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20800000003

第3章 中医学的组成与特点

一、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一)中医学的基本内容

1.中医哲学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大量地引用元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来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反过来,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而这一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医学的哲学体系,即中医哲学。

(1)物本论。

“物”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物即物质实体,物质是宇宙以及万物的本质,具有运动的属性。物的运动是物内部的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阴与阳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物本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要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2.生理

藏象(包括五行藏象与阴阳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五行藏象学说:藏指藏真,藏象指藏真之象。“象”指抽象,不是形象,后者是解剖学研究的内容。很多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者将藏象解释为内在脏腑活动表现于外的现象,其实是错误的。藏象指藏真之象。“藏”之确立主要来自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整体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五行藏象为系统观,即将人体划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藏象系统,以各自的气、血、水、火、精、神为物质基础,通过各自的经络系统运行气、血、水、火、精、神,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中医藏象概念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模型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上同名的内脏器官混为一谈。

阴阳藏象(气血水火精神)学说:气、血、水、火、精、神既是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功能活动中的产物,气血水火精神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中医藏象概念一样,气、血、水、火、精、神是一个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模型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但主要是从生命物质的基础性、流动性和动态性的角度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从属于藏象学说,也不能与现代医学的同名词等同。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水、火、精、神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学说也从属于藏象学说。

3.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按照症状、体征、证候来建立病因概念,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和主要特点。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发病机理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变机理简称病机、病理,是研究人体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水火失常以及藏系失常等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4.诊法辨证

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辨别其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情况。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藏象、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5.预防治则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摄生。摄生即养生,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既病防变,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消耗,易于治疗和恢复健康。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原则,是治疗疾病的观念和确定治法的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病求因、以人为本、知常达变、顺势利导和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观念。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燮理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形神兼顾、病证相参、因异制宜等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所确定的具体治疗措施,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体现治则。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所谓“理”,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所谓“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所谓“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所谓“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6.康复

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针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整体康复观重视根据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观点,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辨证康复是辨证论治在康复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根据中医学的恒动观,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藏系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称为功能康复观。

(二)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

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养生康复医学三大学科。

1.基础医学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现代中医学科群的基础,其主要内容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藏象、气血水火精神、病因病机,以及预防治则康复等学说。

(2)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法和辨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连接理论与临床诊治的桥梁。

(3)中药学与方剂学。中医传统用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药类物质谓之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方剂,简称方。方剂是根据配伍的原则,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是治法的体现,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临床医学

中医学关于病证的认识及治疗病证的原则、措施和经验等,构成了中医应用学科的主体,并分别组合成为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等临床学科。

3.养生康复医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应用科学。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

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物本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建立在物本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思维形态或方式。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形态,它强调整体、和谐和协调。但中国古代的整体观念带有自发性、直观性和思辨性,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即科学的系统的整体观念不能相提并论。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内外宏微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即所谓“天人合一”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一,就形体结构而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构成的。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每一脏腑都是人体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是属于整体的部分。

其二,就生命基本物质而言,气、血、水、火、精、神是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言之,则为气、为血、为水、为火、为精、为神,实则均由阴阳所变化。它们在变化过程中相互转化,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器官,这种物质的同一性,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其三,就机能活动而言,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使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互根互用,协调和谐,密切联系。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人体各个脏器、组织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五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阴阳五行为系统观,即将人体划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藏象系统,以各自的气、血、水、火、精、神为物质基础,通过各自的经络系统运行气、血、水、火、精、神,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与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一物,整个宇宙都统一于物。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把人的需要和对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①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了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变化。其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人生于天地。中医学认为世界万物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是生命的起源,天地阴阳二元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命之曰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生命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产生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血、水、火、精、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升降出入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其二,人应于天地。人与自然有着共同规律,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在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上又有相互通应的关系。人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导致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均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的影响。例如:

四季气候:“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一年四时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因而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四言举要》)。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腠理开疏,汗大泄;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腠理固密,汗不出。这充分说明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有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

昼夜晨昏:天地气候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律”,而且还有“日节律”。人体气血阴阳运动不仅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如人体的阳,随着昼夜阳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

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生长有南北,地势有高低,体质有阴阳,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时有寒暖之别,故“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受病亦有深浅之异。一般而言,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机能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个体生理机能难以迅即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故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

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导致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3.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行系发挥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行系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行系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的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还通过“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2)整体观念与病理。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行系,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行系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3)整体观念与诊断。

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藏相通,故曰:“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伤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临证验舌法》)

(4)整体观念与防治。

中医防治学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的整体性。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人的机体必须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且和昼夜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曰:“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总之,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纠正那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平衡的错误观点,有重大教育意义。其次,它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对建立、发展现代新的医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医学特别注重“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把人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核心,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当作重要任务。

(二)恒动观念

1.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物本论认为:物具有运动的属性,物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充满活泼生机的,因此,由物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升降运动作用,“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为恒动观念。

2.内容

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天地上下之间相引相召,造成气的升降和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变化。无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变更,乃至消亡,无不根源于运动,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就是说,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不停息地进行升降出入运动,物质世界因阴阳运动而存在。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为无形、有形两大类,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为无形与有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中医学用阴阳运动及其之间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阴阳变化作用的机体。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阳主动,阴主静,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类经附翼·医易义》)

3.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然更新的状态中。“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永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从健康与疾病而言,“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问·调经论》)。“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气血等运行有序和谐,经络功能正常,形肉协调。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是为健康。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

从生理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水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化贯注,以及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

从病理而言,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为害,都会使人体升降出入的阴阳运动发生障碍,阴阳动态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换言之,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出现的一切病理变化,诸如气血瘀滞、痰饮停滞、糟粕蓄积等,都是机体阴阳运动失常的结果。中医学主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

(三)辩证观念

1.含义

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为中医学辩证观念。

2.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阴阳的对立统一,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人体自身的结构、机能,也是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强调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动着的。人体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

上述中医学辩证法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

(1)生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主要表现为藏象学说的整体观;五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观;气、血、水、火、精、神等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与行系生理功能、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辩证统一观等。

(2)病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表现为邪毒伤人,非常则变,既注意内因又不排斥外因的病因学观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内因的发病学观点;五系相通,病变互传,移皆有次,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学观点等。

(3)诊断学的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各系统脏腑器官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这种平衡协调生命过程的对立统一的破坏。因此,在诊断疾病时,不是就病论病,而是将疾病的形成、发展、变化与人体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主张明天道地理,识社会人事,通过事物的相互关系诊察疾病,由外知内,四诊合参,透过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要善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从四诊的初级诊断阶段进入辨病辨证的高级诊断阶段,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4)防治学的辩证法思想。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治疗,主张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治病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时因地制宜,以及注意个体差异而因人施治等。治疗上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外治与内治结合,动与静统一;证变治亦变,承认疾病的阶段性和治病的灵活性,用药应贵于轻重有度,有方有法等。

(四)辨证论治

1.概念

(1)症、证、病的概念。

症,即症状,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它标示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如“心阳虚证”,其病位在心,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这样,病位之心,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心阳虚证”。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1)常用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2)辨证论治的过程。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将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辨证求因”的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再结合地理环境、时令、气候和患者的体质、性别、职业等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

(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要根据不同证候进行治疗。如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就是温病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应分别治以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法。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又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再如,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虽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不光是着眼于“病”的异同,更强调“证”的区别。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主要是直观综合的思维方式,而事物的现象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察已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因此,辨证既要基于感官直接观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现象,又要不囿于感官的直接观察,应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去获取感官直接观察难以取得的资料,使辨证更科学、更全面。

同类推荐
  • 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本书分“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话”、“传世密录”5个部分对中医名家张学文中医世家的学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
  •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
  • 中医自学百日通

    中医自学百日通

    全书共七篇,系统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及推拿学等内容。本书详略得当、编排新颖,将内容按难易程度、知识多少分成100段,以便读者每日学习一段内容,利于自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要决,顺利跨入中医之门。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 不育不孕良方

    不育不孕良方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为不育,下篇为不孕,系统收集了古今中医治疗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的良方400余首,每个方剂均以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来源等予以分项说明。
  • 抑郁症自愈疗法

    抑郁症自愈疗法

    本书独特的思维视角、全新的观念,引导人们由被动医疗转向主动自愈。既然“病由心生”,那么自愈也必然要“从心开始”。《抑郁症自愈疗法》强调只要能突破思维定势,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就可以发现自疗抑郁症的“支点”——快乐。《抑郁症自愈疗法》根据亚弗列德·阿德勒的研究报告,以及心理学、行为学、精神神经免疫学等多学科的智慧,并结合著者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20多种自疗方法,适于所有希望远离抑郁症的人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月光下的苹果园

    月光下的苹果园

    这是一篇只有2万字的短篇小说,以前在起点发表过,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现在试试在创始上发,看看是否符合创始的要求。
  • 济水之南

    济水之南

    济南,这个我们长居于斯的城市,原来,我们并不真的熟悉。小桥流水的雅致民居,老残听书的湖畔戏楼;大明湖上的水上人家,趵突泉边的民俗风情;精工细做的燕喜堂,宾至如归的瑞蚨祥;紫气东来的老书院,市井风流的大观园,这一切都透着旧时代特有的优游、笃定、安详和温暖,这一切,却又随着旧时代的消逝而已经永远地消逝不见。本书让我们经由时间来领略济南的城市历史,感受济南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展示了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包括商业的兴衰,建筑的变迁,文化的烙印,共同复原了这城市背后的城市,复原了一个古老的济南。
  • 候补议员笔记

    候补议员笔记

    恭喜,您被议长选中,成为了议会第998位候补议员,希望您能够在任期内发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为议会的伟大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争取转正成为正式议员!......苏煜表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加入,关键还是个备胎,实在让人恼火啊:“我能申请退出么?”对不起,您的权限不足。......我能知道这个议会是干嘛的么?对不起,您的权限不足。......我能知道议会的成员是谁么?对不起,您的权限不足。......可以,这很权限!那我可以骂人么?哦,议长大人留言,想骂人的话请随意。......!
  • 建设工程法规

    建设工程法规

    建筑工程领域所涉及的法规内容繁多,而建筑法规类学科的教学课时较少,加之法规不断完善,其更新速度较快,教材课本难以同时跟进。故为了学生能够较容易掌握这部分信息,开发此书。
  • 雨桐树沐凡尘

    雨桐树沐凡尘

    苏雨桐和兰沐凡高中同学,毕业后,苏雨桐上了不理想大学的不理想专业历史,兰沐凡继续复读,爱情萌芽。苏大二的时候,兰去了韩国学音乐,两人确定为情侣。兰被星探发现,却并未去试镜,回国受到苏雨桐劝告,之后,兰顺利通过选秀做练习生。两人几乎失去联系。大学毕业后,苏找了份兼职继续跨专业考研,一年后,考上中文系,几乎同时兰在韩国成功出道。因为避嫌,三年时间,兰没有和苏交往。苏上研三年和张弘毅同桌,临毕业前夕因醉酒被张玷污。而这时,兰与公司解约,见到苏求婚,却被告知八年后再相见。苏走进军营,见了豪门公子赵留洋。赵对苏一见倾心。这时的兰已成立个人工作室,并传出了和韩国红星金贤花的绯闻……
  • 尸鬼纪

    尸鬼纪

    2070年,一群奇异的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它们凶狠残暴,拥有这超乎常人的力量,并以人类为食,让人类濒临灭绝的危机,这类生物我们称之为尸鬼。
  • 继承者:盛世婚宠

    继承者:盛世婚宠

    她替姐出嫁,嫁给了全市集美貌、才华、多金于一身的豪门总裁,只是可惜……总裁有点傻。他为家族装傻,娶了一个平凡、平庸、一无是处的少女大学生,只是貌似……少女有点萌。
  • 恋上一个男孩

    恋上一个男孩

    在我12岁那年,一次的意外让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并默默地发誓一定要找到他。然而我的梦真的实现了,我找到了他。从此我们开始就有了未来。谁知后来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考验,但老天还是被我们打败了。
  • 三天读懂金融学

    三天读懂金融学

    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金融学复杂而清晰的世界版图,兼顾了“快速学习”和“深入了解”两个方面。书中提供了活生生的行业数据,并以统计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让人无须分析对比,就能迅速掌握金融行业的真实情况。
  • 仙路道途

    仙路道途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华浩土经历过无数劫难,其中物种交替,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几经易主,终于到今天,天下太平,人心向善,路不拾遗,民风之淳朴,生活之安乐实乃数千年罕见哪。夏国,东南方的偏僻小国而已。因盛产一种晶石,传说中的神仙中人时不时会出现与凡人交易,或用高价买下晶石或赐予凡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益寿延年。柳村就与一座不大不小的矿山相隔,柳村的村民以长寿而闻名夏国。在柳村,所谓的神仙中人人流如织,甚至一些村民还和这些修真者交上了朋友。柳村不知多少年前,由一位在朝官员退隐而立,不过百十来口,却人人都是饱读之士。柳村就这样在这种环境中,悠哉悠哉的任时光匆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