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4200000005

第5章 道行:收拾河山亦要人

做人要学南怀瑾

“南大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美国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

——彼得·圣吉(美国学者)

南怀瑾好像很普通。他跟普通人只有一点点不同:向上走。“人往高处走”,谁不肯向上?但哪儿是上,哪儿是下,普通人分不清,南怀瑾分得清,就这一点点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凭一点点“神秘物质”,做了二百年好生意。南怀瑾凭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

南怀瑾小传

1.少年立志,文武双修

南怀瑾于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据说南氏家族世代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也出过几位高僧,这大概是他后来学佛的一个原因。他的父亲南仰周,12岁就撑起家庭重担,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置下了一份家产,在地方上赢得了声誉,并娶赵氏女为妻。南怀瑾是家中独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自幼就让他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遍读经书,兼及书法等,闲时也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及文学名著,12岁时,就因天赋过人而受到地方人士的赞誉。

据说南怀瑾少年时,在家乡附近的一个道观抽过一支签;后来又在一个和尚庙抽了一支签,没想到,两支签文竟然完全一样:“脱却麻衣换绿衣,恰如杨柳遇春时。飞腾要取蟾宫桂,许折东南第一枝。”这个签语,透着他将以文才名动东南的意思,因此父母对他企盼更高。但当时的南怀瑾,对习文的兴趣还不如对习武的兴趣大。他曾回忆说:“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12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南怀瑾13岁时,已念完私塾,本该到温州去上中学,但家中财力不足,供养不起一个中学生,只好让他在家里自修。考虑到他贪玩好动,在家读书容易懒散,父亲把他送到家庙去读书。南氏家庙建在附近的山上,离家约有五六里,平时人迹不至,只有逢年过节及婚丧嫁娶时,才有人到家庙去祭拜祖宗。南怀瑾被送到家庙后,平时不准他回家,家里人隔三差五地给他送一些好吃的东西。家庙里只有一个又呆又瘸的公公,南怀瑾在这里找不到玩伴,除了读书练武,就无事可干了。这里环境清幽,既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也特别适于静思。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南怀瑾不仅读了不少书,也对人生问题进行过很多思考。

经过几年自修,南怀瑾收获甚丰,他遍览经史,涉猎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对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亦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他已立下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虽然身处家乡,心却早就飞到了远方。

2.壮士从军,远走他乡

南怀瑾17那年,一位在外地做事的同乡回乡度假,告诉他说,杭州浙江国术馆公费招生,非但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当武术教官。南怀瑾得知这一信息,大喜,当即就要去杭州报考。父母不愿他弃文就武,但拦不住他远走高飞的决心,只得筹借一笔路费,送他启程。

1935年夏天,南怀瑾跟那位同乡离开家乡,来到杭州,考入浙江国术馆。当时国术馆刚刚创办3年,学生不多,武术教师有十几位,一个个身怀绝技。南怀瑾印象最深的,一位叫刘百川,据说功力极高,用手在人家肩上拍一下,一般人根本吃不消。还有一位田老师,是教内功的,外表文质彬彬,一副文雅书生的样子,功夫却极好。教师们不仅功夫好,人品也很过硬,在传授武功的同时,也殷殷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国术馆除了武术课外,还开设文化课,教授国文、历史、生理卫生等等。南怀瑾正处于求知欲特别旺盛的年龄,除了认真学习学校的课程外,还抽时间到其他大学旁听。当时,杭州孤山上有个文澜阁,于乾隆年间由圣因寺改建而成,是一个很有名的藏书楼,里面珍藏着《四库全书》。南怀瑾设法弄了个借书证,每个星期天都跑到这里来读书。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这些珍贵典籍,南怀瑾以弱冠之年,得以畅览珍藏,可谓幸运。

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不久后,抗日战争全爆发,不少爱国青年投笔从戎,投入到这场拯救国难的运动中去。当时南怀瑾刚进入金陵大学就读未久,他满怀壮志、一腔热血,决定走出校门,投身于抗日洪流。他从杭州出发,来到成都。不料,刚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遭遇了困境。当时流亡到西南大后方的人很多,找工作既不易,粮食也很紧张,南怀瑾盘缠用尽,吃饭也成了问题。

有一次,南怀瑾与表叔两人,整整三天没有吃过一顿饭,饭馆里飘出的香味、馋得他们口水直流,但他们身无分文,看得起买不起。南怀瑾饿急了,竞当了一回“小偷”,在一个馒头摊上偷拿了两个馒头。多年后,他在讲课时,谈到这段经历,曾引用古人的诗句曰:“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以此告诫学生们,要知道人生艰难,要珍惜眼前盛景。

南怀瑾在成都找不到什么机会,就来到川康边境的大小凉山地区,拉起一支队伍,办了一家“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

让南怀瑾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支小小的队伍,竟然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当时四川一直在地方势力控制之下,同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貌合神离,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非常尖锐。他这个外乡人,突然拉起一支队伍,当地的豪强以为他是国民党派来的,而重庆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又以为他是一支地方武装,提出要收编他。南怀瑾受到两面夹击,左右掣肘,感到很难措手,所以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放弃了垦殖场,回到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中央军校系由黄埔军校改名,当时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成都军校在成都的北校场,规模相当大,当时是总校。南怀瑾于军校毕业后,在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他的军衔是少校,穿军服。他在成都军校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但这一段经历,至少在名义上把他同国民党政权连在了一起,影响了他人生的很长一段时期。

3.淡泊功名,学佛访道

南怀瑾目睹国民党官场的混乱与黑暗,已无意在军界、政界进取,倒是对学佛访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灵岩寺,是一个著名的禅寺。南怀瑾的好友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在国难当头、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清静的去处,对这些学者来说,无异于世外桃源。一座庙里住着那么多的名人高士,自然引起了南怀瑾的极大兴趣,这里成了他经常拜访的地方。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大居士袁焕仙。袁先生是川北名重一时的禅宗大德,他是四川盐亭人,少年时博览群书,成年后曾在四川军阀杨森那里做过幕僚,跟日后当了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也有过交往。后来,他散尽家财,行脚天下,终于大彻大悟,晚年号称“盐亭老人”,与虚云大法师齐名,不少名流学者不惜千里跋涉来参访他。

袁焕仙当时正在灵岩寺闭关,南怀瑾假日在此盘桓时,得以和他结识,一见之下,顿觉倾心,遂拜在其门墙下。从此,他对军校武术教官的工作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专心致志地跟袁焕仙学佛参禅。1942年冬,袁焕仙出关后,到成都创办了一个禅宗道场——维摩精舍,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的教职,追随袁焕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法号“通禅”,据说得了袁焕仙的真传。他还陪袁老赴重庆参访过虚云大法师,悟境更进一层。

后来,追随袁焕仙的弟子越来越多,许多人的年龄比南怀瑾大,但都称他“大师兄”。袁焕仙在维摩精舍授课,内容不限于佛法,涉及儒释道诸家学问。南怀瑾和其他学生一起,把他演讲的内容记录下来,编辑成《维摩精舍丛书》。后来,南怀瑾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就把这本书出版了。使之流传,也算报答了师父的授业之恩。

袁焕仙一生收了很多门生弟子,唯独对南怀瑾最为器重,认为他“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评价相当高。而南怀瑾也不负恩师所望,其学问道德,与恩师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讲课的方式,也与恩师当年颇为相似,兼及佛道儒三家,而不是专及佛道。能传承恩师的精神,又更上一层楼,自成一家,正是报答恩师的最好方式。唐代高僧仰山灵佑曾说:见识和老师相同,会减损老师一半盛德;只有见识超越老师,才可以传授老师的遗教。南怀瑾能在师父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堪称善报恩者。

时至今日,维摩精舍的弟子们早已飘零凋谢,健在者寥寥无几,但他们谈及南怀瑾先生时,仍称他为“大师兄”时,敬意溢于言表。

4.隐身名山,“闭关”修炼

1942年,南怀瑾为了深究佛法,一个人悄然上峨嵋山“闭关”修炼。

峨嵋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神话传说。南怀瑾“闭关”的大坪寺,在中峰顶上,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峭立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十分险峻难行,不是一般人可以上得去的。每年农历十月以后,大雪封山,好几个月寸步难行。所以,这里很少有游人香客。山上吃水困难,只靠一个蓄水池,积存雨水和冬天的雪水。和尚们的粮食给养,全靠两位苦行僧从山下挑上来。南怀瑾在这里同出家人一样,穿僧衣,持“过午不食”的戒律。平时吃的菜,叫做“万年菜”,即辣椒、盐巴和干菜;逢初一、十五,有一点豆腐吃,就算“大开洋荤”了!

不过,正因为这里人迹罕至,正适合闭关静修。但南怀瑾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大坪寺藏藏有全套《大藏经》。《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叫“藏经”、“一切经”、“三藏经”,内容分经、律、论三部分,包括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著述,南北朝开始编辑,至唐代已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都有新译、新著入藏,堪称卷帙浩繁。在那个年代,有全套《大藏经》的寺院不多,也不是随便可以参阅的。南怀瑾并未剃度,本无资格闭关读藏,好在有当时负有盛名的普钦大法师介绍,又有许多重要人物推荐,他才得偿心愿。

当时重庆的报纸对他弃职学佛的事进行了报道:“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在峨嵋山期间,南怀瑾独处幽室,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埋头阅读《大藏经》。这为他提升佛学修养奠定了雄厚基础。其间,袁焕仙先生曾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后来,南怀瑾又从峨嵋山迁往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由于闻讯来访者日见其多,他不胜其扰,又移至弟子张怀恕家的书楼上安居,除禅修打坐外,便埋首书丛,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等经史典籍,收获甚丰。

南怀瑾“出关”后,抗战已经胜利,在四川的外省人士纷纷东迁。当时南怀瑾已是声名鹊起,政府中不少要员都与他有过交往。四川省主席王赞绪力劝他出山为官,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的甘典夔想把自己在百花洲的别墅让给他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那时,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大全,一时间,“民主政治”搞得热热闹闹。南怀瑾有两个朋友,一位是曾担任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的傅养恬,一位是中央军校教官、留苏出身的叶道信,他们因在报上发表和毛泽东《沁园春》的词而被蒋介石免职。他们想另组新党,参与竞选。他们很信赖南怀瑾的人品、学问、器识,诚恳地请他担任新党的党魁,南怀瑾一听,哈哈大笑道:“你们大家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啊!”

南怀瑾无意政治,对佛道的兴趣则与日俱增。1945年,他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派大师。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其时,南怀瑾的一个朋友、国民党西康行辕主任贺国光,送给他一个“少将参议”的头衔。虽然国民党的将官头衔多如牛毛,并不值钱,但这个身份也给他的西行带来了很大便利。在这次行程中,南怀瑾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大德,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又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多位上师的印证,被承认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他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给他。

南怀瑾并未正式出家,却获得了“禅宗大师”、“密宗上师”的印可,堪称奇缘。

5.大开讲席,传道授业

南怀瑾结束西藏之行后,在云南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他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屡战屡败,已呈江河日下之势。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急于招揽人才。李宗仁的“军师”白崇禧久闻南怀瑾的才名,托人传话给他,请他出山担任政治参议兼秘书。对此,南怀瑾一笑置之。当国民党气势正盛时,他尚且不愿人其“彀中”,在这种江河日下的时刻,他怎么会自人“囚笼”呢?

但南怀瑾自忖:自己虽然一直置身政治圈外,毕竟曾在军校任教,又挂过少将参议的空衔,到时候未必能过得了共产党的审查关。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远赴台湾。当时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以及巨商名贾,虽然有钱有势,在拖家带口出逃台湾时,也难免十分狼狈,南怀瑾并无钱、权两项,想携带家眷就太难了。于是,他只好忍痛离别父母、妻儿,只身一人来到台湾。

南怀瑾初到台湾,因为人缘好,很多朋友、同乡都信任他,而且大家都想找出路,于是各自出资,推举他成立一家“义利行”,做海上贩运生意。未几,因为船只被国民党军征用,货物也被烧毁,顿时血本无归,“义利行”于是倒闭,南怀瑾也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起初,他跟新娶的妻子穷居于基隆海边的一处陋巷中,生活很是艰苦。但南怀瑾不愧是一个超然物外的人,他依旧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在贫寒困厄中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

后来,南怀瑾迁居于台北龙泉街一个菜市场中,这里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而且,他跟新婚妻子又有了孩子,家事顿然烦琐起来。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劲头与精神状态,他每天身居陋室,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大一点的孩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照料更小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著作。关于他的这一段生活状况,他的学生张尚德教授曾这样描述:“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经济逐步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于文化也重视起来。1963年,“中国文化学院”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这是他在台湾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后来,辅仁大学也邀请他担任教授,讲授哲学课程。辅仁大学和“中国文化学院”都是私立大学,规模和名气都相当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大学及社会团体邀请他授课,因此,他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著名学者,往来于台、港两地,大力宣讲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播文、史、哲及佛学等。

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1969年,南怀瑾在一些外籍学者、专家和弟子门生的筹划下,在美国加州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同年,又在台北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总部,南怀瑾自任会长。这个协会的主要宗旨是促进社会福利和教育,南怀瑾还亲自为协会订下了三大目标:一是唤醒近世东方各国恢复自信,珍惜固有文化宝藏,而不盲目西化;二是重振中国人文精神,纠正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偏差;三是沟通东西文化,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南怀瑾计划在协会之下筹建“安颐别业”和“青少年辅导院”,以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同时计划筹建“国际文哲学院”、“禅学进修班”、“西洋哲学进修班”、“美术进修班”、“国乐进修班”、“语文进修班”、“国医进修班”等。不过,“东西精华协会”初创时,人力、财力都有限,这么多计划只能一步步来。经过几年发展,总算初具规模,学员增加到六七十人,开设了国乐、国画、书法、太极拳等课程,还从社会上聘请专业人士来授课,一时间,协会办得生机勃勃,声誉颇佳。

在此期间,南怀瑾还出版了他的名著《论语别裁》,该书一问世,即在台湾出版界引起了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1976年,南怀瑾把一切俗务交给学生管理,自己则闭关修炼。这次闭关,跟他三十多年前那次闭关一样,也历时三年之久,直到1979年底才出关。此时,他的声望更高,各方慕名求教者日益增多。他讲学的范围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对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无所不包。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

另外,每周四晚上,南怀瑾还开设了一个特别班,参加者多为党、政、军各界的政要,以及财经、传媒、教育等各方面的高层人士,内中有少将、中将多人,还有众多“党国重臣”,陈诚的女婿、中央大学校长余传韬也是学员之一。讲课内容为《史记》、《长短经》、《战国策》、《素书》和《阴符经》等,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南怀瑾的一副联语,恰能表明他这段时间开设讲席的盛况:“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百辈数英雄。”南怀瑾本人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怀瑾先生的名声,不仅著于岛内,也传扬海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并无内外门户之见,不论哪国来的人,都是接之以诚、待之以礼,倾心传授。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既让学员们感动,也使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真心喜爱。一位德国学生回国时,向南怀瑾先生行跪拜大礼,然后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位加拿大学生,学了不到一年,似乎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文质彬彬,颇有儒者风度。他回国后,在加拿大政府部门任职,工作之余,他将南先生的《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南怀瑾先生的雄才馨德,还折服了众多国外的著名人士。比如出身名记者、法号“大心净圆”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弟子遍及五大洲。他跟南怀瑾先生两夕长谈后,心悦诚服,辞行时,紧紧地拥抱着南先生,激动地说:“我不能不再来。”后来,他盛赞南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师,并经常介绍自己门下的弟子来向南先生参修。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创作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曾专诚来台湾,在陈立夫的陪同下,向南怀瑾先生请教道家之学。

由于南怀瑾在台湾的名声和影响力太大,引起了台湾最高当局的不安,尤其是他办的那个特别班,聚集了众多高层人士,更是招来当局的猜忌。不愿涉猎政治的南怀瑾,一叶知秋,预感日后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去美国。

6.以文会友,以德养身

1985年夏,南怀瑾离台赴美,在华盛顿创办“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文化交流。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他,不仅有美国人,也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埃及人以及美籍华人……他们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请教的话题,涉及佛学、哲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一些倾慕南先生常识、修养的小职员、小老板,不论来者是什么人,南先生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他谦和之德,经常令人感动。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尝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他曾赋诗一首,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1987年,南先生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致力于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他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除了在台、在美时的门生故旧外,大陆政界、商界的重量级人物也不时来访。他一如既往,以诚敬心接待各方访客,毫无“贡高我慢”之态。

除此之外,南怀瑾还相继成立了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自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文教机构等捐款200余万元,为推进中国文化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他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创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又在故乡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还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作为老幼文康中心,并捐资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20世纪90年代初,他还投资1700万美元,助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虽然他年事已高,但出世的雄风,不减当年。

在此期间,南怀瑾先生的多种著作也在大陆成为热销书。继北京团结出版社于1989年率先推出他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这几部著作后来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1990年,上海佛学书局又推出他的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这几部书也非常畅销,尤其是《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更受大陆僧俗大众的欢迎。此后,他的其他著作陆续在大陆推出,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南怀瑾热”,其旺势至今未衰。

南怀瑾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至今,共有专著30余种,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罗马文等多国文字,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当世者希,不愧为一代大师。

如今,南怀瑾已年届九十,仍讲学不辍。他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其弘法度人的精神,确实令人感佩。

在南怀瑾先生的客厅里,有一条幅,上有一诗:“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大概是他数十年学养和追求的真实写照吧!

南怀瑾为什么不出家

南怀瑾先生既是“禅宗大师”,又是“密宗上师”,有此修为,何不出家为僧呢?难道他尚有眷恋,看不破吗?对这个问题,南怀瑾曾有诗作答:“前因后果问如何,眼阔心空且放歌。浮海十年家国事,闲情留取付梨涡。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此诗表明,他虽然不入佛门,但也不离佛门,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将此意说得更详尽:“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

这就是说,一个喜好佛法的人,虽然不出家,在俗世间,以佛家“自度度人”的精神,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业,仍然是行佛道。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不出家而行佛道的道理:有一次,无相禅师出外行脚,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池塘里打水车,就走过去,向他讨水喝。年轻人见他是和尚,羡慕地说:“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这样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

无相禅师含笑问:“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年轻人说:“这一带就数我最会打水车了,全村的人的水源都在这里,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工作,我就无牵无挂,可以出家了。”

无相禅师问:“你最会打水车,请问,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说:水车必须下半部浸在水里,上半部露出水面,这样才能灵活转动,打上水来。如果全部浸在水里,就无法转动了。完全离开水面,哪能打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水车跟水的关系,就如人与世间的关系,一个人完全入世,难免被五欲红尘挤压得动弹不得;倘若全然出世,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

年轻人顿悟,打消了出家的念头,决定继续打水车。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你擅长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好了。带着善良的愿望,做利人利己的工作,也是菩萨的事业,何必追求出家这种形式呢?

况且,出家也不等于割断跟世间的关系,只是从事世间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而已。当时没有心理医生,僧人实际上承担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同时还从事道德教师、慈善工作者、风景区管理者、殡葬工作者等多种事务,他们的出世,只是心超然世外,不恋慕世间荣华,并不是与世隔绝。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可以用超然的心态做自己喜欢而又有价值的工作,不出家也可做世间一尊“活菩萨”。

在历史上,不出家的“活菩萨”,不在少数,梁朝的傅大士即是一例。所谓“大士”,是梵文“菩萨”一词的汉译缩称,傅大士虽未出家,却证得了菩萨果位。

傅大士本名傅翕(497-569),浙江义乌县人,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16岁时娶留妙光为妻,生育了两个儿子。他的言谈举止常有异人之处,比如,他跟同伴一起在河中捕鱼时,他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留的就留下来。”所以他捕到的鱼往往要跑掉一大半,卖的钱比别人少很多。大家都笑他是傻瓜。

傅翕24岁时,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找到了他。当时达摩住在嵩山,因常作行脚的头陀打扮,人们都称他为“嵩头陀”。那天,“嵩头陀”在河边一把拽住正在捕鱼的傅翕,问道:“你不记得我啦?我与你一同在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之首)面前发过誓,现在兜率天宫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

傅翕被他说得一头雾水。嵩头陀将他拉到水边,教他临水自照。傅翕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水中倒影的头上竟然有圆光、宝盖等瑞象。

嵩头陀问他:“你何时重返天宫?”意思是问他何时出家。

傅翕笑道:“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一心向往天堂佛国之乐呢?”

他决定在红尘中修行,而不走遁世之路。随后,他举家迁居河南嵩山,在山中结庐隐修,白天带着家人开荒种地,晚上打坐修行。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家的地里有动静,以为是野猪来糟蹋庄稼,便与妻子留妙光赶过去。不料,那不是野猪,而一个偷菽麦、瓜果的小贼。那人见了傅大士,既惭愧,又害怕,站在那里,不敢动弹。傅大士让妻子回去拿一只大竹篓来。小贼吓坏了,因为当地有将盗贼装入竹笼沉江的风俗。但竹篓拿来后,傅大士却对小贼说:“你这个篮子太小了,装不下多少东西。我送你一个大竹篓,省得你多跑路。”说着,夫妻二人替那人装满蔬菜与瓜果,让他拿回家。

傅大士苦修7年后,终于开悟,从此回到南方的家乡,开始讲经说法。

粱武帝大同二年,江南大灾,饥民遍地。傅大士与妻子大发善心,变卖田地家业,施斋救助灾民。几天后,他的家产、粮食便施舍一空。于是,傅大士劝妻子发愿卖身为奴,以救饥民。妻子留妙光也已悟道,发愿说:“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

傅大士也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与三世诸佛,今舍妻子,普为三界众生消灾集福。”

同乡大财主傅重昌的母亲,出钱五万,买下留妙光。不过,仅过了一个月,老人家被傅大士的义举所感动,又将留妙光送回来了。

在傅大士的感召下,佛教徒们纷纷捐献财物,共赈饥荒。傅大士的善名从此传遍天下。梁武帝也曾请他去说法讲经。

历史上既有傅大士等众多俗家大德在前,南怀瑾先生从之于后,又有什么奇怪呢?他阐发佛学的精微,参合中西诸学的精华,以正法启导后学,做的也是世间一大善事业。他的功业,跟他是否出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同类推荐
  •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1986年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德国哲学》丛刊,为中国人了解德国开辟了一个“窗口”,为中德思想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今天该所又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旨在集中中国内对德国哲学、文化有兴趣、具有一定研究的不者,对德国哲学、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以洞察其奥秘,领悟其精义。这必将为我们中国人了解德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德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桥梁”!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概念、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海贼世界

    网游之海贼世界

    公元5020年,世界级集团排名第一的鹏熙公司研发出一种虚拟网游,真实程度百分之一百,这款游戏一上市,立即被广大的游戏玩家热爱,而其中的五圣之一的萧逸海,如何称为海贼世界的最高者海神。
  • 剑斩天地

    剑斩天地

    因为是第一次写书,所以什么东西都不全面,大纲也想的不咋地,我反思了这几天就果断的放弃了这本书,如果有喜欢的可以看看我的新书,新书的构思什么的都算不错,到时候欢迎大家围观啊
  • 绝宠痞妃王爷求放过

    绝宠痞妃王爷求放过

    一朝穿越,就把某王砸晕,某女只一个念头,跑。片段:某女身骑着一条小毛驴左手拿着黄瓜啃着,右手拿着萝卜对着身后一大波中了麻散的士兵好不悠闲的说““告诉你们王爷,别追了他是永远追不上滴””“哦~是吗?”某王的声音出现某女“当.......然不是”哇k,这人怎么追来了。“啍,跟我回去”“no”“嗯~”某王把某女拉下毛驴“救命啊”四周一堆吃瓜子群众“我看谁敢救”无一人动“呜,王爷求放过,啊~我恐高”:一大波士兵望着天上的王爷,三秒后“收工了,收工了,王妃太好骗了回家吃饭了”
  • 水瓶王子潜潜爱

    水瓶王子潜潜爱

    【不要看简介哦,因为不对的!】水瓶国的王子来寻找在地球走失的水瓶公主,遇见了收养他们妹妹的一家人,大王子爱上了‘姐姐’,小王子却爱上了自己的妹妹,他们的父王四处阻挠,他们会在一起吗?
  • 西游黄蜂传

    西游黄蜂传

    那一次西游,灵山佛殿多了一尊斗战胜佛,天地之间少了一只自在石猴。这一次,就让我用黄蜂的翅膀,扇起一场掀天揭地的逆乱风暴。其实这是一个逗比的普通人,穿越为西行路上七只蜘蛛精的干儿子——一只小小的黄蜂精,然后纵横于西游世界的故事。随着黄蜂精的不断成长,藏在《西游记》背后的故事一一浮出水面——佛道争锋,巫妖传承,地府秘闻以及这漫天神佛的最终归宿……Ps:本书所涉及的仙、佛、宗教人物及其事迹,仅为故事需要。与现实宗教信仰无关,无意冒犯现实中任何宗教信仰。
  • 星月听兰

    星月听兰

    还曾记得那天,梧桐萧萧,绿竹滑露,你放在我手中的那片秋枫,你说过,愿陪我同赋箫琴一生,但我又独自一人,度过一个秋去冬寒来的雨季......(听兰的书仅仅是部很短的小说故事,望不能看的尽兴的朋友们见谅,感谢!)
  • 我的美女法医

    我的美女法医

    “溪溪~”男人吧唧一口亲在少女的脸上,“我饿了~”少女冷漠的说:“滚犊子!老娘正在做饭呢!没空理你!出去看电视去!”男人突然撒娇,亮瞎了林语溪那12k的氪的闪金狗眼!“老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说好的‘一日夫妻百日恩’呢?你不爱我了~我们离婚吧!!!”林语溪狠狠的把刀扔在案板上,“好啊!离婚!现在就去民政局!走!”拉着男人就走。“老婆,我错了!不会再有下次了!”“知道就好,外面坐着去!”“遵命,老婆!嘿嘿嘿!”“滚出去!”
  • 灯谜百花大观园

    灯谜百花大观园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学习、研究灯谜之心得,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涵盖灯谜猜制要领、猜谜诀窍、制谜技巧、谜话拾缀、谜事随笔、竞猜谜选、灯谜集锦7大类,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 假如我能再爱你一次

    假如我能再爱你一次

    陈诺因为对前女友的执念,独自一个人来到自己和前女友活过的城市来打拼。可能是上天故意安排,让他认识了前女友的闺蜜,琳琳,后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怎样的故事呢?请继续关注……
  • 重生很久以前

    重生很久以前

    重生,也叫回档。也可以叫不删档内测。人生开了新服,唯一参加了内测的人,人生像开了外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