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圈子,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圈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时下的语言来说,这个“群”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圈子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圈子”的大小和氛围,将会对他的人生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远离小人,但别得罪小人
孔子说:“世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社会太复杂了,什么人都有,当然也不乏小人。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你这辈子叫小人盯上了,那么肯定就麻烦大了。小人没有什么事好做,因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琢磨你,并把这当作专业。
“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想象不到。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小心谨慎,处理好和“小人”的关系。
聪明人能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主要是能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不得罪他们。
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常常比较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尤其不要为了“正义”而去揭发他们,那只会伤害了你自己!自古以来,君子常常斗不过小人,让有力量的人去处理吧!
(2)保持距离。
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3)小心说话。
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或整你的资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
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如果功夫还没练到家,就千万不要想靠近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黏着你不放,你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
“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
当你认清了与“小人”交往的隐患,并坚持做到上述几点,你就能和“小人”相安无事了。
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应该成为人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好自己的圈子,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高层的领导者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某一支势力太大,以致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交际有目标,建立可供利用的圈子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交际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但是,聪明人应懂得,在交往中要注重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建立“圈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圈子。也就是说:
目的+有相同需求的人=圈子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圈子”;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圈子”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毋庸轩疑,后者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依靠“圈子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实上,“圈子”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最后,练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圈子”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他们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蜚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聪明人,不但口吐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荣誉博士。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想着身边的“圈子”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双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圈子套牢。
在现代社会里,要想混得好,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善于把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变成你的圈子,还是不够的。关系只意味着你和某几个人关系好,而圈子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团结一部分人,在这个圈子中实现利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圈子中的相互帮助和人际关系要比你独自找一个好朋友拉关系要有效得多。
织就关系网,并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人
外国成功学中有“友谊网”之说,即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们大多喜欢广泛交际,形成自己的“友谊网”。比如,你要某人推荐几个供你拜访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个失败的人,他只能为你提供一两个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两个人的地址和电话。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会推荐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长长的名单上寻找,因为名单上包括各式各样的朋友。由此显示出成功者与失败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别。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
关系网既然称作是“网”,就应当具有网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这个网上朋友的构成有点有面,分布均匀。不懂交际之道的人交友却不是这样,他们结交的范围十分狭窄,分布十分不均。只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认识一些人,而这些人的行业和特长比较单一。这样就构不成一面标准的关系网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由于传统上知识分子受“清高”思想的影响,往往喜欢闭门谢客,喜欢孤军奋战,特别是对官场上的事情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政界的人物更是不愿去与之进行交际。这样的传统和习惯是十分不利的。从成功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聪明人的成功更为不利。如前所述,在中国要成功,离不开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而上级领导大多是官场的人,你不主动与他们交往,他们对你不了解,你对他们也很陌生,你怎么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呢?
广泛地与人交往是机遇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例如,某单位新来一位主要领导,需要配备秘书,在多人跃跃欲试、趋之若鹜的情况下,小许被选中了。原因就在于这位领导委托自己的一个下级王某为自己物色秘书,而单某和小许是同学加好朋友,他们都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5届毕业生。单某自然清楚,小许肯定胜任秘书职位,于是就把这个同学推荐出来了。结果,领导本人满意,组织考察合格,正在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许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在当时的情况下当上领导的秘书是他的心愿,也是他走向成功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获得,关键因素是他有一个得到领导信任的同学。也许他想不到这个朋友会对他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他们之间彼此进行交往的时候,没想到这种交往决定了日后小许的巨大成功,没想到这种交往会是小许成功的机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广泛,机遇就多。
聪明人不应当过于急功近利,有许多机遇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们很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不要因为没有看到交往的价值,就漠视这种交往。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没有人是自己一个人达到事业的顶峰的,一旦你立志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你就应开始结交大量对你有帮助的人。而那些有所建树的人是你所有资源中最大的资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构建有助于你的事业的“关系网”。
实际上,你的“关系网”远比你意识到的要广大的多。你实际拥有的网络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联系的人之外,更多的联系包括你与之共同工作和曾经一同工作过的人们,以前的同学和校友,朋友,你整个大家庭的成员,你遇到过的孩子的父母,你参加研讨会或其他会议时遇到的人,这些人都会是你的网络成员。你的网络成员还包括那些你在网络中认识的人,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人。
将你所有的联系列出来,想想你认识并有业务联系的每个人,设计一个计划,以最有效地利用你的这些联系。
你的“人生存折”中,除了金钱、专业知识,你有多少富有价值的人际圈子?你的“人际竞争力”有多少,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关系只是面对个别人的,而圈子却是关系的扩大化。
拓展交际圈,播种“关系”的种子
在生活中,志趣相同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只与这些少数人来往,那么我们结交朋友的范围一定十分有限,只能是控制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不能够向外拓展,这不是聪明人所持有的交际态度。其实,与各式各样的朋友交往,对我们自己非常有好处,就像我们总吃一样东西,只吃我们爱吃的东西,有很多好东西我们都没有吸取,这本身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朋友也是一样,只与自己个性相同的人往来,我们的交往范围就会受到局限,从而会束缚自己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要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一个性格不同的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我们看待问题就比较客观,才不会以主观的意志去盲目地衡量人、判断人。
因为与他们相处,不但可以拓展我们的社交圈,而且还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通过与他们交往,使我们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广,看问题也越来越深刻。总之,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生活中,谁都难免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忙,会使自己孤立无援,得不到帮助,无法渡过难关。一个人为防遇到不测,平时就要注意结交朋友,如果在遇到困难时才想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就为时已晚。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在平时为自己攒下这个资本,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人陷入困境时,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哪怕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使他心中充满温暖和希望,并有勇气与信心战胜一时的饥饿与困苦,走出困境,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他会非常感激你的,对你感恩戴德,如果日后你遇到困难,他决不会袖手旁观,同样也会帮你渡过难关,走出人生的低谷。
但是,如果你对他人有恩,也不要不可一世,使朋友伤心,这样做的结局,只能是鸡飞蛋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虽说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却不领你的情,相反,有的却反目成仇,不相来往。如果日后你有什么事找他,他愿意帮你吗?这等于是给自己断了后路。所以,聪明人在施恩于人后一定要蒙上一层“不图回报”的面纱。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朋友要是帮助你,你不会十分感激他的。如果是你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迫切地需要朋友的帮忙,这时要是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救你于危难之中,也许你感激得痛哭流涕,对于他的帮助终生不忘。
所以聪明人在帮助朋友时,为了让朋友记住你、感激你,就要给他人最深切的帮助、最实质性的帮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家完全能够应付得来的事情,你就不必费心了。
人们成功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把运用圈子与捕捉成功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圈子,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拥抱成功!
与有用的人“结义”
在中国,历来很讲究哥们儿义气,而且有结拜异姓兄弟的传统。只要情投意合,便要义结金兰,结拜换帖。有了八拜之交即可为朋友两肋插刀。当初,刘备为了让关羽和张飞辅佐他打江山,与其结为换帖兄弟。其实,他们三人都是普通人,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三个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最后经营起一番事业来,在群雄逐鹿的三分天下过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后人确实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就拿经商来说吧,如果一个人资本不足,多方面条件都还欠缺,那何不和多个人结为“同仁”,这样集众人的智慧和财力,经营的事业就会变得更大些。
借鉴《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经验来创办现代“同仁”企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已经有人取得了成功。曾经名噪一时的香港房地产业“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便是著名例子之一。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来源于1958年香港商界“三剑侠”组合的“永业企业公司”。所谓“香港商界三剑侠”指的是三位在经营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企业家,即地产巨子郭德胜、证券大王冯景禧、华资探花李兆基,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看好香港的房地产业,但又缺乏单独作战的实力,于是经过协商而“誓师结义”,提出一个同仁企业的基本纲领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
“三剑侠”中的长者,是当时已经47岁的郭德胜,他从开小杂货店起家,由广东中山至澳门,又由澳门迁至香港上环批发华洋杂货,1952年时就挂出了“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牌子,以日本YKK拉链独家代理身份,在东南亚各地建立起销售市场渠道,加上代理日本、台湾地区的尼龙制品,年营业额在1000万港元左右。
如果郭德胜就此罢手,也足以安居乐业,但若想更有成就,则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想到了进入房地产领域,以示自己志在千里。不过经营房地产,必须一下子调出数目可观的资金来,郭德胜想自己实力不足,而且也需要有朝气的年轻人来冲锋陷阵,于是找到了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商量合作大事。
冯景禧1922年生于广州,17岁时只身一人到香港谋生,从在九龙土瓜湾卑利船坞做学徒干起,逐渐当上了管事、账房先生。
1946年他从广州集资运鱼苗去香港销售,以期在商界抬头,不料随船人员皆为生手,一路颠簸,鱼苗全部死光,多年拼凑的血本付诸东流;返航时装载水果,希望从贩运中弥补一点损失,不想又逢风浪,水果全部烂掉,真是雪上加霜。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冯景禧全凭个人意志对抗逆境。
1947年从代客买卖金银入手,逐渐获得转机。由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冯景禧得以发现香港房地产这一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他发现当时香港的土地全部由英国殖民政府控制,称为“官地”。不过英国殖民政府对待土地的办法与中国历代政府的办法不一样。中国历代政府是把土地在名义上分给臣民去耕种,然后向臣民征收赋税、分派徭役。英国殖民政府是把“官地”用“官契”形式批租给公民使用,公民只要交了租金,如何使用土地,政府基本上不问,这样任何人只要能租到土地,就可以获得转租土地使用的利润。香港地少人多,各业兴旺发达,土地转租的利润必然越来越高。为此,从1950年起,冯景禧与人合伙购买土地官契,进入房地产领域,到1958年,他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郭德胜来找冯景禧,确实是找到了一个行家里手。
“三剑侠”中年纪最轻的是李兆基。他1933年生于广东顺德,由于父亲在广州开了一家银庄,使他从小学毕业起就有机会参加买卖实践,这是他得天独厚的基本条件。1948年他随父亲来到香港,做黄金、外汇的买卖,赚了一些钱。不过,他总觉得不保险,他曾经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李兆基对香港的实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他认为进入房地产领域是最佳选择。他反应敏捷,足智多谋,有他参加“永业企业公司”,几乎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同仁企业请出诸葛亮来做“总经理”。
“永业企业公司”以“三剑侠”为核心再伙同另外5位股东开业,首先以买入沙田酒店来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向。郭德胜老谋深算,冯景禧精通财务,李兆基胆大心细,三人上阵,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三位后来都进入香港十大富豪行列的企业家,能够在一家公司共同奋斗,算得上是中国现代经济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起家时资金有限,最初的经营方式是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再伺机收购一些无人问津却又有发展潜力的土地,进行转手买卖,并且制定了“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营销政策,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5年下来,他们虽然没有大发,却为后来的大发奠定了基础。在已经看到了前景的情况下,“三剑侠”决定亮出自己的旗号,他们“甩掉”其他股东,重新组合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源于冯景禧的“新禧公司”中的“新”字,“鸿”字源于郭德胜的“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字干脆取自李兆基的名字。对“永业”向“新鸿基”改组一事,香港舆论界后来评论说:“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从‘永业’开始三人联手,生意做得很顺,否则的话不会五年后继续合作。”其实,“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主要原因还不在于生意做得顺,而是三人在这5年内感受到同心协力的成果和愉快。他们可以“甩掉”其他“永业”股东,说明他们是精明的企业家,审时度势后可以迅速作出决断;而且他们一开始就立下自己成就大业的志向,与朋友合作,如同《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联军讨董卓,是在各自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向目标作为合作的基础,当这个目标实现或者实践证明不能实现时,合作便必须中止,不应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是他们可以仿效“桃园结义”的办法组建公司,经营产业,却也不为传统的政治体制观念所束缚的务时态度的体现。“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是他们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风浪,只有靠三人继续同心协力,才能闯过险滩。
圈子是由许多不同的人组成的,你认识的人越多,你的圈子越大,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快,掌握的信息也越广泛、越准确。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谁拥有准确、丰富的信息,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那么信息从何而来呢?圈子便是信息传递的场所,是成就事业发展的平台。
与圈中人交往就是要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就像金庸的小说里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功夫“吸星大法”一样,能在与敌交手之际将其内力尽数吸走。这种神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的道理却可以启发我们,要想扩大自身的知识和本领就必须采取“吸星大法”式的手段,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吸星大法”要求习武之人在修炼这门神功之前必须将自身内力尽数化去,造成体内的一种“虚”境,这样,遇到了其他有内力的人,才会产生强大的吸力。在人际交往时,博采众长也是要虚怀若谷,虚心向圈中人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首先要认识你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有选择地同人交往。
有的人适合行政,有的人适合经商,有的人适合当老板,有的人适合做公关。古希腊戴波伊神庙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在现实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从而在自己的圈子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知道自己有哪些长处和弱点,这才是博采众长的基础。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的一名小办事员,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在参加工作之初,他就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他时刻都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别人学习结合起来,在工作时他常常会注意别人的工作方法与技巧,时不时地与同事交流工作的心得,工作之余,他也不忘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一次工作评比中,经理给他的评价就是:“你的创造性不足,但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你能很快地将别人的经验或者做法学过来,再转化为自己的做法,而且往往还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些。”就凭着这种善于学习的习惯,他由一名小办事员成为了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当了3年主播后,他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博采众长,就是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这就是说要从别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还要改进的地方。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都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学会博采众长,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欣赏人。
欣赏人是博采众长的基础,试想,一个不会欣赏他人的人,还会向别人学习吗?
(2)细心观察,敏锐感知,认真思考。
仅有欣赏人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学会细心观察;观察要有目的,才能敏锐地感知;只是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还不够,还要经过思考,提升出其中能够供你采集、借鉴的内容。
(3)通过交流和交谈来学习。
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有时就是交谈),往往能学到不少东西。交流不仅要有合适的话题,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还要准备向对方提出一些需要请教的问题。
(4)通过阅读学习。
读书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这是人尽皆知的。特别是阅读与你业务有关的知识,这样你的工作技能会提高得更快。
(5)学习不要简单模仿或“照搬”。
别人的经验或做法再好,也必须结合自己工作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能力水平加以消化吸收,才能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甚至“照搬”的过程。
当今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仅凭自己的长处是不够的。还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因此,要勤于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学习,很多人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认为在职场上要提高自己只需参加一些学习班,自己多抽时间看看有关业务方面的书籍,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书本上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向身边的圈中人学习,这样你才能提高得更快。
向圈中的同事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你和同事们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学到更实用的更新的知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书本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已过时或是些对工作帮助不大的东西,况且书本与工作还有一段距离,把书本上的东西用于工作实践,还需要你花一段时间去摸索。向圈中的同事学习就不同了,他们会告诉你最简捷、最实用的工作方法,从而缩短你摸索的时间。
我们主张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种“充电”的内容不仅包括理论上的知识和一些纯工作性质的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交往等社会知识和技能,只有做到了这两者的兼顾统一,你才能算是真正地提高了自己,你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获取成功。
圈子好比是一只八脚章鱼,每一只八脚章鱼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在不停地集合着、交错着,只是我们自己常常不自知、不在意,常常和贵人擦身而过!不要只看着人脉中的显贵,太过看重显贵会忽视其他更多的普通人。在适合的时机,即便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扭转乾坤,成为你的“大贵人”!但也不要毫无限制,毫无选择性和原则性地扩大圈子。就算收集了一大堆名片,也不等于朋友遍天下,毫无诚意的点头之交等于零,人脉尚需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开始从头审视你的人脉圈子,诚心对待,建立属于你的贵人缘吧!
让圈子活起来
会发挥圈子作用的人,不是圈子结得多而广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圈子、需要什么人,怎么让圈子活起来的人。
杜邦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是一个有200余年历史的美国军火、化学及金融界的垄断资本集团,其发家史上重要的一笔便是:依靠官府,利用官府。
1802年4月,皮埃尔·杜邦向杰弗逊总统建议,从拿破仑手中买下路易斯安那,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这片东西横贯密西西比河和洛基山,南北从墨西哥湾至加拿大的法国殖民地总面积为2144万平方公里。这个重大建议与杰弗逊总统的观点不谋而合。杰弗逊认为:美国的民主与繁荣取决于自由民移居自由土地的能力。总统即派皮埃尔代表他去巴黎和拿破仑进行秘密谈判。名义上此事由总统的特使门罗办理,但实际上皮埃尔·杜邦是执行人。1803年5月8日,拿破仑签署了卖地条约,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美国在这笔交易中得到了惊人的实惠,将领土一下子扩大了两倍。
具有商人基因的杜邦家族当然是“无利不起早”的。1803年7月,伊雷内得知其父在这笔交易中所起的作用后,马上给杰弗逊写信,要求政府给杜邦家新建的火药工厂以优惠。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提炼政府所有硝石的合同。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成为伊雷内的最大买主。
先进的技术、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优惠、日益扩展的市场,这一切构成了牟取暴利的杜邦公司创业阶段的基石。1804年春,伊雷内·杜邦完成了首批黑色火药成品,并将其送到兄长维克托·杜邦在纽约格林威治街的贸易公司。维克托立刻在报上刊登广告,宣称杜邦火药公司生产的这种黑色火药优于任何火药。美国海军订了22万磅(约10吨),西班牙驻美大使订了4万镑(约18吨),此外,美国陆军部订购了12万磅(约54吨)精制硝石。1804年杜邦火药销售额为1万美元,1805年增加到33万美元。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前后,杜邦公司的买卖做大了。战争期间共向政府出售了100多万磅火药,这使公司能将获得的愈来愈多的利润中的绝大多数用于扩大再生产,杜邦家的名气更大了。1815年,前外交官维克托作为布兰迪瓦区的代表被选入特拉华州众议院,1820年又进入州参议院。这是杜邦家族称霸特拉华州的开始。在此之前的1817年8月,杜邦家族的老祖宗、前法国商务总监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已经去世,杜邦家族的首领变成了维克托和伊雷内两兄弟。1824年,杜邦家族挤进了美国新的财阀集团。伊雷内被任命为美国银行的董事,这家银行垄断了全国的货币。1826年,维克托也成了该行的董事。
1827年2月,60岁的维克托死于心脏病,伊雷内仍经营着火药公司。这时公司年产80万磅火药,占美国火药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到1832年,公司已出口火药120万磅,而这30年中公司贸易总额多达1340万磅。1834年10月底,杜邦公司的创始人、第一任总裁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也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3岁。伊雷内死后,公司由他的女婿安德宛·比铁尔曼暂时代理,这种状况维持了两年多。
伊雷内有三个儿子,长子艾尔弗·雷德生性温顺,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超过了谋利。父亲死时他已36岁,两个弟弟亨利和亚历克西斯只有十几岁。1837年,艾尔弗·雷德出任杜邦公司第2任总裁。他坚持要和两个弟弟合伙管理公司,但最后裁决的人还是他。这以后的十几年里,国内经济一片萧条,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而杜邦公司却一直生意兴隆。这是由于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国内的矿业开采和公路铁路的修建等都需要越来越多的火药。1850年,艾尔弗·雷德因病辞职,其弟亨利·杜邦成为公司第3任总裁。
1861年2月,继林肯总统的就职典礼后,杰弗逊·戴维斯宣誓组成美国南部各州同盟。4月,南北战争刚一打响,亨利·杜邦立刻跑到华盛顿,宣称他忠于政府,从而捞到了一大批军火合同。到年底,杜邦公司向政府出售的枪炮火药价值230万美元,这是公司成立60年来的最大一笔交易。这时,政府供应的硝石缺货,林肯总统担心英国可能支持南方而停止供应东印度市场上的硝石。林肯派杜邦公司的“新星”、艾尔弗·雷德的儿子拉摩特·杜邦到英国去,以杜邦公司的名义包揽世界硝石市场。拉摩特同意了,但条件是这些硝石必须由杜邦公司提炼。1861年11月,年轻的拉摩特(20多岁)来到英国。在伦敦、利物浦等地用美国政府的价值50万美元的金条买下了英国所有的硝石。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杜邦公司为联邦政府提供了近400万磅火药,从中获得了100多万美元的巨额利润。另外,由于在西部发现了新的市场,杜邦公司需要长途运送火药。拉摩特从蒙特加宁到威尔明顿之间修了一条铁路,使公司的军火厂直接与全国的铁路网连起来。政府是明令禁运军火的,但亨利总裁却能得到政府特许,大量运输军火,甚至可以出口。
南北战争期间,由于杜邦公司总裁亨利·杜邦发誓效忠政府,林肯授意特拉华州州长伯顿任命他为州武装力量的少将。这位“将军”牢牢地掌握了特拉华最大城市威尔明顿,并率军队开进了特拉华南部地区,进而控制了全州。在1868年到1888年的五次总统选举中,亨利都是特拉华州的总统选举人。杜邦家族此时已是腰缠万贯的新贵族、特拉华州一言九鼎的人物了。1899年,杜邦家族为了得到大企业的许多特许权,竟然操纵州立宪会议,修改了州宪法。新宪法给予大企业纳税优惠的特权,也为他们建立大规模的股份公司开了绿灯。
1932年的大选结束了。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登上了总统宝座。当然,正如人们知道的那样,这个胜利主要应归功于杜邦家族代理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拉斯科布。他经过4年努力建立起一个以城市平民为基础的政党,并资助该党渡过困难时期,使其得到了城市平民的支持。
1933年,是罗斯福推行“新政”的第一年,他得到杜邦家族的普遍支持。E保罗·杜邦全力赞助他的田纳西流域公共工程计划。皮埃尔除了在全国复兴总署及其管辖的全国劳工委员会任职外,还担任了商务部的商业咨询和计划委员会的职务。当罗斯福总统号召私人把贮藏的黄金转入政府储备时,伊雷内把自己积存的美元和大量金条拿了出来,还向民主党捐赠了5000美元。拉摩特也表示赞同罗斯福宣布的美元贬值的决定。
1937年6月,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出现在全国报刊上: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小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杜邦家的埃塞尔·杜邦小姐的婚礼在杜邦家举行,总统和夫人亲抵特拉华参加。
战争是被称为“死亡贩子”的杜邦家族发财的好机会。小战小发,大战大发。1939年,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机会又来了。1940年,杜邦公司向英国和德国提出了一个无烟火药工厂的预算,6月4日轴心国批准了这笔预算,并签订了一项合同,同意资助全部工程。7月,罗斯福政府向杜邦公司订购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无烟火药。为了生产这批火药,杜邦公司被授权以2500万美元建造并管理一家新厂,其产量将达到全国火药总产量的3倍。
1940年,杜邦公司第6任总裁皮埃尔·杜邦的妹婿之弟、52岁的沃尔特·S卡彭特被公司选中,出任公司第9任总裁。在他的领导下,杜邦公司生产了405亿磅的火药,占战时全国总产量的70%,比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总产量增加了3倍。1940年,杜邦公司的营业利润为1亿美元,1941年猛增到158亿美元。另外,1941年杜邦公司还从通用汽车公司捞到了3700万美元的红利。在1941年至1945年的军工生产期间,杜邦公司获得了741亿美元的营业利润,3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使杜邦家族获得“死亡贩子”称号的数字。
杜邦家族得以发家,一方面得益于其灵活的头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朝”中有人,其操纵州立宪会议,修改州宪法便是重要的一面。
你拥有什么样的圈子,对于人生的命运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同一个工厂生产的两个同样的盘子,一个可能成为招待贵宾的用具,一个可能成为喂猫喝水的用具。盘子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作用和命运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所处的圈子不同。姜子牙在乡下只是一个隐士,以耕耘、渔猎为生,到了周文王集团,就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找到了适当的位置。
不要侵犯他人的“领地”
在一个圈子中,我们必然会与一些人相处得很好,但要切记,就算你与某人同在一个圈子里,相处得亲密无间,也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轻易踏入他人的“领地”。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不过当它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常常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所有动物都有领地意识,像狗,它们在住处四周撒尿,就是在划领地,警告别的狗儿别越界闯进,若哪只狗闯了进来,便上前赶走。大到狮子、老虎,小到老鼠、昆虫都有这种行为。
基本上,“领地范围”就是自卫意识,人也像动物那样拥有这种意识,只是和动物昆虫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千万要注意,别因为疏忽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人最基本的领地意识就是家庭了,谁若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轻者被责骂,重者恐怕要遭一顿捶打。不过,会犯这种错误的人不多,倒是很多人在办公室忽略了这点,常常无意间侵犯别人的领地。
在办公室侵犯别人“领地范围”的方式如:未经同意就坐在同事的桌子或椅子上;坐在主管的房间里;到别的部门聊天,等等。
小刘在一家外企已经上班好几年了,平日里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很受领导的好评,上级主管对他的印象非常好。但是从某一天开始,主管对他的态度就变了,糊涂的小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仔细想来,可能是因为那件事。原来有一天,小刘到主管那里送文件,恰巧主管不在,小刘就坐在了主管的椅子上等他,主管回来后看见很不悦,但粗心的小刘当时并没有注意。主管认为小刘的行为侵犯了他的领地范围,以后对他怎么会有好脸色?
你不要以为这没什么,或是有“我又没什么坏念头”的想法,事实上,你的举动已经侵犯到别人的领地,对方当然会感到不快的。这不快不会立即表现出来,也不会像狗或蝴蝶那样,把你“驱逐出境”,但这不快会藏在心底,对你有了坏的印象,甚至开始怀疑:他对我到底有什么企图?来偷东西的吗?是来刺探什么的吗?……你不能怪别人这么想,因为有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然的,换成是你,也会如此!
所以,别人的工作地盘,没有必要时,不要随便靠近,若主人不在,你的靠近被诬赖成偷窃,那多划不来呀!
如果你是主管,也要注意:不要没事就到别的部门去聊天,因为这会对那个部门的主管造成“侵犯领地”的不安全感,就算你是来纯聊天的也不行,因为在他的部门里,他是唯一的权力象征,你无缘无故出现,就好像要和他争夺权力似的。当然,谈公事时例外,但应只限于主管和主管接触,不可随意去接触他的属下。
如果你下面有几个部门,你也要尊重这些小主管,不要以为你是大主管,没事就到任何一个部门聊天,除非那个主管也在现场,偶尔为之也无妨,若长此以往,那位小主管心里就不会舒服了。
这种领地意识看起来很无聊,但却是很实在的,如果你不注意而侵犯了别人的领地,是会惹出你想也想不到的麻烦的,所以凡事还是谨慎点为好。
卡耐基说过,人生事业的成功,取决于85%的人际关系和15%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生活中,不在于你懂得多少,而在于你认识什么样的人,你的社交圈的优劣程度将决定你将来的前途。每个人都很难独自成功,建立或加入一个良好的圈子,将对你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想有人缘必先关爱他人
如何与圈子中的朋友和睦相处,如何成为圈子中人见人爱的红花,唯一的诀窍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结交人,被人爱戴,就要学会关爱他人,只有爱别人并爱自己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人。
王乔心宽体胖,整天乐呵呵的,朋友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胖哥”。胖哥是某单位的司机,没权没势,可大家就是喜欢他、尊重他,有人开玩笑地问胖哥身上是不是装了磁石,不然为什么这么吸引大家呢!胖哥哈哈一笑:“就是有人缘!大家对我好,你羡慕了!”其实胖哥之所以人缘好,都是他靠自己的友善换来的。他的好朋友没考上大学,闹着要投河,胖哥一下子请了十天假陪着他,劝说他,等朋友精神好转后,又开车带着朋友散心,终于使朋友转变了想法。同事小姜的父亲骨折住院,胖哥把小姜的家务事整个包了下来,还专门为小姜的父亲炖了鸡汤送到医院,每隔两天还要代替小姜护理老人。领导大赵做买卖赔了一笔钱,大赵心烦意乱,大赵妻子寻死觅活,胖哥又充当了调解人,终于劝得这对夫妻和好如初……胖哥对每个人都那么关爱友善,而大家回报给他的则是爱戴支持。
人格高尚、性情温和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欢迎,也能处处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虽然没有雄厚的资本,却能吸引很多顾客,他们的事业与那些资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人相比,进展必定更为显著。
与人交往,如果你能处处表现出关爱别人的精神,乐于助人,那么就能使自己犹如磁石一般,吸引众多的朋友;而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的人,只会受人鄙弃。
慷慨与宽宏大量,也是获得朋友的要素。一个宽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赢得人心。
与人交往时,还应说他人爱听的话,在谈话和做事过程中,要赞扬他人的长处,而不去暴露他人的短处。那种习惯轻视他人、喜欢寻找他人缺点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也不值得结交。
轻视与嫉妒他人往往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思想不健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浅薄与狭隘的表现,这种人非但不能认识他人的长处,更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而有着健全的思想、对人宽宏大量的人,不但能够认识他人的长处,更能发现自己的短处。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使自己对他的事情很关心、很感兴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诚地关心别人,对别人感兴趣。
好多人之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为他们的心灵与外界是隔绝的,他们专注于自己。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便足以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有一个人,几乎人人都不欢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使他参加一个公众集会,人人见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当别人互相寒暄谈笑、其乐融融之时,他一个人独处在屋中的一个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后,他也依旧孤独地坐在一边。
这个人之所以不受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乃是一个谜。他很有才能,又是个勤勉努力的人。他在每天工作完毕后,也喜欢混在同伴中寻快乐。但他往往只顾到自己的乐趣,而常常给人以难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远之。
但他绝未想到,他不受欢迎的最关键的原因乃在于他的自私心理,这是他不能赢得人心的主要障碍。他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他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搁起,来谈谈他人的事情。每当与别人谈话,他总是要把谈话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业务上。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就没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会使别人对他感到厌恶,就没有一个人喜欢与他结交往来。
如果一个人真正对他人感兴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对他人吸引力的大小,与对他人所感兴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对他人感兴趣呢?主要是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推己及人,给他人以深切的同情。
其实,人生最大的目标,并不应该在于谋生赚钱,更要把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的美德发扬出来,这样,我们自然就会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个人要真正吸引他人,应该具有种种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嫉妒都不能赢得人心;非但不能赢得人心,还会处处不受人们的欢迎。
一个只想着自己,对他人缺少关心的人,就缺少吸引朋友的磁力,这样的人将会失掉生活中的很多乐趣。如果他们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人缘的人的话,那就要改变那种对人冷漠的态度,多关心关心别人。
圈子是由很多人组成的,在圈子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之所以如此,说白了,就是人际复杂。为此,必须练得人与人之间虚虚实实的进退应对技巧。自己该如何出牌,对方会如何应对,这可是比下围棋、象棋更复杂的事情啊!从实际来说,在一定的职业圈中,不得不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也免不了会遇到被出卖、敌视、中伤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倘若对你面前的一个个陷阱,若能事先预料到并各个击破,便能安度上班族的生涯。
不要放弃同学圈子
现在,很多人都爱卖弄同学关系,常常说某省委书记是我的高中同学,某某高干是我的大学同学,如此等等。一旦你与某位大人物拉上同学关系,你的身价也会大增。阿倍仲麻吕在我国古代唐朝留学归国后,他非常自豪地说,大诗人李白原是我的同学,我们还相互赠送了诗词。20世纪,张五常留学芝加哥,回来后他说,我的学长是弗里德曼。连现代一向以低调著称的李开复也在最近出版的自传中声称奥巴马是他的大学同学。看来,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一点:同学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资源,用现今的话来说,同学关系也像矿产一样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善于开采并加以利用。
我们在研究数千个成功者的案例后发现,在许多成功者的身后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同学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时代的同学,有的是大学时代的同学,还有各种成人班级,如进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学。
小布什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他爸爸也是),国务卿赖斯是耶鲁的,美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也是耶鲁的。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国富豪南存辉和胡成中就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后来两人合伙创业,在企业做大以后才分了家,分别成立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
在泰国,同学关系与战友关系,是一个人出人头地的基本要素。而且,泰国讲究的同学关系是留学的同学关系,最好是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的同学。
同样,在日本,东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把持了日本最重要的公务员岗位。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梦想着金榜题名的无比快活,所以把批阅卷子的考官称做“宗师”,考上了,递个门生帖,算是弟子,以后想平步青云,这层关系是少不了的。
如果把你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都收集起来,你就会发现,这已经是一张编织得非常庞大的网了。何况有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的朋友也相处得不错,关键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助。
A是如今商业界非常著名的人,但是他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同学录”带在身上。已经拿到了MBA证书的他,同学遍布祖国各地,甚至海外。平时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设法和同学们聚一聚,回忆一下往昔,以便加深感情。也许目前并没有什么事需要同学们帮忙,还有可能是帮同学的忙,但是他明白,同学这张网,如果经营得好,是大有益处的。
同学这种关系需要精心维护,如果平时不联系,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想起人家,很可能得到寒心的结果。在古代也有一些非常重视同学关系的好例子。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他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作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的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他就对老师说:“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息了怒。事后姚祟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能为同窗,实属有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缘当可足惜,当应珍惜。同学关系既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也是人间十分稀缺的人际网络,是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现代社会,圈子给我们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除了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外,还要注意搞好人际关系,你至少要能融入圈子,让自己有个较好的人缘,这样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学会依靠邻里关系
有一个好邻居,并与之建立一种好的邻里关系,会使我们在家在外,办起事儿来又顺手又方便,邻里关系是最简单也最经常用得上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
邻居是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邻里近在咫尺,他们的适时照顾、帮助,能解决燃眉之急,婚丧嫁娶,大事小事,离不开邻居。
如果我们和邻居处不好关系,或者有事儿时不知道去找邻居帮忙,则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纰漏,无论你的邻居能力多小,有些日常琐事可能还离不开他们,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有一个好邻居,可以帮自己解决麻烦的家务事儿。
在一个小城市,有这么两家邻居,女人是个善良温柔的好妻子,和丈夫生活得很幸福;而邻居家的男主人是性子比较急躁的人,爱发脾气,心情不好时会与家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夫妻俩的适当劝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安排邻居妻子住在自己家,邻居丈夫一开始还赌着气,自己给孩子做饭,忙里忙外倒不以为然;夜深人静时,他才体会到妻子的温柔体贴,妻子总会在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时倒一杯热茶,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妻子轻柔的话语比谁的安慰都重要。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不爱她,只是脾气暴了点,都是自己不好。
他猜想妻子住在了朋友家,但到处找都找不到。后来,才知道她住在邻居家,自己过去赔礼道歉,俩人又重归于好。
在那几天中,邻居也不断地安慰妻子。妻子也想到了丈夫对她的体贴关怀,已经不再责怪丈夫了。
在这件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中,邻居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邻居的帮助,我们很难想像事情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好邻居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而努力,当别人家有了不愉快的事,会全力帮助解决,尤其是这样的家务事,邻居的恰当方法,能起到平复矛盾的作用。
我们做任何事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金周转不灵,联系客户不够,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少经验等等,如果自己求助于邻居,也许会发现邻居会给予自己许多有价值、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一个人和商人为邻,这个人特别想自己做一番事业,就从银行贷款投资做生意,可他毕竟年轻,涉世太浅,没多久就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这时,他想起了平时和自己关系不错的那个商人。他就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来到商人家,告诉他自己的难处。商人听后,笑着说:“你还很年轻,有许多事还没有看透。不过,我会给你讲讲我这些年来在商场摸爬滚打的经验,也许对你还有些用。”青年人听后,似乎觉得自己明白了不少事理,也似乎从中摸出了一些经商门道。后来,他告诉商人,自己现在资金周转不灵。商人说:“我可以帮你渡过这个难关,但这些钱必须用你赚来的钱来还我。”年轻人听后,深表感谢。
年轻人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情况下,在邻居有能力帮自己渡过难关的情况下,请求邻居的帮助,是十分正确的方法。邻里之间本应该互助互利,但我们必须努力去争取,才能够得到帮助。否则,坐在家中等着钱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一点不假。亲戚再好,他们离得比较远,有什么突然的事情发生,就是飞过来也迟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当一个人置身于社会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地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作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或被贴上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后,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很容易被别的圈中人所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
老乡也是你可以依靠的关系网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在外地漂泊,孤身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既无亲又无邻,拓展人际关系较为困难,这时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一般来说,一个人发达了,总想提拔一些同乡人,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心腹。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相帮助,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乎所有商业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气派的建筑不是徽商会馆,就是晋商会馆。会馆者,老乡交游约会之馆也。如今,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这是近年来各地同乡会风起云涌的原因。同学资源和同乡资源,可并称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两大外部资源。
另外,更多人更是把同乡人等同于自己人。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他重用五台同乡,当时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据。当时山西就流传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挎。”
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内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蒋介石是奉化人,他倒并不在乎别人讥讽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如俞济时、蒋孝先等,而侍卫官则几乎一律是奉化人,因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有9人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乡可信;奉化并不出武夫,也不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20人),这种“人杰地灵”,与蒋介石的提携不无关系。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人来。到了近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当然,对于同乡关系,我们要学会结、学会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相连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温情存乎于心。
战国时期,卫子期在一个小国蔡当上了大夫,身受国君器重。但蔡国在当时地小人少,经常受别的大国欺负,为此,卫子期深感不安,与国君商量要找个大国作为靠山,最后,他们挑中了相毗邻的楚国。
可是怎样才能将这种意思传达给楚王呢?又怎样才能成功呢?还有,应怎样做才能做得既顾及国家体面,又能达到目的呢?
这些问题困扰了卫子期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常日思夜想。终于,他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找楚王身边的侍从公羊独,他是蔡国山齐郡人,与卫子期刚好是同乡。
于是,卫子期在通过其他人与公羊独接过头后,就化妆成一个商贾,前往楚国都城郢。
到了公羊独的府第,卫子期托仆人将一盒东西送进去给公羊独,不一会儿,只见公羊独亲自带领家人,前来迎接卫子期。
是何物竟使得公羊独如此看重呢?原来,卫子期当时在国内也为要送公羊独什么礼品深感头痛过,他知道公羊独家产庞大,富可敌国,如送黄白之物则定然不喜,于是他出奇制胜,特叫人准备蔡国山齐郡的特产——咸鱼干20马车,一路浩浩荡荡开往楚国。
公羊独在楚国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缺,但他有一个癖好,就是爱吃自己家乡生产的咸鱼干,可一直苦于吃不到正宗的咸鱼干。这次,卫子期以如此大“礼”相赠,他焉能不喜,焉能不乐呢?
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在老乡关系上,这“礼”该怎么送,送些什么,卫子期实在很高明!他抓住了公羊独这个老乡的癖好,投其所好,最后达成了目的。
老乡之间除了可用“乡音”引起共鸣外,“乡产”也是一样,它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也许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我们应该借用乡情关系作为自己接洽、联络人的纽带。现今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则完全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人们常说,生活就是在钻圈子,从一个圈子里出来,又进入另一个圈子。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上班时我在同事圈里和同事交往,下班无聊时,找朋友聊聊天,又进入了朋友圈,回家后,我们又进入了邻里圈和亲戚圈。但在如此众多的圈子里,最重要的还是与工作有关的圈子,只有你玩转了这个圈子,才能提升自己的位子。
在不同圈子里游刃有余
同样是一个圈子,但有的人在圈中所拥有的人际指数,即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与其他人比并不一样。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在于人情世故。一个懂人情世故的人,才能玩转好圈子中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不同的交际圈子中游刃有余,其中拥有良好的口才,就是重要的素质之一。
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的水平上。因为言为心声,舌战便是心战,语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心。
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重大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顽固派,推行敌视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他嘱咐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时不予理睬。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不久,杜勒斯离开了日内瓦。美国代表团改由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任团长。周总理觉得美国代表团中并不是每个人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勒斯一模一样,他决定直接同史密斯打交道。
有一次,周恩来走进酒吧,看见史密斯在柜台前正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向史密斯走去,伸出自己的手。
史密斯猝不及防,不由一愣,但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急忙用右手端起咖啡,故意显示他的双手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周总理已把坚冰打破了。二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不久后,在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周总理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史密斯走上前去向周总理问好,还说总理的外交才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能结识总理而感到高兴。
周总理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了吗?”
史密斯笑了,临走时,用肘碰了碰周总理的胳膊。杜勒斯在日内瓦时,下过一道“不许同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史密斯不敢违抗,便以“肘”碰“胳膊”的变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问候。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美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