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1900000035

第35章 近现代外国教育制度(2)

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文法学校的等级性也十分明显。1869年,专门研究文法学校的汤顿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按社会阶层开设三种中学的建议:

第一类学校为大资产阶级子弟而设,实行寄宿制,注重古典学科的教授,以升学为目的,学生离校年龄为18岁。

第二类学校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注重现代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主要培养军队、医务、法律、文官、工程和商业方面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英语、政治、经济学、数学、科学,学生离校年龄16岁。

第三类学校为下层平民子弟而设,注重计算及书写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职员、文书之类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门外语、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学生离校年龄为14岁。

这一制度显然是为上层资产阶级设计的,它保持了贵族的特权,同时为专业人员和富商开辟了新的受教育机会,而不利于工人阶级。当时议会没有通过,但对后来英国中等教育类型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方面,这一时期,英国的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高等教育仍然通过中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大学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有贵族、资产阶级的后代。英国着名的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创立于1168年,剑桥创立于1209年,这两所大学被称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它们最初是由城市中的学者和学生团体组织而成的,不久便由教会控制。学生主要是上层社会青年。这两所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和神学。

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教育处于大变革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管理,成立了皇家大学委员会(1850-1852),目的在于改革旧的大学章程和条例,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法案》。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

在教育领导体制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着,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2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839年,英国政府首次设置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监督补助金的分配。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初等教育的机构。关于中等教育问题,仍然通过不定期的组成各种委员会的方式进行调查、处理。但到1899年,为彻底解决中等教育领导权问题,废教育局,而建立由议会直属的“教育署”,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四、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即《福斯特教育法案》)

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事实上,工人阶级子女中,6岁至10岁和10岁至12岁儿童的在校注册人数分别仅占五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实际接受教育的人更少。这种状况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引起英国各界的关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为《福斯特教育法》(theForsterACt)。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福斯特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为: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

(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

(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

《福斯特法案》的颁布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

(二)1902年的教育法(即《巴尔福法案》)

英国自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后,为学龄儿童接受6至7年的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础。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90%,大部分儿童能受到6-7年的正规教育。很多学校面临需要为儿童提供高一级的教育的新问题,发展中等教育成为主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1902年议会通过了保守党政府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该法案史称《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theBalfourEducationACt)。它对英国后来的教育领导体制与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巴尔福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为:

(1)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2)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局的职责。

①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普通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②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③地方教育局对私立和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

④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巴尔福法案》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的全国性合作体系,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状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英国的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1944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成为英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巴尔福法案》授权地方教育当局兴办中等学校的权利,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但是,这一法案并没有建立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的公共教育制度。初等教育限于16岁以下的儿童,对14岁以下的儿童实行强迫义务教育。此外,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双轨制度仍然没有消除,公立初等学校和私立中等学校(公学、文法中学)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社会鸿沟。下层劳动人民子弟能进入中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1907年教育署规定,从地方教育当局接受公款补助的中等学校,必须留出一定比例的免费名额(通常为四分之一)给来自公立初等学校的学生。由于名额有限,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到1914年,初等学校的学生只有6%左右能够进入中学

(三)1918年的初等教育法(即《费舍法案》)

1914-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衰落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有增无减。在斗争中,英国统治者进一步了解到德国广泛实施国民教育卓有成效,从而考虑应对英国国民教育的不完善进行改革。1918年,英国通过了以文教大臣费舍而命名的费舍教育法(theFisherACt),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

《费舍教育法》主要内容有:

(1)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地方政府必须资助开办幼儿学校或幼儿班,以利于从小发展儿童的体质和智力。

(2)义务教育年限延伸至5-14岁,分初等学校为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主张在初等学校贯彻“新教育”的主张,教学内容注重贯彻“儿童中心”原则,以活动课程和艺术课为主。

(3)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4)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学校(学生年龄初为14-16岁,后改为14-18岁)。

(5)改革考试制度。精简后的校外考试分学校证书考试(16岁)和高级学校证书考试(18岁)两种。

(6)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工。

《费舍尔法案》初步确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各种职业学校的公共学校系统。然而上述学校的学生多为劳动人民子女。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仍然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作准备。

(四)《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与《诺伍德报告》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但这是一个与初等教育不相衔接的中等教育体系,不利于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等教育。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儿童40%升入中学,而对劳动阶层的子女来说,这一比例只有10%。至于升入大学的比例相差更大,前者是后者的6倍。1924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尤其为了顺应社会上普遍对中等教育的要求,工党政府提出“人人受中等教育”的主张,并任命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教育进行调查,提出发展中等教育的建议。这个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1年间3次提出报告,统称《哈多报告》(HadowReports),其中以1926年的报告影响最大。

《哈多报告》主要内容有:

(1)小学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PrimaryEducation)。

(2)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5岁。

(3)完成中初等教育的最低年限是15岁,与义务教育年限相同。

(4)报告建议以11岁为界,将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个阶段。11岁以前的初等教育又分为招收5-8岁儿童的幼儿学校(InfantSchool)和招收8-11岁儿童的初级小学(JuniorSchoo1)。在初级小学之后还要附设高级小学招收已达11岁但末考取中学的学生。高级小学的学生读到13岁可以转到属于中等学校性质的职业学校。

(5)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法中学,包括所有学术性中学,设文理两种课程,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另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中学,教学偏重于应用或实践,设文科或工科。

哈多报告的建议当时虽末实现,但对后来英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重要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有三分之二的初等学校根据哈多报告作了改组。

1938年,英国又提出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SpensReport),主要是根据对英国当时存在的公立学校的调查提出的建议。

这一报告认为:

(1)教育必须切合社会实际需要。为此,在中学课程中应增加更多的有用的和有兴趣的学科,这些科目可按选修课开设。

(2)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等学校应加强技术教育,建议开办一种招收11-16岁学生的普通中等技术学校。

(3)中学与小学的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广泛建立现代中学是使低层社会的青少年受到中等教育的重要措施。报告支持在1926年哈多报告基础上建立的一些现代中学。

(4)报告明确提出成立在同一种学校中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多科性中学(MultilateralSchoo1)。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发展起来的综合中学的最初提议。

(5)报告在提出设立上述中学的同时,又明确提出,应让儿童从11岁开始从不同类型的某一种中学里接受不同的教育。儿童能进入哪一种类型的学校,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并认为智力的不同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观点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1941年,以诺伍德爵士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又提出《诺伍德报告》(NorwoodReport),其中心内容就是从理论上论证不同的儿童应进入不同的学校。

报告指出:

(1)具备理论智力的儿童应上文法中学。

(2)对应用科学技术和装饰艺术发生兴趣的儿童,应该上中等技术中学。

(3)接受具体事物比接受原理更为容易的儿童,则应上现代中学。

可见,“人人有权接受中等教育”的实质仍是一种不平等的中等教育。

(五)1944年的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案》)

同类推荐
  • 享受思维的盛宴

    享受思维的盛宴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热门推荐
  • 逆道破荒

    逆道破荒

    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天地间生存着无数抗争着自然的生命,他们各型各色千奇百怪,多则同居,少则独行,其中有着两个强大的种族,主宰着这片大地,他们分别是人类和妖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山海经》妖之始,命之魂,万物共存,人与之生?故事就发生在了这一特殊身份之上...
  • 等你回到原来

    等你回到原来

    三人同桌,竟然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她内心究竟要选择谁?三年竟差点成永别,她是否能挽回原来的他。
  • 娲皇传

    娲皇传

    神话和历史细分来说,神话就是神话。越传奇越显得美妙无穷~
  • 拐个王爷当夫君

    拐个王爷当夫君

    喝凉水噎死的陶依然穿越时空刚上高冷妖孽小王爷从此誓要把妖孽王爷纳入自己的名下某王爷:我只是着凉有些头痛为什么要脱衣服某女:我这是对你的身体负责快让我看看有没有转移到其他地方某王爷扶额感冒也会转移吗·····听说丞相女儿喜欢王爷······哎呀我去这必须扼杀在摇篮里什么小荷花,白莲花通通连根拔起以绝后患·····
  •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

    在相同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相同的从生到死,但每一个人都书写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有的人碌碌无为,贫穷一生;有的人叱咤风云,经天纬地;有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泽被后世;有的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青史留名;有的人留下了瑰伟的艺术,光烁古今;有的人创造了华美的篇章,留传万世。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之内,人生的道路如此截然不同?人的命运竟会出现如此天壤之别?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于人生的掌控、对时间的利用。无数事实证明: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先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钟,让每一分钟时间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 将军快到碗里来

    将军快到碗里来

    沈孟年一生戎马征战沙场,却不想最后竟被一个小丫头片子算计,入了那什么学院当了个武术先生,天天与一群小萝卜头待在一起,日子过得好生无趣!柳青芜作为大齐王朝最受宠的长公主,上有皇帝太后宠着,下有一众宫女太监哄着,闲来无事时给婉贵妃使使绊子,逗逗小狗吱吱,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可自从办了皇家学院后,这般美好的日子便到了头了。左有一群不听话的小萝卜头闹着,右有一只冷面将军冷眼相待着,日子过得灰常苦逼。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冷面将军的秘密……她想,该是他欠债还钱以身相许的时候了!
  • 英雄们的战争

    英雄们的战争

    如果我们的生命就像是小草,随意的就可以践踏、消灭的话,那么,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武器,默默的死在这个漫长遥远的征程之下。——陈东-波拿巴语录。
  • 城市炼金师

    城市炼金师

    陈鸣在一次倒霉的事故后成为了神奇的异能者.想要点石成金?知道了黄金的原子排列式又有何难?想变出一把沙漠之鹰?那你最好能给我相同质量的白钢.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是一部异能界可歌可泣的宏伟历史。强势的中国异能局,独眼侠带领下的美国自由联盟.神秘而又残忍的基督教会...当人类遭遇大劫,超级英雄们横空出世,希腊众神的后裔,复仇者联盟,金刚狼......陈鸣与他的伙伴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朋友们关注与收藏小田的故事。我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 穿越:御赐王妃

    穿越:御赐王妃

    ================================================因为无法面对男友的死,她选择了殉情这条不归路。没想到,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穿越到了自己的前生。虽然,她见到了那个朝思暮想的男人。遗憾的是,那个貌似神非的男人,却没有了昔日的温柔和痴情,洞房花烛之夜就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他是琼花国的太子,是未来的储君。可是,他也是琼花国最不幸、最屈辱的男人……他把自己对父皇和妖后的满腔仇恨,都发泄在了这位御赐王妃的身上。他把自己受到的屈辱,都化成了手里那根上下飞舞的皮鞭,狠狠地朝着那个披着嫁衣的女人挥去……============丹青梦书友群72588994《满》丹青梦书友二群76155905《满》丹青梦书友三群42116538《满》丹青梦书友四群86992970《满》丹青梦书友五群10805562《新建》丹青梦书友六群1044069716《新建》丹青梦书友七群115135477《新建》丹青梦:705498099====================================《奉子新娘》http://novel.hongxiu.com/a/102828/《四指王妃》http://www.*****.com/?a/111622/《妈咪,我们要爹地》http://www.*****.com/?a/95874/
  • 虚拟英雄

    虚拟英雄

    最新发售的游戏《realhero》在内陆大火,孙泉这个标准宅男怎么会放弃这个好机会,他迫不及待的买下了游戏却发现,整个游戏原来是一个拥有高智商的设计师对人性的挑战。只有当人们找出设计师的身份并击败他,大家才能离开。孙泉会是那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