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300000001

第1章 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

一本书造就的天才

1914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威廉的学历颇为新奇,他从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没多久就在行医开诊所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6岁那年春天,他和别人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时被编入一年级,到中12点母亲接他时,已经成了三年级学生了。并于同一年内,结束了小学学业。7岁时,本想上中学,但由于年龄小而被拒绝。没有办法,他只好在家里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终于上了中学,不论哪门学科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为超群,学校准其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他还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由于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学过了,所以不久就退学了。

从这时开始,他已远近驰名,各方各界人士都来考他。考毕,都无不感到惊奇,赞叹不已。

9岁和10岁,威廉继续在家学习,11岁刚过就进入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曾进行过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使教授们大吃一惊。关于他12岁的情况,其父塞德兹博士在《俗物与天才》一书中这样介绍:“塞德兹今年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奥德塞》等原著作品。后来,他擅长古典语,还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利、幼里披底、亚里士多德、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之类那样容易和有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通晓我国政治和宪法。”

就这样,他于1914年以哈佛大学的优等生从该校毕业,并在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类似塞德兹这样的天才儿童还有两个,一个叫阿道夫·巴尔,是塔夫脱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13岁进入哈佛大学,并且提前一年毕业。另一个是该大学南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罗伯特·威纳。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接着进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14年时年仅18岁,就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巴尔和威纳家里,不仅他们俩出色,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十分出类拔萃。巴尔的姐姐15岁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也在1914年与巴尔同期毕业。他们的妹妹丽安和弟弟洛得洛夫,也于该年上大学。威纳的妹妹康斯坦斯,也于1914年14岁时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第二个妹妹贝鲁特于该年12岁时也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宾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她的女儿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5岁就学会了世界语,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普及世界语。8岁起学习生理学、卫生学、数学等等。4岁会拉丁语及其他13国语言,很小就担任一些团体组织的领导。

无独有偶,在东方古国,也创造了一个18岁女孩问鼎哈佛的神奇故事。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该报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4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消息经过当地媒体、互联网和新华社通稿,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一阵轰动。

……

一个个真实的关于天才的故事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天才问题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尽管这些天才神童天各一方,尽管前后跨度达两个多世纪,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得益于一位名叫卡尔·威特的人所写的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诲。

威纳的父亲威纳博士是哈佛大学教授,他声称自己就是在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威纳的。塞德兹的父亲塞德兹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同样也是读此书,并用该书中传授的方法教育了塞德兹。从巴尔的父亲巴尔博士所写的《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等书中,即可知道他也是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巴尔的。斯特娜夫人更是在威廉·詹姆斯教授的力荐下,潜心研习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开始训练自己的女儿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李卫华在向全国父母传授刘亦婷成功的秘诀时,更是盛赞作为她指南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读到深夜……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中的优秀素质,也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那会儿,我根本没想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卡尔·威特的誓言

那么,卡尔·威特是何许人?《卡尔·威特的教育》又是怎样的一本书?竟然能在两个多世纪的跨度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卡尔·威特是一个乡村牧师,非常富有独特见解。在他的见解中,最值得令人赞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在他还没有孩子时,就提出必须从幼儿开始教育子女。用他的话来说,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他确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才。而且他总是公开宣称: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进行这种教育实践。他的观点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

好在当时威特父亲还有一个知音,他就是在他家乡远近闻名的格拉彼茨牧师。格拉彼茨牧师自幼就是他的好朋友,也是最了解他的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威特的教育方法,格拉彼茨牧师还为他创造各种机会,让他去演讲。在威特生下来之前,玛得布鲁特市的几个青年教育家和该市周围的几个青年牧师,曾共同发起组织过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格拉彼茨牧师也是该会会员,在他的介绍下老威特也成了该会的会员。

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个叫希拉德的牧师断言:“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由于卡尔·威特向来就持与此完全相反的意见,所以他立即反驳道:“不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坚信这一论断。”

卡尔·威特在会上发表的这番言论,使他成了众矢之的,招致与会者的围攻。在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说:“你们有十三四个人,而我只是一个人,我是寡不敌众的,无法辩过你们。与其跟你们辩论,不如拿事实来说话。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只要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一个非凡之人。这是我由来已久的决心。”这些会员得势不饶人,回答说:“行,我们等着瞧!”

会议结束后,希拉德牧师仍言犹未尽,还邀请老威特到他家继续讨论会上争论的问题,然而仍然是毫无结果。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各自在会上已经说过的话。在希拉德牧师家的辩论中,在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格拉彼茨牧师终于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对威特观点的支持。他说:“我确信,威特的誓言一定会实现,按他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希拉德牧师根本不相信这一点,仍然坚信那是不可能的。

不久威特夫妇有了一个孩子,但没有几天就夭折了。之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也叫卡尔·威特,但小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

父亲悲伤地说:“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邻居们尽管常常在口头上劝他不要为此而忧愁,但心底里的确认为威特是个白痴,而且在背地里还为这孩子的未来和威特父母的境遇犯愁。

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在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踏踏实实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起初,连妻子都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

尽管生下的儿子不尽如人意,但老威特有了儿子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格拉彼茨牧师立刻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希拉德牧师,希拉德牧师又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会员,并让他们来验明正身,确信小威特刚出生时,确实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

自从小威特出世后,周围的人们从此就多了一桩事,那就是议论小威特的成长。当然,他们这种关心与老威特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前者好像在等着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实验结果一样,并带着一种看把戏的心态:好,这回看你的本事了!因此,这些“好心”人每次见到他和格拉彼茨牧师时就试探性地问:“怎么样,有希望吗?”对此,老威特和格拉彼茨牧师总是坚定地回答:“是的,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的。”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注视着威特的成长过程。

神奇的天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下,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邻里和方圆左右。当小威特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同年龄的孩子,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

正是由于老威特对儿子实施了全面化教育,使威特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神速,他7岁半时就已远近驰名。在他出名以后,来自德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考他,没有一个人不是吐着舌头回去的,这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1808年5月,梅泽堡某学校的一个叫做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为了激励自己学校的学生,要求允许他在学生面前考考威特。威特父亲起初怕由此引起威特的骄傲自满,颇为踌躇,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不过和往常一样,威特父亲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即由于威特还是个孩子,关于考试一事事先不要让他知道,同时还要提前跟学生们打招呼,千万不要对他说一些表扬和赞美的话。兰特福克应允后,就正式去邀请威特的父亲参观自己的学校和学生,并希望提出批评和建议。到了学校,兰特福克把他们带进教室,让他们坐到后面。那堂课正好是希腊语课,教科书是《波鲁塔克》,学生都感到挠头。兰特福克就请威特作答,以让同学们见识见识,威特很轻松地就把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全解答了。不仅如此,对其他问题也是对答如流。

尔后,兰特福克又把以拉丁语写成的《凯撒大帝》一书交给他,并提出问题。威特又全部毫不迟疑地做了回答。接着兰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他读,他也读得很流利。他父亲还用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威特也都一一作了回答。兰特福克还想考考他的法语,由于教室里没有合适的书,只得用法语和他对话。威特就像用本国语讲话一样,也非常流畅地回答了各种问题。后来兰特福克又向他问了有关希腊的历史和地理等问题,尽管提的问题很多,又是各个方面的,但威特全部一一给予了回答。最后又考了数学,圆满的答案使学生和老师都为之惊讶。这时威特才7岁零10个月。

几天后,《汉堡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详细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报道的开头是:“几天前,在本地教育史上发生了一起惊人事件。”各地的报纸马上转载了这一报道。于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来拜访威特的人更多了,他被各方面的学者和教育家们测试,都说耳闻不如一见,没有不佩服的。他们中许多都是当代一流的学者。

德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尊重学者。德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威特名扬天下之后,莱比锡大学的某个教授和本市的某个有势力人物打算让威特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说服威特的父亲让本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威特进行一次考核。开始时,威特父亲怕他们乱出考题予以了拒绝。在他们的再三相劝下,最后他只得同意了。当然劳斯特博士并不是威特父亲所想象的那种人,他是一个深明事理的和蔼可亲的学者。他没有让威特察觉到是在考试,而是在交谈中完成了考核。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他写下入学证明书。内容是:今天根据我的要求,对9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考希腊话时从《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缔斯》中选了几段;考意大利话时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段。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威特却答得很好。他不仅语言学知识丰富,而且理解力很强,具备各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个令人赞佩的少年,听说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结果。我认为这一教育方法值得学者们重视。总之,这个少年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为了学术的进步,让他上大学深造是非常必要的。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他于次年1月18日入学。上大学那天,是父亲带着他去的,校长居恩博士非常高兴,同他们谈了许多话。同一天,居恩向市里的权势人物发出了一封信,内容如下洛赫村的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卡尔·威特,刚刚9岁就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识。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能熟练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他最近被很多学者考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学识而惊叹,他还在国王面前接受过考试。他具备十分丰富的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所以说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亚于其儿子的学识,令人惊叹。

威特父亲为了得到国王的辞职许可,带着威特去了卡塞尔。当时的国王不是普鲁士国王,而是维斯特法利亚国王杰罗姆(拿破仑一世的弟弟)。威特父子到达卡塞尔后,碰巧国王外出旅行。他们第二天早上去拜访拉日斯特大臣,拉日斯特大臣也考了考威特,同样感到吃惊。

他共考了威特3个小时,确认威特是个名不虚传的杰出人才。他觉得把威特送到国外去太可惜了,因为莱比锡当时是属于萨克森的。他问了许多有关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最后决定不让他们父子去莱比锡而留在国内。

第二天,拉日斯特设晚宴招待威特父子和政府的大臣们。宴会上也考了威特,大臣们都感到非常满意。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请国王承担莱比锡市民们所承担的义务,让他们留在国内上哈雷大学或者格廷根大学而不去莱比锡。

威特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一般说来,一个10岁左右的少年和一些20岁左右的青年一起学习,一定是相当紧张的,但实际上威特的学习并不紧张。他可以尽情地游玩和参加运动,并常常去采集动植物标本。他会画画、能弹琴、也会跳舞。除了上课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古典语和近代语的研究。

第二年夏天,即第二学期末,国王杰罗姆驾临格廷根大学视察。国王参观了校内的各个地方,最后到了植物园。由于威特这个学期听植物学讲义,所以同其他学生们一道都在植物园。国王的随从中有前面提到的拉日斯特大臣,他一眼就认出了威特并向国王做了介绍。国王非常高兴,要和威特谈谈话。

于是就把威特叫到国王夫妇面前,同时也允许他父亲进见。国王同他们谈了一席话,鼓励他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表示要永远给予保护,希望他安心学习。

威特父子从国王面前退下来后,随行的贵妇人们蜂拥而上,围着威特亲吻。然后由两个将军把威特夹在中间跟随国王身后,一直到把国王送上车时为止。这时威特才11岁。

1812年冬,即第五学期,威特12岁时公开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了学者们的好评。又因为在书中发表了他自己发明的非常简便的画曲线工具,所以更加受到了极大的赞赏。

在第七学期,他一面专心致志地学习政治史,又挤出时间写了三角术一书。当时他才13岁。这本书在当时未能马上出版,是1815年他离开了格廷根大学到了海得尔堡大学以后出版的。

1813年,威特父亲接到了国王的通知,通知上说把供给威特的学费延长到4年。1814年4月,威特去维茨拉尔旅行,并访问了吉森大学。该大学的哲学教授们欢迎他并一起讨论了学术上的各种问题,最后承认了他的学术水平(特别是18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价值),由校长赫拉马莱博士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那是1814年4月10日的事。随后他又访问了马尔堡大学,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据说如果不是吉森大学抢先了的话,该大学也准备授予他哲学博士的称号。

由于在格廷根大学第八学期的学费是由汉诺威、布朗斯维克和黑森三国政府出的,当威特父子前去布朗斯维克领取学费时,当局就把他们介绍给了布朗斯维克公爵。当时正巧公爵要外出旅行,但仍然高兴地接见了他们,谈了许多话,并热心地建议他们去英国留学。并表示只要他们愿意去,就把他们推荐给在国内的亲属并愿出学费。

当他们由于同样的原因去汉诺威时,也被聘请做报告。因为威特在此之前曾在萨尔茨韦德尔做过数学报告并受到了极大的好评。当问到要求讲什么时,对方仍然提出希望讲讲数学方面的问题。威特在接受了邀请的第二天,就在本地中学的大礼堂里做了讲演。当时是1814年5月3日,他年仅14岁。参加的听众,集中了市内的所有知识分子。他用漂亮的德语讲得既流畅又清晰。由于连日来忙于交际,每天很晚才得以休息,无暇准备,甚至有人产生了怀疑,绕到威特的后面想看看是不是有底稿。当这位猎奇者看到威特没有底稿后,就更为惊异了。威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解除听众的怀疑,特意离开讲桌,这时听众们更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威特在热烈的喝彩声中结束讲演后,政府承认了他的才学,并向他提供了比承担的份额还要多的学费。肯布里基公爵也和布朗斯维克公爵一样,建议他们去英国留学,并答应给予推荐和出学费。去黑森时,也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常被邀请到宫中招待。

威特从格廷根大学毕业后,他父亲就在考虑他今后的出路。如果打算让威特早日成名,作为上策最好是让威特钻研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学问的某个领域,但经过慎重选择,他父亲放弃了这条捷径。他认为这样做只能使威特成为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的学者。为了使威特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决定让威特去学法学。某数学教授得知此事后深感遗憾。威特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因为他父亲认为:决定专业方向应该是18岁以后的事,在那之前应该学习所有的学问。等到了18岁以后,如果威特喜欢数学的话,那就让他搞数学。

这以后,威特就上了海得尔堡大学专修法学,两年后于16岁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给他任命的教授头衔还未上任,便又接受了普鲁士国王的赏金去意大利留学。在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小威特无意中发现了但丁文献的神奇性,于是开始了对但丁的研究。经过一段短时间的研究,他不久就发觉了国际上对但丁的研究存在很多谬误。经过深入研究,1823年,当威特年仅23岁时,便公开出版了《但丁的误解》一书。他在此书中指出了当时研究但丁的学者们的谬误,为但丁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

当然,他还没有忘记普鲁士国王让他去意大利留学,为的是让他在他国潜心研究法学,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家。因此,他在意大利一直在热衷于研究法学,对但丁的研究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罢了。经过几年的学习深造,他于1820年回国,并于翌年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法学。在那里教了十几年的课以后,又于1834年转入哈雷大学。威特教授的授课知识之丰富、表达之完善,可谓有口皆碑。就这样,他在学生们一年年的鼓掌声中一直到1883年逝世时为止,享年83岁。

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

在威特成名以后,人们谴责其他教育家的无能,甚至责怪他们为什么不能把孩子教育成像威特那样的人。为此,一些思想狭隘的教育家们更加敌视威特的父亲。

即便威特在当时已表现出许多优于常规儿童的方面,但是对于威特的表现,许多人依然认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并非教育的结果。为此,威特的父亲感到无可奈何:“人们都说我儿子是天生的天才,不是我教育的结果。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话,连我的许多亲友也不相信。倘若上帝真给了我一个天才的儿子,这是上帝对我的仁慈,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了减少反对派对他的敌视,也为了向人们阐明正确的天才观,威特父亲决定将他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世。

威特父亲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公开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答谢他的朋友们的关心。正如他所感慨的,小威特的成名,使他面对许多敌人,但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在书中写道:“朋友们对我的教育方法很同情,常常用谈话或通信的方式来鼓励我。因此我也往往被他们的好意所感动,有时感动得流泪。我的成功大半在于他们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我终身难以忘却他们对我的一片好心。我的朋友们希望我把我的教育法编写成书公之于众。而我屡屡拒绝,但是到最后还是被他们说服了。我就是在他们的再三劝说下,决定公开我的书的。但是不能断言,运用我的教育法的人就一定能像我一样获得成功。另外,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儿子一样接受那样的教育。但是我相信,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裴斯塔洛齐是第一个承认卡尔·威特教育法的人。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教育法时,裴斯塔洛齐仍然坚定地鼓励他:“你的教育法必定能取得成功!”除了裴斯塔洛齐,巴黎大学的朱利安教授也再三劝说他,希望把他的教育法以书的形式公布于众。下面就是裴斯塔洛齐先生写给威特父亲的信:我曾记得14年前,在布夫塞同你谈过教育问题。当时,你说用你的特别教育法能非常有效地教育你的孩子。14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你儿子所受到的教育效果比你预想的还要好!

但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仍怀疑这是否就是你教育的结果,或许还有人认为这是你儿子的天赋所致。有鉴于此,我期待你能向世人详细阐明你的教育方法,以使世上的所有孩子能通过你的教育方法受益。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请你务必考虑。

你最卑微的仆人和朋友

裴斯塔洛齐

1818年9月4日于伊凡尔顿

正是在反对者的压力和赞成者的支持下,卡尔·威特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一本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

《卡尔·威特的教育》面世以后,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有趣的是,哈佛图书馆里藏有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因此该图书馆把它作为珍品,陈列在贵重品室里。

这本书在当时受到冷遇,一方面可能与它的篇幅过长和叙述方式不吸引人有关。全书长达1000多页,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与主题扯得太远的枯燥议论,而且写得杂乱无章。尽管后来从这本书受益的威纳博士曾将之译成英文,并省略了原著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之处,篇幅也压缩到300页左右,但它仍然使人感到啰唆和枯燥。

除了书的表现形式有问题外,更为关键的因素可能是,由于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当时人们的想法格格不入。威特父亲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可是当时流行的主导思想是:儿童的教育应当开始于七八岁,这种论调在当时为人们所深信不疑。除了此论调之外,还有一种让许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惧的观念是: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因此,在这种思想观念笼罩下,威特父亲的教育理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简直是荒唐至极,更谈不上指望父母亲们会利用他的理论将一个“凡夫俗子”训练成“天才”了。

卡尔·威特不仅造就了一个天才,使儿子成为通过早期教育取得显赫成功的典范,而且将他成长的秘密公之于世,为后人成功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提供了第一份范本。以下内容就是对他的主要教育思想的介绍。

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卡尔·威特常向别人宣讲这一道理。

这个现代人已经完全接受的观点,在当时却并不容易。社会上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天才观。一种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另一种强调的是环境作用,认为天赋的作用并不重要。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卢梭和裴斯塔洛齐。爱尔维修是裴斯塔洛齐派的先驱者,他坚信: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威特的父亲显然受到过爱尔维修学说的感化,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正如我们在上面已提到的,在威特父亲对儿子的培养过程中,他一直受到那些被冠以教育家头衔的人们的敌视,因为他的教育观念冒犯了这些权威们业已成形的信条。

与爱尔维修有所不同的是,威特承认孩子的禀赋是有所不同的。有人攻击他说他不承认孩子之间的天赋差异,他非常不能苟同。

他认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100的孩子,那么生就的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因此,倘若能乘此之虚,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80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约在50左右。

威特进一步论及,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生来禀赋高超的孩子为数甚少。

为此,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其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天才。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威特举了橡树的例子。

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一棵橡树可以长成30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可是,要达到理想状态,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使橡树具备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30米高还是很困难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4米左右。假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但是,如果给它施肥等等,好好伺弄,则可长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长到25米或27米。同样的道理,即使是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则只能成为具备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

令人遗憾的是,具有像威特父亲那种思想的人仍然凤毛麟角。在19世纪,心理学家们认为,天才只是发生于正常人中的某些极端个案。而且他们还认为,天才是遗传而来的,天才的遗传是心智能力遗传的一部分。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能力相似是一个已被接受的事实,家族中数代出现天才的几率就较大,这使天才具有遗传性的观点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众所周知,雅典尽管人口不多,却出现了很多举世闻名的天才人物。人种改良论者高尔顿将此归结于希腊人是优秀人种的缘故。他说:“希腊人种优于我们(欧美人),正像我们优于非洲土人那样。”遗憾的是,他丝毫不去关心天赋以外的东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关键的一点是,他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价值。雅典的天才人物之所以很多,希腊人的人种优秀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早期教育已成为当时雅典社会的一种习俗。高尔顿对此却毫无察觉。因此,他的天才观就不能不带有片面性。

尽管高尔顿曾收集过一些所谓遗传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在我们看来,其中的许多例子也未必能站得住脚。很多即便具有天赋遗传特性的人物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为天才。正如谚语所言:“天才不传代。”当然,我们绝不是一点也不承认能力是可以遗传的,而且从理论上讲,能力的遗传也是合乎逻辑的。即便我们相信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但遗传论者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天才的遗传比肉体特征的遗传要少得多,以及为什么天才遗传的例子很少见呢?

事实上,人种改良论者也承认,能力的遗传从理论上讲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能力的遗传并不像财产的继承那样。财产的继承是现实的,能力的遗传却不是现实的。由父母遗传给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是一种可能性,不发掘它就没有效力,只有发掘了才会产生效力。

天才的出现与天赋有关,但是,更要强调的是,孩子如果只靠天赋那将是一事无成的。孩子生下来即使具有很高的天赋,若得不到发挥,也是无济于事的。社会上曾出现了很多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可惜其中很多人由于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成为极平凡的人。尽管能力的遗传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出现遗传性天才的例子却很少见,其原因就在于此。

深受卡尔·威特影响的塞德兹博士说:幼儿就像烧陶瓷的黏土一样,教育得如何,决定他成就的大小!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诗人、学者等等。可是,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多么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长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两三岁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耳朵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欧洲,有的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是从天才遗传论的角度来说的,是很错误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于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熏陶了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而他的家庭却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但当心之火已经燃烧起来后,他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林内家住在湖泊之滨,周围有野花、有森林、有马叫、也有小鱼游泳。他所以能成为大生物学家,就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幼儿像制造陶瓷的黏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大的,环境和教育愿把他培养成什么样就能把他培养成什么样。

名人或学者的孩子不一定成为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做出一个结论: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而且,孩子能否成为伟大人物,只看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世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才能的问题。才能这东西不光是遗传问题,重要的是脑髓是否发达。

我们决不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也决不像很多人认为的具有强烈的决定力。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威特警告人们:“不要失望,不要相信万能,坚定不移地去做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运用递减法则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则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人的能力也是这样。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其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递减呢?卡尔·威特认为,应该尽早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进行教育。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他们对事的物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婴儿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过了常规孩子。以“认生”——婴儿第一次表现出记忆能力——为例,刘亦婷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个月,6个半月就出现了“理解记忆”(即明白词汇与物体的关系)。而50%的婴儿则是在10个月大时出现的。当她长到1岁1个月时,记忆力的发展又出现一个飞跃。在记忆方式上,她已不再仅仅依靠人类3岁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记忆”,而是提前萌发了3岁之后才有的“分解记忆”能力。经过妈妈的不懈努力,对女儿的教育也结下了满意的果实。

在女儿满1岁半时,妈妈就试着教她背唐诗。刚开始是两个字一段地教她,没过几天,女儿就可以流利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虽说她并不懂诗的含义,但唱歌一样的朗诵,却能使她感悟到诗歌韵律的美妙。自那以后,婷婷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千家万户把门开……”在从工厂的路南区到路北区的路上,她看见一只公鸡就把诗背一遍。

让孩子及早掌握语言

老威特根据自己教育儿子的经验提出,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语言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力,必须尽早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

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说话。这是威特父亲教育孩子语言的第一步。且看老威特在书中的育儿记录:“比方说,我们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

就这样,在小威特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爸爸妈妈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在教孩子语言时,老威特总结了一些十分有用的方法,我们将之归纳如下:词汇的启动从身边的实物开始。我们学习外国语,不多记单词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很快就忘掉。有一个时期,老威特也把韦伯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背下去,但是随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效果。要多记单词,还是应当多读有趣的书,在阅读中记住书上的单词。同样的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只是填鸭式地硬灌,非但达不到目的,反倒有害。

教孩子说话,确实是很难的,如果不下点工夫就教不好。但是威特的父亲却做得非常出色。

在威特稍大一点以后,父亲和母亲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所有能引起威特注意的实物名称。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在实行这一教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时学一些非常简单的话,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就必有所获。

当威特稍微能听懂话时,父亲和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威特父母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们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媒介就是讲故事了。

讲故事不仅能使儿童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能丰富词汇。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而且还要让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结果,据说威特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3万多个词汇,这即使对于一个中学生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威特父亲的语言教授法,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做父母的注意,那就是不要教孩子半截子话。他认为,教孩子“砸砸”(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经过他的试验,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的话,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当然,像“砸砸”、“丫丫”这样的词发音容易些。但是本来教了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故意不教,岂不是十分愚蠢吗?由于这个缘故,威特父亲从来不教儿子半截子话。

在语言教育中,威特父亲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他们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老威特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并且只要儿子发音准确,父亲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威特发音不标准时,他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于是妻子就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威特很小,也激起了他拼命学标准语言的劲头。经过父母的不懈努力和执著坚持,小威特从小的发音就非常准确。

为此,威特父亲不只让他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法上,而是还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措词,并且力求措词准确生动。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家人一定要相互配合,不要一个严格要求,一个却纵容孩子。他自己和妻子配合默契,而且以身作则,在平时坚持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的词汇。

老威特不仅对妻子,对女仆和男仆也严禁他们说方言和土话。这是由于他觉得让威特记方言和土话是浪费时间。他只许威特记标准德语。因为只要能记住标准读法,就可以让威特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除了卡尔·威特,许多教育学家都认识到语言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日本索尼电器公司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井深大先生在其所著的《从0岁开始的教育》一书中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在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大人能够有选择地给孩子输入一些有用的信息,就能有效地刺激他大脑神经的发育,这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他甚至大胆地主张,对孩子输入有用信息的时间,可以从孩子出生后15天开始。

正是受这些思想的启发,刘亦婷的妈妈在女儿出生后15天的时候开始给她“输入”词汇。

就在这一天的早上,当女儿醒着的时候,妈妈就将自己的食指轻轻地塞进她的小手心,当女儿本能地抓紧妈妈的手指时,她妈妈就用和缓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自那以后,只要女儿醒着,她妈妈就跟她说话,或者轻声给她唱歌。

与其他几位早期教育的前辈一样,刘亦婷的妈妈也注意从女儿触摸到的生活用品开始,反复教给她各种实物的名称。在教这些词时也没有什么拘束,基本上是看到什么说什么,同时还教给她动词和形容词等。

根据刘亦婷妈妈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孩子的语言进行训练,确实会碰到很大困难,因为孩子还太小,他(或她)不可能像大孩子一样可以借助其他手段来督促孩子学习。

但由于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极其重要,因此,对做父母的来讲,要想有所收获,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做。

在她看来,从15天开始教语言,并不是指望孩子尽早开始说话,而是为了给孩子提前输入信息,让孩子尽早开始积累词汇。当孩子掌握的词汇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不论他会不会发音,他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将出现一次飞跃。等到孩子的发音系统发育成熟,他早已懂得的那些词汇和语句便会像喷泉一样冒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那些学习词汇晚的孩子。

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小威特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如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儿子的;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老威特对此感到委屈不已,认为这是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下面摘录他在书中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早期教育与孩子正常发育的关系: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协力培养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我讨厌所谓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家是否欢迎。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问题等发表的拙劣看法,也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再听听他们所说的或看看他们所写的东西吧,他们用些很少听到过的学术用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让人不知所云。他们视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更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育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孩子8岁时就已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育到底如何,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对此,老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威特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他特别下力量的与其说是智育莫如说是德育。他这样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因而特别注意对儿子性情方面的培养。威特从小就受到特别虔诚的教育,凡与他相识的人都夸他“像天使般的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的、富于情爱、和蔼可亲的孩子。他从未跟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就是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乱摘。

威特所受的教育和所取得的成就,大致如上所述。可能有人要问,受到那样的教育,他的健康是否受到了影响呢?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威特不仅在小时候,就是长大以后也一直是非常健康的。语言学家海涅在一封信中写道:在威特10岁时,他考过威特。当时他不仅为威特的非凡语言学才华而诧异,同时也为他的健康、天真和活泼、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任何不正常之点而惊讶。

也可能有人认为,威特受到那样的教育一定是光坐在书桌旁啃书,从而使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在毫无乐趣之中度过的。

然而这也不是事实,德来登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没有比品尝真理的滋味更为幸福的了,享受到真理的幸福是永生难忘的。从小就享受到真理滋味的威特,比任何一个儿童都要幸福。而且,正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由于父亲的教育是非常优秀的,单纯坐在桌旁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尽情游戏和运动。

由于威特从小就通晓事理,知道很多其他儿童所不知道的事,而且对每件事都有成熟的看法,所以孩子们和他一块儿玩时都感到很愉快。他的知识是其他儿童所望尘莫及的,但却一点也不骄傲,也决不嫌弃和看不起其他孩子。即使有的孩子无理取闹,他也会圆满处置,决不做同他们争吵的傻瓜,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学者必痴”,可是威特无论在小时候还是在长大以后都不是枯燥乏味的书呆子。在他的脉搏里自小就流淌着文学的血液,他不仅从小就精通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很早就写出了优秀的诗词和文章。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研究“但丁”的天才,成为研究“但丁”的专家也绝不是偶然的。

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

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然而并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盲从。威特的父亲反对专制,他不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注重讲道理。

他认为教育之重要就在于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在批评孩子时,决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再没有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正确的,如果不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强迫和不容分说如此普遍。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糟糕的,它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是他们判断力失常的根源。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孩子的父母不一样,威特的父亲则努力弄清事实,避免错误地批评孩子。在斥责或禁止他做某事时,总是一一说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

威特父亲说,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儿子对他人说了些鲁莽的话,我并不马上斥责他,而是先立即给对方道歉:“我儿子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请您不要介意。”这时儿子就已省悟到自己可能说了不合适的话,过后他一定会询问个中原因。等他问我时,我才向他说明:“刚才说的那些话从道理上来讲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也是那样认为的。但是在别人面前那样说就不好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当你说了之后,N君的脸都怔得发红了!人家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着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没有作声。但他一定很生气,后来N君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就是因为你说了那种话。”我这样对儿子讲明道理,也不会伤害他的判断力。

为了让父母真正全面地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老威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假设在我向儿子提出批评以后,他继续反问:“可是我说的是真的呀。”这时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是的,你说的是真的。但是N君很可能想:‘我有我的想法,你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话是真的,你也没有必要非将它说出来不可。因为那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你没有发现别的人都是沉默不语吗?如果你认为那事只有你才知道,那你就太傻了。再打个比方,大人指责孩子的缺点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缺点,说出来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即使这样,人们对你的缺点不是都装着不知道吗?如果你以为人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人们已知道你的错误但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考虑你的面子,为了不使你丢脸而已。这样你就明白了人们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在发现别人的缺点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也应当这样。圣书上不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在人面前,揭别人的短是很不好的。”

听了上面的开导后,孩子由于年幼肯定还是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而且这种处世方法很可能被视为不诚实或过早地世故。但老威特觉得父母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且听他是怎样对儿子做出解释的:不,不能说谎。说谎就成了说谎的人,伪君子。你没有必要说谎,只要沉默就可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挑剔别人的毛病和过错,并在别人面前宣扬,那么世界不就成了光是吵架的世界了吗?那我们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

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的合乎人情。由于他的教育是合情合理的,决不专制,所以没有蒙蔽孩子的理性,伤害孩子的判断力。当然老威特的这种“成人化”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还得益于他对儿子的语言潜能开发。由于小威特语汇丰富,通达词义,故一点就透。

世间的一般孩子,由于语汇的限制,往往在实施这种合理的教育时就会碰钉子。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父母见到孩子在这种场合的表现后,就会当面训斥,有的还拳脚相加,还怪罪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但就是不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为了使孩子更加明辨事理,必须尽早教给孩子以丰富的语言知识。

愉快而幸福地玩

威特父亲几乎没有给威特买什么玩具。他认为孩子从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大多数父母之所以给孩子买玩具,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受商家的诱惑,而在购玩具的场所将父母的军,父母由于碍于面子或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只得给他购买,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打发时间。老威特对天下父母的这种行为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给了孩子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

“无事生非”这句古训对大人和孩子同样适用。只让孩子玩玩具就放弃不管,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聊、厌烦、精神不爽,以致破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向父母们提出警示:孩子感到无聊就会心情不好,结果一般会拿玩具或周围的东西出气,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悲。

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应对此加以重视,因为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威特也意识到,不给小威特买玩具,但也不能让他失去一般孩子都能享有的童趣。为了让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老威特在他家的院子里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在上面铺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围还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沙子铺得很厚,下了雨马上就干,坐在上面也不脏衣服。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应小威特的要求,他父母还专门为他配了一套炊事玩具,尽管他还是个孩子,但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什么都想做。尤其对厨房的活,总是想插手。现在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癖好太琐碎,有些父母甚至对此十分厌烦,这实际上是在埋没孩子们的天性。而威特的父母则与这些父母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这种喜好,如果能引导得好,就能使儿童的知识极大地增长。威特的父亲正是从此着眼,给他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在威特的教育中,他母亲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威特母亲与其他母亲不同的是,她不是说把炊事玩具给孩子,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借此进一步开发相关方面的潜能。威特母亲习惯于一边做饭,一边耐心地解答威特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还监督威特,让他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他妈妈还通过各种娱乐游戏来使小威特从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长知识的乐趣。比如有时威特当主妇,妈妈当厨师。因为威特是主妇,妈妈是厨师,所以妈妈就得向威特请示各种事情。如果威特下达的命令不得要领,那就失去了当主妇的资格而降为厨师。这时,当上主妇的妈妈就发出各种命令。如果威特拿错了佐料,那么接下来他就连厨师也当不成了,只好被“解雇”了。

类似这种演戏式的游戏是很多的,导演当然是他妈妈。而且他们有时还将之深化。比如,他们常常演出某个故事或者书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些情节。有时还对周游过的地方进行“旅行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也教给小威特有关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正确知识。从威特妈妈的现身说法,读者也将从中体会到这类游戏的快乐和意义:“有时让威特做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给我下了各种命令,而我就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威特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是,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我提意见。那时,我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威特就用我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我。”

“还有的时候,让威特当老师,我当学生。当我故意把威特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他一发觉了就会批评我。这些游戏为威特避免或减少失败起了一定的作用。”威特的父亲还为他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修塔、架桥、或者筑城。由于建筑游戏需要做游戏者仔细动脑筋,因此它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老威特认为,与孩子做游戏不能胡来,应当让他尽量地动脑筋。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借此哭闹滋事。威特的父亲写道:“虽然我儿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冬天有多长,他都不感到无聊。他能利用这非常有限的一点玩具,愉快而幸福地玩耍着。”

孩子是否需要伙伴

放任不管就会使孩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一个孩子一起玩,从而有可能会沾染上各种坏习气。例如变得滑头滑脑,有时还有可能学会一些坏毛病。威特父亲就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路旁赌博,也不知道为他们拉过多少次架,对此,他感到非常寒心。

孩子们很不懂事,常常互相抛石头和玩沙子,结果造成流鼻血、受伤、甚至把眼睛打坏而致残等,这确实是很危险的。

抛雪球也不保险,有的孩子抛像石头一样硬的雪块,使对方受到各种伤害。威特父亲说:“我看到瞎眼睛、缺鼻子、少指头、坏了脚的孩子时,就常常其原因,结果大都是在玩耍中受伤所致,这使我感到毛骨悚然。”

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决不让威特乱跑,也很少让威特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关于这件事,他说:人们一再劝说孩子必须有游戏的小朋友。否则,孩子就会感到没趣,以致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后来我终于妥协了,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玩耍的伴儿。两个小女孩都是附近受过最好教育的孩子,会唱歌、会跳舞,儿子和他们俩玩得很愉快。可是结果正如我所预料到的,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自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以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起来了,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语言,他也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对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得选择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没有其他童年小伙伴了,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童趣?

做父母的又如何不让孩子的这份乐趣泯灭呢?且听老威特的见解: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诚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们更加随心所欲,想说的就说,想做的就做,他们当然是喜欢这么干。习惯上人们就是把这些叫做孩子们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乐趣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脱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做大人的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的话,那么孩子同样会感到高兴,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这种玩耍会使孩子既不任性,也不自以为是;既不会品质变坏,也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

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端;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好孩子的好习惯如果能传给坏孩子,这当然是很好的事,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多数情况是只有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学习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的,而坏习惯却无须任何努力即会沾染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学校正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这种情形,在学生品质不好的学校尤其严重。但是许多家庭不具备在家里学习的条件,所以学校应当尽最大努力来注意这一点,对学生的游戏给予严格的监督。

老威特认为,孩子如果没有游玩的小朋友就会变得自负或者任性的说法是骗人的。在他看来,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只要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相互逞能而有可能变成利己主义者,结果就会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争吵、打架、诽谤等坏品质。

当然,他也不是绝对禁止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进行有限制的接触。这种让儿子与其他孩子少接触的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孩子能心态平和地去处理一些事情。正如老威特所记载的:由于儿子在家里没有争吵的机会,所以就不会像有的孩子那样容易激动。不管怎样坏的孩子,都不能使我儿子发怒。他被大多数孩子所喜欢,从不吵架。现在儿子已长到18岁了,还未跟别人吵过架。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问上的问题经常和学友们交换意见,但决不伤害他们的感情。由于儿子与学友们相比年龄小得多,他的表现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妒嫉,但由于他总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就自然地得到了很多朋友:他们中有的人和儿子非常亲密。我看到后常常流下眼泪,从心里感谢这些可爱的青年。

因此,老威特根据自己的经验断言,认为如果孩子没有朋友就没有乐趣,并将造成精神颓废,变得孤僻等等说法是错误的。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大家可能以为小威特的生活除了坐在书桌前面,其他什么也不干;或者退一步讲,他也可能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外,还会点外语,其他一概不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用他父亲的话说,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他除了学会外语以外,还轻松顺利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既轻松愉快又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一定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教育方法。

威特父亲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威特长到三四岁时,他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简单走走,而是一边同威特谈话,一边教育。比如有时在散步时老威特会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威特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花园里捉个小虫,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他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小威特进行最生动的教育。

威特父亲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不使用填鸭式,而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还有一点是,老威特决不对儿子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告诉他哪是植物学上的问题,哪是动物学上的问题等等。只要在散步时威特对某种事物引起注意,他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因此,当威特后来阅读动物学和植物学书籍时,他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到生疏,而且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们向大人提出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之后,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但这些父母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么做的吧!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决不欺骗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威特父亲的说明并不是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知识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而也给威特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如果说小威特在动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是靠父亲带着他散步而耳濡目染的,那么,他对儿子的地理教育更是让他身临其境。他经常带领年幼的威特到周围村庄去散步,等到对邻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他就让小威特拿着笔和纸登上村里的一个高塔。他们瞩目远眺,老威特适时地向儿子提问有关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给予说明。接着他便让小威特画周围的地理略图。然后两个人一起去散步,在略图上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就这样邻村的地图便画出来了。待这些工作做完以后,父子俩还要去书店买来这个地方的地图,把自己画的与书上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对有误之处进行修改。就这样,老威特就循序渐进地教给了孩子难以理解的地图概念。

在教会了小威特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后,老威特又用同样的方法教会了儿子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天文学是拜托梅泽堡的一个贵族塞肯得罗夫教的。此人既是个贵族,又是个了不起的学者。塞肯得罗夫既不是威特父亲的熟人,又与他们一家平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因为仰慕小威特的神奇才华,前来看望他时结上缘的。他一接触到小威特,就惊喜不已,因为他的学习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人们的传说。于是塞肯得罗夫爱才如命,把威特叫到自己家里,用自己的望远镜亲自教他。此人以学问为乐,除了有天文学的观察工具外,还有许多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器械以及各种书籍。他非常大方地让威特利用这些书籍和器械。因而也帮助威特随心所欲地学到了各种学问。

老威特还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见识。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名字,同时还给他讲古城的历史。

从威特5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威特到哪儿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

光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老威特还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使威特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

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方周游。5岁时,小威特经在父亲的陪同下,几乎周游了德国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他们既登山,也去游览名胜;既去寻找古迹,也去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老威特就让儿子把看到的一切写信告知他的母亲和熟人。回家后,还要向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见闻和切身体会。

老威特为了满足小威特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从不吝惜金钱和体力。例如为了向小威特公开魔术的秘密,他就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

由此可见,老威特在对儿子的施教上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天才就是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而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幼儿天然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强烈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一旦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将其浇透。世界上之所以天才人物如此之少,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发展,他们就会成为天才。但是,他们的这种兴趣和热情却很少有得到顺利发展的环境,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刚刚出土时就一脚将其踩掉,再冒出来时就再伸出脚将其踩掉,使其很少有顺利发展的机会。其结果,天才便寥若晨星。但是,威特、塞德兹、巴尔等的培养过程,已向世人表明,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诚然,自古以来,像威特那样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并不多,尽管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产生了很多天才。对这些天才的研究表明,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踩掉,并得到了顺利发展的结果。

天下的父母除了要认识到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十分重要外,而且还必须明白孩子越大就越难以具备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的幼芽可能会一再遭到践踏,这样,他们年龄越大,兴趣和热情被践踏和泯灭的将越厉害。因此,实施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就在于此。孩子越大,不仅在性格上越难具有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的潜在能力天赋,得以发挥的余地也会越小。早期教育则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有人说,天才人物在努力的过程中就像是在做游戏,意思是说,天才人物的努力是受其兴趣驱使所激发的热情。只有这种游戏式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只有游戏才能使能力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天才的创造是不可能靠普通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劳动得再辛苦,也不能使能力得到发展。

威特的父亲从他3岁半时就已开始教他认字,但这决不是强迫性的。“不能强迫施教”这是威特教育法的一大原则。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开始教。

为了教小威特认字,他也使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如他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他则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他有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后,老威特才开始教他识字。

威特父亲的教学方法与现在学校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他首先去打字行,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字。当然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威特组字。

西方字母只有26个,加之德语的发音并不像英语那样不规则,所以小威特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掌握了读法,威特就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再加上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读书了。这一点对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障碍。

在掌握本国语读法的基础上,学习相近的外国语。西方语言,不论是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法语,都多少有点相似。

所以小威特能用德语自由地阅读后,他爸爸又马上开始教他学法语,那时他才6岁。只用了1年的时间,小威特就可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了。当然,他之所以学得这样快,首先还是因为他的德语知识非常丰富。

威特学完法语后,又马上开始学意大利语,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这时威特的父亲认为,可以教他拉丁语了。

在西方国家,学习外国语一般都规定首先从拉丁语学起。但威特的父亲觉得这样做过于勉强,认为只有从与德语最相近的法语开始学起才是合乎逻辑的,从而采取了先易后难的顺序。学拉丁语对于西方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当难的,被视为所谓头痛的语言。因此,威特的父亲是经过了相当的准备以后才开始教他的。即在教拉丁语之前,先把威吉尔的《艾丽绩斯》的故事情节、高超的思想、漂亮的文体等讲给威特听,以唤起威特的兴趣。

会6国语言,这对一般人来说已经是要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事了,何况威特还是个孩子。因此威特父亲在教授外国语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采取了与其背莫如练的方法。他没有系统地教语法,他认为即使教给孩子语法,孩子也不会懂的。诚然,对大人来说以语法为纲来学习外语是有效的。但是对孩子必须用威特父亲所采取的“与其背莫如练”的办法。任何一个孩子,不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学会了本国语言的吗?

第二、孩子们听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大人读过一遍小说,就不想再看了,而孩子们却乐意反复多次地听相同的一个故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以大人之心去推测儿童的心理。

威特父亲抓住这一秘诀,在教外国语时,让他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比如在读安徒生童话时,既让他用德语读,又让他用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读。这一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威特父亲严格地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在小威特学习功课时,老威特绝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开始时,平均每天给他安排15分钟的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威特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在学习中,即便妻子和女仆人问事,他也一概予以拒绝:“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客人来访,老威特也不离开座位,并吩咐道:“请让他稍候片刻。”可见,老威特是如此用心良苦,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威特在学习时具备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威特的父亲还培养威特做事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小威特做一件事磨磨蹭蹭,即便做得再好他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孩子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好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老威特这样的教育方法,一定会使孩子牺牲很多吸收其他知识及玩耍的时间。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每天只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学习上。正是由于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专心致志,效率极高,才使威特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等。

对于老威特对儿子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也有各种议论,对于这一点,让我们先读一段老威特在书中记载的一个实例。

儿子6岁时,我带他到L村的E牧师家去,并在那儿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点时,儿子洒了一点牛奶。按在家里的规矩,洒了东西就要受罚,为此他只能吃面包了。我儿子本来就喜欢喝牛奶,再加上E牧师全家非常喜欢他,为了他的到来,还给他特意调制了一种牛奶,并添上了最好的点心,这对小威特还是诱惑不小的。我儿子在洒掉牛奶后先是脸稍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不喝了。我故意装作没看见。

E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沉不住气了。只得再三让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喝,并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我洒了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E牧师家的人还是再三劝说他:“没关系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喝吧,喝吧!”我在旁边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然故意装着没看见。儿子还是坚持不喝,在万般无奈之下,过于疼爱威特的E牧师全家就向我进攻了,他们推测一定是由于我训斥了儿子。

为了打破僵持局面,我让儿子出去一下,待我向牧师全家说明理由以后看看情况是否会有所变化。他们听后责怪我:“对一个刚6岁的孩子,因为一点点过错就限制他喜欢喝和吃的东西,你的教育过于严苛了!”我只得加以解释说:“不,儿子并不是因为惧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他从内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的。”在听了我的解释后,E牧师全家还是不相信,于是我只好通过做一个试验来揭示事实真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试验一下,我先离开这个房间,你们再把我儿子叫来,劝他喝,看他是否会喝。”说完,我就走开了。

待我离开房间后,他们把我儿子叫进屋里,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效果。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来新点心诱我儿子说:“我们不告诉你爸爸,吃吧!”但儿子还是不吃,还不断地对他们说:“尽管爸爸看不见,上帝却能看见,我不能做撒谎的事。”他们接着又说:“由于我们马上要去××散步,你什么也不吃,途中要挨饿的。”儿子回答说:“不要紧。”实在没有办法了,他们只好把我叫进去,儿子流着感动的泪水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冷静地听完后,便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因为马上要去散步,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点心吃了,然后我们好出发。”儿子听完我的话,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仅仅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能力,E牧师全家都深感不解。

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一般人可能只觉得老威特的教育过于严格了。是的,从小威特与一般孩子的行为方式看,这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很严格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他的教育方法好,这并没有使儿子感到痛苦。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很严格,但只要从小抓紧,使他们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对孩子的教育,同砌砖一样,必须打好基础,威特父亲正是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老威特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

根据这个道理,威特父亲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从未以“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稍长大后再严格一些”这条似是而非的做法来管束儿子。

纵观当今大多数父母,他们的“禁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有时不行,有时却又变得行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烙印。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见,无主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

对于儿子的善行,老威特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即使威特学得非常好,他父亲也只是说到“啊!不错”的程度。做了善行时,表扬再深一层,他会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会高兴”,也不表扬过头。只有当威特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才抱着亲吻他,但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亲的亲吻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通过这种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威特父亲就让威特深深懂得,对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的喜悦,是上帝的嘉奖。

威特父亲注意不过分地表扬他,为的是不让他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在他向小威特传授知识时,他也注意不让儿子自满,比如,他教给威特很多知识,但从不告诉他这是物理学上的知识,那是化学上的知识等等,为的是防止威特狂妄自大。

但是与威特的父亲大不相同的是,当今的父母大多喜欢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

据专家们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这就是“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岁是凡人”这一谚语所表达的现象。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在未来成为栋梁,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掉英才和天才。

威特父亲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威特父亲教育他,下工夫最大的就是防止他自满。他不仅自己不过多地表扬他,同时也决不让别人表扬他。每当别人要表扬威特时,他就把威特支出屋子不让他听。对那些常常不听忠告仍一味夸赞儿子的人,就谢绝他们到自己家里来。为此他甚至被人视为不通人情,是一个老顽固。但是,为了杜绝孩子养成这种不良习气,他也就顾不得去计较人们的评论了。老威特如此坚强的意志实在令人敬佩。在威特长大一些以后,他父亲就这样谆谆教诲他:知识能博得人们的赞赏,善行能得到上帝的赞誉。世上没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由于他们自己没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格外赞赏。然而人们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你积累了善行才得到的,来之不易,因而是永恒的。所以不要把人们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听人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儿子: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怎样有知识的人,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只有粟粒大的一点知识就骄傲的人,实际上是很可怜的。

威特父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威特防止他骄傲自满的,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工夫,甚至是洗心革面,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下面一长段是从老威特书中引证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培养孩子不骄不躁的重要性:世界上大概再没有像我儿子这样被人们所广为赞赏的孩子了。只是由于我的努力,才使儿子未受其害。

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务委员塞恩福博士对我说:“你的儿子骄傲吧?”我说:“不,我儿子一点也不骄傲。”这时他一口咬定说:“这不可能,像那样的神童如果不骄傲,那你儿子就真不是常人了。他一定会骄傲,骄傲也是很自然的。”

事后,我让他看看我儿子。他们俩在一起谈了很多话,经过这次交谈,他终于完全了解了我儿子。然后对我说:“我实在佩服,你儿子一点也不骄傲。你是怎样教育他的呢?”我让儿子站起来,让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讲给塞恩福博士听。听后他服气了,说:“的确,如果实行这样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骄傲了,真是佩服。”

还有一次,有个位于N地的H先生到格廷根的亲戚家串门。他在来格廷根之前,就已经从报上和人们的传说中知道了我儿子的事。到了亲戚家后知道得就更详细了。因为他的亲戚与我们来往密切,非常了解我儿子的情况。H氏想考考我的儿子。为了得到这一机会,就拜托他的亲戚邀请我们父子去。

我接受了邀请带着儿子去了。H氏向我提出要考考我的儿子。按照惯例,我也要求他答应我的条件:“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儿子。”据说H氏擅长数学,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数学。我回答说:“只要不表扬,考什么都没有关系。”商量妥当,就把特意打发出去的儿子叫进来,考试开始了。H氏先从世故人情考起,然后进入学问领域。威特的每个回答都使H氏感到十分满意。最后开始了H氏所擅长的数学考试。由于我儿子也擅长数学,所以越考越使H氏感到惊异。

每一个题解我儿子都能用两三种方法去完成,也能按H氏的要求去解题。到了这一阶段,H氏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他了。我赶紧给他递眼色,他这才住了口。

但是,考试还未结束,由于他们二人都擅长数学,考着考着就进入了学问的顶峰,并最终走到H氏也难以驾驭的程度。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哎呀!他已经超过我了!”

我想这下坏了,立即给他泼冷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哪想到H氏兴致不减,又拿出更难的题来“难为”他:“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欧拉先生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更了不起了。”

听了这话我就担心起来。我并不是怕儿子做不了那么难的题,而是担心如果儿子真的把那道题做了出来,怕他由此而骄傲起来。但我又不好说“请不要做那道题了”。因为H氏不太了解我们,怕引起他的误解,以为我害怕儿子做不出那道题才这样说的。我只好故作镇静地看着。那道题是一个农夫想把如图所示的那样一块地分给3个儿子,分法是要把它分成3等份,而且每个部分要与整块地形相似。H氏把问题说明后,就问我儿子有没有听说过,或者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个题,儿子回答说没有。H氏说:“那么给你时间,你做做看。”说完就拉着我的手退到房间的里面,对我说:“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了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难的题才给他出的。”

可是,H氏的话音刚落,就听儿子喊到:“做出来了。”“不可能。”H氏说着就走了过去。

儿子向他解释说:“三个部分是相等的,而且各个部分都与整块地相似,对吗?”

这时H氏有些疑惑地说:“你是事先知道这个题的吧?!”

儿子一听就感到很委屈,含着眼泪反复声明说:“不知道,不知道。”

看到这种情形,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担保说:“我儿子做的一切,我全都清楚。这个问题的确是第一次遇到,更何况我儿子是从不撒谎的。”这时H氏赞不绝口地说:“那么你的儿子已胜过欧拉这个大数学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这只是偶然的情况。”

H氏这才领会到我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然后就附耳小声地对我说:“哎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不管你儿子有多大的学问也绝不会骄傲。”儿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兴地谈起了别的事,这一点也使H氏十分喜欢。

培养爱好,陶冶感情

威特父亲的教育理念,是要造就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他重视智、德、体全面发展。尽管他在书中没有着重写体育,但是威特在儿童时代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精神饱满的活泼少年,并且一生都是健康的。从这一点来看,他对儿子的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套办法的。

可是威特父亲并不满足于只培养孩子在智、德、体三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培养儿子的爱好。培养儿子爱好也是经过他精心安排的,他首先从自己的住宅开始做起。在他们的住宅里,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相协调的东西。墙上糊着使人心情舒畅的纸,上面挂着经过精心挑选的有镜框的画。室内摆设的器具也很有情趣,决不摆设任何不合身份的东西。当人们赠送的礼物和自家的陈设不适和时,他就决不摆出来。穿衣服也是这样,极力排斥花里胡哨的服装,讲究朴素和雅致,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利索。在住宅的周围还修上了雅致的花坛,栽上了各色各样从春到秋常开不败的花卉。

威特父亲还重视陶冶孩子的感情。在威特3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人,他们和威特海阔天空地谈论着。这时他养的一条狗跑了进来,威特像其他孩子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他父亲看到了就伸手揪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拽住不放。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父亲对他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

威特父亲实施的这种教育,是为了让威特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使威特成了一个心地善良、富于感情的人。他不仅对同胞怀有深情,就是对鸟兽之类也富有于怜悯心。

培养孩子的善行

威特父亲为了培养儿子的善行下了很大工夫。从小就给他讲自古到今行善的各种故事。只要威特做了好事,就马上表扬他:“好!做得好!”有时还在妻子和亲友面前表扬说:“威特今天做的这一件事很不错。”当然,他这种表扬也不会做得太过分,以防儿子产生骄傲情绪。而且也不是到处张扬,只是对少数了解他教育方法的人提及。

在威特稍长大一些以后,父亲就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德国有很多讴歌仁爱、友情、亲切、有度量、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威特刚刚几岁时就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了。威特父亲还为他做了一个“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到上面留做永久纪念。由于这种种鼓励,幼小的威特就立志要一辈子多做好事。

就像培养儿子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样,在培养小威特善行方面,老威特也从不强迫他去做,而是将功夫下在让他以此作为一种乐趣上,让他享受做了好事和克制自己时的喜悦。当然,让孩子理解和记住这些喜悦的趣味确实很难,但也决非不可能。

就是抽烟、下围棋和象棋、打台球、网球或者板球,只有学了才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只要耐心教育,孩子就能学到并尝到做了善行和克制自己的乐趣。

威特父亲下力气培养威特的善行是为了使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此,他常向小威特讲述有关做坏事的人遭报应的故事,并对这些人的恶行加以严厉的批判。老威特也用这些反面典型作为劝诫威特从善的手段。

劝诫行善的目的与培养善行的目的多少有些不同。对于前者,老威特一般以钱作为奖励,而对于他所做的善行,则不给钱,而是写入“行为录”中去。概括来说,他的宗旨是:“学习为我们带来现世的幸福,善行则给我们带来上帝的嘉奖。”

为此,老威特在奖励儿子时,往往对这两个目标兼顾施用。如果威特学习好,就每天给他一个戈比作为报酬,但如果他学习很好,可是行为有过错,那么威特就领不到这一个戈比的报酬了。对于这一奖励制度,威特父亲的记载非常令人感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儿子犯了错误时,会主动地说:“爸爸,因为我今天犯了错误,所以不要钱了……”这时,我由于激动甚至想给他两倍的报酬。但是为儿子着想,我不得不抑制住激动的泪花,克制住自己的情感说:“是吗?爸爸不知道。那么明天做件好事吧。”实际上这时我内心里是很难受的,为了表达我对他的爱,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亲吻他。

也许有父母会问,为了鼓励儿子学习,老威特为何用钱来作为奖励呢?原来,这是威特父亲为了让他懂得“学习能带来现世幸福”的含义而采取的一种此较实际的方式。他在书中写道:“虽然不好意思,但只要儿子学习好,我就每次给他一个戈比。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切身体会到获得一点报酬是多么的艰难。”

给他的钱怎么处理呢?老威特教儿子尽量花得有意义一些。比如,让威特懂得买点心之类没有意义,而买工具却可以永久发挥作用。还比如,有时提示他,如果在圣诞节之类的节日里给朋友和穷人家的孩子买点礼品,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高兴。

附近的人们遇到天灾人祸等不尽如人意的事时,不管身份相称与否,威特父亲也总是要带着儿子前去看望。这时威特也会把自己的存钱拿出来去慰问受灾者。这时,老父亲总是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威特,你做得很对,尽管你的礼物很少,但却像圣经里记载的那个寡妇的一个小钱那样有价值。”“贫穷寡妇的一个小钱”,是圣书中的故事,在马可福音第12章的结尾这样写道:耶稣对着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已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这时有一个贫穷的寡妇过来,往里投了两个小钱。耶稣便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这个贫穷的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那些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的,但这寡妇是在自己不足的情况下,把她所有养生的钱都投进去了。”

类似这样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和古今各种传说以及诗中的语言等来教育威特做好事,已成了威特父亲的习惯。他从威特小时候起,就让威特记住了这些话。所以每当他问到儿子:“威特,某某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时,威特立刻就能明白,或者努力做好事,或者停止做坏事。

威特父亲为了鼓励他学习,曾经做过这样天真的事。那就是每当威特看完或者译完一本书时,他俩都如释重负,便一起喊着作者的名字:“荷马万岁”、“威吉尔万岁”等。这时妈妈也进来祝贺:“恭喜恭喜。”接下来他们就上街买回来好多东西,做威特爱吃的饭菜,叫来两三个经常来往的亲友开晚餐会。席上父亲首先讲话:“这本书是相当难的,但是威特以顽强的毅力终于啃下来了,从而使学力得到很大提高。”听了父亲的告白,人们接着便向威特表示祝贺,然后是前来聚会的朋友从读完的书中提问问题,这时威特就叙述全书的大意或者其中的一段。最后晚餐会在威特的“上帝,感谢您!由于您赐予我这样好的父母,赐予我健康、力量和各种恩惠,才能使我学问上进”等等的致词中结束。

同类推荐
  • 父母,请这样开启孩子未来的财富之门

    父母,请这样开启孩子未来的财富之门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孩子从襁褓婴儿长成大孩子了,不在需要父母的监护,更减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无形中与父母之间有了隔阂,孩子将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心中所想和人际交际圈,在此,本店掌柜提示家长朋友,无论您是成功者或是创业中、无论您有多忙应酬多多,请您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伴孩子走向成功。
  • 幼师告诉您的140个育儿法宝

    幼师告诉您的140个育儿法宝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形式,针对年轻爸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从身体发育、孩子心理、行为教养、智力开发、早期性教育、入园入托,学习教育七个方面,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140个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答。
  • 致儿家书

    致儿家书

    P.D.切斯特菲尔德编著的《致儿家书》教人如何珍惜光阴,积极上进,树立良好的美德;如何恰当地对待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交友,受人欢迎,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如何读书,如何讲话,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等等。它是一本关于人生艺术的书,有理有据而不空谈,体现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 1~3岁聪明宝宝左右脑大开发

    1~3岁聪明宝宝左右脑大开发

    人的智力60%在4岁以前获取,30%在4-8岁之前获取,10%在8岁以后获取,可见4岁以前开发宝宝的智能是多么重要,而错过了这一时期又是多么可惜。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说过:“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要让我们的宝宝日后更聪明、智能发育更好,一定要抓住宝宝人生的头三年这个最关键的阶段,充分开发宝宝的智能,使宝宝的左、右脑协调并用,充分整合。1-3岁是宝宝大脑开发的重要时期,如何科学地开发
  • 孕前知识手册

    孕前知识手册

    本书具体内容包括:孕前性知识准备、遗传与优生孕前知识、孕前心理准备、身体准备、不孕不育与疾病治疗、孕前营养与饮食等。
热门推荐
  • 谢卿当年不嫁之恩

    谢卿当年不嫁之恩

    为了深挖小说题材,半夜爬到墓穴顶端,奈何被盗墓者持刀逼下悬崖。死前惟愿:来生一定要做个瘦美人。。。醒来发现,胖菇凉变弱美男,只是这美男境况太菜:父母亲人皆亡,身无分文,外加追夫君丑女数枚。。。作为名门望族的掌门人,乔至深以病弱的身躯苦撑多年,终于油尽灯枯,弥留之际:惟愿来生,身体健壮,其他无所求。一朝穿越,心愿达成,人丑如斯,身体健壮,外加强悍妹控兄长数枚。。。
  • 神话道途

    神话道途

    梦里寻机,真亦是假,假亦是假;道中求梦,虚即是实,实即是实。千秋大梦,一梦千秋,唯吾梦君……。
  • 校花的贴身刺客

    校花的贴身刺客

    出身于古武刺客家族的杨云,受到爷爷的苦求哄骗,无奈放下身为刺客的尊严,不要脸的干起了保镖护卫的勾当,前往沧澜市天华高校化身伴读书童贴身保护凌氏集团的千金凌慕雪。面对各界杀手以及同行刺客们的威胁,作为一名以进攻为天职的刺客,杨云真的能胜任保镖的工作吗?面对各色校花女神的青睐,杨云又是否能够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于红尘炼心感悟武之极道呢?让我们持目以待!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香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香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 冰冻之旅

    冰冻之旅

    冰冻在棺材中的少年,在数万年后的未来世界中苏醒了过来。为了寻找自己身世之迷,少年开始了在这乱世中的征途......经过与各大种族的接触,少年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秘密,但这个秘密却让他陷入到了无尽痛苦中.........
  • 爱你十年不算长

    爱你十年不算长

    有人的一生中总要遇上那么几个人渣,或者几朵奇葩,躲不掉,也逃不开。而我,不但遇上了人渣,还撞上了奇葩一家。看似优秀的凤凰男老公,封建迷信的婆家,重男轻女的婆婆,沆瀣一气的公公。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姑子,满嘴脏话的妹夫,还有他们捣蛋的儿子。都说婚姻有七年之痒,但我与林思远之间却提早了整整两年,可为的却不是以上这些原因。事情真正的起因,是一件出现在我床上,但不属于的性感内衣……
  • 噬神魔刺

    噬神魔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就是那游走在黑暗中的无名英雄----穆林。读者交流群:323962960。收藏本书的朋友,请在书评区留言,谢谢!!!!
  • 二元修真

    二元修真

    海市蜃楼,是否是神话?沧海桑田是否是传说?东方海域,梦幻与神秘并存,蓬莱仙岛。北方冰原,寒冷伴随着危机,飘渺仙宫。地球,末法时代,灵气日渐消亡。一个来自星空深处仙道修士的重生,两个文明的碰撞!随着杨清的重生,南疆的蛊术,东方的武者,西域的苦修者,一一出现。茫茫星空,无尽星墟,无数大陆,修士如过江之卿,仰天试比高!重生后的杨清是否风云再起?掌太极阴阳二道,握生死轮回!请关注二元修真!求点击!求推荐!求鲜花!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
  • 帝女权:皇家有女初成长

    帝女权:皇家有女初成长

    她是太子的正室,在府中受尽欺凌,无权无势,直到被人害死在水中,原本消失的呼吸再次恢复,双眸不在空洞,漆黑中的琉璃光再次被点亮,懦弱退却后光华大展。江山多美人,唯她一枝独秀。她在水中重生,如芙蓉般清秀艳丽,似多刺之玫瑰危险。
  • 自由灵迹

    自由灵迹

    风、火、电、冰、土、异,不一样的灵器造就不一样的灵士。这里是灵力的世界,有人的世界就会有争端,等级森严的灵士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灵士的终极秘密被揭开,四大帝国不再对辛克帝国俯首称臣,其他族群同样蠢蠢欲动,大陆上开始阴云密布。一个看似普通少年意外卷入了大陆权力的纷争,到底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是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