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6000000023

第23章 洛下书生

江左的天下并不是皇帝的天下,江左的朝廷也非皇帝的朝廷,东晋建国伊始便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东晋国是司马氏与高门士族共有的天下,桓温欲移晋祚改换门庭,势必受到豪门士族的强烈反对。东晋简文帝病重的这些日子里,所有的高门士族默默达成一致,他们要做最后一搏,保住司马帝室这面招牌,也就保住了他们家族的利益。

在危机四伏、风浪迭起、暗藏杀机的宫廷斗争中有三个人始终站在桓温的对立面,正是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斗争终于挫败桓温的阴谋,使司马氏政权得以保存,门阀世族的民主制度得以延续。

桓温坐镇姑孰,手握重兵,遥控朝局。朝廷中枢政务把持在四人手中,尚书仆射王彪之、侍中王坦之、中书侍郎郗超、吏部尚书谢安,此四人皆出自江左望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和陈郡谢氏。江左高门士族之王、谢、桓、庾、郗,除庾氏被桓温清除之外,在这次攸关东晋王朝生死的斗争中全部聚齐,共同演绎了一出宫廷斗争的“生死时速”。

郗超是桓温在朝中的代言人自不必说,其余三人在此次斗争中出奇的步调一致。

琅琊王氏自王导死后,人才凋零,鲜有名臣贤相,只有王彪之出类拔萃。王彪之字叔武,王彬之次子,王彬前文介绍过,是王敦和王导的从弟,琅琊王氏颇具风骨的人物,曾极力反对王敦杀周颉,与王敦闹翻。

王敦败后,世子王应欲与其父王含投靠王彬,王含不从,于是父子皆死,王彬深以为憾。王彪之二十岁的时候,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少年入仕,一路坦途,官至仆射,眼光长远,判断准确,对于东晋朝政多有贡献。

王坦之出自“髓王”世家,即太原王氏,其家兴盛于曹魏时的王昶,王昶之子就是灭吴之战中的名将王浑。王浑与成都王司马颖和匈奴刘渊关系密切,曾在晋武帝面前多次举荐刘渊,承续司马越的江左政权怎么可能与太原王氏家族关系密切呢?因为王坦之并非出自王浑之后,而是出自王浑的弟弟王湛之后。

王湛的儿子王承曾为司马越的记事参军,后为东海王内史,出掌司马越封国政事。南渡之后,自然而然地成为江东名臣,不过王承在江左却未掌大权,他的堂侄女嫁给简文帝司马昱,司马昱执掌朝权,用殷浩平衡桓温,却为桓温所败,便用王承的儿子王述接任殷浩的扬州刺史,太原王氏从此再度显贵,王述子王坦之得以进入宫廷官拜侍中,成为皇帝近臣,并被简文帝任命为左卫将军,统领禁卫军。

太原王氏自王昶起至王坦之,自诩五世盛德,以门第骄人,因其家鼻大,江东谓之“髓王”,说难听一点就是酒糟鼻之王。

陈郡谢氏本非望族,谢鲲、谢裒兄弟携家渡江后时望不显,最终使谢氏跻身江左一流高门,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缘于一个叫作谢安的人。

谢安字安石,谢裒之子,年仅四岁的时候,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对人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王坦之的父亲)。”长到十二三岁,神志沉敏,风宇条畅,尤善行书,为丞相王导所重。及长,朝廷累次征召,皆不赴召,与王羲之、高士许询、沙门支道林等人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无处世意。

时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会稽。

其后,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激起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对谢安作出禁锢终身不得为官的决定。

谢安泰然处之,隐居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道:“此去伯夷何远!”他越是如此,时望越重,以至于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为什么谢安不肯出将人相呢?他是真心愿做隐士吗?非也!论心机,谢安是天下第一心机之人,论沉着,谢安是天下第一沉着之人,在今后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窥见谢安的机深虑远和沉稳镇定。

东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独树一帜非常奇特,红楼梦不是有一副对联吗?叫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谢安不仅学问做得好,文章也写得炉火纯青。他不出仕因为看穿东晋社会,江东崇尚玄学,过分追求名利反为世人所讥笑,你越是淡泊名利,别人越看重你,王衍如此,殷浩也是如此。因为高门士族不喜欢低等士族向上爬,你越是向上爬,他越要打压你,譬如凭借外戚的庾氏、凭借军事的桓氏。不过反过来讲,你不钻营,无权无势。家族如何兴望?财富如何积累?

陈郡谢氏便采取两种手段,家族的一部分人人仕,一部分人隐居,人仕者求官,隐居者求名,则可名利双收,永保门第。谢安以其稳重及忍耐力自然成为隐士一族。

世事可谓风云变幻,谢尚、谢奕先后出仕,谢尚才干突出,为谢家经营豫州,北伐中曾经获得传国玉玺,使江左司马氏摆脱白板天子的尴尬,死后,谢奕接任豫州刺史不久也去世了。

谢家的重担压在谢安的弟弟谢万肩上,谢万自诩名士,矜豪傲物,啸咏自高,受任北征却不能体恤士卒。谢安非常清楚他这个弟弟的毛病,根本不放心他,也不隐居了,亲自跑到军中劝诫他:“你身为元帅,应该经常请将领们宴饮、聚会,交流一下,让大家高兴开心,取悦他们,他们才能为你卖命尽力。”谢万答应了,于是召集诸将饮酒,宴会开始,主人得讲讲话,谢万什么也没说,江左重文轻武,名士看不起武人,别看谢万和别人清谈起来滔滔不绝,和一帮子丘八军爷半句话也没有,没共同语言,想了半天,拿起案上镇纸的如意指着满座的将领说:“诸君皆是劲卒!”结果不欢而散,将领们更加恨他,谢安一看不好,对队长以上的将领一个个得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谢罪,态度谦虚诚恳。谢万率军人援洛阳,未战先溃,军中有人想借机除掉他,别人劝道:“当为隐士着想。”谢万捡条命,单骑逃还,被废黜为庶人。

谢安对出仕有心理准备,当谢尚、谢奕等人风光无限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氏曾经问他,“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啊。”

我们或许不理解,谢安说话为什么要掩鼻呢?晋书说他有鼻疾,这里有个典故,叫作洛下书生咏:

“(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敷之。”

什么意思呢?洛下指洛阳,是说谢安有鼻炎,音浊,能发出像洛阳书生咏读时的声音,名流纷纷效仿,学不来,就用手指掐鼻子说话就像了。

为什么要学洛阳说话呢?自周朝以来,洛阳话即为雅言,即今天的普通话,所以名士都以讲普通话为荣,王敦年轻的时候不是因为一口楚音(方言)被大家笑话成乡巴佬吗?

晋书的这段记载可能看似有矛盾,谢安有鼻疾和掩鼻有什么关系呢?别人掩可以,他没必要掩,他掩鼻回答是在回应夫人,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出仕做官说洛阳话了。

这位洛下书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他在东山隐居时,曾和王羲之、孙兴公等名士乘船人海游玩,人海很远了,正赶上起海风,风起浪涌,王、孙等人尽皆色变,提议赶紧掉转船头回去。谢安兴致正高,吟啸不言,一边吟诵,一边吹口哨,就是不说回去。

船夫见谢安貌闲意悦,仍然摇船向深处走,一会儿,凤急浪猛,浪头高过船舷,大家坐不住了,叫嚷起来,谢安徐徐道:“你们这样子,还不如回去。兴致都被你们给搅了。”众人连忙响应,快回吧,在等一会儿谁也回不去了。正是他的这种大气度,才能安定朝野,镇住桓温。公元359年,四十岁的谢安正式出山,任桓温征西府司马,朝野轰动。

谢安自新亭出发,朝士云集相送,谢安先隐后出的行为难免为士人所笑,借着酒意,高崧便当众挖苦他:“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于卿何?”意思是说,你不出来做官,天下苍生该怎么办?现在你出来,天下苍生又该把你怎么办?谢安一笑置之。

后来在桓温府中,有人给桓温送草药,其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桓温当时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却有两种称呼?”谢安没来得及回答,当时郝隆在座,又借机讽刺他:“这容易解释,不出就是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面有愧色,桓温目视谢安笑道:“郝参军此失言却不算坏,极有意趣。”

谁说小草不是英雄,小草是有顽强生命力的,何况是具有远志的小草呢?很快桓温领略到小草的厉害了。

公元372年七月二十三日,简文帝一日一夜四诏桓温,桓温未到。二十八日,在王坦之、谢安等人谋划下,简文帝之子十一岁的司马曜火线册封为太子。

简文帝立下遗诏,让太子即皇帝位,大司马桓温援引周公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并在遗诏上战战兢兢地写了如下字眼:“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成器,君自取之。”

简文帝不糊涂,他明白桓温需要什么,自己被桓温扶上帝位,仅是个替代品,桓温心中冥思苦想的是东晋的江山社稷,自己不给,桓温军权在握,儿子的皇位照旧坐不牢,可他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将祖宗基业拱手相让,宁可丧在儿子手里,自己也承担不起亡国责任,如果桓温要取就从儿子手中取吧!

当他将遗诏交给侍中王坦之时,王坦之义愤填膺,在气息奄奄的简文帝面前将诏书撕得粉碎,简文帝哀愁无奈道:“天下,不过是一次命运眷顾,意外得来,你何必想不开。”

王坦之注视着心灰意冷的简文帝,痛心疾首:“天下,是由宣帝开创、元帝中兴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断专行!”

简文帝如同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更改遗诏:“家国之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周公是摄政,诸葛亮和王导是辅政,桓温能答应吗?简文帝带着疑问和不安进入阴世间,幽冥虽阴暗然而宁静平和,人间虽光明然而尔虞我诈,充斥刀光剑影。简文帝无疑得到解脱,新太子司马曜呢?他和他王朝的命运却操在别人的手中。

群臣廷议,人心惶惶,桓温没有到,嗣君如何能立?桓温党羽一致要求:“必须向大司马请示,才能让新皇登基。”

尚书仆射王彪之一脸严厉:“天子驾崩,太子代立,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当面向他咨询,一定反被他责备。”

群臣无言以对,司马曜登上帝位,褚太后迫于桓党压力,发布懿诏,让大司马桓温依周公旧例摄政。王彪之再度拒绝,将诏书送还后宫:“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

王彪之与王坦之铁心要与桓温争斗到底,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株小草谢安。

司马曜登基改元,史称晋孝武帝,下诏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指望简文帝临终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即使不这样的话,也应当让他摄政。结果连摄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怨恨愤怒溢于言表,对弟弟桓冲说:“遗诏让我依武侯、王公故事罢了。”桓温断定此事必是王坦之、谢安从中作梗,对二人怀恨在心,再次推辞不入朝。

桓温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经过准备,第二年二月,桓温率兵入朝,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和侍巾王坦之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去新亭迎接。建康谣言四起,盛传桓温意欲诛杀王、谢二人,灭掉东晋,改朝换代。王坦之非常恐惧,谢安神色不变,静静道:“晋朝国运的存亡,取决于此行。”

桓温至新亭,百官拜于道侧,郗超见到他,二人在一起商议,把该除掉的人列出名单,写进奏折,当晚两人睡在一处。

第二日清晨,桓温起床,大陈兵卫,在耀日精甲闪烁刀矛围绕的军帐中接见官员,有位望者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一眼瞥见帐角夹壁露出的武士痕迹,对桓温道:“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

桓温笑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摆摆手,命令左右的人让埋伏的甲士撤走,然后把事先写好的奏折扔给他们看,此时郗超还高卧帐内。

谢安看过,一言不发,王坦之看罢,把奏折掷还桓温,说:“多!”

桓温取笔欲删减,郗超不由得偷偷从帐中与桓温说话,谢安含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也!”众人谈笑多时,桓温最终没有任何行动。

木已成舟,桓温从中看到反对自己的势力大有人在,对于谢安、王坦之等时望不能杀害,武力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带着愤怒和遗憾,桓温发病了,在建康停留十四天后回到姑孰。病情日益加重,为了最后一点荣誉,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催促。

谢安与王坦之商议之后,让袁宏草拟诏令回复。袁宏拟完草稿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你本来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谢安见到袁宏写的草稿,就对其加以修改,前后十多天也没有最后定稿。袁宏心中着急,一次次改来改去什么时候改到头?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终于道出谢安的用意:“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自然可以稍微晚一点回复。”

桓温知道自己不行了,考虑到世子桓熙才能不足,把后事托付给弟弟桓冲,让他统领兵众。桓冲向桓温询问谢安、王坦之应该担任什么职务,桓温叹口气说:“他们不由你来安排。”桓温知道自己死了以后,桓冲根本无法控制王谢二人,桓氏再也不会像他活着的时候这般风光无限了。

桓温是位悲剧英雄,北伐为朝野所阻,雄心为柔情所困,临墓空叹息,推枕自悲愤,正所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七月,桓温病死,朝廷依据汉代霍光旧例安葬。桓温世子桓熙不服其叔,与桓秘和弟弟桓济谋划,要一起去杀掉桓冲。

事情暴露,桓冲派兵拘捕桓熙、桓济,迁徙到长沙。对外宣称桓温留下遗嘱,以小儿子桓玄为继承人。当时桓玄刚刚五岁,袭封南郡公。

桓温去世,东晋朝局大变,桓豁为荆州刺史、征西将军,督荆、雍、交、广州诸军事,镇江陵;桓冲为中军将军、都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桓氏依旧军权在握,有人劝桓冲杀掉那些有威信、有声望的人,独掌大权,桓冲牢记桓温嘱托没有听从。

谢安认为太子年幼,辅佐首臣又刚刚死去,想请褚太后临朝处理国政。王彪之认为新皇帝已经十多岁了,反对太后临朝。

谢安之所以固执得让太后临朝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褚蒜子是谢安堂兄谢尚的外甥女,她主持国政自己可以专权裁决;其二,可以借此拒绝桓冲辅政。谢安不动声色,开始一步步地削弱桓氏的势力。

先是逼桓冲辞去扬州刺史,让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平衡藩镇格局,扬州在东晋时是京畿所在,辖国都建康。桓冲是督扬州军事的刺史,就是连同扬州的军权一道解去,桓氏党人莫不扼腕苦谏,桓冲淡然处之。王坦之死后,谢安亲自接任扬州刺史。桓豁死后,朝廷委任桓冲接任荆州刺史,借机拿掉他的徐州刺史,徐州镇京口,是戍卫京畿的重镇。

作为谢氏的过渡,谢安让尚书王蕴为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通过一系列的人事调动,桓氏势力从京畿、江淮完全排挤到荆州地区。

正当东晋的高门士族重新洗牌的时候,浓重的战争阴霾自北方的天空滚滚而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大会战马上就要打响了。从襄阳到寿阳,从沔水到淝水,北方的铁骑像潮水般涌动,与之交相辉映的是谢氏家族的一颗新星在北府冉冉升起。

同类推荐
  • 大宋神捕

    大宋神捕

    靖康年间,金人攻陷汴梁,二帝“北狩”,九殿下赵构即位为帝,狼狈南逃,泥马渡江,令大宋正朔得以残存。飞天泥马遽然袭驾,一场兵变骤然而至。明教、袄教和景教动作频繁,北边金兵如狼,大宋江山风雨飘摇。时任杭州推官万俟血,受帝命追查飞马袭驾一案,他步步为营,剥茧抽丝,却被卷入通天阴谋中。金匮天书,惊天谶语,牵扯出一段神鬼莫测的恩怨情仇。群魔乱舞,尔虞我诈,谁将主宰大宋江山命脉?
  • 曹小瞒的野望

    曹小瞒的野望

    一时兴趣,一段一段的码,希望能看清楚......
  • 青蛇转

    青蛇转

    世人都知白素贞水漫金山救夫出塔,世人都知白蛇报恩济世救民,可谁知站在她身后的人亦不是情深似海,为她大闹四海抽筋无悔,这个故事将带领大家走进千古痴女白素贞的身后之人,前世今生爱恨纠葛,来我们一起窥探一番青白二蛇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虚构理智看文)
  • 浮生错

    浮生错

    浮生错,错浮生。[穿插的故事.不喜绕步.有喜又悲略虐.门牌号3360007619]
  • 走马扬鞭

    走马扬鞭

    大齐季末,十二阀五氏各怀异心,北有北原蛮族狼顾,西有欧罗巴虎视,东有海国傲慢不臣,南有蛮夷不服王化。大齐风雨飘摇,宛若将沉巨舰。渭侯世子卫无忌,十二阀渭南卫氏的骄傲,决心一扫寰宇,横行无忌!
热门推荐
  • 遗迹:冰封王座

    遗迹:冰封王座

    一场万年的战争,一个逗比的高中生,就这么毫无违和感地碰在了一起。一个团队,一群盟友,战争究竟孰胜孰负?
  • 陵离殇

    陵离殇

    一曲离殇舞的演绎,交织着三段别样的感情。夜轩,本是一名杀手,却为了她愿意脱离尘世。月渐离,视她为知己,却另藏着一番情愫。而他,云涧,云国的君王,却待她为今生至爱。她一个柔情女子,辗转在三人之间,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属于她的国家政事中。她在历经生死中,终于看透了自己的感情。而一切,在冥冥中,却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 阿呆寻仙记

    阿呆寻仙记

    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九州,他是个异类的少年天才,凭借年幼时的一场奇遇,年纪轻轻的书痴得窥修真的门槛。三年之中,虽有波澜却无关大碍,修行一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少年人春风得意马蹄急。大恢宏的时代,小清新的情路,才子佳人、盖世豪杰,七情六欲纷至沓来……。可有朝一日东风袭来,被机缘砸中的这位爷,终于得以飞升修真者的异界,这时的他才惊讶的发现,自己不过是金字塔下的一粒黄沙。芸芸众生的安危、九霄银河的浩劫、根本与他毫无关系。在这里、他只是个五行缺水、六根不净、七情未泯的‘废废’。
  • 宇宙冥王

    宇宙冥王

    当两个毫不相干的灵魂完全相融的时候,产生了另外一个全新的灵魂。这个全新的灵魂拥有双重不同的性格,双重不同的能力,双重不同的技能。主角冥天本是一音乐学院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意外。冥天穿越到了冥家,通过自身的修习,一步步走上了强者之路。
  • 冷魅王子的血色虐恋

    冷魅王子的血色虐恋

    既然当初选择离开,就不应该再回来;伤了我的你,要怎么面对??落下一地的樱花瓣,留下了撕心裂肺的伤痛…那天,雨落,地红…你,离开了。
  • 宇宙人皇

    宇宙人皇

    未来世界,世界末日。地球上吃人的怪物,拥有异能的新人类。到底谁能留到最后。门的另一边,是什么?生存还是毁灭?一切一切的元凶到底是谁。宇宙中无数的冤魂在嚎叫,谁要对此负责。是谁,主宰了,这场游戏。
  • 王爱王亲:定情树下梅花开

    王爱王亲:定情树下梅花开

    在梅花树下被高富帅亲完,还被表白?可他为什么不用真面目对我呢,终于他用真面目面对我,原来是我的小“仇人”。我是真的爱上了曾今的“仇人”,但却真是门当户对哟!好像体验到真的爱情了,为何他仿佛要离艳梅而去!天哪,他不仅曾今刺杀了父王还叛国了,重新我和他又变成了“仇人”!“我求你回来吧,给我父王赔个罪?”他尽然严词拒绝,我和他、他、他誓不两立一一
  • 极品王妃闹翻天

    极品王妃闹翻天

    "这对狗男女!姑奶奶我成全你们!"这是苏若璃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还好自己的闺蜜安木打电话告诉自己,自己的男友白离翊正在和别的妖狐女人在一家香水店里调情,自己就不可能知道白离翊竟然是这样的人。负心汉!!苏若璃愤愤的用自杀成全了那一对奸夫淫妇,却不想穿越到了一个王妃的身上,纳尼!她家王爷竟然和那个负心汉有这一样的名字和面容!天杀的白离翊!都一样该死,谁让她一
  • 绝品总裁爱上我

    绝品总裁爱上我

    国际杀手之王张铁根金盆洗手,回老家凤凰村种地当农民,无意中救了白富美柳如烟和柳晴春,结果暴露行踪。于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各种人物和纷争纷纷来到凤凰村,张铁根本来过得挺滋润的小日子,开始变得跌宕起伏!为保护自己的村庄,也为了保护柳如烟和柳晴春,张铁根重新出发!
  • 不若相忘,奈何相思

    不若相忘,奈何相思

    她是吸血鬼族身份高贵的伯爵,他是落魄狼人家族的长子,当他和她相恋,又有多少原因阻止着他们?遇到救命恩人产生情愫?或者因为家族?二个人的恋爱是完美的,而三个人的恋爱则成了哭泣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