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2500000034

第34章 实用器物编织

陇南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低,气候湿润,适宜于农业生产,所以这里居住的各民族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了发达的农耕文明,尽管民族战乱频繁,但发达的农耕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各种与其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极为丰富多样,编织品就是其中的一大类。陇南的民间编织种类繁多,主要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用器物,这些器物虽然主要体现实用功能,但制作过程中老百姓在注重坚固、平整、光滑、结实耐用等实用性的同时,也注重造型的美观大方,人们在集市上购买这些编织器物的时候,除了看质量以外,也十分看重造型的美观与色彩的清新,所以也涉及艺术审美的因素。陇南南北地区文化差异较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也有所区别,所以民间编织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相同的器物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不再分地域阐述,只进行总体的梳理。

陇南实用类器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多样,几乎涉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梳理,这里按编制器物的原材料进行简要叙述。

一、竹编类

(一)背篼

是陇南地区民间最为常用和普遍的劳动工具,有些地方也称为“背篓”,因劳动者背在背上来搬运东西而得名,主要用来背各种较重的东西。背篼制作工艺简单,造型单纯,所以其编织在陇南民间有普遍的群众基础。背篼的造型一般为圆口尖底的竹筐,先将两根等长并曲成U型的木棍交叉,在交叉点上进行固定作为基本骨架,然后用竹篾进行编制,交叉木棍的长短决定背篼的大小。背篼编成以后,再在靠脊背的一面挽上背篼系,背篼系为左右对称的宽皮带做成。市场上出售的背篼一般无背篼系,村民买回来以后再自制背篼系。背篼的大小根据需要可以自由编制,有些背柴草的背篼较大,而其他背重东西的背篼较小。背篼编制不仅要求结实耐用,而且造型要对称美观,并符合人体结构的需要,背起来舒适,所以一般编制粗糙、样子难看的背篼,最后只能便宜出售。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陇南各县的集市上背篼是最奇特的景观,不仅市场上有专门的背篼集,而进城赶集的村民基本都背着背篼,每到腊月逢集,集市就变成了人和背篼的海洋,十分壮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的飞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运输工具的逐步普及,背篼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县城的集市上已经很少见背篼了。

还有一种造型较为独特的背篼,底部为方形平底,当地称为“圆脑背篼”,或“方背篼”。这种背篼造型别致,上圆下方,由于是平底,可以随处立起放置,主要用于做生意,装轻便贵重的东西,一般不用于背粪土、石头等。同时这种背篼在走长路时,可以和当地一种特殊的歇脚工具“平拐”结合,在路上可以随地歇脚。而且做工较为精细,竹篾也是较为优质细致的上等竹篾。

陇南南部部分地区的方背篼造型与北部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口沿较为宽大,形成喇叭形造型,有着特别的民俗风情。白马藏族由于居住在高山上,所以他们往往将两个背篼编制在一起,专门为牲畜驮运货物而制,样子也非常别致独特。

(二)鋬笼

也是陇南地域最常用和普遍的劳动工具,和背篼所不同者除了造型迥异以外,其用途也不同,鋬笼一般用手提或挎在胳膊上,由于承载的重量比背篼少,所以一般为农村妇女的常用工具,多用于盛猪草、野菜等,城镇周围的菜农也可以用来摘菜、卖菜等。所以在陇南当地,孩子不刻苦读书,家长就会以将来“背背篼”、“提菜笼”来提醒孩子,意即步入农村劳动生活,“背背篼”和“提菜笼”也成为农村生活的象征。鋬笼的造型结构为圆形的平底竹筐,用柔软的木条削成扁平带状的“鋬”,再曲成半圆形,两端分别编制在竹筐壁上,左右对称,受力均衡,直径最大不超过两尺,一般根据女孩子的年龄需要大小不一。陇南南部的鋬笼造型与北部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是南部鋬笼的笼鋬是用竹篾编制,而且是两个笼鋬合并起来,牢固结实,造型朴素美观。另外南部的有些竹篮与鋬笼造型相同,但无笼鋬,主要用于盛放东西。

(三)钱笼

为过去陇南当地人们拜年、走亲戚时装礼品的方形竹篮,有些地区也叫“书笼”,因为过去在私塾上学的学生常用它装书和笔砚而得名,各地、各时期的用途倾向不尽相同,名称也不尽一致。钱笼的造型为上大下小呈楔形的带提鋬的方形竹篮,并配有笼盖。钱笼的造型别致,竹篾细致,做工精细,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特色。主体部分的竹篾为2毫米以内的细竹篾编织,笼盖上则间以1厘米宽的扁竹篾,笼畔上的竹篾为1厘米宽且较为结实的竹篾,所以竹篾宽窄的不同,形成了线条节奏的自然变化。竹篾经过特殊处理,色彩呈赭红色,油光发亮,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形式。钱笼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仅用于走亲访友,也用于送饭盛装其他物品,由于透气性好,所以存放的食物不易变质。目前钱笼在当地农村基本消失,现代化的皮包代替了钱笼的作用,但从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钱笼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

(四)撒籽笼

主要是农村耕种时用于撒种子的竹蓝,造型类似于钱笼,但不像钱笼那样棱角分明,陇南北部的撒籽笼外形倾向于半扁的椭圆形,而且体形较大,做工比钱笼粗糙,主体部分也用3毫米的细竹篾编制,笼鋬则用2厘米宽的扁竹篾,整体造型较为粗犷。撒籽笼也用来盛装、搬运其他农作物。陇南南部部分地区的撒籽笼造型与北部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底子较宽大平整,也多为菜农收菜、卖菜使用。

(五)筛子

是当地农村用来加工小麦的竹制品,其造型为大约4寸深的平底浅竹筐,因为底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孔,能将杂草籽过滤下去,所以当地也称为“漏筛”。筛子底部的竹篾十分均匀细致,而且要求坚固耐用,用横竖交错的编制方法形成细网状,口沿部分则用较宽而结实的竹片编织。各种不同粗细和质地的竹篾横竖交错,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实用之中兼具形式美感。

(六)莆篮

造型与筛子相似,但比筛子大许多,直径约1.5米,深度约40厘米,平底敞口,用较为结实的竹片编制而成,由于容积较大,主要用于存放长期食用的食物,例如过去在过年、或婚葬嫁娶时家家要蒸大量的蒸馍馍(馒头),莆篮则发挥重要作用。在平时也用于存放粮食杂物等,用途极为广泛。莆篮的造型巨大粗犷,体现了北方民间浓郁的生活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的变化,农村逢年过节时已不再蒸大量的馒头,而存放粮食的器具也逐渐使用塑料大桶等,所以目前莆篮在农村已基本被淘汰。

(七)篅

是农村用来存放粮食的巨大竹编桶,主要用于存放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实是放置在室内的一种小粮仓。由于容积巨大,所以一般用圆竹直接编制,十分结实耐用,深度为1.5米左右,平底,腹部为扁圆筒形,里面用细腻的泥巴涂抹光滑,一般放置在顶棚上,有些人家的篅多达四、五只,是存放粮食的主要器物。陇南南部地区的篅形制较小,不仅用来存放粮食,也用来存放其他杂物。

(八)豆腐筐子

豆腐筐子与一般的筐子造型不同,其实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圆盘形的竹笆子,有些地方也称“豆腐笆子”,是卖豆腐的生意人用来摆放豆腐的竹编器具。其编制方法相对单纯,用粗细均匀,8根一组,共为8组的细竹棍相互交叉,形成基本框架,然后用细竹棍围绕圆心依框架进行编制,最外围用交叉编织的方法形成结实的筐边,再用麻线绳绑扎固定。虽然造型单纯,编制方法简易,但形式感较为突出,通过线条方向与排列组合的变化,形成古朴圆润的形式趣味。

二、柳编类

(一)油篓

用柔软的柳条编成的形状类似于瓶子的容器,大小和形状丰富多样,较大者高度可达70多厘米,一般造型为平底、凸肩,口小而圆,主体部分的造型为楔形,在过去没有经济条件买陶器又无玻璃器皿的条件下,贫困的村民将油笼内部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用来盛清油,经过特殊处理的油篓具有冬暖夏凉的恒温作用。目前在农村经济条件快速进步的条件下,油篓一般用来装粮食和其他物品,有些已被闲置或淘汰,现代农村已经很少见。陇南南部地区的有些油篓则将口沿编制成喇叭形,加强了形式感,如古朴的史前陶器一样,造型别致。

油篓的造型仿照陶器造型特征,色彩古朴,手工味很强,也具有突出的形式意味和很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筐箩

是民间妇女用来装针线活的编织品,做工较为精致,有方圆两类。圆形的筐箩造型类似于盆子,圆口,底平而圆润;方形的筐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但通体没有棱角,转角处依然圆润流畅。底部的编织方法是柳条横向排列,中间用结实的麻线牵连,口沿部分则用竹篾细密的缠绕,和底部的排列形成横竖方向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趣味。筐箩的大小不等,但一般尺寸在1尺5寸以内。有些较为精致的筐箩形体小,有两道花边,而且还有手提鋬,使其形式更为活泼优美。筐箩的色彩白皙干净,造型小巧别致,既体现了其使用功能的特殊需要,也折射出民间妇女勤劳朴素的品质和温柔善良的美好情怀,以及他们对家庭生活的挚爱。另外也有些体形较大的筐箩,主要用来装食品,如馒头、启面等。

(三)簸箕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所以簸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陶俑中就有表现使用簸箕的劳动妇女的内容。在陇南当地,簸箕也是农村最普遍的加工粮食的重要农具。主体部分用柳条编织,用麻绳串连,外沿部分用竹篾缠绕,敞口处用约4厘米宽的硬竹片做边,当地俗称“簸箕舌头”。簸箕造型独特优美,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特征,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劳动实践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但目前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逐渐普及,“清粮机”代替了工序繁杂、效率低的粮食加工过程,簸箕的用途逐渐减少。

(四)撮箕

撮箕的造型结构和簸箕类似,但不同之处是撮箕为收口,而非敞口,形体特征与簸箕正好相反。撮箕的用途也和簸箕不一样,主要以往口袋中装粮食为主,有时也用来簸粮食,但非其主要功能。撮箕的体型小巧别致,造型十分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民俗文化意味。陇南南部的竹编器物中有一种造型与撮箕类似但功能不同的器物,当地称为筐子,圆底小口,样子古朴可爱,一般用来放瓜果蔬菜,或晾晒蔬菜。

三、草编类

(一)草帽

草帽是陇南民间最为常用的遮阳挡雨的帽子,其结构由帽顶和帽檐两部分组成,帽顶为上小下大的圆筒形,帽檐为圆盘形,但二者通过层叠的编制有机融为整体,色彩为浅黄色,干净朴素,造型优美。草帽是用麦秆为原料编织而成,其制作过程是先用压扁的麦秆编织成带子,再将带子从圆心起一圈圈盘旋,并用针线缝制,最后形成草帽的整体造型。帽檐下缝上洁白的带子,当地称为“帽系子”。这种草帽没有过多的装饰,样子古朴,色彩单纯,但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无论田间地头、集市庙会、行旅赶场,随处可见草帽的身影,尤其在春夏之交的庙会上,艳阳高照,众多的草帽簇动,形成奇妙壮观的民间景观。草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当地的民间文艺中也有许多关于草帽的内容,例如西和县的民歌中,就这样描述:“高山的烟雾缠梁哩,戴着草帽儿放羊哩”,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趣和抒情意味。目前随着西方服饰文化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草帽被多数年轻人认为是土气的象征,所以农村也很少有人戴草帽,只有部分老年人偶尔戴草帽。

(二)草鞋

陇南当地的草鞋是用玉米皮为原料编织而成,过去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农民们在劳动时多穿草鞋,尤其在下雨天,农村雨鞋极少,而布鞋在浸泡后容易破烂,所以草鞋就成为最经济实用的雨鞋。草鞋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皮搓成绳子,然后再进行编织,鞋底用玉米皮绳子交织编制,厚而结实,而鞋帮则用草绳做成耳子,再穿上绳索形成鞋帮,最后穿上鞋带。草鞋一般在夏、秋时间穿着,较为凉爽。从形式角度来看,草鞋的造型别致,色彩洁白,手工意味浓厚,虽然包含着农村生活的清贫,但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草鞋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农村田园生活意趣。陇南文县白马藏族的草鞋一般用一种柔软的树皮进行编制,有些则用大麻绳为原料进行编制,基本样式和汉民草鞋相同,但更加结实牢固。

(三)扣锅子

即用麦秆编制成的圆形锅盖,密封性好,所以一般多用于蒸馒头、洋芋等,而且由于穹隆形的造型,使锅内有充分的空间,蒸出的馒头蓬松可口,味道纯正。大小根据锅的口径而不同,但最常见的是大锅(当地俗称“毛边锅”)的锅盖。制作材料一般选较细腻的洋麦秆,也可用一般的小麦秆。制作方法是将收拾干净的麦秆用麻线绳一边捆扎,一边从圆心开始盘起来,直至和锅口的大小吻合,最后在圆心处用粗麻线绳做上提扭即完成。扣锅子是陇南民间草编中体形较大的器物,造型风格粗犷,具有浓郁的北方民俗特征。

(四)粽笆子

当地方言读音为“曾笆子”(陇南当地方言称“粽子”为“曾子”),顾名思义是用来蒸粽子的工具,其实是农民自制的简易“蒸笼”。陇南当地民间的粽笆子多用来蒸馒头、洋芋、包子等,用途十分广泛。粽笆子的造型为平面圆盘形,比锅口小,蒸食物时平放在锅内,离锅口有一定距离,下面盛水,被蒸的食物放于粽笆子上,上面用“扣锅子”密封,即烧火开蒸。粽笆子的制作原料一般为玉米秆,先将挑选好的粗细均匀、质地良好的玉米秆用两根竹竿窜起来,再根据锅的大小,画出相应的圆形,然后用菜刀沿所画圆面线条切割即成。粽笆子虽然制作工序简易,造型单纯,但规整的形体和粗犷的材料使其具有特殊的形式趣味,而且用途广泛,虽然以实用为主,但具有较强的乡土文化气息,散发着醇厚的民间艺术趣味。

(五)玉米皮草编器物

玉米皮草编工艺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传入陇南,当时乡政府派专门的草编师傅在各村进行辅导培训,然后进行成批量的编制,乡政府统一收购,为农村妇女创收的途径之一,但验收程序较为严格,不仅要求色彩洁白,线条均匀,圆面规整平正,而且同等物品的尺寸要求完全统一,有些不符合尺寸的编织品则要么被退回去,要么进行返工以便重新验收。所编制的器物丰富多样,有些还配有色彩,造型优美。玉米皮草编的原材料为玉米皮和洋麦秆,而且对材料的质地有特殊的要求,玉米皮要求洁白柔软,所以一般选择中间的软硬适中、色彩洁白的玉米皮,洋麦秆要求细润柔软而结巴少。编制时,根据不同的器物选择不同的编织程序。一般最常见的草编物品是圆形垫子,大小不等,但直径一般在30厘米以内。这种垫子一般被运输到大城市,作为保温瓶、餐具的垫子使用。编制程序是用玉米皮缠绕洋麦秆,形成粗细均匀的圆形线条,从圆心开始层层向外拓展,直到严格规定的尺寸为止,线条之间不是用绳子串起来,而是用折叠成宽度均匀的玉米皮将线条连接起来,环环相扣,形成放射状的点的平面构成形式,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手工味突出。编制完成后,还要将草编器物放在大纸箱内,用硫黄熏烤,使其色彩更洁白。除此以外,还有方形垫子,沙发垫子和一些难度较大的如手提包等器物造型等,但编制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产生的审美效果也类似。近年来,陇南部分地区在政府部门的参与下,在传统草编样式的基础上,尝试开发了一些装饰性突出的草编作品,以花瓶、花篮、手提包等最为常见,并用红色、绿色等色彩单纯的颜料进行局部的着色装饰,丰富了传统草编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突出了草编的装饰性,而减弱了实用意义。

玉米皮草编使用农村最常见的材料,但产生的艺术效果十分特别,素雅洁净,具有原始古朴的特征,和当代的一些塑料制品相比,它更加环保,无污染,无辐射,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体现了社会生态的一种良性循环。一些小巧别致的手提包等物品,其装饰感和形式意味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在时装设计和表演中也能体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趣。近年来陇南草编趋于消失,由于造价低廉,所以经济效益差,农村妇女多在大城市当保姆打工,已无人问津草编。在目前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倡开发农村草编市场,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有其保守和自我封闭的缺陷,但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势,所以应当合理地开发,有效地利用,变废为宝。

同类推荐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戏剧入门指南

    戏剧入门指南

    知识扫盲: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最基础的戏剧知识,比如戏剧的分类、当今世界戏剧发展状况等等,也覆盖入门级的戏剧爱好者较关注的话题和存在的疑惑,比如中国戏曲和话剧的联系和区别,先锋戏剧究竟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走进剧场就更有底气了。 观剧指南:这里将提供希望亲近戏剧艺术的你最为实用的观剧攻略:从剧场礼仪到选剧宝典,从名剧团及代表作盘点到戏剧鉴赏指南……挑戏、看戏、评戏一网打尽,让你迅速进阶,姿势正确地领略戏剧的魅力。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本书提出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比如电台直播中接到恶意电话的应对策略等。
热门推荐
  • 破镜玄奇

    破镜玄奇

    神秘的时空漩涡,改变了一个离家少年的人生。新的人生,少不了亲情和痛苦艰辛。少年在无数痛哭和喜悦中慢慢成长着。为了所谓的一生一世,少年决意踏上强者之路!(本小说分为兽神岛,人族大陆游离,时空漂流几个部分。融入很多我切身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塑造,我都会向合理方向努力,希望留给大家一个瑰丽的奇幻世界!)
  • 绛红珠

    绛红珠

    一条手链牵出的前世爱恋;一条手链引发的惊世阴谋。一千年前她为了将军甘以身祭天;一千年后她因为一个生死巫蛊说而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
  • 神武极变

    神武极变

    杨上的灵魂携带着一滴水穿越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所有生灵皆天赋异能!其中,人族天生九魂,每一道魂都能融合一道灵兽之魂,从而可以变化为灵兽,获得灵兽的天赋异能,称之为‘变化之力’。变化成鸟,就可以飞上蓝天,变化成鱼,就可以遨游水底,变化成龙,就可以行云布雨在这个世界,武道才刚刚开始兴起。因为这滴水,杨上可以千变万化,因为这滴水,杨上可以血耀星空,因为这滴水,他的传奇之路就此展开……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地后人收

    内蒙古高原上,一个军马场的前尘往事。点击阅读
  • 这只阎王有点宅

    这只阎王有点宅

    阎王,顾名思义,掌管世间万物生死的主人!由于各种因果,哪怕是神也有消逝的一天,鬼母花浅离在一次负责异界引渡中销声匿迹,现任阎王‘阎枫’为寻觅爱妻踪迹,独自进入时间轨迹一去不复返,从此冥界大乱,鬼哭神嚎!它们想要趁着阎王不在之时突破冥界界限重返阳间。鬼界就要大乱,九殿阎罗自知如果在不出手,恐怕会酿成大祸,无赖之下,原本各施其职互不干涉的九殿阎罗,只好联手同时镇压,这才算平息了这场冥界灾祸,熟知国不可一日无君,冥界不可一日无主,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咳咳,为此前任阎王之子被迫上任,谁知…
  • 异世繁花如你

    异世繁花如你

    一朝醒来竟穿越异世,三间小茅屋,家徒四壁,贪上极品亲戚,看她将如何拈出一盛繁花!尽管有万千少女仰慕他,他也独宠她一人!异世繁花,唯你不可!
  • 尽头君主

    尽头君主

    当纪元破灭,站在时代的尽头,回眸一望,便是那生生世世。混沌大世,洪荒大世,三千大世,诸神大世,天妖大世,仙魔文明,黑暗纪元,光明纪元,黑暗尽头的君主,在第九大世,尽头之世醒来,重返尽头之路。这一世到底是尽头,还是永恒?
  • 穿越之暖枫

    穿越之暖枫

    21世纪,道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血鸢”,在执行一次任务后,返回的途中不小心穿越到某个不知名的朝代,在这个人,妖,魔三类共存的朝代,她该如何生存?是重操旧业,还是因为厌倦了杀戮而转变职业?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这个朝代简直是太弱小了,随便一个人就能要了她的命。所以,她要变强,哪怕是为此失去所有,她也在所不惜,而想要变强,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帮派,而在这个朝代,帮派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复杂,每天都有老的帮派被灭,也有新的帮派成立,而一直存在的帮派,却只有五个,而面对这五个帮派,她又会怎样选择呢?是加入,还是不加入呢?且听本书分解。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