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7000000233

第233章 太祖朱元璋

(公元1328~公元1398年)

在位时间:公元1368~公元1398年

曾用年号:洪武

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

安葬地:南京钟山孝陵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

公元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同年将元朝灭亡。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以平民起家成为皇帝的,除了汉高祖刘邦以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得中国封建经济到他统治时期发展到最高峰。当然,朱元璋也并非完人,他最受世人口诛笔伐的事情就是屠杀功臣,但如果不杀掉那些作威作福的功臣,他的改革也将没法进行。所以,屠杀功臣对于朱元璋来讲,是无可厚非的。

公元1328年9月18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钟离县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家世代都给地主种田,一年忙到头,却总是吃不饱饭。

年幼时的朱元璋经常去村旁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朱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天长日久,使也粗晓些文字了。

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病魔夺去了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的生命,十七岁的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下,想起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让自己长太后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就去了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整天在寺里扫地、上香、打钟。虽然做和尚也免不了受气,但毕竟暂时能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可是好景不长,这年灾情严重,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皇觉寺也收不到多少粮米,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办法,师父、师兄们一个个只好出门做游方和尚。进寺刚刚几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守,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缘讨饭僧的队伍中。公元1348年,朱元璋又回到皇觉寺内。迈步寺院,才知昔日的师兄死的死,逃的逃,无一聿存了,朱元璋便留下暂作了皇觉寺的主持,聊度人生。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早难以平静了。公元352年2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自称节制元帅。朱元璋于是收拾行装离开皇觉寺,到濠州去投奔郭子兴。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时总是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加上他又识得一些文字。深受郭子兴的赏识,不久,便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此女即后来的马皇后。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

公元1353年的春天,朱元璋在参加抵抗元军包围的战争中又立下大功。为了壮大军事力量,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同意,回到阔别的家乡,募集兵马。小时候的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七百多人纷纷来投,郭子兴大喜,升朱元璋为镇抚总管,并将所募700人交给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公元1354年春,朱元璋与徐达等率兵来到定远,招降张家堡驴牌寨地王武装3000人,又乘胜星夜奔袭定远另一股武装横涧山的“义兵元帅”缪大享、缪降,得其精壮2万。朱元璋在得到了这支生力军之后,立即重新编制,整顿纪律,加强训练,从而使之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伍,声势大振,四方归附。

在定远,地主知识分子冯国用和冯国胜两兄弟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熟读经书,精通兵法,广有谋略,便经常向他们请教治军取国的方法。有一次,朱元璋问取天下的大计,冯国用说:“金陵龙蟠虎踞,向来是帝王之都,如能先夺取金陵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处征战。提倡仁义,以收人心,夺取天下是不难的。”朱元璋闻罢大喜,立即下令拔营向金陵方向进发。

进军途中,定远的地主知识分子李善长前来投奔,朱元璋同他促膝交谈,问他夺取天下之方略:李善长说:“秦朝末年大乱,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因为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所以只花了五年时间成就了帝业。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当即留在身边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公元1355年春,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立国号“宋”。不久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伞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灶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与张天灶二帅攻集庆,皆战死,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于是郭子兴所部尽归朱元璋。

公元1356年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攻取金陵。在城外屯兵的陈兆先战败投降,朱元璋得其众36000人,并在降卒中挑选500人带到自己的营房,让他们环榻而寝:朱元璋脱下战袍,一觉睡到天亮。这500人对朱元璋的信任感恩戴德,在攻打金陵城时;中锋陷阵,英勇杀敌,旋即攻下金陵城,元守将福寿战死,水寨元帅康茂才和军民五余万归降。小明王韩林儿,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攻占金陵之后,朱元璋改金陵为应天府。

此时的朱元璋,虽拥有应天府这样一个根据地,但处境仍是很困难的,他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北有元军,三面受敌。朱元璋便派兵陆续攻占应天周围的一些城镇和地区,控制住应天外围的各处战略据点。在公元1357年胜利攻占徽州后,经大将邓愈推荐,朱元璋觅得老儒朱升。朱升当面给朱元璋谋划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就是:“高筑城墙,广积粮,缓称王”。

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以减小受攻击目标。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朱升的话虽不多,以后确实成了指导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动纲领。

“高筑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要有一个强大和巩固的战略根据地,用以积蓄人力、物力。朱元璋听取了朱升的谋略选择应天及其周围的地区作为根据地来“高筑墙”;“高筑墙”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建立武装力量,就必须抓紧军队建设,注意军事训练,提高义军将士作战的本领。

朱元璋的“广积粮”战略,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其意义是远大的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重视粮秣。朱元璋盘踞在江淮一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按理说粮食不成问题;但朱元璋仍然要把“广积粮”作为大战略的三大要素之一。这是因为元末的江淮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百姓经常是无法解决温饱,而朱元璋的起义军现在已有几十万之众,虽在攻占江南后得到了很多的粮食,但由于起义军迅速扩大,很快就消耗干净。因而朱元璋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他任命元军降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由他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事宜。并且下令各部队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都要在驻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几年的工夫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的剩余,改变了历来打战的军队靠吃军粮的习惯。同时,又建立了管领民兵的万户府,主要职责是将民间的部分壮丁编为民兵,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中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缓称王”作为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天下大乱的封建时代,起兵割据并不是说就和中央势不两立,但一旦称王称帝,朝廷必定要派大军前去镇压。徐寿辉称帝的第二年,元朝大军就对其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同样的道理,张士诚、刘福通等人,都遭到了元军的围剿。只有朱元璋,一直到大举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元军主力进攻。

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力量脆弱时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红巾军的红色战旗,就是斗争的口号也与宋政权一致不二。直到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称吴王,

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群雄逐鹿中原,决战天下的时机终于到来。

公元1360年夏,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在江州(今九江)杀死徐寿辉,宣布即皇帝位。随后就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府,企图顺江而下一举消灭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巩固东、西战线,出击东南的战略,率军前往抵抗,取得都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都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朱元璋在部下的再三劝进下,于公元1364年的农历正月,在应天府自称吴王,一个月后,朱元璋乘胜亲征武昌,收降陈友谅之子陈理,湖广遂划入朱元璋统治的版图。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韩林儿至瓜州,将韩林儿沉入长江。

公元1366年年底,朱元璋率军征讨张士诚。在逐步攻占了张士诚所属各城镇后,将其都城平江包围。平江城十分坚固,一时难以攻克,朱元璋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筑起长围,搭架三层木塔,登上塔顶,在塔顶架起弓弩火铳和铁炮,日夜轰击,不久城破,张士诚自缢身死。随后,朱元璋又讨灭了方国珍、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这样,朱元璋占领了长江中下游这片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地区,从而有足够的实力,去统一全国。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中原。在北伐檄文中,他针对元朝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明确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并且宣布蒙古、色目人“有能知礼义,原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

徐达等率北伐大军,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先后攻下了山东和汴梁,这时,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就这样,一个牧童和穷和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在得知朱元璋称帝的消息后,北伐军士气大震,挥戈西进,击败李思齐部,一举攻下潼关。公元1368年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大都。随后朱元璋亲自坐镇汴梁,指挥进军元大都的决战。

当朱元璋的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时,元军却在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在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后,元顺帝才慌忙组织部队迎战。但已没有丝毫战斗力的元军一战便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急忙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徐达随后率军攻进大都,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就此灭亡。

朱元璋称帝后,继续派兵南征北伐,终于在1387年完成全国的统一。然后,他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首先就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几经修改的《大明律》于公元1397年正式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对官吏贪污,处罚也特别重。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清,一律发配到北方荒漠中充军。官员若贪污赃银60两以上,将被处斩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

朱元璋满怀信心地带头实行自己制定的法律,而且执法相当严厉,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来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他还表扬了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朱元璋最值得后人称道的,是他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生产大倒退的烂摊子。到处是哀鸿遍野,白骨遍于路的凄凉景象。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名城,后来南宋的京都杭州,元代时人口曾达百余万,而且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所受破坏也非常小,但人口也减少了三分之一。唐宋时代的繁华胜地扬州,待朱元璋部将廖大亨攻取时,城里只有18家居民。新任知府只好在西南部截下一个城角,筑起城墙,权作扬州府城。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非常理解百姓的苦难,他曾说过:天下刚刚平定,百姓的财力非常困难,就像不可拔刚会飞的鸟的羽毛,不可摇才种下的树一样。现在必须让老百姓“安养生息”。

在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后,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是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状况,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因此朱元璋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他下令禁止地主蓄养奴婢,所养奴婢一律放为良民。同时还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而且禁止40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20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方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使社会上增加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在得到充足的劳动力后,朱元璋下令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免征三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收税。使得大量农民由奴隶变成了自耕农,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明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景象。

发展农业生产,还必须有水利建设的支持。即位的当年,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这就动员了数以万计的农民投入水利的建设。到公元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疏通河流4162处,修建陂渠堤岸5000多处。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等,朱元璋在位期间,都先后修复。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他先后下令,凡有田5亩至10亩田地的农户,必种桑、麻、棉各半亩,有10亩地以上加倍,田多的照比例递增。这些措施,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在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的同时,朱元璋还采取了轻徭薄赋的财税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他规定民田一般亩征税粮为三十税一。徭役一般是每年在农闲时节赴州县服役3天。公元1387年,他又在全国进行土地普查,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绘制的耕地总清册,因图上新绘田亩图挨次排列如鱼鳞,所以被称为鱼鳞图册。它以登记田主姓名和土地位置,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朱元璋还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公元1376年,朱元璋将元朝设置的“行中书省”废除,建立负责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负责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三司互相制约,统属中书省。又于公元1380年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把中书省的权力下放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通过废除宰相(中书省)制度,将大权集于一身。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女婿胡惟庸,倚仗着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对政务是经常自作主张,不向朱元璋请示。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朱元璋决定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以巩固皇权。有一次,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时,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来摔死了,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胡惟庸以为向车夫家人赔偿点东西就行了,可朱元璋坚决不准,非要胡惟庸亲自偿命,胡惟庸听了害怕,遂有政变之心。

公元1380年农历正月,胡惟庸谎称其宅中井出甘泉,请朱元璋去观看。好大喜功的朱元璋信以为真,便起驾出西华门。途中被内使云奇提醒,急忙回宫,随后侦知胡惟庸确有反心,立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将其抄家灭族。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将那些危及皇家统治的官员罗织为胡党,处死抄家,数年间共杀掉了官员三万多人,就连退休在家的77岁的李善长,也和全家70多口一齐被杀。

在废除宰相制度后,朱元璋的政务繁重起来,后来简直是不堪重负。因此朱元璋于公元1382年设立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以帮助朱元璋来阅读奏章,处理起草文书,以备顾问。

朱元璋特别重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朱元璋于公元1380年将原来掌管全国军权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设立了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统全国军队。各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没有指挥和统率军队的权力。兵部有颁发军令、选军官之权,也不能直接指挥和统率军队。发生战事需要指挥调动军队时,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颁布调兵命令。战事结束后,军归卫所,主帅还印。朱元璋还采取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儿子分别封到各重要城镇去做亲王,用以监视控制各地的军事将领,这些分封的藩王按规定都配有护卫兵,少者有3000人,多的可达19000多人。他们还有指挥当地卫所守镇兵的大权。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守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将领们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朱元璋专门设立了巡检司。到公元1382年,朱元璋又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用于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活动,随时向朱元璋报告社会上不公不法之事。

在锦衣卫设立后,朝野内外、文武官员的活动受到严密的监视。有一次,大学士宋濂在家设宴招待客人,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天请客,喝酒了吗?做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做了回答,朱元璋笑道:“说得对,没骗我。”一天,国子监祭酒宋讷因为家里的夫人和小妾争风吃醋而躲在书房里生闷气,第二天,朱元璋见了宋讷问道:“昨天你在家生什么闷气呀?”宋讷照实做了回答。他吃惊地问朱元璋如何知道此事?朱元璋将一张画着宋讷昨天生气时的样子的画像递给他,他展图一看,方才醒悟,慌忙磕头谢罪。还有一个大臣在家与妻妾玩麻将,无意中丢了一张二万,怎么找也找不着。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这个大臣昨天在家干什么,该大臣如实说是在家与妻妾玩牌,请皇帝恕罪。朱元璋听后说:“你没有欺骗我,我不责怪你。”说完从袖中模出一张二万扔给了他。

“狡兔死,走狗烹”。自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便乘机大开杀戒,屠杀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朱元璋立即将其捕杀,并抄斩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均以朋党为由族灭。蓝玉案先后诛杀15000多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胡惟庸、蓝玉两案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被以各种罪鞭死或砍头。徐达,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之一,在逐鹿中原,消灭元朝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开国后,徐达小心翼翼地对待朱元璋这个玩伴,并将手中大权一并交出,以求保命。朱元璋虽没有杀他,但趁他一生最忌吃蒸鹅疽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有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只有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闭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朱元璋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临终前,还是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同类推荐
  • 瓦罗兰纪事

    瓦罗兰纪事

    一些关于英雄联盟背景故事的小串联,偏历史性,想到哪写到哪
  • 时速100迈

    时速100迈

    一辆受天体异象影响的汽车,载着一对年轻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空长河中穿梭。两位“不速之客”帮刘邦兵不血刃入咸阳,又在鸿门宴上捣乱,刘邦趁机脱险。天下第一男宠因何被武后逐渐冷落,又犯下杀身之祸,没有“奇人”的介入,完全是办不到的?杨过为什么死缠着小龙女不放,原来这里还有”现代访客”的参与......,司马光怎么就想起来砸缸了,吴承恩得到什么灵感写了一只猴子,雷锋为嘛天天做好事,不留名?总之,历史上不少重大事件,都跟这次穿越有关,信不信!你自己看!
  • 大唐洛国公

    大唐洛国公

    三清为延续道家香火,把单天常作为具有大机缘之人,送到唐朝贞观年间。单天常北征有功,被封赏成了“洛国公”,从此笑傲长安。朝廷之上的皇家与大世家的矛盾与利益并存,且看单天常如何调节。本想做个逍遥的爵爷,没想到麻烦却是脱不开身;本无心风月,却是随口几句诗句,被引为经典;且看单天常如何游戏长安!
  • 长城边的中国

    长城边的中国

    《长城边的中国》以长城边的中国社会为观察主体,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因为它关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关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这个远离现代工业、商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域,在这个曾经战火纷飞、而又曾经被过度开垦的地域,人们依然以俭朴的农耕或牧业作为群体和家庭生活延续的重要手段。这个长城边的社会、这个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不会想到的人群,是现实中国的另一个样本。
  • 明末匹夫

    明末匹夫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王朝如大明王朝一般始终被宿命缠绕:其起于农民起义,成于驱除鞑虏,而其又亡于农民起义,灭于鞑虏入侵;其开国之初文臣武将群星璀璨,惩腐肃贪冠绝历朝,而王朝末期竟无一良臣能将可撑起待倾大厦,官员的集体贪腐和对下政策的残酷,更是导致整个长江以北区域十室九空,饿殍遍野亲人相食!历史上也从没有一个王朝如大明王朝一般,在毁灭之时,诸臣死节者寥寥,而叛敌投附者竟如过江之卿,前赴后继,士子气节沦丧至尽!终至满清竟以十数万之武力而陷百万之师,以百万之蛮夷而统亿万华夏之灵;文明倒退,国土沦丧,华夏一族陷于众国奴役之下,历百年屈辱巨变!悲哉!痛哉!这是一部穿越小说,更是一部民族苦难史,和民族奋斗史!
热门推荐
  • 鬼地求生

    鬼地求生

    一场离奇的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一封神秘来信,要他在三个月找齐血玉的碎片,否则他就会受到来自信中的黑暗诅咒,衰竭而亡。偏偏有人不肯放过他,派出各种杀手,对他进行追杀。就在这时候,他认识了一个武功超强而且很爱吃全家桶的白胡子老头,一桶辣翅,带你装逼带你飞的师父。在能战则战,打不过就跑的欢乐氛围下,他从一个废材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
  • 九姑娘复仇记:二年三度负东君

    九姑娘复仇记:二年三度负东君

    一个女人一生中会遇见三个男人。第一个男人会让你刻苦铭心;第二个男人会让你永生难忘;第三个男人则会陪你执手天涯;简介:这是一个非常狗血的桥段,男主杀了女主全家,结果发现这只是一场误会。于是一场相爱相杀的复仇虐恋就此拉开序幕。高冷绝情女VS冷血面瘫男
  • 暖心殿下的霸道小猫女

    暖心殿下的霸道小猫女

    在花开的季节,他们相遇了。曾经家人的阻止,情敌的刁难,人们的劝阻…………都没让他们放弃彼此,直到最后……自己的命运的阻止,他们能否和以前一样,美满幸福……【期待吧!!】
  • 被限制的时间

    被限制的时间

    一封神秘的邀请函,我带着好奇,来到了一艘不知来源的游轮,参加了一场由死神举办的派对。被神秘召集的八个人,各怀求生之念,与违背物理常识的事情,进行殊死搏斗,但……最恐怖的是人心?还是鬼神?鬼影、黑雾、死神钟声、地狱魅影……被魔王俯身的面具,会说话的人偶,行走的尸体……为了活下去,所有人开始了一场与地狱之间的较量。
  • 万灵大陆

    万灵大陆

    人生如同一场戏,如梦似幻,宛如泡影,升级流,希望大家喜欢,多多支持!
  • 豪门宠爱:妖娆娇妻太狂野

    豪门宠爱:妖娆娇妻太狂野

    前进一步,万丈深渊;后退一步,形同陌路。十多年的恩情,一辈子来还,够么?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换你的不离,够么?“夕雨,你要是踏出了这道门,我们今后就形同路人!”翎羽站在她的身后,高挑健硕的身上裹着笔直高贵的黑色西装,眸子像是黑色的宝石一样闪烁着。她握紧双手,离开……
  • 蔷薇盛放,年华落尽

    蔷薇盛放,年华落尽

    十九岁那年与顾之森的相遇,在李清晨心头烙下了永远的印记。 年少的爱情是盛开的蔷薇花,我们都曾在荒芜的青春里,近乎偏执疯狂地用小小的身躯为它挡住一切狂风骤雨,天真望着彼此薄凉的温柔便觉得得到了整个世界。 直到时光打磨了我们年少时锐利的棱角,被年华遗忘后抛弃的蔷薇在安静哭泣,又是谁漠然视之,任它花落凋零,任它烟火般凉。
  • 呆萌王妃:太野蛮

    呆萌王妃:太野蛮

    她,一名倾国倾城的公主,却丝毫不懂琴棋书画,反而精通兵书。他,貌似潘安的武家子弟,一名花花公子。机缘巧合之下,她逃婚出宫,阴差阳错的代嫁入他府,正当两情相愿,这时宫中之人却找到了她,一对鸳鸯何去何从?
  • 首席总裁的苦恋娇妻

    首席总裁的苦恋娇妻

    当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十分在意她,总是在她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她。她开始动心,却不知,他只是将她当作前女友的替身。所以当他前女友回来时,他毫无顾虑的离开了她。可是……
  • 漫漫长路沁梅香

    漫漫长路沁梅香

    在这部父亲的文集中,蕴藉着一种传承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爱的基因;有着一种托附天宇浩荡,历经大地调息,呼心高山流水情的风扬;更有着一种枝映心辉,月染夜色,光放乾坤的心之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