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300000007

第7章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井深大是日本当代教育家,索尼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真正信念,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井深大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对日本的母亲进行教育,并发明了许多刺激婴幼儿智能发育和情操培养的切实可行方法,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输送了无数一流人才。

关注早期教育

在上世纪的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早期教育问题。他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发起挑战,并投身到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井深大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先驱。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真正信念。

他发现,日本不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幼儿教育上,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对于一般的孩子就不必花那么大的精力;还有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种天才型的孩子,因此,在养育儿女时,只要尽力把孩子的体力培养好就行了;还有一类母亲,他们尽管肯定幼儿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但她们仍然顽固地坚持已有的观念,认为一个小孩即使在幼儿期的启蒙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潜力开发基础,但是,想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发展他们的更大潜能也值得怀疑。

于是,他大声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如果天下父母们仍然抱持传统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就无法革新孩子的脑力,使他们脱胎换骨。而且,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其实,凡是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由于他们本身是从幼儿走过来的,现在又有子女,因此他们对如何教育子女,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遇到现实问题,例如孩子一直不会说话,或者进入小学就读后,成绩不理想等等,做父母的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错误。若再深思考,他们更是感到自己对幼儿的能力根本一无所知,到了这种时候,他们便会不安起来。

为了对幼儿教育加深了解,井深大曾创设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观念中认为教育应该越早开始越好,于是设计了许多早期教育的方法,然而他的这些方法却遭到日本文部省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力反对。例如拿英语教育来说,许多专家认为让幼童学英文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们提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有位专家更为极端,认为:“太早实施英语教育会使孩子的头脑变坏。”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曾极力反对的人后来为了弥补自己当初的失言,竟毅然担任了幼儿英语教育会的会长。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到现在,幼儿教育已普遍地被社会所接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发现幼儿的识别能力

我们通常将自己有心而努力从事的学习或记忆,称为教育。而事实上,还有一种学习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识的,它也不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如学习母语一样,目前有专家称之为有意识以前的学习,井深大称这一时期为“潜能教育时期”。谈到此一时期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对3至4岁左右发生的事几乎没有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却似乎是在这段时期根植于脑海中的。这种语言能力究竟是记忆以前“教育”的效果,还是“反复练习”使然呢?若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所谓的幼儿教育,就容易和一般的小学教育一样,人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让孩子们提早入学灌输知识而已。

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一般动物自出生后就已具备了一切本能。以昆虫来说,它一出生即已具备了所有本能,雄昆虫就可以依赖本能来分辨雌昆虫。雄蝶一看到黑色及黄色的条纹就知道那是雌蝶。因此在刺激与本能的结合下,它们绝不会脱离其既定的行为模式。

相比之下,越高等的动物,在出生后其能力通过渐渐形成的部分也越多,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而来的部分就越多。因此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它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特质,最根本的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塑造自己。这是人与动物有别的且非常重要的部分,靠后天学习塑造自己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的共性。这类动物的发展和人类幼儿期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关联,若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人类自我塑造的最佳时期呢?经过不断探索,井深大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出生后的一年内,尤其是其出生后3个月,是最重要的时期。这种说法有何依据呢?

首先,婴儿出生后3个月才开始产生许多表情及反应,所以3个月是关键期,事实上或许比3个月更早。井深大曾做了许多实验。例如让婴儿由出生那天起每天都听同样的音乐,大约三四个月后,这会成为他最喜爱的音乐。

其次,婴儿也是三四个月大时,只要不是母亲抱,他就开始哇哇大哭。他可以辨别母亲的长相,是所谓的“模式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极了不起的能力。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察,井深大曾问过许多母亲,她们也证实婴儿是在三四个月大时开始认人的。但是他会认的人并不只限于生下他、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只要是亲切照顾过他的人他都会认,而且不只会认脸,而且抱的方式、儿歌、气味以及走路的方式等,他都会记得而且喜爱。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婴儿,只要是他喜欢的人,连脚步声他都听得出来。

井深大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有一位熟人开设了一家特殊的托儿所,其中就有一名这样的幼儿。

这个小孩在1岁多时,就能认出所里50个工作人员的面貌,不只是认得,而且还分别给取了绰号,叫这个“胖胖”,喊那个“娃娃”等等,那种表达特征的能力,真是令人叹服。

要认出50个人的不同长相,别说是小小一个幼儿,就连大人也非易事。不信,你可以试试用文字来说明你所熟悉的人的面貌,你就会了解,描写别人的特征可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幼儿所具有的超强辨识能力,在半岁后就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用他的小小脑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熟悉的父母面孔和陌生人的相貌。

这究竟是个人的资质不同,还是本能呢?难道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吗?就常识而言,似乎不是这样。

井深大的解释是,因为生出后就不断重复接受这种讯息,使婴儿对这种外在的刺激毫无抗拒感引起的。

海绵一样的小脑袋

关于幼儿的吸收能力,井深大打了一个比喻说:幼儿的头脑,就像海绵一样,它可以吸收很多的东西,一旦它吸收够了,就会自动停止。

井深大还通过永田益夫先生教育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做大人的,最需要担心的,并不是“给得过多”,而是“给得过少”的问题。

有一对天才兄妹,在他们的爸爸的“热心调教”下,能说英、西、意、法5国语言——这是一则曾在日本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这个被人们描述为“热心调教”的父亲,就是自称为“家庭主夫”的资深离职教师——永田益夫先生。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当时他的儿子才2岁半,女儿仅3个月大。可能是由于孩子太小的缘故,当时有不少人都指责这位爸爸的教育过于严苛。这些非难者认为:在孩子还如此小时,就往他脑袋里乱塞东西是一种虐待,它会使幼儿负担过重,甚至有可以导致他性格狭隘,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然而与这些人的论调相反,永田全家事实上过着健康、安适的生活,这给当时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们以当头一棒,这表明这些人的观点是完全想当然的。

在幼儿的可塑性方法,永田先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非常珍贵的启示。据他介绍,他对孩子对英、西、意、德、法等国语言的学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在他看来,同时让孩子学习多国语言,必可使他在学习中产生横向的联系……当然,他这种让孩子几国语言同时学习的方法也带有被逼无奈的性质,因为恰巧那时他的孩子在练钢琴,其乐谱是用意大利文写的,而其说明文字则是用英、德、法等国语言写的,倘若看不懂说明,就无法掌握曲子的感情,这也是他要孩子提早学习多国外文的一个原因。

常常有人问他:“5国语言同时学习,不会搞混淆吗?”他的答复是:“不会的,孩子们能分得很清楚。他们学外语,全靠空中教学。收音机里举办的外文讲座,让人听起来很有亲切感,发音也很清晰,而且还非常生动。他们慢慢地听着听着,过一段时间,就会很感兴趣,并不由自主地跟着练习了。”

由此看来,3岁前幼儿头脑的吸收能力,似乎要比大人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大人们根本不用担心“给得过多”之类的问题。

最佳的教育时期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班上的同学中是否有的特别优秀,有的则朽木不可雕?那些优秀的同学,不怎么用功,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不成才的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何长进——这种经验,想必大人都有,而老师们则常以“资质好坏并非天生的,要看后天的努力”来安慰大家。

可是,我们的实际感觉却仍以为:聪明的就是聪明,笨的还是笨,一开始就已如此。究竟是我们的这种实际感觉对呢,还是老师说的对?

在井深大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也可说都不对。

因为从结论而言,人的能力与性格,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某一时期以前就已相当定型了。

从前,人们常以“血浓于水”或“教育比门第更重要”来议论人的贤愚是因遗传或血统而定,抑或取决于后天的教养。时至今日,却仍未见有何可靠的权威研究,或具说服力的学说出现,结论也就此搁浅。

后来,大脑生理学及遗传学的研究有了进展,证实了以前认为遗传因素很大的人,现在认为,人的能力与性格,从0岁至3岁间的幼儿期,就已基本形成了。

换言之,人在初出娘胎时都是一样的,世上根本没有天生的天才或蠢材,资质的良莠,实际上依后天的教养而定。长大成人后才想成为天才,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在出生至约3岁之间,其能力与性格大多就已经固定了。所以,上了学之后,才有“一点即通”和“不得其解”的学童产生。

总之,3岁以前的调教方法非常重要,是最佳的教育时期,等到进了幼儿园才教起,就为时太迟了。

“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

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机构”任职。井深大认为,其实,只要教育得当,这个愿望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把“一流意识”灌输给孩子就行了。

当然,怎样才算“一流”,对它的解释也因人而异。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抠字眼,仅提供一个观念,那就是,只要母亲自认为是“一流”的,她就会把这种意识直接传到孩子的头脑里。

井深大说:“一个人在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幼儿期受母亲‘意识’影响的结果。”令人遗憾的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做母亲的却很少注意进行这种意识的灌输,而越是希望儿女能读“一流学府”、能进“一流公司”的父母,越是疏于这种意识灌输。这样,等到孩子有了“自我”,已经能独立自主之后,她们才拧着孩子思维的缰绳朝着他们所期待的“一流”方向努力,到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儿子教育的妈妈们,她们为了要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他进“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就读“一流”初中;为了进“一流”初中,先得想法进入“一流”幼儿园,可是,她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幼儿进“一流”幼儿园重要的是,必须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

听听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们的轶事,就可知道他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家庭”这个先修班的毕业生。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大概也未必都曾雄心勃勃地立下要把孩子教养成杰出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法得当,结果都将孩子教养成了“一流”的人物。

父母不必用嘴唠叨叫子女“将来要成为一流的人才”,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一定要有那种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断地养成一流意识,并且会逐渐发展和增强那方面的能力。

井深大以素有“世界机车大王”之誉的大企业家——本田宗一郎先生为例:据说本田宗一郎小时候,每天都由祖父背着,散步到附近一家脚踏车修理厂去玩儿。他在追忆往事时也曾表白,每天在那儿闻到的汽油味,是促成他日后对制造摩托车发生兴趣的因素之一。对本田来说,任何设备齐全的幼儿园都比不上他祖父的脊背,他祖父的脊背就是促使他成为机车大王的先修班。当然,并不一定在婴幼儿时闻过汽油味,就人人都能成摩托车大王,但在本田宗一郎那里,是祖父的脊背——确实是他走上机车这一行的启蒙。

教育与金钱无关

井深大曾告诫天下父母:如果他们在教孩子学小提琴、钢琴、英文、教学等方面下工夫,孩子是具有惊人的可塑性的,而且孩子的许多潜能若不在幼时打好基础,等到成年后就会悔之晚矣。

尽管这种说法已慢慢被许多父母所接受,但她们却会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的责任开脱,如:“你说得很对,可是我没有钱,也没时间让孩子受那样的幼儿教育。”在他们看来,幼儿教育只有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办得到。

井深大对此予以否定,他说:“其实,教育孩子并非消遣或享受闲暇,也不是只要花钱,花时间就能轻而易举办成的事。”

诚然,让孩子学音乐、学外文的父母之中,不乏有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打发时间的人,尤其看到那些一身华贵装扮,以高级轿车接送子女的排场,更难怪有人会觉得,那是有钱人的一种炫耀。

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人才怀有的动机,实际上大多数父母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都在如此拼命地筹措金钱,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的学业。

更进一步地讲,孩子的潜能开发也不是父母只要从口袋里掏钱就能解决的事。试想想,倘若孩子的潜能真能用金钱和闲暇就可以开拓与激发的话,那么,为何有的富人儿女平庸凡俗,无所作为,而许多寒门子弟却不乏优秀人才呢?

这里的奥妙就在于,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金钱与时间就能达成,而是要靠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是很难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

在3岁以前的婴幼儿,父母的灌输或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应向他们“灌输”何种内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关于这方面,井深大认为有两个方面要着力去培养。

一个方面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对孩子进行语言、音乐、文字、图形等等的训练,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智能活动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要在这一时期把做人应有的基本规范或态度灌输给孩子,这一方面人们往往强调得不够。

谈到做人的态度,有人也许会觉得,它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但很难捕捉到它具体的意味。还有人甚至怀疑,由于幼儿还不具备批判能力,如果将父母主观的人生观硬往他脑里灌输,是否恰当?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人生观等高深莫测的东西。

客观上,作为一个人,就有人人都认同的起码规范。无论思想、见解多么与众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例如,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不要只顾自己,同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凡事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脑筋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极为自然的做人原则。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一些近乎无聊的约束。但仔细推敲一下,你也会同意,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确实以身作则,按照这些规范行事,相信所有人都会过得更加安详,更为顺心。

在井深大看来,父母对幼儿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即在于此。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它根本无须你向孩子说明这个规矩为什么必须具有,那个规矩为何重要,只需要做父母的从孩子呱呱坠地时起,就以身作则,就能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最起码原则灌输给他们。

当孩子长大之后,也就自然能够了解父母教导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当那个孩子已经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则,将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之后,或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有所怀疑或存有意识,自然而然循规蹈矩地做人了,这才是最标准的所谓“教养”。

幼时培养起来的生活模式,的确能成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与众不同的“教养”,并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也对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母亲是,她们习惯于把婴儿整天关在房中,而忽视了应把他们带出去见见世面,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的婴儿和别的小宝宝接触的机会。事实上,让婴儿多与外界接触,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井深大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来提示将出生的幼猴,马上放进隔离室,其结果将对它的未来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成栅栏,里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看在此养了3个月的小猴,当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从实验中发现,起初,这只幼猴感到彷徨无措。但不到一个星期,它就大胆活泼地与同伴玩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把一只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发现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着身子,害怕地缩在角落里,试图冲出栅栏。

还有一只在隔离室养了一年的小猴,同样将它与隔离室的猴子关在一起时,它也无法与它们相处。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离室内的猴子中,结果,这些小猴根本无法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感,甚至显示出神经衰弱的征象。

接下来,博士还测验了它们的智商,也发现,隔离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性格或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外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每个做母亲的,都喜欢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满是雪白天花板、雪白墙壁、隔离一切外来声音的宁静房间里抚养。但是事实上,全无刺激的环境,对婴儿却是有害无益。

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他还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说法。

首先他将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如同前述绝无刺激的房间,另一组则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护士、医师在工作的房间。在后面那间房子里,其天花板、墙壁和被褥上都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图案,并且在里面还不断地播放着音乐。

像这样将婴儿分开养了几个月后,再去测量他们的智力差距。方法是,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发光物体,看着他们什么时候产生捕捉它的意念,借以测定智力的发展情形。结果,两组明显的有3个月的差异。它表明,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长的婴儿,比在有刺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力发展慢了3个月。

据一些幼儿专家的研究表明,1岁至3岁间的智力发育要比4至17岁岁间的智能发育更快也更为关键。因此可见以上的例子显示的在此时期智商会相差3个月其意义有多大。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幼儿时期的智力差距可以借由后天的教育拉平,这种说法尽管也有道理,但它势必使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

类似的实验,除了布鲁纳教授外,尚有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它们都证实了有无刺激确实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大小。

还有些研究企图探讨何种刺激对促进幼儿智能发育更为有效。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如:摇动的床、用明亮色彩点缀而成状似香荷包的串串、闪闪发亮的球、五光十色的纸等等。参与实验工作的专家们大多认为,带有音乐的风车、有花纹的窗帘等,都是极有效的刺激促进物。

为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怀特,还做过如下的断言:“我们已经明白,布置一个热闹的环境,可使初生婴儿的早期发育产生显著的效果。”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渴望从周围的景象接受一些刺激,喜欢尽量用眼睛盯着要看的景物,大人这时一定要设法满足婴儿的这种好奇心。对父母来讲,与其拿着东西得意洋洋地在他眼前摇晃,不如给孩子一个可以看到外界景观的场所。

井深大还发现,越是专心照顾孩子的母亲,她们越爱收拾房子,把婴儿的四周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一方面是她们出于对幼儿的溺爱,另一方面是她们怕家里东西太多会给幼儿造成危险。的确,从学会爬到会走路这段期间的婴儿,其所作所为确实危险万分,叫大人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他或她一年到头不是弄翻花瓶,便是用嘴咬电线或滚落床下,做妈妈的唯恐宝宝发生意外,便会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能想到的危险物品,都从孩子身边移开。

井深大指出:这种作法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使婴儿周围一无所有,或让孩子能触摸到的东西,尽是一些坚硬物的话,结果也大多是负面的。应该让幼儿能用手接触到东西,光是那种触觉,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因此,大人应该下意识地给宝宝各色各样的刺激,诸如表面粗糙的、尖形突出物,或轻的、重的东西等等。

事实上,幼儿对周围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带着好玩的情形去摸弄它,有时即便将它推倒、弄坏,这些都是他的探索心与创造性的表现。

如同杂乱无章的房间可以给艺术家新鲜的灵感一样,那些在大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危险性的物品,对孩子来讲,却能激发他的想象力,促进其智慧的成长,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提升他们创意的重要刺激。

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井深大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对孩子加强画线练习。

他认为画线练习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随便画曲线或直线的练习,也可以为将来写一手好字或画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孩子拿着铅笔或蜡笔对写写画画开始表现出有兴趣,这就是开始的好机会。

首先,请家长理解,所画的线是有感情的。比如画图画,孩子的画看上去只不过是到处抹的毫无意义的线。尽管如此,也肯定是幅出色的画。

上幼儿园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很喜欢画画儿。这些孩子的画实在是有声有色。一条线,一个点,都洋溢着孩子们跳动的生命和活力。哭也好、生气也好、笑也好、害怕也好……孩子们每时每刻的心理状态,都与线或点息息相关。孩子的心理活动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在画里或线上。因此,不能评价这个画的好与坏,而是要看是否充分表达了心理活动。我们应该站在这个角度来欣赏孩子的画。

画东西不单是手指的活动,而与大脑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画苹果时,首先在脑子里浮现出苹果的形状(印象),然后大脑通过神经向手传达如何动的命令,手接到这个命令后才开始动起来。

一旦长大了,这套程序习惯化了。因此,手几乎无意识的就能画出苹果的形状,但是在小的时候,就不能画得那么快、那么流利。对孩子来说,画一条线要比大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必须记住调整手的运动。为此,练习起着关键作用。

手动起来运用自如,而且可以画出表达自己感情的美丽的线——这就表明孩子的巨大能力已经发挥出来了。绘画、写字、数字,以及美的感情都是从一条线里产生的。是否能愉快地、不厌其烦地画线,将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同时也是锻炼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

将兴趣持续下去

兴趣是幼儿的最佳意志促进剂。但是要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能继续维持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的兴趣对象很快就会改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过,若是勉强要他把兴趣集中于某一事物,这反而会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逆反心理。况且,正因为有了那样的旺盛好奇心,孩子才能从外界获得心智、身体的成长所不可欠缺的各种刺激和体验。

大人们一般都以为,幼儿会从很多外界的事物中,自然找到可以作为自己兴趣的对象,并且会自动加深兴趣以将之持续下去。然而,在多半情形下,父母似乎都应以某种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

具体而言,对幼儿所最感兴趣的事物,做父母的能否很快发觉,并发表出予以支持的反应,对于使幼儿维持长久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意义。

孩子的兴趣是瞬时即变的,即,在一瞬间萌生,瞬时之后又靠萎缩。做父母的,应该适时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给予适当的辅助,使其兴趣能继续茁壮成长。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要让孩子的所有兴趣都作均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兴趣最后会变成他长久的兴趣,但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在广泛的兴趣中,试试哪一种兴趣可以持续下去。

有一位父亲曾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向井深大谈了这一看法:他的儿子在1岁两个月时,偶然对“之”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凡是看到各种场合有“之”字出现的,做父亲的便指着那个字告诉孩子,并教他念“之”的发音。

过了两个月,他的孩子已经认得ABC三个英文字母,父亲便趁机用折尺上的英文字,教他继续再学XYZWTFHNM等,马上就学会了。

到了1岁半时,孩子又对各种汽车、家电制品的标志发生了兴趣,父亲就举出厂家名称,让他猜测商标,有时向他出示商标让他猜厂名。

由此可见,这位看似“天真的老爸”,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使得幼儿的兴趣即能持续,而且还能更为浓厚。

井深大通过研究还发现,婴儿期的一再重复,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脑部智力组织的功能。之所以向婴儿反复地灌输他都不觉得厌烦,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不懂厌烦的阶段,因此,我们才可以用反复的做法,以增强他们的智力。

即使出生才3个月的婴儿,只要每天重复播放几次音乐给他听。过了一段时间,任何深奥的音乐,他都会记得。由此可见,婴儿的吸引力是十分惊人的。

这一时期的一再反复,除了有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外,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某一事情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反复而记住了各种各类音乐与童话的婴儿,就会渐渐地着迷于自己所喜欢的音乐或故事。也就是说,反复的作用,一方面使得孩子能熟记故事,另一方面也同时增进了他们对该故事的本身的兴趣。

经常反复听故事的婴儿,随着不断地长大,会对画本渐渐感兴趣,进而再对画本上的图画、文章产生好感,最后就会激发出想亲自去读的意念。

井深大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双双在外工作的夫妻,把自己一个年仅1岁2个月大的孩子一直寄养在育幼院,当他们将孩子领回家时,孩子已近乎处于白痴的状态。可是,等孩子到了四五岁时,他却突然对音乐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一下子想学小提琴、钢琴的欲望,狂热得近乎异常。

他的父母觉得十分奇怪。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孩子在育幼院时,在睡前和运动时间,院方曾不断地播放舒伯特和莫扎特的摇篮曲,以及冰上华尔兹等音乐。

正是这种不断播放的音乐,使这个智能并不高的孩子对音乐产生了独特的领悟力。

玩具不益多

谈到玩具,我们就不得不要评论一种令人担心的情形,那就是:现在的父母,似乎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我们在百货公司或街上,常可看到儿童在玩具店前,吵着要买玩具,最后,大人拗不过,也只好给他买了。

遇到这种情形,若是西方的父母,就不这样,他们无论孩子是哭是闹,绝不给他买玩具。

我们注意到,在欧美人的家庭,除了生日与圣诞节以外,好像都不给孩子买玩具,更别说会把小孩带进玩具店了。

他们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给,那绝不是父母爱心的表现,反而会给小孩带来不良的影响。

根据井深大研究指出,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幼儿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种,他也会变换各种方式来玩的。即使是个硬瓶盖,一片木头,在孩子看来,或许都比玩具店买来的昂贵东西还要好玩。

井深大认为,帮助幼儿发展种种创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义务。给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绝不能算是幸福。

常言道:“喝酒的人被酒喝。”我们倒觉得,玩具过多的小孩不是在玩玩具,反倒是被玩具给玩了。

井深大见到一些家长,他们绝对不给孩子买现成的玩具,只给他们买只有自己动手组合才能玩的那种,这样孩子在得到它之后都得绞尽脑汁,甚至流着眼泪去拼装。他们即便完成不了,也不轻易向父母求援。由于拼不起来就不能玩,孩子们就会拼命去干。

井深大很赞同这种教育理论。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玩具店里,几乎摆满了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玩具,连大人看了都会不知不觉深受吸引,以为买了回家,孩子一定会很高兴。但其实不然,他们在玩了片刻后,就再也不屑一顾了。

事实上,孩子对于用不着自己动手完成的现成玩具,一点也不会觉得好玩,因为这样的玩具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比如,当你花高价买了一架电动火车回来时,孩子并不满足于看火车如何在轨道上跑,而是感兴趣于将轨道一会儿予以拆散,一会儿加以组合。

井深大认为,现代的孩子,只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玩具,所以不但玩具不宜过多,而且应该给予他们能够“完成的喜悦感”的玩具,并从中满足来自他们内心的创造欲望。

让孩子进行锻炼

一次,日本奥运会体操冠军池田敬子,向井深大谈起他们养育孩子的经验:池田女士和她丈夫都是体操选手。当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他们疼爱无比。打从0岁时起,她们就片刻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教他做体操、翻筋斗等运动。

到了小学二年级时,孩子就能从椅子上翻个筋斗跳下来,显示出令人吃惊的运动能力。

池田夫妇欣喜不已,觉得这是“虎父生虎子”,把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归于遗传的作用。于是,在她们生第二个孩子后,便不再施以同样的训练而任其自然发展。结果,虽然同为著名体操选手之子,这个小孩却非但不会翻筋斗,而且连一点像样的体操动作都不会做。这一截然不同的结果令池田深有感触:运动能力不是遗传,而是锻炼出来的。

与体格与灵巧有关的运动,确实较易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方面的能力,那就要看出生以后的锻炼了。例如游泳、赛跑、跳高之类的运动,即使承袭了再合适的遗传体格,如果不经过相当的训练,仍然无法将这种遗传能力发挥出来。相反,体格上稍差一点的孩子,若能在幼儿期作适当的训练,反而能够施展超水准的潜能。

另外,运动神经要趁着脑组织尚未完全形成时,就让孩子锻炼,这样才最容易学习,而且进步也快。

井深大先生就深有体会,他30多岁才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尽管非常努力,但仍打不好。他就十分感慨,如果自己能更早就打高尔夫,也许无需这么辛苦,还能比现在更“高杆”呢。

井深大先生还有一位美国朋友史泰那先生。他也非常喜好高尔夫球运动,于是让两个儿子从小就学打高尔夫球,长子9岁时起,次于7岁开始学练。8年后,哥哥只能打9杆,弟弟却能打7杆,后者球技显得更高明。他们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子长的体格更加魁梧并且在其他类运动中,他的成绩也比弟弟更优异。后来他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弟弟学高尔夫球的时间要比哥哥提早了两年。

所以,井深大告诫家长:任何运动,着手学习的时间越早,技艺的精湛程度也越高。

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

毋庸赘言,小孩有小孩自己的天地,他们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玩着长大的。有些事情,哪怕我们大人看起来是多么莫名其妙,但孩子们却做得很起劲,而且还当它是件大事去做,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类母亲对孩子在做的事,总是用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望着,这实在让我们感到失望。

常有一些母亲提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并不喜欢古典音乐,但为了孩子,我是否应让他听古典音乐呢?”试想一想,一个母亲是如此讨厌古典音乐,孩子会对它有兴趣吗?

古典音乐对小孩能有很好的影响,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由于做母亲的已对它显示出厌恶的神情,她那种神情就会传导给孩子,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样,你也就别指望孩子会喜欢古典音乐了。

井深大说:“在幼儿阶段,孩子对某种事有兴趣,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既然如此,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事,就不可以漠不关心。有时,大人之所以对孩子在做的事情无聊乏味,那是因为你用大人的感觉去看的关系。这时,你应换一个角度,比如把自己拉回到童年时期,你也许就不会这样对待了。”

当大人贸然闯入小孩子的天地时,这无异于在强迫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而一旦大人自己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却反而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减。

因此,井深大认为,母亲应有的态度,该是在小孩世界的四周,密切注意他们所做的一切。你对孩子在做的事表示关注,并给予鼓励,对孩子的帮助不知该有多大!

请你明白,用爱心去注视孩子,对他的行为报以母亲的笑容,这胜过任何言词的勉励语言。如果你用大人的尺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甚至认为:反正那是小娃儿玩的把戏,不值得我们大人去认真,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带孩子到户外去

对出生后对世界表示好奇的婴儿,每个做妈妈的无不欢欣鼓舞。家里人会争先恐后地去给他买各种玩具,如团团转的风铃和嘎啦嘎啦棒。当然,对于这些好玩的东西,婴儿都会盯着风铃看,也会聚精会神地倾听嘎啦嘎啦响。但光是有这些,他就果真满足了吗?井深大通过对这些婴儿面孔的观察,发现从他们的表情来看,似乎觉得仅有这些玩具还刺激不够。

井深大认为,这一时期的婴儿,正患上一种“刺激饥渴症”,他们甚至对偶然飞来的苍蝇都会显示出无比的兴趣。哪怕是看见一只爬到眼前的蚂蚁,他也会用眼睛追踪蚂蚁的动态。

当然,要满足婴儿对刺激的渴求,光是给他看蚂蚁、苍蝇是不够的,必须尽量多带他到可以看到车、狗、猫,甚至飞机、飞鸟等的“外界”去。

然而,我们发现,现在母亲们带着婴儿在外走动得越来越少。这或许与拥有私家车多起来的家庭有关。为了顾及路况、卫生、健康等问题,年轻妈妈们往往不太喜欢把宝宝带到外面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轻父母往往出于“健康”的考虑,天冷了怕孩子感冒,天热了又恐中暑,就这样,尽可能地把婴儿置于“无菌状态”,殊不知如此做法,无形之中就封杀了婴儿的好奇与兴趣。这对于拓展婴儿的智慧与能力,绝对是弊大于利。

正如一句名言所表达的:“大自然是小孩子学习的宝库。”外界与大自然之中,有无穷的力量可以吸引孩子的兴趣,如果不把孩子带到那种学习场所去,这不是母亲的怠慢与失识,又是什么呢?

的确,把小娃儿带出户外,可能有伤风感冒之虞,并也有遭遇不测的危险,但是为了这些理由,就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这等于是做母亲的亲手夺去了孩子在户外学习的机会。

井深大说:“走出户外的婴儿,都会惊奇地注视路上的狗或猫儿,对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也会始终看个不停;看到菜摊上摆放的各色各样的蔬菜,更是瞪大眼睛欣赏。通过这样接受在家中所得不到的新鲜刺激,婴儿的智能也自然会发达起来。”

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对婴儿的健康与安全予以最大关注,这也是做父母的责任,但我们也切不可因此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场所。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婴儿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活泼与健康。注意这个事实,也是做父母的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

让孩子亲身体验

父母对于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怀有期盼是很自然的。虽然孩子的未来最终还得取决地他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母亲最初给予的方式仍会左右孩子的将来。要让孩子照着父母的期盼发展不难,但是,要给孩子什么环境,让他拥有些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父母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求名利的有用之材?还是不修边幅的散漫人士?或是有地位的伟人?一旦目标确定,父母就必须胸怀坚强的意志,努力培育孩子。

只要用心,培育一个智商150的儿童一点也不难。在铃木儿童园地里的儿童,智商平均就达135到150左右,有些甚至高达180.他们在入园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学校也并未以提高智商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当,自然就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眼睛会光辉闪烁?对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靠过来?什么时候他会生气勃勃?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了这方面的了解后,就可以让他继续朝这方面的兴趣发展了。例如打算让他学小提琴的话,就必须为他营造这方面的环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兴趣,父母却仍一味无理的要求的话,那么父母的意思与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井深大先生始终主张在这样做的时候,应以母爱为前提。也就是说,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应首先将母亲灌注到婴儿身上,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母亲该抱什么观念来教育孩子。但是若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思,母亲仍不断强制他的话,绝对是有害的。

现在的幼儿教育主要局限于音乐、绘画或体育方面,而好像还是少了一些。幼儿教育应该没有限制,无论什么都可以都,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他实际去看、去听。以日本九州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常常带三四岁的儿童去观看村里的祭奠。从庙前老先生的挥拳弄掌、抬轿,到舞狮表演都让孩子观赏。令大人们吃惊的是,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能从头到尾记住祭奠的内容,跟着挥拳弄掌,模仿抬轿,对狮子有兴趣的孩子还会跟着舞狮。想一想,他们只是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这么好呢?因为他们实际上看到,而且很直觉地捕捉到这些演出的精华所在。所以老师们根本不必告诉他们必须看什么,只要让他们实际体验可以了。

后来,老师又带他们去看农夫种田、除草。回来后,他们就在幼儿园旁边为他们开辟的田圃里照着所看的情景做了起来。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眼睛详细观察他们有兴趣的事物,对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并跟着学习。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真正个性,并配合其个性因材施教。

对于儿童,是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实际体验,就这一点来看,现在的儿童实在很可怜,周围尽是些不真实的华而不实的摆设!

不要“骂惯”孩子

多湖辉曾经研究过各界名人的幼儿时期。他说,没有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井深大则更进一步认为,只有以母亲为主的身边所有的人,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起始。而且自出生到两三岁间的孩子,对外来刺激具有惊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复不停地给予同样的刺激,那种刺激就会固定在他们脑中,而变成一种“能力”。

这有许许多多可资证明的实例。其中,最佳例子便是“说国语的儿童”。在此以前,一般人都认为小孩子讲国语是遗传的。事实上是因为一出生就可每天受到大人说国语的刺激,生活上自然地培养了能够克服寒冷的能力之故。井深大之所以一再强调,在3岁之前尽量多给孩子良好刺激的重要,原因亦在于此。

反过来说,如在“模式时代”,一再的给予不良刺激,孩子就会养成“坏的能力”。

例如,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每当孩子一哭,便发起火来,来叱喝责骂,于是这种刺激就会固定于孩子脑中,很可能培养出挨骂也满不在乎的“能力”。又如母亲倘若每天哼着奇腔怪调的摇篮歌给孩子听,日久之后孩子就会养成了无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当着孩子面尽讲父亲的坏话,也会使孩子产生轻蔑爸爸的心态。

许多做母亲的,如此这般地养育子女,到了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却爱发牢骚说:“我这孩子,任你怎么骂都听不懂……”其实,被骂惯了的孩子、五音不全的孩子,或轻蔑父亲的孩子,都不是天生的遗传,而是母亲“那样教养他”的结果。

须知,起步方向如果错误,当然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算发现了,想要改正轨道,也一日比一日困难,这点,井深大提醒父母们切记在心。

溺爱的危害

常常听说,现在的孩子都很懦弱,井深大本人就曾亲身体验过这一事实,有一次,他被好友本田宗一郎硬拉去担任童子军东京联盟会长,出席该典礼时所发生的事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来自全东京的3500名儿童,皆集合于世田谷的一个运动场。在典礼进行中,还未及一个小时,蹲着聆听致词的孩子们当中,就陆续有人晕倒,而且竟有11名之多。

后来,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小童子军们也来参加,并举行了“破气球游戏”,即一种自己脚上绑着气球,再去踢对方队伍的气球的游戏。可是,大家只是列队哇哇叫嚷着,大多不想积极地冲入对方的阵地,去多踢破一个气球。看了这种情形,本田和井深大为了要给孩子们“打气”,也加入了这场游戏,而且两人都很专心地在踢球,可是孩子们非但不因而受到刺激,反以一副镇静的表情望着,好像在说:“偌大一个人了,还乐个什么劲!别踢伤了才好。”

当时他想:平常受过严格童子军训练的学童尚且如此,其他未受训练的孩子,就更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也常听说,在学校运动会上,连50米赛跑都跑不完的孩童也多得是,甚至还有稍一跌倒就骨折,弄得救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的。此外,不会吊单杠、不会跳箱、不会爬竹竿的孩子也不罕见,要是老师想作个示范,他们反而会劝老师:“危险,还是别做得好!”

究竟是怎样养出这么胆小懦弱的孩子呢?这样的小孩长大后,能有本事适应这现实而复杂的社会吗?

所谓“志气”,就是“尽量不输于人”的魄力,但是无可避免地,有魄力必有危险。然而,一开始就不与人竞争,凡有危险事就依赖父母兄弟,这种风气不单在孩子之间盛行,而且蔓延至青壮年。

最直截的例子就是职业的选择。这种人无论当公务员,或进了大公司,主要的不是想找一份工作,而是想找一种兴趣作为生活的凭借,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呢?

井深大认为,所以会有这样的儿童与青壮年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幼儿期的母亲的态度。在应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不严加管教,把教养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学校,结果培养出胆小懦弱的孩子,自是理所当然了。既然从孩子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严格管教的时候,就过分像“宝贝”似地把他养大,也就难怪孩子会有“娇生惯养”的心理;而这种“娇生惯养”的心理,到了上幼儿园及小学以后,还会更严重。

如果孩子稍微被老师训了一下,家长就向校方兴师问罪;上体育课时,孩子受了点伤,也要学校贴医药费,如此,孩子怎能产生自立心?

学校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固然也有问题,但是,至少对孩子的教养,以及教孩子向现实或危险挑战的气魄,除了父母之外,谁也无法办到。而这个时期,就只有在3岁以前。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非常任性,不听父母的话,光想自己想干的事情。责备他一次就反抗一次,越来越不好对付了,这怎么办才好呢?”

孩子的任性也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能力之一。作为父母一般是不愿通过责备方法培养孩子的。不过,你打算严格培养,可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对孩子的溺爱或助长了孩子的反抗心理。特别是在当代的社会状况下,更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为娇生惯养的人性的孩子。当孩子哭了,就急忙奔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当孩子摔倒哭了,立刻跑过去抱起来。这样做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不管任何场合都用上这样的方法,就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种任性心理。

如同有句谚语所说的:“过犹不及”。凡事“过分”固不适宜,但没有任何事比在幼儿期被父母过度溺爱对孩子更为有害的。

若把孩子养成胆小懦弱的人,父母为了疼爱子女,往往再让懦弱的孩子更有依赖心,如此落入恶性循环,却是人之常情。其结果,最需受苦的,当然是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本人了。

父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需要父母的协调以及双亲的职权分摊,如果忽略了父亲的角色,对往后孩子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说,单单吃母乳、换尿布就能长大,那么,孩子是母亲一人就可以抚育的了,所以才会有人说:“没有父亲,孩子也会长大。”

的确,在肉体上、生理上是如此。因为,作为生物的人类,要培养生存上的基本力量——即动物性的育婴工作,都得假借母亲之手,而且也非母亲莫属。父亲的存在,要等孩子稍大后需要精神教育和社会性教育时才会显得特别重要。

有趣的是,在猴子的世界里,虽然有“头目猴子”,但却没有“父亲”这个名位。当然,让母猴生小孩,必须要有公猴才行,可是,那个公猴是哪个小猴的父亲,也弄不清楚;即使知道,也没有一个像人类的父亲那样,在孩子诞生后,负责找食物或保护小孩的特定公猴。

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河合雅雄的说法,在动物社会中并无人类这种意义上的父亲,显然是人类这种特殊种群,为了要过团体生活,才组织所谓的家庭生活,因而有了父亲这个人物。

河合教授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之一,就是这个父亲的名位。只要是人,无论任何未开化的民族——当中虽然也有跟现在的我们一样,形式上没有家庭组织的民族,但是他们照样明显的有父亲和母亲的存在。

母与子的关系,无论在任何动物间,都能一眼即可看出那是母子关系。可是像人类这样的父子关系,却必须在社会的组织或制度下——亦即在某种规则下建立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换句话说,所谓父亲,是家庭中的“社会代表人物”;是表现母子关系这个动物性关联所没有的“制度”与“规则”的人。

如此想来,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存在意义,就更明确了。也就是说,父亲在子女教育上如能多多用心,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或“制度”等人类团体的规则。

如果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只安于做个“不热心教育的爸爸”,则任凭母亲怎样孤军奋斗,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方面,无论如何,责任负担总会偏于一方,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一般而言,父亲在家庭中,大多扮演着斥责孩子的角色。如果偶尔照面的父亲,一见到孩子就教训一番,孩子定会把父亲视如仇敌,而表现出反抗的态度。情绪不稳的儿女,多数对父亲都没有好感。

在过分严格——管教孩子比妈妈还严厉的父亲教养之下长大的孩子,将来也许会成为所谓的天才或英雄,不过。翻阅伟人传记,大家可以看出,他们在性格上似乎大多有缺陷。

在另一个极端,有不少父亲不务正业又好酗酒,经常吊儿郎当,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被这种老子养大的儿女,性格会变得别别扭扭,长大后成为不良少年的太多了。

虽然,井深大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担当者是母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养子女的任务完全交给母亲。成为母亲的一名好帮手,这才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上应负的职责,因为和谐的家庭气氛,不是母亲一个人可以营造出来的。

有一次,井深大在电车上遇到一对夫妇带着小女儿要去郊游,只见那位大约3岁的女孩,兴致勃勃地和父亲对着话。

女孩说:“爸爸你猜猜看,有了10跳橡皮筋可以做成什么来?”爸爸回答:“哦,10跳橡皮筋嘛,可以凑个臭皮匠啦。”对于这番无谓的交谈,坐在一旁的妈妈,佯装不知的看着杂志。由此可知,一个积极想和父亲进行沟通的女儿,如果碰上这样一对漠不关心的父母,她怎么可能身心愉快呢。

做父亲的下班回家,在说太忙了、太累了之前,应多多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这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同类推荐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让孩子生活在鼓励、友爱、稳定和包容之中,做一个冯顺弟一样坚强独立,自尊自爱的母亲,你本身做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成就孩子,需要妈妈多久的陪伴?一辈子,也许还不够;一瞬间,也许已足矣。
  • 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

    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

    本书避免了那些教育方面的枯燥理论和无味说教,以简短生动的名人故事现身说法,以精辟实用的哲理感悟启迪心灵,以经典深刻的教育名言表达观点,把家庭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摆在读者的面前。从而为天下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解答了种种教育困惑,为孩子的成才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先天条件就已经成为定局,唯一可以改变的是对孩子后天的培养。因此,孩子能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关键看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因为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孩子是否可以发挥出他们自身的潜能,是否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成为某个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的卓越人物。
  • 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本书分为进取篇、情绪篇、成长篇、待人篇、品格篇、处事篇和金钱篇,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 妈妈当医生

    妈妈当医生

    本书从让妈妈们困惑的宝宝难题入手,对照每一种问题给出相应的家庭识病和养护方法。
  • 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

    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

    故事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作为孩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故事是不可以乱讲的,因为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从隐喻故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谈起,探讨家长如何用故事治疗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的行为,启迪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家长对隐喻故事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使家长在作文辅导、编讲故事导等方面,成为真正的作文和故事高手。
热门推荐
  • 娱乐星光

    娱乐星光

    带着一世记忆,陈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他是金曲之王,是票房神话,是全民男神,是时代印记。你可以不喜欢他,但绝对无法忽视他。
  • 黄庭内外景经

    黄庭内外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瑕

    千瑕

    本着与世无争的做个二世祖,奈何天道无常,不随人愿,那便战出一片天地任我纵横
  • 古往金来

    古往金来

    神奇的玉葫芦,空间?随身一口井?它只是一条连接古今的通道。古代有什么?失传已久的医术,美容养颜的武艺,数不尽的珠宝玉器,纯天然无污染的美食和秘方……现代有什么?已经公开的古方,几千年智慧的总结,先进的加工工艺,百花齐放的小吃配方……女主两眼放光:金银珠宝滚滚来,发财致富去倒卖。
  • 青年学生党课培训教材

    青年学生党课培训教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每一位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都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按照党章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 晋女齐妃

    晋女齐妃

    从晋国女公子变成齐国少妃,妍姬用了各种方式想见自己的夫君一面,最后仍未逃过独守宫台两年的悲剧。更糟糕的是,如此不受宠的岁月,亦逃不过后庭其他女人的迫害。阴谋、陷阱、危险,一次次渡劫中,弈棋对手邀她私奔,蓝颜知己助她出宫门,还有个青梅竹马时刻将她记挂心头。夫君啊,告诉我,这一份情,妍儿该托付何人?
  • 月恋枫卿梦未醒

    月恋枫卿梦未醒

    曲水流觞、龙鳞潜藏,夜寂无声、低吟浅唱,何处不归家的少年在酒肆歌台纵意潇洒。他说,“我姓唐,唐门的唐。”凌无忧从不知,她会在江湖流连、众里寻他,眸如晨星的少年,她这一辈子,也许欲忘难忘了......“小凌儿,你答应过我,会与我一起浪迹天涯,你还答应过我,要生一大群的唐唐唐......”“对不起。”
  • 武神闯异界

    武神闯异界

    龙啸天,一个以武成神的神话,被扰乱空间的龙族魔法带到了异世界,开始了他的冒险。什么神,什么魔,什么精英,什么王者,什么贵族,都是虚伪的化身,一个棋盘上的棋子。一个阴谋……
  • 冥之舞

    冥之舞

    猪脚夜无敌偶然之间获得冥王传承,卷入了各个势力的纷争中。神魔!鬼怪!不断的出现在夜无敌的生活中,且看猪脚夜无敌如何脚踏九天,凌虐世间敌。
  • 仙緣

    仙緣

    自洪荒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以来,神州大地各处洪荒野兽、怪异乱象纷纷现世,扰乱人间秩序,以凡人之力不可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