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6000000029

第29章 参考文献

[1]A。 Anas, R.Arnott, K.A.Small,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1998),pp.1426-1464.

[2]A.C.Cameron, F.A.G.Windmeijer, R-Squared measures for count data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to health-care util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4(1996),pp.209-220.

[3]A. C.Cameron, P.K。Trivedi, Essentials of count data regression, in:B.H.Baltagi(Ed.),A Companion Guide to Theoretical Econometrics, Blackwell, Malden, MA,2001,pp.331-348.

[4]Abercrombie, P. and.Forshaw, J.H.(1943).County of London Plan.Macmillan, London.

[5]Abler, R.,Adams, J.,&Gould, P.(1972). Spat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6]Alison Todes. Gender in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case of Durban.Butterworth Heinemann。0264-2751(95)-00071-2.

[7]Allan D. Wallis。Evolving Structures and Challenges of metropolitanregions[J].NationalCivic Review,1994,Winter/Spring,83(1):pp.40-53.

[8]Anas, Alex, Richard Arnott, and Kenneth A Small。 1998.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3):pp。1426-1464.

[9]Angotti, T.(1993)Metropolis 2000:Planning, Poverty and Politics, Routledge, New York.

[10]Bains, J. S。economies of Scale, Concentration, and Conditions of Entry in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4,1954.

[11]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London:Blackwell,1996.

[12]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 city, London:Blackwell,1989.

[13]Chandler, T. and Fox, G.(1974).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London, Academic Press.

[14]Chenery, H. B.,and M.Syrquin.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15]Chenery, H.B.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0(September),1960:pp.624-678.

[16]Chicago Metropolis 2020. 2000.Getting to Work on Regional Issues:Progress Report and Action Plan(2000 Annual Report).

[17]Clark, D.(2003). Urban World/Global City。2nd ed,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8]Coakley, J.(1992). London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Global Finance and Urban Living:A Study of Metropolitan Change.L.a.W.Budd, S。London, Routledge:pp.52-72.

[19]Cohen, J.,E. Decoster and M。Tabariés(2001).Paris-Urban Area, Technopolitan Spaces and Innovative Firms: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In Simmie J(ed)Innovative Cities.Spon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 pp.157-190.

[20]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The 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1940.

[21]Compstat(2003)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

[22]Corfield, P. J.(1982).The Impact of English Towns,1700-1800.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Cybriwsky, Roman.“Shibuya Center, Tokyo.”Geographical Review Vol. 78.1(1988):pp.48-61.

[24]Cybriwsky, Roman.“Tokyo:The Changing Profile of an Urban Giant。 Boston”,MA:G.K.Hall&Co.,1991.

[25]D. Greene, Recent trends i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Growth and Change 10(1980),pp.29-40.

[26]D. A.Griffith, Modell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n a multi-centered cit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9(1981),pp.298-310.

[27]D. P.McMillen, Identifying subcenters using contiguity matrices, Urban Studies 40(2003),pp.57-69.

[28]D. P.McMillen, J.F.McDonald, Suburban subcenters and employment density in metropolitan Chicago,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3(1998),pp。157-180.

[29]D. P.McMillen, Nonparametric employment subcenter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0(2001).

[30]Daniel P. McMillen and Stefani C.Smith.The number of subcenters in large urban area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3(2003),pp.321-338.

[31]David J. Teece.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1980.

[32]Dreif 1994. Ile-de-France 2015.Schema Directeur。Paris:Direction Regionale de l’Equipement d’te-de-France。

[33]DRI·WEFA. 2001.U.S.Metro Economies:The Engine of American Growth-A Decade of Prosperity.Prepared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Mayors.

[34]Edwin S. Mills, Bruce W.Hamilton.Urban Economics.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89.

[35]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Economic Geography,1957,33(3)pp.189-200.

[36]Herdert Giersch.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Newbury Park:Sage1996.

[37]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8]M. V.Posn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Oxford Economic Papers.October 1961:pp.323-341.

[39]Paul Cheshire and Edwins. Mills.Applied Urban Economic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momics, Volume 3),North-Holland,1999.

[40]Zhou Yixing。 Definition of urban place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problem and solution[J]。Asian Geography,1988.

[41][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德]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工业区位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3]I。迈尔斯:《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4]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5]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载于《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第17~19页。

[46]冯云廷著:《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载于《科技导报》,1990年第4期。

[48]辜胜阻、刘传江主编:《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胡序威等:《全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50]景普秋著:《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景芝英、徐雪梅:《试论聚集经济的本质》,载于《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1期,第11~13页。

[52]李捷、王志宏:《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02~105页。

[53]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5》,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罗慧、霍有光、胡彦华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载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0]皮尔斯,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61]钱纳里等:《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2]邱东、宋旭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第64~69页。

[63]沈立人:《为上海构造都市圈》,载于《财经研究》,1993年第2期。

[64]史清琪、赵经彻:《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5]汤敏、******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6]涂人猛:《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载于《区域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67]王缉慈:《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小鲁:《都市圈与经济增长》,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69][美]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0]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71]许学强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2]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杨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世界市场经济》,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1996年版。

[74]杨公朴:《工业结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75]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6]杨文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导论》,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77]杨吾扬:《区位论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的区位经济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8]杨冶:《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9]姚士谋:《全国的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理论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82]张晋:《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0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EB/OL],中国网。2004.05.11.http://econo2my。enorth。com。cn/system/2004/05/11/000781192.shtml。

[8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载于《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第22页。

[84]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5]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载于《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第47页。

[88]赵敬民:《泰安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9]赵伟等:《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工业化比较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0]浙江省统计局:《2004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

[91]《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9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2002)》,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93]《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

[94]周牧之:《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95]周文:《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发展》,载于《经济科学》,1999年第6期。

[96]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7]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统计资料》(1980~1994)。

[99]卓勇良:《空间集中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0]李廉水、谭智斌:《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于《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6页。

[101]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载于《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84~187页。

[102]李廉水、周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第38~42页。

[103]李廉水、周彩红:《长三角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路径选择》,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6期,第74~78页。

[104]周彩红、李廉水:《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2期,第136~140页。

[105]陈涛、李廉水:《德国高级蓝领培养与培训体系的经验分析》,载于《技术经济》,2005年第5期,第35~37页。

[106]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载于《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第74~79页。

[107]康德才、李廉水、杜凯:《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51~58页。

[108]李廉水、孔善右:《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测度及比较研究》,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68~71页。

[109]周勇、李廉水:《“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国际考察与概念解析》,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第5~9页。

[110]李廉水、袁克珠:《长三角制造业区域一体化研究——基于制造业强省的比较分析》,载于《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第81~87页。

[111]李廉水、周彩红:《区域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基于长三角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载于《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第64~74页、第172页。

同类推荐
  • 引爆网上创业

    引爆网上创业

    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目方法;网上创业的商业模式。2、网店商城模式:淘宝C店开设和运营的;B2C购物网站;宣传推广网店的方法。3、线上线下模式:O2O商业模式;选择合作的商家。4、网上技术创业模式:威客网站创业;网商提供服务创业;开发软件创业。5、移动互联创业模式: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方向;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6、自媒体创业模式:自媒体的概念和意义;几种典型的自媒体及创业模式。7、自营网站创业模式:网站运营项目,自营网站盈利模式,自营网站宣传与推广。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 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目方法;网上创业的商业模式 。 2、网店商城模式:淘宝C店开设和运营的;B2C购物网站;宣传推广网店的方法。 3、线上线下模式:O2O商业模式;选择合作的商家。 4、网上技术创业模式:威客网站创业;网商提供服务创业;开发软件创业。 5、移动互联创业模式: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方向;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 6、自媒体创业模式:自媒体的概念和意义;几种典型的自媒体及创业模式 7、自营网站创业模式:网站运营项目,自营网站盈利模式,自营网站宣传与推广。 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 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
  • 国富论

    国富论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一部经济学专著,也是学术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本书共分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该书的问世成为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使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本书主要研究了如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评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什么决定着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培育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
  •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 国富论

    国富论

    本书包括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地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五章。
热门推荐
  • 创世仙门

    创世仙门

    仙界破灭,仙门降世,腥风血雨。刀出虚空,逆行伐仙,冲冠一怒为红颜。莫欺吾身,莫欺吾心,天下不平事,往生争与凡。踏遍天边人不老,命运轮回在眼前。
  • 轻重甲

    轻重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何处惊艳

    何处惊艳

    宁馨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女生在一次阴差阳错中认识了叶子枫,再一次车祸中叶子枫被宁馨舍身救了,而也就是在这次车祸中宁馨失去了记忆,这一切她都不记得了。而叶子枫并不知道是谁救得自己,只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女生手上带的那个闪闪发光的手链……一切恢复平静之后宁馨又来到了那个贵族学校,和以前熟悉而现在陌生的同学们重新相遇了,而叶子枫也在这其中误以为黄笑然是他的救命恩人,他也正在报答这一切,而黄笑然也顺理成章的接受着这一切,但是宁馨的再次到来似乎打乱了这一切,一场精彩的故事即将上演。
  • 男法异世逍遥行

    男法异世逍遥行

    应世界潮流,杨小伟穿越了。还是带着系统过去的。。。杨小伟表示:“异界妹子们,你们的好哥哥来了!哦嚯嚯!!”
  • 悠悠十年

    悠悠十年

    十年很长,见证了一个青涩的少年的成长。爱情火苗是否会渐渐熄灭。十年很短,在你风雨兼程中悄悄流逝。亲情年轮是否会渐渐消失。如果你选择了远行,请风雨兼程好好奋斗,如果你没有,那就好好的生活。
  • 天耀皇朝

    天耀皇朝

    天耀皇朝,辽阔无边,征战八荒,雄霸中州,我们的故事就在此展开……天的捉弄,命运的使然。少年天生无心,毫无感情,不悲不怒不喜不伤,原来有时候笑也是一种幸福。就算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寻得三魂,找回七魄,纵然是老天,也没有权利让我做活着的"尸体",我要寻得真正的自我,把握自己的命运。
  • 三界宅急送

    三界宅急送

    我曾替大圣爷给观音菩萨送过一个故事。也曾陪着妖娆众生的白无常一起勾魂。更是在月圆之夜、紫禁之巅。送过皇帝一颗人头……他们称我为:快递小哥!
  • 火影之道无名

    火影之道无名

    不知是穿越还是重生,来到了这个时空。不论是热情洋溢的鸣人,温柔腼腆的雏田,还是美丽诱人的小樱都真实生活时,一切是否会变得不一样呢?主角表示:只要不打扰我晒太阳,随便哪里都好。
  • 学校那点儿事

    学校那点儿事

    其实作者懒得写介绍姑且算一个高三宅男,蓝小天,穿越到异世之后发生的二三事,在一切都结束后,蓝小天却突然发现自己被一个大学录取了,来接蓝小天的人居然是异世之中所遇到的人,那个学校会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呢?
  • 樱花树下,我们的缘

    樱花树下,我们的缘

    听风声划过寂寞的天空,听鸟儿唱起凄凉的歌儿,听窗外树木摇拽的步伐。正当觉得缘分已尽时,却不知,那根叫做“爱情”的红线,早已紧紧把我们拉住……我们相遇在茶馆,相爱在樱花树下。二十年后的我们相遇,你是否还记得我?你是否还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