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0800000005

第5章 小学期(6~12岁)——孩子学习能力初训练阶段

当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心里会告诉自己:孩子的新起点开始了。和学龄前的孩子相比,上小学的孩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他们早晨要比以前起得早了,他们要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了,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依旧可以很近,他们喜欢将学校里的事情说给父母听。同时,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会有一些反差,比如前段时间还很爱学习,过段时间可能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其实,这正是小学期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对于这种现象,只要我们掌握此阶段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了解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期间孩子的缺点也往往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父母千万不要放过孩子的一点点细节,以便从小处入手进行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聪明、好学、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孩子。

小学期孩子心理发育特点

一般来说,孩子在6~12岁时便开始了自己的小学生活,心理学上将这段时间称之为童年期或学龄初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初训练阶段。进入了小学,也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个比较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期孩子的心理相比学前期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随着孩子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孩子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等,这促使小学期孩子开始进行积极思维,并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从总体上而言,小学期孩子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高、矮、大、小等概念,孩子通常是通过对大、小、高、矮物体的直接感知来获得的,当孩子到了比较高的年级时,抽象逻辑思维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情绪仍然多变而且容易冲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期孩子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虽然孩子已能初步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情绪仍然容易冲动,容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诸如“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父母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

三、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孩子刚进小学期的时候,虽然也参加集体生活,但集体意识仍然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不明白自己的学习与集体、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孩子在经过集体生活的不断熏陶,如班级劳动等,逐步意识到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在集体中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集体意识。同时,通过集体生活中的日常人际交往,通过自我评价和别的孩子或老师对孩子自己的评价,孩子初步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些态度,初步形成了孩子自己的个性特征。

四、意志力较差

小学期低年级孩子的意志力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做事时通常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依赖心理强,希望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帮助。当然,有时孩子也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特别是在家中表现明显。同时孩子还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很多时候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的特征,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比较容易采取放弃或半途而废的态度,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觉性、持久性、意志力等才会渐渐地增强,自觉地完成任务。

五、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快

与学前期相比,孩子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发展得比较快,开始从自我中心时期向客观时期发展。这一时期,是孩子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小学期孩子在受到各种学习活动及其评价的影响后,能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也有了新的目标。

但是,在自我认识方面,孩子还比较模糊,大多比较关注一些表面特征,如外貌等,而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同时,在对自己的评价上,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缺乏独立的见解。孩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例如,孩子经常向父母表示别的孩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自己没有做等。

此外,孩子的自制能力比学前期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因此,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快,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

六、喜欢交朋友

小学期孩子大多喜欢跟别的孩子交往,但对友谊的认识相当肤浅,往往认为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就是好朋友。即使有部分孩子还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比较合适,但孩子的选择标准也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孩子东西吃的高年级孩子等等,均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这个时期孩子的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七、学习能力的发展

小学期的孩子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感知特点

小学期低年级孩子在感知事物时,主要是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大多不对事物作精细地分析,因而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如,孩子过多地关注每个字的轮廓,而不是细节,于是在认字时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张冠李戴,出现混淆,或写字时漏笔画、添笔画等情况,无法精确地把字写完全。同时,小学期孩子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知觉还很不完善,很难理解时间和空间具体含义。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感知能力也开始渐渐发展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事物的一些相互关系;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自觉性日益增强等。

2.注意力水平有限

小学期孩子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目的性还很低,大多喜欢关注感兴趣的对象,而且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孩子上课时容易被外界的花鸟等事物吸引;难以同时进行两件事情等。

小学期孩子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力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目的性也会得到增强,但从总体上说,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还是有限的。

3.记忆力发展迅速

小学期孩子,在初期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但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小学期孩子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而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在记忆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

八、好强心理强

小学期孩子争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好强心理比较强。因此,尽管孩子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在回答老师或父母提问时,往往欠缺思考,对于问题,没有真正领会,或仅仅听了一半就抢着回答,回答问题大多是希望老师或父母能够表扬自己,好强心理强烈。

“专家提醒”

对于父母来说,既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又希望孩子能从休闲活动中学到知识。所以,父母希望能了解孩子在休闲时间里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地安排孩子的休闲活动,达到让孩子既能玩好,又能学好的目的。因此,增强这一方面的了解,对教育孩子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小学时期的休闲活动主要以兴趣为导向。

小学期孩子参加任何活动,首要的前提是要对活动感兴趣,否则孩子不会去参加。但小学期孩子的兴趣不稳定,而且很可能还是一时的。因此,父母对孩子兴趣的了解非常重要,在做出有关孩子兴趣发展方向的决定时,还应该多加考虑。

其次,小学时期的休闲活动群体倾向性大

小学期孩子喜欢和同龄孩子在一起,这是孩子需要友谊的一种表现。而且让孩子多接触别的孩子,对孩子的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培养作用。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将别的孩子带进家里来,或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场所去玩,这样孩子会更喜欢。

然后,小学时期的孩子更渴望自由。

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孩子在活动时,更喜欢无拘无束地玩乐。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安全没有大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玩乐。

最后,小学时期的孩子喜爱角色扮演。

一般来说,小学期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是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喜欢向往的角色,以实现在现实社会里的希望等。

小学期孩子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

度过了学龄前的孩子终于长大了,可以上小学了!孩子上了小学了,这本是一件值得父母高兴的事情,但是,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能使用小学的课堂吗?

案例一: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不是玩玩铅笔盒,就是摆弄小刀、橡皮,有时还与旁边的孩子打架,甚至一个手指头都能玩上半天。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要提醒多少次。

案例二:虽然老师一再强调要安静,但上课铃声响起后,课堂的安静只保持了十几分钟,随后课堂气氛便开始了“活跃”:孩子坐在座位上时不时地左扭一下、右扭一下,很不安分;有的孩子思想开着小差,不知道在想着什么;有的孩子相互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老师无奈之下,只好把声音提高来授课。

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纪律不符,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小学期,孩子普遍存在着课堂问题行为,例如: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思想开小差、凝神发呆,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引发课堂骚乱等等。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类课堂问题行为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吸引他人关注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活跃,但在家里或班级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为了满足他们渴望被人注意的心理,这些孩子希望通过制造一些小状况,引起他人注意。

注意力发展不完善

小学期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得还不够完善,也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为无关的事情所吸引而分心。孩子课堂上不能安心地听讲,就是因为如此。

挫折与紧张感的发泄

对于老师或父母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孩子可能会难以达成。当孩子连遭挫折,挫折与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发泄。

缺乏制度意识

小学期,孩子对于制度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也不理解,并不能重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此外,孩子自身的自控能力差也是一个原因。

孩子的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有的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有的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却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危害很大,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那么,对于小学期孩子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呢?

一、正确对待孩子的课堂问题行为

孩子有了课堂问题行为,父母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但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却采用了错误的态度。例如,当孩子在父母教育了几次后,仍然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后,父母便失去了耐心,开始对孩子呵斥;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对孩子进行打骂、严惩。

父母的这些方法往往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因此,当孩子出现了课堂问题行为后,父母应该这么做:

1.问明原因

问明了原因后,父母才能对症下药。父母可以问孩子,在上课时是因为都会了,不想再听了,还是听不懂老师讲课,或者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从孩子的原因入手,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2.对症下药

问明原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如果孩子能够认识到上课不注意听讲是一种不好行为的话,那就说明是因为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如果孩子是因为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而不愿再认真听的话,可以告诉孩子,上课注意听讲,不仅是孩子个人的事,还关系到别的孩子,而认真听讲是一种要尊重别的孩子和老师的表现,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如果孩子是因为课听不懂而不注意听讲,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难题,并告诉孩子,对于自己听不明白的问题应记下来,下课后自己再想想,如果实在想不明白,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这样,孩子通过父母的分析和启发找到了原因所在,明白了自己的不对,也有了改正的决心;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父母和老师的辅导,把问题弄懂,也就消除了课堂问题行为。

二、多关注孩子

父母对孩子关注,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能够有效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父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关注孩子:

1.重视孩子的意见

父母在日常生活应让孩子多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对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例如,对于孩子房间的一些布置、孩子看电视的具体时间等。

2.多和孩子沟通

小学期孩子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渴望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听自己说话。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和孩子聊一聊他在学校看到的趣事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三、培养孩子自信心

对于小学期孩子,父母应该多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当孩子有了自信以后,对于很多问题便都能自己克服了。培养孩子自信心,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的能力和习惯很重要。孩子在小的时候遇到困难,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及时帮助,但进入小学后,孩子的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去完成,如,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如果孩子不会,就容易影响学习,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父母应记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鼓励他,帮孩子树立信心和决心,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对于小学期孩子来说,父母虽然不需要给孩子提早接受具体的课本知识,但还是应该教会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恰当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入学后的学习生活能够比较顺利、有效率。例如,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订立学习计划;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懂得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等。

3.教孩子学会倾听

父母在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童话等有吸引力的东西,让孩子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孩子上课后能安静、持久地坐下来打好基础。

此外,父母还可以多和孩子谈论各种话题,如在学校的趣事等,提高孩子语言表达、组织等能力;在讲故事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猜测故事的发展、结果等,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多元思维能力。

“专家提醒”

孩子的自控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对孩子来说,如果有着较好的自控能力,那么相对于别的孩子会显得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学习动机,更能遵守规则。父母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延缓满足的方法来培养。

首先,让孩子学会等待。孩子的年龄越大,所期望的目标也越大。但是,目标很少有立刻就能实现的。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等待,让孩子明白,想要实现目标,就要学会等待。例如,孩子想吃肯德基等,父母可以让孩子等几天或一个星期,再满足孩子。

其次,让孩子做出努力。当孩子有了期望的时候,父母应让孩子做出适当的努力后,再满足孩子的期望。这样让孩子明白,要完成期望的目标,要就做出适当的努力。例如,孩子想看电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看等。

最后,让孩子学会珍惜。当孩子获得了某件东西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珍惜。例如,孩子喜欢吃零食,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保管,规定好吃多少天,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分配,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爱动脑子的习惯

场景一:孩子上四年级了,但学习一直不怎么好。父母发现孩子对于需要动脑子的题目,不看题目写的是什么意思就乱写一通。无论父母怎么对孩子解释题目的意思,可孩子的脑子似乎就是不开窍。父母担心责备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心里却实在是气得难受,又不知道怎么办好……

场景二:孩子上小学了,但父母却发现孩子很不喜欢需要动脑子的活动。例如:孩子碰到困难的问题,不愿自己解决,总要父母帮助孩子去做;当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后提出问题时,孩子总是不假思索就说不知道;孩子写作业时爱抄别的孩子的,不愿意动脑子去做……

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了,怎么还是如此不爱动脑子呢?总是依赖父母或老师,成了现代很多小学期孩子的一个问题。那么,现代小学期孩子为什么不爱动脑子呢?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现代小学期孩子不爱动脑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缺乏兴趣

对小学期的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非常重大,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因此,缺乏学习兴趣,也就造成了孩子不爱动脑子的情况。

父母过于溺爱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爱护,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锻炼,出现孩子遇事不爱动脑筋的现象。

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父母虽然要求孩子“多动脑子”,然而一旦孩子思考有误,便大加斥责。这样,孩子可能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失去信心,渐渐懒得动脑子了。这也是许多原本脑子灵活的孩子,变得不爱动脑子的原因。

“动脑子”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愿动脑比不愿动手危害更大。看到原本伶俐的孩子,因为不爱动脑子而慢慢地变得笨手笨脚、懒散怠惰,父母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改掉不爱动脑子的毛病而养成爱动脑子的习惯呢?

一、引起孩子动脑子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期孩子喜欢探索事物,了解事物的最大动力。孩子不爱动脑子,父母就应该想办法引起孩子动脑子的兴趣。父母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以引起孩子动脑子的兴趣:

1.引起动脑子的兴趣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应以父母爱动脑子的表现去感染和影响孩子,用父母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爱思考的氛围。如果父母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来孩子爱动脑子的习惯。

父母在以自身行为影响孩子的同时,还应该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动脑子去解决。

2.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子的兴趣和习惯

对于不爱动脑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会很难达到。因此,父母应多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最适合孩子的问题入手。

3.将培养孩子的兴趣融入生活中

小学期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只有简单地说教还不行,父母还要创造孩子动脑筋的机会,例如可以让孩子帮父母算算父母买东西用了多少钱,或别人是否少找了钱;家里好吃的东西该怎么分等。

此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刊物,看一些引导孩子动手、动脑的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孩子的生活空间,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主动思考。

4.及时鼓励孩子

小学期的孩子有着好强之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对于爱动脑子、特别是刚刚开始爱动脑子的孩子,应及时地给予多多的鼓励;即使孩子的说法错了,或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应帮助孩子分析、总结错误或进步的原因,并对孩子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二、给孩子动脑子的机会

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给小学期的孩子创造动脑的机会,但有的父母总是让孩子去学习,不让孩子劳动,这就错失了孩子动脑的机会。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善于给孩子动脑子的机会。

例如,父母应该让孩子分担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工作等。这些家务或工作,对孩子心智与精神的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学会了动作协调的灵巧能力和空间关系的能力,这些都能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

此外,父母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提出一些难题让孩子解决。例如:在墙的高处挂一件衣服,然后给孩子几根短竹竿和绳子,让孩子思考如何把衣服收下来等。

三、正确地引导孩子思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注意,父母要教孩子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对某些事物的记忆。例如,有的父母教孩子认识西瓜,父母不应该只对孩子一遍遍地说“一个西瓜”,而是应做更深层次的启发与指导,如,西瓜的形状、颜色、香味等等,进而引导孩子思考,对事物进行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更可以让孩子通过正确的语言的表达,说出自己的结论。

孩子通过对日常生活里各种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以及通过语言说出来,孩子的思考能力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孩子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越来越精细熟练,也越来越合逻辑,也就会越来越爱思考,越爱动脑。

“专家提醒”

孩子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是孩子是否具有非常强的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父母的做法是: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耐心和孩子解释,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很多父母也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似乎总是会重现,但是之后却又都忘记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孩子爱忘的天性,父母的解释方法也是很大的原因。因为,父母没有用提问的方式先让孩子去独自思考,针对孩子的提问也没有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虽强,但好奇心也去得快。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只是父母在自问自答,或孩子问父母答,那么孩子大多只是当时好奇,或新鲜地听一听而已,新鲜感一过当然很容易忘记。

对此,父母应该改变父母解释多,孩子提问、分析和解决少的情况,而应该要多问孩子,提示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即使对孩子的提问,也要尽量用反问,让孩子主动去思考。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放在一起,让孩子去思考、比较,让孩子选择自己认为解决问题最好的一种方式。这样既鼓励孩子的思考,又鼓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自己寻找学习动机

孩子下午放学了,父母把孩子接回家后,不停地催促孩子赶紧写作业。但孩子的速度似乎依旧是那么慢,这时电话来找父母出去有事,父母只好交代孩子赶紧写就出门了。晚上,父母回到了家,看到孩子已经睡下了。虽然不想打扰孩子睡觉,但担心孩子还没把作业写完,于是找到孩子的作业,打开一看,父母不禁火冒三丈。原来,孩子的作业在父母走后,只写了几行,还剩下很多没有写。父母本想摇醒孩子,但看到孩子熟睡的脸庞,又犹豫了……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现代孩子对于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讨厌学习,对学习甚至有敌视的情绪的越来越多。例如学习、写作业等,需要父母经常提醒、督促,甚至是陪伴。即使如此,小学期孩子也经常是冷不丁就跑出去玩了,或者上课时不专心听课,或者对作业应付了事等。对此,相关专家指出,孩子的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孩子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学习没有动力,对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将来。那么孩子不喜欢学习、写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这几个原因:

学校原因

有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刻板,如,作业量的繁多、作业形式的单一等,或对孩子过于严厉,都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心理,自然缺乏学习动机。

家庭原因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催促孩子不停地学习,不给孩子玩的时间。时间一长,孩子便会感到厌烦,或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灰心丧气,没有学习动力。

孩子自身的原因

现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宠爱,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在学习上没有学习的激情。此外,缺乏学习动机也与小学期孩子年龄特点有关系,小学期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意志力等发展得都不太完善,容易被外界的事务所吸引。

学习动机既决定着孩子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又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效果,对孩子前途有着很大的损害。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寻找学习动机呢?

一、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孩子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希望实现的目标。小学期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学习其实是很盲目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学习是为了不被老师和父母责骂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希望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采取一些手段,以便躲过惩罚。

因此,父母要使孩子找到学习动机,便要先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例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理想等。

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孩子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的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孩子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孩子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孩子寻找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环节。父母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1.让孩子获得成功

孩子的学习如果总是失败,就可能会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父母应适当地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孩子通过努力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

2.父母不要过于着急

让孩子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父母不要过于着急。首先,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态度要正确,要多关注孩子的自尊心、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如果父母一味地逼迫孩子做功课或学习,孩子会变得焦虑,甚至产生反抗情绪,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太好,但孩子的确用心努力了。如果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就会使孩子感到难过与不服,可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3.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

所谓间接兴趣,也就是指孩子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父母可以向孩子承诺,孩子如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达到某个学习目标就可以得到某种奖赏,这种奖赏最好是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的,如去儿童游乐场等。正是因为孩子一直渴望,所以才有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却不能以此作为威胁,使孩子学习被动起来。培养间接兴趣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间接兴趣也会转化为直接兴趣,进而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动机。

三、启发、刺激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动孩子去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内心需求。求知欲能促使孩子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不断推动和提高孩子学习动机的水平。启发、刺激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以引导孩子的契机,例如:当孩子被某个问题迷惑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或在网络上寻找答案;当孩子想知道某个动物的体态特征的时候,父母可带孩子去动物园、大自然和图书馆等。

四、及时鼓励孩子

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等,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和鼓励比非难、嘲笑、体罚、挖苦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

一般来说,及时的鼓励比不及时的鼓励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鼓励利用了孩子脑海中留下的鲜明的记忆,使孩子产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对孩子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当然,鼓励也要科学,过多地鼓励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也应多注意方法技巧,不要事事表扬;鼓励或评价都应根据孩子的能力、个性不同而有所区别,效果才能显著。

“专家提醒”

现代孩子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做作业,做作业正是体现孩子学习是否积极的一个方面,能积极完成作业的孩子总会有一定的学习动力。因此,父母不仅能从孩子的作业中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首先,端正孩子的态度。父母要帮助孩子提高对作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努力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态度,如应付差事等。让孩子理解作业对于孩子学习乃至将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作业是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孩子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环。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制度。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父母要给孩子订立一个制度,让制度来约束孩子,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制度观念。例如:什么时间应该做作业,什么时间可以看电视等。

再次,学会合理安排作业顺序。对于孩子的作业,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作业顺序,以便顺利地解决作业问题。例如:可要求孩子先复习一下所学知识,再动笔做作业;可以让孩子先做喜欢的科目,再做不拿手的科目等。

最后,科学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一般来说,小学期孩子连续做作业的时间应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如果孩子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心理疲劳”情况,使学习能力减弱,效率下降,错误率增加。因此,父母应指导孩子科学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孩子连续写作业时,应当给予孩子休息的时间,以恢复学习状态,一般休息5~10分钟为最恰当。

和孩子一起寻找学习方法

孩子的学习很努力,当别的孩子在欢快的玩耍的时候,孩子也还在认真的学习。虽然孩子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玩,但孩子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这让父母很欣慰。然而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虽然很努力,学习效果却不大如意,难道是孩子比其他的孩子笨吗?

事实上,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少,特别笨和特别聪明的孩子并不多。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很努力而成绩进步却不明显的时候,大多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比如不懂得科学地利用时间,也没有一个好的计划,通常是被动应付老师吩咐下来的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学习没有效率。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缺乏学习方法呢?分析认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一般来说,有如下因素:

不晓得使用学习方法

小学期孩子对学习方法的作用还不了解,也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担心研究和掌握学习方法会耽误了自己学习,因此很少想到去寻找学习方法。

缺乏指导与训练

小学期孩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因此也就难以拥有并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

意志力薄弱

小学期孩子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而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则需要孩子拥有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当需要孩子把学习方法培养成习惯的时候,则更需要毅力和恒心。

如果孩子学习没有方法,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从而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效率的提升。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列举一些适合小学期孩子的学习方法,作为父母的参考:

一、教孩子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先教孩子学会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指导孩子制订合理计划时,应注意这几点:

1.要明确、具体

计划最好能够明确、具体,要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最好能够量化。例如,让孩子规定:“本月重点复习数学,作业独立完成后,每天做10道数学课外题,争取考试能比上一次考试提高多少分……”这样的计划,还是比较明确和具体的。

2.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

小学期的孩子都比较好胜,耐性不好,急于求成,喜欢把目标定得太高,时间安排太紧,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而且还会挫伤孩子学习的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指导孩子订立计划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确定,要循序渐进。

3.要有一定的弹性

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计划的执行。因此,孩子的计划最好是留有余地、富有弹性的。在时间的安排上不要过于死板,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当然弹性也不能太强,太强会使孩子执行计划时缺乏紧迫感。

4.学会及时调整

每一个计划都需要根据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调整,才能使计划真正地达到孩子想要的目的。因此,当实践表明计划与现实不符,或近期有特别的任务要完成时,计划就应该进行及时的修改。

二、指导孩子科学地使用时间

面对相同的时间,善于运用时间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收获。父母在指导孩子科学地使用时间时,应注意几下几点:

1.有计划地利用时间

每天该做什么,孩子最好能够心中有数,制订一个计划,绝不能信马由缰,要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利用时间。

2.善于把握精力充沛的时间

一般来说,在早上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清醒,精力也比较充沛。虽然精力充沛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每个人在一天中都有几个精力充沛的时期,孩子如果能够把握住,则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三、指导孩子阅读

小学期孩子通常是通过对书本的阅读来获得知识。因此,教孩子寻找学习方法,要重视对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制订好阅读计划

父母应让孩子在阅读前制订好阅读计划,以明确阅读范围、时间、步骤等,并分清阅读的轻重缓急。例如:有的书看一遍即可,有的书不仅看而且要背等。

2.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不仅可以使孩子头脑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维和记忆。阅读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部分画线;将关键词画圈;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上疑问等。

3.提供阅读材料

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阅读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运用。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优秀小学生作文等,充实孩子的作文基础。

四、指导孩子学会记忆

孩子获得的知识,需要靠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保持。而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增强孩子记忆能力,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因此,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给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记忆方法,教给孩子。此外,知识在脑海中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遗忘,因此,指导孩子及时地进行复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专家提醒”

做题目是孩子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从做题的对与错中获得收获呢?父母不妨教孩子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学会记录错误法。父母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本子,把孩子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让孩子经常查看这个本子,做到对错误心中有数,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其次,运动深入分析法。每做一道题要有一种收获感,单纯的题海战术对孩子其实并没有多少益处。当孩子做题目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深入分析题目: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想到的解题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题目还有没有别的形式的变化等。

然后,更正对结果的态度。当题目解答完毕后,无论是对还是错,父母都应指导孩子对结果进行分析。例如: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哪一种解法更好等。

培养孩子早起的好习惯

早上不肯起床,喜欢睡懒觉,是小学期孩子常见的问题之一。在许多家庭中的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天清早基本上能听到孩子的哭叫声和父母的斥责声。对很多父母来说,每天早上关于孩子的起床问题,都像在和孩子打仗一样。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肯早起呢?

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小学期孩子在生理上有较强的睡眠需要,同时,小学期孩子责任感、理性意识还比较缺乏。在孩子看来,睡懒觉是自己的需要,至于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孩子在心里还没有这个意识。

逃避上学

有的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相对较差,不被别的孩子所接纳;或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些情况会使孩子通过睡懒觉来逃避去学校。

借题发挥

有的父母在平时比较忙,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少。小学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还比较强,渴望与父母一起说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便学会了借用早上的时间来满足一下情感上的需要。

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例如:有的父母都喜欢晚睡,孩子也跟着晚睡;父母唤醒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能接受;孩子身体不适或心情不佳;孩子白天睡得过长等等。

早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早起的好习惯呢?

一、调整好父母的作息时间

要培养孩子早起的好习惯,父母也应调整好自身的作息时间,给孩子做好榜样;同时让孩子安心、快乐地入睡。一般来说,父母应在这些方面做好准备:

1.让孩子顺利入睡

父母要培养孩子适当运动的习惯,孩子通过充分的运动,会不知不觉地睡下,夜间的睡眠也会好些。如果孩子因为白天玩得过火或睡前泡了热水澡,而变得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稳时,父母就不要催促孩子“赶快睡”。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会更睡不着。父母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安静、有趣的睡前活动,如,讲故事、听催眠曲等,以安抚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更顺利地入睡。

2.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孩子睡后,父母最好立即把灯关了,让房间变得昏暗,孩子相对会比较容易入睡。由于孩子刚入睡时易被声音吵醒,父母最好不要一直开灯或看电视、走动,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如果父母要看电视或者需要谈话最好安排在另一间房间,声音尽量不要太大。

此外,很多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容易早出晚归,但在回家后要注意动作尽量轻一点,不要吵醒孩子。

3.睡眠时间

刚入学的孩子大概要保证9~10小时睡眠,晚上8点半父母就要开始让孩子洗脚,准备第二天起床衣服等。一般来说只要能保证孩子在晚上9点前后进入深睡期,早上起床便会十分顺利。

此外,父母还可以适当地以午睡来调节孩子的睡眠情况,让孩子在中午的时候稍微睡一会儿。当然,如果孩子能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白天不睡觉也可以;也有的孩子白天不喜欢睡觉,父母也不用强迫。

4.树立早起榜样

让孩子早起,父母也应该树立早起榜样。也许父母很喜欢“夜生活”,但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教育,父母还是尽可能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早起的好习惯。

二、正确唤醒孩子

孩子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但父母不正确的唤醒方式,也可能会使孩子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进而影响到孩子上学的心情。那么,父母如何正确唤醒孩子呢?

1.让孩子决定起床时间

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孩子的就寝、起床时间,也可以问问孩子喜欢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叫孩子起床。让孩子自己决定作息时间,是让孩子知道人应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孩子起床,也可以降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不愉快,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和孩子商量好起床时间后,还可以制订出奖罚制度。例如:孩子累计多少次准时起床,可以让孩子得到一个看电视的机会;反之,失去一个机会等。

2.音乐助理

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个闹钟,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当孩子早上听到闹钟响起的声音时,可以减少被闹铃吵醒时的不悦感觉,提高孩子起床的意愿。另外,父母也可以在早上为孩子准备一段清新、欢快的音乐,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清醒过来,开始新的一天。

三、其他方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和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解答孩子的一些困惑或难题等。这样,孩子满足了情感上的需要,一些难题也得到了解决,早上赖床的问题也会慢慢地好起来。

“专家提醒”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睡一会儿,往往将时间算计到分分秒秒,直到最后一刻才大声将孩子唤醒或强行掀开被子将孩子拉下床。其实,父母这类唤醒孩子的做法并不正确。

现代研究认为:高强度高频率的喊声会造成孩子生理上的障碍。原来,孩子虽然在表面上已起床,但大脑仍处于睡眠状态,脑波活动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此时的孩子容易出现神情呆滞、周身发懒、疲惫不堪、不愿活动等情况,而且饭量也会降低,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父母在唤醒孩子的时候,最好是适当地提前唤醒孩子,在孩子耳边轻声细语、低频率地呼唤孩子;或者用手轻摸孩子面颊,或轻轻按摩孩子的脊椎两侧;也可以通过开窗户、放轻音乐等,诱导孩子从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孩子醒后,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再躺三两分钟,伸伸懒腰,或闭目养神,再穿衣服下床。这样做才比较好。

不要让孩子养成攻击他人的性格

场景一:孩子有些强悍好斗,父母每次去接孩子的时候,总能听到别的父母和别的孩子来告状:你家孩子又把某某孩子给打了……接到“状词”的父母也一脸尴尬,有心揍孩子一顿,但又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好;放着不管,自然也不行,可是怎么管呢?父母的心里真是一团乱……

场景二:父母带孩子出去玩,正好遇见同事也带着孩子出来玩。父母高兴地和同事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孩子也和同事的孩子聊了起来,不过方式并不怎么友好,是用打的。家长们好不容易把孩子们分开后,父母问孩子为什么打对方,孩子却说:“不是,我是和他闹着玩呢。”看着孩子一脸不在乎的表情,父母心里很是担心孩子将来会喜欢上攻击他人,但具体应该怎么办,父母心里却很茫然……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里,都可以听到或看到孩子打架的场景。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打架呢?一般来说,孩子打架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没有进行及时纠正,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便容易有过激的表现,如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有的孩子很少有和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当孩子想和某个孩子交往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便以打对方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力。

模仿父母

有的父母攻击性行为比较强,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往往就会学着父母的处事方式与人交往,甚至养成爱攻击他人的性格。

报复行为

有的孩子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别人欺负,便容易产生报复性行为。

现代社会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大胆、妄为等情况在孩子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果孩子打人的情况得不到纠正,那么孩子可能会养成攻击他人的性格。那么,父母如何才能不让孩子养成攻击他人的性格呢?

一、避免错误的态度或做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正在向人格独立,以及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有差异是极为正常的,因此,孩子爱打架也就在所难免。但如果孩子只单纯地掌握进攻性,没有掌握和人交往的能力,那么就是孩子的不幸了。

因此,孩子打架后,父母的一些错误做法,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例如:不问清原因,只是简单制止孩子打架;或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得自己的公平或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吓唬或训斥打骂对方的孩子,为孩子出气;与对方孩子的父母互相吵骂,甚至大打出手;煽动孩子去打架,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有攻击倾向的孩子。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容易使孩子养成攻击他人的性格。

二、避免产生攻击他人的心理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产生了纠纷后,父母应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孩子产生攻击他人的心理。一般来说,父母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1.安慰被打的孩子

孩子在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也很不平衡,希望能够立刻讨回损失,攻击他人正是孩子这一心理的反应。因此,父母在孩子被打后,可以将孩子拉开,问问孩子的感受或替孩子说出感受,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心情很了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体谅。例如:“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2.学会主动道歉

孩子与人打架,父母在稳定住孩子的情绪后,应与孩子谈话,让孩子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是不对。例如:父母可以对先动手的孩子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这样,你们还是好朋友。”

三、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小学期孩子因为很少与人接触的原因,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在与人交往时,容易因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而与人发生矛盾。因此,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很重要的社交技巧,让孩子能在与人发生矛盾后,及时地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小学期孩子可以掌握这些技巧:

1.让孩子学会冷静

父母在平时可以教孩子一些让孩子能从争执中平静下来的方法,例如:慢慢地进行深呼吸;离开产生争执的地方等。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练习和表现,帮助孩子找到最能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

2.引导孩子学会明辨是非

孩子与人打架,父母应引导孩子明辨是非,让孩子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分辨出是谁的过错。同时,父母还应让孩子学会如何宣泄愤怒、委屈等不良情绪,如,大喊大叫、哭泣等。

3.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修复人际关系

当孩子与人打架后,父母应当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修复人际关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出几个孩子认为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评价。

“专家提醒”

打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现代中国父母的潜意识里,多少是有些惧怕矛盾、打架的。因此,总是以“听话”、“乖”等词语区分孩子的好坏。一般来说,希望孩子不打架,尤其是男孩子,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父母对待孩子打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时的确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为人处世,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既然打架是难免的,怎样对待又很重要,那么父母不妨给孩子打架确立一些规则。

首先,能不打就不打,打也别太重。父母要告诉孩子,很多事情是不必通过打架也可以得到解决的,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的是关键,不要把打了谁当成自己的目的,处理和别的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很多方法,不一定非要打架。

其次,不要惹事,但也不要怕事。没有人喜欢总惹事的人,但出了事情,也不要怕事。还击也有很多方法,父母可以让孩子告诉老师,或教会孩子谈判,压倒对方等等。此外,父母还应该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当被打难免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逃跑”。被迫打人时也要有分寸,不要太重,最好点到为止。要记住,谦让是一种办法,但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鼓励孩子学会合作。孩子打架,多数是小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父母应引导孩子学会共享,学会合作。例如:孩子错了要学会道歉;利益冲突很小时,要学会让步等。

如何教育爱打小报告的孩子

孩子已经上了三年级了,但特别爱打小报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去告诉老师和父母。上课时孩子也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喜欢东张西望,当看到有别的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或者讲话时,会偷偷地向老师或父母打小报告。当父母问孩子担不担心别的孩子埋怨时,孩子却认真地说:“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该告诉老师了,怎么会生气呢?”父母又问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向老师打孩子的小报告,孩子是否会埋怨时,孩子回答:“不会的!”面对孩子的答案,父母一时不知道怎么去评价,是该表扬还是该制止呢?

孩子打小报告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于父母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益处。一般来说,孩子打小报告有这些原因:

宣泄内在情绪

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或受委屈后,向老师、父母打小报告。还有的孩子看到其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受老师的喜欢,心里不平衡。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孩子为了宣泄内在情绪,减少忧虑,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辨别是非能力发展的表现

小学期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别的孩子的行为有了一个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当孩子看到了别的孩子犯了错误后,希望把对方从错误的行为中拯救出来,但自己又无法制止,因此向父母、老师等求助。

表现自己

孩子都有一个想要表现自己的心态,但孩子容易看到别的孩子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缺点是类似的也不容易发现。因此,孩子打小报告,也是希望表现别的孩子不好而自己好的心态。

孩子打小报告原因有很多,对于孩子来说向父母打小报告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作为父母来说应该如何对待呢?一般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育孩子:

一、不要使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对于小学期孩子而言,父母应当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但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却会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产生阻碍,一般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

1.肯定孩子的告状行为

当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时,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表扬,孩子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找父母或老师帮忙解决。久而久之,孩子便容易成为一个不去主动动脑解决问题而只会去打小报告,缺乏独立性的孩子。

2.斥责孩子

当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时,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斥责。但是,小学期孩子的依赖心理很强,而且人生经历很不足,这种情况下,孩子打小报告是希望从父母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孩子受到批评,会使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愿望,当孩子将来在生活中再遇到问题时,会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及退缩的性格,心理也会变得消极。

二、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打小报告是妒忌、愤怒、无助等心理的间接表现方式,目的则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获得父母的关注。因此,父母应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以做到对症处理。

1.倾听孩子诉说

孩子打小报告时,大多有着一定的情绪化。因此,父母应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并认真倾听。对于孩子的小报告,父母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要让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宣泄。

2.弄清事实

在孩子打小报告时,父母应给孩子以安慰,使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清楚地说出事情的完整过程。如孩子一时说不清,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三、处理孩子的小报告

当父母弄清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地处理方式,认真处理孩子的小报告。一般来说,父母可以采用如下处理方式:

1.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期孩子而言,正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时候。因此,当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时,父母不妨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给孩子分析情况,并提出一个大概的建议,然后由孩子动脑筋考虑如何做。

例如:孩子到家后向父母讲,自己借给朋友一件东西,但朋友没有还自己。一般情况下,父母可能会说: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要回来。但孩子的父母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问一问朋友,再做决定。孩子问了朋友后才知道,朋友无意中把自己的东西丢了,不敢告诉父母,怕父母发火,因此也不敢向父母要钱买来还给自己。孩子觉得朋友也不是故意的,于是决定不要那件东西了,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好了。

2.及时地表扬

当孩子有打小报告的习惯时,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在孩子没有打小报告就解决了某个问题的时候,父母给予及时地表扬。让孩子明白,不需要打小报告也能够得到注意和表扬。

3.间接引导孩子

父母可以教孩子打“小报告”的技术,例如:孩子对别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时,应该怎样说明;当孩子生气、感觉不公平、心里委屈时,可以随时告诉父母等。父母通过这样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孩子,孩子就不需要打小报告了,而且即使有话说,也是一种没有恶意的诉说事实而已。

4.教孩子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

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分辨小报告和真正需要父母知道的事情之间的区别,让孩子学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例如,孩子喜欢打关于弟弟的小报告,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于如弟弟在床上打滚一类的小事不用告诉父母,而如果有弟弟在玩火一类重要的事情,就需要告诉父母了。

“专家提醒”

孩子的心理状况如何,往往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所决定的。爱打小报告,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在大多数的小学期孩子中都存在的问题。孩子检举揭发不良行为是好事,但如果老师或父母培养孩子的“告密”行为就不好了。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向老师或父母打小报告是处于正在发展的“正义”感,对别的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及错误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有必要向老师或父母反映,以帮助别的孩子改正这种行为和做法。也就是说,孩子打小报告的原意是一种需要引导的善意行为。

但有的老师或父母处理方法很随意,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就严厉训斥被报告的孩子,要么嫌反映问题的孩子烦人而置之不理,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甚至有的父母或老师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告密意识,使原本的善意行为退化为不可告人之举。

这些错误的处理方法,对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正义感逐渐异化,变得越来越虚伪,人格也会被扭曲,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会使孩子带着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因此,父母或老师对于孩子打小报告,一定要用心处理,不要培养孩子的“告密”行为。

不要让上小学的孩子养成爱磨蹭的习惯

孩子上小学了,但父母却总为孩子爱磨蹭的毛病而头疼,孩子晚上做家庭作业,10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孩子没有半小时是完不成的;每天早晨,都要父母把孩子从被窝里拽起来,才能起床;虽然一早上都是父母不间断的催促声,但孩子充耳不闻,依然天天如此。此情此景,不禁让父母担心:孩子如此磨蹭,长大后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有着这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了不必要的时间,降低了做事的效率。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爱磨蹭的习惯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缺乏时间概念

小学期的孩子时间概念还不是很强,比较模糊,没有时间紧迫感。因此,孩子不认为慢有什么不好,想的也大多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是小学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父母期望过高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增加孩子学习、作业等的时间,不许孩子玩。而孩子会觉得,反正越快任务越多,还不如慢点好。

缺乏自信心

有的小学期孩子在做事情时容易缺乏自信心,担心做不好,怕出错。因此,做起事情来容易瞻前顾后、畏畏缩缩,速度也就快不了。

父母过于包办代替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对孩子的事情过于包办代替。当孩子不用动手也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时,便会逐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和惰性,会越来越爱磨蹭。

小学期的孩子爱磨蹭的习惯是非常不好的,不仅会给孩子自己和父母带来不便,还耽误和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对于孩子的将来而言,也有很大的害处。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要让上小学的孩子养成爱磨蹭的习惯。

那么,父母如何防止小学的孩子养成爱磨蹭的习惯呢?

一、正确对待孩子的爱磨蹭习惯

小学期孩子爱磨蹭,大多是孩子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爱磨蹭的习惯应该正确对待,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不要责备、打骂孩子

当孩子磨蹭时,一些性子急的父母会表现得比较急躁,会加大嗓门冲孩子嚷,甚至打、骂孩子。但对于孩子磨蹭的习惯,父母采用发脾气等办法是于事无补的,甚至可能产生更坏的结果。

例如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缺乏信心,或不知道做得更快的意义和要领,如果父母在一旁发火,孩子便会越发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会变得更慢。同时,父母对孩子采用过激的态度和行为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年龄虽小,但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

2.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小学期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评价很重视,父母的表扬鼓励总能很好地激励和打动孩子,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因此,父母希望孩子不再磨蹭,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需的,对孩子应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法,让孩子树立信心,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克服磨蹭的习惯。

3.硬性规定

小学期孩子的自主性比较差,因此,在父母给孩子的表扬没有效果后,应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孩子磨蹭的目的。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要坚持原则,不要让孩子养成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做事比较磨蹭,与小学期孩子对于时间概念不够理解,时间观念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父母希望培养孩子不磨蹭的习惯,应该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1.对活动进行计时

孩子磨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有表现,如,做作业、穿衣、吃饭等。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事先设定,要求孩子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评价做事过程,帮孩子计时,并适当调整要求,争取能做得更好。如,要求孩子在多长时间内把一段内容阅读完,并将大体意思讲给家长听等。

2.给孩子轻松的时间

现代的父母很多都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其他的练习,让孩子看不到玩的曙光,而小学期孩子在心理上还是希望能有玩的时间。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应该把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做一个时间预计,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作业,余下的时间就由孩子自由支配,让孩子有一个轻松玩耍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有动力抓紧时间做事了。

3.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磨蹭的时候,父母不妨让孩子尝尝磨蹭的后果,这样孩子做事可能会变得积极起来。例如,当孩子早上磨蹭时,父母不要帮孩子穿衣服、洗脸等,可以站在一边说:“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我可没空帮你。”类似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反复唠叨。当孩子因为磨蹭而被老师或同学笑话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便能主动地加快速度。

孩子磨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生活上磨蹭的坏习惯还会迁延到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引起一系列后果。因此,父母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学习、生活,教育孩子提高做事效率,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然而对于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来讲,自然感受不到紧张的气息。但孩子毕竟是会长大的,一个做事磨蹭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初中、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的。因此,父母也应该适当地增加孩子生活的紧张气息,启发诱导孩子的竞争心理,以提高孩子的灵敏度,改变孩子磨蹭的情况。

为了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父母往往会耗费许多的心力和智能。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孩子一辈子受用无穷的宝藏。父母可以适当培养和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当孩子敢于竞争的时候,孩子的思维会更敏捷,反应会更灵活,想象力更丰富,孩子的个体潜力也能得到更彻底地发挥。

同类推荐
  • 穷养男孩的50个密码

    穷养男孩的50个密码

    本书介绍了教育培养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好事多磨,提高男孩的意志力”、“奋发图强,树立男孩正确的金钱观”、“别样韵味,培养女孩的修养与魅力”、“秀外慧中,让女孩由内而外渗透美丽”等。
  • 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在孩子生命成长的某个时间段,他们会本能地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尝试或是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直至他们满足内在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期”。本书旨在指导父母捕捉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并顺利帮助孩子过渡成长,用爱和智慧开启孩子的一生。
  • 育儿圣经

    育儿圣经

    作者吉娜·福特认为,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应该让他们遵循科学合理的作息规范,这样不但可以让宝宝获得充足的睡眠和奶水,也能使新手父母不至于手忙脚乱,特别是妈妈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本《育儿圣经》,基于作者照看超过300名宝宝的经验,为新手父母提供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作息规范建议,告诉你:·怎样迎接宝宝的到来。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什么时候宝宝应该吃奶,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时候应该洗澡和玩耍。宝宝出现睡不好、哭泣、饥饿、疲惫等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妈妈要想重新工作,应该做哪些准备。宝宝在断奶阶段,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妈妈喂养宝宝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休息。
  • 高考哪有那么难:38位状元家长教子心得

    高考哪有那么难:38位状元家长教子心得

    没有考不上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看38位“学霸”家长如何一步步将孩子培养成高考状元。书中提到的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经历各不相同,却都反映着同一个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不说教,可复制,38位状元家长教子经验倾囊而授,助你培养自家的高考状元。
  • 当妈千万别唠叨

    当妈千万别唠叨

    唠叨是中国妈妈们教育上的最大通病。当妈的都知道唠叨不好,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唠叨……当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变成事无巨细的反复叮咛时,就成了儿女耳畔的“噪音”。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非惩罚性教育倡导人成墨初的最新力作,书中告诉妈妈们“爱是好的,但不需要重复;管是对的,但不需要啰嗦”的“零噪音”教育理论,同时提供了具体的“不啰嗦而又效果好”的教育法。作者使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自己教育女儿的实践活动和身边的教育案例来阐述,不仅趣味十足,通俗易懂,还把方法讲解得深入透彻、简单实效。
热门推荐
  • 天下第一呆萌大宗师

    天下第一呆萌大宗师

    一个少年,呆头木脑但是一出生就是小指镜一个老者断言少年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大宗师过了几个月之后,少年却被打成了废材...
  • 论称霸世界的正确姿势

    论称霸世界的正确姿势

    别人穿越有三宝:美貌、智慧、武功好。秦素穿越有三恼:丑颜、恶名、修为少。.对于被男人背叛还未及伤心就被强行死亡穿越,秦素表示:老天爷,你出来,我保证打不死你。对于穿越成只土肥圆头顶恶名肚里带个球,秦素表示:阎王爷,求你让我再去死一死。对于生在以武为尊的异世界却是战五渣,秦素表示:得找根粗壮的大腿抱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花千骨之梦雨星辰

    花千骨之梦雨星辰

    如果重来一次,花千骨多了一个姐姐花千雪,帮花千骨一起分担所有,那会怎么样呢?这里除了糖宝,还多了一只虫子叫甜心,落十一究竟会选择谁呢?本书不会更太慢哒!
  • 我欲惊天

    我欲惊天

    天还是那个天,人也是当年的那个人,我本无意踏入这纷繁世间,却又不得不入这滚滚红尘,登天路,杀万敌,筑我惊天路
  • 陌言:亦或者你,亦或者我

    陌言:亦或者你,亦或者我

    青春就是如此,并不是你我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说出那句从未说出来的话而已。
  • 异界之遍地黑店

    异界之遍地黑店

    在兽人,精灵以及人类混战的康坦丝大陆,遍地可见“有间黑店”的商铺。你千万不要被“加多宝”“剑南春”这些玲琅满目的商品所诱惑。它埋的不是雷,它挖的尽是坑!当与小伙伴合伙在网上开黑店的游戏狂人章杰瑞,降临这个真实版的战争游戏之后。他毅然决定将将开黑店这个职业进行到底!于是,史上最无良,最猥琐的黑心城主就出现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寻芳雅集

    寻芳雅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颂武则天

    颂武则天

    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本文已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分析武则天。
  • 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虽有华丽的外表,却不懂得与人交往,将是一个寂寞的人;虽有聪明的头脑,却不懂得控制情绪,将是一个危险的人;虽有缜密的思维,却不了解自己,将是一个迷惘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缺少的决不是物质和身体上的关怀,而是心理上的呵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就是引领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指南,帮助他们打造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教会他们掌握人生成败起伏的法则,增加他们傲然立足社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