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8000000002

第2章 印度历史文化的沿革和演变

古代的印度几乎囊括了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地区。到1947年,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印度才有了今天的版图。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是一个上宽下窄、接近于锥形的半岛地区,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东北与孟加拉国和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比邻,南临印度洋,西傍阿拉伯海,东挟孟加拉湾。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

(一)印度河文明

大约在20万年前,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了。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和信德两省已有了定居的农业小村落。1946年以后,考古学家在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地发现并陆续发掘出城市文明的遗址,学界称之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的时间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突然中断,其原因至今不详。据学者们推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外来野蛮民族的入侵,而这个外来野蛮民族很可能就是于公元前二千纪中期大量涌入印度的雅利安人。

(二)吠陀文化

关于印度雅利安人的早期历史资料主要保存在吠陀文献当中。吠陀共有四部,即《梨俱吠陀》(R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沙摩吠陀》(Samaveda)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它们可能是印欧语系各民族的最古老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雅利安人远古历史的宝贵文献。这四部吠陀被称为“本集”,另外还有附属于它们的各种名目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四部本集和这些附属的作品合称为“吠陀文献”。历史学家们根据吠陀文献提供的证据,把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定为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

从《梨俱吠陀》可知,早期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最初居住在印度河流域,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在来到印度的初期,雅利安人已经划分出三个等级:贵族、祭司和平民。到吠陀前期的末尾,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进一步分化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梨俱吠陀》所歌颂的天神主要有天帝因陀罗(Indra)、火神阿耆尼(Agni)、水神伐楼那(Varuna)、太阳神苏利耶(Surya)和风神伐由(Vayu)。他们在以后的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和耆那教神话中都不时出现,扮演着不同分量的角色。

这里必须提一下《奥义书》哲学,因为它是印度教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在印度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奥义书》哲学的最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即“梵我一如”和“轮回解脱”。《奥义书》哲学的这种理论为后世许多哲学流派所吸收,成为一种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佛教接受了这一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繁琐化、体系化。

(三)列国时代与沙门思潮

在吠陀时代结束以后,印度历史进入了列国时代。列国时代又称佛陀(Buddha)时代,从公元前600年起,到公元前321年孔雀王朝建立止,大约经历了200多年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印度北方出现了列国纷争的局面,思想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有点像同期我国的情况。

印度沙门思潮的兴起,是对传统婆罗门教思想体系的严峻挑战。“沙门”,本意是修行者、苦行者,指出家人,多指佛教出家人。沙门思潮是指当时出现的非婆罗门教正统派(包括佛教和耆那教)思潮,主要有佛教和“六师”哲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理论支柱,主张种姓平等。

(四)孔雀王朝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326年,欧洲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axander)东征到印度河流域。但亚历山大没有在印度河流域久留,他在离开印度时,在印度河流域留下一批驻军,并委任了一些希腊人做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从此,印度西北部便有一批希腊移民定居下来。

当印度河流域被希腊人占领的时候,北印度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一个叫旃陀罗·笈多(Chandra Gupta)的人夺取了王位,于公元前321年登基。据传说,旃陀罗·笈多(又译作“月护”)出身于孔雀家族,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死,其子宾头沙罗(Bindusara)继位。宾头沙罗死,子阿育王(Asoka)继位,成为印度历史上一代著名的伟大帝王。阿育王在位约37年,进一步扩大了孔雀帝国的版图,有效地治理了国家。孔雀家族成员的统治历时130多年,于公元前187年解体。阿育王起先可能是个婆罗门教徒,但后来似乎皈依了佛教。据佛教传说,他曾委派使节到南亚和东南亚传教,甚至派他的儿子去斯里兰卡传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在首都华氏城举行;他还造了许多佛塔。阿育王每10年到全国视察一次,把他的法(达摩)旨刻在石柱和岩壁上。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不仅是他法旨的载体,而且是印度公元前存留下来的最精美的艺术品。

(五)公元前后的印度文化

从孔雀王朝瓦解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前180年~公元319年),印度历史上再次出现大分裂的局面。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外来民族不断从西北部向印度入侵。公元前3世纪末、2世纪初,希腊人多次深入印度境内作战。直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印度境内仍有几个希腊人统治的小王国。继而,塞种人也进入印度,并建立了王国。公元1世纪,在中亚建立了强大帝国的月氏人首领丘就却率军南下,占领了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丘就却的继承人阎膏珍灭掉旁遮普的塞种人政权,又向东推进,攻占了恒河中下游地区,此时,他将首都迁到富楼沙(又译布路沙布逻,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这个横跨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被称为贵霜帝国。贵霜帝国最有名的帝王是迦腻色迦(Kaniska),他大力赞助佛教,修建了巨大的佛塔,举行了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在他之后,贵霜帝国便逐渐衰落了。

《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是印度的两大史诗,也是印度教的圣典。它们的成书过程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800年间。《罗摩衍那》共分7篇,24000颂(诗节),以主人公罗摩(Rama)娶妻、失妻、寻妻、团圆的故事为主线,串联了许多上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伦理道德说教等。主人公罗摩被认为是大神毗湿奴(Visnu)的化身,因而至今受到印度教徒的崇拜。《摩诃婆罗多》共18篇,近100000颂,相当于希腊荷马两大史诗之和的8倍。这部大史诗的主干故事是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大战,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还不到全书的一半,其余大部分篇幅则包罗万象,既有上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也有许多文人的非文学作品,如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印度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往世书》(Purana)的字面意思是“古代的事”,实际上是一些古代神话传说等。从列国时代开始,由于印度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和沙门思潮的兴起,传统的婆罗门教受到强烈的冲击。此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即梵天(Brahma)、毗湿奴和湿婆(Siva)。这三大神在吠陀神话中虽然也出现过,但地位都不显赫,而在史诗和往世书神话中,他们跃居众神之首。原先吠陀神话中的主神,如因陀罗、伐楼那、阿耆尼、伐由、苏利耶等,虽然仍被经常提及,但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往世书》的成书过程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到公元12世纪的1400多年时间。往世书有多种,通常有“十八大往世书”和“十八小往世书”之说。其中“十八大往世书”影响较大。

从佛陀时代到这一时期,印度的佛教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早期的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它们是佛教徒从民间搜集来,被加工后收入佛典的。例如《佛本生经》(Jataka),其中包括民间故事、寓言等共547个。其次,早期佛经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诗体,不乏优秀之作。公元1世纪的长篇叙事诗《佛所行赞》被誉为当时梵语诗歌的典范。此诗的作者是迦腻色迦时代的佛教徒马鸣(Asvaghosa)。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在今印度中央邦的巴尔胡特就建起了一座大塔。此塔如今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段围塔的栏杆和一段门框,上面刻有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各种场面的精美浮雕。阿育王时,在今中央邦的桑奇地方建有一座大塔,公元1世纪又行扩建,并在大塔周围建起石雕栏杆和石雕门,上面雕有各类人物和动物花草,其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浮雕非常细致生动。

古代犍陀罗地区(在今巴基斯坦境内)曾长期处于希腊人统治之下,所以那里必然要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犍陀罗艺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印度本土雕刻艺术与古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犍陀罗艺术是在贵霜时代前后,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形成并流行的,其分布地域以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塔克西拉一带为中心,北部的阿富汗和东部的克什米尔等地均有发现。而其影响之大,则远远超出西北印度和中亚的范围,远达东南亚、中国,甚至日本。

(六)笈多王朝的历史文化

印度历史上的笈多时代开始于公元319年或320年,约于公元6世纪中期结束。这是印度古代文化全面繁荣的历史时期,有“黄金时代”之称。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月护)一世(Chandra GuptaⅠ)。约于公元325年,其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 Gupta)即位。他光大了父业,是一个诗人,也是文学艺术的赞助者。佛教典籍还多次提到他对佛教的赞助。他的继承者是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 GuptaⅡ),即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超日王”(或译健日王,Vikramaditya)。他也是学术和文学艺术的支持者,据说被奉为典范的梵语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就是他宫廷的“九宝”之一。5世纪晚期,笈多王朝可能出现了分裂,国势也逐渐衰落。

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是笈多时代的三大宗教。印度教在当时仍然占统治地位,它的教义和教法规范着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俗。

笈多时期的大小乘佛教在印度都有一定影响,而且也都划分出一些支派。金刚乘(密宗)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并开始向中国等地传播。

耆那教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公元313年,耆那教徒在马土拉和伐拉比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结集,453年在伐拉比再次结集,并整理了耆那教经典。耆那教在这一时期还开始了偶像崇拜,一些著名的大雄石雕像就完成于这时。

笈多时期的科学和文艺都有显著的发展。

笈多时期最有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是迦梨陀娑,他的代表诗作是长诗《云使》,代表剧作为《沙恭达罗》。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形成了印度古典梵语文学时期的众星捧月之势。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首陀罗迦(Sudraka)的10幕长剧《小泥车》,伐致呵利(Bhartrhari)的诗集《三百咏》等。在民间文学方面,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并出现了多种散文体改写本。此外,两大史诗中若干晚期部分,一些往世书的重要内容,可能都是在这一时期补入的。

笈多时代的绘画艺术以南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为代表。

(七)戒日王前后的印度文化

公元606年,戒日王(Siladitya)于曲女城(今北方邦卡瑙季)即位。他在位41年,唐玄奘访印会见了他,并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的身世和文治武功。戒日王去世后,印度再度陷于分裂状态,直至公元13世纪。

这一时期的宗教变化很大。佛教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急剧衰落,到13世纪穆斯林在北印度取得统治后,佛教便从印度本土上消失了。耆那教在同一个时期里也呈衰落趋势,但还没有像佛教那样迅速消失,在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流行,而且还不时得到一些国王的支持。印度教这一时期在印度占优势。

这一时期,印度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梵语仍然是宫廷语言,各地方言越来越走向成熟。梵语的文学作品仍然是大量的,并且有许多都保存了下来。印度古代民间故事的产量极高,这一时期也不例外。11世纪克什米尔人月天(Somadeva)根据一部俗语民间故事集《伟大的故事》(Brhatkatha)改写出梵语诗体巨著《故事海》(Kathasaritsagara)。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梵文小说。从10世纪到12世纪,古典梵语文学的创作已经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用各地方言写成的作品。

在艺术方面,印度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分为三大派,即马拉塔、奥里萨和卡那提克派。

伴随着各地的庙宇建筑,形形色色的雕刻艺术品也在寺庙中被创作出来。这一时期的雕刻可以湿婆派寺庙的雕像为代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建造的爱罗拉和孟买附近象岛的湿婆神庙里都有一些精美的湿婆与雪山神女(Parvati)雕像。在马德拉斯(今钦奈)附近,有8世纪建造于马瓦利普兰的湿婆神庙,其巨大的“恒河女神下凡”摩崖浮雕是旷世珍品,其神明、人物、动物、精怪等形象无不精细生动。

(八)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历史文化

穆斯林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很早,公元644年即有来自西亚的穆斯林在印度西北边境一带居住,公元712年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区即有穆斯林建立的小王国。此后,中亚突厥穆斯林时常进入印度境内,直到1206年,穆斯林在德里建立了苏丹国,终于使印度的历史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从1206年到1526年是印度历史上的德里苏丹国时期。德里苏丹的统治范围一般仅限于北方,有时甚至只是德里及其周围地区。但是,这一时期有大批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涌入印度定居,而他们又属于若干个不同民族,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从而使印度又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公元1526年,来自中亚的莫卧儿人巴布尔(Babur)攻占了德里,印度历史上的莫卧儿王朝从此开始。公元1555年,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Akbar)继承王位,成为印度历史上又一个伟大帝王。他在位50年,大大扩展了莫卧儿王朝的版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印度教徒实行宽容政策,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阿克巴以后的大约100年时间里,莫卧儿帝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以繁荣,文化事业有所发展。18世纪初年开始,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落,1857年,莫卧儿王朝最终解体。

这一时期的文学仍然是为宗教服务的。最突出的两部印地语文学作品是苏尔达斯(Surdasa)的《苏尔诗海》(Sursagar)和杜勒西达斯(Tursidasa)的《罗摩功行之湖》(Ramacaritamanas)。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以各自方言写成的作品,不过多数是对史诗和往世书神话故事的翻译或改写。乌尔都语形成于德里苏丹时期,并很快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此时,乌尔都语文学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诗人和诗作。

莫卧儿时期的艺术以当时的建筑和绘画最有成就。那时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帝王和贵族的陵墓以及城堡、宫殿等。这些建筑以几何形院落或台基、带尖圆穹顶的主体建筑物、对称的布局和精密的镶嵌工艺为显著特色。其最优秀的代表是今北方邦阿格拉市的泰姬陵。莫卧儿王朝的细密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时的宫廷里必有专职画师,他们把波斯绘画技巧传入印度,使印度出现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

(九)近现代印度文化

在莫卧儿王朝的前期,欧洲人已进入印度经商。最初是葡萄牙人,接着是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瑞典人等等。西方人的到来,带来了残酷的殖民掠夺,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

到18世纪中期,英国人的势力大增,终于击败法国人而逐渐取得了印度贸易的垄断地位。英国人借助于军事力量日益扩大其势力范围,引发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结果,英国人取得了最后胜利,把整个印度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随后,在英国国内,印度事务便由英国女王委任的印度事务大臣总揽;在印度,则由女王任命的副王全权处理印度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议会制度。名义上,印度人可以通过考试而进入政府部门,但实际上这种机会甚少,更谈不上参政议政了。前期,印度人民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后期,这种斗争便升华为民族独立运动,直至1947年获得独立。

印度的经济命脉完全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在印度兴修铁路、开办工厂,把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带进了印度,同时他们利用这些先进的文明对印度人民进行野蛮的剥削。印度人民虽然拥有古老的文明,但此时却处于贫穷和愚昧之中,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英国人也把西方的教育带进了印度,在那里开办各种学校,传授各种知识。他们还先后办起了医院、孤儿院等慈善设施。应当说,印度社会在这一时期是大大地繁荣了,进步了。这一进步是印度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

在英国人统治印度的日子里,印度出现了一批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最著名的有甘地、泰戈尔和尼赫鲁,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作品影响到整个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影响到后来几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从此,印度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同类推荐
  •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不捞衣衫只捞人

    不捞衣衫只捞人

    宁波市中心的甬江上有座有名的桥,桥身吊在铁架上面,样子很别致,叫灵桥。从前的灵桥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大铁桥,而是一座普通的木桥,桥头还有座小庙,叫“三圣经”。庙里的菩萨非常特别当中是个县官,左边是个手里捧着一只箱子的商人,右边是个补鞋匠。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布局?
  • 中文系是治愈系

    中文系是治愈系

    作为70后的大学教授,遇到90后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本关于70后作者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实际体验,谈及人文、青春、成长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文艺”,又“普通”,在幽默欢乐中反思中国式大学教育,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在70后老师和90后学生的交锋碰撞中,中国大学教育未来的希望可能正在萌芽。
  • 兼爱者:墨子传

    兼爱者:墨子传

    作家陈为人广泛收罗材料,迎难而进,撰成此书,别开生面地展示了墨子毕生事略及墨家学说原貌,在现有的墨子传记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部新的墨子传。——黄留珠《兼爱者:墨子传》汇集广泛学术资料,别开生面地展现了墨子的毕生事略及墨家学说原貌,较为完整和全面地展示了墨子学说的内涵和特征,在现有的墨子传记中可谓独树一帜。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万古道湛

    万古道湛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处寻道缘。残存天道已无用,我辈当破界寻长生。迷雾重重,道已非道
  • 省灵:使然使命

    省灵:使然使命

    懵懂20余年,初长成,却遇高堂归去,遗物了了晦涩难懂,反倒身世迷离;颠覆过往,随着解谜的涡轮漩涡踏上了一条神秘而艰难的人生道路。家族的秘密、刻不容缓的救赎、颠覆一切的见遇、早已预订的人生;似曾相识的过往、生死的别离、尘世的牵挂汇聚成了一个家族恢弘的历史......
  • 黑背鱼之谜

    黑背鱼之谜

    接二连三的灭门惨案,唯一的幸存者给警方做出的凶手拼图,面貌竟然酷似法医谷平,而黑背鱼给出的杀人预告则表明,第四个牺牲品已经在他手上。残忍的杀戮即将拉开序幕,谷平该如何洗清自己的清白?10年前尘封的往事将给他何种启示?年仅10岁的弟弟又将告诉他哪些秘密……
  • 夜刹白与黑

    夜刹白与黑

    在白天,他们是A市露依中学的最差班,“2013级14班”都说14是要死,最差就是要死的。夜晚却是神秘莫测的夜色终结者,世人称呼他们为“夜刹人”都说夜刹出手,无人可挡,夜刹的人,无人可识,说夜刹人全是高智商,无人能敌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残月挽歌

    残月挽歌

    魔幻大陆,人与魔的冲突,器的故事,矛盾的能力,这个世界需要一个生命来奏响残月的挽歌,重新规则。
  • 古代军事典籍

    古代军事典籍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军事典籍》生动介绍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孙膑兵法》、《尉缭子》、《三略》七部经典军事古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宇荒大帝

    宇荒大帝

    远古星系机械文明正在屠戮道仙世界万千神佛!偏安一隅的道仙星系却还在争权夺利!而被传送错地方的地球人居然将错就错,任性不羁!他痞气十足,纨绔成性,却能刻苦修炼而飞速升级;他仙魔通吃,腥荤不忌,却能呼朋唤友而基情四射;他坑蒙拐骗,毫无节操,却能富可敌国而幕后弄权;他其貌不扬,邪性十足,却有仙子投怀更神女送抱;他颠覆纲常,无视规矩,却又领袖群伦终扭转乾坤远诛异族!+++++++++++++++++++++++++++++++++++++++++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平凡的世界之人生

    平凡的世界之人生

    20世纪70年代,文革的余波仍在社会各个角落震荡,无情摧毁着每个人的生活。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孙少平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即使在好友田润生面前也不愿展露寒酸的一面。他和地主家的女儿郝红梅虽然身份有着天壤之别,类似的心境则让他们彼此相知。哥哥孙少安是家里的脊梁骨,父亲的意外去世让他必须选择更加坚强,他与润生的姐姐田润叶青梅竹马,互有好感,怎奈那时的爱情身不由己,有情人儿往往无法走到一起。两兄弟在遭遇各自的情感动荡之后,以各自的方式再度闯荡生活,经历着爱情、人生的嬗变……本书粉丝群:553273975
  • 陌路风凉

    陌路风凉

    他们曾是同学。他喜欢她,可她却不喜欢她。若晨为了她失去一切,包括朋友,父母,明星般闪耀的身份。即使失去一切他还卑微的爱着她。可当看见她病时那样依赖另一个男人时,他决心不再爱她。在穆颖病愈后,去寻找她的爱情时,看见他与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她祈求他不要抛弃她。他说“穆颖,我们的婚礼取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