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3400000032

第32章 狄仁杰与武则天

狄仁杰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晚年,可谓地位尊贵,身名俱隆。尽管如此,他仍不惜耗尽自己的才智心力为国操劳,这种不凡的品格赢得了万民敬仰、千古流芳的美誉。

神功元年(697)至久视元年(700),是狄仁杰一生中最为平稳的三年,就像一只大船,经过长期的风浪颠簸,终于靠上了风平浪静的港湾。然而狄仁杰却并没有放纵自己,虽然政治上比较平稳,繁忙的国事却使他不得片刻安宁,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时时操心军国大事,思考着安邦定国的方略,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狄仁杰这一时期的平稳生活与整个政治形势的平稳有直接关系。晚年的武则天变化很大,怀疑一切的心理渐趋平稳,她的注意力不再放在防止宗室和朝臣谋反问题上,因而她结束了酷吏政治,使得朝臣们的安全感大大地增强了。这一时期突厥、吐蕃频繁地侵扰边境,如何对付外来的威胁使她不得不加以关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时常困扰着这位女皇帝,这就是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子弟与李显、李旦以及拥戴他们的一批朝臣围绕帝位继承问题斗争得十分激烈,使武则天大伤脑筋。在狄仁杰等一些朝臣的极力主张下,迎回了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使这场斗争暂时平息了下来,但却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调合李氏家族与武氏家族的矛盾和关系?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武则天想了许多办法,如她曾命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氏子弟盟誓,要互相和好、融洽,并在明堂告之于天地,将誓文铸于铁券,“藏于史馆”。希望用这种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达到和平相处的目的。她甚至赐太子李显姓武氏,并为此大赦天下。因为李旦早就赐姓为武了,迎回李显后,将他也赐姓武氏,这样两个家族就成为一个家族了,她以为这样就可以消弥双方的矛盾,从此相安无事了。此外,她还做了一些改善李、武关系的工作,如圣历二年(699)十月,命令“太子、相王诸子复出阁”。以前这些李氏子弟都被幽禁起来,这道命令的颁布,意味着恢复了他们的自由。改善李氏子弟待遇,也是为了调合双方的关系。武则天所作的这些努力必定是有限度的,不能从根本上调合双方的关系,如圣历二年时,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要求,“自垂拱以来,罪无轻重,一皆昭洗,死者追复官爵,生者听还乡里。”其中当然也包括被诛杀、被流放的唐朝宗室。接受这个建议,就意味着彻底否定武则天过去所做的一切,这当然是她所不愿意的。她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彻底改善与李氏家族的对立关系。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即使武则天接受了韦嗣立的建议,也无法弥合双方关系长期形成的裂痕。

晚年的武则天身体状况很不好,经常生病,几度病危。如圣历二年二月,武则天病情危重,遣给事中阎朝隐祷告于少室山。久视元年(700)四月,武则天前往三阳宫避暑,次月病情再次加重,服用胡僧配制的药后,稍有好转。年老多病的武则天,当然也希望自己身体康健,长生不老。于是她命胡僧炼制长生药,花费了3年时间,耗费资财巨万,终于合制成功,服用以后,武则天自感效果神妙。这样就更加刺激了她追求长生的信心,于是便在圣历三年五月改元久视,希望能长久地君临天下。人到老年最怕寂寞,这时的武则天便频频地举办内宴,召武氏子弟及内宠张易之、张昌宗等相聚,“饮博嘲谑。”有时她还命张昌宗身着羽衣,乘木鹤,吹笙,扮作仙人模样,在宫中戏笑玩乐,并命御用文士赋诗助兴。为了满足她娱乐的需要,改控鹤府为奉宸府,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以供驱使。这件事甚至引起了维护所谓礼教的守道朝臣的反对,但武则天也在所不惜。总之,武则天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打发她晚年的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便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才智过人的重臣辅佐她处理朝政,狄仁杰在她看来就是一位最好的人选。神功元年闰十月,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圣历元年八月,任检校纳言。久视元年正月,任内史。几乎一年一迁。在这一时期的宰相中,狄仁杰是升迁最快的一位。史书记载说,武则天信任并倚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称呼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按照当时制度,宰相要轮流在政事堂值班,武则天考虑到狄仁杰年事已高,特令免除宿直。她还告诫其他宰相,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不许打扰狄国老。狄仁杰入宫见武则天,她常常制止狄仁杰,不许他行叩拜礼,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出游,一阵大风吹落了狄仁杰的头巾,马惊不止。武则天见状,惟恐狄仁杰有闪失,命令太子追上前去保护,太子抓住马(马笼头),制服了惊马。久视元年,武则天幸三阳宫,百官公卿侍从者甚多,惟独给狄仁杰赐予宅一区。晚年的狄仁杰身体状况不好,患有疾病,他曾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武则天提出辞职,武则天不予批准以上见。

武则天信任狄仁杰不是出于一时的好感,而是长期任用和观察的结果,正像在《授狄仁杰内史制》中所说的那样:“出移节传,播良守之风;入践台阁,得名臣之体。”在这篇制书中,武则天把狄仁杰比喻为当代的管仲、乐毅,称赞他有致君尧舜的愿望,对朝政能“深陈可否”,对君主则敢于“显言得失”。这些话决非虚美之辞,和当时的其他数位宰相相比,狄仁杰的这些优点显得更为突出。从神功元年以来的3年中,武则天先后任用了21位宰,大部分随任随罢,不能久用,除了武氏子弟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外,较有名望的有娄师德、魏元忠、陆元方、姚崇、王及善等人,此外,苏味道、李峤在任也较久。娄师德死于圣历二年,魏元忠空有其名不敢谏诤,姚崇此时资望尚浅,陆元方为人清正谨慎,因得罪武则天很快被罢相。王及善虽清正有气节,但缺乏学术,不是宰相的很好人选,与娄师德同年死去。苏味道此人不仅遇事模棱,而且善于献媚,试举一例,即可见其一斑。长安元年三月,天降大雪,苏味道率百官入宫进贺天降瑞雪,以讨取武则天的欢心。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曾出面劝阻,不听,于是进言说:“现今已是阳春时分,草木发芽,天降大雪,势必形成灾害,岂可称瑞!凡进贺者皆是谄谀之徒。”武则天听后为之罢朝。李峤为相不识大体,他主持天官铨选时,曾增置员外官数千人,形成严重的冗官现象,造成了很坏的历史影响。又依附张易之兄弟,为正直朝士所不齿。苏味道、李峤的优点是擅长文辞章句,有人认为观其文章表疏,也不是没有精辟见解;验其辅弼之道,则全无忠贞之事。所以狄仁杰认为苏、李二人作为文吏足矣,作为辅相则缺乏卓见奇才。当时人评价李峤时认为,李公有三大缺点,即性好升迁,却见不得别人升官;性好文章,却憎恶他人有文采;性好贪浊,却不愿他人受贿。这些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正因为这样,所以武则天才格外信任与器重狄仁杰。狄仁杰在当时实际上已处于首辅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不疑,狄仁杰对武则天也是投桃报李。尽管武则天规定非军国大事不许再烦狄国老,然狄仁杰并未就此放纵自己,仍日夜操劳朝政。他经常为一些重大国事与武则天发生争议,史载:“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可见在重大问题上狄仁杰还是能坚持己见,并不无原则地屈从武则天。同时也说明武则天十分尊重狄仁杰的意见。根据记载,狄仁杰在这数年中,前后奏对,“凡数万言。”可惜的是这些史料已大都佚失不传了。现能知道的主要有谏造大像和如何处理民族问题两事,这些后面还要详谈。另有一事是天授二年(691)他第一次任宰相时对武则天的进谏。这次进谏是由一位太学生上表向武则天请假而引起的。狄仁杰认为天子只有生杀之权不应下移,其余各种权力都应由朝廷诸司掌握,比如文昌左右丞,徒刑以下的犯罪不过问;左右相,流刑以上的犯罪才审查,原因就在于事情比较重要。学生告假之类的事,本是丞、主簿等官员所应管的事务,结果天子都要亲自过问,并为此专门下一敕令,上行下效,天下事不论大小都来由天子处理,不知将要发多少敕才能满足需求。且虑事不一定周全,难免产生积怨。狄仁杰要求审明办事规程,规范行为,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此事得到武则天的赞同。狄仁杰进谏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小处见大,不就事论事,他的这个特点在重大国事的决策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所谓善能断大事。因此,当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十分悲痛,说:“朝堂空矣。”自此以后朝廷每有大事,诸位宰相议论纷纭,不能决断时,武则天便叹息地说:“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狄仁杰虽然敢于进谏,甚至与武则天当廷争论,但他始终把握着一定的度,即只谈国事,不及其他,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和武则天的私生活。在有关唐代史籍中,不少朝士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此类问题,但还未见到一条狄仁杰谈论这类问题的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也许是狄仁杰吸取了自己或他人的教训,另一方面大概是他认为有些事为生活小节,没有必要为此大惊小怪,有些事解决的时机尚不成熟,不宜过早地提出。在对待武则天的继承人问题上,狄仁杰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这个问题决不是皇室内部的所谓家事,而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所以他力主以李氏子弟为继承人,反对以武氏子弟为嗣君。

通观狄仁杰一生的言论与行动,他并不反对武则天个人,也拥戴和承认武则天执政的合法性。他之所以匡复唐室,是出于只有李氏子孙才是合法皇帝继承人,匡复唐室是作为唐臣应尽的责任,即所谓为臣大义的认识,从而否定武氏政权继续下去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他始终认为武则天是唐室的皇后,她的执政本应是唐朝统治的继续,尽管武则天已经称帝十几年,但最终还应当把政权还给李氏子孙,只有这样才合理。事实也是当武则天把庐陵王迎回并立为太子时,她最终还要回到李氏媳妇地位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由于这样的认识,狄仁杰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事都视为为国家(唐朝)效力,并非为某个个人做事。比如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举兵反叛时,他们部下有两员战将十分骁勇,即李楷固、骆务整,能骑射,善用槊。李楷固曾生擒过朝廷大将张玄遇、麻仁节,骆务整也屡次击败过官军。孙万荣死后,二人皆来归降。有人主张将他们全族诛杀,狄仁杰坚决反对,认为将才难得,他们既然能为李尽忠、孙万荣出力,如果善加抚慰,必能为朝廷所用。奏请予以赦免。他的亲属都出面阻止,担心由此引来大祸,狄仁杰说:“苟利于国,岂为身谋!”武则天最后还是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赦免了他们的罪行。狄仁杰请求授予官职,武则天遂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久视元年六月,命二人率军征讨契丹残余力量,获得大胜。次月,李楷固、骆务整凯旋,武则天在洛阳含枢殿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升任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封燕国公,赐姓武氏。武则天十分兴奋,又召集公卿,举办了庆功宴会。在宴会上,武则天举酒对狄仁杰说:“这都是国老的功劳。”并重赏狄仁杰。狄仁杰回答说:“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坚决推辞不接受。武则天由此更加敬重狄仁杰。狄仁杰不居功、不受重赏的行为,说明他对名与利十分淡薄,从而也证明了张评论狄仁杰“晚途钱癖”的说法,并非真实情况的反映。

同类推荐
  •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自幼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她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唯一的愿望。为了这个夙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是从稻盛和夫的童年时光开始追忆,讲述了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领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走向全球著名企业家的全过程。
  •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

    杜修贤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本书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政坛内外的伟岸形象,并提供了很多红墙内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张大千 徐悲鸿(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张大千 徐悲鸿(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本书介绍了张大千、徐悲鸿两位书画大师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剖析了他们通过不懈努力走向成功的历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有启示意义。
热门推荐
  • 那年的我们,变了

    那年的我们,变了

    这是一短高中生活长大之后的故事,主要讲了千羽落的身份
  • 乱梦江湖

    乱梦江湖

    经历家破人亡,血海深仇,颠沛流离,该如何绝处逢生?面对至尊之位,快意江湖,倾国红颜,又该如何抉择?
  • 太上主宰

    太上主宰

    苍茫大地,万族鼎力,至尊崛起,亿兆势力,争天夺地。绝世天才的热血对决,盖世强者的战天斗地,万千种族的血肉蚕食,天材地宝的争杀抢夺,万物生存的道德败坏……这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大世界,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的大世界。一个弱小的人族蝼蚁,一个立志掌握自己命运的崛起传说。
  • 恶少甜宠:丫头,陪我

    恶少甜宠:丫头,陪我

    为什么你会喜欢我?你知不知道,我爱的人是他……对不起,也请你放弃
  • 没有不景气 只有不争气

    没有不景气 只有不争气

    遇到低谷期,你就得努力克服,而且还得一路走过来。在一路走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这样问自己:低谷期是否含有某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低谷期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要怎样去理解和尝试呢?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把脚步放慢点!干任何事情,实际上都不可能做到一帆风顺,决策一个比一个英明,措施一个比一个得力。该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路平坦的,会遇到许多的坎坷和困难,若不去正视与克服这些关隘,就会彻底地堵塞通往成功的大路,而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我们自己争气,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 魂逆九天

    魂逆九天

    心怀梦想的少年,在武学的道路上蹒跚前行!看他如何脚踏诸妖,剑斩万邪,破那重重阻碍,最终笑傲九天!梦想不怕大,万一实现了呢!请点开,认真的读一读,万一你喜欢呢!一切热血传奇尽在魂逆九天!
  • 九州逍遥录

    九州逍遥录

    一念天地为虚无,一语万法皆成空,天地永恒,万族争尊。九州混元谁可证,诸天杀劫荡春秋。力擎万古镇天下,不如超脱逍遥红尘中。
  • 大命运时钟

    大命运时钟

    一名普通人刚被诅咒称为鬼手就变成了帝血弑天的故事
  • 未信此情

    未信此情

    她身负血海深仇,他怀抱雄才伟略。他为剑,她作刃,直取天下。灭了她的故国,成了他的霸业。她直道情爱了无益,他未信此心已成狂。殊不知天涯地角亦有穷时,而那见之不忘,念之惆怅,却无绝期。
  • 嫣慕卿

    嫣慕卿

    讲述了现代女子洛小雨因沉迷小说世界,从而陷入自己创作的古代言情小说《嫣慕卿》主人公洛语嫣的角色不可自拔,以此展开了洛语嫣在架空时代,陈梁王朝,因躲避宫中三年一度的选秀一事,被迫嫁给陈梁最得势,最帅气的丞相秦牧卿,并与秦牧卿发生恋爱,在此期间,因女扮男装结识了世子陈浮生和艺妓商蔷薇、燕国后裔单顾、单修等,与之发生的一系列围绕爱情与友情主题的事情,并卷入宫廷内斗中的故事,是一部包含了古代、现代、正剧与轻喜剧于一身的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