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1400000008

第8章 郭沫若与中国20世纪学院派文化的分离

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题目,特别是“学术”的意义在当今中国社会又被重新推崇、被强化的时刻,我们将郭沫若这位文化巨人置放在“学术文化”发展的背景上来加以认识,这里可以重新思考的东西就十分丰富了。

在目前一般可以理解的意义上,我们都会为郭沫若在20世纪中国学术事业中的贡献而感佩不已。仅仅可以罗列出来的反映郭沫若学术贡献的领域就有: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国古文字研究、考古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等等。以上这些研究领域当中,郭沫若一经涉足,往往都有重要的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并由此而成为了相关学术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都是郭沫若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共识。

但是,我们却也可能在对郭沫若学术意义类似的肯定中忽略了另外一方面的重要事实,即郭沫若进入学术研究的方式与一般学术人的明显的区别。

我认为,郭沫若的学术活动与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特别是与这一文化的主流-学院派学术追求恰恰呈现了重要的分歧。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追求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当中,知识分子角色出现了由“王者师”向着“专门家”的历史性转换。随着从事学术活动的知识分子从现实官场被剥离,现代学术事业开始与现代政治事业相分离;也随着现代学术的主要活动空间出现在了集约化的现代教育机构,因而又出现了学术活动场景与一般社会生活环境的分离,这样的分离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学术的主流必然出现在大学学院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就是这一学术追求的主体。

学院派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两重分离——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社会便从根本上构建起了他们的姿态:“学术”是一种相对独立而封闭的围墙内的活动,它不是以对当前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参与为目的的;“学术”也是与知识的传承与整理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它主要是在史料与知识的内部寻找自我的表达,甚至这种史料的梳理和咀嚼本身就足以产生相当的吸引力;“学术”也是一种稳定的人生形式,因而它更适宜那种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思维运行模式。正如王富仁在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代学人的影响时所说:“在这里,文化就是知识,知识越多文化修养就越高,在学校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进入社会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他们的观念中,知识多的人就有理性,因而理性就等于知识。至于情感和意志,则是与理性对立的,它们只会起到破坏理性思考的作用,越是愚昧的人,越被情感和意志的力量所左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他们最重视的是社会的安定。”“不论现实政治统治者把多么荒谬的法规强加于民众,他们也首先做到遵纪守法,并且自觉维护现实的法规,反对因任何原因而违反社会法规的人。”这就是学院派知识分子从事“学问”的精神背景。

郭沫若,除了曾20年代短暂的学院从教外,主要还是作为一位政治文化部门的实际工作者与社会活动家而存在,尽管他并不乏从事书斋生活的机会与能力,但就其总体的兴趣而言,显然还是更愿意作一位时刻关心现实与人生的“社会中人”。

于是,郭沫若从事学术活动的诸多方式均与上述的学院派姿态有异。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从来就不是纯粹“知识”的静态发掘,他总是将“知识”的问题与更广大更迫切的现实问题将连接,甚至,首先就是因为出现了现实的问题,后来才在这些现实问题的推动下进入了历史与学术。在20、30年代中国声势浩大的社会史论战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对其中的问题原本无甚研究的郭沫若主动介入了,为的就是他自己关于中国现实发展的理想,为的就是能够给未来中国以希望的唯物史观合法的地位;为的是驳斥某些以“国情特殊”阻挡中国呼应世界共同进步道路的论调。郭沫若构筑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体系。“想就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对于当时学院派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整理国故”,郭沫若明确批评的就是这一活动与现实的脱节:“国学研究家就其性近力能而研究国学,这是他自己的分内事;但他如不问第三者的性情如何,能力如何,也不问社会的需要如何,孰缓孰急……”直到50年代末,他还在太湖题写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的确,时刻想到“社会的需要如何”,时刻充满为了“活人”的意识,这就是郭沫若学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郭沫若说得好:“为什么要搞历史?不是为了崇拜古人,而是为了今天、明天,找出历史发展规律,用历史上的人民生活斗争教育人民;把优秀的历史人物介绍出来,鼓舞人民;使人们从小就养成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前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我们是站在更高的阶段来回顾过去,来研究历史的,不能被历史俘虏。”

总是站在“今天”并且总是为了“现实需要”的郭沫若,毫不掩饰他在学术活动中的个人兴趣与个性情感。他说:“我自己的兴趣是在追求,只想把没有知道的东西弄得自己知道。知道了,一旦写出过,我便不想再写了。这是我的一个毛病,也许就是浪漫的性格。像编教科书那样的古典风格,我自己很缺乏。”又公开说自己对历史人物研究“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

较之于学院派知识分子力求“客观”、“冷静”的事实陈述,郭沫若显然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思想。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中国当代一位文化名人,郭沫若在学术的许多领域都获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这种成就与其说在学术的某个方面和某些具体的结论,不如说在于他的方法。换句话说,郭沫若的贡献首先应该是思想史上的。”这不觉令人想起我们前些年“学术”意义上升时,关于“思想史”与“学术史”的争论——这一事实说明,就是到了今天,按照“正统”的学术的眼光,“学术”也是与一般的“思想”有很大区别的,而学术活动中的思想的阐发至少也应该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我们似乎必须谨慎从事。

但郭沫若却没有太多的顾忌,他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兴趣、情感与大胆的思想。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比较胆大,对于新史学阵营里的多数朋友们每每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于是,在当年的读者看来,郭沫若的古史研究就是在“繁琐的中国考据学的氛围圈里投下了一个炸弹”,带来了中国史学界的“狂飙突进”。“他那独创的精神,崭新的见解,扫除旧史学界的乌烟瘴气,而为新史学开其先路的功绩,自值得我们的敬仰。”

当然,在学院派知识分子眼中的郭沫若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形象了。例如胡适在《日记》中表示,郭沫若的“新诗颇有才气,但思想不大清楚,功力也不好。”“功力”,这就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关键词,其中包含的是他们对于“知识”本身的无上崇拜。

锐利的见解,生动鲜活的语言,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总是与我们常见的关于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大不相同。自然,其中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商榷的东西。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史料鉴别问题,对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予以充分理解的问题,《十批判书》中历史人物评价及对相关社会历史材料的使用问题,对一些文学现象的具体评价等等,从纯粹学术发展的意义上,这些质疑与讨论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院派学术规范的价值并非就是没有限度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始终作为“社会中人”的郭沫若的自我表达的意义上加以读解,或许就对他的真实而颇有认识价值的精神追求多了一份理解,认识一个杰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其意义绝不亚于信服于他的学术结论。在这里,包括一些显然大有问题的著作如《李白与杜甫》同样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郭沫若精神世界的机会。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李白与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的正确性不一定都那么要紧,重要的是郭沫若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一个文本?在那些明显的学术“犯规”之处,他究竟想说什么?

如果我们考虑学院派学术本身的有限性,考虑到郭沫若这样的“社会中人”介入学术的独特性,那么我们就会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构成以及其中的多种精神状态的价值作出更符合历史的阐释。历史在造就像胡适这样的有地位有身份能够为现实所容纳的知识分子的同时,也造就了像鲁迅、郭沫若及创造社青年这样的“另类”,他们或者家庭贫困,或者怀才不遇,总之是被这个有序的、已经利益分配到位的社会挤到了边沿与角落。郭沫若曾经描述过他们创造社同人与饱受书局老板欺压的遭遇:

有一天晚上我们同到四马路的泰东书局去,随便问了一下在五月一号出版的《创造》季刊的创刊号的销路怎样。书局经理很冷淡地答应我们:“二千本书只销掉一千五。”我们那时则生了无限的感伤,立即由书局退出,在四马路上接连饮了三家酒店,在最后一家,酒瓶摆满了一个方桌。但也并没有醉到泥烂的程度。在月光下边,两入手牵着手走回哈同路的民厚南里。在那平滑如砥的静安寺路上时有兜风汽车飞驰而过,达夫曾突然跑向街心,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比成手枪的形式,大呼着:“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这是一个资本家与贵族的社会,也是一个可以容纳温良、恭谦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社会,但却不会主动给这些没有地位、学历有限的青年以支持。除了反抗,除了从思想与精神上坚持社会改造的理想,划开与既得利益者的距离,除了坚守“人民本位”,挑战既有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秩序,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无从获得了。而一旦他们走上了反抗社会的道路,那么,整体的思维方式就会与“常规”有异。当郭沫若也从事学术性的研究活动,他自然就与学院派的方式不同,在学院派的标准看来,郭沫若可能会常常“违规”,但问题是郭沫若的“违规”又往往与他的创造力同在,而且,比违规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关注和思考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如果说,像胡适这样的学院派开创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的专业追求,那么,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社会派知识分子则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而殚精竭虑,他们并不都是成功的,也并非在所有的时候都坚持了自己的信仰的真实,但作为一个切近社会与人生的姿态,作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无疑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同类推荐
  • 万夜秃笔文集

    万夜秃笔文集

    本文集大部分文章为作者1977年至2006年间撰写,主要内容有:绍兴名人研究、统一战线研究、大禹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这本书,不是游记、游说、传说的故事,它没有误导我们视线,没有欺负我们嗅觉触不到的地方。闭目中的享受,喧闹都市中的教堂,袅袅炊烟的轻叙,我们会忘记滚滚红尘中的繁杂,脚步停止在商贩的吆喝和行人步履间来思想她给我们创造的意境。故事中有无数个说法,你会笑、叹,会流泪、感慨。杨银娣给我们展示人生的一番又一番的通悟。
  •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生活滋味

    生活滋味

    本书收录了作者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包括:“悠长的北京滋味”、“北京文友”、“美食香茗谈风味”、“旅游之乐”等。
热门推荐
  • 缠绵千年恋

    缠绵千年恋

    她拥有全天下最令人瞩目的爱情为了他为了整个家族为了全部的百姓她舍弃自己的生命封印神兽他为了她的离开而自尽千年来苦苦追寻她的他在世间轮回却无意认错人代替了她千年后拥有上天眷顾的她竟悄然醒来找到了她曾今的他然而命运却不给他们机会他已爱上她人她该何去何从?
  • 系统,零

    系统,零

    一代宅男唐燃天,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幸被雷劈死,死去后灵魂却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却意外获得一系统,重生在一个皇室十七皇子身上,从此开始他的争霸大业!
  • EXO依然爱你

    EXO依然爱你

    我们的故事结束了你们再也不是我的英雄她拿着酒杯摇摇晃晃说没醉却一直掉眼泪那一年你们抚摸着她的头发说你们喜欢看她天真可爱的样子你们喜欢看她不问世事的清纯你们喜欢她看她一脸不懂事的样子你们喜欢看她什么都不懂却为了你们装的很懂的样子是啊当年她不懂爱你们对她各种好让她沦陷一步步走向有你你的深渊她以为爱就是付出于是把什么都给了你们你们磨光了她的青春最好的年华后来你们不再爱她了,不再相信她了,甚至恨死了她。也许她自己该走了,不该停留在你们的世界里!再见,也许在一次见你们都不认识她了吧……
  • 生死钟

    生死钟

    百断山为何冲出无尸棺材,为何考古队员发掘百断山全部莫名死去,百断山的地下宫殿为何莫名消失,十几年后,城市中大量出现不干净的东西又是为何?
  • 谁要他赐我万世容颜

    谁要他赐我万世容颜

    两千年前,秦始皇派徐福东渡黄海寻找不老药,徐福却一去了无音讯。两千年后几个人的探险之路竟揭开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扑朔迷离的事件,错综复杂的感情,危险重重的陵墓……让他们陷入了层层迷雾之中……
  • 神简迷踪

    神简迷踪

    我以为这块神简的出现能够解开在我心中埋藏了多年的心结,可是没想到,它所带给我的却是一个个难以解开的谜团和无尽的失去。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世界总是有着无数的谎言,可是如果哪天谎言不存在了,那么真相也就失去了意义。
  • 罪者所执权剑

    罪者所执权剑

    阴暗下的辉煌,狂风之中撕裂,远处无尽浓烈硝烟,点缀着荒凉寂寞的平原。一轮绯红的月,随着日落升起,满目无穷废墟疮痍,是这个破碎世界的叹息。从何处奏起的止战之殇,将扼住战争的咽喉。从何处举起的反抗之枪,将毁灭虚伪的和平。我将手执象征着王者的权剑,背负一切应受恶报的罪孽,立于那万物之始的奇点。
  • 余浮三生

    余浮三生

    我会不顾一切的寻找你,直到你想起一切,并且原谅我为止。“对不起,我爱你。”“第一世,你负过我。第二世,你杀过我。第三世,你让我怎样去面对你!”
  • 卿与君歌:墨锦流年馥不忘

    卿与君歌:墨锦流年馥不忘

    她是三百年前他亲手救下的一条小小锦鲤,自此对他暗许下一颗锦鲤心。他轮回,她不惜一切代价陪他经历人世苦难。第一世,他是当朝丞相之子,她只能远远看着他,爱而不得。第二世,她是骁勇善战的女将军,他是敌国二皇子,爱而不能。第三世,他化身众界不容的魔君,只为救她一命,爱不善终。她爱的萧瑟荡然,他痛的不能自已。忘川河畔,奈何桥前,他抱着满身是血的她说:“馥儿,你若敢死,我就焚了这八荒众界,只换一个你。”
  • 穿越这点小事儿

    穿越这点小事儿

    曲月儿是一个能叉腰骂街的彪悍婆娘,也是被丈夫背叛的糟糠之妻;她从一个蓬头垢发一无是处的38岁妇女,穿越变成了扎着马尾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一切重新开始,她不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