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4600000009

第9章 菩提本无树,智慧是“觉”(2)

学僧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吃了。”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洗钵盂去!”听了赵州禅师的话后,第一位学僧由此开悟。第二位学僧也走上前来问道:“弟子也刚刚遁入空门,恳请大师不吝赐教!”禅师不答反问道:“你来了多久了?”第二位学僧回答道:“弟子今天刚刚到!”赵州禅师再问道:“那你现在吃过茶了吗?”第二位学僧回答:“吃过了!”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就到客堂报到去!”第二位学僧随即也开悟了。

有一位在禅师身边生活了十几年的学僧,一直无所获,于是也乘机上前问禅师:“弟子参学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开示、指导,今天也想请禅师教诲!”

赵州禅师听后,装作大惊的样子说道:“你怎么可以这么冤枉我呢?自你来到这里,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我哪里没有教导你呢?你怎么可以胡乱冤枉我呢!”

学僧听后,开始用心去领悟赵州禅师所说的话。

思维与真正的禅理会越来越远!”学僧好像有所悟,问道:“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禅师指示道:“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悟,如果你能谦虚修行,生活就是佛。”学僧顿悟。

修禅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思想的开阔,但是如果参禅悟道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了。

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和参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要脱离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所做的事情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以一颗禅心做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就会越来越少。

禅心就是一颗定慧之心、一颗不为外物所乱的心。法师讲佛时就曾告诫众僧徒要不为外物所乱,往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诉我们的“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又高一层是“一心不乱”,如夹杂其他念头,一向专念就达不到,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更做不到。

禅心总是能够让人开悟。相对于内心来说一切都是外物,外物都是让自己开悟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内在的本体。斧头镰刀是工具,文字书本也是工具,禅心自在工具之外,只有真心体悟才能得到。

一次,慧能禅师在一个人家借宿,发现主人午休时在念常常会诵经吗?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主人摇摇头说:“经文真是太晦涩了,我没有办法理解。”于是慧能就将刚才听到的经文讲解给他听:“当我们为名利奔波了一生后,我们想得到什么呢?当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心跳和呼吸都将停止的那一刻,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当我们的身体开始腐烂,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又在哪里呢?”

听了慧能禅师的讲解之后,主人似有所悟,并隐约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之后,主人又翻出佛经中他不理解的部分请慧能帮自己解释,可是慧能笑着说:“施主,我并不识字,所以没有办法为你解读,不如你直接读给我听吧!”

主人听了慧能的回答之后非常吃惊,问道:“你既然不认识字,又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呢?这真是太奇怪了。”

慧能笑着说:“佛经的玄妙和文字并没有关系。文字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佛经的内涵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理解的,这就如同骑马不一定要勒紧缰绳一样。”

文字可以帮我们记载一些东西,可以帮我们入门,但是却并不能替代我们的头脑,所以不可死读书,不可尽信书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

睿智寡言心气灵秀

智慧不是滔滔不绝地自夸,不是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是将别人的过失拿出来羞辱别人,不是掩饰自己的过失,智慧在人的心里,不在这些愚蠢的表面行为中。

听弘一法师讲佛法的信徒们问大师如何评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智慧,大师直言: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诳自欺。

人的聪慧在于人的头脑,而不在于舌头。元琏禅师最初拜在真觉禅师门下,负责厨房日常清理工作,但是他很用功,晚上经常会诵读一些经书。

一天,真觉禅师问他:“你晚上都在做些什么?”元琏回答道:“诵读《维摩经》。”真觉禅师又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元琏无从回答,于是反问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不论我是否知道,都不会告诉你!”元琏听后知道师父是让他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先后和五十余名禅师亲近过,但是仍然没有开悟。

一天,他云游到了河南,于是顺路去拜访首山省念禅师,问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省念禅师道:“拾取自定宝藏!”元琏禅师顿悟,于是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首山省念禅师问道:“此言何意?”元琏回答道:“我也有舌头。”

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呢?不要忽视语言的能量。语言的能量是无限的,有时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

人们喜欢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往,因为与这种人交谈,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所以掌握说话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都会应对自如。

智慧在人的内心,而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自己的领悟、创造和实践。证悟禅师在与庵元禅师闲谈时提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并赞叹道:“我觉得这首诗的前两句很有气势,能写出这首诗的人应该在禅理上颇有造诣。”

庵元禅师摇摇头说:“禅师的见解贫僧并不同意,在我看来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

证悟禅师道:“我不明白禅师的意思,能否讲解一下?”庵元禅师说:“他离道还很远呢!你还是在这待上一晚吧,也许可以明白其中的内涵。”说完之后,庵元禅师起身离去了。

话,不知不觉天已亮了,于是他起身走到窗边,希望新鲜的空气可以排解他心中的闷气。这时,远处传来了钟声,他恍然大悟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证悟禅师终于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如果有一点所得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只会把自己门外汉的身份暴露。

任何人的思想或者觉悟都有可能是片面或者错误的,所以不要相信别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悟,那也许只是拿来卖弄的工具,真正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领悟、创造和实践的。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情感太盛容易冲动,太理性容易绝决,没有人情味儿。七分理性三分情感,是刚刚好的温度。

曾有位佛家法师云:“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弘一法师出家之前也喜爱文字诗词,但皈依佛门后,大师也说:“喜爱世间文字诗词是读书人的毛病,它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引发人的感情,障碍修道。道是如如不动。八关斋戒中规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戏,有碍道心,均所禁止,诗词歌赋也是一样。”

大师所说的文字诗词只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对于俗家大众来说,人们只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地看待问题,人生就会不断向前走。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一路沿街乞讨,来到了一座寺院前。当他向方丈乞讨时,方丈指着门前的一堆破砖对乞丐说:

乞丐非常尴尬,生气地说:“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残疾了吗?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你不愿给就不给吧,何必这样捉弄羞辱我呢?”

方丈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送到了后院,然后对乞丐说:“像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已经足够了,我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呢?”

乞丐没再说什么,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两个小时之后,砖终于搬完了。

方丈走过来,递给了他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说:“谢谢你,大师!”

方丈笑着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用劳动赚到的。”乞丐感动地说:“大师的再造之恩,我不会忘记。”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乞丐来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同样指着砖堆对他说:“把这堆砖搬到屋前我就给你银子。”

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转身走了。弟子不解地问:“方丈,弟子有些不明白,上次你叫那个乞丐把砖从前院搬到了后院,今天你又叫这个乞丐把砖从后院方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砖放在前院和放在后院是一样的,可动手搬与不搬对乞丐来说却不一样。”

多年之后,一个很体面、气度不凡的人来到了寺院,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只要动手去做,生活会和正常人一样精彩。之后,他靠着自己的不断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那个拒绝搬砖的、双手健全的乞丐却依旧还是乞丐。

每一种创伤,都可以让我们萎靡不振,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

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窘困,我们都要积极地去面对,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个不动手,永远等着别人施舍的人是不会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的,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在付出中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清醒理智地看待面前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攀援。

保持通灵的心境

性情是一种修养和内涵,人的修养越高,就越淡定从容,也就不会轻易发作。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发泄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

弘一法师用佛语教化世人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着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颇为多见,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禅僧,从不追逐名利,终生住在乡下的小庙里,以著作和说法来渡化众生,培养出了很多名僧,如一次,一个武士慕名前去拜访白隐禅师,见了面后,武士恭敬地问白隐:“禅师,你所描述的地狱和极乐之说到底是真实的呢,还是凭空虚构的呢?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能否带我参观一下呢?”

白隐禅师听后,沉默了几分钟,突然破口大骂,而且用语极其恶毒。

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武士非常震惊,没有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隐禅师会如此粗俗,但他还是以一个武士应有的修养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怒火。

但是,白隐禅师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越来越过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剑连只老鼠都砍不死。

武士终于忍无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剑刺向白隐禅师,并骂道:“你真是岂有此理,我诚恳地来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如此羞辱我呢?”

杀气腾腾的武士用剑尖指着禅师的鼻子,一步步把禅师逼到了角落里。白隐禅师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现在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这就是地狱。”听了白隐禅师的话后,武士一愣,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明白了禅师的良苦用心,连忙扔掉剑,跪在地上道歉:“对不白隐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这就是极乐!感觉到了吧!”事实上极乐世界和地狱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念之间,你可以身处极乐世界也可以身处地狱,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够处处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极乐;如果斤斤计较,事事与人为难,尔虞我诈,相互攻击陷害,我们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世界。

让心灵不迷失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儿,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儿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弘一法师教诲:“嗔是三毒之根,烦恼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

除上述教诲外,大师在给善友们讲经说佛时也曾提到:“《华严经》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还有嗔心,结怨于人,则自度和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对于多嗔的人,佛菩萨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心即不能有一个小和尚最近感觉异常苦恼,因为他觉得师兄师弟们老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即使是在念经的时候内心也烦躁不安。

终于,小和尚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来向师父哭诉:“师父,师兄师弟们常常说我的坏话,中伤我,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这让我无比羞愧。”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地说:“是你自己说别人的坏话,为什么赖给师兄师弟呢?”

小和尚一听急了,跺着脚说道:“师父,我没有说别人的坏话,是他们胡乱猜忌。”

小和尚不服气。“不是他们胡乱猜忌,是你自己胡乱猜忌。”“他们无中生有。”“不是他们无中生有,是你自己无中生有。”“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说坏话、乱猜忌、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领会佛法,老想着他们说坏话,不是你在说坏话吗?老说他们乱猜忌,不是你在乱猜忌吗?老说他们管闲事,不是你在管闲事吗……”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大智慧。

同类推荐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热门推荐
  • 透视医仙

    透视医仙

    一次意外让黄昊获得了无上仙瞳与医仙传承,不但拥有了透视的能力,还拥有无敌的医术。从此,清纯大学生、可爱小萝莉、御姐俏女警、温柔美护士……群芳环绕,应有尽有。且看小小实习医生如何在都市快意纵横,艳遇不断。
  •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本书收录了26个案例,包括F集团公司激励方案的问题与对策、JS公司目标管理的问题与优化策略、高薪没有带来高效、M公司的职业生涯培训计划等。
  • 深情尽负

    深情尽负

    唐青悠是个十分相信爱情童话的姑娘。这个叫宋陌辰的男人几乎满足了她所有关于王子的设想。但青悠却忘了,童话里的幸福结局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公主和王子彼此相爱。可直到后来她才发现,而她的王子也从来不爱她。青悠无奈地想:既然如此,那就好聚好散吧……可你特么又返回来缠着我算是怎么回事?
  • 我的情深,你的等待

    我的情深,你的等待

    我很幸运在最美的年纪遇见你,爱上你,我很感谢上天,我曾以为我们会一直幸福下去,直到我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可是我还是爱你啊!....谢子辰,谢谢你给了我一场美丽的梦,就像烟花一样灿烂,也像烟花一样消失,我不后悔爱你,我宁愿从未遇见你....
  • 匆忙走过那年

    匆忙走过那年

    那一年匆匆忙忙走过,嘴角挂着微笑,笑容满面谁都没看见眼底不舍,只是礼貌的告别。谁脱下了曾经的骄傲,谁放下了沧海的感情。黑夜是那摆脱坚强地方。泪花绽放。浸透回忆,青涩的感情依然忘不了那年匆匆忙忙的走过,没有因为你的声音回眸看看,我怕我的微笑会瞬间瓦解,不争气的双眼会落泪。无法忘记这段感情。我选择了匆匆离去致曾经青涩的我们匆匆的你匆匆的离去,匆匆的我匆匆的忘记,不留一丝的回忆,就让你随风而去
  • 办公室战争

    办公室战争

    本书紧扣当前社会及职场热点,对职场中的生存法则进行一一解读,加入对真实案例和职场实际的独到分析,涉及职场的方方面面,从全新的角度诠释职场的处世哲学。
  • 极东之地

    极东之地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呵呵是个好东西可惜你没有
  • 火影之水无月崛起

    火影之水无月崛起

    作品简介好难写啊,为了不再被人吐槽,就写点心里话吧,现在要考试了所以更新可能有点断断续续的纠结,尽量每天一更PS:任何事只要你能够坚持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一定要坚持的写下去,嘿嘿~
  • 青冢柩骨

    青冢柩骨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君可安?那年飞雪漫天,我听见塞外秋风泣血。边城,一片死寂,满地猩红的液体溅到白骨上,好似从白骨中开出的花。他带着信仰在尸堆中笑的凄狂,也好,快走了,也该走了。活得够久了,可以去陪她了。永恒的时光记下来他最后的摸样。脑中浮现一生的景象。她殷九是他解子安的一生。他离别时都会抚上她垂侥青丝。她总是喜红艳霓裳绾青丝。而他聂初,他为她做了万劫不复的准备他知道,他爱这人从习惯变成了瘾他甘愿从此缥缈一生陪她跌宕几世。寒风萧瑟几人别,韶华易谢君难见。三声顾你包含多少离世的情殇。愿军一世长安,饮下半碗烈酒,等你还我一生。
  • 重生女配不做白月光

    重生女配不做白月光

    某一天,孙女问席陆泽:“爷爷,听说你年轻的时候是奶奶的痴汉!”席陆泽撇撇嘴,骄傲的说:“你们奶奶才是我的迷妹!”席嘉木:“爸,那当年是谁把妈妈高中证件照给偷偷抠下来?是谁给妈妈买水喝还事先偷偷喝一口?是谁在我小时候和我说,男子汉不许缠着妈妈,结果你自己天天缠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