绍宗《河北省战国秦汉时期古长城和城障遗址》介绍,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从1977年开始,在承德、张家口地区对古长城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发现明代长城以北还遗存着3道古长城,这3道古长城和内蒙古赤峰、宁城、喀喇沁发现的长城有互相延续和衔接的关系。从调查所绘地图看,固阳南北共有5道古长城,其中固阳南面有3道,固阳北面有2道。按自南向北的顺序排列,第1道是明代延绥长城。第2道被推断为赵秦长城,从乌拉特前旗经包头、土默特旗,呼和浩特、卓资北,在固阳南面。第3道从高阙经五原北、武川南,在固阳北,被定为赵秦长城。第4道在乌力吉、潮格旗、马不浪北面。第5道在宝音图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这是最北面的1道,被定为汉武帝太初三年外城。固阳南北遗存的5道长城中,除最南面的明代长城和最北面的汉代长城外,固阳南北还有3道战国至秦时期的古长城。这3道古长城的发现,说明该地区在战国时期已入魏国疆域。因此,汉固阳地区的魏长城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燕国北边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集解”韦昭曰:造阳,地名,在上谷。“正义”上谷郡,今妫州。“索隐”韦昭云:襄平,今辽东所理也。“索隐”按:三国,燕、赵、秦也。“周按”该长城西起今河北张家口、宣化一带,经围场县、内蒙古赤峰,东至辽东。这道长城后成为秦皇长城辽东段的基础。

黑山峡秦皇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战国秦、赵、魏、燕西北边境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连接、修补、增筑、改筑,构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万里长城。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皇长城有5段。秦境西边有临洮段长城、榆中段长城,即沿今甘肃洮河东岸,经临洮、永靖至兰州黄河南岸长城;秦境西北边有并河以东段长城,即沿今甘肃黄河南岸东北行,经靖远入今宁夏中卫黑山峡黄河南岸,经宁夏平原古黄河南岸、东岸,出陶乐入内蒙古,沿黄河东岸乌海巴音陶亥长城、凤凰岭长城至磴口附近西渡黄河趋向狼山高阙;秦境北边有阴山段长城,即沿狼山、大青山进入河北北境围场县;秦境东北边有辽东段长城,即沿内蒙古赤峰北境,辽宁阜新北境趋向东南,进入朝鲜大同江北岸。

黑山峡秦皇长城即是《史记》所载秦始皇“并河以东”段长城的西段。

附:秦皇长城史迹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务欲广地,南戍五岺,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正义”郦元云:鸡头山,盖大陇山异名也。《后汉书·隗嚣传》云:王莽塞鸡头即此也。按:原州高县西百里有笄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錄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正义”:河南地,今灵、夏、胜等州,秦略取之。“集解”徐广曰:榆中,在金城。“集解”服虔云:并,傍依也。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正义”河南,谓灵、胜等州。“集解”徐广曰:临洮,属陇西。“正义”辽东郡在辽水东,始皇长城东至辽水西,南至海之上。

《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三年,以適戎西北,取戎为三十四县。(“集解”徐广曰:一云四十四县是也。又云二十四县。)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淮南子·人间训》:秦皇挟錄图(高注:挟,销也。秦博士卢生使入海,还奏图錄书于始皇帝),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高注:蒙公,蒙恬也。杨翁子,秦将)将,筑修城。西属流沙(高注:起陇西临洮县),北击辽水(高注:辽水,辽东),东结朝鲜(高注:朝鲜乐浪),中国内郡輓车而饷之。

《新书·卷一·过秦论上》:及至秦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蒙恬)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

《史记·项羽本纪》:陈余亦遗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索隐”苏林曰在上郡。崔浩云:蒙恬树榆为塞也。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汉书·匈奴传》: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集解”《地理志》五原郡有九原县。“集解”徐广曰:表云道九原,通甘泉。“正义”九原郡,今胜州连谷县是。“正义”宫在雍州。“索隐”按:太康地记:秦塞自五原北九里,谓之造阳,东行,终利贲山南,汉阳西是也。“索隐”应邵说,北假在北地阳山北。“正义”《括地志》说,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汉书·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谷。

《汉书·匈奴传》: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黄门郎杨雄上书谏曰……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桓谭《新论》:北蛮之先,与中国并,历年兹多,不可记也。仁者不能以德来,强者不能以力并也。其性忿鸷,兽聚而鸟散,其强难屈而和难得,是以圣王羁縻而不专制也。昔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于是宣王中兴,仅得复其侵地。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敢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

《盐铁论·非鞅第七》: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拆腐。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列传》: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鹹,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及至秦王,蚕食田下,并吞战国……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城。

《汉书·西域传》: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按”秦临洮县,属陇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长城,蒙恬所筑,岷山在县南一里,崆峒山,县西二十里,后魏置岷州,仍改临洮为溢乐,隋复改临洮。乂宁二年改名溢乐。

《汉书·韩安国传》:(王)恢曰:臣闻凤鸟乘于风,圣人因于时。昔秦缪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陇西、北地是也。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汉书·食货志》颜注引应劭话说: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

《水经·河水注》: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於碣石。《晋书·地理志》:遂城,秦筑长城之所起。《地理韵编今释》:遂城在今朝鲜平壤南。《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於此山,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

《括地志》: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史记·匈奴列传·正义》)。

《读史方舆纪要》:(秦)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

《通典》: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始皇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盖始皇并燕赵,就燕赵所筑者,联属之使为一线。考其地址,自今甘肃岷县之西,逶逦而北,越河抵贺兰、阴山,折东至热河。越辽水,又南越佟家江、鸭绿江,直抵朝鲜黄海道,此秦之长城也。城址北负阴山。今阴山一带,时有古城错列,泥石虽已剥落,而遗迹尚隐然可辨。土人名之曰二道边者是也。“周按”现行的一些学术著作称秦皇长城至宁夏越黄河抵贺兰山进入沙漠即源于此。经实地考察,秦皇长城在宁夏未越黄河抵贺兰山进入沙漠,而是沿宁夏黄河南岸、东岸进入内蒙古乌海黄河东岸,北行越河至高阙抵阴山。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九原郡,秦置。汉曰五原。今内蒙古乌拉特、茂明安二旗之地。郡治故城在乌拉特旗东南境,汉朔方之东北,云中之西,套北黄河东流处,即今内蒙古五原县。《史记·秦世家》:武灵王攘地,西至云中九原。《水经注》: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

汉代黑山峡秦皇长城

汉朝时期,宁夏境内黄河南岸、东岸的黑山峡长城,宁夏平原沿黄河南岸、东岸长城,在《史记》《汉书》中记载是非常清楚的。《汉书·地理志》载:秦陇西郡有“羌道,羌水出塞外”。羌水所出之“塞”,正是秦“陇西塞”,即战国秦、秦始皇修筑的“傍洮”“傍河”长城,汉代依然存在。《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集解”晋灼曰:晁错传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前汉书·高帝纪》载:“二年冬十月……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使韩太尉韩信击韩,韩王郑昌降。十一月,立韩太尉信为韩王。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晋灼”曰:晁错传秦北攻胡,筑河上塞。“师古”曰:缮补也。“宋祁”曰:史义云,塞,先代反。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前汉书·晁错传》载,晁错上言曰:“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关于汉高祖“缮治河上塞”、秦时“筑塞河上”,究竟具体指的是在哪一段黄河上修筑了长城?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转引宋祁的话说:秦始皇在黄河上修筑长城,汉高祖在黄河补修长城的具体地段是在“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这就确指了秦始皇修筑、汉高祖补修的“河上塞”是在今甘肃、宁夏境内的“陇西”“灵、夏”黄河段上,即至今尚存的黄河南岸红山峡、黑山峡长城,宁夏沿黄河南岸、东岸长城遗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颜师古、宋祁对于晁错所说“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的解释。关于这段沿河长城的始筑年代,颜师古说是秦“缮补也”,宋祁说是“秦时缮治”,既然是秦始皇“缮补”“缮治”,就不是秦始皇始筑。那么,“陇西”“灵、夏”境内的沿河长城究竟始筑于何时?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之前,在秦国境内的“陇西”“灵、夏”地区大规模筑长城的首推秦昭王。秦昭王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载:汉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这说明汉代在西北“陇西”“灵、夏”地区的“河南地”修缮的沿河长城应是秦昭王始筑、秦始皇派蒙恬沿着黄河修筑的秦皇长城。因为这道秦皇长城是“因河为固”的。

汉代修缮的秦皇长城所在的地理方位,现代研究长城的专家张维华先生在《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中说:“时匈奴在河南,月氏在河西,羌在洮水之西,皆足为患。高祖本王汉中,自重陇西之守,守陇西,则洮水与西北部黄河之防,不能不视为重要,由是推之,高祖所缮河上之塞,似在今皋兰以北,即始皇时於此所置之塞。最远不出灵、夏。”张维华先生所说的“似在今皋兰以北”若指皋兰黄河东南岸(内岸)则是,若指皋兰黄河西北岸(外岸)则非。遗存于今甘肃、宁夏黄河东岸、南岸的黑山峡长城、宁夏平原沿河长城证实了今黄河黑山峡段长城确系秦始皇时代修筑。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在其北境修筑了东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的2000多里长城。这道长城,是在秦皇长城、汉武长城基础上修缮、补筑、改筑而成。并沿这道长城在今黄河河套西北的内蒙古、河北境内设置了6个军事重镇,即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境)、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境)、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境)、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境)、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境)、怀荒(今河北张北境)。

附:汉至南北朝秦皇长城史迹

《后汉书·卷一二〇·鲜卑传》: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约公元前209年),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

《史记·朝鲜列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缮治河上塞(参见《汉书·卷一·高帝纪》)。“集解”晋灼曰:晁错传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

《汉书·卷三·高后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182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注释”师古曰:狄道属陇西。阿阳,天水之县也。

《汉书·卷三·高后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

《汉书·晁错传》: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於匈奴矣。

《新书·卷三·威不信》: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泽湛焉,而后称帝。又加美焉,而后称皇。今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边长不宁,中长不静,譬如伏虎,见便必动,将何时已!

《新书·卷四·匈奴》:陛下肯听其事计,令中国日治,匈奴日危,大国大富,匈奴适亡。吒犬马行,理势然也,将必以匈奴之众,为汉臣民,制之令千家而为一国,列处之塞外,自陇西延至辽东,各有分地以卫边,使备月氏灌窳之变,皆属之其置郡,然后罢戎休边,民天下之兵。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则愚臣之志快矣……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使者反,因於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大每一关,屠沽者,卖饭食者,羹(美)臛膹炙者,每物各一二百人,则胡人著於长城下矣。

《汉书·卷四九·晁错传》: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胡人衣食之业不著於地,其势易以扰乱边竟。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於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於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患(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俘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注释”服虔曰:蔺石,可投人石也。苏林曰:渠答,铁蒺藜也。“注释”如淳曰:蔺石,城上雷石也。墨子曰:城上二步一渠,立程长三尺,冠长十尺,臂长六尺;二步一答,答广九尺,袤十二尺。师古曰:蔺石,如说是也。渠答,苏说是也。郑氏曰:虎落者,外蕃也,若今时竹虎也。苏林曰:作虎落于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已知匈奴来入,一名天田。师古曰:苏说非也,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周按”晁错指明西汉孝文帝时汉长城所经路线为:燕、代、上郡、北地、陇西。

《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汉景帝时,李广)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史记·匈奴列传》:(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於汉边,不可胜数。“索隐”当路塞,苏林云:直当道之塞。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安国)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候。青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候。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候。天子曰……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候。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醜,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正义”西河,即云中郡之西河。云胜州东河也。“集解”如淳曰:梁北河,为北河作桥梁。“正义”《括地志》云:梁北河在灵州界。“索隐”崔浩云:符离,北塞名。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於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注释”《汉书·地理志》:直路属北地郡。王先谦“汉书补注”云:《蒙恬列传》赞云: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苏林注:长安八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此直路名县之由。《一统志》:故城今中部县西北二百里。

《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注释”师古曰:高阙,山名也,一曰塞名也,在朔方之北。符离,幕北塞名也。“索隐”高阙,山名。小颜云:一曰塞名,在朔方之北也。“正义”朔方郡,今夏州也。“正义”《括地志》云:朔方城,夏州朔方县北什贲故城是。按:苏建筑,什贲之号盖出蕃语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正义》)。“周按”汉武帝时,朔方、五原均在今宁、蒙黄河河套内。《嘉靖宁夏新志》“古迹”条载:省嵬城,河东废城,未详其始。“省嵬”即“什贲”之音转,系汉时苏建始筑,西夏修筑,在黄河东岸。今宁夏石嘴山河西庙台乡遗存的古城遗址系《元和郡县图志》《通典》载唐郭元振所置定远城址,西夏沿用,但非西夏始筑的“省嵬”城址。

《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三月乙亥晦,日有蚀之。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汉书·匈奴传上》:其明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於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岁元朔二年也。“注释”孟康曰:县斗辟曲近胡。师古曰:斗绝也。县之斗曲入匈奴界者,其中造阳地也。辟读曰僻。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又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掠吏民甚众。

《汉书·卫青传》: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师古”曰:高阙,山名也,一曰塞名也,在朔方之北),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师古”曰:当北地郡之北,黄河之南也)……使建筑朔方城(“师古”曰:苏建筑之也)。上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师古”曰:小雅六月之诗,美宣王北伐也。薄伐者,言逐出之也。猃允,北狄名,即匈奴也。猃音险);出车彭彭,城彼朔方(“师古”曰:小雅出车之诗也。彭彭,众车声也。朔方,北方也。此诗人美出车而征,因筑城以攘猃允也。“宋祁”曰:注文城字下当添垒字)。今车骑将军青渡西河至高阙……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旧塞(“如淳”曰:案,寻也。榆溪旧塞,名也。“师古”曰:上郡之北,有诸次山,诸次水出焉,东经榆林塞为榆溪。言军寻北塞而行也),绝梓领(岭),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如淳”曰:绝,度也。为此河作桥梁也。“晋灼”曰:蒲泥、符离,二王号也。“师古”曰:符离,塞名也),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八百户。其后匈奴比岁入代郡、雁门、定襄、上郡、朔方,所杀略甚众。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列传》: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周按”秦北河长城尚未完工,此即今现存秦北河长城遗迹若断若续之因。

《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王)恢曰:臣闻凤鸟乘于风,圣人因于时。昔秦缪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陇西、北地是也。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於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注释”师古曰:皋兰,山名也。霍去病传云:“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则此山也。

《后汉书·卷六五·张奂传》:(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奂)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而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举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韂(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薁鞬等,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注释”《通鉴胡注》谓,“此即秦蒙恬所筑长城,在上郡界。”龟兹,县名,属上郡。前书音义曰:“龟兹国人来降之。因以名县也。”

《后汉书·卷九五·段颎传》: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延熹二年,迁护羌校尉。会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颎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湟谷,击破之。

《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已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疆,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十二年),将北征三郡乌丸……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注释”《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卢龙塞,在河北迁安县西北。《水经注》:濡水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度濡水。向林兰陉(即今喜峰口)东至青迳(即今冷口)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征乌桓,出卢龙塞。《晋书载记》:永和十年,慕容儶治卢龙道。焚刊木石,令通方轨。刻石岺上,以纪事功。《寰宇记》:卢龙道,亦谓之卢龙塞。《唐书地理志》怀戎县东南九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实天下之险。《方舆纪要》:后人亦谓之长堑。后魏孝昌初杜洛周反於上谷,幽州刺史常景讨之,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於营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龙塞,攻破景州。《承德府志》:府治东南二百五十里有乌龙山,塞之得名,盖由此。《清高宗滦水考》:卢龙塞,即今之潘家口也。“周按”卢龙山,自河北围场县之七老图岺起,蜿蜒于长城内外,东接山海关北之松岺,通称卢龙山脉。这里的长城,谓之卢龙塞。

《晋书载记序·卷一〇》: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言能教训卒伍,整齐车甲,边埸既伏,境内以安。然则燕筑造阳之郊,秦堑临洮之险,登天山,绝地脉,苞玄菟,款黄河,所以防夷狄之乱中华,其备豫如此。“周按”造阳在燕境,有长城,为燕国所筑。

《魏书·太宗纪》:(太宗明元皇帝永兴)四年(公元412年)……十有二月丁巳,车驾北巡,至长城而还。是年,乞伏乾归为兄子公府所杀,子炽磐立。沮渠蒙逊自称河西王。

《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戌(戍)卫。“周按”这道长城东自今河北赤城,经张北、尚义、内蒙古武川、固阳,抵达阴山。

《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天保四年,公元553年)九月,契丹犯塞。壬午,帝北巡冀、定、幽、安,仍北讨契丹。冬十月丁酉,帝至平州,遂从西道趣长堑……是行也,帝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丁未,至营州。丁巳,登碣石山,临沧海。十一月己未,帝自平州,遂如晋阳。“周按”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于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打败了东胡,占据了今辽宁省大部地区,修筑了从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长达1000多里的长城,并设置了上谷郡(治沮阳,今怀来东南)、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右北平郡(治平刚,今黑城古城)、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市),辖今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及今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区。秦朝建立后,于此置右北平郡。汉承秦制,此地仍为右北平郡,骊成即所属16县之一。《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城条载:大揭石山在县西南。此大揭石山即秦皇长城所经之碣石山。营州,北魏置,治今辽宁朝阳。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治今河北昌黎。北魏文宣帝所登之碣石山即秦皇长城所经之碣石山,在营州。

《北史·卷五十九·李贤传》:李贤,字贤和,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四年,王师东讨,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河州总管。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五年,宕昌寇边,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属羌寇侵扰,贤频破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俄废洮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唐代黑山峡秦皇长城

唐代,秦皇长城依然存在。《龙筋凤髓判·卷三》载:武则天圣历元年(689年),突厥暾欲谷南侵之后,武后曾召集群臣,征询筹边方略。为防止胡马南牧,中郎将田海请“沿旧长城开堑,东至东海,西至临洮,各阔十步,深三丈”。田海所说的“东至东海,西至临洮”的“旧长城”,就是当时遗存于世的秦皇长城。唐代《括地志·卷八》载:“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这说明临洮长城确为秦时所修建。

宁夏“并河以东”段的秦皇长城,唐代史籍称之为“灵州塞”,即灵州长城。《新唐书·卷二百十二·沙陀》载: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始,突厥东西部分治乌孙故地,与处月、处蜜杂居……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龙朔初,以处月酋沙陀金山从武卫将军薛仁贵讨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长安二年,进为金满州都督,累封张掖郡公。金山死,子辅国嗣。先天初,避吐蕃,徙部北庭,率其下入朝。开元二年,复领金满州都督,封其母鼠尼施为鄯国夫人。辅国累爵永寿郡王,死,子骨咄支嗣。天宝初,回纥内附,以骨咄支兼回纥副都护。从肃宗平安禄山,拜特进、骁卫上将军。死,子尽忠嗣,累迁金吾卫大将军、酒泉县公。至德、宝应间,中国多故,北庭、西州闭不通……贞元中,沙陀部七千帐附吐蕃,与共寇北庭,陷之。吐蕃徙其部甘州,以尽忠为军大论。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久之,回鹘取凉州,吐蕃疑尽忠持两端,议徙沙陀于河外,举部愁恐。尽忠与朱邪执宜谋,曰: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於绝种乎!尽忠曰:善。元和三年,悉众三万落循鸟德鞬山而东。吐蕃追之。行且战,傍洮水,奏石门,转斗不解,部众略尽,尽忠死之。执宜裒瘢伤,士裁二千,骑七百,杂畜橐它千计,款灵州塞。节度使范希朝以闻。诏处其部盐州,置阴山府,以执宜为府兵马使。沙陀素健斗,希朝欲藉以捍虏,为市牛羊,广畜牧,休养之。从以上记述看来,沙陀这一部落在吐蕃的攻逼下,从今新疆东北部沿着河西走廊向东迁徙,一直逃奔到“洮水”“石门”,抵达“灵州塞”。沙陀东行所经之地,在今甘肃的东南部、宁夏的灵盐地区。这一地区,正是汉武长城河外段和秦皇长城西段所经之地。沙陀所经之“洮水”“灵州塞”,正是秦皇长城“临洮段”,“榆中段”,“并河以东段”。《新唐书》记载沙陀在上述地区所见所至的“灵州塞”,就是唐朝时期遗存于灵州地区的秦汉长城。沙陀所谓“款灵州塞”就是依附灵州长城,请求归顺唐朝。值得注意的是,唐“阴山府”设置于“盐州”,即在今宁夏盐池地区。

“灵州塞”是指灵州地区的古代长城。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高祖李渊时期,“灵州大都督府、隋灵武郡。武德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领迴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五县”。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天宝领县六”,即领有、迴乐、鸣沙、灵武、怀远、保静、温池6县。在以上各县中:曾以鸣沙县属西会州,在迴乐县中析置过迴州、环州,州废后其原辖区归属灵州。怀远县界内有隋五原郡,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丰州,领有九原县。以上州、县、所辖地区,均属唐代灵州管辖的范围,包括了今宁夏黄河两岸的全部地区(除固原地区)及甘肃、内蒙、陕西与上述地区毗邻的一些地方。我们现今在宁夏上述地区所发现和看到的长城遗迹,在宁夏黄河南岸、东岸的,有中卫黑山峡长城,宁夏平原沿河长城、灵盐长城;在黄河北岸、西岸的,有卫宁北山长城、贺兰山长城。以上宁夏黄河两岸的长城遗迹及其走向,恰好是唐代灵州地区的西北长城防线。所以,宁夏黄河两岸的长城,就是《新唐书》所指的“灵州塞”。唐朝在宁夏黄河两岸没有筑过长城。那么,《新唐书》所记载的“灵州塞”,即指宁夏沿黄河两岸的古代长城,其中有秦昭王“拒胡”长城、秦皇长城、汉武长城、隋长城;在灵盐地区的长城,有秦昭王“拒胡”长城、隋长城。

临洮段、榆中段的秦皇长城,史籍称之为“陇西塞”、“河上塞”。《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载:“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於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降胡康愿子所据的“庆州”“方渠”,系今甘肃省庆阳、环县之地。所谓“西涉河出塞”,即向西渡黄河,出长城。康愿子从今庆阳、环县西渡黄河,出长城,其西渡黄河所出的黄河南岸长城,正是今黄河红山峡、黑山峡段的古代长城。《旧唐书》所载的康愿子“西涉河出塞”的长城,只能是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临洮段、榆中段、并河以东”长城,亦即汉高祖时缮治的“河上塞”“陇西塞”了。

附:唐代秦皇长城史迹

《全唐文·命姚崇等北伐制》:黄门……默啜素称桀骜,鸣镝于狼居,顷自怀柔,屡书于象魏。朝廷所以许其通好,议以和亲,使臣累赍缯帛,侍子令袭冠带,庶中国无事,长城罢守,戢干戈而销剑戟者,朕之意焉。

《旧唐书·卷九十三·薛讷传》:薛讷,绛州万泉人也,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其年(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诏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击之。十月,讷领众至渭源,遇贼战于武阶驿,与王晙掎角夹攻之,大破贼众。追奔至洮水,又战于长城堡,丰安军使王海宾先锋力战死之。将士乘势进击,又败之,杀获万人,擒其将六指乡弥洪,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时有诏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追赠王海宾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名其稚子为忠嗣,拜朝散大夫。

《旧唐书·卷九十三·王晙传》: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祖有方,岷州刺史……再转鸿胪大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西大都护,丰安、定远、三城及侧近军并受晙节度。后转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贼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所隔。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五月乙亥,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帅众十万寇临洮,军兰州、至于渭源,掠取牧马。命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史。以右骁卫将军常乐、郭知远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帅兵击之。辛巳,大募勇士,诣河、陇就讷教习。初,鄯州都督杨矩以九曲之地与吐蕃,其地肥饶。吐蕃就之畜牧,因以入寇,矩悔惧自杀……冬,十月,吐蕃复寇渭源。丙辰,上下诏欲亲征,发兵十余万人,马四万匹……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乙丑,敕罢亲征……戊辰,姚崇、卢怀慎等奏:“顷者吐蕃以河为境,神龙中尚公主,遂逾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去积石三百里,又于河上造桥。今吐蕃既叛,宜毁桥拔城。”从之。以王海宾之子忠嗣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之宫中。

送节度赴朔方

皇甫冉

故垒烟尘后,新军河塞间。

金貂宠唐将,玉节度萧关。

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口山。

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

“周按”皇甫冉(716~769年),唐天宝年间进士。诗中的“故垒烟尘”“河塞间”“汉口山”“萧关”,说的都是他所见到的今宁夏黄河两岸的秦皇、汉武长城,烽燧,关隘。

近闻

杜甫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廷数有关中使。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周按”杜甫(712~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诗中“犬戎”所犯之“临洮”“渭水”“陇山”“崆峒”等地理方位,均在汉唐陇西地区。陇西地区沿洮河、黄河筑有秦皇长城防线,所以犬戎“牧马不敢过临洮”。

宋代黑山峡秦皇长城

宋代史籍,对遗存于今甘肃、宁夏黄河南岸的长城、烽火台亦有记载。

宋代《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兰州条载:“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五泉县条亦载:“长城亦经此郡之南。”五泉县,即今皋兰县,秦长城在其境内。以上这些说明,经过兰州、皋兰县的长城是秦始皇沿着黄河修筑的,阻挡了羌人南渡黄河,与《史记》所载秦皇长城榆中段的地理方位相符。

《宋史·地理志·地理三》载:“会州,元丰五年熙河路加‘兰会’二字,时未得会州。元符二年,始进筑,割安西城以北六砦隶州……会宁关,旧名颠耳关,元符元年建筑,赐名通会,未几改今名,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元和市七里,西至熙河路定远城分界五十里,南至熙河路平西砦四十里,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北宋会州治会宁。天圣后没入西夏,后收复,仍置会州,治会宁县,治在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其辖境包括今宁夏中卫香山西南地区。宋代会州,黄河从其西南、西北境环流而过,黑山峡即属该段黄河的西北段,黑山峡长城就位于该段黄河之南岸。《宋史·地理志》说会州“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此处的“古烽台”,即指北宋以前存留于世并遗存下来的古长城烽火台。该地段北宋以前遗存下来的古长城烽火台,是秦始皇修筑,汉高祖补修的秦皇长城“榆中”段、“并河以东”段存在的铁证。“古烽台”存在于会州以北100余里的黄河南岸,其具体位置恰好在中卫香山乡南长滩村黑山峡长城线上。现在《宋史·地理志》所载的秦皇长城的这些古烽台依然存在,保存较好,如墩梁顶烽燧、观音崖顶烽燧等,烽燧呈方形,残基约5米见方,残高约2米,中间呈凹坑状,均系黄土夯筑。烽燧在山峰岗峦上傲然屹立,与连山跨谷的黑山峡长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丰台山(烽台山)之得名,即源于此山有秦皇长城古烽台。

明代黑山峡秦皇长城

明代时期,黑山峡黄河南岸及其延线的古长城保存尚好,史有记载。

明代对今甘肃兰州至靖远黄河南岸的古长城,按照其边防的实际需要,曾有选择的进行过修缮利用,并说明这是对原有古长城的“宜修”“宜补”和“增筑”,还指明其修缮利用的古长城在“黄河南岸”,是“秦蒙恬筑”“秦时筑”,不是明代始筑的。

汉代以后至明代以前,历代王朝均无在甘肃兰州至宁夏黑山峡黄河南岸修筑长城的任何记载。以上史料说明,从今甘肃兰州至宁夏黄河南岸、东岸的古长城,明代以前修筑的,只能是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榆中”段、“并河以东”段长城的一部分。

附:明代秦皇长城史迹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九三》:成化二十三年八月癸未,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贾奭等议奏:靖虏等处工役边墙自靖虏卫急三湾起,至老龙湾墩止,宜补七百二十四丈九尺;红柳泉墩起至兰州地界止,宜修九百二十六丈八尺。乞于附近府卫起倩人夫各二千名供役,其余俟岁丰动工。及宁夏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与芦沟、深井等处营堡、墩台亦系要害之地,宜别令守臣议修筑之宜。事下,兵部以其言宜从。诏可。

清代《重修皋兰县志·卷十八》载: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补修。厚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西自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县大浪沟界止,约计二百余里。

《甘肃新通志》“古迹”条载:“兰州府(皋兰县)长城,在县城黄河南岸,秦时筑。史记:秦收河南地,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明万历元年自县境西七十里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大浪沟界止约二百余里,复为补筑,厚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周按”以上说明,甘、宁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长城是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该段长城从今兰州新城沿着黄河南岸东行,已达靖远大浪沟,长达200多里。秦皇长城修筑到靖远县黄河南岸,已与中卫黄河南岸黑山峡长城相连接了。

宁夏吟

孟霦

贺兰山连北海头,河水西来出塞流。

边城尽是披甲士,满眼旌旗拂戍楼。

健卒登高望胡骑,将军倚马防烽燧。

角声入耳暮云愁,杀气凌空飞鸟避。

秦皇逐虏至今谈,挥剑曾将虎穴探。

当时拓地称荒运,今望长城更在南。

“注释”孟霦,山西泽州人,明隆庆年间任宁夏巡抚。

清代黑山峡秦皇长城

清代不修筑长城,这曾是学术界的定论。但是,清代对宁夏中卫黑山峡秦皇长城的修筑,却打破了学术界的这一定论。

清代康熙年间,总督佛论题请对黑山峡秦皇长城的个别段落曾进行过2次修缮。

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修缮了“一万二百八十四丈”。

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缮了“三百一十八丈”。

清代还沿今宁夏、甘肃境内河西走廊古长城遗址线上设置过界碑,碑文约定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不得越界放牧、采樵。

清代对秦、汉古长城的这种利用方式,一方面是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越河、越界游牧,糟蹋农耕民族的庄稼;另一方面是为了禁止农耕民族越界开荒采樵,破坏草原生态。清代将长城作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互不骚扰的分界线,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

附:清代秦皇长城史迹

《甘肃新通志》载:甘肃地临边塞,扼险设防最关紧要。秦筑长城,汉置障塞,尉为塞防所由昉。自是,代有规画,以迄于明……康熙三十三年,总督佛论题请丈量,应修一万二百八十四丈。四十一年,黄河泛涨,冲坏边墙三百一十八丈,按年修筑。

同类推荐
  • 汉时游侠

    汉时游侠

    以西汉时期著名游侠郭解为中心展开故事;着重描写了郭解(历史人物)、楚伤(虚构人物)等一众游侠行侠除恶、抗击匈奴,在天下风云中逐流和逆袭的故事。
  • 血狼之疡

    血狼之疡

    一个小小的县城,在平凡和静谧中穿越到两千年前。如今,这个县城北临大漠草原,南毗铁血王朝,外有蒙古兵虎视眈眈刀悬头上,内有现代自私冰冷的人际关系作祟,还面临着一个铁血皇帝的吞并野心,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历史夹缝中的群体,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既诞生出英雄,同样也淘洗出懦夫,这里有青春的迸发,这里有爱情的纯真,这里有意志的坚强,这里有权谋的碰撞。
  • 故园往事

    故园往事

    红军、川军、袍哥、刀客、棒匪、日本武士。唐家十八枪,枪枪催人老。十八勇士十八汉,血洒故园为藤县。一段故园情,千古民族魂。全国首届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时隔9年再度出击,延续一贯的幽默、哲理、风趣的语言风格,融入深厚的国学基础,浑厚的历史沉淀,讲述那一段恩义情仇的岁月里平常人的不平常事。
  • 墨染隋唐

    墨染隋唐

    千古一帝杨坚,开创开皇之治,统一了战乱割据了近四百年的中国。雄才大略的杨广,打通丝绸之路,大运河千古流淌,三征高丽扬我国威。然而如同大秦般,二世而亡,原因何在?杨墨来到这个时代不是为了见证与改变,而是带去了千年后的崭新思想。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能激起怎样的火花?封建与民主的交战会有如何的结果?杨墨的金手指又能不能撬开历史的必然?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千古学院

    千古学院

    只想偷的浮云半日闲乐旗在隋唐与现代争扎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婚后相爱:易烊千玺可不可喜欢我

    婚后相爱:易烊千玺可不可喜欢我

    唐韵雪“千玺当初的事情真的不是我做的肯定是有人诬陷我”易烊千玺“谁会那么无聊诬陷你而且那时候你和她还都被绑架了你思平安回来了她却没有!”说完这句话摔了门走了出去,唐韵雪追出去喊到“真的不是我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怎么可以不相信我我让你相信就那么难吗!”说完泪眼朦胧的看着千玺开着车子走了只就给她一个背景。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拐个明星回家当老公

    拐个明星回家当老公

    遇见你,不是确幸,是我一辈子牵挂的人。你可以幼稚,我也可以陪你幼稚。――慕晓琴我可幼稚也可成熟,只因对象是你。――墨凌轩本文一对一的宠文,甜的像蜂蜜。秀得一手好恩爱,让你醉入爱情长河。小插曲:“凌轩,他们说我矮。”某女委屈地说。只见该男子嘴角上扬,搂着怀里娇小可爱的女子哄着说:“这是最萌身高差,我可以做你的避风港,一辈子为你遮风挡雨。”
  • 战武大道

    战武大道

    紫穹大陆!鼎盛的战道文明诡异消失!金色的叶片~空白的记忆~神秘的字诀~!诡异的魂珠且看平庸少年如何,搅动大陆风云,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
  • tfboys之转皇家学院

    tfboys之转皇家学院

    在一次偶然中和tfboys在一所学校,相遇,并相恋。
  • 月岁辉光

    月岁辉光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但是其中值得回忆的却不多,人们大多数的日子是在平淡无奇中度过的,过去的已经不能更改,但是将来却是充满希望的。想的多,不如做的多,认真度过每一分钟,不再让时间随意的浪费和挥霍,这才是充实的人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乡村第一书记”的各种经历,描写了当代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依然存在着正直善良和积极向上,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名利为而活着,平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 三世之舞谁倾萧

    三世之舞谁倾萧

    呆萌凶兽,血与血的契合。一切都只为换得你的笑容。千寻吐出口中的鲜血,‘萧萧,我这一生,只有一个心愿未了,生,只为你。死,只为你。现在,只怕来世重新再来了。‘
  • 新公元时期

    新公元时期

    枪你拆得多快?组装呢?未来机甲的组装维修师、把未来武器当俄罗斯方块来玩、隐蔽技术高超的让你用生物探测系统都找不出来,让你再被妈妈喊回家吃饭时也不知道他就在你的身旁,身上不知汇聚了多少技能的一个无敌?天才(奇葩),拥有着自己无人能敌的最高信条,能在这场高等科技联盟大战中发挥(被)如(人)何(玩)作用(还是玩人家)?
  • 重生于豪门夫人

    重生于豪门夫人

    人之将死,什么也看透……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她绝对不会再那么傻那么天真地去爱一个人,傻呼呼的守着一个根本就不爱她的男人,她要将全天下的俊男美男玩尽,再也不亏待自己!她极度虚弱无力的抬眼看了一眼苍天,然后带着悔恨的闭上眼睛……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上天听到她内心的祈求了?竟然让她重生于某个颇有名气企业家的千金身上,听说还是个名门望族的夫人,嫁了个滨江市最有权最有钱最英俊潇洒最风流倜傥的老公,而且这个女人长得那个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真是美若滴仙!啧,啧,啧,怎么看也是她赚到了!大概是上天看她受尽了苦难、受尽了伤害,留给她一个最好的归宿吧……什么?!原来‘她’也是个弃妇……就看她如何利用弃妇之身,如何玩尽男人,如何一步步披荆斩棘、扭转乾坤,踏上富婆的道路……
  • 金牌萌宠:神宠很撩人

    金牌萌宠:神宠很撩人

    在第一百零八次破坏自己老爹与娘亲的好事之后,五岁的夏瑶光被老爹狠心的踢到了异界。异界就异界吧,为何还让她变成一只狐狸,狐狸就狐狸吧,可为毛还是正在经历雷劫的狐狸。好不容易躲过了雷劫,却被人当成了宠物养起来,而自己那通天的法力也变成了时好时坏半吊子。所幸,收养她的是个颜值爆表的高冷美男,那偶尔流露出的柔情已经够她消化好一阵子了,励志要将美男主人扑倒吃干抹净,可是这苦逼的狐狸身什么时候才能幻化成人啊,莫非真要来段人兽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