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3900000006

第6章 北朝隋唐的“道”

“道”是一个多义项的词。义项之一,从北魏到唐,曾是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的名称。但现有字典、词典中,对这个义项的解说,都是不符合我国历史真实情况的。只要认真查考一下史书,就发现现有字典、词典的错误:(1)分“道”不始于唐朝;(2)“道”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名称;(3)唐朝分“道”不仅是十、十五;(4)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都不是行政区域,不相当于现在的省。这不仅是正确解释“道”字的词义的问题,并且关系到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组织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一般历史读物中,没有述及从北魏到唐的分“道”经过,特撰此文,试予论证。

(一)

“道”,本指道路。引申义很多。从汉到唐,常用“道”来称呼一定的进军、“安抚”路线。从北朝开始,又用“道”来称呼一定的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这篇小文,专谈区域。

(1)用“道”称呼临时的军事区域

《魏书?世宗纪》:“(正始三年四月)庚戌,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指授边将。”“(延昌三年十一月)乙卯,以中护军元遥为征南将军、东道都督,镇遏梁楚”。这里的“道”,指临时的军事区域。

在临时的军事区域――“道”,设置大行台、行台,也是从北魏开始的。《魏书?肃宗纪》:“(正光五年)七月甲寅,诏吏部尚书元修义兼尚书仆射,为西道行台,率诸将西讨”。“(正光五年)九月壬申,诏尚书左仆射、齐王萧宝夤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征西将军、都督崔延伯并率诸将西讨”。北魏按“道”设置大行台、行台,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沿袭这种制度。

从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出北朝按“道”设置行台的一些情况:

一、按“道”设置大行台、行台以后,不但可以统一军事的指挥、调度,“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还可以配合军事行动,进行有关的工作。如《魏书?肃宗纪》:“(正光四年二月)己卯,以蠕蠕主阿那环率众犯塞,遣尚书左丞元孚兼尚书,为北道行台,持节喻之,”《孝静纪》:“(兴和元年六月乙酉,司马子如)寻为东北大行台,差选勇士。”

二、《隋书?地理志》记载,涿郡:“后齐置东北道行台”,彭城郡:“后齐置东南道行台”,等。大行台、行台的所在地,就是当时该“道”的中心。

三、北齐世祖置北道行台于朔州(见《元和郡县图志》),后主置北道行台于幽州(见《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可见,由于军事需要不同,“道”名虽未改,而其区域的大小,行台的驻地,前后可能改变。

四、据《隋书?百官志中》,“后齐制官,多循后魏”。“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权制而置员焉。其文未详”。从这条资料看出,由北魏到北齐,大行台、行台的组织,还是比较简单的。

五、从北魏迁洛之后,到北齐、北周,逐渐出现关中、山东,河东、河北、河南、河西、陇右、山南之名。如:《魏书?孝庄纪》说,北魏永安三年十月戊申,魏兰根“为河北(道)行台”。《周书?侯莫陈顺传》说,西魏大统十六年,侯莫陈顺“出为荆州总管、山南道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魏书?孝静纪》说,东魏兴和四年八月庚戌,侯景为“河南(道)行台”。可见,唐贞观十道的名称,应溯源于北朝。

(2)用“道”称呼临时的监察区域

《魏书?高祖纪上》:“(太和)八年春正月,诏陇西公元琛、尚书陆睿为东西二道大使,褒善罚恶”。《孝庄纪》:“(建义元年五月丁巳)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这里的“道”,指临时的监察区域。从北魏到北齐、北周,都有这种情况。

(3)临时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的“道”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已下,委其黜陟”。这个例子说明,东魏按“道”设置的大行台、行台,除指挥军事,还兼管监察工作,它不仅是军事机构,又是监察机构。设置这种大行台,行台的“道”,也就不仅指临时的军事区域,而且是监察区域了。

《北齐书?辛术传》:“武定八年,侯景叛,除东南道行台尚书齐天保元年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辛)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从这段叙述中看出,所谓“兼总人事”,还是监察工作。北齐设置“兼总人事”的大行台、行台的“道”,还是临时的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

(二)

隋朝是统一的王朝,它所统治的地方,比北朝大,分“道”的情况,比北朝进了一步。

(1)隋初,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州,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于益州,山南道行台尚书省于襄州,淮南道行台尚书省于寿春。

《隋书?百官志下》记载:“行台省,则有尚书令,仆射(左、右任置),兵部(兼吏部、礼部)、度支(兼都官、工部)尚书及丞(左、右任置)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爵部、司勋)、礼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兼都官、司门)、度支(兼仓部)、户部(兼比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一人。各置丞(食货四人,农圃六人,武器二人,百工四人)、录事(食货、农圃、百工各二人,武器一人)等员。”这样的组织,比北朝完备。《通典?职官典四》说:隋朝的行台省,“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事”。它是当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不过是临时的。隋朝设置行台省的“道”,是临时的行政区域。

(2)《隋书?文四子传》:“(开皇)六年,(杨俊)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伐陈之役,以为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是行政职务,“山南道行军元帅”是军事职务。“山南道行台尚书省”置于襄州,山南道行军元帅的指挥部设在汉口。可见,隋朝设置行台省的“道”,是临时的行政区域;派遣行军元帅的“道”,是临时的军事区域。(杨俊是临时行政区域的长官兼临时军事区域的长官)

(3)行台省废除以后,“道”也就失去行政区域的意义。当战争时,用来称呼军事区域。《隋书?杨素传》:“汉王(杨)谅反帝于是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众数万讨谅。”《董纯传》:“汉王谅作乱并州,以(董)纯为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隋朝的河北道一称并州道。所谓“安抚”,是配合军事行动的。派遣行军总管、安抚大使的“道”,指临时的军事区域。

(4)隋朝又常按“道”派遣巡省大使、黜陟大使等。如《隋书?长孙炽传》:“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大业元年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柳传》:“持节巡省河北(道)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慕容三藏传》:“(开皇)九年,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这里的“道”,是临时的监察区域。

(三)

隋朝是不到四十年的短促的王朝,而唐朝是将近三百年的漫长的王朝。唐朝的分“道”情况,比隋朝复杂得多。

(1)武德初,作为临时军事区域的“道”

《唐大诏令集?政事?慰抚上》载武德元年十月《淮安王(李)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诏》:“其山东诸道军事,并受节度。”武德四年八月《张镇州淮南道安抚等诏》:“(张)镇州可淮南道行军总管,(陈)智略可岭南道行军总管,以安抚之。”这里的“道”,是临时的军事区域。

据武德二年二月《国公(窦)轨等益州道安抚大使诏》,安抚大使有“进擢廉平,贬黜苛暴”等职责,也就是兼做监察工作。因此,武德初作为临时军事区域的“道”,还带一点监察区域的意味。

(2)武德时,作为临时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的“道”

《旧唐书?职官志一》:“武德初,以诸道军务事繁,分置行台尚书省”。计有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襄州道、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东道行台等。唐朝大行台、行台的组织,比隋朝更为完备。以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为例,“令一人(正第二品)掌管内军人,总判省事。仆射一人(从第二品,左右任置),掌贰令事。左丞一人(正第四品下),右丞一人(正第四品下),掌分司纠正省内。都事一人(从第七品上),主事四人(从第九品上,诸司主事并同),并掌同京省。兵部尚书一人(正第四品,诸尚书并同),兼掌吏部事。司勋郎中一人(正第五品上,诸郎中并同),主事一人。考功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兵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驾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民部尚书一人,兼掌礼部事。礼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膳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度支郎中一人,主事二人。仓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工部尚书一人,兼掌刑部事。刑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都官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工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屯田郎中一人,主事一人。每郎中兼京省二司(各有令史、书令史及掌固,并流外)。食货监一人(正第八品下,诸监同),掌膳羞、财物、宾客、铺设、音乐、医药事。丞二人(正第九品下,诸监丞同)。农圃监一人,掌仓廪、园圃、柴炭、刍藁、运漕之事。丞四人。武器监一人,掌兵仗、厩牧之事。丞二人。百工监一人,掌舟车及营造杂作之事。丞四人(各有录事及府史、典事、掌固等,并流外)”。武德末,这些大行台、行台,都废除了。

(3)武德至天宝,还存在着几种军事区域的“道”

《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志》中列举了十二个“道”:平庐道、范阳道、河东道、关内道、河西道、北庭道、安西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江南道、河南道。“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这里的“道”,是初唐的大军事区域。

同时又用“道”来称呼小军事区域。《新唐书?兵志》:“武德初,始置军府…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唐朝设置大军事区域是为了控制四方,设置小军事区域是为了捍卫中央,各有作用。

(4)贞观至天宝,作为监察区域的“道”

《通典?州郡典二》:“贞观初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旧唐书?地理志一》作“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但不设官,无治所,这是为什么呢?《唐六典》给了我们答案:“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以“赋”为例:关内道“绢、绵、布、麻”,河南道“绢、绵、布”,河东道“布、茧”,河北道“绢、绵、丝”,山南道“绢、布、绵”,陇右道“布、麻”,淮南道“绢、绵、布”,江南道“麻、?”,剑南道“绢、绵、葛、?”,岭南道“蕉、?、落麻”。(“贡”的名目繁多,不一一列举)唐太宗认为:“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他把地方行政机构的重点,放在州(郡)一级。他分全国为十道,但不是把“道”作为州(郡)之上的行政单位,而是为了在全国划分出剥削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的不同区域。

据《唐会要?诸使》:“贞观八年,将发十六道黜陟大使,畿内未有其人,上问房玄龄:‘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乃命李靖充使。”(《文献通考?职官考十五》作“十八道”)“贞观十八年,遣十七道巡察”。史实证明,唐太宗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也不是按照十道出发的。

按照十道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从武开始。《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丙戌令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唐会要?诸使上》作“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此后,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都曾按照十道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但大使的名称,员数的多寡,任期的长短,出发的时间,执行的任务,权力的大小,并不一样,由皇帝临时颁布诏令决定。

据《旧唐书?李峤传》:武曾“下制分天下为二十道,简择堪为使者。会有沮议者,竟不行”。这件事虽未实行,但可看出,十道作为监察区域,地方嫌大,需要划分得小一些。当时人不断地进行着分割十道的试验,如:

一、《旧唐书?刑法志》:“(武)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鞫流人”。黔中道是从江南道分割出来的,安南道是从岭南道分割出来的。

二、《旧唐书?张廷传》:“景龙末仍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可见又将江南道分割为东、西两道。

三、《旧唐书?地理志三》:“景云二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乃分山南为东、西道,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这就是将山南道、陇右道都分割为两道。

四、《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开元)十七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雍、同、华、商、岐、州为京畿道,洛、汝州为都畿道。京畿道是从关内道分割出来的,都畿道是从河南道分割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取得了经验,在十道的基础上,重行划分监察区域。《旧唐书?地理志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汉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如汉刺史之职”的唐朝采访使,还是进行监察工作。设置采访使的十五道,还是监察区域。

《唐大诏令集?政事?官制上》载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置十道采访使敕》:“其天下诸道,宜依旧逐要便置使,令采访处置,朕所责成,贵在简要,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唐会要?诸使中》:“天宝九载三月敕:本置采访使,令举大纲,若大小必由,一人岂能兼理数郡!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这是安史乱前,唐朝廷限制采访使权力的证明。显然,设置采访使的“道”,还不是行政区域。

十五道的划分,还是不稳定的。《唐大诏令集?政事?按察下》载天宝五年正月《席建侯等巡行诸道敕》,列举了十七个道的名称,比十五道又增析出两道(将陇右道分割为河西、陇西、碛西三道)。唐朝廷既按“道”设置采访使,又派遣官吏到各“道”进行监察工作,未免叠床架屋了。

(5)安史乱后至唐末,作为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的“道”

《通典?职官典十四》:“自至德以来,天下多难,诸道聚兵,增节度使,为二十余道”。“至德之后,改采访使为观察,观察皆并领都团练使,其僚属随事增置。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区域为制”。这就是说,安史乱后,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地方,皆称为“道”。《旧唐书?宪宗纪上》:“(元和二年十二月)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其凤翔、坊、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李吉甫所说的“道”,就是“方镇”,也就是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地方。“诸道增减不恒”,从《新唐书?方镇表》可以看出唐朝方镇(“道”)的分合变化。

今将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唐末(以乾符为例)四十七道,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

又:“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安史乱后,节度使、观察使的权力扩大和加重了。《旧唐书》记载狄兼谟对唐文宗说:“观察使守陛下土地,宣陛下诏条”。《容斋三笔?唐观察使》说:“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道”,是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

又据《旧唐书?代宗纪》:“(永泰元年)十二月己酉,敕:‘如闻诸州承本道节度、观察使牒,科役百姓,致户口凋弊,此后委转运使察访以闻。’”朝廷命令转运使做监察工作,说明节度使、观察使是地方上的军事长官、行政长官。又:“(永泰二年正月)乙酉,制:‘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皇帝称全国“道”一级的节度使、观察使为“久镇方面”,说明这样的“道”是州(郡)之上的行政、军事区域。采访使称本“道”为本巡,节度使、观察使称本“道”为本管,称呼的不同,反映出安史乱后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道”,与安史乱前设置采访使的“道”,性质不同了。(方镇跋扈,形成独立王国,需另作论述。)

附带说一下,《旧唐书?经籍志上》著录《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二》又著录贾耽《贞元十道录》四卷,李吉甫《十道图》十卷(《通志?艺文略四》作《元和十道图》),梁载言《十道志》十六卷。所谓“十道”,不过是地理概念,不是十道之下管辖着四十余道。

(6)安史乱后至唐末,仍用“道”称呼临时监察区域

按“道”设置的节度使、观察使是军事长官、行政长官,朝廷需要进行监察工作时,临时派遣官吏。《旧唐书?文宗纪下》记载开成元年宰臣李石对唐文宗说:“敕书须内留一本,陛下时看之。又十道黜陟使发日,更付与公事根本,令向外与长吏详择施行,方尽利害之要”,即是一例。

综合北朝、隋、唐的分“道”情况,有虚三级制与实三级制的区别:

作为监察区域的“道”――州(郡)――县。

作为行政区域的“道”――州(郡)――县。

宋朝改“道”为“路”。其实,在唐朝,“道”一称“路”。《唐大诏令集?诸王?除亲王官下》载天宝十五载(年)七月十五《命三王制》:“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庐等节度采访等都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永王,充山南东道、江南西路、岭南、黔中等节度度支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丰王珙,宜充武威郡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度支采访等都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防御等使虢王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并本路郡县官,并各任自拣五品已上署置讫闻奏”。制中的“路”,就是“道”。可见,宋朝“路”的名称,是渊源于唐朝。对此,现有字典、词典中也没有说明。

这篇小文,是企图从北朝、隋、唐前后四百年间分“道”的复杂情况中,初步整理出一个头绪,用以说明现有字典、词典对“道”字这个义项解说的不足,兼供今后编写字典、词典的人参考。当然,写入字典、词典的,只是其中的主要结论,而不是全部内容。但不全面地考察北朝、隋、唐四百年间分“道”的历史,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建议对“道”的这个义项写为:从北魏到唐,曾是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的名称。宋称路。

同类推荐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辞旧迎新:除夕

    辞旧迎新:除夕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人尊崇为人生大事,予以隆重庆典,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也成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凌霄天尊

    凌霄天尊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尸山血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却飘散如烟……天界仙帝周洛,重生在一方小世界,一个备受众人嘲笑的废物身上。碾压各路天才,轰杀四方妖魔鬼怪。揭示惊天迷局,证道成圣,铸就永久传奇!
  • 期待是美丽的

    期待是美丽的

    本书是一位智人学者的教育随笔集。作者李志强先生曾是一所中学的校长,他积极践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全市最薄弱的一所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拓荒实验。两年时间,学校变成了育人的绿洲,处处散发着书香,澎湃着活力。李先生的教育随笔不是毫无根据的高谈阔论,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真知。它来自校园、来自课堂,对大家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非常值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员参考。
  • 娇妻撩人:总裁的契约

    娇妻撩人:总裁的契约

    一场肆意谋划的车祸将她送入了病房,而在她最危急的时刻,老公却辗转在另一个女人的床上恩爱缠绵,那一刻,坚守了一年的心终于恍然醒悟。她终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的要求!“我成全你们,所以离婚吧!”那一刻,谁的心在隐隐作痛?
  • 帝王花开

    帝王花开

    混沌世界,阴司冤魂们的怨气冲撞天宫。银河龙太子受命下界为人君,改良社会,拯救众生。文曲星奉旨下界作见证,不畏逆流,铸就旷世名篇。本故事不是虚拟的时空,而是一段被误读了500年的历史。
  • 修罗王爷:妖妃太倾城

    修罗王爷:妖妃太倾城

    八年前一场和亲将不知世情的她拉出了扫把星的命轨,修罗王爷化身谦谦君子,承诺爱她一生护她一世。本以为是上天眷顾,但当真相浮出水面,一切转瞬成为泡影,曾经天真单纯的小丫头化身倾城妖妃,势要与他纠缠一生,哪怕花容尽碎,香消玉殒。
  • 总裁强宠:娇妻别想跑

    总裁强宠:娇妻别想跑

    他想:也许上天独爱他,让他在几年后依旧遇到了她……她想:也许她是不幸的,但也是最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她。“妈咪,有个怪蜀黍说他是我爸爸。”“宝贝,他是拐卖小孩骗子,我们回家,妈咪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狮子头好不好?”“老婆,我胃疼?”“我不是你老婆!”……
  • 终极:少年与火力

    终极:少年与火力

    哈莱王消失的几年里,魔仙王宇良(翁嘉宇饰)一直寻找在魔仙堡不翼而飞的哈莱王(王子环饰),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最后拜托铁时空的灸舞盟主(翁嘉宇饰)用铁时空最完善的网络进行人肉搜索,发现哈莱王到了十二时空Z轴上的风时空,但是一直没有现身,所以就派东城卫的队长呼延觉罗.脩(易阳饰)带着东城卫全员加上终极铁克人夏天(孙龙辉饰)一起去风时空调查这件事,也同时跟风时空的盟主打好了招呼。
  • 重生之我是夏洛

    重生之我是夏洛

    打工狗夏洛,看完电影《夏洛特烦恼》后,捡到一部神秘手机,重生到了高考前夕。神秘手机还在,只是跑到了夏洛的脑子里。“这一年的高考试卷,我他么的做过呀,可是想不起来了,怎么办?”“试试【记忆搜索药丸】,可以将以前的记忆提取出来,时效五分钟!”“这么吊!来一个!”“一个十万!”“你妹!好吧,我去赚钱!”
  • 校园斗争谁最强

    校园斗争谁最强

    叶诗婷开学的第一天认识了张思雅并与等人成为姐妹但好日子并不长,张思雅为了自己处处和姐妹们做对,她们不知所措,后来赵雅静的出现帮助她们渡过难关,在一次校园比赛中叶诗婷和一名叫钱湾湾的男生一见钟情,但叶诗婷的女汉子性格和男生的高冷会让他们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比赛过程中赵雅静也遇上了钟情的人这个人会是谁?她们即要恋爱又要校斗,她们很累但从没放弃过校斗,赵雅静虽聪明但张思雅并未死心,交了两个朋友想去伤害她们,后这两个朋友发现了她的用意便与张思雅绝交加入姐妹团,本以为张思雅在不会找事终于可以平静了但她并未死心而是和李小莉串通一气,姐妹们面对老师的误会和欺压,姐妹们最终会怎样呢?她们的恋爱是喜还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