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7000000015

第15章 道德品质与基本德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对于大学生而言,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个人道德品质。但人的道德品质的修炼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从理性高度把握道德品质的时代要求并内化于自身,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一、道德品质的解析

道德品质也被称作德性,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或德性一般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来自社会风气,后者出于思考,靠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

道德品质实际上是一个人履行社会生活客观要求所赋予的义务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是由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等诸因素构成的。

道德品质是一种具有统驭、推动、导航作用的巨大生命力量,是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资源。道德品质可以使人的心灵超越于外在的物质世界,提升灵魂,也可以引发人的道德情感,使人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行为。道德品质与道德一样,都是一种规范,但道德更多地指未转化为个人内在心理和人格的规范,而道德品质是已经转化为个人内在心理和人格的规范。从二者的关系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品质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更为重要的规范要求。有的时候我们会误认为社会只是要求我们遵行某一套规则,其实社会更高的要求是要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

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大学主要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教育应受“知识论”主导。但人的素质主要是由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构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这两种素质的发展,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协调共生,知识与价值统一,成为身心和谐的人。实际上,认知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知识与智慧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种累加式的、二元对立式的认知活动的结果,是一套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系统;而后者则是人的最高的精神能力,是依靠人的内在体验来达成的世界观。知识是获得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最高目标,但知识越多不一定会带来智慧的增加。如果人体在发展过程中只重知识轻价值,重认知性素质的发展而忽视德性生命完整,必然会失去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展示自我、充盈自我、创造自我,无法体验生命的意义,将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与能力。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与智慧的完满与自足,知识是生命获得完满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只有让知识与价值、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慧同步发展,生命才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们在认识道德品质的时候,应看到它的四个基本特征:

(1)稳定性。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人做一件好事算不得是一个善人,就像一只燕子或一个暖日并不是春天一样,一个人必须终身行善,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品质是一种习惯,是个人凭借意志力审慎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人们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场合的行为选择都具有自觉性,只有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在拔除了种种妨碍道德行为的阻隔之后,道德上的恒久习惯才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才有可能成就。

(2)自觉性。叔本华曾说过:“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还有另一个特点,它完全是内在的,因此不太明显。”道德品质的着眼点只是一种个人品性的培养或一个人的精神的提升活动。现代人所谈论的道德往往是要求人共同地遵行一些现行的准则,现代的道德规则常常是客观的,带有外在强制性的特征,而道德品质所讲求的却是个人对幸福人生的自觉体验,所以用我们中国古老的哲学术语来说,道德品质是“为己之学”,即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学问。成熟的道德品质以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抉择为基础,而非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本能适应。社会道德不仅已经内化成了个体的内在法则,而且已经转化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

(3)开放性。成熟的道德品质主体会不断接受新的道德观念,拔除旧的道德干扰,并在道德品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个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和深化道德。

(4)终极性。一个人的生命总是表现为实现某种目标,这种目标也就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亚里士多德把个人的最终目标看作是对幸福的求取。“幸福”一词如同一个盒子,里面可以盛各种不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需要理性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加以选择。一个人之所以幸福,其实质内容必然离不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那些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内在品质。

一般情况下,道德品质通常是指善德或美德。其实道德品质是一个中性的价值概念,它是主体在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综合稳定状态。而稳定的德性状态具体指向什么方向,还需要善与恶来具体规定。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有利于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道德品质称为善德或美德,将有损于他人或社会利益的道德品质称为恶德。善德与恶德的评判主要以主体行为的利害后果为依据。

善德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一位西方伦理学家说:“每一种善德都压抑了欲望、侵犯了自由。”因为善待他人的美德,如“大公无私”、“公正”、“报恩”、“同情”、“爱人”、“诚实”、“慷慨”等,压抑的是利己的欲望而实现的是利他的欲望,侵犯的是利己的自由而实现的是利他的自由。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0-611也正因为善德是一种利益付出,把他人的欲望与自由摆在优先位置,善德才显出其高贵。应该说明的是善德倡导的自我牺牲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牺牲得越多越好,也不意味个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自我牺牲,它只是要求在别人比自己有着更迫切的需要时,赋予他人的利益优先权。如果一种牺牲纯粹只是牺牲而已,它的确是一种浪费。

但集体主义名义下的自我牺牲却不是利益的白白流失,它是利益的转移,是个人利益向他人或社会的让渡。从总量上看,社会利益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它还可能带来利益总量的增加,因为自我牺牲可以使利益向最需要的人发生转移,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用价值。即便在特殊境遇下出现利益让渡受阻,如一个人舍身抢救落水者却不幸与落水者一起遇难,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也不是白费,它虽然在物质意义上蒙受了利益损失,在精神意义上却获得了利益丰收,社会的道德精神会因为自我牺牲行为更显高贵。但这时的集体主义必须是“真实的集体”,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要根本一致,集体利益的实现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

即便不从总体效益的角度分析自我牺牲,也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曾有一位大学生为救助一位老农民而牺牲了生命,事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用一个年轻的、具有大学文化的生命去换取一个暮年老农的生命是不值得的,这样的事迹不值得推广。这种思想和说法是错误的,如果说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同时受了伤,需要输血救命,现在血液只够一个人用,此时的确不能说救老人而让小孩死去更合乎道德。实际的情况是青年人发现有人处于危急之中,他考虑的并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替换别人的生命,而是如果他要去救险将可能付出极高的代价,但他毅然决定支付高代价去实践自己的道德义务。人的道德水准正是在这一点上被度量出来——你准备用多高的代价去实践道德的呼唤。

善德是一种美好的自律境界。以善德为追求的自律者以拥有善德而快乐和幸福。因此,善德的人遵守道德是无条件的,不论善德能否带来利益,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赋予善德那份神圣。反之,如果只是处于善德他律的境界,遵守道德是被迫的,而不遵守道德则是自愿的,只要有可能,他便会背弃道德。这样,他便不可能长期地、稳定地遵循道德,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恶德之人。

王海明,新伦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5-616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所谓的合理的利己主义,提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孟德维尔用著名的“蜂巢理论”来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就像蜂巢,人就像蜜蜂。蜜蜂为了自己卑贱的冲动和虚荣心去投机钻营,身上充满了“败行与恶习”,蜜蜂的私利也得到了满足。假定每只蜜蜂都投机钻营,每只蜜蜂的私利都得到满足,最后就实现了所有蜜蜂的公共福利。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每个人的自私行为充满着丑陋,但合拢起来则成了每个人的极乐世界。孟德维尔的观点仅仅从文字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在现实性上却不具有合理性。因为当所有社会成员以“败行和恶习”谋求个人利益时,必然会引起剧烈的利益冲突,膨胀的私欲会促使人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成全自身利益,“公利”当然无从谈起。即便所有的人都利己不损人,“公利”也无法实现。在社会利益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总是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缺失为代价。如果每个人都抱有利己的动机而行为,结果只能是利己能力超强的人才能得到利益,势必导致有限利益的分配不公,恶德只能带来恶果。

二、道德品质的价值内涵

有些人认为道德排斥人性,道德约束使人性中许多自然的、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和满足,道德压抑人性、摧残人们的身心健康,主张将人们从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其实,作为内在精神,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怀疑的存在价值,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善良品德的受益者。古罗马伟大的演说家西塞罗认为,道德上的善之所以值得追求,完全或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价值。正是由于道德品质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人们才要培养德性,提高品质。

(一)道德品质的精神价值

道德品质的精神价值也可以称之为其德性价值、内在价值。道德品质最根本的精神价值表现为它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源。它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品质使人成为人。道德品质作为人类理智的标志存在,可以最直接地实现对人的动物性的否定,从而使人显示出超越动物的高贵。正如帕斯卡尔所声称的“真正的人性是一种品行和习性”。没有德性就没有真正的人性,没有道德品质的根基,人性就会沦为兽性。正因德性的渗入,使其性欲转化为爱情,本能转化为理性,人性才会提升,也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也可以说道德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

其次,道德品质使人与人相区别。一个人具备了优良的品德,就会在自己的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甚至荣誉感,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之,品德低下的人则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不能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他会因此被遗忘、被忽视甚至被遗弃,继而产生失落感和孤立感。方东美认为,中国人酷爱生命,所以中国人极端尊重生命的价值,对于生命,总是力求其流衍创造,以止于至善,中国人深知,如果生命离开德性的润泽,宇宙即蹈于空虚和诞妄,而空虚和诞妄就是一个人缺乏德性润泽的表现。

再次,道德品质提升人生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德性确定正确的目标,明智则提出达到目的手段。”[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4.134生活已经表明,德性有助于确立人生正确的价值目标,提升生活中的品格。作为生理的人,人是一个有限的、以物质利益为满足形式的存在物,人的生理需求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得到实现,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在无限的意义上寻求生理满足,超越生理能力之外的物质对人不再是享受而是负担。所以理性之人绝对不会将价值的追求局限于物质本身,因为纯物质的追求必然会使人变得没有追求,人会由于没有追求而让生活失去意义。所以理性的人会将物质的追求上升为精神的追求,从而克服物质的有限性而让追求趋于无限。金钱对于比尔·盖茨已经失去意义,但他仍然在追求利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即让全世界每个家庭的桌子上都摆上一台电脑。可见,推动盖茨追求的显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品德赋予的精神力量。人到了青年时期,思考着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人,成为怎样的人;思考怎样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也是最有价值的生活。在这里,道德品质的价值判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所追寻的好生活不仅不能与道德品质相违背,恰恰需要探寻的是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会使我们获得好生活,才会确立生活的正确原则,也才会提升我们人生的价值目标,从而也就提升了生命的价值。

最后,道德品质可以将快乐转化为幸福。快乐不等于幸福,快乐的人不一定幸福,但幸福的人却一定快乐。古代西方思想家伊壁鸠鲁说,身上长满疥疮的人也可以体验到挠痒的快乐,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享受这种快乐,因为它要以更大的痛苦为前提。一般来说,快乐是感性的,幸福是理性的;快乐是短暂的,幸福是稳定的;快乐是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所以,明智之人追求的是快乐的幸福,并且知道将快乐转化为幸福。现实生活中,人的快乐可以由不同的诱因导引出来。物质利益虽然可以带来身体享受,给人以短暂快乐,但却难以让人进入幸福境界,因为身体器官的感觉局限可能降低人对快乐的体验。当一个人处于物质上的无节制状态时,感觉器官的刺激感应性会自然降低,对物质的快乐体验也会相应减少。幸福意义上的快乐务必在精神意义上去寻找,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既要重视快乐的价值又要避免纯粹感官的快乐,获得幸福的途径应合于一定的道德标准。因为“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5生活中应避免物质欲望的需求过高,否则会使人的心灵躁动不安,难以体验生活的幸福。道德品质的功能在于,它将个人的快乐与他人的快乐相关联,从而使人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体验,实则是地道的人间幸福。

(二)道德品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道德本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人们之所以接受道德的规范,绝不是为了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利益追求或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经济利益以外的目标。相反,正是因为道德能够为主体求得最大化的利益实现,主体才给道德在市场领域留下一片天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北京:三联书店,1994.49诺思的观点充分表明了道德对经济运行的质态意义,也认同了道德对经济的功利价值。

1.道德对经济的功利价值

作为内在化的道德,道德品质的功利价值主要表现在:

(1)为功利化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最具效率的理念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和20世纪得到高速发展,正是斯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具效率的道德定位,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今天的发展格局。道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对完备的准则体系,它通过规范主体行为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对经济效益的提高给予了积极的促进。

(2)通过激励,为主体的风险性经济行为提供精神动力。经济学中有句格言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意味着最大的收益往往可能伴随着最大的风险。如果经济主体都因可能的不可预测的后果而畏缩不前,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将成为泡影。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今的道德用“开拓”、“进取”、“智慧”等伦理精神对经济主体给予激励,这势必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理性的风险投入,从而为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实现创造条件。

(3)通过协调,为良性竞争环境的营造奠定基础。经济主体的最大利益只能存在于良性的竞争环境之中,而道德把良性竞争环境的营造看成自己当然的职责。它以确认经济主体的人格平等为前提,充分肯定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道德在倡导竞争的同时,也提倡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合作。道德致力于协调竞争关系的结果是使经济压力转化成了经济动力,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亦更趋现实。

2.道德品质可以增加单个利益的效用价值

当人们在善德的导引下进行利益让渡时,利益会朝着最需要的人发生转移,利益本身的效用价值可以得到超水平实现。比如,一个面包对一个吃饱饭的人来说只是一个面包而已,但当它转移到一个濒临饿死的乞丐时,则意味着一个生命被拯救。假定整个社会在道德品质上进入了高水平,则意味着社会利益效用价值的扩张,它将惠及社会的全体成员,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3.道德品质还可以减少社会利益的无意义损耗

在道德无序状态下,由于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冲突频繁,导致社会主体人心涣散,社会整合力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增加,必然在客观上降低社会利益的生产效率与分配效率。同时,社会为了应对包括违法行为在内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还要从有限的社会财富中拿出相应利益进行社会防范,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利益的无形损耗,降低了单位利益的效用价值。但是,当人们有了普遍化的善德之后,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利益矛盾会大大减少,由利益矛盾引发的利益损耗将会有效终止,社会的防范成本会降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将因此受益。

三、基本德目

在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此我们对几个重要德目加以阐释。

(一)仁爱

崇尚仁爱是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对“仁”作了理论的升华和概括,使之成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爱就是一种爱护人、重视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人和人之间要有同情心,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孟子也很重视仁,孟子说的仁就是“仁也者,人也”,即仁就是要把人当成人看待,要爱人。孟子不仅把“仁”推为首德,而且把“仁”与人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人性本善,其第一位的善端就是“恻隐之心”,由此发扬光大就为“仁德”。因而,仁爱主义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精神。比孔子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提出“兼爱”说,也是我国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墨子认为,人人都是欲富贵而恶贫贱的,所以道德应该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最高目的,因此,要“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兼爱”广博,要求对一切人都同样爱,没有区别,没有等级。要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句话,就是要爱人如同爱自己一样。此后,历代中国伦理思想家都基本沿着孔孟创立的仁爱思想发展下去,使仁爱主义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孔子和孟子所讲的仁爱是按照血缘关系分等级的,就是说爱要从侍奉双亲开始,由近及远。在西方,“仁爱”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曾经是基督教伦理的主要德目。与孔子倡导的有差等的爱不同,西方的仁爱思想强调平等之爱,它要求人们“爱人犹己”,不仅要爱自己的亲友,而且要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

“仁爱”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我们而言,从个人层面践行仁爱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自由,从而形成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仁爱思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重老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同情、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把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让仁爱把人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次,要视人若己,克己为人。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基本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法。这两句话也成为全球伦理道德的金规则。要爱人,首先必须视人若己,把别人当成自己来看待。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去爱天下人,不仅说明这种爱是真诚的,而且说明这种爱是深厚的、博大的,而不是局限于一定范围的亲属、朋友之间的爱,更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爱。凡是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都应该推及他人身上,自己所希望建立的事业,也应该希望他人能建立,自己如意、幸福,也要帮助他人如意、幸福。推己及人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不喜欢的,自己厌恶的,自己不愿干的,不要要求、不要希望别人去干,更不能勉强别人去干。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别人有一种深厚的爱的表现。要爱人,就要克己,克己才能爱人。要真正做到爱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的修养做起。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去践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唱出一曲良心的颂歌:“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不差不错的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天性善良,让行为合乎道德。”

最后,要依良心行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唱出一曲良心的颂歌:“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天性善良,让行为合乎道德。”[法]卢梭,爱弥尔(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17依良心行事,就是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人的需求与感受,即把自己当作目的,同时又把别人当作目的。有良心之人时刻会想起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不会损人利己,而会力求利己利人,必要时甚至会舍己利人。良心引领下的行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他人表达仁爱之心的过程。一个有良心的商人不唯利是图,一个有良心的政府公务员不会亵渎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可以说,良心所在之处,也是仁爱彰显之处。

(二)公正

公正是一种古老的道德美德,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与正义相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公正看作是四大美德之首。公正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至善性。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因为一方面人类需要社会合作,人与人之间具有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个体的私己性,使社会成员之间又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所以,维护社会的公共性,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就需要一个共同的大家都遵守的规则,这就是社会的公正原则。古希腊的公正女神手里拿着丈量土地的二角规,代表着不偏不移。公正虽然是根源于个人公正品质的个体德性,但它又通过公正行为表现于外而关涉其他人的幸福,因而公正又是“非个体的个体德性”。也就是说,公正既是个体德性又是社会德性。公正的人以德性对待自己,也以德性对待他人,公正与个体德性具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正是把慷慨和仁慈等德性称为个体德性,而把公正称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的原因。

因此,公正一般分为“个人的公正”和“社会的公正”两种,而我们指的作为道德品质的公正主要是针对个人的公正而言的。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优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为人处世中,能以当时社会的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人,公允办事,从而保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在个人公正概念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立约者的公正”和“公断者的公正”。其中,立约者的公正主要就是指立约人在买卖、雇佣、借贷、交易以及其他契约行为中忠实履行契约,从而成为一个诚实、守信、正直的人。公断者的公正主要是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公正,也就是指他们在处理社会公务、判断人间是非、决定功过赏罚、分配权利义务等活动中,能忠实履行公务、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事,不偏不倚、不徇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道德品质包含着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公正体现着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权利与义务就是基于利益分配关系基础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范畴,它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当时“公正”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采取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所谓权利,就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向他人、向社会要求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所谓义务,就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应该向他人、向社会提供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根据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它分为道德权利、义务和法律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无论是作为道德法律观念,还是作为道德法律制度,两者在产生的时间上是同步的,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对立的,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公正体现在个人的利益关系上,就是要使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或应负的责任对等。如果一个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责任,或反过来,只有义务、责任,没有权利,显然都是不公正的。拥有公正美德的人一定是一个既享受权利又知道履行义务的人。权利与义务相伴随,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公民美德。二是公正意味着自己权利与他人权利的平等。在制度设计中,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时,公正是唯一合理可行的法理原则。在个人行为中,谋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权利则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任何藐视或损害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正原则的践踏,它不仅可能对他人利益构成现实侵害,而且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人格贬损。一个拥有公正善德之人一定会是一个充分尊重他人权利的人,而且,他不仅对他人权利给予尊重,甚至还会通过对自己义务的履行去促成他人权利的实现。

公正的真正实现,最终要依赖公正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麦金太尔说,只有具备正义德性的人,才可能知道怎样施行规则。非公正的人即使有法律的规定,也未必能做出公正的事情,更不可能积极地行使公正的权利。公正的人恰恰相反,他公正的品质先于公正的行为,因此他在适当的时机具有履行公正行为的趋向,具有自己典型的德性行为。他拥有的德性告诉他应该如何做,并且促使他做出德行,而他的德性行为正是公正行为。

(三)诚信

据2001年11月28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有家公司被几个新聘来的中国学生弄得很被动,原因是这些学生不重视信用,他们被录取后又决定放弃这份工作,但既不去上班,也不打个电话告知,结果让这家公司白等了多日而蒙受损失。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显然缺乏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难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会在21世纪终结吗?青年大学生会成为失信的新一代公民吗?

中国儒家思想首倡诚信为道德哲学,孔、孟、荀对于“诚”、“信”都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意义。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信”也成为为人与为政不可移易的基本准则。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孟子把“诚”、“信”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诚”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成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在这里不但把诚信看成是“天”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而且看成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做人之道,孟子还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理规范。荀子则认为“诚”乃“政事之本”,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同时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什么是诚信?《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广韵·清韵》:“诚,审也。”“诚”与“实”的规范含义仍存在细微差别。“实”是实在,以实在表现真,指事物的本真状态,是说事物的真、存在的真。“诚”是人的态度,指人以一种求真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以一种忠实于事物的真的态度去反映事物,所以诚又有忠诚的意思。“信”的含义主要有:一是言行相符、严守信用的道德品质;二是信实的态度和执著追求的精神;三是慎言守诺的负责精神和态度。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往往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人们常常把诚与信联系在一起使用,或者认为诚与信是互训的。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一般而言,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达,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失去运行之规。

诚信是现代社会个人安身立命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流通的加剧,人在现代社会的交往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社会的五伦关系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交往社会。在这个人们每天都可能面对着大量陌生人的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智力作基础,还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作条件,二者都不能缺少。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道德条件的核心,它对人的立身、生活、工作、交友、为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诚信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诚信道德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生活和意识里。在现实的生活中,真诚老实、言而有信的人往往深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而那些虚伪狡猾、言而无信者则受到世人的鄙视。因此,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越来越提倡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没有诚信,人无以立身。其次,诚信是人的成事之宝。在现代条件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仅仅是能力和智慧的事情,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诚信道德在起作用。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它需要诚实信用。诚信是个人事业中的一张“金质名片”,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不贰法宝,是人的事业的生命线。最后,诚信是人的交际之道。在现代社会,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诚实守信是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同时只有在交往中对别人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建立长久的良好关系。

诚信作为个体重要的道德品质,主要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诚实信仰、忠诚信奉。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礼记·祭统》说:“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这里说的诚信是一种深厚的宗教感情。孔子说:“祭思敬,丧思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它既要求人们有一种恭敬、审慎的心理,又表达出诚信道德内蕴的诚实信仰、忠诚信奉、恭敬尊重等道德要求。

二是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守信用、重承诺是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古人看来,作为伦理学概念的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方法、境界和能力。《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由此可见,诚信道德内蕴着诚实守诺、真实不欺、不妄不伪、言行相符等德性要求。

三是忠诚信义、真诚负责。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自觉地取信于义、真诚负责,是诚信道德的最终归结。诚信道德内蕴着公正、正义、诚直、负责、守时、赏罚分明等道德要求。诚信必须与信义、道义相结合,才能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体现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义务心。

(四)宽容

宽容一词来源于拉丁文“tolerare”,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宽容”被定义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宽容”的解释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利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青年学者贺来认为:“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人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对个体而言,宽容是面对他人的过失或伤害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的大度,是仁爱之心的深层次表达。“宽容让我们不要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们的自由……让我们欣赏人类丰富的差异,欣赏来自于各种背景、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许多正面的品质和贡献。”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并不是懦弱,宽容的人之所以宽容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仁慈,相反,宽容甚至是一种勇敢,它需要当事人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勇气。有人认为,宽容是对邪恶的放纵,其实,宽容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待人,我们也会得到别人的宽容,这样可以让别人和自己都获得一份愉快的心情。

从更深层上讲,宽容精神实际上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对他人、社会、甚至人类利益的尊重。这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多样性的存在,世界的本质是“多”而不是“一”,差异性是一种客观的普遍存在。现代民主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的、价值多元的社会,人的思想认识都是相对的,且经常是互不相同的,总是存在差异、分歧甚至冲突,谁也没有理由压制他人的思想认识,而是应该让有差异、分歧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思想观念自由平等地存在。人之所以选择某种价值观,是因为他信仰这种价值观。真正的信仰不是因为外力的原因,只在于内在心灵的确信,谁也不会把信仰盲目地交由他人来决定取舍,因而外力是不能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对事物的内在判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和长处。既然物各有性,物各有宜,那么就应该有宽容不苛、兼收不同的思想。大学生思维还具有动态开放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各种信息的评判和吸纳上会不断地实行动态调节,表现出反复易变的特点。对于动态发展中还未成形的思想和行为,需要以宽容的精神吸纳之。

在日常生活中,宽容主要是指什么呢?

一是要容人之言,既要容得善语好言,更要容得独见愚言,甚至逆耳之言。容言的背后其实质是尊重他人的自主权,容许他人对事情有其自己的意志、主张和选择。这需要具有宽阔的胸怀:他人在其自主权范围内所做的事情,尽管和我的意愿相对立,但人家有那样做的权利,我决不干涉和包办,决不因此而侵犯其自主权。

二是要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而是应该辩证地对待他们的过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勿一锤定音,一棍子把人打死。

三是容人之个性特点。宽容地对待他人所具有的和自己不一样的气质、情感、思维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对差异性容忍和认同而不是对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主精神,允许他们有独立思考、自由判断并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的权利。

当然,宽容是有限度和边界的,法律是界定宽容程度的基本准绳,也就是说,凡是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事物都不属于宽容之列。但这一标准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青年人,由于他们是受社会政策、社会文化、社会成年人的综合影响的产物,他们的问题常常反映社会的责任状况,而且他们的思想、行为还处于发展期,因此在界定宽容的范围时,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行为动机及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前景,即使有些是违法行为,有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宽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

一是要有开放精神。开放的本质是学习的、批判的、多元综合的、竞争的。而只有具备开放精神,才能允许多元存在,允许多种文化共存,才能更加理性地对待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眼光短浅、心胸窄小、市商心机、小农情态,则无法达到宽容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就是要在信任中宽化各种活动的界限,吸纳一些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新观念、新准则和新规范,虚心借鉴或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共享信息与资源,容纳更多的情感、理念、价值、内容形式、模式、机制,在更加丰富的资源配置中构成新的活力。

二是要有民主和自由竞争精神。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民主是社会宽容和个人宽容的基础。民主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尊重与自己意志相一致的他人的自主选择,而在于当别人的自主选择与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时,仍然要予以尊重。因此,具备民主的道德品质和作风就必然会具有宽容的精神。宽容既不是恩赐,也不是无原则地隐忍退让,而是一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机会空间得以最大化的规则和制度。如果没有自由竞争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最大化的机会空间,也就没有宽容的生根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竞争精神创造着现代人的宽容精神,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宽容法则。自由竞争精神可以将宽容引向更高境界,融化和消解一个个不宽容的森严壁垒。

同类推荐
  • 新概念作文十六年纪念版精华范本(才女卷)

    新概念作文十六年纪念版精华范本(才女卷)

    近几年中学语文教育也在大幅度改革,许多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和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题已经相当接近,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正如王蒙所说,新概念由旧概念来。倡导新概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提高青年学子对作文的兴趣,告诉他们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本书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但她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盲文朗读和写作,并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学会了讲话,并最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 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研究

    本书是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教材。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分为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科学的本质、科学语言和科学价值,技术的本质、技术价值与技术社会观,技术方法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内容。
  • 彼得·潘(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彼得·潘(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开阔眼界的文学故事

    开阔眼界的文学故事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热门推荐
  • 凶兽前锋

    凶兽前锋

    李锋,一个技术变态的废人,一次意外穿越到十年前的一个身体比张伯伦更变态的球员身上。野兽的身体,凶狠的性格,精湛的技术,造就了篮球场上独一无二的凶兽前锋。“我要做的就是比所有人更凶!”当记者问李锋怎么在强人如林的NBA脱颖而出,成为最伟大的球员时,李锋如是说。2012年,小凯篮球新作《凶兽前锋》,敬请新老朋友支持!群号:一六三三六四八五五
  • 爱在异时空(我不是她)

    爱在异时空(我不是她)

    李妤,一个扎在人堆里怎么也找不出来的女孩,最大的爱好就是胡思乱想。整天都迷迷糊糊的她在班里转来一个冰块帅哥后莫名其妙的到了异世界。早都审美疲劳的她在这个世界里应接不暇,帅哥靓妹都好多啊!好像很多人都爱上了她,或是说爱上了她那个所谓的前世,鬼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切都跟着感觉走吧,心中的迷团自将慢慢展开……
  • 化灵护鹿一生

    化灵护鹿一生

    “我要的就是你活着”林萧然面对这个爱了整整四年的人,看他终究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就以她化为灵魂也会护他一生……
  • 红妆天华:当家大小姐

    红妆天华:当家大小姐

    一直以来,她努力向上,拼命修炼,只为,光耀门楣,恢复藤家昔日的风采。一直以来,她都在恨自已不争气,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更进一步。她尝遍世态炎凉,冷眼世态炎凉。她恨自己是藤家后人,也骄傲自己是藤家后人。如果有可能,哪怕仅只是可能,成为刀圣,那——她也将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去努力。而这种可能,从她遇到沙封的那一天,渐渐地变得充满希望,光辉灿烂起来。一个是名门遗孤的废物,一个是天才突变的废物,当两个废物相遇,绝世刀圣出现的契机已达成,但看万里人间,红妆舞尽风华!天玛大陆,刀圣传说!
  • 相牛经

    相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库雷星的故事

    库雷星的故事

    先导者卡牌战斗人物登场。地点为库雷星上,并没有关系到地球。主角为黑白爱知,棹和莲。
  • 截天大道

    截天大道

    天不可逆,天道无情方可包容万物!铸造一个通天帝国,成就世界脊脉!天威如狱,代天刑罚!
  • 天苍纪

    天苍纪

    苍茫天地,万物生灭轮回周而复始。命数之下,一念而动因果牵扯不休。天意民意,散教化者篡权不得善终!寰宇之内,少年嗔痴念生大逆不道!天外之天,重天彼岸可达永恒之境?
  •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水月逸事录

    水月逸事录

    清朝咸丰年间,天下大乱。白莲教祸国殃民,危害江湖,恭亲王奕昕更是野心勃勃,勾结白莲教风易水等江湖败类,妄图夺取皇位;外面更有西方诸国入侵中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川西“水月剑”水清之子水玄月在江湖大会上赢得了盟主之位,领导武林正派势力与风易水等展开了激烈地斗争,阴差阳错却与白莲教教主的女儿西门飘香相识,相知到相爱。最后,为了天下太平,水玄月与恭亲王达成协议,放弃武林盟主之位,与西门飘香归隐滁洲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