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的理论探讨为经,以珠三角企业品牌资产生成与建设现实状况分析为纬,较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经纬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本书首先对品牌资产及其生成路径的内涵做出了界定,然后,分别从理论上探讨和揭示了基于企业行为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在此基础上,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并阐述了这一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的内涵及其演进特征。但本书并未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分析和过程描述,同时将对珠三角地区企业品牌资产建设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地契入到全文的相关分析中,从一个具有全国缩影意义地区的企业品牌资产建设状况,折射出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的生成与发展现实,并从中可以归纳出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一,品牌是企业精华的浓缩和核心,是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负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做大做强的关键。因此,任何一个欲立于长久不败之地的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都必须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将之视为企业的生命加以精心呵护和管理。但是,品牌并不只是一种名称、一个术语、一方标记或一组符号,真正的品牌应当是一种资产、一组关系,是以产品或服务为基础、以关系为核心的理性估价的功能性价值和感情估价的情感性价值的集合体,它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部分,是物质、行为和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及品牌资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品牌建设和品牌资产生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第二,从以往的理论分析和企业品牌资产生成的现实进程来看,企业品牌资产的生成大致勾勒出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生成路径,即基于企业行为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这两种路径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企业行为主导型,主要依靠企业的强力推动;后者为消费者行为主导型,侧重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接受和忠诚。由于品牌资产的生成本质上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两种路径区分只具有相对性,但它却是必要和必需的,一方面,这两种生成路径大致反映了企业品牌资产形成的现实演进过程,具有历史的契合性;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仅从企业角度去考虑品牌资产建设,无疑是一相情愿的,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因而从企业主导的路径向消费者主导的路径演进,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第三,基于企业行为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两种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即使从今天的观点看,也各有其合理性。但毫无疑问,这两种路径都有各自的缺陷,最突出的是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本质上是一个整体的企业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因此,就品牌资产生成的最优路径而言,全方位、多角度、广层面地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关系,是品牌资产生成和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本书认为,企业与消费者互动下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可概括为:基于初级、中级和高级互动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
第四,本书对珠三角地区企业品牌状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中国企业品牌资产建设和发展状况的若干结论:
(1)中国的企业品牌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在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出的2001~2004年四年间的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共有226个,占全国的41.3%。这表明中国的企业品牌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具有高度的集中性,这既是两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这两地的企业品牌建设已具有较好的基础,有可能在未来的若干年内生成若干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但这种状况的令人忧虑之处是,从中折射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在区域布局上的严重非均衡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度悬殊,从而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同一区域内同类产品品牌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使品牌内含的文化要素缺乏多元性,最终使品牌建设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从珠三角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以中国的标准界定的品牌数量不少,但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这既表明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未来的任务相当艰巨。
(3)不少企业已经具有了品牌培育和品牌价值创造的意识,一些企业也已为此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很弱,对品牌建设的内容和复杂性缺乏深刻的理解,甚至对产品、品牌、品牌资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许多企业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陷入误区走入歧途,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4)从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的品牌资产建设所依循的路径,严格地说,主要还是围绕企业主导的思维去展开,总体上仍属基于企业行为的一类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买方市场结构的作用下,对消费者的价值和行为给予的关注日趋增强,但能够有效地实施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品牌资产生成及建设模式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还没有这种概念和意识。或许正因为如此,本书提出的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将可能为我国企业的品牌资产建设提供很有价值的一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