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7800000003

第3章 土地梦

我出生在乡村,吃农家饭长大,穿粗布衣成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已经多年,但根仍在那里,骨子里仍是一个乡巴佬,就不禁常常想起乡村。想到乡村,总思绪纷然。想得最多的是土地,就连梦中也常常出现故乡的黑土地,黑土地上的庄稼,和侍弄庄稼的父老乡亲。

故乡的黑土,粘人脚,也系人心。

想起土地,总首先想到父亲。

父亲是农民,父亲的父亲,也是农民。祖宗八代,都是农民。故乡在南阳盆地正中,好大的平原一直延展到天边,田畴相连,阡陌如网,但属于我家的土地只有一小块,自古以来,按四亩半交纳皇粮。地当中,却有二十四个排列有序的坟,占地将近一亩。拢起的黑土里,埋葬着列祖列宗的骨骸。老祖爷的坟前,有一通石碑,立碑的时间是“大清康熙六十年桂月谷旦”。那年,为公元一七二一年,也就是说,这片祖茔,传到父亲手里时,先辈爷爷起码已经耕种了二百年。二百年啊,二百次春种秋收,冬种夏收,远远多于二百次的犁耙耥耩,锄耖耠耪,运粪肥,打坷垃,扒墒沟,拉庄稼,先人的脚印应是重叠了厚厚的一层又一层,踩出一册无字的史书。先人的汗水应是把每一寸土壤都浸湿了一遍又一遍,使黑土分外黝黑,隐隐地透出咸味。地里的每一颗团粒中,都饱含祖宗的艰辛。

在那块仅有的土地上,父亲精耕细作,付出了全副心血和气力。

忘不了一个夏日的傍晚,无风,气闷,霞光似火,把天宇烧得通红,把地皮烤得炙人。父亲在酷热中犁地(刚收罢小麦,犁起来种红薯),为了尽量犁深,一手扶犁杖,一手狠压犁辕,腰弯如弓,头向前伸,胳膊上筋肉暴起,满脸汗珠往下掉,满背汗水往下流,汗都被日色涂上了血红。他身后翻起的土垡子,好似大风刮起的深水的波浪,反射着殷红的强光。那时,我是光屁股娃娃,正在祖坟前的石碑旁坐着,一边用采来的狗尾草编小狗,一边看父亲犁地。每看父亲,总被霞光刺得眼酸。只见父亲、犁、牛构成一组剪影,在展开的黑土地上缓缓移动,背景是天似穹庐,赤云峥嵘,空中充满带着无限热力的红光,仿佛充满希望,又充满无奈。时隔五十年,那情景好似仍在眼前,仍然鲜亮,仍然沉郁,而且更使我情感激荡,心灵震颤。如今回想,假若把那景象画成一幅油画,或拍下一帧摄影,一定会是一件经典作品,不仅能表现中国农民的坚毅、勤勉,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对生活的孜孜追求,而且具有文化意义,足可为延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神写照。

常想到,士农工商四类人中,惟农民人数众多,惟农民最为吃苦受累。西汉政治家晁错,在呈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中,描述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道:“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不得休息。”不仅是当时,历朝历代皆如此,直到现代,乃至当代,农民仍然那样讨生活。付出很多很多,得到很少很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国人中是最低的。他们似乎并不奢望吃珍馐美味,穿绫罗绸缎,住高楼大厦。他们只要求有土地可耕种,交罢赋税,还能填饱肚子就行;填不饱,能“瓜菜代”,能吃上糟糠榆皮也行。只要能活下去,决不扯旗造反,甚至,即使饿死沟壑,也不犯上作乱。正是亿万农民的默默劳作,才支撑起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农民用血汗养活了皇帝和官府,皇帝和官府却常常忽视农民的生存状态,乃至死活。虽如此,农民仍然沉默。

父亲从未抱怨过庄稼人太难,也从未表示过对“上头”的不满。

有一个名声很臭的外国人,在中国经见一些事情后,说过一句大致不差的话:“我发现,中国人出奇地好治理。”他说的,当然主要指农民。好治理,是长处还是短处?这样的农民,可敬还是可悲?

父亲老实本分,除了种庄稼,没别的能耐,除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干活,没别的喜好。他最倾心的是土地,最难心的是自己土地太少。四亩五分祖茔地,即便拼上性命耕种,能有多少收成?更何况,土地给人的,并非只是衣食,还有心灵的慰藉,生命的依傍;后者,似乎更重要。有了土地,心里才踏实;只有在土地上,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只那么一小块土地,父亲实在不满足。他有的是力气,再多的土地也能种好。

父亲最羡慕东庄孙员外。孙家有十八顷地。父亲说过一个故事:那年秋后,人们在地里捉野兔,孙家少爷说,谁能把兔子赶到别人地里捉住,赏谁一壶烧酒。长工们就奋力把兔子往远处赶,直追得兔子耗尽了最后的体力,趴下不动,才捉到,但那块地仍是孙家的。父亲还说,孙家最大的一块地整整四顷,三里半长,扳茬子犁地,最快的牛一大晌也只能犁五个来回。父亲说着,脸上含笑,眼里放光,显出无限神往。孙家是地主。我敢肯定,父亲也想成为地主。在他心中,一定有一个终极目标,或者说有一个美丽的理想;他极欲拥有的土地,纵然不是十八顷,也决乎不是十亩八亩。

任何一个真正的农民,都想拥有更多的土地。不想成为地主的农民,不是地道的农民。不想拥有更多土地的农民,不是有出息的农民。

父亲一直想买地。他说,太老爷在世时,我家有九亩半地,因为输了一场官司,被人霸占去五亩。那五亩,在村东,紧靠小河,呈月牙形,地名“月牙池”,种小麦长得好,秋庄稼常受淹。太老爷临死,仍不忘那地,弥留之际,一再念叨:“月牙池啊,我那五亩沙土地呀……”咽了气,眼还不闭。父亲说,他父亲,他爷爷,都无能,干一辈子,还是那四亩半地,连一分一厘也没添;要不是先辈传下那块祖茔地,还不去讨饭?

父亲一直思谋着买地。他说,起码先买五亩,够上太老爷在世时的数,也一直为买地做准备。那年头,不能放钱,钱越放越不值钱,只能放粮食,粮食永远是粮食。除了大忙天,从不吃馍,入冬以后,一日两餐,省下粮食囤起来。母亲纺线织布,卖了布,也籴成粮食。全家人吃稀饭,穿旧衣,糠糠菜菜,缝缝补补,过寒俭日子,为的是买地。每多囤一斗粮食,就多了一分希望。我坚信,每天夜里,父亲都做着土地的梦,梦中的土地,已不是四亩半,而是九亩半,甚或更多更多……

当父亲站在自己的地边举目四望时,他一定会因自己地少而羞愧,一定会想到那么多好地都应当一块块归于自己,不是抢来霸来,而是用自己种出省出的粮食买来。

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欲,和老牌的资产者对金钱的占有欲似乎同样强烈。

买地的事,一波三折。

有一个绝了后的老奶奶要卖地,卖了地,去住闺女家。但是,价太高,买不起,父亲十分遗憾。于是,就更加节俭,从碗边牙缝积攒粮食。过年只买一斤肉,为了祭祖宗,只杀一只鸡,为了祭灶神。母亲夜间纺线,常常到五更鸡叫。纺车儿的嗡嗡声绵绵不绝,如一支满含苦味的长长的歌谣。

有一个赌鬼要卖地,卖了地,还赌债。价不高,但父亲不敢买,那人是村中一霸,曾一把火烧了老成爷的麦秸垛,因为老成爷没借给他钱。父亲最怕恶人,怕给了他粮食,他不给地。偏偏就有人买了,拉去粮食,当即立了契约。父亲非常后悔,一再埋怨自己,骂自己胆小。在很长时间里,一提起那事,父亲就叹气。一声声长叹,痛苦而深沉,好似那永久的悔恨将折磨他一辈子。

一九四八年春,本村一家地主要卖地,卖三十亩,说是儿子在开封念大学,急需一笔学费。地价很低,两石小麦一亩。父亲立即决定买五亩。就把家里陈了多年的小麦全部拉去,把玉米、高粱、谷子、豌豆、扁豆、芝麻都折成小麦拉去,一个粮食籽也不剩,只留半窖红薯,两筐芝麻叶;还不够,向亲戚、近族又借来两石五斗小麦。验了界石,写了文约,那地就是我家的了。父亲说,真便宜,像拾的一样。还说,如果能借来粮食,应当把那三十亩全都买下。那几天,父亲很兴奋。他的眼前仿佛已经铺开一条金光大道,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人生的辉煌,实现多年的梦想。我相信,在梦中,他已经是一个地主了,他的土地,决不是九亩半,也不是只买了三十亩,而是更多更多。我相信,即使父亲真的成了地主。他也不会好逸恶劳,坐享其成。他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出更大力,流更多汗;出力流汗种庄稼,是他生命的需要,闲一会儿,就难受。如果因为活儿干不完,雇了长工,他也不会苛待长工。种田人最有同情心,最能可怜种田人。当时,我们村有两家地主,都是东家领着长工干活儿。锄地,收麦,都是东家走在前头。大忙时候,东家吃白面高粱面各半的花卷儿,给长工蒸白面馍;东家吃辣椒、豆豉,长工的菜里总有腥荤。地主娘子去地里送饭,总先给长工盛稠稠一碗。父亲解释说,长工给你干活,对他不好他能给你出力?你是给自己干活,再累再苦也应该。父亲还说过,那两家的地,都是省吃俭用买来的,都是三亩五亩积少成多的,历经几代,才置下那份家业。父亲一定是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才发愤买地的。现在回想,那两户地主的模样,和我的父老乡亲没有丝毫不同,远不是我后来从小说中、电影里、图画上看到的地主的可恶形象。我认定,父亲如果成为地主,也不过和村里那两家一样,他决不会成为韩老六、黄世仁、周扒皮。

我不相信,勤劳善良的庄稼人会一下子变成残酷无情的剥削者。

新买那地,在村北,地名“桃花张氏坟”。农村的地,块块都有名,“老虎背”、“瓦刀把”、“鲶鱼沟”、“耷拉坡”、“独杆轿”、“举人冢”、“蛤蟆坑”、“马相公桥”、“赵铁匠岗”、“闯王杀人场”……有一块又窄又长的赖地,叫“李狗他妈的裹脚布”。不同的地名,展示着不同的地貌,不同的人文景观,往往,还牵扯着不同的地方掌故。曾想,如果每个村庄都编一本《地名志》,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很有地域文化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大方田”,才破坏了旧日土地的格局。代代袭用的地名,辈辈传诵的掌故,大都被埋进黑土之下。

那“桃花张氏坟”,内中就有一个沉重而又悲惨的故事。

说是很久以前,本村有个娘家姓张的媳妇,十八岁嫁来,长得漂亮,脸如桃花瓣儿,为和其他姓张的媳妇区别,村人呼为桃花张氏(那时候,女人都没名字,从来就使不上名字)。婚后第二年,生一子。第三年,男人去汉口贩布匹,船沉汉江,人和货都没了。家里的地只能靠公公耕种。公公年老,拼上命干,终于累死;死前,对桃花张氏说,再难,也要守住孙子,孙子是一条根,再难,也要守住土地,没了地,根没处扎。紧接着,天大旱,庄稼颗粒不收。家中存粮已经不多,婆婆为了媳妇、孙子能活下去,喝猫眼棵水自尽(猫眼棵,一种有毒的野草);死前,对媳妇说,再难,也得守住孙子,再难,也得守住土地。桃花张氏以柔弱之躯,顶立门户,扶犁放磙,其苦其难,可想而知。很多人劝她带上儿子改嫁,目的是想要她的地。阴阳先生说,那块地下,有个金蛤蟆,半夜子时,在地当中跺一脚,能听到咯哇咯哇叫声,确是风水宝地,最宜做阴宅,谁能占住,后代富贵无穷。桃花张氏决不改嫁。土地就是依靠,儿子就是希望。不料,儿子八岁那年,突发急病,顷刻死了。桃花张氏哭罢儿子,又去自己的地里哭,哭得天昏地暗,声嘶力竭,终于呕出一摊鲜血身亡。乡亲们就地挖坑埋葬了她。坟是扁长形,寡妇的坟不能拢成圆的。不久,坟上长出一棵苦楝树……

父亲买下那块地时,坟早已不存,地名还在用。乡亲们常常说起那刚强的媳妇,苦命的女人。

记得,父亲第一次领我去“桃花张氏坟”,是在一个早晨,满天瓦片云,都是柿红色。路边的草叶上,挑着露水珠儿,霞光把颗颗露珠儿都染成了金豆豆儿。父亲大步走,我在后边一路小跑。他的头顶、肩上,闪着耀眼的金光。到了,他引我在地四周转一圈,特意指明界石的位置,意思当然是让儿子把新买的地记住,将来接他的班,永远耕种。他走着,不时拾起地里的礓石、碎砖、瓦片,远远地扔向地边的沟岸,不时把地里的杂草拔掉,把根上带的土甩净,放进肩上背的粪筐。地里种的小麦,是连青苗一起卖的。麦苗黄瘦,稀稀拉拉。父亲说:“真是糟蹋了地哟。咋能这样种庄稼。”他抓把土,看看,闻闻,又放下,说:“这地薄哟。不上粪,咋能肥?地有良心,你不坑它,它就不坑你。你操心伺候它,它就尽力给你出粮食。人糊弄地皮,地糊弄肚皮,受亏的是人自己……”

我印象中,父亲说过很多关于土地的话。那些话,吐露了他对土地的深挚的爱,独到的理解,甚至还有不少形而上的思考。父亲如果识字,很有资格撰写一篇关于土地的论文。故乡的黑土地,不只出产五谷杂粮,也培育乡土的文化和哲学。我常诧异,古代的那些思想家,何以对虚无的天那么感兴趣,对实在的地却总是漠然。从老子、孔子、庄子、荀子以降,都对天说了那么多玄奥艰深的话,而对土地却很少道及。个中原因,怕不只是天的空远缥缈,宜于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还由于他们对脚下的土地缺乏了解,对农耕之事没有体验,在《论语》里,荷蓧丈人不是曾质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吗?

为了新买的地由贫瘠,变肥沃,父亲一有空暇,就拾粪。特别是每天早晨,天刚亮,就起床,到日头胡子伸出地面,就转遍了全村。他拾粪有经验,知道猪狗、没拴的牛犊、驴驹会把粪便留在什么地方。我家的粪坑总比别人满,粪堆总比别人大。那时候,家家拾粪,连地主家的老爷子也拾粪。赶集,看戏,走亲戚,都背着粪筐。从地里回村看见车路上有一坨牛粪,都要脱下鞋子用手插鞋里捧回家。在农民心目中,粪并不臭,并非脏物。特别是沤成的粪肥,实在含有醇厚的酒味,令人愿意亲近。直到“文革”时期,仍有人拾粪换工分。那时提倡村干部背粪筐。我曾在公社召开的大会上,看到数百个粪筐汇集一起的壮观景象。那年头,有很多荒唐事,这事却不错。如今,几乎无人拾粪,粪筐难得一见。村干部都西装笔挺,皮鞋明净,如果背上粪筐,就很不般配,似乎也很滑稽。村庄的空地上,就到处撒满牲畜的粪便,发出臭气,招引苍蝇,任屎壳郎团成圆圆的蛋儿,悠悠地推。而土地,则因为化肥过量,老是板结得死硬,鳖盖一般。

新添五亩地,父亲身上添了百倍力量。

看父亲的精神状态,我看出他有信心也有能耐实现多年的愿望。

殊不料,只过几个月,天下变了颜色。这时才知道,那家地主急急卖地,是由于上大学的儿子来信,说共产党马上就要成功,必须马上卖地。父亲只一心关注土地,哪能知道外面的消息。

不久,划分成分,开始土地改革。假若没有“桃花张氏坟”,我家应是贫农,至少能再分得五亩地。结果,我家是中农。父亲并不后悔。他说:“拿粮食买来的地,种着心里踏实。一个钱不花,人家的地就成了自己的,世上哪有这事。换一根针也得一把头发哩。”对那些贫农,父亲并不羡慕,反倒十分鄙视。地主有啥罪?地是祖上传下的,花钱置买的,撕开脸皮斗人家,平白无故分人家家业,那算啥本事?

父亲不知道也不认同关于阶级、阶级剥削、阶级斗争的理论。他只认定,地主也罢,贫农也罢,都是靠种庄稼吃饭的人。

依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论述,父亲的思想及表现,确属中农;若定为贫农,就很不准确。我们村,大半是中农,大部分农民和父亲一样。积极参与斗地主的贫农不多,他们中勤恳老实的人更少。所以,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有“痞子运动”的说法。还是在这篇名文里,有一句名言:“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农村的革命对象只能是地主,革命的目的只能是从地主手里夺得土地。无地或少地的贫农,所以积极革命,说到底是为了土地。共产党所以得到贫农的拥护,主要原因是承诺并实行土地改革。

贫农以革命的手段夺得土地。父亲只愿意用自己的劳动,积累财富,扩大土地。这是父亲和那些贫农的重大区别。

当时怎也想不到,所谓“中农”、“贫农”,并不只意味着能不能分得土地,而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政治定位。那个中农成分,就为父亲在村里固定了恒久不变的难堪的位置。贫农是依靠力量,中农是改造对象,改造是通过多种名目的斗争进行的。在后来的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中,父亲就理所当然地不被信任,常常挨整。当时更想不到的是,那个中农出身,狠狠地影响了我大半辈子,从上学,到工作,都被视为落后分子。“文革”伊始,即被揪出,在没完没了地写检查时,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深挖中农出身的阶级根源。我曾抱怨父亲:“你硬是用十石粮食买来个中农!”父亲并不辩解,只频频叹气,眼里闪着凄楚的泪光。那时候,我太不理解父亲,不知道他心里更难受。这些,都是后话,不提也罢。

土地改革刚刚过后那几年,农村安定。父亲最满意的是,新社会,没土匪,天下太平,可以专心种庄稼,没捐税,只交公粮,公粮并不多,交一匹土布也行。

父亲拥护共产党。堂屋里原来敬奉灶神的地方,贴上了毛泽东主席的画像。

家里的粮囤又大了。多余的粮食使父亲的土地梦死灰复燃。世道变了,父亲没变,对土地的占有欲并未消减。他或许认为,在新社会,更容易置得大量土地,实现多年的梦想。

碰巧,又有人卖地,卖四亩。那是个贫农,卖刚从地主那里分来的地,地名“百石仓”。那地土层厚,地力足,一脚榨出油,最能打粮食。卖地那人好吃懒做,成天趿拉着烂鞋到处游逛,每天都得喝半斤酒。地里草比庄稼旺,打的粮食不够换酒肉。因此,才卖地。那时,上级准许土地买卖。父亲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又借一笔钱,买下了。买地的契约上还盖了区公所的鲜红大印。

那天黄昏,父亲领我去“百石仓”,进地惊起一群觅食的乌鸦,扑棱棱飞上高空,踅两圈,带着风声飞回村庄。父亲以主人的姿态,骄傲地站地当中,久久地端详脚下的沃土,一再说:“好地,好地……”我看出,他是那么强健有力,那么心高气壮,他的热切追求一如往昔。那些天,他一定十分舒心。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前景的灿烂。他好像就不知道累,忙了一天,夜里还剥麻,拧牛套,绑扫帚,编筐编篓……到驴吃完一槽夜草才睡下。天将亮,就又起床喂牛。

劳累中,父亲的日子过得充实。他在心里,正一笔笔描绘着那幅憧憬多年的美丽的画。

一九五三年,作家老李准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其实,真正的农民,谁不想走那条路?那是当时惟一一条发家致富之路。父亲就是一个宋老定。不同的是,宋老定在作家的勉强安排下,最后转变了,不再买张栓的地,父亲则始终没有转变。

父亲是种地的行家里手,有一肚子庄稼经;对政治则全然无知,他根本不会意识到,还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顷刻间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在“百石仓”第一次种的玉米刚出棒儿,陡地,就来了个农业合作化运动。各家的地都要充公。父亲迷惑不解,惶悚不安,好似大祸临头。他想一千遍也难想通,明明是自己的地,竟然转眼间就不是自己的了。无论地多地少,地好地赖,不容分说,就统统合一起了。他实在琢磨不透其中的道理。

他迟迟不愿入社。不光是他,那么多贫农也不愿入社。只有那些缺劳力、没耕牛、少农具的人家才积极入社。

不入不行,不得不入。父亲是最后一个被强拽进社里的。那是一个暗淡无光的日子,撕心裂肺的日子。那是父亲一生中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打击。交出了土地证,牵出了牛驴,拉去了铁轮车,连喂牛的木槽,盛料的水缸,拌草的枣木棍,也都立即成了公物。父亲一下子没了魂,也没了劲,怔怔地蹲院里的捶布石上,表情忧伤,两眼茫然,看着一下子空虚了的家,久久无语,好长时间不能站起。他无力抗拒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的眼泪正向肚里流。

父亲的土地梦彻底破碎、寂灭。

伴随父亲后半生的必然是沮丧、失望和有力无处使的郁闷、凄怆。

过了十年,又过十年,二十多个寒暑过去,父亲一直给生产队喂牛驴。在低矮简陋的牲口棚里,他度过壮年,进入老年。那么挚爱土地的人,一时一刻也不想离开土地的人,却不愿再去亲近土地。他不是不想去地里干活,实在是不忍看见人们把农活干得那么马虎潦草。他说:“那是欺负地哩,作践地哩!”他容不得对土地的丝毫怠慢。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和土地没有联系,也没有故事。他的心一定很凉。

就在生产队即将散伙时候,父亲病了。躺在病床上,听到了又要分田单干的消息。他说:“又有地了,干不动了……”说着,泪眼汪汪。

那一刻,他的土地梦或许又在心中一闪,随即黯然消逝。

正是在划分责任田的时候,父亲去世,带着终生的遗憾,带着早已破灭的土地梦,被埋在祖茔一角。下葬时,那块祖宗耕种过二百多年,父亲耕种过二十多年的土地,已经分给当年卖地的那家地主的后人。如果父亲生前预知这个结果,他将更加痛苦……

戊辰岁暮改定于南阳

同类推荐
  • 绿叶对根的怀念

    绿叶对根的怀念

    “失去家园的人,将在何处安身?”这积于岁月,发于无端的感慨,与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意中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一问一答。尽管一个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师,一个是身边的普通朋友,但有条秘密通道,似乎一直在中间沟通着这些共同漂泊的灵魂。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求索,唤醒了我们血液里骨髓里的故乡情结。
  • 游学在台湾

    游学在台湾

    本书作者以一个游学在台湾的学生的视角,生动有趣地记录了在台湾清华大学交流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台湾大学课堂上的妙趣横生,教授风采,作业、讲座等学习生活,也有课余生活吃穿、游玩、追星、做志愿者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作者用敏锐的目光,游刃游余地流畅自如娓娓道来,对于台湾的老荣民,对于乡情,对于两岸同胞、同根的和平的期许都有情真意切的触觉。有感性的文字,也有理性思考,是大陆生在台湾交流以来比较全面记录游学在台湾生活的第一本书。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 时间会证明一切

    时间会证明一切

    爱过,错过,都是经过。好事,坏事,皆成往事。生而为人,红尘浮浪,免不了世间一番摸爬滚打。也曾迷茫,也曾彷徨,虽抵不过少年白发,却终可见淬火成金。尝遍人间滋味,领略万种风情,然后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是时间。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时间会证明一切。
  • 悠悠我心

    悠悠我心

    本书收录了作者数十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主要辑录了作者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以来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文艺评论、新闻作品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和感悟,宁夏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等。
热门推荐
  • 巧了唯宠你

    巧了唯宠你

    我们都从叛逆开始成长后来懂得了珍惜青梅竹马俩小无猜时间一直在变我们也在变败给了距离但最终不变的是那颗炙热的心
  • TFBOYS:三部曲

    TFBOYS:三部曲

    【TFBOYS同人小说:本小说分为三部:凯曦、源薰、玺黎三部小说,切勿把每部小说连接在一起】【大家好,我是萧茉昔,这是昔昔第一次写小说,文笔差到了一定的程度,还请大家原谅,也请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小说。昔昔不会经常来更文,这一点,请大家能够谅解哈!】
  • 没有指纹的罪犯

    没有指纹的罪犯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 热血坏蛋

    热血坏蛋

    自古就是成败论英雄,在世人眼里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坏蛋?做好事就一定是英雄吗?做坏事就一定是坏蛋吗?但是坏蛋也有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有了理想人生路也就不孤单了,也许在路上有失败,有流泪,流血,正因为有了这些历练琳寅才成为王者,琳寅说过立我于潮流之巅兮,不惧骄阳;立我于风口浪尖兮,砥砺自强;似金轮之照于东方兮,耀我华邦。在这里希望大家都会喜欢琳锋写的作品,谢谢大家。本故事纯属虚构。
  • 青春,不曾遗忘的记忆

    青春,不曾遗忘的记忆

    言小希一个美丽,沉默的女孩,总是独自一个人,却在青春路上遇到一个个伙伴,也在青春路上遇到了那个可以一辈子在一起的人,虽然生活让这个女孩经历了太多,却也给了她一份独一无二的爱。青春路上,不管是痛,是乐,是幸福,还是伤害,都要珍惜那个愿意陪你一起的人。
  • 梦回古代君不见

    梦回古代君不见

    我只是去买个菜,碰到一只神经病,然后还一起穿越了?
  • 魔灵始尊

    魔灵始尊

    一个没有记忆的少年,被人陷害染煞入魔。少年这才发现,世间最恶的并不是魔,而是人心和贪婪。从此,少年走上了属于他的霸道之路。
  • 萌妃驾到:病娇王爷你忙着

    萌妃驾到:病娇王爷你忙着

    穿越这种狗血的事就被她夏奚奚给撞上了!泥萌,不就是睡个觉么,怎么莫名其妙就穿越了,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看我在古代混他个风水水气,亲娘死了?没事!亲爹不爱?无所谓!有个极品同父异母妹妹,管我屁事。安新辰你干嘛!某男淡淡撇一眼“看不出来么,带你回家啊”某女满头黑线
  • 血红袍

    血红袍

    界域三千,群雄崛起,光怪陆离的世界,无边的生命之地,冰雪交加的神秘无尽深渊内的频繁嘶吼,无尽业火焚烧之地内的咒骂、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登天路,踏歌行,弹指憾天歌。少年身披血红袍,成就无敌强者。
  • 禁灵九变

    禁灵九变

    禁天地万物、禁众生六道轮回、禁宇宙时间、空间变化、禁万物之生死变化,禁灵九变逆天之术,为神、圣、仙渴求之术!白药纯,一个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女婴,天生石脉无法修行,只能沦为凡人卑微的活着!当身为凡人的她,头顶苍天,脚踏大地,手擎日月星辰,眼变宇宙循环;挡我者死,逆我者亡,顺我者昌,一手动风云变色,万万年!那一刻,仙也好,圣也罢,在她眼中视如蝼蚁!她是神,主宰天地宇宙风云变化,无所不能!我若要有,天不可以无;我若要无,天不可以有!以吾之意,掌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