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24

第24章 思想与激情(1)

1983年,格雷尔·马尔库斯(Greil Marcus)把苏珊·桑塔格比喻成一只“纸老虎”(paper tiger)。他尖刻地指出,桑塔格的名字之所以出现在书页中,完全是因为她的脸蛋频繁出现在传媒上。言下之意就是,桑塔格和当今那些演而优则书的演员、唱而优则书的歌手是一丘之貉,没有分别。他们对影像背后的虚幻性深有感触,所以才“侵入”书写这一传统的领域,冀求流芳百世。这样的书写正好说明了内心的焦虑与虚空。

把桑塔格和大众明星相提并论其实早有传统。1982年,斯坦利·阿侬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认为桑塔格“在美国首开明星批评家的先河”。更早的1969年,《党人评论》编辑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评论道:“比起当今任何其他作家,苏珊·桑塔格遭到的酷评最多,获得的知名度最大。”

菲利普斯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他的话音刚落,立马就得到验证。1970年,查尔斯·卡杜辛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公布了美国最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名单,桑塔格排名第九,居于丹尼尔·贝尔、诺曼·乔姆斯基、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欧文·豪、德怀特·麦克唐纳、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和罗伯特·西尔弗斯等人之后,但排在并列第十名的莱昂内尔·特里林和爱德蒙·威尔逊之前。在这个名单里面,除了时年37岁的桑塔格是个小字辈之外,其他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老牌的精英了,他们二十年前就占据了这样显赫的位置,所以,卡杜辛哀叹道,“1970年的美国知识精英,基本上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走红的那批知识分子”。

从卡杜辛的哀叹中可以看出,桑塔格在60年代美国知识界的崛起,实质上正是美国知识界处于断层的时期、交替的时期。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论文集《反对阐释》,在纽约知识界一炮走红。在这本书里,她倡导引领的“新感觉”潮流横扫美国知识界,嘲讽美国艺术和批评领域的猵狭,标榜其先锋的品位,提出要重整知识分子事业。她成了同辈人中最被广泛阅读的知识分子。

桑塔格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关于摄影和疾病隐喻等文章被广为阅读和讨论。她对政治的言论和观点,如越战、古巴危机、美国左派与共产主义、人权与言论自由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对南斯拉夫战争的反应等,跟她的文学批评一样极具争议性,从而引起传媒广泛关注。总之,她积极地介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点激烈,情绪激昂,姿态激进。

广泛的知名度和先锋的标签使桑塔格被誉为“波普”知识分子。桑塔格对于这一称号拒绝领受,并十分反感。她对媒体明星不感兴趣。这看来有些奇怪。因为她的照片上了《名利场》、《哈泼斯》、《纽约时代周刊》的封面,也偶尔会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侃侃而谈。她根本说不上是一个幽居独处的知识分子。但是,她还是竭力挑战波普知识分子的形象。在1968年的一次访谈中,她强调理想的知识分子生活是孤独的生活,保守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在1989年的一次谈话中,她又说:“我想做的是现在没有做成的事,比如,不上电视,不为报刊定期写作,不做专栏作家,不做批评家,不做大学教师,不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发言……我要过完全私人的生活。我对波普名流的兴趣不感兴趣。”

在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与个人隐私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这几乎成了桑塔格写作的一个鲜明特征。知识分子只有幽居独处,才能完成思想的“秘密革命”,但是,为了把思想传递给大众,就必须进入外界的话语圈子与他者进行对话,思想才能产生公共意义。这样的悖论促使她不得不像波普明星一样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尽管如此,她还是认为波普明星这样的称谓对她而言就是公开的侮辱,她说:“我对能否被人理解深感焦虑。”

1933年1月16日,桑塔格出生于纽约。幼年,她很少见到父母,他们在中国忙于皮毛生意。她5岁丧父。6岁时患了哮喘病,随母迁居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城。12岁那年,母亲再嫁,旋即移居洛杉矶市郊。桑塔格15岁时考入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但仅待了一年就转学芝加哥大学,入研究院做旁听生,自由听课。在此,她遇到了年轻的讲师菲利普·里夫(Philip Reiff),并很快与之成婚,时年仅17岁。1952年,桑塔格生下儿子戴维,同年,进入哈佛攻读哲学博士。1957年,桑塔格获得奖学金前往牛津深造,但不久她又转赴巴黎大学。在巴黎这座激情城市,桑塔格终于找到了她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生活。1959年她回到美国,跟丈夫离异,与儿子移居纽约。她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圆。从此,在好几所大学教授哲学和宗教,逐渐登上纽约知识分子的舞台,最终确立了在美国知识界的独特地位。

桑塔格很少谈起她那“非常孤单、嗜书如命”的童年。但是,在她写下的文字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她早年的“无根之感”(a sense of rootlessness)。在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漫游之旅》(“Pilgrimage”)中,桑塔格把14岁时住在洛杉矶家中的自己描绘成一个“陌生的房客”,渴望逃离童年那“漫长的牢狱之灾”。她发现,文学就是逃离的手段。那时,她拼命地读书,“学习一切”,“在我的房间,信手涂鸦,写小说,记下真实的笔记,排练自己的剧本,背诵各种各样的单词,每天晚上看书,一直看到眼睛发酸”。

那时候她就显示出对欧洲现代主义崇拜的强烈倾向:“我供奉着自己的神祇,斯特拉文斯基之于音乐就像托马斯·曼之于文学。”

尽管纽约语境对于桑塔格公共知识分子的经历的发展举足轻重,但她同样声称继承了欧洲知识分子的传统。纽约知识界回望欧洲,并不新鲜,但很少有人如桑塔格一样坦承,对欧洲高雅现代主义的理念一往情深。忧郁的沉思和知识分子的流亡成了她笔下的主题,这都源于她对伟大现代主义者的个人成就的景仰。卡夫卡、贝克特的小说,戈达德、伯格曼的电影,阿托德的戏剧,本雅明、巴特等人的知识分子方案,都成了她笔下的素材,构成了桑塔格理想中欧洲现代主义的灿烂星群。

桑塔格让人频繁地回想起这些文化英雄,他们作为丰富想象力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作为断裂的反传统现代主义潮流的典范。她对野心勃勃的艺术和知识方案的兴趣,部分反映了她对激进意识的迷恋。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上的“开膛破肚”,其散文和随笔也揭示了“艺术家是典型的受害者”的观念,并被其崇拜的作家和人物的风格和气质所吸引。“作为激情的心智”与痛苦的肉体是其小说的母题。

阅读桑塔格,某些现代价值观术语就要浮现出来: 否定、超越、觊觎、真实、困境、沉默。“现代作家的道德任务,”她强调,“不是创造,而是摧毁——摧毁浅薄的观念、普遍人性的安慰观、一知半解的创造性和空洞的话语。”她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任务,“理解所有的可能性,完全根植于说不的能力”。否定的冲动塑造了其风格也限制了写作的内容。“在思想的激情游戏中,思想家扮演着英雄和敌人的双重角色。”

在1967年的一篇文章中,她写道,“她感觉像是站在思想的废墟中,在历史废墟的边缘,在人类自身废墟的边缘……渐渐地,最敏锐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这些正在形成的废墟的最早知识考古者”。其中“天启”似的语调延续到七八十年代那些关于忧郁的反思文字中。这些废墟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她说:“现代的虚无主义能量使一切成了废墟和碎片——因此成为收藏的可能。在这样一个过去成了过时,现在立刻变成古董的世界,需要的是监护人、解码者与收藏家。”“监护人”、“解码者”、“收藏家”,这些人物频繁出现于其笔下。

桑塔格既是一个寻路人,又是一个悲悼者。她悲悼的是“现代主义文化的断裂、崩塌和衰落”。她的作品讨论了这种断裂、崩塌、衰落的道德影响和政治后果。她在其最广泛的题材,诸如疾病与摄影中寻找意义,也在其具体的艺术和知识实践中寻找意义。这样宏伟的批评方案,确证的不只是现代主义的监护人的关系(此角色与传统知识分子作为特定文化价值的看门人的角色一脉相传),而是一个独立的普世主义者的自我观念。尽管在其公共知识分子生涯中,对特定文化和政治问题的“观念/地位/立场”几度游移,有时候前后的距离甚为遥远,但是她对知识独立性的核心坚持却是惊人的一致。

同类推荐
  • 联想风云

    联想风云

    我没有试图印证官方的立场,也不想刻意追踪市场的风向标。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唯上和媚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名利场上的阶梯。然而我们如果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历史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它通常会让很多最权威最聪明最有名望的大人物显得可笑和无足轻重,也会让一些小人物变得伟大和不可磨灭。
  • 四十年半人马

    四十年半人马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1970年以来创作的部分散文作品,作者所思所感,或为乡情乡恋、思乡忆旧、亲情恋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审视、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作者40年散文创作从青涩少年的激情澎拜,经创作中的意识转折,再到自我散文风格确立的创作轨迹,写作风格独树一帜,既有阳刚之气,且有温情如玉,恰如台湾当代文学评论家张瑞芬所言:“雄浑又忧郁,阳刚却唯美,结合了阴柔本体与对粗犷的向幕,如希腊神话中集阴阳二体于一身的半人马。”
  • 俞心樵诗选(长江诗丛)

    俞心樵诗选(长江诗丛)

    我们有太多的多余部分。正是这种种多余滋养了诗歌的应有乃至诗歌的万有之空。如何使得多余的成为必要的,如何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只是初级阶段的诗人的禀赋和工作。成熟的诗人,已经不急于引起关注了。与其说愤怒出诗人,不如说安静出诗人。安静,如一颗尘埃,终于落到了实处,并且与宇宙等量齐观。安静,安静,用安静批判一切安静。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你是尘埃中的哪一颗尘埃。
  • 未厌居习作

    未厌居习作

    1935年叶圣陶出版的散文集,收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
  • 流逝的纪念

    流逝的纪念

    才你纤纤的手,摘下舞曳的飞机,凝视着叶上凌晨的记忆,但绝不是仅仅因为哭泣,我捧起晨风轻拭你的眼睛,却无法抹去那两颗黎明时分的星星,你盈盈的执着推开了我的手,我稍稍犹疑,却摘到了一朵凝固在你腮畔的歌声……
热门推荐
  • 颤抖吧,我的傲娇入赘夫

    颤抖吧,我的傲娇入赘夫

    她,A国首富,在逗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段悲痛的过往,在没有他人的夜晚,她常常陷入黑暗的漩涡里无法自拔;他,总裁一枚,时而冷酷,时而暖心,谁能想到,二人幼时看似不经意的相遇,却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当两者如今的再次碰撞,到底是救赎还是伤害?
  • 恶魔来宠我:千金小姐霸道男

    恶魔来宠我:千金小姐霸道男

    “你爱过我吗?”“没有,我一直把你当做妹妹!”“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哥哥!知道吗,我很爱你!”“可我爱的是别人!”为什么,爱的是你,狠的也是你,最后伤心的却是我!
  • 黑暗主宰者

    黑暗主宰者

    在世界上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种族,他们以人类血液为生拥有着迷人的外表----血族
  • 奸商王妃不好压

    奸商王妃不好压

    “堂堂郡主,居然趁本王酒醉爬上本王的床,还要不要脸!”一朝穿越,一场阴谋,现代叱咤商场的苏曼被绑上了一个阴狠狡诈的王爷。她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上官赫,上官氏皇族最有力的继承人,为了皇位他机关算尽,反把自己赔了进去。苏曼,只不过是他部署中的一颗棋子,却好运地成了他的王妃,他表示:别想在王府过得安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初音亦是殿下

    初音亦是殿下

    当初小音醒来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崩溃的,尼玛身上一套二次元cos服这是什么玩意!再照照镜子,内心顿然惊恐了——我x一身初音的cos服是什么鬼?查阅资料后,得知事情的她眼泪掉下来——尼玛她穿越到了二次元世界!厉害了word哥!此人已哭晕厕所。[重新发文,题目会改,新文发布敬请期待][推荐已发布小说<假面公主萌萌哒>]
  • 乱时空大作战

    乱时空大作战

    本书猪脚——硕与一行同行的5人旅游团在玛雅占卜师的预言下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意外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却发现自己要从现在一直活到将来,直到二十一世纪他们才能恢复正常,在这几千年内,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来看看吧。
  • 冰奉会所

    冰奉会所

    “在你没有放弃我之前,我不会放弃你,即使你选择了放弃我,我也不会放弃你,只会在心里挖个深坑,把你藏在里面,偶尔翻出来的时候回忆一下我们的曾经。”这是一个老兵油子对他还未成婚的女朋友说的,本书的故事就是从这个老兵油子说起。
  •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是一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情景融汇、可读性强的游戏散文。《西游漫记》作者缪俊杰长期在新闻岗位工作,访问和游历过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埃及、加拿大,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朝鲜的部分二十多个国家,遍览各国名胜,访及上至政府首脑、财团领袖,及至异国民众、山寨土著,将所得第一手材料,汇于一炉。读者将同作者一起回望历史风云,欣赏世界之精彩。
  • 时空之冕

    时空之冕

    上帝在东方丢了一顶帽子仙界不允许西方东渡寻找,天堂也担心权冠落入仙界之手,于是,一个凡界最衰的废柴被双方选中,他将负责寻回“生命权冠”西方极乐不甘寂寞也来凑热闹结果……满天神佛,玩大了!“这权冠不是这么用的!在我老家,我们习惯叫它——时空之冕。”林耀如是说。PS:本书发生平行世界,所有人物、事件均与现实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神奇拷贝

    神奇拷贝

    齐东厌文尚武,被只凭成绩论英雄的老师们鉴定为:将来没什么出息,注定一辈子搬砖的料。可偶然间发现了一个祖传玉坠,齐东得到了一种让他惊喜万分的异能:接触感应。这异能只要有身体接触,就可以随意复制、融合别人能力,同时还具有读心术功能。从此之后,在都市各界都是新手的齐东,却都能驰骋纵横,无往不利,打碎了无数顶尖人士蔑视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