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7800000029

第29章 那些天,吃饭不要钱……

我有幸——或者说不幸——赶上一段吃饭不要钱的日子。

一九五八年,读高中。学校在古镇上。古镇离家三十里。吃饭就在学校的大伙房。每星期回家一次,用小扁担挑面、米、红薯、芝麻叶、红薯叶、柴火,挑来交给伙房。白面换白面票。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换杂面票。芝麻叶、红薯叶换菜票。柴火也换菜票,五十斤高粱秆换五角钱,五十斤玉米秆换三角钱。凭票买饭。买一个杂面馍,要二两杂面票加一分菜票。买一碗面条,要一两白面票加二分菜票。买菜只要菜票,半碗素菜三分菜票,荤菜一角。菜票可用钱买。面票只能用面换。我父母在农业社干活,每年秋后分红,最多时只分六元钱。我从没吃过荤菜。也没吃过白面馍,家里分的小麦磨的白面仅够我每天喝一次面条。常常不敢吃饱,肚里老是饿。

突然间,来了个“人民公社”运动(同时来的还有“大跃进”运动。这两个运动加上“总路线”,在当时和以后的颇长时间里被称为“三面红旗”),十几个村子组成一个公社。同时,各村都办食堂,全村人一口大锅搅稀稠。各家的粮食、米面都上缴,锅灶都扒掉,铁锅、锅铲、火钳一律收走送去炼钢(“大跃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炼钢铁”)。不几天,说是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又把许多公社合成大公社。大公社有多大,不知道,我表姑奶家离我家三十八里,在一次全社群众大会上,我父亲曾碰上表姑奶的儿子。我就读的中学所在的古镇,和我家所在的村庄,也就属于一个大公社了。

大公社一成立,学生也是社员,当即宣布面票菜票都取消,统统吃饭不要钱了。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嗷嗷大叫,又跳又蹿,一再欢呼“三面红旗万岁”。开饭铃一响,各班的学生都带上碗筷(规定左手拿碗右手拿筷),排着队(班长吹着哨子,步伐整齐,雄赳赳气昂昂的),唱着歌(最常唱的是“公社是个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喜气洋洋去学校的食堂。班长说声“解散”,才去拿馍,舀饭,打菜。馍是各种面粉混杂一起蒸的,个儿大,如榔头,高粱面多了发红,玉米面多了发黄,红薯面多了发灰,偶尔也泛白色——显然白面不少。饭往往是玉米糁糊糊,不稠,吃足了馍,喝一碗为了“灌缝”。菜是萝卜、白菜、萝卜缨、红薯叶,几乎没油,盐倒很足(农村人吃菜讲究咸香,只要咸,就有味道)。有一次,公社副食品加工厂送来几筐臭豆腐,每人分火柴盒那么大一块,吃着臭极了又香极了,嘴里心里都受用。可惜太少,班长说:“等几天进入共产主义,想吃几块吃几块。”馍、饭、菜都可以敞开肚皮吃。头一顿,那个结了婚、有了孩子、长了胡髭的同学(那时上学,婚否不限,学生年龄也悬殊),一下子吃三个馍;过去只敢吃一个二两面票的馍,他家里粮食更紧。第三天中午就改善生活(那时说的生活主要是指吃饭,改善生活就是吃顿好饭)。吃的是肉面条。面条少,一碗仅有十几根,还很短。肉更少,一碗仅有两三片,小而薄。满碗都是白菜帮子和面糊糊。却很稠,插上筷子不会倒。据说炊事员擀面条擀不及,只有多和(huó)面。饭舀进碗里不能立即吃,得放地上,等千余名学生都舀毕,管伙食的老师吹一声哨子,一齐端起碗,呼噜噜喝,来不及嚼,伙房前顿时一片呼呼声,气势宏壮,像刮大风。吃着好香,一定是放了很多猪油。都吃了两三碗,动作快的能吃五碗,肚子鼓起像瓮。

吃着不要钱的饭,心中充满共产主义生活的幸福感。

每天都组织学生拿着公社开的条子,下乡拉粮食,拉菜,拉柴。用架子车、牛车拉。架子车两个学生拉一把,牛车十个学生拉一辆。几乎拉遍大公社的各个村庄。我和同学去我家的邻村拉粮食,拉一辆铁轱辘牛车。铁轱辘的边沿已磨损得豁豁牙牙,辐上突起的字是“大清光绪××年铸”。拉回了一袋没有脱粒的谷,十几嘟噜没有剥掉包皮的玉米棒,拢共不到二百斤。土路凸凸凹凹,轱辘磕磕碰碰,像拉千斤重。都不说累,“大跃进”中没有苦和累。都像牛一样伸长脖子使劲拽,十个人不如一犋牛。我和一个同学去丘陵上的一个小村拉柴,没有好柴,正碰上扒房,说是扒下木料去炼钢工地搭工棚(那时候,男男女女都集体住宿,村里空房很多),就让我们拉了一架子车房上扒下的山草,已经朽成了灰色,长些伞状的蕈类植物。

去农村拉东西,我们理直气壮。不独因为手里有公社开的条子,更因为“人民公社是一家”(这句话是当时的口头禅),一家人嘛,不分彼此。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毛泽东语),大公社的每粒粮食、每根柴草都是共有的。

渐渐地,拉回的粮食减少,最多的是红薯。就每天早晚吃红薯,只中午吃馍。馍是高粱面掺红薯面蒸的,要么捏成盔状的窝头(乡下人管那叫“将军帽儿”),要么团成秤砣样,上有炊事员的没有变形的指印,都死硬,可以砸死狗。但仍不要钱,仍能可着肚子吃,幸福感依旧,常满怀豪情念诵当时的著名诗句“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以为正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如果不在学校吃饭,可以找管伙食的老师领饭票,凭票在全公社任何食堂都能吃来饭。那饭票,是大公社发的,草纸石印,一分钱纸币那么大,上有“顿票”二字(意即一张票可吃一顿饭),盖有公社的朱红大印(印章大,票上的印迹不到二分之一)。我和一个同学去公社办的“大跃进”展览馆画占满一面墙壁的《钢铁元帅升帐》宣传画,就在公社的机关食堂吃饭。顿票一交,就随便吃。我发现,那里有白面馍,萝卜菜里还有一些肉。可惜,两晌一夜就画完了,只在那里吃四顿饭。“大跃进”高潮中,干什么都是“一天等于二十年”,从没磨蹭偷懒的。

常常不在学校吃饭,当然也不再正常上课。学生都被公社派去淘铁沙(就是河里的黑沙,据说可以炼钢),深翻土地(十几个学生拽一把本应由两头牛拽的木犁,一直翻出生土),用黄胶泥脱坯(据说那是修建炼钢炉的耐火材料),推石碾把旧砖头碾成灰做水泥(据说兑进一种化学药品凝结后比水泥还硬),参加消灭麻雀会战(数万人在古镇的街巷院落同时鸣鞭放炮,敲锣打鼓,拿着绑了红布的长竹竿边挥舞边叫喊,一时间麻雀吓得满天飞,直到耗尽气力而坠地。声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前所未见。据说那一次战役打死麻雀八万多只),去炼钢工地宣传鼓动(我曾在一座麦秸垛状的炼钢炉前一口气写出十首诗,当场朗诵,内有“高炉万丈英雄多,炼出钢水赛黄河”之句,一个正向炉里扔铁打的锄、镰、耙齿、鏊子、门钌铞儿、纺线锭子的老农笑道:“咦,这个学生娃口气还怪大哩。”)……成天忙得热火朝天,兴致勃勃,心情一直激动,一直满怀投身伟大事业的崇高感。反正到处都能吃来饭,又不必为几何、代数伤脑筋(我一直讨厌数学),那一段日子过得快活。劳动之余,我写了几百首“大跃进”民歌(那时候,人人都作诗,诗都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顺口溜,诗坛上我素来敬重的老诗人、名诗人也写顺口溜。诗歌也要跃进,每个地方每天作出几万首诗和炼出多少吨钢一样要报告上级)。还参加过一次全公社的赛诗会。在那个会上,一个自称“日产千首”的农民诗人(我怀疑他原来是念顺口溜卖老鼠药的),以一首“公社粮囤比天高,一下子撞断玉皇爷的腰”获得头奖,奖品是一朵大红花,连接红花的红布条儿上画一个卫星(当时,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不久,“放卫星”表示最先进)……

鏖战月余,放两天假,说是稍作休整,要掀起更大跃进高潮。我和本村的两个同学结伴回家。那两个同学,年龄和我相仿,按辈分,一个该叫爷,一个该叫姑。离校时已经半晌,走十多里,日头正南,肚子就饿了。看见前边那个村庄,村头高地上一片瓦屋,屋后丈余高的烟囱正冒黑而粗的炊烟。那个爷说,咱们去吃饭吧。

那是一座古庙,上翘的檐角挂有铃铛。院里长棵老树,一半枝杈干枯,另一半只有几簇苍黄的针叶。梢头架高音喇叭,正播放《社员都是向阳花》那首当时到处都唱的歌。庙门的高屋脊上,直竖一根木杆,飘一面红旗,日晒雨淋,色已浅淡,旗上写有字,颜料脱落,笔道模糊,细辨认,为“三面红旗万岁”。院里两座大殿。前殿敬奉的是玉皇大帝。此时,它的头颅肢体已碎成几十块,露出黄泥,扔在殿前的地上,彩绘的黄袍青带依然鲜艳。殿内,老天爷原来坐的地方,后墙上画了巨幅毛主席像。画得不像,远没有我画得好,只下巴上那个瘊儿能表明他是毛主席。画像两旁,还是原来的壁画,画的是八仙,每位仙人脚下都踩着云彩,衣袂飘拂,神采悠然。只不过何仙姑已被领袖的画像盖住,近靠画像的是倒骑驴的张果老和背酒葫芦的李铁拐。这里,大概是社员集会的地方。

食堂在后殿。后殿是阎罗殿。阎王爷的泥胎也被推倒,打烂,片片断断,撂在迎门的树下,头脸还完整,依然狰狞可怕。殿里垒了锅灶。灶口屋门大,一个长着男人相的女人正把成捆的玉米秆往锅下塞,火焰像个簸箕形的巨舌,早把灶台舔成黑黢黢的,浓烟直冲大梁,火星子满屋飞,熄灭后变作羽状的柴灰纷纷落下。锅的直径总有五尺,锅沿向上用红砖砌三尺高。一个赤膊大汉正拿一根枣木棍在锅里搅,可以听到水沸腾的咕咕嘟嘟的响声。旁边还有一口锅,三块石头支着,锅底的地上挖道烧火的沟,一个络腮胡子的矬个子男人正炒菜,掂的锅铲是一把平时用来铲土铲粪的铁锨,翻动时,嚓嚓响,和在干地上铲土铲粪的声音一样。原本属于阎王的神案上,几个荆条编的箩筐里,堆满蒸熟的红薯,热腾腾的冒水汽。

已经有人来等吃饭。三三两两,在地上或坐或躺,表情木然,都不说话,只晒太阳。

食堂里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气氛,只高音喇叭唱着亢奋的歌。

炊事员把红薯抬到当院,像打水一样把菜汤打进木桶提到树下,把炒好的菜铲进两口瓦盆端到廊前。而后,赤膊汉子取下了挂在墙上的一面铜锣,当当当一敲,大群的社员都进了庙。有的端碗,有的拿瓢,有的提瓦罐。我发现,大多是老人、娃娃和带娃娃的女人。一个老头,面色黧黑,脖子青筋暴起,拿一只竹编的笸箩,一个粗瓷大碗,走着嘟囔着,像是骂谁。一个瞎眼老奶奶,一手拄拐杖,一手提一个带襻的锯掉了把的葫芦,扭着一双小脚,蹒蹒跚跚朝前挪,被阎王的半条胳臂绊了一跤。一个女人一手抱着婴儿,一手端一摞大碗小碗(有两个木碗),后跟一个娃,一个妞;女人蓬头垢面,孩子脸上倒白净。除了这娘儿四个,别人都是单个的,看不出谁和谁是一家。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起睡觉,也就没有家庭了。

红薯随意吃,菜汤随意喝,菜则由炊事员用两根细木棍儿只给每人夹一点点。那个黑脸老头边往笸箩里放红薯,边说:“顿顿红薯,放屁都是酸的。”炊事员抢白道:“想吃馍,你上工地跃进去。杠子馍,想吃几个吃几个,吃饱得连明彻夜干活——‘眼熬烂,腿跑断,出大力,流大汗,活着拼命死了算’,你能干?”老人又嘟囔一句,倔倔地拗着头去了,抓一个滚圆的红薯,狠狠咬一口,凹陷的腮帮子立即鼓起。瞎眼老奶奶把菜汤舀进葫芦里(舀汤的工具是给牛驴拌草时舀料水的马勺),让把菜也放进葫芦,用拐杖探着路凑到盛红薯的箩筐前,摸一个细长的,就近坐下吃。那红薯又干又面,老人无牙的嘴拙笨地咀嚼许久,抱起葫芦喝口汤才仰面直脖艰难咽下。那女人把裹着尿布的婴儿放地上去舀汤,婴儿立即大哭,哥哥姐姐忙趴下,边轻拍,边大人似的哄:“喔,乖,别哭,别哭。”

近百人吃饭,却没有原来农村饭场的说笑声,好像大家都哑了,只树梢的喇叭高唱着“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歌声激昂,音律悠扬。喇叭声停息的片刻,我听到树上有一只知了叫,时令已是晚秋,叫声无力,带着凉意。那应是村中惟一一只知了,因为再没别的树,知了无枝可依。

我们三个各掏出一张顿票,交给一个好似干部模样的人。他吩咐炊事员找碗、舀汤、铲菜,还说了句农村人待客时常说的话:“没菜啊,随便吃吧。”给我们每人一大一小两个碗,都是灰黑的没釉的陶器,粗糙,也不圆,沾满污渍。大的盛汤,小的盛菜。我们碗里的菜比别人稍多。让我们坐灶前吃,那里有几块土坯。汤里和(huò)红薯面,很稀,下红薯叶,熬成了黑水,放盐少,不咸。菜是红薯梗(即红薯的叶柄),没切断,倒放了足够的棉籽油,炒得有滋味。红薯蒸裂了口,皮上带没洗掉的泥,也许因为太饿,觉得比学校的红薯好吃。正吃时,那位干部或许意识到我们是中学生,不能和本村的老弱病残一样待遇,就从盖着的蒸笼里抓出三个窝头,给我们每人一个,同时看看外面,对我们挤挤眼,意思是“别吭声,吃吧”。那是红薯面窝头,可能兑有十分之一白面,捏得小巧玲珑,闪闪发光,恰似扑克牌里的黑桃AA。吃罢饭,殿里的柴烟、蒸汽已经消散,我看清了墙上原有的线描涂色的画,画的是地狱,青面红眼、尖头竖耳的鬼怪正折磨赤条条的人:爬狼牙树,扔滚油锅里炸,头朝下用锯在裆里拉……阴森森的,看着瘮人。我问那位干部:“这墙咋不用石灰水刷刷,把画盖住?”他说:“都大跃进去了,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累得正走路都睡着了,谁有时间干这。”

饭后,打个饱嗝儿,我们继续赶路。那个爷说:“真是进共产主义了,各取所需,到哪儿都有饭吃。”那个姑说:“还没进,真到了共产主义,一天还要吃一个苹果哩。”

……过不多久,不要钱的饭食难以为继。又不多久,农村的食堂断炊,大饥荒开始,饿死很多人。这是后话,不提也罢。

2004年9月29日初稿

2005年3月21日改定

附:致王剑冰信

《那些天,吃饭不要钱》在《散文选刊》选载后,该刊主编王剑冰先生转我一封河北读者的来信,指出吃食堂时唱《社员都是向阳花》于事实不符。我的复信如下:

剑冰兄如晤:

所转读者来信收到。他说的是对的。我也知道《社员都是向阳花》确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传唱。其实,吃食堂时唱的是《社会主义好》。那时,到处都是歌声,唱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写那篇东西时,曾反复掂量,若说唱《社会主义好》,怕发表出来有点“那个”。社会主义确实好(当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谁也不能否定,而“人民公社”早已被否定。个中衷曲,读者不察,提出批评,良有以也。文学不是史学,在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尚且可有一些虚构,把一支歌提早唱一唱,总是无伤大局吧?不知我说的对否。

来信说,食堂只存在“一、二年左右时间”,不确,起码在河南南阳,它一直苟延到1961年初才散伙。记得那年春节,还乡过年,每人从食堂领到20个饺子。食堂的历史,前后近四年。

我将给这位读者去信,向他说明情况,并致谢意。

专此布达,顺祝

大安

同宾

2005年8月6日

同类推荐
  •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她们的爱情,是灯火阑珊中的惊鸿一现,忽闪忽灭;她们的爱情,是清寂禅寺里的钟声,惊心动魄,使人无法忘怀;她们的爱情,是响在窗外的铃声,岁月只是匆匆过客;她们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欲说还休。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是悲是喜,是欢是愁,是鲜花,还是沼泽?
  • 帆挂长河

    帆挂长河

    本书为作者诗文选,曾被人评曰:“集半生之年,凝心血之花。”之作。细腻笔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平凡而不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生活的真谛。
  •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本书以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散文的内涵,吸收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 三边情愫

    三边情愫

    本书是革命老区三边的风土人情及作者对三边人民的深切情感的散文集。
  • 好说歹说

    好说歹说

    文坛怪才阿城、陈村担任主持人,与文艺圈各路高手共同打造十二场谐趣对话。神侃对手包括姜文、洪晃、朱德庸、史铁生等人。话题不拘一格,既有关于生命的哲理性体认、对爱和快乐等人类情感的溯源;也有对语言文字和音乐影像的生动考察;抑或闲聊惬意的旧时光、身边的新动向。看似庞杂随意,但在话语的交锋处时有火花闪现。
热门推荐
  • 上古剑歌

    上古剑歌

    诺伊年历1835年,星空下十二守护者集合了整个东西大陆的巅峰力量和智慧以及无数前人先辈的经验和教训,打破了魔鬼屏障。伊顿港口剩余的勇士们准备立刻赶往各自的种族,传递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而吟游诗人们也准备奔赴各地吟诵他们的事迹。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悠悠地响起:“愚蠢的人类,你们亲自打破了神之庇佑的屏障。吾以破坏之神的名义起誓,不久的将来,迎接你们的将会是无尽的等待和连绵的战火。”
  • 玄武侠

    玄武侠

    几千年前古人就有修道成仙的传统,曾经涌现出大批武功卓著长命几百岁的真人。他们羽化成仙以后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大汉初年,朝廷信奉黄老哲学,民间追风,万众修仙,在前人智慧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大侠成长起来。西楚霸王项羽,天生奇经八脉异与常人,他根据自己多年战斗经验撰写了《霸王诀》,影响了几代人,其子项龙习《霸王诀》练以后雄霸天下。此时佛教已经创立三百年,佛家弟子不断往中原渗透,从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道、佛、儒互相碰撞融合的局面,孕育出无限的奇闻趣事。
  • 呆瓜学霸:快过来!

    呆瓜学霸:快过来!

    当低情商学霸遇上路痴女强人时会发生什么事呢?“你情商能高些吗?”某女一脸的无可奈何。“可以啊,你过来。”某男勾了勾手指,待她走进后,直接俯身吻了下去。“唔————”剩下的只有唔唔的声音……
  • 小娇妻,快到碗里来

    小娇妻,快到碗里来

    一夜过后,她不知道他是谁,得知她有了孩子而且偷偷的生了出来,为了龙家血脉,他不得不费心寻找。找到她,她却对他相当陌生……没办法,只好潜入她的家,为了她,为了孩子,他情愿从一介高高在上的大总裁沦落为契约“奶爸”。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他的,就算她不记得那一夜入的究竟是谁的口,但是,这个女人,永远逃不掉!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那些相遇与奇迹

    那些相遇与奇迹

    十年的喜欢,大学生活后的相遇,我在努力追赶你.一直到和你在一起都感觉那么不真实。
  • 都市升仙传

    都市升仙传

    陈飞在一次睡觉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13年前高中时代,虽然不学无术,但依然靠着穿越前玩的一款网络游戏积攒资金,过着悠闲而休闲的生活。高中时带自己从小长大奶奶去世,整理遗物时偶然获得一块羊皮卷轴,重此开始自己崭新而不一样的修仙人生。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英雄联盟记事录

    英雄联盟记事录

    我叫姚敬轩是一个沉迷于电子竞技游戏的学生心想着毕业了混混日子能有份工作有媳妇就能平平淡淡过了这一辈子了天意弄人我被卷入了一个叫做英雄联盟的空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努力上进锻炼就是死路一条但是这个空间很真实………………………………
  • 末世之回家的路

    末世之回家的路

    王萌从小到大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同的地方,而且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她的生活始终是两点一线,就算偶尔有些偏差,也会被快速纠正过来。或许是因为长期被束缚在父母身边,又或许是传说中的叛逆期到了?王萌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填了一个距离家乡十分远的地方,远到父母都没可能送她去学校。登上离家的火车那天,王萌的心情非常复杂,兴奋,激动,还混着一点惆怅和悲伤。但是转念一想,几个月之后自己就会回来,而且,早晚她都是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早晚,都要适应。只是她没有想到的是,离家的路顺畅无比,但回家的路,却要历尽艰辛,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切看女主如何携带空间与忠犬男主一起征战末世!(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