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苏州成为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人。他们交往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李玉与苏州派的崛起,是清初戏剧发展和繁荣的标志,亦戏曲创作走向职业化的标志,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新生事物”。其活动范围在苏州,戏剧的职业化,与戏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又与苏州经济文化发展有极大的关联。
戏剧家生平
李玉,字玄玉、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明万历末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以后。出身低微,曾为明万历间大学士申时行的“家人”,因而受到压抑,不能应科举,至明末始得中副贡,入清后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
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也是明清传奇作家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作家,现存有18种。李玉的剧作以明朝灭亡为界。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后期作品较多的是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或直接从明末苏州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代表作有《千锺禄》、《万里缘》等,其中《清忠谱》成就最高。
他的声名极大,作品大受时人及得梨园子弟欢迎和传颂。钱谦益《眉山秀题词》中说:“元玉言词满天下,每一纸落,鸡林好事者争被管弦。”大诗人吴伟业也盛称其《清忠谱》传奇并为其作序。
“苏州派”戏剧
明中、后期起,苏州就一直是昆曲发展的中心。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苏州又一直是我国东南地区新型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工商阶层的扩大,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戏曲繁荣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清初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激烈,江浙等地尤为突出。
清初反清斗争集中于江南一带,前后持续明亡后的数十年。江南人民对满清的抵抗最烈,斗争最激烈与残酷,像“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都是在江南发生的血案。现实斗争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与群众的欣赏热情,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素材,从而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剧作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于苏州剧坛的。
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苏州派戏剧家在艺术上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苏州派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戏曲艺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延伸阅读
《清忠谱》
《清忠谱》是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由李玉所著。剧本成功地刻画了明朝官员周顺昌清正刚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还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位平民义士的英雄形象,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当,作品充分肯定了这些市井细民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清忠谱》是一部描写明末东林党人及苏州市民同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时事剧,是反映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名剧之一,它大胆地把苏州市民的暴动搬上舞台,真实地再现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充分显示出民众的力量,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