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6200000018

第18章 铁马冰河金中都

某考古学家在电视上畅谈北京的宣南文化,提及了金中都。他说金中都遗存至今的只有一个湖泊和一座塔。再没有别的了。

我知道,湖泊是指莲花池,塔是指天宁寺的宝塔。

据传说金皇宫玉华门边的同乐园,内有瑶池、蓬瀛等美景。其中既可荡舟、又可赏鱼的瑶池,即今日之莲花池。遒贤诗注:西华潭为“金之太液池”。莫非莲花池又曾叫西华潭?此太液池是中都城内的,当属莲花池——而非东北郊外避暑度夏的大宁宫太液池(今北海)。几代金主,在宫苑里散步,一低头就能看见水面漂浮的睡莲,肯定感到心旷神怡。如今,莲花池还有莲花开放吗?是否还是800年前的品种?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根本回忆不起昔日帝王的容颜了。人有时比花还要多情。花有时比人还要无情。

今广安门外滨河路的天宁寺,其前身是北魏孝文帝时的光林寺,隋仁寿时称宏业寺,唐开元时称天王寺。辽代改称大万安禅寺,并在寺后建起13层高八角密檐式舍利塔,塔檐上悬挂着3400颗风铃,如鸣佩环——当然,大多数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殒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颗。天宁寺几度重修,又几度毁于兵火。惟独这亭亭玉立的宝塔却奇迹般保存下来,成为辽金元明清数朝元老及最忠实的证人。在历史长河中它已带有航标的性质——是辨认辽南京和金中都旧址的重要依据。

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铁骑三次包围金中都。第一次因缺乏攻城之利器,只好隔着护城河大骂一通,扫兴地撤回草原。第二次,困守危城的金宣宗学得乖了,拱手献出绝色的岐国公主及金童玉女各500人,还有大量金银财宝——弄得成吉思汗都心慈手软了。然而,金贞三年(1215年),他终于成功了:丝毫不留情面地攻陷中都,大肆抢掠——仿佛冲进了天堂似的,雕栏玉砌、绣帷彩缎令人目眩。我估计成吉思汗这回肯定是出于嫉妒心理,而实行“焦土”政策:一把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月。下手可真够狠的。意犹未尽,索性将中都的地名都改了,称作燕京。

就这样,一代名城被送进“火葬场”了:宫殿、民舍、商铺、歌台,全化为灰烬。只剩下憔悴不堪的莲花池,和经烟熏火燎而未倒的天宁寺宝塔。

还好!如果连这两件可以作证的旧物都不曾幸存,金中都将彻底地形同海市蜃楼、一闪而逝。恐怕连其确切的遗址都会失传,使后人很难考证。

成吉思汗的火炬,烧掉的不仅是金中都,还有辽南京、唐幽州城以及古蓟城。它们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即当代的宣武区。所谓的宣南文化,有比元明清北京城更为古老的积淀。

我把莲花池视为一面锈迹斑驳的铜镜。当然,这已是一面空镜子了。可我还是希望其中能倒映出金中都的回光返照。

至于摇摇欲坠的天宁寺宝塔,早就不允许人爬上去了。我还真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偷偷摸摸地登上塔顶,举目四望,充斥于视野中的居然不再是星级饭店、巨幅广告牌、红绿灯、立交桥呀什么的,而是暮色四合的堡垒、独霸一方的皇宫、香烟袅袅的庙宇,甚至还有穿着翻毛皮袄操练的骑兵(那是岳飞的敌人吧)……难道曾经令半个中国呻吟不已的金兵又卷土重来了?

我吃惊地揉一揉眼睛。醒了。

真挺让人感慨的。不可一世的王朝,砖木结构的城郭,眨眼间就破碎了——相反,岳将军写在纸上的一阕《满江红》,却风雨无阻地流传至今。

请原谅我自幼年起所受的教育。一提及金中都,就联想起更为久远的纠葛:挥师南侵的完颜阿骨打与金兀术呀什么的,还有岳飞、辛弃疾等一系列抗金的民族英雄……正如一提及辽南京,就联想起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浴血奋战的杨家将,以及穆桂英挂帅的十二寡妇。

宋宣和四年(1122年),依照宋徽宗与金太祖阿骨打订立的“海上之盟”(共同灭辽后,金据辽故地,宋收复燕云十六州),金兵攻克辽南京,劫掠一空后交还北宋。但仅仅三年后,实在舍不得这块肥肉,又杀了个回马枪,再克燕京,据为己有。以此作为跳板,就可以南下中原——直至攻破汴京,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此即岳飞词里所说的“靖康耻”。金兵凯旋而归,搜刮了无数宫廷器具、古玩珠宝,还将众多的工匠、技师、织女、司天官、乐队、舞姬等各行业人才“尽皆驱虏北行”,安置在燕京——后来在金中都的建设与发展中派上了用场。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翻修改建的,但工程浩大,“汉化”的倾向也更明显了。甚至可以说,整个就是根据汴梁“克隆”的——城市规划与宫廷体制,均刻意模仿北宋的汴京。况且,不仅设计人员的思路同出一辙,最能够炫耀财富与标榜地位的诸多“硬件”——从玉樽金鼎到龙床香案,凡此种种,皆是直接从沦陷的汴都搬运过来的。说个笑话:连大宋的皇帝与太上皇都成了人质,还有什么不敢拿的呢?堪称最早运用的“拿来主义”:连人带物,尽入囊中。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一向在草原游牧的女真族,对大宋的物质文明无比艳羡,才有照葫芦画瓢之举。

若干年后,金人的后裔,从白山黑水间卷土重来的清(初称后金),又把这种祖传的“拿来主义”发挥到极致:连照搬与抄袭都嫌费事,一屁股坐进明王朝余温尚存的紫禁城里。北京由明转清,成了“二手货”——除城头悬挂的旗帜变了,几乎原封不动。说鸠占鹊巢或许不太好听。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形容,也说得通吧。

“汴京商业发展的情形和中等以上人户的生活程度,以至房舍建筑舟车桥梁较之二十世纪之中国任何内地的都会,并无逊色。即以船舶之来往,货物之上卸,各种匠铺之作业情形,至少也可能与当日西欧之任何城市相埒。”(黄仁宇语)

汴京作为北宋黄金时代之原创,据我所知至少产生两件伟大的赝品:一是张择端的写生画卷《清明上河图》,二是女真族依其宫殿规则、市井格局仿造的中都。汴京(开封)的繁华梦,被南下的女真铁蹄踩碎。取而代也、辉煌一时的金中都,同样未有好结果:成吉思汗将其焚之一炬。一场帝国之间的“超级模仿秀”结束了。我们只能借助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来想像神话般的汴京,兼而想像消失了的金中都。

汴京只留下了一幅画。就像金中都只留下了一个池塘和一座塔。

说起古燕都,必提燕昭王与太子丹;说起辽南京,必提萧太后;说起元大都,必提忽必烈;说起明北京城,必提永乐皇帝朱棣;说起清北京城,必提康熙、雍正、乾隆……

而说起金中都,必提海陵王。海陵王之浮沉,皆与宫廷暗杀有关。皇统九年(1149年),完颜亮以庶长身份谋弑熙宗,戴上了沾满鲜血的皇冠。后来他本人也未能善终——被手下大臣所弑。金世宗上台后,废黜其帝号,降为海陵郡王。

完颜亮活着时毕竟做了一件大事:贞元三年(1153年),由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号称中都——带有“居天下之中而号令四方”的意思。可见其野心勃勃。他甚至不以迁都、移民为满足,还把祖坟都移置过来了。在中都西郊大房山修建绵延百里的皇家陵园,从老家迁来始祖光陵、太祖睿陵、世祖永陵、太宗恭陵等十二帝陵,使祖宗八代的灵魂皆来新都安家落户,以保佑后人征服中原之伟业宏图。真称得上举族南侵:不仅迁徙生者,而且迁葬死者——是女真族精神的一次大规模移栽,连根拔出,植入异域,以示永久占领之决心。海陵王本人,最终也埋骨于房山。他之后的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皆葬于此。死也不回头啊!

金中都虽毁于蒙古马队,郊外的金陵却逃过此劫。直至明天启年间,怀疑长城外复兴的后金势力,与留守北京的金陵风水有关,乃下令捣毁。祖坟被挖,王气似乎并未遭到致命的破坏——清兵还是继承先辈遗志顺利入关。迷信的明朝君臣终究失算了。清帝由盛京迁都北京后,即修复金陵——重新圆了先驱者残缺数百年的梦。

海陵王,一个弑君者,一个被弑者,肯定预料不到,在自己身后,还会发生这么多离奇的事情。

死于非命的海陵王的形象,与夭亡的中都城的轮廓一样模糊。幸好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中都时,亲眼目睹了这位传奇君主的威仪,并以文字描绘:“金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宝榻,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幕,皆红绣龙。拱斗皆有绣衣。两槛间各有大出香金狮蛮地铺,礼佛毯可一殿。两旁玉带金鱼,或金带者十四五人,相对列立。遥望前后殿屋,崛起处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极侈奢。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模多出于孔彦舟。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在他眼中,流光溢彩的金中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而大兴土木、争奇夸富的海陵王,在榨取民脂民膏方面,与挖运河的隋炀帝不相上下。

林语堂在《辉煌的北京》一书中,转述了另一位目击者的由衷赞叹。《海陵纪》的片断,被翻译成白话文:“燕城内大部分面积被紫禁城占去,那儿几乎没有平民百姓的居所。金碧辉煌的宫阙,蜿蜒曲折的城墙广布四方,高入云端与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建章宫相比,毫不逊色。我因公务去燕山那天,曾被皇帝召见,看到了他的禁卫军的威武庄严。他的皇冠上嵌着七种珠宝。西厢有两个十英尺高的狮子。金主完颜亮,面色黧黑,长长的胡须,眼睛向下俯视。我在崇元殿亲眼见到了他。”将海陵王的皇城攀比秦始皇的阿房宫——假如并非夸张的笔法,真令无此眼福的后人感慨。其实《海陵纪》的作者,不可能见识阿房宫的——早被项羽给点火烧了;他顶多读过杜牧的那篇《阿房宫赋》。他恐怕想不到,自己一时冲动的比喻,简直带有预言的性质,终将被证明为无比准确:金中都同样发生了一次致命的火灾,沿袭着阿房宫的厄运。而后生我辈,只能通过《海陵纪》里的描述,来感觉那变成了传说的金中都。

海陵王的时代,金宋以淮河、大散关为界,苟延残喘的南宋要俯首称臣的,每年进贡岁币银绢各25万。凡金主寿诞及其他佳节盛典,南宋使臣都会及时赶到中都祝贺献礼,即使像范成大这样的文化名流,也不敢有辱使命,只好屈膝向异族的君主顶礼膜拜,说不定还要违心地大唱赞美诗什么的呢。有什么办法呀,宋之君臣,算是遇见了劲敌与克星,自尊心受伤在所难免。蜷缩在临安的南宋小朝廷,偶尔也会错把杭州当汴州,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观望远方的金中都的动静,瞧金主的脸色行事。硬着头皮北上的使者,要么是求和的,要么是纳贡的——总之,想方设法地搞好关系。每逢走近傲气逼人的金中都城下,恐怕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山外青山楼外楼,什么叫天外有天,什么叫一物降一物,什么叫弱肉强食……

在一系列风尘仆仆的使臣中,还有个叫许亢宗的,大致描绘了这座北方重镇的规模:“燕山府城周围二十七里,楼台高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池堑三重,城开八门。”这还是海陵王扩建之前的。在《大金国志》里,城市的周长已变成75里(可能把外郭也包括进去了)。至于城门,也增至12个。南部的中门叫丰宜门。据说后来的丰台,就是由此得名的。林语堂说他在丰台附近见到一段二英里多长的古城垣——系金中都的南城墙。不知别来是否无恙?哪一天,我应该替远离北京达半个多世纪的林先生,再去丰台找一找。至少,应该打听一番其下落。

多么希望金中都的南城墙与丰宜门,依然在原地等待着我呐。多么希望早朝的崇元殿、求仙的望月台,依然在原地等待着我哟。多么希望海陵王在原地,等待着我哟。当然,我会告诉他:我不是来进贡纳税的,我是来寻诗的——寻找废墟里的诗意。

我知道今宣武门西南笔管胡同,是竹林寺遗址:“金熙宗驸马宫也。寺僧云一塔无影。”这神奇的无影之塔,如今既无影又无踪了。

我知道老墙根南罐儿胡同,原有玉虚观。《析津志》说观内有金梁忠烈王(金兀术,岳飞的死对头)祠堂。

我知道今下斜街和广安门内大街交汇处,原有大悲阁,系金中都最繁华的商业区(相当于当代之王府井)。成吉思汗破城而入,从这闹市开始烧起的。《金史》记载:“卫绍王大安二年,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

我知道今枣林前街北,系寿安宫遗址。金世宗临死前,遗嘱将自己的梓宫(棺材)停放在寿安宫——寿终即大安。元代在其残存的殿基上盖起一座叫寿安楼的大饭店。《日下旧闻考》:“寿安楼在燕京金皇城内东华门之西街。”

我知道今南横西街,遗留有圣安寺的山门、前殿。大定三年重建的圣安寺,“轮奂之美,为都城冠。”(见《析津志》)又因悬挂有“领袖像”而远近闻名。遒贤诗注:“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像。”

我甚至还知道,金中都最漂亮的女人是李宸妃(堪称“市花”或“国花”)——章宗完颜,集三千宠爱于其一身,就像唐明皇迷恋杨玉环那样。这李宸妃可比杨贵妃要有头脑,在向好奇的宾客展览价值连城的宫廷珍宝时,态度很超脱,轻描淡写地道出一句至理名言:拥有者不见得是其守护者,守护者不见得是其拥有者。简直可以给所有的君主作警示的座右铭。古往今来,那么多抛头颅洒热血逐鹿问鼎的英雄,居然不如一位袖手旁观的弱女子看得清楚、想得明白!李宸妃的闺房,叫昭明殿。遒贤诗注:“李妃所筑。今在昭明观后。”邱处机的道徒在昭明殿遗址修建昭明观,算是沾了一代名妃的光。元大都的市民普遍都很仰慕这位前朝的淑女,称昭明殿废墟为妆台——仿佛仍能看见李妃在镜前梳妆打扮。太美了!简直让人不愿接受玉碎宫倾的事实。

泱泱帝都,巍巍皇冠,拥有者不见得是守护者,守护者不见得是其拥有者。不管是拥有者还是守护者,终究要沦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甚至他们乐此不疲、智取肉搏所争抢的东西本身,也已化作子虚乌有的烟云……

一切的一切(包括我的咏叹),不过是在浪费感情。

夺取海陵王之帝位的金世宗,也是一号人物。

他依靠海陵王打下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平地起高楼,营造了数十年的太平盛世:“府库充实,天下富庶,宇内小康。”在历史上,大定(世宗年号)年间是金朝的黄金时代(相当于清乾隆之治),有“小尧舜时期”之美誉——评价得可真够高的。

金世宗确实名不虚传。别的不说,曾令马可·波罗叹为观止、在近代又成“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卢沟桥,就是大定二十九年(1192年)修造的。世宗取“广利天下众生”之善意,亲自给它取了个名字:广利桥。卢沟河那时叫黑水河,混浊湍急,很是阻碍南北交通。此桥出现,顿时方便了往返的商贾、旅客乃至军队。卢沟桥是华北古桥中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桥。清乾隆帝,为之留下“卢沟晓月”的墨宝。方彪著《北京简史》:“历时八百余年,可桥的形制、桥基和桥身的部分构件与石雕,仍为金代原物,基本完好。桥身沉陷度极小,而且至今保持着巨大的承载能力。1975年通过了四百二十九吨的超重型运输平板车,桥身无损。这在世界造桥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能造成广利桥,可称是个奇迹。”卢沟桥是金中都的一块无字丰碑。时光证明了:它绝非“豆腐渣工程”。

世宗的另一大手笔就是开凿了金口河,引卢沟河水入中都,弥补了莲花池、高粱河两水系水源不足的缺憾,使漕运畅通。《元史·河渠志》引用重开金口河的郭守敬的话:“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河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马可·波罗游记》,提及新都(元大都)与旧都(金中都)只隔着一条河流——有考古者说此乃莲花池附近的金口河。忽必烈筹建“汗八里”,选址时颇费踌躇:本想以金亡后的中都为基础,可占星术士预测此城有不祥之兆,于是决定在河的对岸另建一座新城。土著居民大多被强迫迁往新都,金中都旧城区逐渐荒废。而在其东北郊外,以金夏季行宫太液池(北海)琼华岛为中心修筑的“大汗之城”,却日渐繁荣。

明清北京的内城,与元大都方位大致相同。在内城与宣南(金中都故址)接壤的地带,至今尚存许多由西南向东北的斜街,最初可能是金之遗民搬家时打通的。在旧城与新都间往返穿梭,为节省力气,必须选择直接距离最近的途径。金中都的街道,元大都的胡同,原本都是横平竖直的——要么东西向,要么南北向。这一特殊地带密集的斜街便尤显突兀。看来只能作此解释:在旧城与新城间开辟的通道(缩短路程的捷径)。元大都的文人雅士,也经常穿越这一段段斜街,去瞻仰金皇城旧宫遗迹。此乃元代一条“旅游热线”:“岁时游览尤以故城为盛。”金之遗老遗少,在断垣残柱间凭吊往事,更容易滋生物是人非、沧桑演变之浩叹。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亦曾有伤心之旅:“断霞落日天无尽,老树遗台秋更悲。”“但见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题写的诗句近似于呜咽。亡国之恨并未平复,但也只能托付给衰草残阳了。

林语堂先生说:“在城市西南角外,在邻近赛马场的白云观附近,是建于十至十一世纪的连绵的土堡垒。更远处,距现在外城西南角八华里之遥处,是金中都的包括西南角一部分在内的延展堡垒。它的建成可上溯至十二世纪。这些乃是北京故址的最早的遗迹,它们比内城墙外北城的蒙古堡垒还要古老。”文中提及的三处残存的城垣,分别属于辽、金、元。金中都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拓展:“因辽人宫阙,于内城外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池堑一如边城。每城之内立仓敖甲伏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见朱彝尊《日下旧闻》)元大都则彻底推翻了金中都之体制,另起炉灶,平地而起。但首尾相衔的这三个王朝,不约而同地都留下了一小段残破的土垒。看来还是泥土最结实,比金银铜铁、青砖玉石更原始,也更接近永恒。不管契丹的辽,女真的金,还是蒙古的元,皆从泥土中来,又归于泥土。都属于泥做的王国,泥做的江山。当然,再伟大的皇帝,也是泥做的。稍一失手,就会打破,就会还原于虚无与朴素之中。从来就不曾有永远华丽的家族,和不死的人。都是瞬间的闪耀。都是匆匆的过客。

同类推荐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花鼓戏

    花鼓戏

    《花鼓戏》主要内容分为走进花鼓戏、瑰丽的艺术、花鼓戏的种类等。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书与艺术

    书与艺术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读本之一,是围绕“书与艺术”展开的读书随笔。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对身边艺术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体验至美的艺术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操和艺术精髓。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你后悔过爱上我吗

    王俊凯:你后悔过爱上我吗

    “鹿然,我们分手吧!我已经和她订婚了……”王俊凯.“好啊!王俊凯,你我之间再无任何瓜葛!”鹿然.王俊凯转身离开,鹿然彻底崩溃,坐在地上哭。“轰隆隆”下雨了。老天爷也同情我是吗??为什么要待我不公?—————透剧呃—————第一次写,笔文不好请见谅!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 商务礼仪100堂课

    商务礼仪100堂课

    商务活动作为企业的基本社会活动,每天都在频繁地进行,但很多人忽视了其中的礼仪问题。商务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不仅可以弥补外在形象的先天不足,还能让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得到更好的表现。学习现代商务礼仪,是每一个渴望成功商界人士的迫切需要!
  • 妞妞的功夫奶爸

    妞妞的功夫奶爸

    前世不曾拥有,今生倍加珍惜。爷爷奶奶健在,父母双全,妻子漂亮(虽然还没追到手),女儿可爱,自己还有个贴心的妹妹,最关键的是有个健壮的身体,可以在陆地上骑马、射箭、比武、遛狗、逗鸟、……可以在海洋里游泳、寻宝、捕鱼、钓鱼、……这些前世只能想想的事儿,在这一世都逐渐实现。身上又带着一个空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的。
  • 剑试蔷薇

    剑试蔷薇

    九月鹰飞,剑试蔷薇。一代名侠燕南飞论剑身死,八位神秘高手突现江湖,覆灭一品堂,剑斩方龙香,火烧朝天宫。从此,燕云的韩家多了一名坐拥虎狼的同僚,开封的朝堂多了一位权倾朝野的太师,秦川的剑池多了一个沉剑三把的剑客...然而,这样真的就天下太平了么?江南,摇着纸扇的独行旅人,身边则是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徒弟。就这样,一个无良师父开始带着自己的小徒弟一步步成为大侠,寻找江湖的意义。
  • 妃常霸道,王的功夫小妃

    妃常霸道,王的功夫小妃

    她每个月都梦到的奇妙男人,她亲眼看到自己的男人和妹妹在一起,失魂落魄出了车祸,她一缕魂魄,穿越异世,丞相之女,遇三王爷,什么?!自己那么差的武功竟无人能敌,这还不算完,三王爷看上她?更悲催的他们的命竟然不是这样的,看三王爷如何暖化被迫嫁于他的功夫小妃
  • 狼人

    狼人

    《狼人》写猎户李友善上山打猎时救了一只小狼崽。母狼知恩图报,在李友善一家遭难的时候,它冒着危险救了他们不满三岁的儿子铁蛋,并叼回山里抚养。历尽千辛万苦,母狼终于把铁蛋养活养大。铁蛋从小吃狼奶,又受狼的熏陶,具有鲜明的狼性,既聪明、勇敢而又诡异、狡诈。生活在狼群里,他人小胆大,敢在老虎面前大喊大叫,敢和豹子在树上周旋,敢与黑熊贴身打斗。回归人类后,铁蛋不懂得人情世故,做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头一天刚回屯子里就抢了人家的羊;闯进地主家里强行裹了少奶奶的奶头;毫无人性的把自己的爹爹咬伤;跟仇人家的狗成为了好朋友;刺杀了一个又一个日本鬼子。每当铁蛋遇到了危险,他的狼妈妈总会神出鬼没的及时出现。
  • 先婚厚爱:总裁老公轻点宠

    先婚厚爱:总裁老公轻点宠

    【男女主身心干净,1v1,文文甜宠,欢迎跳坑】女子妩媚动人地趴在男人怀里,调皮的手指游走到厚实的胸膛。男人捏了捏女子圆润的臀部,声音黯哑,“想要了,想尝那欲仙欲死的滋味,嗯?”水嫩白皙的腿轻轻摩擦男人的大腿内侧,女子声音满是幸灾乐祸,“听说你是个GAY,而且是个先天不行后天不良的GAY,倾尽一半家产才求得一个儿子。”男人把女人扑倒在床,不急不躁地解皮带,俊美绝伦的脸透着一股邪气,凉薄的唇瓣飘出低沉沙哑的声音,“女人,你胆肥了。”“怎么会,我畏夫啊。”女子咬牙切齿,一想到这个道傲貌然的男人设计她“畏夫”的一幕,她就恨得牙痒痒。“……”“王八蛋,几辈子没碰过女人了,老娘不干了,滚下来。”
  •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讲述了: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可是,你知道最好的养生方法吗?不是花样百出的运动,也不是各种精致讲究的保健品,而是睡眠。我国古代学问家李渔曾说过:“养生之决,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 奥丁之晶

    奥丁之晶

    大神奥丁杀死巨人伊米尔后其皮肉向光面化作精灵,背光面化作妖精。被注入诛神之力的骨头化作一块晶石,被上帝置于绝顶维护着源大陆不同物种之间的平衡。奥渊绿洲的山窟勇士无意中杀死上帝的神鹰,在同类和异类的陷害与帮助下绝定将仇恨和不满归罪上帝和诸神,草原英雄在精灵的帮助下开始与之抗衡,展开奥丁之石的争夺,引发了源大陆上人类,精灵妖精,兽人以及众神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