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凉爽而干燥,天空突然透亮得让人不敢相信那蓝色是真实的。
可是走在因为清凉而轻快起来的大街上,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是真实的,那每一张或悲或喜的脸更是真实得可以触摸。
从冬到春,从夏到秋,这本《半路夫妻》一书跟随四季的轮回再现了一段段情感的轮回,成为我一年来倾听那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倾诉的一个善果。
对于时间我是珍惜的,因为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还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这本书一样,光写作和采访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可对于我在书中所展现的关于再婚家庭的生活,我想我的任何投入都是值得的,因为这的确是一种心神俱动的经历。
过去的和现在的,放弃的和得到的,拥有的和曾经拥有的,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惋惜,那么多的庆幸,那么多的醒悟。
采访的后期我发现自己又一次做了一件社会责任感特强的事儿,像我以前的作品,《遭遇下岗》、《台湾老兵》,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命运几乎成了我在写作中无法放弃的风格。
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惑,婚姻不再是水泥钢筋筑成的堡垒,诱惑和被诱惑,选择和被选择,尽管有苦有甜,可只要生活在继续,情感的轮回便会继续,这是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我不会去评判人们的选择,在这里你无法用是非感去面对每一个男人女人。
无论是离婚还是再婚,无论是分离还是相聚,好男人永远是好女人塑造的,好女人永远是好男人调教的。在许多人都争着去抱怨是外边世界让自己的男人女人不再属于自己了的时候,我相信这本《半路夫妻》会让更多的人发现,其实婚姻的成功与失败全在于男人女人自己的经营。
听说我正在做关于再婚家庭的采访,许多朋友主动找到我谈起这个话题,除了倾吐他们自身的经历,还把朋友的以及朋友的朋友介绍给我,所以,倾诉与倾听常常在我们之间还是陌生人的时候便开始了。
听说我写完了《半路夫妻》一书,又有那么多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来同我交流,他们问我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采访了如此之多的再婚夫妻,你的感觉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我常常是答非所问,“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如此信任我,把自己的喜,自己的悲,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感悟毫无保留地说给我听,我能为他们做的也许只能是用心去写下这一切。至于感觉是怎样的,我想那一定是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因而,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我的回答也许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让我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听到这个话题都特别地感兴趣。这让我觉得我又一次找到了社会问题的一个兴奋点。
的确,我认为把婚姻家庭问题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现状来说并不过分,尤其是经历了20年的开放,中国人的思想与欲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生活中的变数增加了,而人们承受变数的心态也比原来强了很多,然而,是不是“变”就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幸福?
《半路夫妻》一书中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此书接近完稿之时,接到我曾经采访过的书中一位主人公的电话。
这位因其气质与品貌出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再婚的女士在电话里又一次向我倾诉。
她说她已经再婚的前夫又一次从南方的某城给她打来电话,渴望与她复婚,因为他再婚的家庭正面临无法挽回的解体。
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却问她心里是如何打算?
她告诉我,如果谈感情她当然会再一次选择自己的前夫,可如果谈责任,她不愿意让两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又一次面临破裂,毕竟,她现在的丈夫当时是因为爱上了她才放弃原先的妻子和女儿的。
话未说完,她泪已长流。
另:此书在采访和创作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朋友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他们是:李娟 李正洪 王晓风 于小凡 余毅 陈白 蒋晓莹 张少白 雷健 陈国瑞 张炳清 翟燕 祝丽萍 杨娜 刘智 王爽 徐蕾 王文君 于海 刘歆远 谭佳宁
2000年9月9日于秀
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