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1700000085

第85章 85“文学无用”论

鲁迅离京的时候,许寿裳曾托他在南方谋职,然而到了乌烟瘴气的厦大以后,却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为此,常常在信中向许广平吐露内心的不安。后来,他把事情转托孙伏园,终于在中大找到了一份教职。待他来到广东,亲自接洽以后,立刻写信催促许寿裳南下。

经过一番辗转而重逢故友,别有一种愉快。鲁迅得悉许寿裳到达广州的讯息,因脚伤不便行走,便请许广平立刻驱车接来。

大钟楼上,于是有了两张书桌,两副床铺,分别安置于屋内对角线的两端。从当晚开始,直到开学前十多天,鲁迅每日同许寿裳、许广平一起吃馆子,看电影,上公园,逛书店,星期天犹作远足旅行。许寿裳发现,他是少有这种豪兴的。

大钟楼大而无当,深夜有十几匹头大如猫的老鼠赛跑,清早有成群的工友在门外引吭高唱,晚饭过后,鲁迅方面的来客络绎不绝,大谈而特谈,大约到11时才散,客散以后,鲁迅才开始写作,有时至于通宵达旦。许寿裳习惯早睡早起,但各行其是,互相间丝毫也不感到窒碍。

3月中旬,鲁迅开始找房子了。

各种访问对他的干扰实在太大,他总想静下来专注于他的工作,而且天性又不是那种喜欢热闹的人,后来他听说顾颉刚要来中大,尤其是在文科主任傅斯年那里获得证实以后,便再也呆不住了。他对顾颉刚讨厌到了极点,只要中大接受了顾颉刚,那么辞职对他来说将是必然的选择。但他不想在辞职以后脱离中大,好像早日独立出去,就可以免除悬想中的某种屈辱似的。莫名其妙的洁癖。

租赁的房子是白云楼26号二楼三房一厅的一组。鲁迅把南向的最大的一间让给许寿裳,他住偏西的一间,把相挨的另一间留给许广平。楼下两侧是走廊,螺旋式的楼梯是二三楼共用的通道,会客厅就在入门处,有长方形的窗子正对着马路。饭厅也设在这里,三个人常常一边用饭,一边讨论问题或者聊闲天。

白云楼确乎是一个清静的所在。鲁迅的窗下有一条河涌,小艇往来其间,时有家妹的歌声荡起;远处,还可以望见如练的珠江,数点帆影,一脉青山……

是应该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了!

记得一个多月以前,《新时代》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往哪里躲》,里面说:你不要尽在大学教授室里编你的讲义,更不要只叫青年们尽情地喊和尽量地写,而自己却默然无语。希望你不要做“旁观者”,继续“呐喊”,喊破沉寂的广州青年界的空气,这是你的使命。如此社会,如此环境,你不负担起你的使命来,你将往哪里去躲?虽然写得很严厉,很尖锐,但他知道那是广州青年的好意,于是教许广平以《鲁迅先生往那些地方躲》为题,回答道:他是需要“辗转”的生活的,他是要找寻敌人的,他是要看见压迫的降临的,他是要抚摩创口的血痕的。等着有终竟到来的机会,他就有文章可做了……

这机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想起青年的忠告和许广平的答复,鲁迅便感到愧赧。可以自慰的是,搁置许久的《眉间尺》,终于在日内完成了。

那是一个古代的复仇故事。

复仇是他热爱的主题。有失败便有复仇,它们是孪生兄弟。

这里写的眉间尺是一个尚未长成的少年。以十六岁的年龄负担复仇的使命未免太早了,但是没有办法,青年一代的命运就是这般沉重!在眉间尺动身报仇之前,小说通过一个打鼠的场面刻画他的优柔性格。开始,他对老鼠的落水感到畅快,继而目睹它丑陋的形体而产生憎恨,用芦柴把它按下水底,但又因了它的小红鼻子而觉得可怜,如此反复几次,终于在惊觉间将它踏死。这时,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显然,这里有着同顾颉刚调侃一下的意味。

然而眉间尺复仇的对象毕竟还不是一匹老鼠,而是强大得无法比拟的国王。因为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国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保国防身。不幸的是,眉间尺的父亲偏偏是被选中的铸工。他深知国王善于猜疑,又极残忍,一定会在宝剑炼成之后把自己杀掉,于是把雄剑留给后一代,只把雌剑献给国王。果然,第一个以血饲剑的人就是这铸工。为了防鬼魂作怪,还把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的后苑。历代统治者都有一种病态的疯狂。小说写他在宫内常常感到无聊,常常要发怒,无论无聊或发怒时,“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这样,代替眉间尺报仇的强者出现了,那是一个名叫宴之敖的黑色人,他无条件地牺牲自己,但又拒绝“义士”一类名称,以为是莫大的污辱。他对眉间尺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另外,还有一段很深沉的自白:“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把自己同众多不幸者的命运一起背负在身上,悲愤是深广的,仇恨是强烈的。他知道复仇所需的代价,因此必须把眉间尺的剑和头抓在手里,当然,这是不得已的事。当他提起眉间尺的头时,不禁对着温热的已死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而且尖利地笑起来。他怀有热情,但又极其冷峻,他的爱全部消融在火一般的仇恨里了。

的确,黑色人是善于报仇的。在强权者面前,他非常讲究策略,决不蛮干。他利用国王戏弄生命的习性和无聊透顶的心态,诱至金鼎旁边看眉间尺的头在沸水中跳舞歌唱,然后掣动青剑,将国王的头劈落鼎里。当两头在水中死战,眉间尺被王的头咬定不放时,也就是黑色人献身的机会了,他从容地劈下自己的头,入水以后,即刻径奔王头,死劲咬住王的下巴,撕得王头合不上嘴,直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气息奄奄,沉到水底里去。这就是黑色人的韧战精神。

鲁迅曾经使用过“宴之敖”的笔名,在黑色人的身上,分明赋予了自己的复仇性格和战斗激情。

黑色人唱的歌深奥古怪,其实,鲁迅是故意弄成这个样子的。一来为了表明,真正的战士,其复仇的行动本不易为一般的人们所理解。小说里所安排的眉间尺途中受困的情节,与黑色人的歌唱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复仇的战士无形中成了示众的材料,眉间尺那种“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的状态,同样包含了作者的自我注释。再者,通过复调的运用和叹词的设置,以有限的几个实词,强化复仇的内容,明显是剑与血之歌。

意味深长的是,这战歌几乎每首都突出一个“爱”字,爱乎爱乎,爱乎呜呼……

爱未尽是轻柔的,爱是刻骨般沉重的东西。

正是由于鲁迅对赖以生存的中国土地怀有一种类似“恋母情结”般的感情,所以才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可是,他永远潇洒不起来,不像别的作家那样至少有一份虚拟的快乐。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满布着痛苦的喧嚣和坚忍欲裂的哑默。他珍重这种痛苦。当他一旦意识到时代需要火与剑的毁灭的力量,而且在革命战争的进程中因兴奋而备感旧世界的撕扯与崩坏时,竟把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价值都给否定掉了。

4月8日晚间,他在应修人的陪同下,在黄埔军官学校作了一次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其中说的就是“文学无用”论。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表白的文学社会观。两个月前,他还曾表示过对于文艺运动的热忱,虽然演讲的对象可能对内容和调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最根本的是个人思想的变化,至少表明了某些视角的偏移。鲁迅未必是固执的,他不间断地解剖自己,扬弃自己和改变自己,然而又是固执的,他永远不会放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信仰。

演讲开始时,他宣布了自己对前人所讲的文学理论的疑点。“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他接着比喻说:“在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他是从政治家和文学家不同的历史地位出发,阐述文学和政治的关系的。中国数千年的超稳定的权力结构,注定文学要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奴隶。这里包含着他几年来在北京所得的经验,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预见。

他认定革命可以改换文学的色彩,但是否定把文学当成革命的宣传工具。在讲述中,他使用了“小革命”的概念,以为革命就是进化,是进步的政治。“革命”一词,在这里是作为历史性的时代转换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他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在这里,他十分强调作家必须获得自由创作的条件和状态。在文学的外部所附加的各种规范不是重要的,更不要说是虚伪的装潢了。作家首先应当忠实于自己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惟有真诚,才是检验文学价值的最基本的标准。文学创作必须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质量,也即素质是决定一切的。

他把大革命划分三个阶段,谈它对于文学的影响:一、大革命之前多是“叫苦鸣不平的文学”,但这类文学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有影响的只是怒吼的文学,复仇的文学。二、大革命时代既忙且穷,因此文学只好暂归沉寂。三、大革命成功后,将产生两种文学,即对旧制度的挽歌和对新制度的讴歌。

那么,如何看待广东的社会和文学的性质呢?他指出:“中国革命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的改变,对于守旧的人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旧人仍能超然物外。广东报纸所讲的文学,都是旧的,新的很少,也可以证明广东社会没有受革命影响;没有对新的讴歌,也没有对旧的挽歌,广东仍然是十年前底广东。不但如此,并且也没有叫苦,没有鸣不平;止看见工会参加游行,但这是政府允许的,不是因压迫而反抗的,也不过是奉旨革命。”所以他认为,“非先行变换现代社会底状态不可”!对“革命的策源地”做这样的判断和批评,确乎是十分放肆的。

与“革命文学”宣传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无论中国或世界都没有平民文学。他对中国的小说和诗评价不高,其实在他看来,在一个专制的等级社会里是谈不到平民文学的。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

最后,他取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性质。“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他说,“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他坚持文艺必须为人生,但同时坚持与政治保持适度的距离。正因为他把文学同文化联系起来,所以认为在真正革命的环境里,是应该容许唱起挽歌吊旧社会的灭亡的。当然,这样的文学必然“都是悲哀的调子”,但有人便以为这是“反革命的文学”,鲁迅对此表示说,“倒也无须加以这么大的罪名”,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容。

当他以“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结束演讲,心里竟觉得不安起来,好像把最重要的意见给遗漏了似的。大炮,它可以为革命所利用,难道就不可以为反革命所利用么?何况空气是如此紧张,单一的鼓吹武力是否适当?……

一个怪圈。二十年前的问题,再度返回到眼前来了。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共合作关系出现了破裂的危机。

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生以后,蒋介石加紧进行反苏反共活动,一方面争取同北方奉系军阀,以及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达成“和解”,一方面武装摧毁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占有优势的各省党部、工会和农会,培植右派势力。他接连发表声明演说,向武汉政府提出“集中党权”的要求,宣称个人拥有“制裁的能力”,叫嚷“谁反对我的革命,就是反革命”,初步呈现了作为一个政治流氓和大独裁者的性格。

负有指导中国革命任务的共产国际,一直相信蒋介石和汪精卫,把国民党当作中国惟一强大的革命组织,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断给予援助,极力帮助它在统一战线中取得领导权。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因此,陈独秀等尽管对某些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在共产国际的监督和约束下,也不能不放弃自己的独立主张而执行其指示,从而导致灾难性的错误。

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举起义成功,北伐军占领全上海;24日,继而攻克南京。这时,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愈来愈尖锐,中国革命的症结问题完全暴露出来。

蒋介石于3月26日由南京到上海,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反对上海总工会,禁止总工会集会,宣布戒严,改组上海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并且支持西山会议派发起的“护党救国运动”。这样,“消灭共产派”的斗争愈来愈有了具体的形式。4月7日,蒋介石委任白崇禧为上海驻军司令,任务之一是解除“一切非法武装分子的武装”。9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八名委员致电汪精卫,警告武汉方面不得藐视南昌党部的权威,强调国民党是领导国家建设和国家革命力量的惟一革命党。其实是打着“革命”的旗帜,把象征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统一起来,为一个反动政党的未来的专制统治扫清道路。

与此遥相呼应,4月6日,军阀张作霖派出警察袭击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大批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28日,李大钊被判处绞刑。

鲁迅是从香港《循环日报》上看到李大钊被捕的消息的。他不禁深深怀念起《新青年》时代的这位谦和的旧同事,李大钊的圆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便时时在眼前浮动,一连几天不曾消失。现在该怎么样了呢?他问,但是无法回答。

记忆与怀念,使他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来到广州不久,曾听许广平谈过廖仲恺遇害的经过,当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宋教仁被杀后,袁世凯复辟称帝,现在廖仲恺被害,下一步将会是什么局面呢?住了两个月,鲁迅骇然发觉广州并非是什么“革命的策源地”,而是军人和商人所主宰的国土。政治阴谋在庄严的大幕下进行,即使身在广州,也不可能知道得很清楚的,只是不如在厦门时的过于隔膜罢了。每天读报纸,看墙报,还有各种报纸和宣言,他沉重地感到:革命的果实有可能被最后葬送。

他决定再说些坏话。现在,他已不复如初来时的谨慎了。

4月10日,当广州热烈庆祝北伐军攻占上海和南京的时候,他写下《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希望给革命的人们增加一点危机意识。

“黑暗的区域里,反革命者的工作也正在默默地进行,虽然留在后方的是呻吟,但也有一部分人们高兴。后方的呻吟与高兴固然大不相同,然而无裨于事是一样的。最后的胜利,不在高兴的人们的多少,而在永远进击的人们的多少。”他引用了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一段名言,批评中国的革命者对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说:“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他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常见病,这种揭发,与前些时候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的赞扬正相契合。

文章重申了两年前关于打“落水狗”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历来的胜利者都是苛酷的。近来,报纸大谈“南北和解”,《现代评论》改变腔调,他都觉得是十分可虑的现象。革命同反革命随时都有妥协的可能,因此他提醒说,在中国,凡有大度、宽容、慈悲、仁厚等等美名,大抵是名实并用者失败,只用其名者成功的。

他给庆祝活动泼冷水,说:“庆祝和革命没有什么相干,至多不过是一种点缀。”他发现了一种近于“悖论”的现象:革命的势力一扩大,革命的人们一定会多起来;然而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精神反而会转为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就是复旧。他以佛教为例,批判当前投机革命的人物,强调革命者必须对革命抱有真诚的信仰。他说他有一种“偏见”,以为坚苦的小乘教是真正的佛教,而居士的出现和大乘的弘扬,戒律荡然,正是佛教的败坏。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他的观察和推断是十分深刻的。

总之,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最先成为革命的后方的,也就必然最先出现信仰危机。这就是庆祝的“那一边”的问题所在。

他希望这样几句“出轨的话”,不至于使大家扫兴。革命本身是容许批评和欢迎批评的。所以他说,拒绝批评只能是“革命精神已经浮滑的证据”。

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鲁迅思想的侧重点,仍然在于对付北方军阀及其背后的主子与胯下的文人。与创造社联名发表宣言是对外的,《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和后来的讲演都是对内的,是对于国民党和革命军队的忠告,因此,这类文章都不曾寄给北京的刊物,他根本不想在敌人的治下去发表。作为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他希望革命能够在不断的坚苦的进击中,使自己的队伍趋于纯洁。

严格来说,《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不属于时事评论,而是思想评论。它虽然指出了革命的潜在的危险,立意究竟高远,有一种战略的眼光。然而,他没有想到,文章来不及发表,一场巨大的灾变就在革命队伍内部发生了!

同类推荐
  • 端木蕻良传

    端木蕻良传

    作者大量援引一手材料,更通过与一些亲历者的访谈,得出自己对于端木蕻良在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地位的独到见解。
  • 大明名相杨士奇

    大明名相杨士奇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朝士半江西”之说。据《明英宗实录》卷二六八载,明代状元、内阁首辅泰和人陈循不无自豪地对英宗说过:“江西及浙江、褔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臣吉安府又犹盛。”作为吉安府重要组成部分的泰和县,也是人才济济,文风鼎盛,历史上孕育出了众多人物,杨士奇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维基大战前传1: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

    维基大战前传1: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

    本书是朱利安·阿桑奇唯一的作品,甚至可称为“半部自传”,也是一部见证互联网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作品。在书中,阿桑奇自述了当年以 “阿桑奇”为网名,与地球上第一批天才黑客们在一起,先后成功占领了美国宇航局、美国国防部、加拿大北电网络等诸多领域的世界之巅,甚至发起“国际颠覆运动”,令地球为之晃动的传奇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四处流亡,去躲避哪怕是一个小小警探的追踪。阿桑奇今天的逃亡与面对法庭时的大无畏可以说再现了书中“战斗史”,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他为何要以一己之力去挑战美国的原因,更可以深入思考为什么天才的人和天才的政府不能和谐相处?自从“维基解密”网站红遍全球后,世界上各大媒体都对他的传奇经历进行了报道,而这些报道的所有细节均来自于本书。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们更多的精彩人生。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在本书中,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论中讲解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作者站在整个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高度,对海德格尔思想产生的根源、时代背景,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解析,清晰地勾划出了海德格尔重要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作者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还阐释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词源学”研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研究专著。
热门推荐
  •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有婚约,一个女生竟然是世界第一杀手,她,就是世界首富的女儿——欧阳翎一次次危险,一次次伤害她都很坚强,不软弱而又可爱希望的大家能喜欢这次我写的小说复仇小姐之公主泪我是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不满可以提出来
  • 恶魔还是天使复仇之TFBOYS

    恶魔还是天使复仇之TFBOYS

    她,是天使还是恶魔,为什么被人称为妖女?
  • 超时空漂流记

    超时空漂流记

    用神话还原历史,用历史改写故事!罗脩是一名天才历史讲师,某天他厌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跑到了酒吧将自己灌醉,以至于酿成了一场车祸,进入了牢狱生活。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等到他读完信中的内容时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里面,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生活!
  • 宠妃当道:皇上,快躺好!

    宠妃当道:皇上,快躺好!

    新书已发,《娘娘嫁到:陛下,好生伺候!》太后赐婚,那个未来夫君,可不就是她随手抓来的便宜相公?!从那以后,夏情欢就跟螃蟹似的,喜欢横着走——不管是他当皇子的时候,还是当皇帝以后!可她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在这个男人面前,她就只能乖乖当只小绵羊?某天,夏情欢扶着腰大声抱怨:“狗皇帝,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会疼我宠我?为什么我只感觉到了你的欺压!”帝王沙哑的嗓音缓缓响起,“乖女孩,不欺不压怎么疼你宠你?”——这辈子,你是我斩不断的相思。
  • 四神集团④·我的别扭老公

    四神集团④·我的别扭老公

    【四神集团】终结篇,【七公子】前篇8岁,她一夜之间成了孤儿,被他带回家,予名卫然。18岁,她静坐着,抬头看他走近。“解开它。”他指指自己脖子上打成蝴蝶结的缎带。“你说要给我生日礼物……”她一脸疑惑。*翌日,被家人目睹他们纠缠,他却翻脸控诉,“为了嫁给我,你连脸都不要了,我成全你!”当众人离开,他却重露笑容:“小然,我说过,你跑不了,一辈子都得是我的。”*“真没想到,你竟然还能在他身边呆的下去。”女人恶毒的说,“你大概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死的吧?”当父母死亡的真相呈现,他只是轻抚她被他亲手扭断的脚踝,柔柔的笑:“小然,我说过你跑不了,怎么就是不听呢?”*卫子戚,你杀了我的父母,毁了我的初恋。我生,你毁我婚姻。我逃,你断我手脚。如果我去死呢?他舔着她的喉咙:那我就跟着你死,死后,我俩合葬。*简介暂时就是这样了(我无能,我有愧,大家都知道我简介写的一向不咋地)So,大家看文吧,蓝后顺便点击下方【加入书架】噻,爱你们哟~~
  • 金牌狂妃

    金牌狂妃

    她,东泷国丞相嫡出小姐,白风吟,整个大陆有名的废材。她,现代暗杀组织[千夜]的创始人,血瞳,被自己的属下背叛而死。这一抹孤魂降落在白风吟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欺我者,死。伤我者,死。骂我者,死。既然你那么喜欢说‘废材’这个词,那我就让你当一回儿废材。”前世的恩恩怨怨今世能否化解,且看今世金牌狂妃傲天下
  • 毕业之年

    毕业之年

    三姐妹毕业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关于工作与爱情的故事,蜕变与成长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
  • 这个世界:诉

    这个世界:诉

    这个世界也许最幸运的存在就是精神病了,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有人曾经疯狂的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可是当他离开时他的世界伴随着现实崩塌。你可以是Gary,可是方悦生,可以是月,可以是任何人,那么你是谁,你知道吗?那么我是谁?唐南十年后的归来是无意还是不然,欢迎来到他的世界。
  • 首席Boss:调教千金女仆

    首席Boss:调教千金女仆

    “夜先生,你喜欢我吗?”“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这么说...夜先生只是纯粹把我当成欲望的出口。”“不要和我讨价还价。”天空一道惊雷,男人身子一挺…她知道自己几番坏她好事,可她是无心的。但,妖孽鬼魅的夜式集团总裁却不这么认为。于是白天,她是T大美术系的才女,到了夜晚,却成为了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小女仆,夜夜被他恣意玩弄,辗转承欢。他宠她爱她,足以令所有女人嫉妒。只有这个心大的漏风的笨蛋浑然不觉...
  • 晨昏蒙影间生活片段

    晨昏蒙影间生活片段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个有些自闭、想太多事情的女孩的童年和青春,在她沉默寡言却也颓废浪漫的童年生活中的自由自在。她脾气暴躁却好心眼的姥爷,她仗义讲规矩的六哥,教她“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小哥哥,还有对她来说永恒美好的那个男孩,她的初恋。在成长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不小的问题,比如长达十年的失眠。她与学校教育的冲突激烈到无法缓和。可是最终她在不到20时候游泳的一次经历让她和自己和解了。仅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