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5500000014

第14章 重庆农村金融创新与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 重庆直辖以来农村金融发展脉络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直辖以来,重庆市金融机构发展快速上升,主城九区是金融经营网点最为密集的区域。除此之外,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于以中心镇和街道为核心的、半径不大的区域内。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和区政府、镇政府所在地金融网点较为密集,其余每个镇街则至少拥有一个金融机构经营网点。在众多银行类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经营网点能够深入到各区县的镇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

1.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重庆直辖以前,因为农村贷款收益不高或没有收益,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都在收缩农村网点,特别是在三峡库区中的部分网点,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自身发展也面临重重困难。1997年,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仅有160.83亿元,而同期贷款余额为109.05亿元,当年的贷款累计发放量82.47亿元,累计回收量为64.36亿元,其回收率为78.04%;其法人机构中联合社和信用社分别为41年和1373个,而非法人机构中信用分社和储蓄社分别为1213个和42个。全市700多家乡镇信用社、39家区县联社和1家市联社,每家都是独立经营的法人,实际上就处于700多家法人并存、三级法人体制并存的混乱状态,必然形成法人管法人、产权混乱、管理混乱的格局,之后的几年当中,其营业网点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不断收缩。

2000年,重庆市政府为规范管理,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行业协会管理性质的重庆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但并未根除病灶。2002年的数据显示:全市所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总计有2000多个营业网点和近2万名从业人员,但总资本金加起来只有2亿多元,资不抵债额高达47.7亿元,资本充足率是-7.09%,不良资产率近50%;当时300亿元贷款余额,就有近150亿元的不良资产,换言之,之前放贷出去的钱近一半成了坏账。

2003年6月,国务院着手推动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重庆成为全国8个省市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重庆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扩充资本金方面,从2002年的2亿多元发展到2007年年初的16亿元,再到启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增资扩股至60亿元。在消化不良资产方面,2003年深化改革以来,国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重庆抓住这一机遇,全市39家县级联社获得票据总金额达24.1亿元;历经4年多努力,全部实现票据兑付,有效化解了历史包袱;此外,市政府出资10亿元,8.4万户股东也自愿出资36亿元消化不良资产,加上自身努力清收盘活约15亿元,共计消化处置不良资产近60亿元;2008年4月末,不良贷款率首次降至13%以内。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2003年,将全市729个乡镇农信社法人撤并为39个,每个县1个法人。自2007年9月起,经过近10个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从“两级法人”股份合作制到“一级法人”股份制的质变。

2004—2007年的4年间,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净增514亿元,累计实现利润20.5亿元,分别是统一县级法人前4年的2.5倍和3.7倍,相当于再造了两个信用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8年6月2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该行是由原重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金60亿元,是全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在2009年的基础上有所精简,但幅度不大,主要是以增加储蓄网点,减少贷款网点为主。全年共减少3个营业网点,其中有贷款功能的营业网点减少了15个。

目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全市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覆盖工作,大规模“抢滩”农村。至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在县域地区拥有31个支行,设有1765个网点(截止到2011年年末),实现了重庆所有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此外,重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还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创新。例如,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收购资金需求旺盛而抵押担保不足的特点,开展以农产品原材料及半成品作抵押的存货抵押贷款业务;针对农村开展的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出了“乡镇自助银行+流动客户经理组+社会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延伸了服务半径,弥补村镇金融服务空白;推行了信贷业务调查、审查、审批“一站式”办理,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围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和连锁农资公司,打造和完善用卡环境,解决农户用卡难等问题。

2.农业发展银行发展情况

2010年重庆市农业发展银行网点共有36个,其中有贷款功能的34个,而2006年的网点数量和有贷款功能网点数量分别为37个和37个,网点各区县的覆盖率为90%。总体上看,重庆市农业发展银行的网点数以及具有贷款功能的网点数都呈现出收缩状态。2010年重庆市分区域的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营业和贷款功能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主城九区,分别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和南岸区;共有从业人员882人,除农业发展银行分行所在地渝中区从业人员较多外,90%的区县营业网点从业人员基本不超过30人。

3.农业银行发展情况

1997年,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机构个数和职工人数分别为1036个8603人,所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63%和1.6%。2010年,重庆市拥有商业性银行网点4859个,其中五大商业银行拥有经营网点1178个,约占重庆市商业性银行网点总和的24.24%,但绝大多数的营业网点以吸收存款为主,不能从事贷款业务的营业网点占营业网点总数的43.66%。农业银行在重庆市共有营业网点452个,其中有贷款功能的网点443个,与2008年相比,营业网点数虽有所降低,但是具有贷款功能的网点稍有增加。

4.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近年来招商、浦发、民生、中信等一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入重庆开立分支机构,与此同时也相应地扩大了贷款领域。最近几年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在重庆地区呈现出收缩态势。截止到2010年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市共有131个营业网点,超过90%的网点分布在主城8区,几乎所有的网点都集中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商业闹市区。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银行管理监督委员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展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82家,比2010年年末多了189家。其中,村镇银行624家(2010年年末为437家),村镇银行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率为91.5%,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8家。不可否认的是,重庆市农村金融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市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2家(其中2011年新开业7家村镇银行)、涉农区县覆盖率达到65%,小额贷款公司110家,实现区县全覆盖。同时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已达146家,从业人员数为2749人,机构数和从业人员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82家和1944人。2011年,巫溪县、城口县首次设立结售汇网点,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银行结售汇网点县域全覆盖。

6.农村资金互助社

重庆市农村资金互助社起步较晚,2009年之前仍是空白状态,截止到2010年年末,重庆农村资金互助社法人机构数和营业网点数都仅有2个,分布于黔江区和江津区。其中,黔江区和江津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从业人员分别为6人和7人。

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10年农村金融数据来看,重庆市2010年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019.29亿元(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比上年减少89.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9.87%。具体从各区县农业贷款情况来看,渝中区虽然没有农业,但在政策性金融的推动下,其农业贷款仍高达530983万元,在所有区县农业贷款余额中仅次于涪陵区的767458万元和璧山县的625559.38万元;在当时重庆市有农业的39个区县中,双桥区农业贷款余额最少,仅24623万元,比上年增加了3000万元,仅占各种贷款余额19.37%。主城9区中,南岸区农业贷款数量最少,仅为9.16亿元,但与上年相比,出现较大增幅,增长了130.77%,其中由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占南岸区农业贷款总额的73.16%。

但是,从重庆农村金融信贷投放结构上看,农户获取农村金融服务资源难度明显加大。农户在社会生产中处于天然弱势,导致该群体获得贷款的难度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其生产经营受到市场、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农户其能够获得稳定的社会平均报酬。另一方面,受历史原因和土地制度制约,农户普遍缺乏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物。这就导致了农户难以从正规途径取得贷款,即使部分满足正规金融机构近乎苛刻要求的农户取得的贷款,也只占农业贷款总额中很少一部分,并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10年,重庆各类金融机构共发放农户贷款232.85亿元,比上年的190.24亿元增长了42.61亿元,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市40个区县中,仅有10个区县农户贷款出现减少,其中忠县农户贷款余额减少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51027.32万元减少到2010年的26246万元;合川区的农户贷款余额增长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18731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86947万元,增长了10倍;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市40个区县中,仅有9个区县农户贷款出现增加,其中巴南区农户贷款余额增长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546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8903万元,增长近14倍。

重庆市2006—2010农户贷款分布情况,各地区农户贷款总量分布,各地区农户贷款占全市农户贷款比。从农户贷款分布区域可以看出,贷款投放区域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两地区2006—2010年年均农户贷款占重庆市农户总贷款85%左右。其中,2010年年末,一小时经济圈农户贷款余额149.16亿元,较上年增加65.88亿元,占重庆市农户贷款发放总量的64.06%;渝东北、渝东南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56.97亿元、26.7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79.1%、30.9%,占重庆市农户贷款发放总量的24.47%、11.47%。

1.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性金融

重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主体主要是指农业发展银行。2010年重庆市分区域的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98.06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93.88亿元,占比73.83%,这一比例与2008年的77.89%稍有减少;小企业贷款76.78亿元,与上年相比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数量却从2009年的388家下降到了357家;近年来农业发展银行仍不面向农户进行贷款。全市政策性贷款不良贷款余额12.56亿元,不良贷款率0.82%。各区县2010年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质量大有不同,其中全市只有4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不提供贷款,他们分别是九龙坡区、南岸区、万盛区和双桥区;不良贷款余额均为零的地区主要包括渝东南翼除了石柱以外的其余各地区、渝东北翼的万州区、城口县、丰都县、奉节县、巫溪县以及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主城六区、长寿区、大足县;渝东北翼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总不良贷款比率最高,其中垫江县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500万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不良贷款余额的73.51%,梁平、开县和云阳县分别为73.23%、69.45%和69.38%。

2.农村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

重庆市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主体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共同组成,其中从事农村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仅有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三类银行性金融机构。从重庆市金融机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

(1)中国农业银行的支农力度逐渐削弱。

从经营规模和市场的影响力来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信贷市场的主力军,但仅从农村金融业务来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仅有农业银行涉及部分农村金融业务,而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拥有较多网点和充足的资金,但很少向农村提供金融业务。1997年,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22.55亿元,占当年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13.8%,其中其他国有大型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均不发放农业贷款。截止2010年年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共发放农业贷款155.68亿元,较上年仅增长了2.12%,其中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116.24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农业贷款总额的74.67%。从农业贷款占比来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所占份额仅为3.17%,这一份额明显小于2008年的9.19%,由此可见,农村金融业务并不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工作重心,其贷款量呈逐年萎缩的趋势。

不仅如此,从中国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情况来看,近年来发放的农业贷款并没有大幅增加。2010年所发放的1126.63亿元各项贷款中,仅有10.32%是农业贷款,这一比例不仅小于1997年的13.8%,更是远远小于2008年的48.94%,由此可知,中国农业银行的涉农业务正逐渐被削弱。

(2)股份制商业性银行工作重心在城市。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重庆市开展的业务相对有限,2006年以前的支农业务相对来说极其有限。截止到2006年年末,重庆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仅有0.78亿元,拥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九个区域当中,仅有渝中区和江北区发放了农业贷款,分别为6760万元和1000万元。近年来,重庆市金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招商、浦发、民生、中信等一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入重庆开立分支机构,与此同时也相应地扩大了贷款领域。不难发现最近几年当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逐年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最多的2010年也只有其各项贷款余额的3.28%。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来说,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率是其经营最主要的目标,因此,城市各企事业单位是其目标客户,即使向农业领域发放贷款,也仅选取规模较大、经营状况正常、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业企业。2010年,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共计1997.1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3.21%,略低于五大国有银行的15.4%。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所在的3个区县(涪陵区5个、长寿区1个、万州3个)的9家网点均未发放农业贷款。

(3)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服务力度有所增强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10条意见》,各地结合实际,提出了改进加强支农服务的具体措施办法,开展了支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活动,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了农业贷款投入,扩大了社员和农户的贷款面;拓宽了农业贷款领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简化农户贷款手续,推行了农户贷款公开化制度;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多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1997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120亿元,比上年多放375亿元。

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之前,1997年各项存款余额仅有160.83亿元,而同期贷款余额为109.05亿元,当年的贷款累计发放量82.47亿元,累计回收量为64.36亿元,其回收率为78.04%。根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要求,重庆农村信用社选择“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008年6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这就意味着重庆农信社已经由合作性质转变为商业性质。由于改革目标已定,各项工作逐步推进,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改制前后,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从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入手,其整体经营状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虽然网点总数有所减少,但经营规模仍在扩大,支农意向也没有因为改制而转变。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1219.62亿元(是1997年的11.18倍),比上年增长19.62%;农业贷款余额4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4%;农户贷款186.7亿元,增长比上年19.67%。

(4)村镇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

银行管理监督委员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展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累计吸引各类资本31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25.9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9.4万笔,金额825.7亿元。不可否认的是,重庆市农村金融体系在不断得到完善。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市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2家(其中2011年新开业7家村镇银行)、涉农区县覆盖率达到65%,小额贷款公司110家,实现区县全覆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81%和125%。同时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为212.22亿元,贷款余额为228.01亿元,2010年同期的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分别为43.35亿元和41亿元。

关于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2008年9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大足县开设起西部农村地区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进入重庆农村市场。截止到2010年年底,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276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027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00%;吸收各类存款15949万元,其中储蓄存款1315万元。大足汇丰村镇经营模式是通过“企业+农户”的价值链融资形式向当地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乡镇企业最高可贷200万,以个体为单位的农户最高可贷10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自村镇银行2008年开业到2010年年底,大足县共有91家企业获得贷款(2008年共有7家,2009年为39家,2010年为45家),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平均每笔贷款分别149万元、101.62万元和157.33万元;但2008年没有一户农户获得贷款,2009年、2010年在村镇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分别为161和378户。

2011年,巫溪县、城口县首次设立结售汇网点,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银行结售汇网点县域全覆盖。支农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创新推出“三权”抵押贷款、以地票质押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贷款和户籍制度改革退出宅基地复垦贷款等产品,有力地支持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资金需求。银行卡POS助农取款服务覆盖面扩大到常住农户的52%,同时在全国首创助农存款试点,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对支农力度大、考核达标的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县级三农事业部和2家村镇银行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辖内11家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4.8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3.农村金融服务:合作性金融

重庆市农村合作性金融服务主体主要为农村资金互助社。但是该合作性金融机构在重庆起步较晚,2009年之前完全处于空白状态,截至2010年年末,黔江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各项贷款余额(农业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为18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16万元,在黔江区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得贷款的农户数为23户;但是江津市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相关业务尚未有效开展。

4.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调整种养结构,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已作为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和转移农业风险的一项惠农政策。

2007年,重庆市正式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为鼓励试点区县农民业主参保,重庆市政府配套出台了财政补助农业保险费政策。重庆农业保险试点的保险品种为生猪、奶牛、柑橘(包括柠檬、柚子)3类,保险责任为因自然灾害、病虫害、动植物疫病等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试点区域为在渝北区开展生猪和奶牛保险,在合川区开展生猪、奶牛和柑橘保险,在黔江区开展生猪保险,在忠县开展生猪和柑橘保险,在天友乳业公司开展奶牛保险。按照保成本、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的原则,重庆确定保险金额为生猪400元/头、奶牛6000元/头、柑橘1000元/亩。

与此同时,为鼓励农业保险试点区县农民业主参保,重庆还配套出台了财政补助农业保险费政策,即在试点区县生猪、奶牛和柑橘交纳保费中,投保人只承担30%,市和区县财政补助70%。市财政与区县财政补助比例为:渝北区为5:5,其他试点区县为7颐3.天友乳业公司集体承保的,由市财政补助70%,公司帮奶牛养殖户交纳保费15%,养殖户承担15%。

2008年启动了针对家禽养殖大户和家禽专业合作社等政策性家禽保险试点。保费重庆市政府补助50%、区县补助20%,农户自己只需负担30%。2012年9月,财政部发文将重庆市申报的水稻、育肥猪、森林(公益林及商品林)保险纳入2012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中央财政对水稻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为40%;对育肥猪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为10%;对公益林保费补贴比例为50%、商品林保费补贴比例为30%。加上此前已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中央财政对重庆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已经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及森林,市地方两级财政也将按规定比例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的强农惠农作用,为重庆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保障。

2011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实现保费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长141%,提供风险保障达30亿元。2010—2011年共承保能繁母猪26.4万头,生猪61.2万头,能繁母牛5.7万头,羊29.9万只,鸡鸭鹅205万只,柑橘55.6万亩,蚕桑15.1万张。累计赔付金额6201万元。

第二节 重庆市“十一五”农村金融创新

一、农村金融机构创新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农业银行在重庆市的营业网点基本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从业人员数在整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政策性银行的营业网点在去年之间维持不变,从业人员数也保持小幅增长的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良好,其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和资产总额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除此之外,重庆市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从2008年逐渐成为亮点,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上作用突出。重庆市2008年和2009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村镇银行,2010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个数、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分别为14个、14个、301人,其中村镇银行分别为12个、12个288人,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分别为2个、2个、13人。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近年来,重庆市金融机构积极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有力地支持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一是创新组织模式。如农行重庆市分行积极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和事业部制改革,并在部分农业大县试点推进县域“三农”业务体制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和7家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业,21个区县的120余个村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二是创新制度办法。如农行重庆市分行创新客户筛选机制,并将一定额度的“三农”贷款审批权限下放至县支行,有效提高了“三农”贷款的调查和审批效率。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如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收购资金需求旺盛而抵押担保不足的特点,开展以农产品原材料及半成品作抵押的存货抵押贷款业务;针对农村开展的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引入多方共保机制,探索“银保合作”、“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为专业种养大户提供信贷支持;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适应农民外出务工需要,推出“新疆摘棉工贷款”、“出国务工贷款”等新品种。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如推出“乡镇自助银行+流动客户经理组+社会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延伸服务半径,弥补村镇金融服务空白;推行信贷业务调查、审查、审批“一站式”办理,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围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和连锁农资公司,打造和完善用卡环境,解决农户用卡难等问题。

1.小额信贷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贷款业务的新型机构,是我国旨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而进行的重要金融体制创新,也是传统金融业态的有效补充。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大力推进再就业小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专项信贷政策,努力发挥小额信贷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薄弱环节的扶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重庆市小额贷款业务得到较快发展,社会反响积极,小额贷款公司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加强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活跃金融市场、推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为推动小额信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密切配合,结合重庆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建立金融支持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再就业小额贷款”的运作模式,建立健全担保基金管理制度,贷款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贷款正向激励机制、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联动机制,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个人就业的倍增效应。发挥社区管理优势,积极创建信用社区,开通“绿色通道”发放信用贷款,不断扩大贷款覆盖面。二是建立“风险补偿率招标+小额贷款”模式,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机制。精心设计补偿率招标方案并采取捆绑招标,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覆盖所有市属高校,达到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多赢的效果。创新推出职业学校助学担保贷款,探索引入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专业化风险管理。三是不断改进小额农贷服务。引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产品创新,推出回乡创业贷款、移民贷款等品种;引入农民工贷款全权委托管理方式,强化贷后管理。积极开展“奖补资金”小额贷款试点,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贴息、亏损补贴或奖励,发挥信贷政策对贫困农户的帮扶作用。四是探索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模式。重庆市开县扶贫社自1997年成立以来,在贫困山区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7亿元,帮扶1.9万户贫困农户,不良率仅1.5%,为探索贫困地区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思路提供了参考。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市再就业小额贷款余额2.6亿元,帮助4.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国家助学贷款余额3.71亿元,支持4万多名贫困大学生继续学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81.2亿元,支持216万户农户发展生产。2010年年末,进入人总行统计系统的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有75家,比2010年6月末增加11家;从业人员1042人,比6月末增加237人;实收资本55.28亿元,比6月末增加11.93亿元;贷款余额60.32亿元,比6月末增加19.32亿元。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的0.55%,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0.76%,按2010年年末全市2884.62万人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小额贷款余额为209元。从总体规模看,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数占全国的2.9%,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的3.7%,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1%,贷款余额占全国的3.1%。从企业效率看,2010年6月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高于全国368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低于全国31万元,而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高于全国558万元,户均贷款余额高于全国487万元,分别比6月末提高190万元和518万元。从宏观效率看,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重比全国高0.1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比例比全国高0.2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人均小额贷款余额比全国高62元。与西部总体情况的对比,从总体规模看,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数占西部的比重为8.6%,从业人员数占西部的11.7%,实收资本占西部的10.8%,贷款余额占西部的12.4%。从企业效率看,2010年6月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为7370万元,高于西部平均水平1185万元,户均贷款余额8043万元,高于西部平均水平1461万元;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户均实收资本高于西部平均1522万元,户均贷款余额高于西部平均水平2488万元;2010年年末,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的比值为1.09颐1,比6月末的0.95颐1有所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一是要坚持制度与机制创新,实现财政金融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合理调节各方利益,使政府部门能够大力参与,金融机构获得风险补偿,弱势群体得到足够增信,从而建立高效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充分引导信贷资金进入经济薄弱领域。二是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既注重正向激励,又时刻关注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扩大政策受益面。三是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更多参与零售贷款业务,研究探索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化小额信贷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普及金融知识,培育市场意识和信用意识,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2.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重庆市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通知》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贷款(以下简称“三权”抵押贷款)取得突破。全年银行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2万笔、29亿元,有效助推了农民创业和涉农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各区县特色农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一是完善制度办法和配套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奠定基础。2010年年底,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意见》、《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明确了“三权”融资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则,要求“以农村居民房屋作抵押的,其所占用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一并抵押,并提供抵押人拥有其他适当居住场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书面证明”、“以依法经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作抵押的,须提供承包农户同意抵押的书面证明”,并对抵押评估、登记、抵押权实现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既提高了可操作性,又保护了农民权益。市农委、国土、林业等部门分别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登记实施细则;重庆市高院专门为“三权”抵押贷款出台了司法保障意见;重庆市财政局出台了风险补偿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前完成“三权”确权和颁证到户,提高了抵押融资的便利性。加快评估流转等配套市场建设,以重庆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区县农村产权交易所等为主的交易网络初步形成。

二是加强落实和创新,加快“三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涉农金融机构纷纷制订“三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户了解政策和产品。探索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如实行较低内部资金成本计价、按贷款利息收入的20%调增支行考核利润等,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推行打包抵押贷款,将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二合一或三合一作为抵押物进行综合评估认定价值,以此增加贷款额度,解决种养大户融资需求量大的问题。对贷款金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抵押物价值实行借贷双方协商认定。

三是多措并举,不断优化“三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环境。石柱县对农户“三权”抵押贷款给予贴息;江津区探索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塘库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丰富了抵押品种;合川区在土地流转合同中增加抵押物的让渡权,进一步简化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流程与操作手续;梁平县确定了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置“三权”抵押贷款产生的不良资产。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还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的交易规则,开展交易试点,促进发现和提升产权价值、建立估值参照。

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预警线,有效防范和处置贷款风险。首先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建立“三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三权”抵押贷款损失,由市级补偿基金承担20%,区县补偿基金承担15%。其次设立注册资本金30亿元的重庆市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主要从事“三权”抵押贷款担保业务。最后建立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对于触及风险控制指标的区县和银行,暂停业务,待符合条件再申请恢复。

三、农村金融市场创新

1.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交易试点(即“地票”交易)取得成效,为探索以市场方式配置农用地转用权提供了重要经验。2008年12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试验正式启动,主要开展“地票”和实物两类交易。该所系非营利性事业法人,但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从事“地票”交易业务。重庆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地票”也因此很好地解决了农村集体建设闲置地。

重庆市“地票”交易制度创新的一个大背景是:征地矛盾愈演愈烈,而广大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却大量闲置。重庆市近10年来城镇化率提高了25%,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率不到1%。以江津为例,全区近40万农户中约有23%已经完全放弃了农地耕作,闲置或半闲置的建设用地粗估可达近3万亩,不少农民进城镇生活后,农村老宅无法处置变现只能任其闲置。此外,城镇建设用地“先占后补”的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补地在后是柔性的,往往“只占不补”、“占优补劣”“多占少补”,很难保障补地的数量和质量。

重庆市“地票”交易运行过程分为复垦、验收、交易和使用四个环节。有媒体评价称,重庆市的“地票”交易解开了“城市发展扩张缺乏空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疙瘩。首先,土地权利人(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家庭及拥有土地权属的其他组织)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复垦申请,经批准后将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为防止出现宅基地复垦后农民流离失所的情况,要求申请宅基地复垦的农户必须有其他稳定居所及生活来源,并经所在村集体同意。而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按增加的耕地面积,以亩为单位向土地权利人核发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凭证,即“地票”。第三个环节是竞拍。“地票”合法持有人向农村土地交易所提出申请,交易所将审查合格的待交易“地票”纳入信息库,及时向社会公布。承让方(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自然人)在交易所竞购待交易“地票”。竞拍实行基准价格管制。在综合考虑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基础上,制订全市统一的挂钩指标基准价格,交易主体在基准价格之上公开竞价。

最后,承让方拍得“地票”后,可以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将“地票”同等数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地票”在城市落地使用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理征收转用手续,完成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征为国有土地后,通过招拍挂等法定程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目前,重庆市确定的年度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总量为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10%左右,使“地票”交易与用地需求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适应。

“地票”交易制度利用级差地租提升农村土地价值,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激活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克服了“先征后补”弊端,实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步建立起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场机制。农民通过“地票”交易获得补偿费,还可凭宅基地置换证书到城镇、农村新居工程点购房居住,同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截至2009年年末,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54宗“地票”,总计面积1.35万亩,成交金额12.89亿元,成交均价9.55万元/亩,最高单价14.33万元/亩;已有8宗“地票”获得征(转)用批复,顺利落地。截止到2011年年底,已累计交易8.9万亩,不仅有效激活了城乡要素市场,破解了建设用地困局,还有效推动了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了城乡统筹步伐,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的“死资产”得以变现,农民直接获得增值收益124亿元,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上有了新突破。此外,企业也在地票竞买中获得了机会。2009年12月,龙湖地产以9700万元购得0047号地票1000亩。2011年1月30日,龙湖地产使用0047号地票并在北碚区歇马镇落地968亩,其后通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取得该宗土地的使用权。

“地票”交易制度在重庆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要将其推广到全国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一是开展关于土地当量评估核定技术方法的研究,弥补目前“地票”核定没有量化考虑土地质量因素的缺陷。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等专门文件基础上建立土地当量评估核定方法。二是针对土地当量供给和需求的特点,进行未来土地当量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三是为“土地当量”交易作好法律法规、交易技术等方面软硬件准备。

“重庆‘地票’制度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地票’制度对于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如是说。“‘地票’制度从短期来看,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内需;从中期来看,能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流动性过剩,维持国民经济平衡;从长远来看,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如是说。

2.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

2009年12月27日,国内首个农畜产品交易所在重庆成立。交易所以生猪为主要交易品种,交易方式主要为中远期交易、要约交易、竞拍交易。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立后,生猪价值被充分发现,有效地避免了猪价的大起大落,其影响力正在向周边地区渗透。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等地甚至新疆、黑龙江的养殖户也纷纷进场交易。据统计,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共有11个交易合约,成交额19.13亿元,日均成交1057万元。“成立农畜产品交易所的初衷,就是平抑生猪价格。”重庆市金融办人士认为,如果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交量足够大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生猪的定价权将很有可能来自重庆。“通过网上交易,有效解决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变化大的共性问题,实现了农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的共赢。农畜产品交易所不必每个省市都建,可借鉴深交所、沪交所等股票交易所的做法,引导全国各地的生猪都进入重庆这一平台进行交易。”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如是说。

尽管成效突出,但农村金融创新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农村金融创新的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不理想,担保体系和配套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影响到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全国统一的信贷产品创新体制使得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行缺乏创新的主动权,制约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三是金融机构在创新上更重视防范风险,同时对创新缺乏倾斜性的内部考核激励措施,导致基层行推广应用创新产品动力不足。四是农村创新产品和服务覆盖面有限,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较少,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尽快建立起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交易等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二是应推动金融机构内部创新体制改革,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鼓励分支行结合地方特点开展创新,并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激励考核办法。三是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创新的总结、交流和宣传,提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三节 重庆农村金融创新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持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在解决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整体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国农村合作机构资产规模继续快速增长,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2.8万亿元。分地区看,48.4%的农村合作机构资产集中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合作机构资产总额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39.0%和61.3%。新型农村机构发展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已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各种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新格局,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持续优化,涉农贷款约持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相应地,重庆市农村金融服务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加快。重庆农商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村金融机构、首家境外上市的地方法人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在全行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并举发展的经营理念下,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确立规则、明晰标准、公开办法,进一步做实“六个单独”于运行机制,对县支行出台单独的产品计价和综合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化的“三农”信贷业务通道,形成“三农”事业分部完善的管理架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重庆农商行以H股成功上市为契机,深化农户贷款管理改革,对涉农业务实行倾斜性的激励政策,创新农房抵押、农机按揭、农产品仓储等涉农信贷产品。同时,延伸金融服务到部分农村居民集中的行政村,增设ATM机、POS机等农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

一、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支持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本质上是通过农村金融市场将农村金融资源动员起来并配置到农村实体经济领域,将农村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如果没有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和持续推动,农村金融资源就无法通过其最终到达农村实体经济领域而发挥作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也都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与持续推动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三农”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组织的扩张需求得到有效地“契合”,才能满足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最终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庆市直辖以来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重庆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虽一直呈下降趋势(1997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为20.35%,2010年该比值下降到了8.65%),但是农村经济总量(包括乡镇企业增加值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下同)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直辖以来,重庆市农村经济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乡镇企业的贡献最为突出,1997—2010年间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1.6%,银行对乡镇企业贷款年均增长率18.17%。从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村贷款(包括农业贷款余额和银行对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下同)的关系看,1997年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为430.67亿元,2010年为2205.50亿元,增长了5.12倍,农村经济总量占本市生产总值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从1997年的28.53%降至2010年的27.83%;1997年重庆市农村贷款余额仅有69.23亿元,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仅有6%,2010年农村贷款余额为1366.9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20倍,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2.55%。

二、对农业现代化有力支持

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而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金融的支持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重庆是山区与贫困相伴,大城市、大农村并存。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到75%,中低产田比例达到70%。这里,农民人均1亩地,户均耕地仅有4.7亩。这样的资源禀赋,农业怎么发展,农民如何致富?这必然要求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以农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链接各个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有效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控制涉农信贷业务风险,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唯有如此,才是探索走出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运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农业现代化程度,测算方法为Malmquist指数法。作为一种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法,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对重庆市直辖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使用的投入指标为各地区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化肥施用量(万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万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产出指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1997—2010年effch指数为0.9658,表明在此期间技术效率基本没发生太大变化。而技术变化指数是纯技术变化指数和规模变化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分别为0.9708和0.9986,表明1997—2010年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发生明显的改变;tfpch指数平均值为1.0345,这表明1997—2010年间重庆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改善,而TFP变化率指数是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分别为0.9685和1.0676,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在这期间基本没发生变化。从每年的技术进步变化情况看,1997—2001年和2006年的技术进步有所降低,其他年份的技术进步值都在不断改善。相应地1997—2001年的农业贷款年均增长率小于零,但是2002—2010年农业贷款年均增长率近32%。由此我们可以粗略确定农业贷款的增长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持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经济矛盾突出的地区。直辖以来,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7年的3.133上升至2006年4.02的最大值,随后呈现出了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2011年这一比值为3.125,绝对收入差距从5140.49元提高到13769.29元。从2003年开始试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庆市,其农村金融虽然自身有了长足进步,但服务“三农”的意识并未有效提升。为解决二元化结构矛盾,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同时发挥其对“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一圈两翼”协调发展。2007年重庆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计划重点做好统筹城乡的七项工作:第一,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第三,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第四,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第五,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第七,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重庆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由于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来,重庆逐步形成了统筹城乡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推进框架,有力促进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重庆市“一圈”、“两翼”的GDP增速分别为15.7%和15.4%,均创直辖以来新高。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前后,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转变,2006年达到直辖以来的最大值(4.03),从2007年开始呈逐年下降的,2011年该比值降至3.13,与同期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一致。

为有效发挥金融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重庆市“一圈两翼”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行动。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已分别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总授信1400多亿元的金融合作协议,其余各金融机构也针对各区县的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地开展了金融支持。在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现代农业、环保产业、盐化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在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翼,信贷投向的重点则是矿产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示范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民俗风情旅游业等;而在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圈”中,金融机构则依托当地特色工业园区、上市公司、政府投融资平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了信贷投入。

目前金融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资源分布不均、金融产业化程度不高,此外在就业、助学、农民工、扶贫、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涉及民生的领域,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应深化改革,加快开放,鼓励创新,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来渝发展,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和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社区银行等功能互补的竞争性金融服务体系,以城市金融带动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情况也在2007年出现了拐点,其中199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有6.48%,而2007—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77%,2007—2010年间农村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高达40.67%。

第四节 重庆“十二五”农村金融展望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金融业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积极对接实体经济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存贷款增长回归常态,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发展较快。证券业、保险业在调整中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具体到农村金融领域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金融服务于“三农”发展的动力依然不足;农村金融由于缺乏竞争导致服务效率仍相对低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培育不足;进入门槛降低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问题开始显露;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

展望“十二五”,重庆将继续实施一系列民生导向、共富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促进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平稳增长,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面发展。

一、推动农村金融更好地为农村实体经济服务

1.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加大对经济社会关键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宏观调控政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针对重庆实际情况,应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防范环境、社会风险的监测、引导和检查落实,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情况作为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

2.继续强化涉农金融服务

2012年2月,银监会召开2012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必须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加大对当地“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作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肩负着开拓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径的重任,因此在落实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工作中要把强化“三农”市场定位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努力做到“四个牢固坚持”,坚决不能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一是牢固坚持在审慎性监管中强化“三农”市场定位。狠抓风险化解,促进面向“三农”调整业务结构。狠抓内部控制建设,打牢审慎经营和规范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涉农业务风险管控水平。狠抓法人监管和属地监管,切实维护农村金融稳定。二是牢固坚持在结构性改革中强化“三农”市场定位。坚持股份制改革方向,加强处置历史包袱,推进完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面向“三农”的服务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做实县域的经营机制。三是牢固坚持在特色化转型中强化“三农”市场定位。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探索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督促规范业务收费,指导推行阳光信贷,协调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四是牢固坚持在共享式发展中强化“三农”市场定位。着力加大对“三农”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小规模农业生产、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发展、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先支持扩大农村消费,在强农惠农富农中持续发展壮大,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共生共荣。

3.继续强化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农村小微企业是指生产经营场所主要位于县域及农村地区的经营组织,是农村企业的主体,传统上称为乡镇企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微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着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有限、直接融资比例小等困境。因此继续强化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从政策根源、融资渠道拓展、社会服务体系等外部环境入手,多方面寻求改进和创新,建立多层次的间接融资体系和直接融资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促进农村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机构人事改革,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部门,即省联社成立中小企业部,各行社成立小微企业贷款中心或业务营销部,适应小微企业在不同创业阶段的融资需求,以此来有效评估小微企业所处的创业阶段以及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预警;同各级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交流,建立通畅、高效、对称的信息平台;根据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地创新实用的信贷品种,扩大小微企业贷款的选择范围。

4.加强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既有助于解决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又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支农、助农、强农之路。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农业,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而传统农村金融又面临收益低和风险高的问题。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在商业利益与服务“三农”之间寻找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金融机构只有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创新寻找盈利模式,才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应当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形成支农、助农、强农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形成“银政携手”、“银企联姻”共谋发展的金融支农新格局。全国已有部分地区在实践中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公司+农户(协会、合作社、中小企业)+银行+保险+科技+信托”的模式,针对供应链上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融资需求,采取“农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收储加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核心企业+中小供应商”五种风险可控的具体形式,提供农资贷、种植贷、农机贷、农信通、粮贸贷、养殖贷六类产品。

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完善

“十一五”期间,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雏形形成。201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七大要素市场快速发展,累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交易“地票”8.9万亩、175.4亿元,农户直接获得净收益124亿元。展望“十二五”,重庆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应做到:

1.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

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2.明确各金融机构职责和分工

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商业化小额信贷、非正式金融都可以成为竞争性商业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探索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农村金融。应对私有资本、外资进入或参股农村金融市场后的权利保护问题,对私有资本、外资进入或参股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发展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关监管细则,解决监管粗放问题;解决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无人监管的问题;在推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内合作竞争的良性循环,完善县域金融协作机制。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建立县域金融协调服务机制,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在信贷领域,要改变农村信用社“一支独大”的局面,引导大中型银行延伸县域服务网络,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模式。在保险领域,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水平。在担保领域,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公司、基金和共同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为县域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促进县域信贷投放增长。在直接融资领域,要加快发展县域资本市场和农产品期货交易,提高县域居民财产性收益,化解市场风险。同时,还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信用互助组织,发挥其有益的补充作用。

三、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升

前述研究表明,当前重庆市农村金融经营服务效率普遍低下,仅有少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实现经营效率,而绝大所数的商业性农村金融网点表现出纯技术无效。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经营体制下,商业性农村金融难以达到最优效率。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会逐渐减少,农村金融将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来源。但是一味地增加农业和农户贷款数量,不可能解决我国农村资金来源问题。只有良好的经营理念,有效的金融机构管理模式,高质量、可持续的资金运转方式才能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利用,而不是将资金运用于低效项目,甚至是流于形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服务体系创新,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从提高农村金融经营服务效率的角度来看,发挥金融支农作用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问题;第二步是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增加农业、农户贷款的总量;第三步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

1.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

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2.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

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3.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从特定品种下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公模式。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积极发展农业再保险,通过财政补贴和委托代理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四、加强农村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工作

农村金融机构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其面临的风险也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更高,农村金融资产营利性较差,农村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一旦爆发后果严重。这就要求有科学、可信、可行的风险甄别机制,及时发现农村金融中的风险对症下药。作为金融监管主体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人民银行,通过日常数据收集,成立独立的“农村金融风险监测中心”,覆盖整个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形式,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充分发挥对农村金融运行的监督、管理功能,同时准确地对确定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予以重点监控。

“农村金融风险监测中心”的基本功能包括: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信息功能是指中心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审核、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信息,及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中隐藏的风险;咨询功能是指监测中心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专题研究,为各项金融宏观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功能是指监测中心根据咨询成果,及时地、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对单家金融机构体系及农村金融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在外部风险监测的同时,金融机构内部除了加强风险控制部门管理之外,也应建立或者聘请独立的风险甄别机构,在不受经营管理机构影响的情况下,对本机构内部金融风险进行科学评价,保证在发现风险隐患时能够及时修正,避免风险扩大化。风险甄别机构的主要任务为:定期收集并分析本机构风险情况。与财务审计机构、风险控制部门协同合作,建立适合本机构的风险评价体系,定期对机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并上报董事会。于建立风险反馈直通渠道。即使最基层的信贷员或是贷审员,发现机构风险控制漏洞或者内部人违规操作,都可以通过风险甄别机构,将意见和建议及时上报最高层管理机构。监督风险控制部门执行情况。风险控制部门是针对信贷部门贷款风险状况评价的专业部门,但是风险控制的部门的评价效率和准确性也需要被监督。通过建立专门的甄别机构,与风险控制部门形成权利制衡,防止贷款审核出现漏洞。

在内外部风险甄别机构的双重监控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手段,通过收集、审核、识别、预警一系列过程,控制单个机构风险,进而保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定、可靠的运行。

同类推荐
  • 凝聚力

    凝聚力

    当今是团队作战时代,一个企业仅靠个人的能力显然难以生存,唯有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其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一个优秀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才具有战无不胜的竞争力。凝聚力已经成为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立足当今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你的企业内部总是有矛盾?为什么你的企业服务总是不到位?为什么你布置的工作属下总是做不好?关键在于:凝聚力!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凝聚力,就像是一盘散沙,如何让团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拥有最大的战斗力,这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希望。本书以生动的现实性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多方位、全角度告诉人们,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力将举步维艰。该书适合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阅读。
  • 真诚做领导

    真诚做领导

    本书是作者长期凝练的心血结晶,是一本精彩的领导书、一部优秀企业家的领导法则、一套成功企业的运做方法。作者娓娓道出生命中的悲喜历练,与读者一起分享棘手议题的处理经验,传授真诚领导的心法。真正的领导人才能打造真正的公司,真正的公司才能创造最大价值。书中介绍了真诚领导应该培养的11种特质,这是领导人终生的功课。
  • 强势领导,强势管理

    强势领导,强势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丛林中,强者战胜弱者,快者淘汰慢者,这永远是不变的竞争法则。商场竞争不相信眼泪,不相信空泛的口号,相信的是实力,相信的是效益。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变革越来越新的今天,每天都有公司破产,每天都有公司倒闭,这些企业倒下去的原因千千万,但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势管理。
  • 总经理必读的209个经典营销故事

    总经理必读的209个经典营销故事

    一个不会讲故事的总经理是做不好营销的!一个优秀的营销家,也一定是个“故事大王”,与其给客户讲一个小时的大道理,倒不如给他讲一分钟的小故事。本书分别从品牌、服务、广告、宣传以及价格等9个方面为总经理精心挑选了209篇经典营销故事。每一个故事无不饱含着营销智慧,通过阅读这些小故事,让您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吸纳营销精华,掌握营销方法,从而游刃有余地驾驶营销的诺亚方舟。
  • 最棒店长的200个管理工具

    最棒店长的200个管理工具

    《最棒店长的200个管理工具/零售商学院百分百系列》内容提要:很多企业都发现,店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于一个门店的持续经营往往显得非常重要。以前,很多企业都认为,一个好的店长只要会卖货,能把货品{肖售出去就行。 但现在评价一个好店长的标准不仅仅是会卖货了,更多的是看他的管理,看他能否带出一个好的团队。 本书囊括了一系列店长的管理技术与工具,有了这些管理技术和工具,可以迅速提升店长的管理能力,提升店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店面的竞争力。
热门推荐
  • 出国应急英语大全

    出国应急英语大全

    “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说得对,更在于说得地道得体。很多的英语爱好者在学习时,总是习惯自己先预定场景,再根据情节进行口语练习。而这个场景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常常被中国化,而非英语国家的真实语境。在国外真实的语境中,对话是灵活多变的,所以很多学习者在学了多年英语后,还是无法与老外进行流利沟通,自然就无法在国外畅通无阻,随心所欲地旅行了。
  • 邪王宠妃:嗜血狂妃太轻狂

    邪王宠妃:嗜血狂妃太轻狂

    前世,她是天界的冰雪女神,因为与魔界魔君相恋而遭受五雷轰顶……今生,她是唯一一位拥有雪域族与血族血脉的人,还没出生就遭受两族的追捕。娘亲大大为了她的安全,公主换狸猫。成为了夙府臭名远扬的废材五小姐。受尽排斥。某夜,她解衣沐浴,一位自称采花贼的家伙侵入自己的闺房……第二日,三皇子与刚被封为睿王的面瘫男子前来向夙府提亲,结果自己一出门就被某男的灵兽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嘿嘿,终于搞定了,看你以后还追我。”正当某女洋洋得意的时候,面瘫男子向她走来,冷冷的说道:“欺负本王的灵兽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做本王的宠物。”某女冷哼。面瘫男子一抹邪笑,一个霸气的壁咚!凑前,“不做宠物也行,那就做本王的女人。”
  • 梦璃之旅

    梦璃之旅

    她是tremere族的亲王,却因为妹妹而穿越不同的时代。她邂逅了鬼之副长土方岁三,始皇帝嬴政……等待她的,又将是什么?
  • 禁界暗杀令

    禁界暗杀令

    三界大战刚刚平息,为了避免战火再次延续,三界八大门派共同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坐落在了封印上古妖兽之地昆仑山。这个组织专门暗杀企图挑起战争的门派叛逆分子,这个暗杀组织有着三界最完善的暗杀体系,管理也非常严格,从选拔暗杀成员,到成为暗杀成员,要经过门派层层筛选考核。所以这里聚集着三界顶尖高手。同时暗杀团还有着重要的职责,便是制衡三界门派实力。起初暗杀组织的确有着威慑作用,渐渐三界开始惧怕这个组织。便有人提出了要撤销暗杀组织。暗杀头领为保护这个组织,带领暗杀成员,终展开对决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民间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特别类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豪门宠婚:腹黑总裁的娇甜萌妻

    豪门宠婚:腹黑总裁的娇甜萌妻

    他是帝爵集团的冷酷总裁,驰骋职场,风卷沙场,说一不二的领军人物,黑白两道通吃。然而,所有情话都只为一个人讲,因为她是他的女人,是他这辈子认定的妻子!第一次米茉璎将他扑倒温声细语的缠绵,目光明灭,暧昧不明的危险笑意绽放嘴角“女人,这是你自找的”!而早上起来,某男却发现一枚硬币,美其名曰-----嫖资!宁子熙嘴勾起一个弧度“女人,你等着”!娇蛮甜妻99次逃跑,宁子熙不惜一切代价将她捕获,99次的惩罚,将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故事即将上映!
  • 王俊凯,你失去了我好过吗

    王俊凯,你失去了我好过吗

    【此人(此人是大大,大大是作者,作者是小关,小关就是大大,好绕(¬д¬。),,,)很懒,神马也没留下←_←,,,】
  • 天罚剑雨

    天罚剑雨

    天之怒,真火焚乾坤,心之恨,剑雨没苍穹!
  • 玄缘幻世录

    玄缘幻世录

    人世间烽烟四起,江湖中风云变幻;红尘里尔虞我诈,三界外波诡云谲。堪不透,是非两难;说不尽,善恶谁辨。温柔乡里,几多离人泪断肠;挥斥方遒,金戈铁马尘飞扬。问苍天,情义为何物;思命运,得失两难全。这一世,如梦如幻如泡影;刹那间,惊鸿回眸知永远。看功业,烟消云散无踪迹;叹豪杰,成王败寇几人晓。一段传奇故事,记取多少英豪,是非功过,评说但凭渔樵。且随长生,走入这梦幻岁月,领略一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冷暖人生。
  • 天煞孤途

    天煞孤途

    命犯天煞修真难,再世为人奋图强!凡尘多舛人狡诈,荆棘密布路漫漫!穷苦一乞儿,转世疾邪狂!雄兽戾气威,穷奇剑光寒!荡尽阴煞气,乾坤变朗朗!天怒人怨者,必杀之,荼毒生灵者,必杀之,残害弱小者,必杀之,!!!!!!!!!扶危济困、仙缘自到!除恶务尽、以杀证道!杀!杀!!杀!!!杀出条通天大道,宽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