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5800000048

第48章 格物致知(1)

“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穷理”,就是要探索、穷究一切事物的本源。“格物至知”就是通过穷究事物之理而达到通明世事的目的。在现实社会中,“格物致知”要求人们以刻苦的精神去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获取人生生存智慧,只有具备了这些起码的生存能力,我们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争得一块立足之地,才能为日后的人生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永无止境地探寻世理

世界是广博无垠的,知识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在世,只有永不懈怠地探究事物之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创造人类自己的幸福家园,也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

1由表及里,穷究得尽

“格物致知”最早出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原文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这里的“物”指一切事物。他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个从逐渐积习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包含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程颐还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他认为“知”是自然存在,但不学习就不能知道,而学习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即“致知在格物”。

朱熹则用《大学》里“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逐步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他告诫人们,要想达到对理的深刻认识,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必须由表及里,“穷究得尽”。

明代学者罗钦顺对“格物致知”的注解与程朱一脉相承。他说,“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即只有以“格物”为先,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启发心思。如离开“格物”去冥思苦想,便不可能“致知”。这是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说明。他讨论“理”和“物”的关系,认为“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但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天地之运,万古如一,又何死生存亡之有!”则反应了他的时代局限性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2昭明世事,王道大业

《大学》中为什么会提出“格物致知”的思想呢?它有什么必要性呢?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要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乱频仍,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格物致知的理论来自儒家学派对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由王道型向霸道型转变这一历史事实的否定性价值评价。儒家并不反对统一:“天下乌乎定?定乎一。”但是,孟子认为,唯有“不嗜杀一人者能一之”。《大学》为曾子所作,“曾子、子思同道”,故其与孟子应亦相去不远。孟子明言:“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其实这也是孔子的立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信而好古”的后面实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根本利益的关切,以及对重建秩序之和谐与正义的期盼。

古先王的礼乐为治是与人类文明特定的时代及时代条件关联在一起的。儒家秉承主流的观念意识,在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的架构中将其表述为“圣人天德”。所谓天德,最好的诠释就是《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及《孟子·离娄下》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如果说一般人还有一个“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的选择问题的话,“性之”、“由仁义行”的圣人则“含德之厚,比若赤子”,是人人景仰的典范。

郭店简《尊德义》说:“善取,人能从之,上也。”也可以用来解释“格物”。当“哲人其萎”,“性之”的圣王不再,王道的大业只能由凡人承担,而“人心有伪”,“性弗取弗出”,于是,修身就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与支撑。格物,也就因而成为修身的当务之急。因此,完全可以把格物所致之“知”与“万邦协和”的“至善”视为道、性、理的“隐”与“显”的关系。这种内在的贯通在《中庸》及其它许多的儒家尤其是所谓思孟学派的著作中有充分地阐释。

二、穷究不尽地追求知识

“格物”、“穷理”,是儒家对治学和处世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格物”通晓事物之理后,知识完备了,才有能力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理有未穷,知有不尽

朱熹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中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的意思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即物穷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他认为人本来有知,天下之物都有一个理,所以说人“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因为他没有穷尽理。

朱熹强调“格物”在《大学》中的重要性时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在《大学或问》卷一中还说:“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

朱熹认为,“格物”的核心意思即是“即物”、“穷理”、“至极”三个方面。他认为,理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和根据。所以,穷理就是要探求、穷索一切本源,三者的核心在穷理,穷理离不了居奇的事物,穷理就要穷至其极。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格”字训为“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朱门后学车若水加了两个字,“量”和“度”。这个“量”和“度”的意思就是使认识达到“适中合宜”,穷极其理,也要“适中合宜”,否则就过犹不及,因为如果真要“极至”,就会使“穷理”意无着落,格至无穷无尽,这也不是圣人的初衷。

朱熹解释“致知”时说:“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他将“致知”定位在“通过考究物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上了。他还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既有能觉之知,更有知识之知。朱熹认为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由于受到世间事物蒙蔽而不能达到通明,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天所赋予人的理是完整无缺的,无论是贤、愚、不肖,他们固有的理都没有变,但是由于人禀受的“气”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浊之异”,所以理也有通明闭塞的不同。因此,无论聪明愚笨,都应该通过“穷极”、“物理”而达到通明世事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格物”,通晓事物之理后,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2博学积累,贯通推类

朱熹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这里的“物”,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抽象和具体的。他还说:“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他要求人们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中把握义理,以达到引起内心的共鸣达到致知。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无论是大小、轻重、贵贱等等,万事万物皆有理,所以格物从理论上讲对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当然在实践中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事物的多样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样性来,归结到一处,就是要求把一切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但是朱熹把格物学说仅仅归结到道德修养方面,显然太狭隘了,它同样适用于探索其它学科的知识。

朱熹认为,要想真正达到“格物致知”,必须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博学。

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博学是无所不学,但又要有先后次序,不可杂而无序。博学的目的就是要穷理,他还提出必须先博而后约,博而不能约,就不能穷理,就会流于杂。

第二,积累。

朱熹很欣赏程颐的一句话:“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积累可以达到贯通,贯通须由逐渐积累。格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做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则会一事无成,不去积累而想达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虚妄的。

第三,贯通。

朱熹认为,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他认为程颐“格一物而万物通”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会见得便了,学时无所不学,理会时却是逐件上理会去。”照朱熹的说法,每个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这个理是十分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理又受到一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于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个别表现。所以说,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认识到普遍原理。他强调由个别具体之理贯通而达到普遍原理,达到认识的飞跃,这种贯通诚如《大学章句》中所讲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只有“用力之久”,才能达到“豁然贯通”,才能通晓所有道理。

第四,推类。

天地万物林林总总,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全部弄明白的,这样就需要分个轻重缓急,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虽然并不是每件事都有精力去“格”,但只要贯通了一些大道理,其他知识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这个过程就是推类。如何推类,朱熹用这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概括,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他肯定了人在认识事物上的能动性,认为每一事物都是与它周围的其它事物有内在联系的。

在这里,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

3一物两面,求善求真

程颐认为,“格物”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理的过程。二程还说“格物致知”主要是“察之于身”、“反求诸身”,其弟子杨时进而提出格物即是“反身”之学。二程认为自我本身已蕴含“天理”,须是通过“格物”而获得。二程云:“学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自得”即反身而求。通过自身的省察反思而明理。这种反思,主要是内在的体验。

朱熹则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他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他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可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另一位理学大师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修德性,养心神胜过穷事理,察万物。陆九渊的论调同后来王阳明的“心学”有相似的地方。王阳明认为,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致良知,格物也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格”就是“正”,而“物”就是“意之所在”,就是“心”。所以“格物”就成了“正心”。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他反对舍心逐物,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训诂,而把学问的工夫由对外的求索转向了对内的修炼。明确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这同朱子的论点是背道而驰的。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朱熹强调物的客观对象性,通过“格”作为外在的对象的“物”以“致知”,也就是说朱熹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陆王似乎都以“自得”为治学路径,强调知识的主观性,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内心,通过内心的自悟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再来感知世界。

三、依靠实践的科学探索

格物致知过程中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依靠这种科学探索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真理。

1科学精神,身体力行

同类推荐
  • 关于教育的格言

    关于教育的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知识放出的异彩。而知识则是从积累而得,从教育中获取,本书涵盖了教育各方面的名人名言,让读者获益匪浅。
  • 三十六计的提醒

    三十六计的提醒

    本书通过《三十六计》介绍了军事方面的智慧,以及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 商脉

    商脉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打造成功的商场成就的所有因素当中,专业知识仅占15%,而其余的85%几乎都取决于“商脉”的应用。商脉,指的是是商业交流中的人际关系网,它是人际关系在商场上的具体表现。本书是一本最简单易学的商业人脉学宝典,也是一部活用商业脉络的黄金法则,让你今天的商脉,变成明天的钱脉。
  • 99种最讨人喜欢的说话方式

    99种最讨人喜欢的说话方式

    学会用讨人喜欢的方式说话,是一件既容易又很不容易的事。说容易,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都知道说话要做到讨人喜欢。一语可以得福:一句话说对了,可以得到方便;一句话说对了,也许会成功迈进一步。
  • 做个富人

    做个富人

    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本套丛书无论从编撰体系还是引经博典,行文中体现成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所谓成功学又是一门“经济的哲学”。本套丛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人们寻找最佳成功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建立完善人格,享受丰富广博的知识。
热门推荐
  • 目光跟随你亿年

    目光跟随你亿年

    三年前,艾暮安离开祁逸年去寻找她父母的下落,殊不知她父母是故意离开她。三年后,她寻找归来,考到了第一学府的大学,同时也是在黑客界一鸣惊人的VIan。祁逸年在这三年里改变了许多,内心封闭。身份多出了好几个,不只是帝都祁二少,King战队队长,黑客Miracle,第一学府神秘学长······在次偶然的机会,艾暮安和祁逸年相见,艾暮安是以两种身份与祁逸年想出,一是战队队员,黑客搭档,二是未婚妻·······(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剧情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机械的魔法师

    机械的魔法师

    这是一个科学与魔法共存的文明,名为“奥斯雅格文明”。奥斯雅格文明存在于“多维利亚大陆”,这个大陆充满了杀伐与战争,强大的魔兽、杀戮的种族,在这个大陆不断地斗争着。人族在这个大陆上一直是被猎杀者。但所有种族都没有料到的是,弱小的人族依靠科学与魔法的力量,逐渐拥有压倒性地力量,成为了大陆的霸主,并且在大陆之上建立起两大国家——“科技”的零械王国与“魔法”的龙泽帝国。
  • 英雄联盟之我是最强

    英雄联盟之我是最强

    和朋友一起去网吧玩英雄联盟的四年级学生夏驰碰到一位高手,便要和他单挑,但是被暴虐,哪位高手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宇龙,并说夏驰很有天分,后来宇龙就天天陪着夏驰训练,最后变成职业选手,成为最强。
  • 仙姑等着被收割

    仙姑等着被收割

    要说麟宜可谓是上天宠儿,拥有逆天灵根冰灵根,出身在修仙大家,爹娘虽然修炼不行,但胜在祖母是一个大神级别的人物,一入师门又是入在牛逼哄哄的雪羽长老的门下。一路顺风的步步升仙。可就是因为一次抓来了一条小蛇,进入仙界后咋就被盯上了呢。被仙界主神派去看管他的儿子,已给还没孵化的龙蛋,听说这龙要出生这蛋可得孵化上千年啊。天啊!日子可怎么过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边城·剑神

    边城·剑神

    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燕南来在枫林中与天下第一刀陆震风决斗,却遭受阴谋暗算坠入悬崖身亡,居然穿越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并且惊奇的发现与游戏中的世界一模一样,甚至连武学技能也能运用自如。但此时的燕南来已无心恋战,只想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过平淡的生活,然而现实不遂愿,新的世界再一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最终,游戏高手在新的世界里纵情潇洒,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创造出一片精彩天地。
  • 腹黑王爷装呆萌:寞寞者上钩

    腹黑王爷装呆萌:寞寞者上钩

    乔寞寞这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孽,只是办个身份证,就被车撞死,死了也就算了,穿越又是神马子?穿越也就算了,她还偏要替她妹嫁给一个傻王爷!她要逃婚!她要农民起义!结果只是徒劳,成婚那天就被呆萌王爷给萌化了心...可傻子也能成才啊!她嫁入那四个月都不到,那王爷就会舌吻了!!是她教得好啊~刷的吗得!她好像只加他琴棋书画来着!?
  • 童蒙养正诗选

    童蒙养正诗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一年,重生再见总裁

    那一年,重生再见总裁

    在做过一次错误后,机缘巧合她重生了“别烦我”“不这辈子,我跟定了你”她纠缠不休,他宠她上天,上辈子欠你的,我一定会补回来
  • 凤啸九霄:废材妖孽四小姐

    凤啸九霄:废材妖孽四小姐

    她,是腾云公司BOSS、古武专家、医界天才。他,邪魅无比,阴晴不定,冷酷无情(虽然偶尔逗比,喜欢威胁别人),但唯对她宠之入骨。但是,主角身份真滴会简单?怎么可能呢?上古灵胎,幻魔双修,王之天赋。呵,废材,傻子。睁大你们的24K钛合金狗眼看看!真怕你们的眼被亮瞎。重生归来,躯壳里的魂魄已换。看她和他如何傲视苍穹,笑看天下!(顺便秀秀恩爱,装装13~)PS:这是一个坑,请慎入!更新已经不定时!PPS:也许小羽文笔不太好,但还是请不要恶意虐待作者。PPPS:嗨喽!这里是爱挖坑+懒癌晚期的小羽~请各位多多指教~
  • 初雪颂墨

    初雪颂墨

    每个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师父,我此生最大的缘分就是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