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1700000025

第25章 文史通义

章学诚

《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1)……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2)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3)……六艺之文其辞可谓文矣,其理则不过曰通于类也。(4)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5)

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6)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也。(7)《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8)万事万物,当其自静而动,形迹未彰而象见矣。(9)故道不可见,人求道而恍若有见者,皆其象也。(10)

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说卦》为天为圆诸条,约略足以尽之;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无不可也。然而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夫《诗》之流别,盛于战国人文,所谓长于讽喻,不学诗则无以言也。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以上为《易教下》)

“注释”

(1)象,卦象,形象;兴,意兴,兴趣;方物,识别,名状。

(2)物相杂而为之文,《易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事得比而有其类,事物得以比较才会分出类别。

(3)知,知道;名义,事物立名的含义;杂出,杂乱而出;比处,以排比、比较的方法表达;非文不足以达之,没有文章就不足以表达它们;非类不足以通之,不用分类的方法就不足以通达。

(4)六艺,六经;其辞可谓文矣,其理则不过曰通于类也,此二句意谓六经言辞有文采,文理有法则。

(5)学者之要,学习的关键;贵乎知类,贵在理解法则。

(6)所包广矣,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非徒,不只;莫不兼之,没有不兼容着它。

(7)道体,道的本体和主旨;将形而未显,将要形成却没有显示出来。

(8)准,相等,相当;弥纶,统摄,笼盖。

(9)自静而动,由静止到运动;未彰,没有显现;象见,形象显现。

(10)人求道,人们探求道;恍若有见者,恍惚好像看见了什么;皆其象也,都是形象。

天地自然之象,指客观事物的形象;人心营构之象,指主观创作的意象。

《说卦》,《易传》中的一种;为天为圆诸条,指《易传·说卦》中所谓“乾为天,为圆,为君……”等语;约略足以尽之,大概足以说明它们。

《睽》,卦名的一种;车之载鬼,《睽》:“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翰音,飞向高空的声音;翰音之登天,《易·中孚》:“翰音登于天,贞凶”。意之所至,意兴之所至;无不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心虚用灵,人的心是虚空的,人用性灵思考;累于天地之间,受牵连于天地之间;消息,消长、盛衰。

变易,变化,变换;情之变易,情感的变化;接构,接触,交结;乘于,奉行于,施展于;倚伏,依托和隐藏。《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是则,虽则,虽然;亦出,也出自于。

虽包,虽然包含;尤为,尤其成为;表,表象,形象;里,内容。

流别,分门别类;盛,繁盛;讽喻,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无以言,没有办法说话。

战国之文,战国时代的人文;深于比兴,比兴深刻;即,就是;其,它;深于取象,使用形象显得深厚。

“译文”

易学书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千变万化而不可名状。各种事物相互交错以后便形成文章,事物得以比较才会分出类别。知道各种事物本来是杂乱而出、排比而处的,没有文章就不足以表达它们,不用分类的方法也就不足以通达它们。儒家六种经典里的文章……其中的言辞可以说很有文采,其中的文理可以说很有思想。学习它们的关键,贵在理解其中的法则。形象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只是易象这一种,儒家的六种经典中都有形象存在,形象实际上是道的本体和主旨在将要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时的一种状态。《易》与天地是一个标准,所以能统摄万事万物的所有道理,当事物从静止走向运动时,它的形迹还是不明显的,但是形象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抽象的道理是看不见的,人们在探求道理时恍惚好像看见了什么,这些东西不是别的,都是形象。

有偏于天地自然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有偏于人心营构的主观创作的形象。对前一种形象的说明,《易传·说卦》中所谓“乾为天,为圆,为君……”等语,大家约略可以看得较为清楚。关于人心营构的形象,可以结合《易·睽》中所谓“载鬼一车”、《易·中孚》中所谓“翰音登于天”来理解,这都是意兴所至时涉及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使用。但是人的心是虚空的,人用性灵来思考问题。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不能不随着自然规律而消长盛衰。人心营构的主观的形象,是情感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人们情感的变化,又受制于自然阴阳和人世社会的影响。虽然人心营构的形象,依然来源于天地自然的形象。

易象虽然包含会通于儒家的六种经典,尤其是和《诗》道中的比兴互为表里。《诗》作为文学,分门别类于战国时期,它不同于其它人文形式的地方是可以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所以,古人才说,不学习诗歌,就没有办法说话。战国时代的人文,之所以比兴深刻,就是因为它们善于深入地使用形象。

凡言义理,有前人疏而后人加密者,不可不致其思也。(1)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2)苏辙氏出,本韩愈氏说而昌论文气,可谓愈推而愈精矣。(3)未见有论文德者,学者所宜深省也。(4)

夫子尝言:“有德必有言”,又言“修辞立其诚”,(5)孟子尝论知言养气本乎集义,(6)韩子亦言“仁义之途”,“诗书之流”,皆言德也。(7)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8);未尝就文辞之中,言其有才、有学、有识,又有文之德也。(9)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10)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注释”

(1)凡言义理,大概说到义理;有,存在着;疏,不周密;加密,加深周密;不可不致其思也,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2)惟论文辞而已,只论述文章的词句罢了;出,出现;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以陆机的说法为根本进一步提倡论述为文之用心。

(3)苏辙,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本韩愈氏说而昌论文气,以韩愈的说法为根本进一步提倡文气;昌,通“倡”,即提倡;愈推而愈精,愈推理愈精确。

(4)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深省,深刻地反省。

(5)夫子,孔子;尝,曾经;“修辞立其诚”,出自《易》。《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6)知言养气本乎集义,《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7)韩子,即韩愈;仁义之途,仁义的道途;诗书之流,诗书的流别;言德,说的是道德。

(8)今云未见论文德者,我现在说没有看见论述文德;以,因为;本末,主次,先后;内外,内心和外表;犹合,也是结合;一,一体。

(9)未尝就文辞之中,未曾就文辞中间的内容;言其有,说它们有。

(10)凡为古文辞者,凡是写作古文辞的作者;必,必须;敬,端肃,慎重;恕,推己及人,仁爱待物。

临文,撰写文辞;非修德之谓也,不是说要加强道德修养。

非宽容之谓也,不是说要对事物进行宽容。

气摄而不纵,统摄住气而不放纵;中节,意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合乎礼仪道德。

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能够为古代的人设身处地着想,并理解古人。

嗟乎,叹词,表示感叹;知德者鲜,了解道德的人少;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知道作文时不能没有敬重和宽恕。

“译文”

大概说到义理,存在着前人空疏而后人加深周密的情况,不能不深入思考这方面问题。古代人论述文章,只论述文章的词句罢了。到了刘勰出来论文时,他便以陆机的说法为根本进一步提倡论述为文之用心;后来苏辙在论文时,又以韩愈的说法为根本进一步提倡文气。论文愈是到了后来,就愈推理愈精确了。还没有看见有人论述文章的道德,学者们应该深刻地反省这个问题。

过去孔子曾经说“具有道德的人必然具有言语”,又说“写作文章应该树立其真诚的思想”。孟子也说,应该了解语言中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集中在义理中的。韩愈也提倡写文章应该掌握住仁义的道途和诗书的流别。这说的全是文章的道德问题。我现在说没有看见论述文德的文章。这是因为古人所说的话,都是把文章的本和末、主和次、内和外,结合在一起论述,这样,道德和文章便没有分开。古代的人未曾说过文辞里边有才能、有学力、有见识,并且有文德的话。凡是写作古文辞的作者,必须端肃和慎重,推己及人,仁爱待物。撰写文辞必须具有慎重的态度,这不能简单用加强道德修养来说明。论述古代的事物必须宽恕,这不是意味着要泛泛地对事物进行宽容。写作中的敬重必须用文气统摄,如果不统摄文章就会放纵;文章一放纵,其内容便不能守节秉义,并合乎礼仪道德。文德中的宽恕并非宽容,宽恕所强调的是,能够为古代的人设身处地着想,并理解古人。令人遗憾的是,了解文德的人太少了。知道作文时不能没有敬重和宽恕,人们才算了解了文德。

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1)习凿齿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2)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3)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4)是非之心,人皆有之,(5)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6)而习氏与朱子之识力,偏居于优也。(7)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殆于肆口而骂詈,(8)则不知起古人于九原,肯吾心服否耶?(9)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10)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诸贤易地则皆然,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身之所处,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耳。

“注释”

(1)昔者,过去;纪,纲纪;传,列传。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陈寿本为蜀国人,后来投降于晋国,晋国以魏为正统,所以,陈寿撰《三国志》不得不以魏为正统。《三国志》称曹氏为帝,称刘备、孙权为主,其余称名。

(2)习凿齿为《汉晋春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习凿齿,晋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称。史载:《汉晋春秋》四十七卷,习凿齿撰。该书以刘备为宗室为正统,魏武虽受汉禅晋,仍为篡逆,至魏文帝灭蜀,乃为汉亡,晋国开始兴起;正其统矣,重新确立正统。

(3)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这是继承了陈寿的观点。司马光生于北宋,北宋太祖篡后周帝位,其事类似于曹魏之代汉、司马氏之代魏,所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以正统归魏。

(4)朱子《纲目》,朱熹的《通鉴纲目》;又起而正之,又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了纠正。朱熹生于南宋,类似于习凿齿的出于东晋,二人所处的偏安局面,其情势都和蜀汉相近,所以,《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取习凿齿之说。

(5)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二句意谓人人都有是非之心。

(6)不应,不应该;陈氏误于先,陈寿犯错在前;司马再误于其后,司马光犯错在后。

(7)识力,认识能力;优,优秀。

(8)讥,讥讽;殆于,接近于;肆口,放口;骂詈,谩骂。

(9)起古人于九原,《礼记·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起)也,吾谁与归”。肯吾心服否耶,不知肯不肯同意我的意见。

(10)陈氏生于西晋,陈寿(233~297年),西晋时代人;司马生于北宋,司马光(1016~1086年),北宋时代人。

苟,如果;黜,黜弃;禅让,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将置君父于何地,将如何对待自己的君主和父亲。

习与朱子,习凿齿和朱熹;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则已经是江东南渡之人;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唯恐中原的人再来争夺天下的统一权。

诸贤易地则皆然,这些贤才一改变地方都一样;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未必其见识就逊色于今天的这些学究。

是则不知古人之世,所以不知道古人所处的社会;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不可以随便论述古人的文辞。

身处,自身所处的境遇;遽,匆忙。

荣辱,光荣和屈辱;隐显,隐退和显著;屈伸,曲缩和伸张;忧乐,忧愁和快乐;不齐,不一致。

言之有所为而言者,所写下的言辞是有切身阅历作基础的言辞。

为文人论古,作为文人论述古代作品;必先设身,必须先设身处地着想;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耳,这就是文德中宽恕的意义。

“译文”

过去陈寿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和吴为非正统。习凿齿写《汉晋春秋》才纠正了陈寿的错误,改以刘备为正统。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这是继承了陈寿的观点。朱熹的《通鉴纲目》又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了纠正,重新以蜀汉为正统。对于历史的看法,人人都有是非之心,所以,不应该出现陈寿犯错在前、司马光又犯错在后这种情况。只有习凿齿和朱熹具有优秀的见识能力。从古到今讥讽《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人,几乎接近于放口骂人。我不知道我的意见能否被古人接受,如果在九泉之下唤醒古人,他们应该能够理解我所说的话吧!陈寿生于西晋,他的思想不能不受西晋时代的限制。司马光生于北宋,他的思想也不能不受北宋时代的限制。如果他们抛弃了曹魏禅让制度,那么他们又将如何对待自己的君主和父亲?而习凿齿和朱熹都已经是江东南渡之人,他们惟恐中原的人再来和他们一起争夺天下的统一权。这些贤才一改变地方思想都会一样,未必他们的见识就逊色于今天的这些学究。所以不知道古人所处的社会,就不可以随便论述古人的文辞。但是知道他们所处的社会而不知道他们个人的实际处境,也不宜匆忙地去论述古人的文章。古人的实际处境,虽然有光荣和屈辱、隐退和显著、曲缩和伸张以及忧愁和快乐等不一致的情况,但他们所写下的言辞都是有切身阅历作基础的……所以作为文人论述古代的作品,必须首先设身处地着想,这就是文德中宽恕的意义。

韩氏论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1)喻气于水,言为浮物。(2)柳氏之论文也,不敢轻心掉之,(3)怠心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4)……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5)主敬则心平而气有所摄,自能变化从容以合度也(6)。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7)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8)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9)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10)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缉熙敬止,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耳。(以上为《文德》)

“注释”

(1)韩氏,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文论家;迎而拒之,平心察之,此二句出自韩愈《答李翊书》,意谓迎取而保持一定距离,平心静气地观察。

(2)喻气于水,言为浮物,此二句亦出自韩愈《答李翊书》,原话是“气,水也;言,浮物也”。

(3)柳氏,柳宗元;不敢轻心掉之,不敢掉以轻心。

(4)怠心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这几句见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怠心,懈怠之心;易之,变易;矜气作之,骄傲之心发作;昏气出之,昏头昏脑之心出现。

(5)要其大旨,其中的要害和关键;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意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临文主敬。

(6)主敬,主于敬心;则心平而气有所摄,则心平意静而由气所统摄;合度,符合法度。

(7)史有三长,历史有三种擅长;才,才能;学,学力;识,见识。

(8)古文辞而不由史出,古代的文学言辞不本于历史来写作;稼穑,谷物。

(9)识生于心,见识从心里产生;才出于气,才能本源于气质。

(10)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此几句意谓学习就是宁静心态,培养志气,锻炼见识,成就才能。

心虚难恃,心情虚夸难以凭借;气浮易弛,心气虚浮容易放松。

检摄,检查统摄;谨防,谨慎的防备;一往不收,一直前往,不能收束。

缉熙,光明,光辉;敬止,谨慎负责,止,语气词。《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考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圣人所以能够成就始终;其为义也广矣,敬的意义是非常广大的。

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今天的人写作文章检查其心情和志气;以是,因此;为文德之敬,作为文德的敬意。

“译文”

韩愈论述文章,既主张平心静气地观察、积极迎取,又主张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在《答李翊书》中将文气比喻成水,将言辞比喻成浮物。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自己写文章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如果文章中出现懈怠之心、骄傲之心和昏头昏脑之心,那文章必然就会失败……文章中的要害和关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临文主敬。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心平意静,并且文气在统摄中使其节奏从容地变化而又符合法度。著作历史需要有三种特质:才能、学力和见识。古代的文学言辞不可能脱离于历史,如果认为它们可以脱离历史,那就意味着人的饮食可以不要粮食和谷物就可以实现。人的见识是从心里产生的,而才能则本源于气质。所谓学习,就是要人们凝心静气地培养志气,锻炼见识,成就才能。有时人的心情虚夸难以凭借,心气虚浮容易放松,所以需要提倡主以敬心。这样就能够随时检查和统摄人的精神,并谨慎地防备人的思想一直前往而不能收束。《诗·大雅·文王》中说:“缉熙敬止”。敬的意义是非常广大的,古代的圣人凭借这种精神所以能够成就始终,今天的人也可以凭借这种精神在写作文章中检查其心情和志气。这就是作为文德的敬意。

“作者、作品简介”

《文史通义》是清代章学诚的作品。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提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文史通义》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共九卷。其中《文德》、《文理》、《易教》、《古文十弊》等篇涉及到文论问题。

“内容讲解”

《文史通义》中的文论主张是:第一,在《易教》下、《文理》中主张:形(易)象与诗之比兴相互为表里。艺术形象中的“人心营构之象”来源于“天地自然之象”,后者有方圆规律,可以授受,而前者“心营意造”,“不可授受”。第二,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主张:写文章要有文德。文德是“著述者之心术”。写书人必须“主敬”、“修辞立诚”、“论古必恕”,即严肃、认真、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知人论世。第三,在《答沈枫墀论学》、《古文十弊》等篇中,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反对“不达时势”、“削足适履”等不良文风。

“附录”

清代文论的特点

清代是中国文化、学术集大成的时代,其文论亦总汇于考据、义理、辞章之三分。清代文论气度恢弘,视野广阔,综合性强。和明代文论的激昂奋进相比,清代文论表现得较为温顺平和,在大多数情况下,此时的文论家更多的是以吸纳补正来代替对抗和断裂。清代文论受理学思辨和朴学实证两种治学方法的影响,其思辨虚灵而又不蹈空弄玄,其论说实在详赡而又不乏义理内涵,其行文虚实兼通而又论据充盈。清代的诗学论坛上出现了神韵、格调、性灵、肌理等学说,但论者只是着重于总结过去的文学经验,并未能改变传统的杂文学观念。清代的散文理论以桐城派为正宗,经学和史学中的考据、义理、辞章理论与桐城派文论相通。清代金圣叹的批评代表了中国小说理论的较高水平。清代的戏曲理论以李渔为代表。

清代文论作家、文论作品概述

清代的文论作家主要有金圣叹、毛宗岗、李渔、王夫之、叶燮、王士祯、袁枚和章学诚等人。金人瑞,字圣叹,评点古书很多,以评《水浒》最为著名。金圣叹标举《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毛宗岗以批评《三国志演义》而著名。王士祯的作品有《渔洋诗话》、《带经堂诗话》。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出现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其文论作品是《姜斋诗话》。清代吴乔作《围炉诗话》,薛雪作《一瓢诗话》,赵翼作《瓯北诗话》,沈德潜作《说诗蒣语》。清代诗学论坛的四大论说是: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清代桐城派刘大魁的文论作品是《论文偶记》。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329~333.

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6~304.

“思考题”

1.何谓“临文主敬”?

2.《文史通义》中提出的文论主张有哪几点?

同类推荐
  • 象形2012

    象形2012

    《象形2012》收录了李建春、刘洁岷、剑男、沉河、黄斌、吴晚燕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后工业爱情》、《在武昌城区》、《夹竹桃》、《焚书者》、《雨水的弹奏》、《和儿子谈孤独》、《北京纪事》、《登首象山记》、《失明的小女孩》、《秋夜闻虫声》、《怀念春天》、《雨中过明清石板街》等。
  • 我们是兄弟姐妹

    我们是兄弟姐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传家宝、水的故事、伟大的爱国者、给志愿军捐战斗机的人、重逢、白衣圣者、月亮母亲、我是孔子的弟子、在航校的日子、生命的接力赛、车祸发生以后、大爱无疆、寻找匿名者、南疆的“国语小学”、“草原保尔”崔志永、牵念的家等等。
  •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收录了丁玲的散文精品数十篇。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过或看见过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激昂、豪放,凝练深邃,雄健酣畅。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生活中的各种情愫。
  • 寂寞深处的风景

    寂寞深处的风景

    西海固永远是一块出产优秀诗人的沃野,这其中的奥秘大概与地气、方言、接受力等诸多现象有关。特别是文化的冲突更容易在一个诗人的笔下产生灵性,更容易在灵魂的层面上叩问自我。
  •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1964年出生于东北最北方的小村“北极”,大兴安岭师专毕业。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作品带有某种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萧红有些相似,许多读者也许正是因此而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很多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是当代文坛产量交稿,很有实力,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热门推荐
  • 罪爱青春

    罪爱青春

    女友说她的电脑坏了,让我帮着修一下,却没想到修好的电脑里面竟藏着如此的秘密……
  • 名侦探柯南之潘多拉的秘密

    名侦探柯南之潘多拉的秘密

    我叫北宫雪汐,也是怪盗玄影。我的闺蜜——黑羽诺瞳的父亲被人杀了,我父母也是,通过调查,发现一切的一切全是潘多拉的错。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我就是潘多拉,只是未解开封印。真是可笑,为了寻找我或者说是寻找潘多拉,死了许多人,牵扯了许多无辜的人。呐,快斗,怪盗基德,如果,你知道你的父亲是因为我死去的你会和我分手吗?呐,诺瞳,秘密警察的BOSS,如果你知道你的父亲因我而死,你会杀了我吗?我,是北宫雪汐,是侦探,是秘密警察的一员,也是...怪盗玄影。这个世界,真的很可笑啊~潘多拉的魔盒...就算打开了,我也不会让你们死的...就让我一个人来承受这所有的罪孽吧。
  • 兵谋

    兵谋

    官不作为,结党营私,相互争斗,穷奢极恶;皇室混乱,皇帝平庸。百姓困苦,天之将变。看如何乱天下,如何重振天下。
  • 秋事

    秋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清明上河,美人江山,开封仅中华半壁。燕赵慷慨,胡笛婉转,捺钵乃帝国皇庭。捺钵王朝描述辽代历史。已经完成的《捺钵王朝》是辽代第五朝皇帝辽景宗的故事。本部写第六朝皇帝辽圣宗。时间是从公元983年至公元1031年。捺钵王朝写的是辽代的历史。作品从辽代中期第五代皇帝辽景宗写起,2016年已经完成。现在开始的是第六代皇帝辽圣宗的故事。
  • 恐怖:恶魔在身边

    恐怖:恶魔在身边

    四周弥漫着温暖的蓝色,不时地闪过一波波明亮的流光,就像是一片片银色的细沙轻轻地滑过脸颊,有一种虚幻般地痒,还有一串串明亮的水泡缓缓地在身边萦绕着,身体轻得仿如仙鹤丢下的羽毛,在温和的微风中翩翩起舞。。。。我是丝丝加入悠密尔读者库:194322987
  •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的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族群、民族和谐机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观察》、《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等文章。
  • 别跑!就是你

    别跑!就是你

    [花雨授权]蓬松的乱发,硕大的黑框眼镜,这样的迷糊女人肯定要绝种了!当然,唯有她除外。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酷男死缠烂打。唉,让她躲都躲不掉……一定是她中了邪了!
  • 一世倾城半世繁华

    一世倾城半世繁华

    半世的繁华换来一世的倾城,温柔的承诺伴随花开,离别就像那凋零的树叶,我是你,你是我,今生今世不再寂寞…他们从异国他乡学成归来,再回国的游轮上一见钟情,他们回到故土才发现,她是他大哥的未婚妻,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有违道德钢伦,他回来极受女人的欢迎,她也颇有男人缘,他们在大爱面前放下了小爱,他们为彼此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克服了一切困难,经历生与死的磨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 女总裁的近身教练

    女总裁的近身教练

    林飞意外获得神奇的五禽戏,由此炼体,开发出了种种独属王者的强悍异能,征战杀伐,无往不利,摆平美女,护卫总裁,消灭一切厌恶的存在,让黑白两道敬畏,成就权势与财色的一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