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恨不得孩子把前几代人的福全享光。父母为孩子买最好的营养品、最好的名牌衣服和鞋子,雇家庭教师教孩子学钢琴,上幼儿园考虑的是能不能从小就培养出个神童,钱再多也无所谓。家长就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在空中,无时无刻眼睛不盯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上学,家长要开车接送;孩子到外边玩耍,父母得跟着;孩子参加活动,父母为其拎包;孩子进大学,父母得为他们扛行李。这类的父母被称之为直升机式父母(helicopter parents)。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和保护,在中国的家庭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家里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6个大人就看这么一个宝,不金贵行吗?如今父母养孩子,通俗的话说是叫养“爷”。我也是父之子,如今也是子之父,在教育子女上心得不多,但基本的道理还是懂得的:第一,要全心地爱孩子;第二,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三,儿子就是儿子,不管怎么养,儿子绝不能成老爸的“爷”。虽然现在很多人把儿子看的比老妈还金贵,没关系,当你儿子有了儿子之后就知道,你把儿子当爷,你就真成了家中的孙子。爷爷奶奶给孙子当孙子,没关系,那是关起门自家的事。但爷爷奶奶真成了晚辈的儿子、孙子,这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社会现象,就得关注关注。
按理说,美国挺注重孩子自主成长的,家长不应过度地像“老母鸡”一样保护孩子,但事实却相反。美国的直升机式父母听名字好像挺新鲜,其实它的含义就跟我们常讲的老母鸡式的父母意思差不多,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按父母指定的路前行,父母最后成了孩子的保姆,而不是导师。
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曾谈到,如今的美国,不论什么年龄、种族的父母,都愿意当直升飞机式父母。辛辛那提一个小城的一位居民抱怨马路上长的三颗山胡桃树的果实会掉到她家的游泳池,而对山胡桃过敏的儿子偶尔会在游泳池游泳,所以这位老妈干脆要求市长把公共马路上的胡桃树砍了。这市长还真听话,居然同意把树砍了。
可以说如今的父母对子女成长和成才越来越感到困惑,以至于教育变成一种随大流、相互攀比的行为,成为一种产品开发的过程。
培养神童似乎成了时髦之事,书店大卖儿童健脑食品的书籍、超过百种的食品据说是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有研究称常听莫扎特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商,最高的可临时提高儿童智商9分,佐治亚州因此向每位新生儿的家庭都派发一张介绍如何提高儿童智商的CD盘。今天的父母很愿意替子女做事,那情形就如同是在照顾一个生病的人。孩子生下来的使命好像就是为了享福,孩子有出息的表现就是读好书,其他的事没必要做。家中一些最常见的家务小事,如今的孩子也不会自己动手去完成。多年以前,我曾采访了到美国参加交流的中国小学生,面对几十个孩子我只问了一个最普通的问题,“你们在家里会不会自己收拾房间、会不会帮助妈妈洗碗?”结果我听到的答案是:“这都是爸妈的事,不需要我们去做。”
教育学家不止一次地告诫父母,如果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事,这等于剥夺了孩子们学习自主生活的机会。自主生活对孩子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分重要,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做家务成为美国教育学家专门谈论的一个话题。孩子做家务可以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技巧,也可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非常正面的感受和进步。但有几个父母会这样想、会忍心让孩子这样去做呢?
对于年幼的儿童,父母如果表现出过度保护是在情理之中。但如今很多事孩子自己不能做主、要父母拿主意的风甚至已吹到中学和大学,给人的感觉是现在的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有大学院长称,不少一年级新生非常脆弱,刚进校园就已疲惫不堪,稍有压力就可能会垮下去。许多上大学的孩子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有的公司因为新雇用员工的父母要给子女出谋划策,甚至是参与其子女与公司的谈判,所以他们就专门为新员工提供“父母指南”,以便让这些年轻人将公司资讯传递给他们的父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社会治安好转、经济日益繁荣,但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和恐慌反倒增加了。美国的犯罪率下降了,父母们反而不愿让子女远离自己的视线。步行和骑车到校的学生比例从1969年的41%降至2001年的13%。1980年后,虽然因受伤引起的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但父母却游说政府将运动场所的丛林游戏设施取消。美国6至8岁儿童的自由玩耍时间从1981年到1997年间减少了25%,而同期家庭作业却增加了一倍多。
这就是21世纪初期美国父母养育子女所呈现的一幕:一种教育上的“富贵病”,对子女过分的保护和溺爱,这是在美国又一类等待爆裂的泡沫。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美国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所出现的泡沫,与我无关。但将心比心,我们这些父母,比美国父母做得更好吗?美国可能爆裂的教育泡沫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引以为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