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1700000003

第3章 管好孩子,家长要有哪些睿智行为

会问问题的家长,不吃亏

向孩子请教,向孩子问问题在很多家长看来非常不解:明明孩子处于弱势,为什么自己要扮“弱”,装不懂呢?其实,当父母向孩子求教的时候,会强烈地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成就感甚至自尊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孩子怎么想的,父母也没有十成把握。问问题,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这样的互动,自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向孩子问问题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父母“明知故问”的“求知者”身份,会让孩子油然升起一种热情,主动承担起解答疑惑的任务,唤起心中的激情,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的高手,让我们来瞧瞧他是怎么做的吧。

最近,小明爸爸用问问题的方式教上小学的小明背诵古诗。爸爸说,他抄一首古诗,贴到墙上,然后向孩子请教,让孩子教他识字和背诵。孩子总是郑重其事、兴致勃勃地查字典、找资料,然后精心地教他,他也非常谦虚地学习。他用这种“请教”的方式,教自己的孩子背了一首又一首古诗。爸爸说:“如果我硬叫他背,他肯定不乐意,现在请他教我,他就特来劲,学习效率也高。”这真是一种极高明的教育方法。

一、清晰把握向孩子问问题的本质

向孩子问问题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孩子。现实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有些家长图省事,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替孩子做主,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总之,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小虹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平时注意倾听女儿的讲话,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倾听女儿道出原委,最后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女儿上了大学,我还定期通过电话听女儿谈她的学习生活,帮她排忧解难。

二、真正做到以孩子为师

家长们常看到教育书籍上说的一句话,“以孩子为师”。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虽然有时觉得有不如孩子的地方,但是总觉得家长的权威是不能不维护的。其实,孩子在充当“老师”的过程中,会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被长辈看重,对一个渴求发展的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有很多成功者就是因为小时候师长的鼓励、尊重而创造了自己生命的辉煌。

小剑读小学三年级,他成绩很差,失去学习的信心,很自卑。放学回到家里,他几乎都不敢跟父母说话,但是父亲就很温和地不断向他“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他因而忘了自卑,满怀热情地教他父亲。如果他有不懂的问题,就去问老师,弄明白后,再教父亲。就在这种教父亲的过程中,小剑恢复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成绩越来越好。其实,那是父亲用这种“请教”的方式在教他,鼓励他。父亲的目的也的确达到了。

“建言献策”

适当地向孩子示弱、请教、问问题,能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最佳做法是:想锻炼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就在哪方面多示弱,多“请教”,请孩子帮你解决问题。

先纠正错,再表达谅解

孩子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不爱学习、赖床、爱撒谎等,当孩子犯了错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当然具体问题有具体的解决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首先要冷静下来,去寻找一下错误的根源。先纠正错,再表达爸爸妈妈对他的关心和谅解。因为只有我们找到了孩子犯错误的根源,“斩草除根”似的除掉孩子错误的根源,才会彻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当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后,对孩子的沮丧、难过等情绪要进行安抚和谅解,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严格,但是,对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应该宽容对待,不管它们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像我们所有的人一样,孩子无法禁止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他们会有自责、愤怒、害怕、悲伤、欢乐和恶心的感受。尽管他们无法选择他们的情感,但是他们有责任选择何时、如何表达这些情感。无法接受的行为并不是无法容忍的。试图强迫孩子改变无法让人接受的行为,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成功的父母们应该学会让孩子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规范而宽容的条件。

一、先给孩子规定好纪律

每个人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有秩序地发展,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需要遵守,爸爸妈妈们使用智慧的力量教会孩子遵守纪律,首先需要给孩子规定好纪律,并且连续一致地执行,这样比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那些所谓的“规则”要好得多。在约束孩子守纪律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情感上的快乐造成伤害。

布莱克夫人要去给那些犯过错误的男生上第一次课,她很担心。当她轻快地走上讲台时,她绊了一下,摔倒了,课堂里爆发出哄堂大笑。布莱克夫人没有惩罚那些嘲笑她的学生,而是慢慢站起来,直起身子,说:“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一个人生经验:一个人会摔倒趴下,但是依然可以再站起来。”教室里寂静无声,孩子们接受了这个启示。

二、给孩子一个界限

无规矩不成方圆,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不行。孩子缺乏经验,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很容易盲目行事。当他们知道被允许的行为的清晰界限时,他们会觉得更加放心。对父母来说,限制比强迫执行这些规矩要容易得多。当孩子向这些限制挑战时,父母应该学会灵活处理。父母希望孩子开心,当父母不允许孩子违反规则时,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再被爱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们正确的做法是积极回应,而不是一味指责。

10岁的雷特答应给家里洗车,但是他忘了。等他想起来,试图去补救,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妈妈对儿子说:“儿子,这车还需要再洗洗,特别是车顶和左边。你什么时候能做?”雷特说:“我可以今晚洗。”妈妈微笑着点点头:“谢谢你。”雷特的妈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了他一些结果,语气没有丝毫的责怪和贬低。想象一下,如果雷特的妈妈批评了他,试图教育他,雷特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呢?妈妈问:“你洗了车吗?”雷特说:“洗了。”妈妈开始不高兴了:“你确定?”雷特撒谎道:“我确定。”妈妈生气了:“你居然说你洗完了?你就是敷衍了事,你从来都这样。你只想玩,你觉得你能这样过一辈子吗?你要是工作了,还是像这样草率马虎,连一天都干不了。你太不负责任了!”这样的结果,不仅伤害了雷特的自尊心,而且对他身心发展也不好。

对于把手套丢了这样一些小事,妈妈应该这样跟孩子指出来:“你把手套弄丢了,这很不好,很可惜,不过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个小意外。”这就是所谓的小意外、大价值。丢失了一只手套不需要发脾气,一件衬衫扯破了,也无须对孩子大发雷霆。相反,发生小意外时,是传授孩子价值观念的好时机。

“建言献策”

“有心无痕”的批评和表扬才能对孩子生效。当批评孩子时,妈妈更要讲究艺术。要切记:孩子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他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可以变换角度来说他。比如,孩子放学后写作业,每次写完后都不把书收拾到书包里,你可以批评他。但当他答应做到而又没有做到时,你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比如,建议他在“记事本”上记住每天要做的这件事。批评孩子,既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心存自责,又要鼓励他下次积极改进,这才是批评的高级境界。

适时让孩子“占点小便宜”

教育孩子,有时候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们宽容,“适时让孩子占占便宜”,是一种教育艺术。孩子涉世未深,难免会犯错,有时孩子犯错并非是有意的。儿童期是犯错误最多的时期,与成年人的犯错不同,孩子们大多不会明知故犯。也许,孩子出于好奇或无知,也许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父母需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此外,孩子在看待问题上,常常容易夸张或放大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犯了错,父母再也不会喜欢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给孩子宽容,他可能会感到绝望。另外,如果因为一些无意的过错训斥、处罚孩子,不利于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会因此失去孩子们的信任。

孩子做事不妥当或犯了错误,常常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或者说与其社会经验少有关。对于孩子做事的特点,父母们务必给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更不应曲解孩子的动机。同时,孩子犯错误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这时候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此时,如果对孩子的错误给予理解,让孩子“占便宜”,以宽容之心和颜悦色地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会成为他进步的一个推动力。

格蕾丝上初三的一个星期六,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虽然母亲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并且答应了人家,一旦爽约是挺难为情的。所以,妈妈装作平静的样子同意了,问格蕾丝几点回家,格蕾丝答应晚上8点之前。当时她家刚迁入新址,妈妈不放心女儿夜归,与她约定晚上8点在地铁车站等她。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准时赶到地铁车站,等候女儿归来。不料,等了一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妈妈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妈妈伸长了脖子,冻僵了身子,心里却火烧火燎。又过了20分钟,格蕾丝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口的。妈妈使劲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问:“回来了。”“对不起,老妈,我回来晚了。”格蕾丝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原来,那位同学家又远又不靠车站,而女儿去时迟了,人家不让早走,加上回来时又找不着车站,又等车又倒车,折腾下来就耽误了不少时间。妈妈宽容地笑了,说:“没关系,谁都可能碰上特殊情况,你回来就行了。”随后妈妈又与女儿分析,学生过生日,选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则让多少人着急呀?而且大黑夜里东奔西走,也不安全。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还夸妈妈很理解人。母女俩感情一下贴近了许多。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如何化惩罚为宽容,在孩子心中留下更好的印象?给父母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台阶下

对于孩子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好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因为有些只是生活上的小节,并不是原则或者道德上的问题,比如8点之前总是完不成家庭作业,总是拖个三五分钟,和孩子说过,孩子也很努力,很紧张地看时间,还是做不到,那就算了,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如果总是逼得孩子很紧,对于孩子的成长会得不偿失。当然,父母们要善于分辨什么样的事情无足挂齿,而什么事情必须坚持原则,这是首要的因素。

二、孩子犯错误时,对孩子要耐心宽容

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操之过急。批评孩子时首先肯定其某些良好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孩子改正错误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孩子立刻就能把错误改正过来,应该允许孩子在改正过程中有一定的反复,可以多多留意孩子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鼓励孩子以后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与孩子分析事情的教训所在,适当提出希望,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与孩子一起评论是非曲直。如确实是孩子的错误,应该帮助其认识到错误,然后促其改正;如果不是,父母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宽容的力量更强大,“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们,选择以宽容之心对待您的孩子吧!您将看到孩子身上闪耀着比以往更夺目的光彩!

“建言献策”

每个人都会犯错,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孩子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对于孩子,宽容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父母要意识到,正确的东西都是在错误的积累中得以形成的。所以,妈妈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不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抓住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

神童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多数家长都耳熟能详。

神童仲永很小的时候便能作诗,当时,但凡有人指物让他作诗,他就能出口成章,诗的文采和深意都远非同龄孩子所能比。同县的人感到惊奇,经常请他去做客。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但是最后,当他十二三岁时,叫他写诗,已经很一般了。等到成年之后,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在故事结尾写道:“泯然众人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孩子教育失败的痛心之情。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失败案例在今天依然存在。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宝贝,小时候多聪明啊!”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就是“为什么现在泯然众人了呢?”其实,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眼光去看待像仲永这样的教育失败案例,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孩子在8岁以前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

三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的第一个黄金期,这一时期大脑生长迅速,智力水平与孩子先天关系很大,这个黄金期就像电脑的硬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天生,就像故事里面的仲永,天生就有很强的文学天赋。而8岁左右,孩子将迎来他们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此阶段,孩子的智力将达到整个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而这一阶段智力开发,就像给电脑安装软件,更多取决于外界正确的刺激,也就是父母的教育引导有关。如果没有抓住这个重要时期,对孩子加以悉心培养,孩子或许就成了泯然众人的仲永。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第二个黄金期”的开发。把孩子送入小学,就将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任务全权转交给老师,自己则“乐得清闲”。曾听一位家长这样说过:孩子终于上小学了,以后就不用整天围着他转,又是陪他玩,又是想方设法开发他的智力。上小学了,有了老师,他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都可以由老师来负责,我也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事实上,生活中有类似错误想法的家长并不鲜见,你们有没有觉得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因为有了学校老师教育,心理上有意无意地会感觉到放松了很多呢?

好孩子的成长靠父母。孩子的教育是一项持续的工程,是父母一生的重要事业,如果将孩子的教育过多依赖他人,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退一步讲,一个班级要有多少名学生?而一个班级又能配备几名班主任?也就是说,即便老师全力以赴,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也很难保证不会顾此失彼,绝不会比家长一对一的智力开发更有成效。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家长在孩子初一入学,便放弃对他们的智力培养,则无异于是在浪费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时间”。

聪明的父母,理应懂得在孩子智力发展的第二黄金期,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为孩子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孩子七八岁时智力发展的第二黄金期,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慧呢?家长们不妨通过以下三种微手段,来提升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一、让孩子多动手,智力发育好

七八岁的孩子十分贪玩,如果采取强制、枯燥的教育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时候,不妨使用一些“润物细无声”的软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智力进行开发。

据了解,科学家通过对正常人及很少动手的痴呆病患者大脑进行解剖发现,人的动手能力与其大脑灵活度成正比,如果平时让孩子多“动动手”,就等于是在反复进行“头脑体操”训练,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大脑灵活度。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动手,或将这一理念和孩子爱玩的特点结合起来,做一些手部锻炼。例如左手剪东西、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玩积木和橡皮泥等活动,都是通过手指锻炼,开发孩子智力的方式。同时,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自己铺床叠被、收拾房间等,这样,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大脑得到有效锻炼。

二、寓教于乐,让孩子爱学

一提到游戏,很多家长就会反对:“孩子都上小学了,该收心了,怎么还能总是想着玩呢?现在想让他们收心还来不及呢!”持类似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往往把上学了和要努力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还笑称,上学了就是给小野马戴笼头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孩子而言,快乐第一,学习第二。会引导的父母应达成这样的效果:让孩子觉得学习像游戏一样有趣。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孩子上小学之后,数学学习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孩子喜欢玩,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大,而且由于经常受批评,对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究竟该怎么办呢?作为妈妈的我心里非常着急,一来担心孩子的数学学不好,另外更担心孩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以后将学习也当成一种负担,这对他以后影响是巨大的。

最后,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有一天,我叫来儿子,神秘兮兮地对他说:“儿子,咱们来做生意吧。”儿子一听就来了兴趣。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儿子拿出他的玩具和故事书,然后标上价格,吸引我来买,我买几件商品之后,儿子必须在10秒钟之内计算出商品的价格,否则交易就不成功。如果交易成功一次,我就奖励给孩子一个卡片,这些卡片按数量可以升级。升级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实现儿子一定级别的愿望。

在跟孩子玩的过程中,我为了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故意刁难儿子,有时候同样的商品拿好几套,有时候故意调换好几次。儿子为了达成交易,也认真地计算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我发现儿子的数学学习不再像原来那么被动了。三年级的时候还获得过计算比赛的冠军。

这里,我们要先为这位家长鼓掌。这位妈妈并没有强迫孩子多学习,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游戏心理,设计了一种很符合孩子口味的游戏,游戏规则大有动画片里打怪物升级的影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训练,效果远远好于逼着孩子做几份试卷,算几道难题。

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不要强迫改变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对于玩有着很深的眷恋。可以说,喜欢玩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父母要给予孩子玩的权利,不要怕玩会影响学习。对于聪明的父母而言,引导孩子正确去玩,不但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还可以让孩子玩出快乐、玩出开心,在玩中唤醒好奇心,在玩中认知事物,在玩中进步!

三、注意右脑开发,让孩子智力均衡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中,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性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有研究发现,只有两个半球均衡发展,人的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可是,如今很多学校和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并不重视对其非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孩子右脑得不到锻炼。

七八岁时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点,恰恰是对其右脑的开发。一旦错过这一右脑开发的黄金期,使右脑潜能开发不到位,会最终导致孩子智力发育受到阻碍,影响一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必须要把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用脑作为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对左右脑同时进行开发。例如:

一、让音乐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是绝大多数教育学家的共识。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的曲子,这样既能够开发孩子的右脑,也培养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陶冶孩子的情操。

二、常与孩子一起涂鸦

绘画是开发孩子右脑的一个好方法。涂鸦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能力,对右脑刺激也是多方面的。父母在平时可以主动鼓励孩子涂鸦,比方说当孩子看了动画片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刚看过的情景画下来。

三、展开孩子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日后的发展中益处多多,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右脑开发效果也很好。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想象力进行训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给孩子讲故事,故意留下一段悬念,然后让孩子自己想想下面会发生什么。

和孩子看连环画的时候,故意遮住一张,让孩子想想下面会发生什么。……

开发右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以说这一过程将伴随孩子一生。爸爸妈妈不要觉得开发孩子的右脑是一项任务和工作,想想看,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对家长而言,不就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吗?同时,对小孩子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快乐,可以说,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智力发育一定不会比别的孩子差。

“建言献策”

在开发孩子智力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心急。要知道,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智力发育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在开发孩子智力时,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超过孩子的智力承受水平。倘若急功近利,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引导孩子习惯“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就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一时段,幼儿教育上称之为“幼小衔接期”,其时间跨度大致可以从幼儿园持续到小学低年级。有一部分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贪玩、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规则意识等种种不适应症状,为此家长们大感苦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并非仅仅是升学这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要面对很多对于他们来说甚至稍显痛苦的“改变”:

一、关系人和行为规范的改变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相对于被称为“第二父母”的幼儿园老师而言,小学教师对孩子要求更严格、学习期望更高。因此,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要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这种关系人和行为规范的变换,对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幼儿园中,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情感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将娱乐融入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成教学目的。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将脱离以往那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转而进入相对“索然无味”的学科课程。孩子面对比幼儿园更重的压力,如果家长和老师这时忽视孩子的心理及生理问题,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诸多问题。

三、社会结构的改变

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出现自卑、胆小、厌恶交际等心理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有些孩子们开始出现不适症状,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重拾“幼儿园乐趣”,继续将“玩”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一部分人会对学校及老师产生抵触心理;面对打击,部分孩子会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

由此不难看出,“幼小衔接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孩子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小升初”或是“考大学”。那么,既然“幼小衔接期”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弥补自身不足、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呢?

一、让孩子认识到角色的转变

孩子“幼升小”第一个变化,就是“身份”的转换。父母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唤起孩子对于“小学”的憧憬与向往。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学前激励”,激发孩子的入学欲望,唤起孩子的入学热情,使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不过,有很多家长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方法却有问题,他们往往会这样对孩子进行“学前激励”:

小学比幼儿园可强多了,有更多的小朋友,可好玩了!

进入小学,你就是小学生了,弟弟妹妹们会很羡慕你的。

到了小学,学习知识,很多你不懂的问题就能找到答案了。

……

然而,当孩子真正踏入学校,发现父母所描绘的场景与现实不符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感到极端失望,进而将心目中的美好期望全部否定,甚至会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可以说,这样的激励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在这方面,一位家长做得就非常好:

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并没有过多地向他描述、夸大小学生活的乐趣。只是简单地告诉他:“小学不同于幼儿园,上了小学以后,你就要让自己变得更懂事。”

开学的前一天,我带着孩子前往学校熟悉环境。走过操场、办公室、教学楼,最终我们停在了光荣榜前。我用手指着光荣榜对孩子说:“你知道这些哥哥姐姐的相片为什么会挂在这里吗?”孩子摇头。

于是,我告诉他:“这个叫作光荣榜,与你们幼儿园的‘小红花’差不多。不过,你们的小红花只要听话一点,做点小事情就可以得到,而要想登上光荣榜,就一定要品学兼优才行。儿子,在幼儿园里你是‘宝宝’,有老师照顾,多数时间都在玩。到了这里,你就是‘学生’了,要慢慢学会照顾自己,要懂得遵守学校纪律,还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这样你才能像哥哥姐姐一样,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挂在这里。你能做到吗?”

儿子不住点头,眼中充满光彩:“妈妈,我也要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挂在这里,让小朋友们都认识我。”

我知道,孩子对小学生活已经充满了期待。

显然,这位妈妈非常聪明,她采用心理战术,让孩子在看到角色变化的同时,又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进而在情感上真正接受了小学。

二、让孩子将兴趣从“玩”转移到“学”上来

孩子脱离幼儿园进入小学,告别了拥有玩具的生活,大多不能很快适应那种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于是,他们开始抱怨、开始坐立不安、开始厌烦学习、开始请求父母让自己重新回到幼儿园。面对孩子这种变化,家长要给予孩子一种理解、认同的态度,同时引导孩子,去探索课堂的乐趣。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激发孩子听课兴趣方面,就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儿子上小学以后,学习兴趣总是不高。一天,他对我说:“妈妈,上课真没劲,没有玩具,不能随便动,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说,我们只能傻坐着。而且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上趟厕所就没时间玩了。”

看着儿子撅起的小嘴,我故作惊讶地说:“不可能啊,妈妈上小学那会儿,觉得上课很有趣啊,比你看的动画片有趣多了,要不明天你也试着认真听一下课,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儿子听了后,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几日后,儿子放学回来,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说道:“妈妈,上课确实挺有趣的,你猜今天老师说‘告’字是什么?哈哈,她说‘告’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很明显,这位妈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她能够抓住孩子感性、猎趣的心理,因势利导,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借助孩子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听课欲望,从而使他真正爱上了没有玩具的课堂。

三、别忽略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一位妈妈这样诉苦道:

我女儿在幼儿园时,表现非常好,活泼可爱,但是不知为何,自从上小学以后,变得越来越自卑、胆小。她很怕和老师接触,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有了事情也不敢对老师说。有一次,老师叫她回答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她本来知道答案,但就是因为胆小、不自信,便低着头一言不发,最后竟哭了出来。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使她变得自信起来。

这位妈妈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孩子进入“幼小衔接期”以后,面对环境的瞬间转换,一时间会感到很难适应。这时,一部分孩子,在陌生环境下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分不清自己是对是错,他们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与老师正面接触,逐渐变得越发不自信起来。如果这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不够,就会使他们“越陷越深”,渐渐变得在困难面前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与“退缩”。而一旦这种不良习惯确立下来,则势必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平时,家长们一定要多给孩子以肯定,比如孩子做完一件事,父母要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错”,慢慢地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同学、朋友还没有掌握的能力,哪怕只是极其简单的能力,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事实上,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容易自卑,但同时又很容易获得自信,只要准确掌握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动向,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引导措施,孩子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自信高歌的百灵鸟。

“建言献策”

其实,孩子“幼升小”的根本变化,就是其身份角色的变化,倘若父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孩子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会一点点成长起来。

孩子需要关心式的和解

孩子上学以后,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的。家长和老师的立场不一样,如果双方不能互相理解,不能“和解”,那么吃苦的就是夹在中间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首先家长要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彼此尊重;其次,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两方成为联合体,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帮助孩子成长。家长也要接纳老师的不完美,彼此宽容,相互信任,真诚合作。还有就是要注意良好的沟通方式。最重要的无外乎三点,即谦卑和气的态度、就事论事、换位思考。有了这些,即使言语笨拙,沟通也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需要在家庭、在学校都和谐的环境,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式和解”。学校和家长双方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老师和家长更应该是紧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彼此埋怨的对手。家长,孩子,老师,关系应该如何经营?我们建议家长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与孩子的老师要保持经常联系

家长可以趁着去学校参加家长活动的时候,抽时间去见孩子的每一位老师,沟通一下,平时就建立好沟通的基础,和老师打好招呼,不要孩子有了问题才想到和老师沟通。有时候时间不方便,电话短信也足以解决问题。目前“报忧”沟通比较普遍,家长接到老师对孩子负面的消息,切忌全盘一股脑转述给孩子,更忌讳老师批评了还不算,家长还要数落孩子的“不争气”,这会快速地摧毁孩子的自我形象。“请家长”也是很平常的事,家长要切忌为面子让孩子在众人前蒙受羞辱;家长要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来聆听来自老师的信息,要从老师提出的现象当中发现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将话题引导到如何帮助孩子上面,而不是只讨论孩子的错误行为和缺点。向老师请教也很重要,毕竟教孩子是他们的专业,他们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同时,老师也有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家长应予以体谅。让我们看看豆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豆豆上小学四年级,学习任务比以前重了很多,老师给我打电话,报告孩子的“反常”行为:你儿子啊,不认真听课,上课走神;中午吃完饭,别的孩子都在教室里待着,你家孩子总到校园里遛弯儿,四处乱跑,希望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也说说孩子别让他溜达了,就他特别。而儿子呢,回来向我诉苦说,老师常常取消他们喜欢的体育课、科技课,让他们在教室里做语文数学题。也提到了有几个男生常常因此跟老师“造反”,结果当然是“老师专政”。儿子虽然不在“造反派”队伍里,但很显然,他支持那几个“造反”的孩子,对我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观察孩子,觉得儿子真是可怜。城里百姓“圈养”孩子——住房狭小,马路太乱,邻居不相往来,结果造成手脚运动不足,行动不麻利。说实话,接到老师电话心里很不爽,儿子够不容易的了。每天不停地写作业,体育课有限还常被取消,溜达溜达挺好,比趴在小桌子上睡觉强。走神?对孩子来说很正常!但是电话里,我没对老师说这些,我猜我儿子这样也必是增加了老师的一些辛苦。我对老师尊重有礼,表示在家加强对孩子的帮助,谢谢老师的关心,也请老师多帮助孩子。儿子问我,老师跟您告我状啦?哼,我们老师就这样,先打电话,然后就是请家长,和家长一块给我们施压,看你服不服,有好几个同学都被请家长了。我意识到儿子和老师的对抗情绪,思索着怎么避免发生冲突;或者说,我闻到了儿子将要和老师发生冲突的气息,那我该怎么办。还有,我作为家长也极有可能和老师发生冲突,心疼儿子嘛。以后的时间里积极督促孩子提高写字质量,虽然午饭后他照旧溜达,老师也没怎么说,只是觉得有一只羊没跟群羊在一起,不大方便管理。接下来一段日子跟老师还是电话沟通,不外以上内容。我对老师说话诚恳尊重,仔细聆听老师对孩子情况的述说,感谢老师的辛苦和对孩子的关心。这样几次电话下来,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由陌生到渐渐熟悉,老师的谈话由最初的“控告”,也渐渐提到孩子的很多优点,还指导我一些可以帮助儿子的方法。听完老师对儿子“控诉”的话,我给儿子翻译成“老师说,你写字方面很有潜力,可以写得更好,让多练练”;老师说你有啥啥优点等。开始儿子不太信,还问:老师真是这么说的?我赶紧再给老师发短信:××老师,孩子不相信你其实很欣赏他的啥啥优点,拜托你明天亲自告诉他!孩子再放学回来,眼睛放光:“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看来我们老师也不总是挑我的不是!”我一下子放松多了,“老师猛于虎也”的阴影开始渐渐退去,对于日后的“风雨”少了很多担心。儿子也很愿意每天回来给我做“新闻联播”,一时间皆大欢喜。

豆豆的妈妈虽然并不赞同老师对儿子的“控诉”,但是她首先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体谅,并帮助孩子把字写好,当她发现儿子和老师隐隐有“冲突”的苗头,用智慧与老师建立了彼此信任、理解的良好沟通,将冲突第一时间扼杀。

二、家长要在家里营造轻松的氛围

营造轻松氛围的目的是给孩子安全感和倾诉的空间。不论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情况,孩子都可以自由地向父母诉说。这对孩子很重要。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就可以建立安全感,然后孩子也愿意接纳你所提出的各种帮助。一旦孩子和老师的“冲突”发生,平时沟通良好的基础就会发挥作用,家长和老师携手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也能就此发生,家长的“关心式和解”也就能马上发挥作用,下面的这位妈妈戏谑道来她和老师的“冲突沟通记”,可能让您点头称是。

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老师的电话,要求我赶紧到学校来一趟,说我的儿子极端不服从管教,要我去和老师一起“说说他”。一进教室,发现除了我儿子,另有两个男孩子在场。一个男生斜对着老师站在讲台前,和老师正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同操练乒乓球的推挡功夫一般;另一个高大的男生还坐在第一排座位上,边写作业边做调和员。我儿子坐在讲台边另一个座位上,脸上挂着泪,却是满脸的不服气。这场面让我刹那间特同情孩子们。他们不但学习压力重,还每天遭遇跟老师沟通的困难;也特同情老师,五十多个孩子,单是批完作业就快累得半死了,纪律上又是“按倒葫芦又起瓢”,怎不心力交瘁!老师好不容易处理完了那个“乒乓球”手,又轮到我儿子。我把老师叫到外面,请求她单独给我和儿子找个地方。然后老师开始“控诉”我儿子的“罪行”。我儿子双手抱臂,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再次叫老师到外面,建议老师只叙述当日事情经过和她对孩子就此事的期望。因为儿子一副“硬抗到底”的态度,很难让他立即与老师和好。老师接受我的建议,于是事情变得容易了。老师叙述当中已经排解了大部分的怒气。事情起因其实很简单,吃过饭在教室里和几个同学扔上了橘子皮,遭到老师批评。儿子不服,于是起了冲突。老师说完了,让孩子回家去想,看看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然后我和老师留在教室里。孩子们全走了,我真诚地对她说看到了她工作的劳累,体会到如今做老师的有多么不易。老师看着我,说感谢我是个理解老师的家长,对我述说起她的困难,诸如学校各样的要求,不同家长的要求,来自孩子的挑战。她也感谢我聆听她讲话。回到家里,又仔细了解了儿子的想法,帮他明白他如何对如何错。儿子很感激我,说我没像其他家长那样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斥责他。他说有的家长被老师请去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他的同学憋屈着哪!一个星期后,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日记中写了他对这次事件的认识,对老师有感谢,还有道歉。老师很感动!此次冲突,让我和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得以加固。信任、理解、彼此接纳的结果是带来每日的和谐。我和老师随时沟通,共同帮助我的儿子。儿子成绩越来越好,与人相处日具绅士风范。在儿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上,儿子和老师亲密地合影,我看到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彼此的喜悦。

“建言献策”

主动和老师联系,千万不要等到老师报告不好的消息时才和老师联系,仅仅被动地回应也是远远不够的。没空见面,写信请孩子带给老师也是好方法。现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都很方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双方及时配合才会更好地帮助孩子。

让孩子意识到,妈妈是一个需要保护的人

现在,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家长们要事业和家庭兼顾,父母们每天的工作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很重,但却很少和孩子提起,总觉得孩子分担不了,因此一直都自己扛着。其实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一个需要保护的人,不仅能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更能让孩子有体谅他人、体贴父母的情怀。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忙什么,不知道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自然很难让他们从心底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很难让他们从根本上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来。

《新文化报》的记者曾经在一地区的3所省重点中学发了280份问卷调查,结果令人震撼:问题一:你的袜子谁来洗?95%的回答是妈妈或其他长辈洗,5%的回答是自己洗。问题二:你认为妈妈辛苦吗?22%的回答是一般,59%的回答是很辛苦,19%的回答是不辛苦。问题三:你常与妈妈沟通吗?22%的回答是经常,26%的回答是偶尔,52%的回答是几乎从不。问题四:你给妈妈做过饭吗?20.5%的回答是没有,66%的回答是有过一两次,13.5%的回答是经常给妈妈做饭。问题五:你常对妈妈说感激的话吗?39%的回答是经常,20%的回答是只是偶尔,41%的回答是几乎从不。问题六:妈妈不高兴时,你安慰过她吗?62.2%的回答是有,5.4%的回答是没有,32.4%的回答是有一两次。问题七:你为妈妈洗过脚吗?17%的回答是洗过几次,20%的回答是只洗过一次,63%的回答是从来没洗过。问题八:你觉得应该回报帮助过你的人吗?20%的回答是没考虑过,62%的回答是应该,18%的回答是不用。问题九:遇见教过你并常批评你的老师,你会说话吗?86%的回答是不理她(他),假装没看见,14%的回答是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在这份问卷调查中,有52%的回答是孩子表示自己几乎从来不和妈妈沟通。对于“你认为妈妈是否辛苦”这个问题,有19%的孩子觉得妈妈不辛苦。“我一点也看不出妈妈辛苦,她每天早上起来给我做早饭,然后送我上学,晚上再来接我回家。天天如此,从来没有听她说过自己很辛苦啊。”妈妈只是没有把生活的辛苦和沧桑挂在脸上,孩子们就以为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辛苦。而在对“你常对妈妈说感激的话吗?”这个问题上,41%的孩子选择从来没有,并且认为:“她是我的妈妈,对我好是自然的。别人的妈妈也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啊,我又有什么特别吗?”对于孩子不知道感恩回馈父母的情形,妈妈们可以参考我们提出的两个建议: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其实,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妈妈与孩子之间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地位平等的时候,孩子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妈妈为自己做出的牺牲;当孩子完全从属于妈妈的时候,他们就会无视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那就应该想办法引导自己的孩子认真考虑一下:妈妈每天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费尽心思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即使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很少跟孩子提起,实在是很不容易。当妈妈空闲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情况,让孩子了解妈妈工作的艰辛,做到心中有数。无论妈妈是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在劳动,都是凭自己的本领在吃饭,都值得孩子敬重。当孩子对妈妈付出的辛劳越了解,才越会从心里相信和敬重妈妈,才会真正地理解妈妈。

二、教育孩子珍惜妈妈的劳动

教育孩子珍惜妈妈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劳动中来,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妈妈对他的期望以及为此所做的一切。当孩子不能理解妈妈的苦心时,妈妈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的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司空见惯、理所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事实上,也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这样的暗示,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不论什么都会替孩子操心,并且认为孩子小,不忍心将生活的压力告诉孩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妈妈会急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并对孩子说:“这路真坏,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妈妈打它。”说着向地面用劲踢两脚,孩子看了,又笑了起来。看上去,妈妈当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却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没有责任。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凡有错误都怪别人,自己完全没有错。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会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不正确的,父母们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之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同时还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沟通,让孩子了解妈妈的烦恼和辛苦。可以在忙家务的时候和孩子多聊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建言献策”

妈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洗小手绢、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打扫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妈妈的负担,并从头到尾引导孩子把厨房打扫干净,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学习上,妈妈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并不是为家长学,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业时,妈妈没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边陪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为自己和孩子同时设立目标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才,但大部分家长都停留在想的阶段,却很少有明确的目标,孩子也就没有明确的成长方向。让孩子了解,自己要去哪里,去那里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向目的地前进,若是连目标都不明确,又何谈达到。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制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力量,努力朝着所定的目标前进。设立目标是第一步,事实上,有目标就有管理,无论是大目标、小目标,无论是企业、个人事业和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只是对象不同,方式方法各异,难易程度不同罢了。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它强调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虽然家庭教育与企业管理截然不同,但是将目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卓有成效的。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鹿鹿的妈妈是怎样为鹿鹿和自己同时设定目标的。

7岁的女儿鹿鹿上小学了,报名那一天,她兴奋得无以言表,不停地走来走去,喃喃自语:“怎么搞的,就上学了!”经历了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漫长历程,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学早已是女儿梦寐以求的殿堂。如今梦想成真,让她如何不激动呢!

鹿鹿上学后,活脱脱一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缠着要给我讲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不留神没认真听她还挺有意见。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到家,外面已经天黑了,家里却没亮灯。我纳闷:“出什么事了?”只见鹿鹿坐在沙发上,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机,电视机是关的。我轻轻地碰碰她,问:“女儿,怎么啦?”鹿鹿嘴一扁,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呜咽了好久,我才弄明白原来今天她班里发红领巾了,她没拿到,伤心极了。

饭桌上,鹿鹿没戴上红领巾的消息成了爆炸性新闻,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她爸爸都七嘴八舌地评论,有的说:“鹿鹿学习不错,表现也好,老师不让她当少先队员真是不长眼睛。”另外一个接着说:“现在的老师都很势利,你们作父母的都不去跟老师搞关系,小孩自然受冷落。”还有的说:“现在的红领巾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次没有下次就有了,人人都是少先队员。”我沉默不语。

那一晚我彻夜难眠,到底是女儿有问题还是我出了问题?一直以来,我对女儿的表现感觉还算良好,鹿鹿有些胆小,与其他同学相比活泼中少了些泼辣,但她聪慧、热情、大方,在语文、数学科目的比赛中都获奖,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我想凭她自身努力可以在老师眼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和老师也没有过密接触。听说有的老师公开和学生提额外要求,家长和老师交往深的小孩就坐在前排、安排当班干部,没有交往的则被打入冷宫。难道问题真的出在这儿?我思索了好久,无论鹿鹿在学校有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果大人用社会的方式介入其中,那等于告诉孩子她的努力比不上走关系,等于向培育孩子的这块净土(学校)添上一抹黑,最后决定小孩的事情还是应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决。

翌日,我给女儿讲妈妈小时候戴红领巾的故事,她立刻忘记了自己没戴上红领巾的事而转入了对妈妈戴红领巾的好奇。随后,我和鹿鹿商量好,把争取拿到红领巾作为她下一学期的奋斗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我要求鹿鹿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上课要专心,不能和同学说话。由于她个子较高,坐在教室后排,旁边的同学上课爱捣蛋,老是扯着她说话。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她批评上课说话的同学,若是不听则不要理睬他们,任他们自己说去。但是下课了还是好朋友,大家要一起开开心心地玩。

第二,要积极当老师的小助手,如帮老师收、发作业,擦黑板,搞卫生,出墙报,等等。让老师喜欢她。

第三,要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自己检查错误并改正。如今老师布置作业都要求家长签字,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懂或想孩子作业做得漂亮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家长帮助的成分太多,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鹿鹿也冒出这种苗头,做完作业一扔给我签字,自个儿玩去了。漏的、错的等着我帮她改。还有一碰到问题不加思考就问,懒于动脑。自己不收拾整理书包,有时笔、胶擦没了也不知道……独立性较差。

第四,早上要按时起床,准点到校。由于鹿鹿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时睡得晚,起床拖拖拉拉,两次因迟到被罚站。这方面爸爸妈妈也有责任,如出去回来晚、看电视等,影响了小孩睡觉。

随着女儿要做什么,妈妈要改进哪里,一项一项商量妥当,我们就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鹿鹿下学期争取戴上红领巾,开始努力了。

首先从家长做起,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一般不安排外出活动。现在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吃饭、逛街,很容易就回来晚了。小孩看到家长都在活动,只她一个人早睡心里不舒服总睡不着,所以要从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开始,下午下课后至晚饭前这段时间是玩乐时间。晚饭后要做作业,如果她提前完成了作业,这段时间也可以小玩一会儿。晚上9点至10点是练钢琴时间,一般练习40分钟。10点左右上床睡觉,最迟不超过10点半。睡觉前妈妈抓紧把家务活干完,睡觉时爸爸要把电视的声音关小,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睡觉的氛围。这样,慢慢就把鹿鹿的睡觉习惯调整过来,早上起床也不闹别扭了。

对于鹿鹿的家庭作业,我也调整了自己追求完美的心态,并与女儿交代,她的家庭作业我只负责签字,错的、漏的她自己负责。一开始,鹿鹿还是犯老毛病,做完了事,我也故意让她的错误亮相,发现了也没指出来,让老师打低分。分数低了,鹿鹿的自尊心可受不住了,只得自己检查作业,查漏补缺。当然,鹿鹿作业中遇到难题,我也不是一概不理,更不是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要她自己先考虑,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和我讨论、分析。经过这一过程,女儿的脑筋活跃起来了,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可能会怎么样。原来在可忍受的范围内,在错误和挫折中更能培育孩子的成长。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一个人睡觉了,我也曾经尝试过。可我发现睡觉前躺在床上的谈话是我们母女最好的感情交流,鹿鹿平日里蹦蹦跳跳展现的都是她快乐的一面,可她小小的心灵世界里也有不少的苦恼,如某某同学老是跟别人玩、不和她玩,她课堂举手老师没让她回答问题,等等。只有躺在被窝里,鹿鹿才向我倾诉她的心里话,露出她脆弱和敏感的另一面。我利用这个机会和她细细分析,一方面让她明白世上没有事事遂心所愿的,要她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发生的事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她只要她心里想要什么,就要努力争取,不要等、不要靠,不要把它藏在心里,要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用行动把它表现出来。

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没多久,鹿鹿跟我说班里选班干部的事情。她得了两票,一票是她自己举手投给自己的,虽然后来只当了小组长,有些许失落,可妈妈为她的勇气和胆量加油,她从妈妈这里得到了满当当的鼓励和赞扬,鹿鹿转而又意气风发起来,自喃自语:“下次我还要当班干部。”学期末,鹿鹿实现了当少先队员的愿望。她在学生手册“本学期你最自豪的事情”这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终于拿到红领巾”。我也在协助她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活学活用了目标管理。

这就是让孩子在自己目标的引导下管理自己人生的过程,也是家长指导孩子成功学习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经常在咨询中帮孩子用目标管理自己,非常有效。鹿鹿的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和自己同时制定了目标,对于家长,非周末不安排外出,多安排时间与鹿鹿进行亲子沟通,收到了良好效果。借鉴鹿鹿妈妈的成功经验,我们给家长如下几条建议:

一、目标要得到孩子认可

有一类家长把自己的好恶、愿望或未实现的志向强加给孩子,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和兴趣,对孩子的梦想不以为然或者当作笑谈。比如孩子说将来的人生目标是“开一家网吧”,但被父亲斥为“没出息、不务正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又抗拒不了对网络的兴趣,所以偷着上网,屡禁不止。事实上,孩子若能有丰富的网络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又有沟通和管理能力,能开一家有特色的网吧,自己照顾自己有什么不好?如果家长接受了孩子的人生目标,帮助孩子做了目标设计,孩子发现了现在的基础知识学习对将来开网吧的重要性,主动要求回学校学习,解决了父母的忧心之虑。所以孩子的目标应该由孩子自己设计的,父母要学习接受孩子的目标,并用行动帮助和激励孩子,如何制定和实现目标。

二、目标制定要科学

制定目标一定要科学,只有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才具有激励性。有的家长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迫切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总是用“高目标”要求子女,甚至给子女定“死”目标。有关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过程中给子女定学习目标的家长达90.7%以上,其中相当多家长都要求子女学习成绩要名列班上或年级前茅,个别家长非常固执地要求子女每次考试成绩必须排在班上前三位,结果是81.1%左右的学生完不成家长定的学习目标,他们当中68.5%的学生要挨家长的骂,11.4%的学生要挨家长的打,只有20.1%的家长能够帮助子女分析成绩差或考不好的原因,能够从子女的学习方法上加以思考。由此可见,许多家长不能理智地看待子女的成绩好坏、名次升降等问题,在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显得简单粗暴。

家长和孩子同时制定目标是要利用行为、榜样激励作用。“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用自己对目标的追求影响孩子;用正面的教诲开导激励孩子;用满腔的爱心去关怀、体贴孩子。父母还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鼓励孩子向他们看齐。

“建言献策”

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家长与孩子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也是家长不断接受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家长要用心地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其走在他自己所要走的路上。

转移思路,适当躲开僵局

家长与孩子由于地位、经验的差别,在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交流的僵局,或者是“顶牛”,一言不合,你不退,我不让,形成僵局,或者是“失语”。家长问,孩子就是不搭理,爱咋咋地。明明的“不知道”“没什么”就让明明的妈妈非常痛苦。

明明今年5岁,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反映他在班上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特别不足的方面。每次接他回家,我经常会问他在学校里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学了什么,他常常用六个字回答我:“没什么”“不知道”。我常常追问他,一天在学校里没吃什么、没玩什么、没学什么吗?他常常被我这样追问就不理我。他越是这样不告诉我,我越是想知道。我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是不愿意与我们沟通。

这位母亲急于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天时间里生活、学习的内容,甚至是一些细节。的确,父母为孩子的不开口感到困惑,并为此头痛。这位母亲反映的问题非常真实,很有代表性。许多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一见到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了解孩子在一天时间里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学了什么。遇到孩子说“没什么”“不知道”的时候,父母就继续追问,甚至为了获得一些内容一直穷追不舍、软硬兼施,用各种方式的糖衣炮弹作为诱饵,利诱孩子,挤牙膏似的从孩子的嘴里硬挤出一些只言片语的内容和信息。遇到沟通的“僵局”,我们该从哪个方向着手解决呢?

一、营造自然放松的沟通氛围,避开僵局

沟通需要在自然放松的氛围中逐渐展开、深入发展。双方的心态越是自然放松,沟通越容易展开,并且越容易达到一定的深度。然而,这个自然放松的氛围完全是靠父母营造出来的,所谓境由心生。父母有自然放松的心态,通过一言一行、眼神表情自然而然地向孩子传递信号,所有这些信号综合起来就营造出自然放松的氛围,双方才愿意逐渐打开自己、深入沟通。正如目前茶社、咖啡厅是人们社交、沟通的常去之处一样,就是因为那里营造出的自然放松的氛围,彼此陌生、不熟悉的人,在那种自然放松的氛围里,愿意逐渐放下戒备,深入交流。

从这位母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母亲迫不及待的心态经过她的一言一行、眼神表情充分地传递给孩子,恨不得孩子像竹筒倒豆一样,一股脑儿把幼儿园的事情全部倒给父母听。而孩子刚见到父母的心态是什么呢?部分孩子可能仍然沉浸在幼儿园的情景和内容之中,需要一个转换、过渡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孩子见到父母时很高兴。然而,即使他们见到父母内心非常高兴,也未必每一个孩子都像竹筒倒豆一样打开话匣子,将幼儿园的一日情况统统倒给父母听。这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打开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蚌壳打开、蜗牛伸出头来都需要耐心等待。同样,孩子的嘴巴也是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如果没有在自然放松的氛围里进行沟通,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追问孩子,孩子是不会主动自愿地打开自己的。因此,越是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越难以沟通。

二、求同存异,转移思路,躲开僵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都是一门非常讲究的艺术,包含着许多的方面和具体的技巧。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双方既有共同的认识,又有可调和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僵局,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去解决,各自保留意见,按共同的认识去办事,打破目前的僵局。

晓丹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快到暑假了,对于暑假生活,晓丹和妈妈有了分歧。妈妈说:“上午去学英语、练钢琴,下午到体操班训练,晚上做暑假作业。”晓丹不同意,晓丹说:“平时上学就那么忙,学得那么辛苦,暑假我要好好玩玩,我已经和同学说好了,和他们一家去海南。”怎样过暑假?妈妈主张“以学为主”,晓丹主张“以玩为主”,谈话中僵局出现了。这个时候,妈妈很聪明地请爸爸来“定夺”,爸爸一看晓丹和妈妈,笑了,说:“嗯,我们的晓丹和妈妈各自都有道理,暑假嘛,当然要让我们的晓丹开心,但是学习也不能落下,对不对?要不明年就很难追赶了。(晓丹点点头)这样,我们先听听老师的意见,我再问问晓丹的朋友都怎么过的好吗?我们综合一下意见一起做决定,你们说好吗?”

怎样过暑假?妈妈主张“以学为主”,晓丹主张“以玩为主”,谈话中僵局出现了。爸爸先肯定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的同时,不落下学习。爸爸随后建议各自保留不同意见,先听听老师和朋友怎么说。爸爸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打破了谈话的僵局,避免了孩子逆反情绪的产生。

“建言献策”

当孩子因为与父母的沟通产生僵局,有时候会产生逆反情绪,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能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平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孩子的逆反情绪就会缓解,从而转变态度,达到与父母沟通。用顺势方法化解孩子情绪,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心理学方法。爸爸妈妈可以在生活当中多应用。

爸爸妈妈忙,但真的很爱你

双上班族家长相对而言是蛮累的,一周至少有五天要在家庭、单位之间来回奔走,好不容易挨到休息日,还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家务,更要抽出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悉心教导子女。

其实作为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即便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对于爸爸妈妈们而言,孩子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孩子上幼儿园时,他们虽然会因“时间少,不能常伴”而感到愧疚,但至少有老师照顾,还可以心安几分。可一旦孩子升入小学,“教育问题”就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结,他们并不怀疑老师的能力,可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孩子回家以后由谁来照顾、谁来教育?能照顾好、教育好吗”——这无疑是上班族父母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阴云。

那么,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班族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解除自己的苦恼,最大限度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呢?在这里,我们为家长们提供几个方法:

一、与照顾孩子的人搞好关系

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父母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第三方手中。这些人有可能是孩子的亲人,如奶奶、姥姥,也有可能是从外面请来的家政人员。在每位父母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优秀的教育,但恰恰由于这种“爱之深”很容易与第三方出现教育理念的冲突。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由于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上学之后,不得已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带。公公婆婆对于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我一点都不担心,两位老人简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一点不难理解,不是常常说“隔代亲”吗?

但是渐渐地问题也来了,我发现公公婆婆太宠爱孩子了,让小家伙养成了霸道不听话的坏毛病,看到好吃好玩的,只要不同意,就开始又哭又闹。作业也不认真写,经常缠着两老人教他,说是教他,其实就是让俩老人帮着做。

这样下去对孩子肯定非常不利,但是如果直接去跟老人说,难免会让老人伤心,老人如果不理解,到时候我将会夹在老人和孩子的围攻之下。老人抱怨我,孩子有可能还会觉得妈妈就是不如爷爷奶奶好。

一天,趁和婆婆一起买菜的机会,我故意忧心忡忡地对婆婆说,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别人,学习成绩又很差。不知道该咋办?婆婆一听就着急了。我看时机成熟了,对婆婆说:“妈,孩子必须要管啊,太纵容就是害了她……”经过一番长谈,我渐渐发现老人也开始有变化了,甚至还买过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研究起来。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肯定,事实上,无论将孩子托付给谁,父母都不会放心,他们时而会担心对方对孩子照顾不周,时而又会担心孩子疏于管教,变得乖张任性。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无比珍贵的,爸爸妈妈不允许别人做出任何伤害孩子的举动。但是各位家长要注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将顾虑埋在心里,对于照顾孩子的人,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真诚,或许对方的教育理念与你有所不同,或出现教育上的失败,都不要因此而与他们发生冲突。如果为此而发生冲突,往往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这是任何家长都不想看到的。

二、与其他父母结成同盟

平日工作忙,接触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准确掌握孩子的学校生活,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另一支力量——同龄孩子的父母,来获取子女的教育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要与其他家长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交换信息,最好是能够结成一个“父母教育同盟”,用大家的爱去培养大家的孩子。

读到这里,也许有些家长会说:“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做饭、辅导孩子做功课,时间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去接触其他家长呢?”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这位家长是怎样建立“父母同盟”的:

由于上班很忙,我很难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切实状况,但孩子刚刚进入小学,这个关键期,也不能放任不管吧。思来想去,我有了这样一个主意——请一会儿假,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结交一下其他的妈妈。我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学校活动是与其他妈妈建立良好关系、取得紧密联系的绝佳机会,有了她们的帮助,我就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的校园动向;第二,其他家长都去了,如果我们不去,孩子一定会以为我们不重视他,伤心之余很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就这样,在参加几次校园活动以后,我便与妈妈们结成了“亲密伙伴”,平时,利用电话、QQ,我们经常聊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她们还会提醒我一些孩子的动向、最近要注意的事情等,我发现,在她们的帮助下,自己在“教子”方面确实获得了很大收益。

事实上,大人们因为子女年龄相仿,所以在育儿、教子方面,很容易建立起共同语言。只要你肯用心去接触、去沟通,就不难与他们达成共识,进而与他们一起去呵护孩子的成长。

三、增进亲子交流,获取孩子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希望能够常在父母身边,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因为只有通过这些接触,他们才能切实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但是现代社会,父母双方都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有时候忙起来,陪孩子的时间就会很少。这时,就需要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多多去争取孩子的理解,让他们正确认识到“爸爸妈妈之所以要工作,并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为了使宝宝生活得更好”,以防止他们产生误解,进而导致性格、学习兴趣发生变化,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方面,一位上班族妈妈的教子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在一家造纸厂上班,平时工作很忙。节假日加班时,儿子总是哭闹着不让我去,责怪我不能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陪他去玩,可有什么办法?家庭开销这么大,只靠他爸爸一个人,根本支撑不起来,更别谈给孩子创造什么好的教育条件了。

每每看到孩子紧皱的眉头、委屈的小脸,我都会感到心痛万分。他太小,说教根本不能使他理解大人的苦衷。几经思考,我决定让孩子切身体会一下妈妈工作的辛苦。

于是,在征得领导同意的情况下,我在周末将儿子带到了工作车间。儿子睁着小眼睛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脸上挂满了好奇,还不时地向我提出几个问题,我也一一给他做出了解答。可是走着走着,当儿子看到那些叔叔、阿姨在辛苦地灌浆、切纸,他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了。

回到家以后,儿子破天荒地要为我捶肩,并对我说:“妈妈,原来你工作这么辛苦啊。”

我笑了笑,摸着他的小脑瓜说道:“只要宝宝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妈妈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宝宝似乎有些哽咽:“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对你哭闹了……”

我的眼角似乎也有些湿润,因为我的宝宝终于懂事了……

其实,孩子的心理极易得到满足,事实上,我们除了和孩子沟通外,只要我们略微抽出一点时间来增进亲子交流,就可以让孩子感到幸福和满足。例如,午休时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吃没吃饱,放学后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安全到家,晚饭后问问孩子今天都学了什么,和同学相处得如何,再用心帮孩子准备一下学习用品……他们就会感觉“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就会快快乐乐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建言献策”

中国的上班族父母有几亿之多,其中又以单亲上班族家长尤为苦恼,他们身上的担子太重了。面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单亲孩子的歧视,单亲上班族父母一定要坚强,我们可以与老师协调好关系,求助老师给予孩子一个与其他孩子“对等”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他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另外,在孩子结交小朋友时,刻意去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环境,倘若对方的父母对单亲家庭有歧视,那么不要让他们接触太近,以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可怕的伤害。

不要因为忙于事务而忽视对孩子的关注

“朝九晚五”是现在上班族的标准时刻表。辛劳的父母们,每天奔波于单位、学校,在孩子和工作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但即使再努力,也难免会顾此失彼。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让父母错过了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如果父母完全被如此繁忙的工作驾驭,就容易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也会越来越少。

有一天很晚了,一位妈妈下班回家,感觉很疲惫,到家时,看见儿子在门旁等她,“妈妈,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当然可以。”妈妈回答。“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妈妈生气地说道。“我只想知道而已,你告诉我好不好?”

儿子哀求着。“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能赚20美元。”“哦”儿子低头,接着说:“妈妈,能借给我10美元吗?”妈妈生气了,“如果你是想借钱买玩具的话,就回到你的屋里仔细想想,你怎么会这么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这么长时间,没有时间和你玩这种小孩子的游戏。”儿子很听话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约一小时后,妈妈平静下来了,她觉得对儿子太凶了。她走到儿子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她问道。“妈妈,还没睡。”

儿子回答。“我想过了,我刚刚不应该对你那么凶,这是你要的10美元。”

儿子笑了笑,坐起来说:“妈妈,谢谢你。”然后从枕头下面拿出了一些弄旧的钞票。儿子慢慢地数着钱然后看着妈妈,说:“妈妈,我现在已经有20美元了,我能买下你一小时的时间吗?明天晚上请你早点回家好不好,我想和你一块吃晚餐。”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的确,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现在的父母们总是很忙,忙着不停地工作、加班……从来没有停下来,陪孩子一起,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爱和关注。当孩子发现妈妈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心里的黯然失落是非常正常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内心中最需要的是一种爱的感觉,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感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护,这种良好的感觉,是孩子在日后乐观、积极、自信的主要动力源。父母们该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关注和爱呢?

一、父母要充分意识到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

孩子的心声您都理解吗?当您忙于事务的时候,当您喋喋不休的时候,当您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而他们不反驳的时候,您可知道孩子们在想些什么?您知道孩子心底的真实想法吗?从现在开始聆听孩子的心声吧!网上的热帖“孩子27句心里话,最想你懂”我们总结了一下,27句话里面,孩子的希望包括:希望父母不要将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希望父母不逼着自己学习;希望父母对自己温柔一些,不要打骂自己;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希望爸爸妈妈说到做到;希望爸爸妈妈给我们独立的空间,比如不用接送,不要强迫我们学没兴趣的东西,希望妈妈不要随便翻我们写的日记;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催自己写作业,不要给我们成绩上的压力。虽然有时候孩子的心声并没有完全考虑到社会对人的要求,但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孩子尊重的方式,如果一定要孩子遵守和做到的,要跟孩子解释,让孩子理解。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孩子的心声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听到的,有的孩子比较外向,什么都愿意跟父母说,但是有的孩子只会通过行动或者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尤其是孩子做出反常的行为时。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的表现背后一定有一个理由。他们或许是在宣泄身体创伤方面或精神方面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进行价值评价,会挫伤孩子的沟通热情,比如孩子告诉父母,“我不想上学了”。有的父母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懒!”父母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批评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就会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坐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重视。对孩子来说,父母需要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听,才是使孩子想表达沟通、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你的意思是,你最近对上学没什么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为什么呢?你告诉我原因,好吗?”让孩子继续对你说他的心里话。如果父母可以这么说,孩子就会明白,如果他有什么困难的话,不管在什么时候,爸妈都会耐心地听他说,帮助他想办法。这样,孩子很自然就会把他的心事拿出来与父母一起分享。

“建言献策”

在倾听孩子心声时,可以掌握一下技巧:说话时注视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倾听”最好的时间段是,在你和孩子单独相处在一起的时候。这样,孩子更容易对你敞开心扉。要自然放松地保持微笑状态,随着孩子的谈话内容有相应的表情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恰如其分地点头。

同类推荐
  • 赞赏有方

    赞赏有方

    本书以真实、生动的个案,再现一个个家庭中父母赞赏孩子时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欣慰和成就感,内容涉及父母必备的9种赞赏技巧、被赏识的孩子智慧超群、赞赏造就高品质等。
  • 孩子是第二位的

    孩子是第二位的

    Addons Wu博士是一位深深为他三个卓越的孩子(分别毕业于剑桥、麻省理工、哈佛)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父亲。跟其他家庭一样,Addons和他的太太也经历了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的乐趣、压力。Addons的职业生涯让他接触到全球的不同文化。虽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一些基本的原理是跨越国界、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在本书中,Addons和读者分享了他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的体验、智慧和领悟。
  • 无敌青春期: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青春期礼物

    无敌青春期: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青春期礼物

    本书从关注男女孩们步入青春期后必然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开始,如身体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情感的萌动等,提醒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遭遇的各种诱惑和危险,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的误区,培养应对挫折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 儿童生长发育诊疗室

    儿童生长发育诊疗室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医师在行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家长解惑。全书主要有四个部分:体格生长与矮小、青春发育与性早熟、性发育延迟、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问题。
  •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

    《让全世界孩子都乐不可支的笑话书》精选了中外优秀笑话几百则,并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和改编,内容大多与儿童的学习、生活实际相关,文字简练,特别适合孩子阅读。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则笑话后面,都加了一个“快乐解读”,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只看笑话,更能从笑话中学到知识。
热门推荐
  • 五年契约:青春永驻

    五年契约:青春永驻

    本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林韫依和其他几个好闺蜜的爱情故事,和朋友的打打闹闹,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漫长的高中,时间到了大学的故事,五年之间的友谊,永远都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端本书就知道情况了哟!
  • 神秘商人之旅

    神秘商人之旅

    遇到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店主怎么破?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严肃脸)上面那见鬼的简介我就不信有人看得懂。
  • 黑暗判官

    黑暗判官

    一个不受家族重视的宅男,却是一个地下的王者,看宅男如何在光明和黑暗中游走,在美女和野兽之间挣扎徘徊
  • 这叫愿者上钩

    这叫愿者上钩

    ★★★★★★★★★★★★★★★★★★★这是一个女主自己作自己,作到掉进狼窝的故事。这是一个女主自以为智商在线,但总被人玩得团团转的故事。这是一个女主“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男主:甭管什么故事,她是我的就成。女主:???????爱情,不是形势所迫,从来都是愿者上钩。★★★★★★★★★★★★★★★★★★★
  • 王爷的俏王妃

    王爷的俏王妃

    穿越的她,失去了所有记忆。只记得那一片薰衣草田,还有那一朵鲜艳的玫瑰。遇上了腹黑王爷,小心翼翼不敢接受他的爱。
  • 世暗

    世暗

    在一个世界里往往会有明和暗两面,而暗里往往有明面看不到的东西,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魔法笔记之起始

    魔法笔记之起始

    魔法的命运轮回,四个性格不同的少女,在命运的牵引之下,普普通通的皇室公主,肩负了守护人类命运的重任,成为魔法笔记守护者,对抗邪恶势力!
  • 洪荒遗世录

    洪荒遗世录

    学校闹鬼,引动四方风云,揭开修界大幕,一切将从这里开始。
  • 狼宠:哥哥,求放过

    狼宠:哥哥,求放过

    他是沈氏集团的继承人,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身边女人无数,可他心中只有一个人。她是沈家领养的养女,是他名义上的妹妹,可他却将她整整囚禁八年。她一心想逃,他步步紧追。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切,他也因此失了忆,本该就此逃离的她却又转头归来。后来他问她:“为什么走了又回来,不怕我想起一切会更加折磨你吗?”她说:“沈亦然,你知道吗?我一颗心被你分成了两半,一半恨你,一半爱你。”他爱她,只是不知如何表达,还好一切还来得及。
  • 终极一班之开心就好

    终极一班之开心就好

    “我要成为king的男人!!”某日,某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