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9000000027

第27章 董仲舒

董仲舒其人其书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西汉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出生于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家有大批藏书的富人家庭。自幼勤读儒学,“三年不窥园”,连家里的花园看也不看,专心向学,经常骑的马不去分辨雌雄,他喜钻研书本,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中年收徒讲学,“下帷讲诵”,讲学时,挂上一幅帷幔,他在帷幔里边讲,学生在帷幔外边听。招的学生多了,有时就叫他的得意门生转相传授。他的声誉大,汉景帝时,他因专精《春秋》经而被选任为博土,但汉景帝崇尚黄老道家学说,朝廷不太重视他,他无事可做,仍教书授徒。

汉武帝即位后,让全国上下推荐人才以备咨询,建元元年(前140)时,董仲舒39岁,被汉武帝召见,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也称为“天人三策”,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等重大决策,同时还论证了天人关系、天人感应、神权与君权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汉武帝对他的意见十分赞许。

对策后,董仲舒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国相。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是一个十分粗暴、蛮横、野心勃勃的武夫,刘非知道董仲舒是当时声望很高、举国知名的大知识分子,因而对董仲舒格外尊重与重视,想让董仲舒辅助他推翻汉武帝、篡夺中央政权。董仲舒规劝刘非,对刘非讲了《春秋》经中维护“大一统”的精神,暗示他不要称霸,并对刘非讲:“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说,做为“仁人”,应重义忘利,一个仁者要尽量以道义来端正自己,不要去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要尽量光明美化封建道德,不要去计较个人得失。董仲舒认为重要的是国家整体的“道义”,而不是局部的或个人的“功利”。实际上是规劝刘非一类应放弃过多的特权,不要闹分裂,应服从中央朝廷长远的统一的根本的利益。

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发生了大火。不久辽东的高庙也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灾异迷信的好机会,他不顾身患重病,匆匆忙忙起草了一份奏章,他想借这两次大火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首劝其(武帝)杀骨肉大臣”。正巧中大夫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主父偃趁董仲舒不注意把其奏章草稿偷走了,交给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要杀董仲舒,幸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等苦苦哀求,才免于一死,但董仲舒的江都易王相被罢免了。从此他又回到家乡从事教书活动。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做了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刘端对董仲舒还比较尊重,因为董仲舒是全国知名的大儒,刘端也想依靠董仲舒辅助,使他称王称霸。但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在这里时间长了遭到不测,于公元前121年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从此结束了他的做官生涯。

董仲舒晚年,诸事不问,只是埋头写作与教书,但朝廷有大事,仍派专人向他请教。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他为汉朝廷的效劳尽忠,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在今西安市和平门内迤西一段地区)。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绝大部分失传了。流传至今的只有一本《春秋繁露》和《史记·儒林列传》、《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繁露”,是王冕前后所悬的玉串,有联贯之意,以此比做《春秋》经的属辞比事。《春秋繁露》就是董仲舒对《春秋》经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发挥,或许是他讲学的部分讲稿。《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附在《汉书·董仲舒传》之后,汉武帝与董仲舒一问一答,是很宝贵的思想资料。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学识渊博,弟子众多,为皇帝所赏识,在他接受汉武帝亲试“贤良”之士的三次策问中,为汉王朝提出了文教政策的建议。他继承了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并赋予神学观点,用“天人感应”之说,宣称天是至上的主宰与君权神授的思想,又讲天道有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意尊阳而卑阴,重德教而不重刑罚,他把教育当做国家的大事,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指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意思是说,王者在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育当作主要任务的。

为了加强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对汉武帝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重视统一是天地不变的原则,凡不属于六经和孔子的学术的,都一律禁止,不许齐头并进,这样邪僻的学说消灭,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所应走的方向了。他明确提出以“独尊儒术”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用来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而使臣民知其所守与所从,这最适合于加强封建中央皇权和巩固封建制度一统天下的事业,因此遂被汉武帝所采纳,作为汉王朝统一的政治指导思想和文教政策的主旨。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的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以培养贤士,他说,乎日不养士而想要求贤,就好像不雕刻玉而要求玉有文采一样,那是办不到的。所以他说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是贤士所由出,教化的本源。他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教养天下的人才,常考核他们,发展他们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前124年下诏在京师长安正式设立了太学,以儒经博士为学官——专职教授,招收弟子50名,授以儒经,为国家培养官吏。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商周时代我国虽然已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但严格地说,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却是从汉武帝时创立的太学开始的。所以由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的举动,在中国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义。汉代太学与欧洲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里亚大学等同处于最古老的地位。

然而设太学以培养人才,周期较长,且人数有限,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选士”办法,即建议各级官员重视发现、推荐和选拔社会上既有的人才,并建议各级官员所选拔的人才如属贤才则有赏,所选的人才如不肖则有罚。而且董仲舒还注意到在实践中考察人才的贤德与才能,主张度量了才能再给他们以官职,考察了德行再来给他们以职位,反对凭资历、熬年头、论资排辈,不要以日月的积累计功,这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由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双管齐下,故能遍得天下之贤才。这种培养与选拔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前进的思想,不仅对封建时代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影响,对今天我们改革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才也是有启发的。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传统,非常重视国家的教民事业,他认为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德治和教化。他说,教化没有建立就不能把人民纳入正道。老百姓追求利益的趋向如同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当作堤防的话,是不能停止的。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这是堤防完好的证明。教化废止而奸邪出现,用刑罚也不能制止,这是堤防坏了的证明。所以古时王者明白这个道理,在他们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当作主要任务的,在国都建立大学,在县邑设立县学、乡学,用仁德来教育人民,用道义来感化人民,用礼节来调节人民,因而刑罚虽轻而人民没有违犯禁令的,这是由于施行教化造成的良风美俗的原因啊!他还说,现在的郡县令,就是人民的老师和领导,是派他们禀承风旨来宣传教化的,如果这些地方官的教化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君主的仁德就不能宣扬,君主的恩惠就不能达到民间。由此可见,董仲舒十分重视教化工作,把教化民众的任务当作各级行政官员的重要职责。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受学校教育的,他们只能受到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教化与陶冶,也就是只能接受官方“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宣传与教化。汉代的各级地方官,特别是作为乡官的“三老”等都是在民间对劳动群众进行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不犯上作乱而成为良民。这就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务以德化民”在汉代文教政策上的实施情况。

总之,董仲舒的“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的思想,奠定了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础,这不仅对汉代,而且对整个封建社会各个王朝的文教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善一、常一、专一

董仲舒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独立思考,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自己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注意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探求学问。东汉时的王充就说过:“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他这种“专精一思”的精神,令人敬佩。

董仲舒曾提出过“善一”、“常一”和“专一”的学习要求。

所谓“善一”,就是要求专精于一,要有所专长。他说,一个人不善于一,没有获得某种专长,就不能立身,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所谓“常一”,就是要求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一种学问。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学习,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一种学问,才能获得显著成效。他曾引用过《诗经》和《尚书》中的话,提醒人们注意:“从早到晚,不敢懈怠”,“努力呀!努力呀!”以此激励人们永远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所谓“专一”,就是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他指出“事无大小,物无难易”,但必须专心,否则将一事无成。他举例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这在学习上讲,就是说不能一心二用,不要分心走神,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他说:“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即心不专一,就必将失败或发生弊害。

董仲舒还提出了由一知多、由专一通博学的学习方法,即“多连博贯”。所谓“多连博贯”,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由一知为起点,多方联系,融会贯通,以达到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效果。他的“多连博贯”,不仅是由一知到多知,由专一到博学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他的“知往明来”的学习目的。所以他得出“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的结论。董仲舒非常相信这一方法,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一方法,就能把握住“一是”,天下的道理就可以完全掌握了。董仲舒这种“多连博贯”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运用,有助于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见端知本,加深理解。其特点是,掌握着一个根本点,以之进行博贯多连的推断,这里有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思想,有其合理之处。总之,董仲舒的“专精一思”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是值得后人效仿的。

颜之推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约531~590)字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庭传授儒学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且长于写作,词情典丽。他曾在南朝的梁朝和北朝的齐朝做官,齐亡以后又做隋朝的学士。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国之变,历仕四朝之官,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因而深怀忐忑之虑。

颜之推是当时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虽然没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但在晚年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他写了《颜氏家训》20篇。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反映了这个时代一部分教育史实,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后代封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深受此书的影响,称此书为“家教规范”。全书以说理为主旨,每篇都不是长篇巨制的专论,而是围绕一个中心集合多则的随笔、札记。其写法是先提出思想观点,然后列举若干事例为证据,往往正反对比,爱憎鲜明。语言通俗平易,朴素无华。既不是六朝骈文,也有别于秦汉古文,而是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全书内容丰富,议论横生,文笔生动,趣味隽永,写得深入浅出,语短意长,实实在在。有人用“一个老父亲的叮咛”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其内容与主旨,颇能得其精神。他是一位老于世故的长者、聪明睿智的学人、机灵权变的政治活动家,在平安地度过乱世的风云之后,向他的家族子弟讲述自己的经历风险、体验教训、思想心得,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的训导。颜氏是一个大家族,在颜之推所处的时代,政权频繁更叠,风云时时变幻,生命如草,杀人如麻,多少显赫家族,暴兴暴亡,而颜之推一家却乱云飞渡,从容不迫,趋利避害,维持住家族的生存、体面与尊严,确属不易,确需有一种原则、思想的支持与手段、方法的应付。虽说颜之推撰写此书名为“家训”’贯串了道德与精神的说教,但它却是有机地寄寓于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与丰富的学问、知识之中谈历史,谈时事,谈风俗,谈掌故,谈文学,谈养生,谈教育,谈家庭,谈哲学,谈道德,谈宗教……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尤其书中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趣闻,明晰哲理的议论,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更能动人心扉,所以成为千古名著。

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清代陈宏谋编的《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此书。后人作《家训》皆溯源于此书。故有人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历代学者对《颜氏家训》评价甚高。此书多次重刻,一再重版,不是偶然的。

“早教”与“晚学”

《颜氏家训》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早教”与“晚学”则是这本书中在关于“教”与“学”问题上的精辟见解。

在颜之推看来,对儿童必须及早地给予教育,他说,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胎教,是孩子还未出生阶段的教育,指的是妇女在怀孕期间有意识地对胎儿发育施以良好的影响。据传周文王之母太任就实行过胎教,中国古代帝王重视胎教,认为这是王业兴衰的根本大事,主张孕妇怀孕后在饮食、视听、举止、清洁等方面要避开不良影响,喜怒哀乐适度,修养身心,培养情操,有利于胎儿发育良好。但一般家庭没有条件进行胎教,颜之推说,纵然做不到胎教,那也要及早从婴稚时期开始,越早越好,他认为及早从婴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教育,该教孩子做什么就引导他去做,不该让孩子做的就不让他去做,这时,主要应进行行为方面的教育。来自成人方面的态度和表情——神色、喜怒——是儿童行为的标准,是指导儿童行为的红绿灯信号,因此,成人应注意使自己的态度和表情恰如其分。

不仅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早地培养,就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艺活动,也应当及早地进行。颜之推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孩子幼年时期,心志专一,长成之后,思想懒散。他认为应当抓紧在精神专一的幼年时期,让孩子们开始学习知识技能,切不可等到长大成人、思想懒散的时候,才去学习,那就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他还引用了孔子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思想理论依据。又引民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作为例证,认为要使媳妇屈从于公婆,一入门就要让她遵守家规;同样要使儿童成长为一个理想的人,也应抓住婴儿阶段,先人为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婴幼时期比较容易接受影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所以说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

颜之推认为不能用溺爱代替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父母在子女面前应庄重严肃,不可“无教而有爱”。如果在饮食、言论、行为等方面,对孩子一味溺爱和放纵,做错事应该训诫孩子却反而奖励,说错话应该斥责批评却反而置之一笑,等到孩子长大了,认为应该如此,结果铸成大错,悔之莫及。这时鞭挞至死也难收到效果,越是愤怒越会增加怨恨,最后孩子终究成为德行败坏的人。这就是说,教子严格,不可溺爱偏爱,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他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说,从古至今,人们疼爱孩子很少能够做到适当了。他认为贤能俊秀的孩子自然应该赏爱,就是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当怜悯。有着偏爱毛病的父母,虽然总想着对孩子厚爱,但往往却成了给他们带来了祸害的因由。溺爱偏爱等于害了孩子,给孩子带来了祸害。这个深刻的教训应该吸取。他认为严于要求,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

他还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家长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他认为家庭教育不在于长篇说教,而在于长辈示范。他把长辈的道德行为榜样所发挥的作用影响,称之为“风化”,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他还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亲的重要责任。一事一物,不经过查考,不要随便称呼。语言教育是基础,不从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将对子女留下极不好的影响。正因为颜之推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给他的子孙留下了好的影响,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出现了几位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人的幼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固然应当抓紧时机,努力学习,但是这也并非每个人都有条件做到的。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不同,有的人因种种原因,失去了幼年时期良好的学习时机。颜之推认为,失掉了幼年学习机会的人,也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自己坚定志向,不自暴自弃,坚持学习,持之以恒,还是能够有所成就的。这就是他关于“晚学”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思想不求上进,那还有什么作为呢?颜之推列举了历史上很多因坚持“晚学”而获得巨大成就的知名人物,如公孙弘40多岁,才读《春秋》,后来任职丞相;朱云也在40岁时才开始学习《论语》和《易经》,后来成为大儒。这些都是“早迷而晚悟”的人,他们能坚持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足见“晚学”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颜之推批评有些人20岁左右没有学到东西,就认为已经迟了,不再积极要求学习,由此就因循怠惰下去。他认为这样做的人实际上是很愚蠢的,没有出息的,等于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为了鼓励人们坚持“晚学”,他引用了春秋时期师旷对晋平公所讲的话:“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晚学”者如“秉烛”之光,固然比不上“早学”者如“日出之光”的光辉,但是终比“闭目无所见”者要强多了。这个比喻是十分深刻的,使那些不肯学习的人感到惭愧,使那些肯学习的人得到勉励。他的这种珍惜时光,不以老废学、终生接受教育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习是毕生的事情。孔子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学而不厌”的忘我学习精神,是后人的光辉典范。荀子也教导人们“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即学习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其道理是很深刻的。颜之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荀子的思想,从“早教”与“晚学”两个极端阐述了人们必须毕生勤奋学习的思想,给人以启示。颜之推强调“早教”,是提醒人们不要失去婴幼儿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机;他强调“晚学”,是告诫人们不论迟早,只要相信自己,不自暴自弃,坚持不懈地学习,持之以恒,也会有效果的。“早教”的思想,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说,有儿童心理科学的依据:而“晚学”的思想,符合终生教育的学说,并告诉人们“勤奋出天才”这一真理。他的“早教”与“晚学”的教育思想是辩证的统一,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启发意义。

同类推荐
  • 亡秦卢生传

    亡秦卢生传

    一个屌炸天的主角两个宇宙无敌大boss三个随意穿梭的时空间……十八味朱砂带来的历史浩劫十八朱砂诀!十八诛杀诀!爽?看霸气男主大彭氏国逆境修仙颠覆大秦把妹无数虐?看神兽狻猊英雄末路与男主人兽兄弟情还想要什么?穿越,玄幻,重生,修仙……一切尽在《亡秦卢生传》(作者最近迷上男二了,加了好多戏……)
  • 史上最弱穿越

    史上最弱穿越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风采,汉武帝征讨四方的雄心,唐太宗包容四海的胸怀……且看史上最弱穿越者,如何在历史长河混日子!我们的口号是什么!美女。金钱。不能死!
  • 消失的塔防三国

    消失的塔防三国

    曹伟在玩一款三国类游戏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的账号被清空相关周围的网友也不记得自己。于是和一个唯一有记忆的网友贝贝猫踏上解开谜底的旅途
  •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史上最狗血的穿越是什么?不是让你一无所有裸体回到古代而是让你一回到古代就卷入一场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阴谋里,然后给你一堆却不能用,遇到无数美女就是没人喜欢你,绞尽脑汁去想计谋,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结果打了胜仗,功劳却最少。在这悲剧属性和厄运光环的照耀下倒霉的赵斌,能否在这个充满阴谋血腥的战国末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请关注《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 楚韵汉歌

    楚韵汉歌

    大秦帝国的覆灭,让中华大地遍地烽烟,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谁都不知道何人会成为最大的丰收者,当大家把目光投注在耀眼的英雄项羽身上时,一个年近50岁的流氓却无声的崛起……
热门推荐
  • 美丽红玉

    美丽红玉

    红玉本姓洪名玉,人们总以为她叫红玉,索性她也就把自己的的名字改写成红玉,人们都说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美女,偏偏为什么要当匪,她是什么匪呢?人们每每说到红玉的传奇故事,更多时候就会说到她的婉婳美丽。红玉又是怎样一个美女呢?
  • 十八岁夏天的记忆

    十八岁夏天的记忆

    是一部写实的作品,根据一些社会现实而成的作品。
  • 爱上你,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爱上你,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哪一年的夏天,她与他在教堂相遇,但,那一幕,是绝对的香艳。第二次,她与他在大学报到处相遇,男生看见女生时,对她说:“负责。”那时,女生脱口而出:“不就是看光了你吗?大不了让你看回来!”男生说了句让女生崩溃的话,:“嗯,你说的。”下一次,女生向男生表白,男生却迟迟没有回复,女生伤心悲痛,出现在别的男生面前时,男生立刻生气地把她拉到自己的怀里,霸道地宣权:“白悦诗,我不管你答不答应,你必须是我一个人的!”不等女生反应过来,男生就已经堵住了她的唇。有一次,女生问男生:“林墨谦,你后悔爱上我吗?”“我从未后悔爱上你。爱上你,也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帝葬冥棺

    帝葬冥棺

    无尽宇宙,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群妖乱舞,万鬼啸天,争天命,夺造化,欲求长生,万载成仙,诸圣尸骨铺帝路,当天道不再公正,帝路被封,世界被打残,无人敢忤逆天道踏帝路时,一具古棺演化轮回,一只真龙横卧星空,一声凤鸣镇压寰宇,一道剑气斩落九霄,一道影遮蔽天际,手掌六道,破灭八荒,逆天改命,红尘争渡,统领万界,重开帝路,欲与天分正邪,一世又一世,悲剧在不停的轮回,不甘天道的欺压,誓要斩邪天,正冥道轮回。
  • 菜根谭(感动中国学生的国学经典)

    菜根谭(感动中国学生的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主要介绍了感动中国学生的国学经典。
  • 再续仙途

    再续仙途

    平凡的山村少年,觉醒了前世记忆,踏上了修炼之路.
  • 霸道总裁独爱我

    霸道总裁独爱我

    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看透了人心。他是叱咤A市的风云人物,富可敌国,为人冷血无情,不允许女人靠近他3步,偏偏爱上了她,此生只为她一人。“老公,我想要星星。”“好好好,我摘给你。”“老公,你会离开我吗?”“傻丫头,我不会离开你的,说好一辈子的。”只要是为了你,就算负了全世界又如何?
  • 坦克之战之最强军团

    坦克之战之最强军团

    【火爆新书】坦克电竞游戏爱好者,铁血男儿热血竞技。一帮菜鸟如何变成大神的成长历程,中途为什么退隐游戏江湖,又是什么原因强势回归。汇各地好友,与各种势力殊死搏斗。最终问鼎天下,成为世界游戏电竞大亨。强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孤独求败!突然意外的穿越,让军团的小伙伴们来到全新的世界,日渐枯竭的资源,永无休止的战争,长久伴随人类文明的矛盾,昔日的战地之王,再次君临天下,也为生存而战!!!
  • 诸天仙

    诸天仙

    寻遍诸天万界,踏破红尘万丈,千舟百转,问仙求道,世人几流转,成就诸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