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1900000012

第12章 两宋时期的教育制度(2)

宋代经三次兴学运动,官学制度更加完备,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地方学校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这些学校就其性质而言,有普通性质的学校,有专科性质的学校;就其程度而言,有相当于初等的学校,也有相当于高等的学校。而且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间还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制,州县学生可以逐级升入太学。

(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宋代教育行政制度沿袭唐制,并有所发展,建立了专门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官学的发展,至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为了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或提学),负责管理所属州县教育,包括遴选考察教师,督察学生课业,主持和协调科举事宜。这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开始。

(三)创行“学田制”

汉唐官学由政府拨给经费,数额是不固定的。宋自仁宗始,经神宗、高宗各帝,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为“学田”,由学校经营,以田租赁收入作为固定办学经费。此项制度,元明清三朝皆袭用之。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对学田的经营管理也就成了学校一项重要事务。南宋时学田四界普遍树立石碑,言明亩数、佃户及地租,学校有专门机构掌握地租钱粮。

(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1.对教师

宋代严格选任教师,太学选聘着名学者如石介、孙复、胡瑗等为教授,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每一课程由两人讲授,“以较优劣善否”。地方官学教师则实行考试选差,熙宁八年(1076年)“诏诸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试大义五道,取优通者选差”(《文献通考》卷四十二)。从此,在地方官学教师的选任上改变了以往由地方官聘任的办法,形成一种新的“考选教官”制度。

宋代学官还实行定期考核,三年一任制度,满一年一考,根据三考结果,决定其升迁或贬斥。学官考核纳入全国官吏考核体系,注重结合教学实绩。如大观元年(1107年)规定“以地理远近,生徒寡众,量其难易、劳佚,旌别教官”(《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四册)。

2.对学生

第一,放宽了入学等级。宋代官学对学生的等级限制逐渐淡化,并有科举“当选擢寒俊”之说,一般平民子弟有了更多的读书仕进机会,和隋唐比较有了很大进步。以国子学为例,唐朝国子学限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宋改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俊秀者均可进入太学。南宋高宗时规定,州学生修满一年及落第举人经考试入太学肄业,则进一步打破了太学的官品限制。

第二,制定了严格的学规。宋代太学及州县学均制定有学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元丰元年(1078年)颁布了《太学令》140条,规定太学生升舍必须参考行(操行)艺(学业成绩),设学正执行学规,有犯规矩者,处以“五等之罚”:轻者关暇数月,不许出入;重者前廊关暇;再重则迁斋;再重则下自讼斋,自宿自省;又重则罚以夏檚(楗),屏斥终身不齿。措施虽严厉,仍体现教育为主的精神。州县学规以《京兆府小学规》为例,其中规定:生徒入学,先见教授,交出家长履历及保证书,然后注册;在诸生中选若干学长,代师授业并检查诸生过失;教授每日讲说经书三两页,出课诗赋题令生撰答;诸生学课分为三等,按程度制定学习进度;学生犯过按年龄及过大小惩罚,或扑挞,或罚钱、记过;岁时给假各有日限,违假过限报告家长。从该学规内容可知宋代地方官学并非虚设,学校有完整的教学和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3.对教学

教材的更新。宋代普通性质学校的教材仍然以“五经”为主,王安石兴学时颁行《三经新义》为标准教材。南宋以后,朝廷推崇理学,由于理学家提倡“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于是“四书”的地位上升,与“五经”并列为钦定教材。朱熹着《四书集注》后,《四书集注》成为必读的教科书。

“三舍法”和“积分制”的实行。“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这种教学管理办法是王安石创立的,目的在于整顿太学,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和教学质量。以后各专门学校及地方官学也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三舍法。崇宁兴学恢复太学三舍法,并将三舍法推行到州县学及其附属之小学。通过逐级升舍,县学生可升为州学生,州学之上舍每年秋贡入辟雍。这样,州、县地方官学通过推行三舍法与中央官学联系了起来,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的学制,在教育管理史上属于首创,改变了以往中央和地方官学没有直接联系的状况。

南宋时,为配合三舍法创立了“积分制”:月考优等积1分,一年10次月考累积8分以上者作为升舍的重要依据。此类似今日学分制的计分方法与平日行艺的考查,皆强调平日的教学与管理。平日“行”指率教不戾规矩,“艺”谓学业成绩。其考查由斋长或学谕负责,逐日登记,一季末送学谕、学录、博士及司业、祭酒处逐级审阅评定等级。崇宁三年(1104年)规定,外舍生入学5年不曾公试入等第,及内舍已降舍又一试不合格者,除籍退送。三舍法进一步同降级制度和学籍管理结合起来。

(第三节)两宋时期的书院制度

一、宋代书院的产生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是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当时有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实际就是皇家图书馆,与专门进行教育学术活动、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是有明显区别的。

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的动荡和需要。唐末五代数十年间,“兴干戈,学校废,而礼仪衰”,许多读书士子穷居草野,无由显身,私人书院有所创立、发展。第二,书籍集聚和传播。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积书、藏书多,而在唐朝以前,书籍非常难得,唐以后造纸术达到一定水平,书籍才有了印刷、复制的条件。第三,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秦朝虽禁私学,但私学禁而不止。汉朝以后,私学一直与封建官学并行发展,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唐代私人设置的书院有聚徒讲学活动,正是历史上私学的继承和发展。第四,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至魏晋隋唐而大盛,佛教徒每就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修道讲习之所,并定有详密的学习和讲授佛经的规程,使用记录大师讲学语言为“语录”等办法,书院学则的制订,教学活动方式均受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专门进行教育学术活动的书院最先出现在民间。民间藏书的书堂、书屋、书舍与私人教学的书馆、精舍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学者讲学说书、学子读书求学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这就是民间最早的书院。这些书院的出现,大约在唐代的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年),比较着名的有:贞元间进士张九宗在四川遂宁创建的遂宁书院;贞元进士幸南容在江西高安创建的桂岩书院;元和年间李宽在湖南衡阳创建的石鼓书院,亦称“李秀才书院”,后成为宋初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唐末五代以来民间出现的书院,多由重视文教学术的士大夫或文化人兴建,负责人山长和教师都不是国家任命的学官,而是聘请有学行的学者担任。教师可自由讲论,学术研究也充分自由,学术空气非常民主。学派可自由讲学,问难辩论。可见,书院是继先秦私学和两汉精舍之后一种新型的私学。

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方丈职责极为相似。书院的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要超过传统的私学。其次,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着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许多学术思想和着作都是在书院产生的,所以书院对古代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古代书院最大特点之一。再次,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一般包括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二、宋代着名的书院

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宋朝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士心向学。然而,当时的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它既满足了读书人求学要求,又受到统治者的赞许。

宋初书院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六大着名的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和茅山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人李勃、李涉兄弟隐居庐山读书,养一白鹿,其地遂称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就其地建学馆,置田产,以国子监教授李善道为洞主,有学生百余人,称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请赐国子监印本九经供学子研习。当时称白鹿国庠。何时改称白鹿洞书院史载不详,只笼统地说是宋初。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是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重修以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请皇帝赐《九经注疏》,增购图书,置建田庄,亲定学规,亲自讲授,质疑问难,使其盛极一时。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辟书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诏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各种图书,岳麓书院因此而名闻天下。后大师张栻主教,以“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使之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朱熹曾会讲其中,听讲者多达千余人。

同类推荐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本书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文集。全书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省一级和地方高等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四编,选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等近500人的论文。
  • 学与教的变革

    学与教的变革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内容涉及作者多年来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主题,主要有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原理,珠心算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成功智力理论的应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崛起。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热门推荐
  • 口袋妖怪绮丽谭

    口袋妖怪绮丽谭

    意外穿越到口袋妖怪世界岱柑岛的小松希,在观看小智挑战橘子联盟首席训练家勇次的直播后,决定带着青梅竹马伊布挑战城都联盟。目标是,白银大会优胜!
  • 九玄帝尊

    九玄帝尊

    【新书《九龙玄尊》已经上传,希望兄弟们可以去收藏一下!】玄天大域,天地玄元之力乏善可陈,帝途断,枭雄乱。纷争乱世,大能辈出,元脉闭塞少年方遥,受尽欺凌,至亲离去。偶遇强者,方遥天赋回归,从边陲小地走出。一时间,风起云涌,方遥之名如同彗星一般崛起,响彻四方大域,超越一个个大宗门、大家族的天骄!书友交流群:514977899
  • 长路漫漫,你在我安

    长路漫漫,你在我安

    一个男孩不小心弄丢了他这辈子最爱的女孩,有很多人告诉他,那个女孩已经死去了,可是他的心里一直坚信着那个女孩一定还活着,而且总有一天他会接那个女孩回家的,发誓再也不会把她弄丢了。有一天他真的找到了女孩,可是女孩却把他忘记了,而且有一个交往了七年的男朋友,他以为他会过的很幸福的,可是他发现了一个阴谋。那天女孩被推下海,男孩等不不顾身也跟着跳了下去,他倾尽全力的去保护着女孩。女孩被救起来后男孩发现她失忆了,或许忘记过去对于她来说是上天安排的最好的选择,所以男孩欺骗了她,将她很好的保护起来,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 武炼风云

    武炼风云

    你可曾记得那第一妖孽天才“洛阳”,你可曾记得那倾国倾城的第一美人“姬芊泷”?寂寞一许,埋藏多年,而来风云再舞,剑气再凝,破虚空,斩乾坤,天玄大陆,我纵横。只手遮天,只手握地。我名步凡,我将不凡踏上不归之途,决战枭雄之路任人生坎坷不平,也不甘平庸一世【交流扣扣:3102532957】我狂,我傲,我笑,我嚣一杯酒,兄弟情,做自己的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
  • 烟火奇缘

    烟火奇缘

    灵魂出窍之事,也可以说是离魂,是准心理学上一种最怪异的现象之一。灵魂出窍依然可以是一个仍然在生的人,据西方一些灵魂学家所说,是真的存在于世上,其中又以发生在泰国和菲律宾等地方特别多,但至于其原因,则至今仍未清楚。不过,这些出窍的魂魄,肉眼是很少见得到的,通常它们都只是以声音形式出现。当灵魂出窍,当烟遇上火,于是就有了奇缘。
  • 酷哥少爷靠边站

    酷哥少爷靠边站

    黄萌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自己的未来~还有爱上她的那个他~一切都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 素面朝天

    素面朝天

    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本书正是借由陈雨橪的个人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陈雨橪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雨橪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在万物重生的早晨,来到静寂无声的窗前,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 九绝剑歌

    九绝剑歌

    以诸天星斗命名的各大仙城暗藏怎样的玄机?巍峨的灵山为何名为封灵?广袤的南域为何魔炎四溢?遥远的东海为何无人可达?这片朦胧的大陆为何偏安一隅?传说中的北境与西洲又在何方?少年丹田中的神秘奇物又将揭开怎样的惊天秘密……且看身怀三大奇物的异世少年如何凭借手中之剑,于修仙路上夺机缘、战天骄、诛邪魔、破万载弥天牢笼……直至纵横大陆,称霸诸天,以敌之鲜血与白骨,铺就一条无上至尊之道,吟动九绝剑歌!何为九绝?何来剑歌?答曰:九之为极,一歌一剑,一剑一歌。人挡杀人、仙挡杀仙,漫漫仙路,无我无仙!恢弘精彩的故事,敬请期待《九绝剑歌》!
  • 邪王魅妃凤逆苍穹

    邪王魅妃凤逆苍穹

    她,洛家的二小姐,为了找到自己的父母,医治身上的寒毒,穿越到异世……当天之骄女遇上天之骄子,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弑道葬天

    弑道葬天

    古道有三族,以天道而葬之,咒其灵,封其身,灭其魂,是为逆族,三族共愤之,以血伐道,虽崩其意,但轮回常在,万古不灭,三族被灭,而怨气长存,以其三族凝一滴圣血,誓碎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