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9700000024

第24章 家长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孩子接受了太多的新信息、新观念。在今天,想做好父母就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提高个人素质,就是要加强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可能与自己的知识学历或者家庭背景有关系。这种说法不完全,父母家长的学历知识与家庭教育有关,但关联并不大。在研究中专家发现,教育孩子成功与否,与学历、财富完全不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家庭富足、知识渊博的人培养的孩子也可能是失败的,而贫寒家庭学历低的父母也可以在教育孩子上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不在于家长本身的学历如何,也不在于孩子的家境如何,而在于家长们是否能跟上时代的需要,是否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专家提出,学习型家庭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首先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的文化含量,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过程。

家庭教育的双向指导,体现在父母和子女都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家庭中的两代人思想观念不完全一样,生活情趣有所不同,审美眼光颇难调谐,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提倡相互宽容、相互吸纳、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沟通,从而共同提高。“互补”不是谁整合谁,谁服从谁,谁消灭谁,而是共同成长,谁对就向谁学习。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对双方都有好处。

父母把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把精力都扑在孩子身上,甚至丧失了自我,这对于新时代的父母不能不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学习的父母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也是会被孩子看不起的。同时,进入新世纪后,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要求为人父母者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向孩子学习,用新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财富的多少和父母原本学历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家教的质量问题,财富多、学历高也不说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占有优势。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透过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感悟。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了;而在乌鲁木齐却有一个贫寒的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被录取读博士的通知书——据说这个家庭中母亲是文盲,父亲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不禁让人发问: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贫寒家庭的教育反而获得了成功?

一位平凡的父亲,没有学历,也没有财富,却养育出了三个博士儿女。这位父亲是一位普通的运输工人,他的名字叫陈有政。陈有政是新疆乌鲁木齐人,他和妻子由于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好文化。孩子们陆续上学后,陈有政就集中精力辅导老大,然后由老大带老二,老二教老三。但他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很快就无法再辅导孩子了,他开始尝试在人格上影响孩子。他常这样给孩子鼓劲儿:“在上坡时,车不能熄火,再困难也得咬着牙往前开。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当困难被克服以后,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金钱用完就没有了,但快乐发自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乐观是一个人身上的动力。”陈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品性。

陈有政对孩子专业学习上的帮助并不大,因为他没有什么学历,但他用自己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给子女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老二陈新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总觉得自己笨。父母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她去看了一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动画片,让她明白,成功只属于不轻言放弃的人。从此,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后来,三个孩子相继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三个孩子悄悄约定,不仅读研期间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研究生毕业后,三人又都考上了博士。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说明,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激发孩子,让孩子充满动力。

有许多家长老是担心孩子的成绩,每次孩子考试完都会审问一番,心情也会随着孩子的成绩忽好忽坏,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专家告诫各位家长眼光要放长远,应该拉长一点“焦距”,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而不要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事业有成,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巨大的成就,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几乎根深蒂固。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于是这些美好的期望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培养目标,被我们的父母安排在教子计划中。可是,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和成功的法则加以衡量时,才发现这些教子计划并不科学,实际应用时也并不成功。

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情况,给孩子期望时,父母家长应视孩子的能力而定。太多的父母只注重了目标的美好,却忽视了目标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好的目标并不适合孩子。比如说,孩子喜欢绘画,父母偏偏要他学琴;孩子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可爸爸偏要他去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孩子最想考的大学是北大,可妈妈一定要他考清华……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好不要为其过早地定下目标,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与其定下一个未必适合孩子的目标,不如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提倡家庭教育要有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把“焦距”拉长一点,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在动物世界里,幼崽出生后,筋骨一活络,就得出洞去谋生,母兽还会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赶走,让它们自谋生路,不再依赖自己。正是这种顽强的自力更生,才使它们得以自立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孩子呱呱坠地后,要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但是,这种照顾应随着孩子的长大而相应减少,直至让其完全独立自主。如果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让他们自理生活,无异于给他们带上了手铐,扼杀了他们的发展。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众多父母不得不承认的严酷现实。例如,有相当一些父母受片面人才观影响,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才、成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盲目攀比,重智育、轻德育,把追求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有的父母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逼迫孩子非要通过钢琴的几级考试,非要学会几种乐器;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而没有将其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理性地分析一下这种种现象,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专家列出了十种误区。希望这十种误区能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1.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2.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3.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4.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5.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6.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7.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

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8.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9.期望要求多,因材施较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10.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对于这些误区,为人父母者,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同类推荐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人脉掌控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人脉掌控术

    年轻不是你的错,但行为无知就是你不对!你必须伸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这本书,会改变你的命运!它将介绍年轻人不知道、晚知道会走弯路的人脉掌握术:熟人介绍扩展人脉+参与社团走出封闭+网络连接人脉共享+没话找话学会赞美+事先准备创造机会+广泛收集人脉信息=扩充人脉的6个方法。
  •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

    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著名思想家、中国新儒家开创者梁漱溟先生,在他一生追求和探索中,对人生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他关于人生价值在于创造的观点,关于应该立何种人生之志的见解,他对人生道德和修养的解说,他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对于今人仍有教益而保持其重要价值。本书收入的梁先生谈人生的文章,对读者起到明德启智作用。
  • 没有挣扎就不叫生活

    没有挣扎就不叫生活

    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蛹里脱离出来,一个孩子出于好心帮蝴蝶剪开了蛹。没想到出壳后的蝴蝶由于身躯臃肿,翅膀干枯,不久就死了。其实挣扎的过程正是蝴蝶需要的成长过程,如果让它当时舒服了,未来它就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人生就和蝴蝶的一生一样,没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化茧成蝶,那你就得忍受在蛹里痛苦的挣扎过程,这样才能展翅高飞。在这个世界上,富有的人,都是跌倒过无数次的人;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站起来的人;成功的人,是那些每次跌倒,不单能站起来,还能够坚持走下去的人。生活难免痛苦挣扎,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挣扎中慢慢长大。
  • 世界智慧故事全集

    世界智慧故事全集

    本书有令您眼界大开的历史故事,有充满睿智的名人故事,有奇峰迭起的语言和才艺故事,有悬念百出的逻辑推理故事,有充份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还有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的智慧故事和商业巨子的商战才智故事…可以在您的成功之路上助您一臂之力。
  •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言”是老祖宗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他们会落得如此境地?究其原因,还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处世之道悟得不深。有句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的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接受过的历练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领会。
热门推荐
  • 神护花高手

    神护花高手

    一个吊丝,居然是被贬凡间的神,他得顺利渡劫,渡的是桃花劫,看他如何渡劫。
  • 双子神偷:搞笑姐妹花

    双子神偷:搞笑姐妹花

    我们是一对双胞胎,季小鱼和季小果是也!和普通的双胞胎不一样,我们是神偷。当然,我们不是靠偷东西过日子的,我们只是偷那些社会败类的。一次意外,让我们穿越到了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国家——风月国。在那里,我们真正过上了神偷的生活。
  • EXO之这次绝不放开

    EXO之这次绝不放开

    以前是我不懂珍惜,让你从我身边溜走。既然再一次相遇,那就要牢牢把握住你,哪怕最后你不属于我。
  • 跳舞的人

    跳舞的人

    你想成为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吗?请看主人公吴良。你想处理好与身边女人的关系吗?请看主人公吴良。
  • 火影忍者之真鸣人

    火影忍者之真鸣人

    介绍:不一样鸣人,拥有类似类似双重人格和无法后悔决定的鸣人将如何面对以后时光那,韩啸天被神秘人拉入赌局中有什么隐瞒那,敬请期待《火影忍者之真鸣人》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腹黑男vs痴情男

    腹黑男vs痴情男

    一个爱玩女人的阔少花花公子。一个痴情的打工仔。两人爱上同一个女人。一个巴掌打出来的‘爱’。不是所有爱都是你侬我侬的。欢喜冤家。一个女人纠缠在俩个男人之间。霸道男人霸道。痴情男的默默守候。
  • 重生2001年

    重生2001年

    小说的主角重生时总是又激动又高兴,可张嘉重生时却无比焦急懊恼,既担心经常迷路的健忘母亲,又担心刚刚怀孕的未婚妻子,但看到犹自健在的父亲时,张嘉一切埋怨都消失了!既重生,他果断选择了复读,要考取更好的大学,赚很多的钱,让家里不艰难拮据,让母亲的病有钱可医,让父亲不用累得弓腰驼背,让自己不用追了七年才追到妻子!……这其实就是一个年轻重生者的商路奋斗故事!
  • 绝世仙医

    绝世仙医

    医术神奇,内力无匹!少年偶获上古传承,疑难杂症一针治愈,内力按摩舒爽无比,妙手生香,绝品仙医!
  • 星灵圣域

    星灵圣域

    世界那么大,何处才是栖息之地,也许经过无数的坎坷、挫折,才会长大,才会理解这个存在的难处,也许才会懂得生存之根本!吾,在此起誓:愿以毕生的精力去改变这不合理之处,去实现普通人所希望的愿望!神灵,汝既创造了他们,为何要弃他们于这荒芜之地、断其后路?假若你不在这世间,吾为何存于世?还不如都死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