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6000000001

第1章 大鲜卑山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将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合时期。我们讲述的北魏王朝便居于这段历史当中。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灭亡于公元534年,立国149年,11位皇帝,先后三易都城,第一任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12年,随后东迁平城(山西大同)95年,最后南迁洛阳42年。关于北魏王朝,我们却不能从它正式建国的公元386年讲起,因为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还要上溯四百余年,我们要去西汉时代的大鲜卑山。

关于北魏鲜卑拓跋部的起源,《魏书》序记,开宗明义的记载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这篇文字记载了拓跋部祖先和他们的生活地点以及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昌意的小儿子,昌意是谁呀?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一位,他是嫘祖所生。我们生活在大鲜卑山,在幽都的北面,以放牧射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风俗淳朴,刻木记事。这段话翻译出来,好懂。只剩一个问题,文中所称的"大鲜卑山"在哪里?幽都又在哪里?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聚讼纷纭,以至于有人干脆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谜。

《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线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曾经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去过大鲜卑山,在山中石室告祭天地和北魏的祖宗,并且说出了石室的位置,南距代京平城四千余里。既然有石室,而且还祭祀过,那只要我们找到石室,便可破解千古之迷了,可是石室又在何处呢?

1980年7月30日这个神秘的石室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中发现了当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谜豁然开朗。

现在,我们第一个应该考证的就是拓跋部的祖先是不是黄帝的子孙?应不应该相信魏书的记载?黄帝的孙子能不能离开黄土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大兴安岭?这个问题可能也不可能,不可能也可能,谁又能说清楚呢?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是不可能到达的,可按照人定胜天的规律看,又是可能的。其实我们用不着讨论这个话题,当时生活在中原的汉人已经给他们下了定义,鲜卑,五胡之一。

鄂伦春人有一首诗:朝阳 总是从东方升起,无论 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 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南。我们的心 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无论汉人也好,胡人也罢,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深刻的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正是拓跋鲜卑人让我们的血液流在一处。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东北三十公里处,在群山怀抱之中,离地面约二十几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祝文为汉字隶书,字形古朴苍劲,竖写十九行、共二百零一个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但大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辨。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分为四个洞室,四室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其幽暗深邃,又显得神秘莫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庄严。那么住在这样一个石室里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有首领吗?

魏书给出了答案,"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成皇帝毛,是北魏建国后,追封的第一位皇帝,当时他并不称皇帝,也不称王,而是叫做可汗,可汗亦做可寒,始自鲜卑族,是鲜卑人对部落贵族的尊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无确切名号之前的鲜卑首领悉称可汗)。为自己祖辈效力的皇帝的祖先立传,魏书的作者魏收怕有吹嘘的成分在里面吧?他的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也就是生活在大兴安岭里以捕食狍子、马鹿等动物为生的森林部落,他们吃兽肉,穿兽皮,住窝棚,过着群居的生活,典型的原始社会。

在阴暗石室的篝火映照下,可汗毛之后的第五代,一位叫做推寅(注意,无论是毛还是推寅,现在他们都不姓拓跋,拓跋这个字号尚未出现,我们现在称呼他们为鲜卑部落)的可汗做出了关系到这个鲜卑部落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南迁!关于南迁决策的原因,寻遍史书,亦无记载。我们从自然、地理、世界历史发展变化中可以找到它的起因。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快。可汗毛时代,大的部落已经有三十六个,小部落也有九十九个了。到了推寅汗一代,人口必定有增无减,本着居安思危的想法,寻找另一处丰衣足食的乐土也是摆在推寅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课题。也许问题早就提出来了,只是历代可汗们下不了决心,我想推寅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严寒、暴风雪是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

大兴安岭周遭邻国局势发生变化,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推寅可汗所处的时代没有确切的纪年,我们大约推断出他生活年代是在东汉初年。史界有种说法,鲜卑即东胡。《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便有如下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东胡是何方神圣呢?涉及一个典故,匈奴单于冒顿反间计大破东胡的故事。在草原上,东胡曾经与匈奴一样强大,冒顿初立为匈奴单于时,东胡以为有机可乘,派使者索要匈奴王头曼(冒顿的父亲)的千里马,匈奴贵族反对,此匈奴宝马,怎么能送人?冒顿说怎么能为一匹马难为邻国呢,将千里马给了它。没过多久,东胡又派人到匈奴,向冒顿单于索要阏氏(匈奴单于的妃子),匈奴贵族又反对,冒顿的态度和前次一样,静静地说:"怎么能因为一个女人难为邻国呢?"冒顿又将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东胡。东胡王开心了,以为冒顿单于和匈奴软弱可欺,于是再次向冒顿索取位于东胡与匈奴中间的一块约有千里的土地,匈奴贵族们一想,不就是一块荒地嘛,虽然大了一点,那里能比得上千里马和你的阏氏呢?纷纷表态,给他吧!谁也不曾料到冒顿火了,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呀,怎么能随意给别人!下令牧民全部出动,后出者斩,东胡毫无防备,大败。

冒顿用骄兵之计,打东胡国一个措手不及,狡猾,奸诈!东胡据说因此亡国,东胡王战死,余众溃散。残部去哪里了呢?大鲜卑山!跑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

不管鲜卑是不是东胡,这则典故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

可惜推寅汗时代的匈奴远非冒顿单于时代的匈奴可比了。公元4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帝国内部发生了大分裂,匈奴单于舆死,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内讧。按照匈奴旧俗,兄死弟及,王昭君之子知牙师本应登上单于位,因为单于舆想传位给他的儿子而被杀害。日逐王比见知牙师被杀,心里犯起嘀咕,心想,"如果按照旧俗,知牙师应该做单于,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我是前单于长子,你因为是我老爹兄弟才接的班,单于的位置该我坐,下一个要杀的人是不是我呀!"心里老大不痛快。后来,左贤王乌达革是侯、蒲奴兄弟先后继位,就是没日逐王比什么事,薄奴单于还想干掉日逐王比。当时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又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两年后,建武二十四年,日逐王比终于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单于呼韩邪比归附东汉,南北匈奴大战。经过一年的战争,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后,南、北匈奴不断攻伐,匈奴由此衰败。

匈奴的衰败给了推寅汗一个机会,南迁的决策终于敲定,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决策在世界历史中也值得大书一笔,可与欧洲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大迁徙媲美。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艮弟等等蛮族部落涌向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使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与欧洲不同,儒家文化顽强生命力不仅避免了大晋王朝灭亡,而且让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羌人融入汉民族,开创了另外一个王朝,大唐。我们的北魏王朝在其间起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对比西方,如果没有拓跋人的征服和改革哪里来得大唐的强盛呢?

让我们还是回到推寅汗那里,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 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

《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大泽即今呼伦贝尔湖,厥土昏冥沮洳,可想而知,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他死了。我想他应该是气愤焦虑而死,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作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如何纵横奔驰?有很多人认为拓跋部这次迁徙声势浩大,由鲜卑山纵马而下,饮马大泽,气势凌云,如果这样,南迁过程就不会遇到什么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像匈奴人一样,纵马扬鞭,千里草原一跃而过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拓跋部走得非常的艰难,又没有游牧民族生活的经验,没有马,没有牛羊,不懂得放牧。所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离大鲜卑山仅百里。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繁衍牲畜,一呆就是上百年。眼下,拓跋部已是无力在进行下一步的行动,《魏书》中记载拓跋部众栖息在大泽之畔先后出现六个皇帝(只能算部落联盟首领)。这个具体的位置是否正确,根据在1959年到1963年间,经过考古学者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一带的研究,并发掘的三百多个鲜卑古墓群,应该没有争议了。

大泽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传到可汗邻时,老可汗认为不能在大泽继续待下去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化成了他临终的遗志。

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地里刨个坑,伴着风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部落里尊贵的可汗们只能躺在他们兽皮帐篷里,任由篝火冒出的烟无情地刺伤着他们的双眼,因为通气口会被积雪封住。老可汗躺在兽皮上,地面冰凉潮湿,他一边发出诅咒,一边把对未来的憧憬喋喋不休地告诉他年青的儿子,他的继承人,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老一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叫邻,雄姿英发的年轻人叫洁汾,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可汗邻被后来的北魏称为献皇帝,而洁汾则被他们尊称为圣武皇帝。父子二人使鲜卑拓跋部进入奴隶制,建立了兄死弟及、父子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并制定了一项贯穿北魏历史的基本国策,使拓跋二字正式载入中国历史史册。

当时大泽的鲜卑人比当初从大兴安岭上下来的时候强大了,部众众多。老可汗非常的精明,他把部族分为七个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他自己的部落形成"鲜卑八国"。后来可汗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日后北魏的帝室十姓。可汗邻为什么要十分部落呢?它出于对部落首领继承制的考虑,可汗邻准备改变民主选举的制度,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他直系血亲的人。改变部落会议选汗制度,确立君位世袭的兄终弟及的制度。"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这是魏书序纪中第一次提到传位给儿子。

从《魏书·序纪》看,献帝邻以前的拓跋君主,没有父子世系关系,所有的部落首领是氏族和部落会议选出来的可汗。可汗邻以后的部落首领,都有明确的世系和继承关系,显然《魏书序纪》可以证明可汗邻当时的想法。

我们必须注意到,魏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一句话特别突兀,难道是特指他们的血缘关系吗?我们知道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族是不重视伦理道德的,如果单指可汗邻亲属的血缘关系,这句话有必要载入官氏志吗?

十分部落之前,拓跋部是群居生活,到大泽草原生存,不同于与世隔绝的大兴安岭,必然要和草原各部落进行接触,游牧民族的文明影响到拓跋部,使拓跋部由林地民族加速向草原文明转化,可汗邻的十分部落反映了这种要求,他使自己的直系亲属成为部落的贵族,把其他的部众变成奴隶。"凡与帝室为十姓"是泛指整个拓跋部落,非指他的直系亲属,"百世不通婚"反映了拓跋部早期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历代部落首领、皇帝们坚贞不渝的执行的正是这项国策,拓跋部由一个小小的草原部落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他的名字由此而来。

对奴隶的掠夺是奴隶社会的一大特征,没有奴隶,奴隶社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因此奴隶主贵族往往对掳掠乐此不疲,对奴隶的掠夺是靠战争实现的,而拓跋部在草原上仅仅是个弱小的部落,怎么办呢?可汗邻用他富有智慧的头脑想了一个绝妙的做法,通婚!不与自己人通婚,和谁通婚呢?与草原上的其他部落,主要就是指匈奴。老可汗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儿子洁汾去实现,并且做到了以身作则。

老可汗临终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迁徙,"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老头感觉自己不行了,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儿子洁汾,并嘱其迁徙。至于神人云云,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神人的真面目:

身着鹿皮衣的萨满女巫,戴着绣着长喙鸟头,拖着狐狸尾巴的帽子,胸前挂上铜盘,腰里皮带上挂着铜铃,拿上手鼓,在燃烧的篝火冒出的青烟里,毫无顾忌的左蹦右跳,声嘶力竭的变换音调,也可能用她细长干枯的手指摸摸尊贵的老可汗苍白的脸,也许还要亲一亲我们亲爱的老可汗,然后发出象野狼、狗熊那种奇怪的咕咕的叫声,最后"嘎"的一声停住,发出像狼嚎一般尖厉的声音:"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地向前走!"宗教总是千篇一律,萨满教更是疯狂,不用说,他们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他们需要奴隶,他们要迁徙,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鲜卑人的下一个目标又在哪里呢?他们还会经历怎样的传奇呢?

同类推荐
  •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本书用以事说史的形式叙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临海解放这30年中,发生在临海城区的革命斗争故事。全书分为:临海城区革命斗争史综述、红色足迹、人物传略、附录四部分。
  • 黄河图

    黄河图

    一介剑徒柳天跟随赵国名剑李子衣刺杀魏国贤士信陵君,不料遭遇诸多变故,二人陷入危险困境,一死一伤,幸存的柳天为报师仇,尾随信陵君寻求刺杀时机,途中又有些许机缘,窥得奇人异事,在决心复仇的道途之中,柳天逐渐认识自我,开始了对黑白的思索,他终究会有何般抉择?
  • 王爷的猥琐第一妃

    王爷的猥琐第一妃

    话说,人生不猥琐哪行啊!我是女滴也可以啊!我就是猥琐大妈嘎嘎!墙芳悠仰天大笑!哈哈哈!
  • 明朝权臣

    明朝权臣

    他十年寒窗,高中状元,却摔落马下,穿越到金陵城外一个十五岁少年身上。家有极品后娘,慈爱老爹,萌萌哒小厮三两只,难免一地鸡毛。收拾好后院,带上四书五经八股文,再次走向考场,谁言少年不能一飞冲天?嘉靖西苑炼丹,严嵩把持大权;财政空虚,兵备废驰;倭寇扰民,鞑靼侵边;他以一介文官之身,斗严嵩,平倭寇,驱鞑靼,还大明一片安宁。自身终成旷世名臣,当朝权臣。
  • 周宋风云

    周宋风云

    李从珂举家自焚,后唐灭亡,一名将军怀抱一名年幼皇子从熊熊燃烧的城门中冲出。十二年后,皇子长大成人,外出游历,与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们产生了交集,他的行为推动了历史的巨轮。
热门推荐
  • 盛夏晚天

    盛夏晚天

    楔子还记得吗,那个盛夏,我最喜欢的季节。合上书页,看着窗外的阳光透过几抹绿意照在身上,便有些与世无争的安然。搅了搅杯中仍泛着热意的咖啡,我把它端起来,用双手捂着,慢慢的啜着。他推开房门进来,见我这般模样,微微地笑。“流年?”“嗯。”我把偏着的头转回来,看着这个清俊的男人。“流年?”“嗯。”“流年?”“什么事?”他把手挡在额上,笑了。“走吧,施太太,带你去吃好吃的。”我扬眉。“好吧,施先生。”
  • 总裁大人,你被征用了!

    总裁大人,你被征用了!

    抢了我的男朋友!霸占了公司!还想害死我爸,小贱人休要猖狂!总裁,你被征用了,能否力挽狂澜,替我扳回局面?月夜如水,总裁邪魅地一笑,做了我的女人什么都可以,代价你准备好了吗?未来漫漫长夜路,同床异梦却携手并进,走到哪里是终点?
  • 鱼游

    鱼游

    心理医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是一条鱼的?”患者:“从我还是一条小鱼的时候。”大家都期待着体验一下全新的剧情任务?这关我什么事?我警告你,别想在我身上打主意,不然让你亲身体会一下什么叫做被人轮白的滋味!
  • 特务仙师

    特务仙师

    一个出生就被亲生父亲爷爷认作傻子的少年,却获得了远古蓬莱文明的传承。看得到了强大力量的他如何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的零号部队混得风声水起;看他如何在民族危亡的那一刻,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 江湖不相忘:NPC的调教计划

    江湖不相忘:NPC的调教计划

    一入江湖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在这个全息网游泛滥的时代,作为一名职业玩家,许欢颜最大的爱好就是赚钱。无论是游戏里挖宝、打猎,还是暗杀任务,只要是能赚钱地方,便必然有许欢颜的身影。谁要是敢断她的财路,就别怪她心狠手辣了。什么?这次断她财路的竟然是一位NPC,还是一名智能NPC。既然受系统保护她无法攻击他,那么许欢颜毅然开始走上了NPC的调教之路。这是一个游戏女流氓和腹黑人工NPC的故事,两人开始了一场调教与反调教之路。
  • 那年在东京

    那年在东京

    学生的爱情故事,远在异国他乡的她将会邂逅一个怎样的男人,怎样的爱情?
  • 基督山伯爵(下卷)

    基督山伯爵(下卷)

    小说主要讲述的十九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堂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
  • 平津四少之芙蓉花开

    平津四少之芙蓉花开

    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可命运却只留下了一扇门。孤寂是双重禁锢的枷锁,真爱是开启这把枷锁的万能钥匙,既然接受并不全是智慧者的选择,那么放下亦不曾是无知者的无奈。心中期盼的美景,不过是:江隐七色桥,碧水映芙蓉
  • 广志绎

    广志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从聊斋开始

    穿越从聊斋开始

    现代学生周青,穿越到聊斋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普通书生。在这个王朝末世、鬼狐横行的黑暗世界中,他读书、科举、修仙,一步步走向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