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12200000013

第13章 永远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200岁了,如果他活着的话。

但他短命,51岁,就谢世了。有人为他鸣不平,说,司各特的一生如日中天,歌德有生之年就已享有不朽声名,巴尔扎克在他生命中途,还未登上高峰,溘然病逝……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犟不过天。这样,按中国标准,他的年龄只能算中青年作家。若是与文坛诸公一桌子吃饭的话,肯定是敬叨末座的人物。可是,在人家那儿,他刚出道不久,就当上文学家协会的主席,他活着时候,除了他欠钱的债主外,他是老大。他死了以后,那些向他讨账的执达吏,也到上帝那里去了。从此,他在文学史上,就是永远的老大了。

说实在的,他的资产负债表的记录,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去世后丢下的一屁股的债,不得不由他新娶的俄国太太来还,这软饭吃得也颇令须眉泄气。而且,他那种拼命用黑咖啡提神的做法,也不值得我们仿效。有人统计过,他为写作大概喝了一万几千杯的咖啡,来刺激他的写作神经,太多的咖啡因对他的早逝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了不起,正如雨果在他墓前演说中指出的:“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之上的丰碑。”这座丰碑,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的。他的创作劳动,那塞纳河上渔夫所看到的终夜不眠的窗灯,对我们当代缤纷多彩的中国文学,说不定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当文学家协会主席,不是靠上级任命,不是靠暗箱操作,不是靠耍嘴皮子卖大力丸的结果。他被称之为文豪、为大师,是他至今还有生命力的作品,得到尊崇的结果。巴尔扎克这座丰碑,经过200年岁月的荡涤磨砺以后,如雨果所料的,仍然“闪耀着作者的不朽声誉”。看来,时间是文学的铁面法官。小孩子吹出来的肥皂泡沫,虽然能在阳光下闪现美丽的彩虹,可是,转瞬间便会化为乌有。

既有泡沫经济,也就难免有泡沫文学,这也许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所以,出书必须炒,不炒不成书,作家不炒,出版社炒,出版社不炒,作家的哥哥妹妹们也要炒,已成时尚和惯例。炒书的同时还要炒作家,于是,文坛花絮,作家片断,与女歌星的婚变、女演员的情史,一齐在报纸的娱乐新闻版出现。不是忙着应付洋人的午夜来访,就是躲开狗仔队的年终追击;不是将赴外国接受铁十字勋章,就是出洋领取本年度比萨饼连锁店评比出来的文学奖。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国人失去自信心了吗?》,起码在文坛,好像这种缺乏自信的遗患仍在。凡洋人一点头,马上这位作家就找到了大师的感觉,一投手一举足也有了大师的模样。这些年来,外国老娘婆不知替中国接生了多少个文学大师,一会儿这个是,一会儿那个是,结果也不知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抑或由于洋奶水对中国作家产生水土不服的反应?至今弄不清楚这些大师多大程度是真,多少成分是假?所以,在分不清究竟是狸猫换太子,还是太子换狸猫的情况下,倒是应该寄期望于读者,不为炒作起来的喧嚣所动,回到古典,读一读巴尔扎克或别的经典作品,也许不失为浮躁中的一帖清凉剂。

与丛维熙在一起。

因为文学作品究竟不是狗不理包子,只有刚出蒸笼就端上来咬一口,最为佳美,一凉了,汤凝油固,便味同嚼蜡。《红楼梦》出屉至少有二百多年,它比处于中国嘉庆、道光年间写作的巴尔扎克要稍早一点,至今仍然是一碟不可多得的佳肴;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邦斯、贝姨……时不时地挂在人们口头儿,好像品尝了名师制作的美味之后,齿颊生香一样,长留话语之中。这说明好作品永无过时这一说。

我不知道法文版《巴尔扎克全集》是多少卷,摞起来有多高,但中文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新版本,一共30卷,堆在那儿快一人高了,真教人打心眼儿里宾服。这30卷,每卷以40万个汉字计算,乘一下,应该有1200万字。这数量,也许我孤陋寡闻,好像在中国,还未见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写出这许多字的小说来。所以,“著作等身”这句成语,用于巴尔扎克,他是当得起的。

如果,再算一算他一生中,用来写作的时间,那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从1829年,以巴尔扎克的真名开始发表作品起,一直到1849年,也就20年工夫,写出了1200万字。两者相除,他平均每年要写60万字,如果再将他不停修改的字数也包括在内,当数倍于这个净值。据说,巴尔扎克的出版商,每次给他送校样,按他的要求,每页必须留下足够的空白,以便他修改,而且都要改上好几过儿甚至十几过儿才能定稿。“他的笔迹极难辨认,他就叫人用废旧铅字印成长条校样,然后在上面进行大量修改,修改之多使出版者不得不把修改费用算在巴尔扎克的账上。‘排字工人干巴尔扎克的活儿好比苦役犯服刑,干完这份苦差再去干别的工作,简直像在休息。’”(见莫洛亚《巴尔扎克传》)我们可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传记由张守义先生设计的封面,用作图底的手稿上,那密密麻麻的改动痕迹,得到佐证。

在中国,自打曹植写了他的《七步诗》后,文人们很为落墨不移的捷才自负。假如是王勃的话,一挥而就《滕王阁序》,站起来,背着手,在都督阎公面前吹上两句大话。应该承认,他拥有这份说嘴的资格。而现在有些才子,本钱不大,作品一般,感觉却异常之好,洋洋得意于自己那一字不改的“功底”,一过儿即成的“天分”,其实哪怕他投五回胎,也不见得就变成王勃。如果此话私底下说说,图一个嘴痛快,也则罢了,还要在文章里自吹自擂,就不能不令人齿冷。

比起这等吹公,巴尔扎克自然惭愧,但他不惮修改的认真精神,虽然折磨了曾经为他排字印刷的工人,但也感动了他们。他死后,在他送葬的行列中,据《巴尔扎克传》中的引文,“那些长期同他在一起,为他排字的印刷工人在人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倒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难得的佳话。

巴尔扎克200岁了,最早将他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倒是反对白话文的林纾。看来只要是真大师的好东西,无论旧派和新派,都能识货。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申报》的《读书琐记》中,更是给这位大师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他的结论是:“中国还没有那样的好手段的小说家。”

毋庸置疑,从本世纪起,在中国文学界,巴尔扎克便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严格讲,中国现行的白话文小说的写法,与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诸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并无太显著的血缘关系,不像是嫡传。相反,与西方小说的师承关系,更一脉相通些,可以找到很清晰的姻亲渊源。就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论,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的小说,从题名,到题旨,到结构,甚至到语言,更多的不是继承传统,而是对西方的借鉴。“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发展,几乎每一过程都受到欧、美,包括旧俄、日本等文学的深刻影响。

所以,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先是以北平为中心,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多数中国作家,一无例外地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提抉技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新中国成立。此后,由于人们习惯用政治标准衡量一切,文人乖巧者多,又特别善于自律,西方文学便日见式微。苏联文学登堂入室,巴尔扎克也就悄没声地退到书架的次要位置。及至“文革”,“封资修”三个字,差不多把所有的书籍都囊括在内,扫荡殆尽,只能用呜乎哀哉四个字来概括那时的惨状了。

我记得,最早读过的《高老头》和《欧也尼·葛朗台》,并非傅雷先生翻译的。50年代初期他译的巴尔扎克著作,成规模,影响大,但印数很少,随后也就从书店消失了。但对我们这些开始写作的一代人,他的书曾经是爱不释手的范本。他作品中的逼真传神的写实手法,汪洋恣肆的史诗场面,壮观浩瀚的人物画廊,锐利深刻的思想锋芒,都是我们努力企及而始终也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对那一代作者的启蒙作用和今天流行的新小说派、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当代中国新兴作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同样不可低估的。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人们眼睛一亮,在文学领域里,这世界上敢情还有很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事物。当卡夫卡、萨特、加缪、西蒙、索尔仁尼琴、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昆德拉……这些名字甚嚣尘上的时候,那个“一副面包师的相貌,鞋匠的身段,箍桶匠的块头儿,针织品商人的举止,酒店老板的打扮”的巴尔扎克,在这20年里,好像也从未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

这也怪不得,文学的趋时务新,是文学进取的必然。文学有一点类似时装革新的成分,到了换季的时令,自然要推出更时新的设计。但文学又不完全等同于时装表演,刚上市的款式,必定是价值昂贵,好销抢手;不入时的货色,必定要从橱窗里撤下来,打折出售。时装是这样的,文学却不应该是这样的。

文学有竞争,自然也就有淘汰;作品有不朽,自然也就有湮没。但淘汰也好,湮没也好,和文学是否新潮或者守旧,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无论文学怎样千变万化,其本质的部分,也就是时代要求于文学的,历史要求于文学的,以及审美功能所要求于文学的等等,这些应该是文学中必不可少的功课,大概是不会太变和大变的。因此,真正的文学,永不过时,巴尔扎克不会热到沸点,大红大紫,但也不会冷到零度,无人问津。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大多数作家是要过时的,如果过了10年,读者已经记不起他写过些什么,是很正常的;如果过了50年,人们甚至记不起来这位作家的名字,也不必奇怪。这样的文坛过客,多如过江之鲫,有的在文学史的夹缝里,偶尔留下一个名字,也不是没有可能。正如演员表上饰演匪兵甲、匪兵乙、老乡甲、老乡乙的小角色,记住名字又如何,还不是舞台上一个过客而已。我一直想,做一个群众演员,陪着北京话叫做“大腕”的“名角儿”,“得儿令枪”地跑一回龙套,也没有什么不好。契诃夫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舞台上不可能全是主角,统统是主角的话,每一位都抢戏,这台戏干脆就演不下去。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学事业,都是由极少数大师级的作家,和绝大多数非大师的作家,共同来完成这场演出。大多数作家像过眼烟云一样,过去也就过去了,即或50年间名噪一时的作家,到了100年后,未必还能保持往年的风光。文学史上的名字,会长期保留,但读者的萃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相隔愈远,筛选愈严,很多作家都会从普通读者的视野里消逝,很无情的。《全唐诗》有数万首诗,有数千名诗人,你能记住的,还不是那几位诗人那几首诗?所以,1799年出生在图尔城的巴尔扎克,200年过去了,还有人纪念他,研究他,还有出版社出他的书,还有读者买他的书,能得到这样的不朽,只有极少数拥有天分和才华的作家,只有在作品中永远焕发着生命力的作家,才能获此殊荣。

像巴尔扎克这样的文学大师,称得上“高山仰止”了。他真是一座山,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这座山,能够使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矮各不同”的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体会他;这座山,能够使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入宝山,绝不会空手而返地获得良多教益。这种使后来人永远有话好说的作家,那才叫做真正的不朽。

这位法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他200岁生日的时候,还被人津津乐道,就因为他笔下那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画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就因为他在创作中投入的劳动,不停燃烧生命的热忱,对我们具有鼓舞力。而他在作品中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对我们同样经历过复杂、艰难、动荡、险阻的大半个世纪的中国作家来说,或许更具有启示意义。

巴尔扎克生于1799年,死于1850年,这半个世纪,是法兰西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短促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拿破仑帝国、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老拿破仑侄儿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他的这部冠之以《人间喜剧》总标题的庞大史诗,全剧式地反映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从巴黎到外省,从贵族到平民的法国生活。如果赞美《人间喜剧》写出了一份形象化的法国19世纪的历史,巴尔扎克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20世纪,中国土地上的风云变幻,不见得比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兰西逊色,中国作家的所经所历,不见得比巴尔扎克差池到哪里去。但我们中国的《人间喜剧》式的大作品,却还在孕育的过程中,只有待之以来日了。

这样的期待,也许未必可取,作家不是史学家,文学作品也并不承担记载史实的任务。但是,假如作家的创作,与他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稍稍扣紧一些;与大多数的人的心境,稍稍融合一些;与社会跳动着的脉搏,稍稍同律一些,如巴尔扎克那样,用生命去燃烧手中的笔,去触摸世界,去感知时代,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印迹,岂不是在纪念这位大师诞生200周年的时候,值得我们闲来无事不妨思考一下的事么?

巴尔扎克之所以永远,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同类推荐
  • 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文集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
  •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露出一大节黑色纱袜子。他的身段适中,很健壮。走路是用了许多劲,又快。那一双宽大的黑皮靴便接连地响着,靴底翻起了北京城特有的干土。他走到这狭胡同第三家,便一脚跨进大同公寓的门槛,转身到左边的大院子里去了。
  • 跟着时光向前

    跟着时光向前

    者以时间为经,借物事为纬,极力营造一个超越现实又基于生活的艺术天地,诗意的语言,悠然的哲思,空明的意象,撩人的意味,日常生活平凡事物中的人生况味,都引领着人去体悟生命的真切、厚重和美感。雪光里的村庄,月色下的枯荷,院子里的鸟巢,山崖上的小树,冬夜里的炭火,春天里的小蜜蜂,童话般的草垛……《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跟着时光向前》分为跟着时光向前、延续是静悄悄的、鹧鸪的叫声三辑。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对于爱情,人人尝到的滋味不尽相同,然而讲出来,欢喜是众人皆同,无外乎皆在欢喜;悲伤却是泪落如雨,却又哽咽难言。这其中的喜怒哀乐一时也说不清,本书便把它们集结成册,那悲欢离合的结局早已端端正正摆在末尾,让人一眼看尽,而其中的爱情,无论喜剧收场,悲剧伤情,总会有那么一些,能与你有一丝丝共鸣……
  •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
热门推荐
  • 神之浩劫秩序与毁灭

    神之浩劫秩序与毁灭

    泰坦创世,亦能灭世。【斯多洛】,这个在上古神明语言中被称之为“永恒之地”的地方这一次,神的战争在这里打响,赌注将是,无边的宇宙……
  • 欠你一场盛世婚礼

    欠你一场盛世婚礼

    圈子里疯传,叶家大小姐鹣鲽情深,对沈鸿煊一见钟情,哪怕人昏迷不醒也要嫁!一场无鲜花,无婚纱,无祝福的三无婚礼在病房举行,只有柜上两个红本证明二人已婚!沈鸿煊醒来非但没有让身陷同情圈的叶大小姐走出去,而是越陷越深,谁叫沈鸿煊伤了命根子不举,成了名副其实最后一个太监。真相是我不嫁,二十一年你们管过我吗?我到底是不是你们的女儿?叶奶奶怒了,吃了二十几年的白饭,不嫁也给我嫁。叶爸爸淡淡的看着大女儿,只说出了三个词,“m国,三岁,男孩。”刚才还抵死反抗的大小姐,瞬间妥协“我嫁。”婚后叶大小姐可怜兮兮的盯着已经脱了精光的人,我亲戚来了,今天不来成吗?男人挑眉,“上个星期用过了,我记得日子下个星期六才是。”
  • 岸的忧伤

    岸的忧伤

    一个富家小姐,下嫁乡下,花样年华成为人妇,环境的变化,生活的突变,令娇弱女孩逐渐强大,儿女的一个接一个降生,让人深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日子总是要过的,日子总是在一天天企盼中滑过,慕然回首的某一天,一定会绽开自豪的笑颜。侍夫弄娃孝敬父母,昨日小草今日黄花,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女人,一本书,酸甜苦辣咸淡酥脆软绵样样有。一个家,一对平凡的夫妻,不平凡的人生。
  • 落花歌尽倾天下【完结已出版】

    落花歌尽倾天下【完结已出版】

    恢宏磅礴的煌煌盛世。这一页,她选择成为了与这盛世格格不入的杀手。从此踏上了充满血腥的复仇之路。她冷酷无情,却又美丽痴心。她慧黠机智,以过人的智慧断破命案。她的身上有着无法解除的诅咒与无人忍视的伤痕。他,当朝长公主的儿子。却让命运安排到了她的身边。他以最纯净的爱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为何到头来却做了他人的丈夫。他,是与她从小青梅竹马,甚至早已到了非伊不嫁,非卿不娶的地步的人。他爱她胜过一切。可为什么她竟可以挥刃斩情丝?他,是当朝天子的三皇子,极具胆识甚至心狠手辣。最有希望成为君临天下的王者。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合作,互以为知己。他以残酷的手段算计她,陷她于权利的最中心。可他为何却为了她的一个影子而倾尽了一生的终极之爱?他,是草原的汗,沙漠的王,修罗场上的战神。他冷酷倨傲,如草原之狼般狂野。但却也能为她引血割肉!到底她是怎样的女子!万种牵绊,超越了世俗常理。一曲大唐流落的悲歌唱尽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历尽命运之神的考验。到底,她将情归何处?谁又,情倾天下……
  • 南京兽族

    南京兽族

    人类遗忘的沸腾兽血再次点燃,是进化还是本性。故事从南京市玄武区望远中学高三(10)班四十五人兽形变异案开始拉开帷幕,SK特工良木开始接手解决这件超基因案件,利用神令“魂遁”进入遇害学生的死前记忆之中寻求真相,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基因变异案件,更像是一场人为的超基因武器的失败实验,还在推理质疑与南京遇袭人们的惊恐之中,一个新的种族正在崛起——南京兽族!
  • 吹牛大王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是敏豪生男爵讲述他本人冒险经历的故事合集,充满了夸张与幽默。通过种种妙趣横生、匪夷所思的惊险事件,敏豪生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但实际上被人们嘲笑为“吹牛大王”。拔头发救自己出沼泽、眼冒火星打野鸭、鹿头上长出樱桃树、断成两截儿的马、月球旅行、火星漫步……敏豪生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吹牛大王”,难怪他的故事会风靡全球、畅销不衰。
  • 十重相思

    十重相思

    “容夕,你什么时候能走进十重天,什么时候,我就会喜欢你。”九千年前,她重重地在思湘殿前跪下,只为他能见她最后一面。然而弑魂剑穿心的那一刻,却是一切皆空。九千年后,魔族的公主被人族抚养长大。惊鸿一瞥,恍如隔世,前缘再续。“容夕,你是我的一场梦,一场永远不愿意醒来的梦。”
  • 天浑地暗

    天浑地暗

    地球上的天外来客.
  • 玄门之降魔记

    玄门之降魔记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远古鸿蒙,欲夺天地七宝玄台,浩选机缘凡胎肉骨,力挽狂澜一个神秘物件保住他的性命一段机缘让他踏入玄门一起恩怨让他踏上征途在这个仙魔争斗的世界,他只是蝼蚁般的存在,且看顽强不屈的他如何笑傲玄门,成为一代大癫仙
  • 半神江湖

    半神江湖

    星辰更迭,时代变迁,太初时代终结,一个新时代即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