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会议围绕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揭开了中国当代历史崭新的一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当时,虽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一度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也得到了恢复,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严重存在。由于十年动乱,我国本来落后的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拉大了。
在这种情势下,国家急需摆脱政治运动不断的状况,需要集中精力搞“四化”建设,而中国共产党急需加强思想、作风、组织建设。
受人民群众拥戴的邓小平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出来了。邓小平说,必须尽快结束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徘徊不前的局面,全面展开拨乱反正,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的建设,把社会主义事业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同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大家认真讨论了邓小平的建议。这是一次气氛较为民主的会议,到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领导干部都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中肯的批评。在12月13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的这次讲话实际上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铺垫的,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的指导思想,讲话后来也就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对中国历史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全会认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胜利完成,我国外交政策得到了重大发展,应该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会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和审查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平反了“六十一叛乱集团”等一系列过去处理错了的案件。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同时,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中国这头东方雄师,开始丢开沉重的包袱,阔步向前。
这是一场事关全人类生死安危的命运之战,没有硝烟,却充满火药味;没有战火,却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