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8400000041

第41章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4]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李建平:《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李建平:《〈资本论〉辩证法探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培兆:《〈资本论〉概说》,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胡培兆:《〈资本论〉研究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胡培兆:《胡培兆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5]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郭铁民、林善浪:《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0]林卿:《农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31]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2]林卿、高继红、于琳、金彦平:《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34][俄]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3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下)》,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6][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南]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9][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3][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5][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中文版)。

[46][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7][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8][美]斯诺·洛易斯·惠勒:《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

[49][美]罗杰·佛朗茨:《X效率:理论、证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50][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张进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3][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4][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55][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英]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8][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9][美]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60][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1][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美]史蒂文·C·布拉萨、康宇雄:《公有土地租赁制度——国际经验》,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3][英]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德]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缓减贫困的土地政策》,贺达水、张惠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6]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68]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70]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71]林毅夫:《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引自:《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72]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

[73]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4]周诚:《周诚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许月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77]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81]商晨:《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2]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4]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5]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86]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王海宏:《中国地价问题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89]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杨晓猛:《经济秩序的制度理性——以转型国家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4]刘金海:《产权与政治——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视角下的村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7]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98]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01]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季建业:《农民权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3]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5]李龙浩:《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以政府行为为研究视角》,地质出版社2007年版。

[106]林国先:《市场化制度变迁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赵阳:《共有与私有——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0]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1]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2]李小云、左停:《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3]刘建华:《中国市场新秩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周小亮等:《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5]乡镇论坛杂志社:《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116]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7]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8]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0]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121]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2]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23]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125]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26]陈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7]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8]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9]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0]牛若峰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王一江等:《国家与经济——关于转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蒋省三、韩俊:《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南海发展模式与制度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3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4]王克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36]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7]田传浩:《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8]迟福林:《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9]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140]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1]闫天龙、曹照平:《土地估价知识问答》,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4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43]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5]于海涌、丁南:《物权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6]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类:

[148]陈征:《土地价值论》,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4~6页。

[149]胡培兆:《协调经济关系,日臻社会和谐》,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17期,第8~10页。

[150]吴宣恭:《按产权关系的特征认识所有制的性质》,载《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第30~35页。

[151]李建平:《矛盾观视阈下的和谐社会》,载《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38~39页。

[152]吴宣恭:《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第17~22页。

[153]李建建:《城市绝对地租探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第44~48页。

[154]严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第32~34页。

[155]郭铁民、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生产力》,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39~42页。

[156]林卿:《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制度的思考》,载《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1期,第30~32页。

[157]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6期,第12~16页。

[158]胡培兆:《共同富裕与良性两极分化》,载《理论前沿》2003年第22期,第27~29页。

[159]李建建:《我国征地过程中集体产权残缺与制度改革》,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0~104页。

[160]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载《经济纵横》2007年第1期,第2~5页。

[161]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载《经济学文摘》1999年第7期,第30~31页。

[162]严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载《政协天地》2005年第12期,第7~8页。

[163]李建建:《城镇国有土地租赁制探析》,载《发展研究》1999年第1期,第14~15页。

[164]严正:《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载《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第42~47页。

[165]林卿:《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分析与借鉴》,载《台湾研究》(经济)2001年第1期,第56~62页。

[166]李建建:《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载《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第148~150页。

[167]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载《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第60~66页。

[168]李建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第51~55页。

[169]华启清、林卿:《创新农地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5~19页。

[170]郭铁民、林善浪:《农地股份合作制问题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第30~37页。

[171]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载《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第16~37页。

[17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载《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6期,第5~11页。

[173]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第63~65页。

[174]支大成、唐康:《城市土地产权市场结构及地价体系构成探求》,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21~124页。

[175]靳相木、董继刚:《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的目标与方针》,载《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第57~60页。

[176]李小云、左停、李鹤:《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分析——〈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载《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1期,第53~61页。

[177]李松龄、黄玉龙:《我国制度变革中的产权安排及其公平效率分析》,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7~20页。

[178]覃美英、程启智:《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研究》,载《理论导刊》2007年第3期,第67~69页。

[179]李松龄:《制度安排与公平效率的辩证关系及其产权分析》,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第2~10页。

[180]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第58~63页。

[181]钱忠好、马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第38~44页。

[182]王景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载《产权导刊》2004年第2期,第17~20页。

[183]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7~23页。

[184]胡莹:《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第144~147页。

[185]李松龄、栾晓平:《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综述》,载《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27~32页。

[186]陈锡文:《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第13~19页。

[187]李冬梅:《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第3~11页。

[188]于洪宁:《政府科技投入与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第4~13页。

[189]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第37~57页。

[190]刘冰:《企业并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9~20页。

[191]马爱锄:《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6月,第7~30页。

[192]黄国华:《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现代解析》,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15~26页。

[19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载《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第9~12页。

[194]李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7~33页。

[195]陈定洋:《公平与效率: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兼谈土地规模经营》,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70~74页。

[196]顾吾浩:《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运作研究》,载《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14页。

[197]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中国房地产》2008年第7期,第48~49页。

[198]朱巧玲、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构建:核心和框架》,载《经济评论》2006年第5期,第85~91页。

[199]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95~103页。

[200]许恒周、曲福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第29~31页。

[201]王学斌:《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载《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第3期,第53~60页。

[202]高民庆等:《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载《四川改革》2007年第8期,第25~28页。

[203]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第11~19页。

[204]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54~65页。

[205]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66~71页。

[206]钟水映、黄建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引发的新困境》,载《国土资源》2007年第6期,第42~45页。

[207]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0~115页。

[208]陈良钦:《长沙咸嘉湖模式: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创新》,载《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第9期,第9~11页。

[209]李燕琼、嘉蓉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我国东、中、西部1538个失地农户的调查分析》,载《经济学家》2006年第5期,第84~90页。

[210]王小映、贺明玉、高永:《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三地的抽样调查分析》,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第62~68页。

[211]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载《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第8期,第76~79页。

[212]屈茂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债权性质驳议》,载《法制与经济》1998年第1期,第17~18页。

[213]秦勇、李凤霞:《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反思与创新》,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4期,第101~104页。

[214]王洪友:《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与债权论者商》,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43~45页。

[215]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高层研讨会专家观点汇要》,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9页。

[216]钱津:《论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动力》,载《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第1~3页。

[217]杨杨、吴次芳、郑娟尔:《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载《技术经济》2007年第11期,第34~38页。

[218]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2月,第67~182页。

[219]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2月,第23~98页。

[220]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8~27页。

[221]佴玲莉:《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第8~54页。

[222]叶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5月,第23~36页。

[223]刘燕:《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99~141页。

[224]林华:《我国农地征收中利益相关者制约机制研究——以淄博市为例》,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23~44页。

[225]吴玲:《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21~27页。

[226]翟建松:《集体土地市场化流转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第39~93页。

[227]马士鹏:《农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25页。

[228]廖小军:《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76~152页。

[229]肖利平:《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及其绩效分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17~43页。

[230]毛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7~21页。

[231]高汉:《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农地征用》,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38~68页。

[232]纪昌品:《农地制度创新与农民权益保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第54~67页。

[233]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载《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第10~12页。

[234]徐峰、邱隆云、魏敏:《国内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综述》,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59~62页。

[235]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第34~39页。

[236]华颜玲、余文学:《制度分析层面的农地流转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2007年第2期,第3~6页。

[237]刘甲朋、崔嵬:《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3年第6期,第55~59页。

[238]吕艳红、陈建辉:《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载《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34~37页。

[239]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5~32页。

[240]陈丽洁:《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典型观点》,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2期,第187~194页。

[241]刘刚、王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性分析》,载《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78~81页。

[242]张泽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研究》,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5期,第13~16页。

[243]李旭辉:《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利益理论》,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第27~31页。

[244]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第58~63页。

[245]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载《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4年第5期,第73~88页。

[246]王鹏翔:《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选择与取向——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载《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72~77页。

[247]董栓成:《论未来中国农地变革的路径选择——基于中日土地变革的比较分析》,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2期,第85~89页。

[248]冀名峰:《关于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第13~16页。

[249]邱莉莉:《匈牙利私有化的特色与得失》,载《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6期,第53~56页。

[250]马志卓:《匈牙利的土地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载《决策借鉴》1994年第6期,第34~35页。

[251]熊开金:《从我国土地利用历程看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载《甘肃农业》2007年第7期,第48~49页。

[252]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载《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第8期,第76~79页。

[253]黄征学:《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载《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第13~15页。

[254]王碧峰:《公平与效率问题讨论综述》,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第76~80页。

[255]林建华、任保平:《西方经济学经济利益和谐理论的述评及其启示》,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15页。

[256]周天勇:《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几个问题》,载《理论视野》2006年第4期,第16~17页。

[257]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载《经济学》2004年第4期,第193~210页。

[258]张忠明,钱文荣:《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载《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3期,第61~67页。

[259]蔡继明、苏俊霞:《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第135~138页。

[260]曹斐、霍维巍:《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路径选择及公司治理结构——以匈牙利、捷克为例》,载《财经界》2006年第7期,第31~32页。

[261]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载《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6期,第44~50页。

[262]曾令秋、杜伟、黄善明:《对土地价格“剪刀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载《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第37~41页。

[263]王永莉:《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载《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3期,第69~73页。

[264]徐元明:《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创新——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载《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期,第34~38页。

[265][美]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李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报告》,载《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3期,第38~44页。

[266]王小映:《土地承包权:债权还是物权》,载《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35期,第31~32页。

[267]张名恢:《东欧各国的农业经营形式与经营规模》,载《世界农业》1987年第9期,第9~11页。

[268]朱米均、郭春华:《试论我国征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第51~55页。

[269]林红玲:《国家利益与产权制度的变迁》,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67~70页。

[270]王富博:《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8~112页。

[271]陈美球、魏晓华、刘桃菊:《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中各方利益协调的研究综述》,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第43~47页。

[272]方晓利:《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载《财经研究》2000年第7期,第18~23页。

[273]黄兴年、刘路扬:《利益集团的特征、国家的作用与产权失灵——兼与卢现祥教授商榷》,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2期,第44~47页。

[274]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罗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载《调查研究报告》2006年第144期,第1~21页。

[275]侯风云、张凤兵:《不平衡发展与中国新型城乡二元经济》,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第59~62页。

[276]罗能生:《产权公平论》,载《天府新论》2003年第1期,第15~19页。

[277]倪丹容:《中国二元经济的历史逻辑和结构刚性》,载《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3期,第9~11页。

[278]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第50~59页。

[279]温铁军、朱宋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载《经济研究资料》1996年第1期,第58~62页。

[280]程宗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及保护机制综述》,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9页。

[281]蒋省三、刘守英:《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解读南海模》,载《政策》2003年第7期,第54~56页。

[282]王方玉、杨春福:《中国农民权利保护途径及其成因分析》,载《南京社会科学》(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75~76页。

[283]刘喜广、刘朝晖:《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载《土地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3期,第94~97页。

[284]叶剑平等:《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第77~84页。

[285][德]普雷乌:《转轨制国家的私有化及对中国的启示》,载《财经科学》1999年第1期,第58~60页。

[286]马逾际:《匈牙利三十年改革历程回顾与启示》,载《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56~60页。

[287]李晓峰:《关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第30页。

[288]刘守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第22~25页。

[289]杜江涌:《农地使用制度的永佃权模式选择》,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129~131页。

[290]郑金英、金茂霞:《福建省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探讨》,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2~14页。

[291]黄丽萍:《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最优选择》,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第56~61页。

[292]刘克春、苏为华:《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载《统计研究》2006年第5期,第73~77页。

[293]胡小平、孔喜梅:《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载《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第39~43页。

[294]钱忠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第47~55页。

[295]谭希培、何子英:《公平与效率——优先性与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载《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70~73页。

[296]盖国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前沿生产函数》,载《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1期,第7~10页。

[297]刘艳、高兴民:《农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第86~90页。

[298]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第11~20页。

[299]徐秀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反思》,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101~103页。

[300]洪银兴:《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观》,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3期,第27~30页。

[301]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载《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第35~46页。

[302]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第51~57页。

[303]肖来青:《地权: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载《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5月12日第5版。

[304]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5~7页。

[305]牛若峰:《将土地产权还给农民》,载《调研世界》2004年第7期,第3~7页。

[306]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载《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3~6页。

[307]许崇正:《“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载《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第91~96页。

[308]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82~86页。

[309]黄泰岩:《构建公平与效率的新关系》,载《求是》2003年第11期,第10~12页。

[310]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1~4页。

[311]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第8~18页。

[312]肖屹等:《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载《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第77~83页。

[313]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32页。

[314]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第89~91页。

[315]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载《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第40~45页。

[316]谢代详、林翊、林卿:《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载《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5期下,第111~112页。

[317]林卿、林翊、王荧、[匈]Gombas Katalin:《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借鉴》,载《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第72~82页。

[318]林翊、张燕梅、林卿:《匈牙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及其启示》,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93~95(99)页。

[319]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载《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83~86页。

[320]林翊、冯秀萍、林卿:《匈牙利农地变革对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启示》,载《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8期,第285~290页。

[321]高淑泽:《谈谈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0期,第33~36页。

[322]李成贵:《中国的二元结构与“三农”困境》,载《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第12~19页。

[323]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第31~35页。

外文类:

[324]Perry Smit。Land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mt[M]。Paris,1994.

[325]Carter,M。R。and Yang Yao。Adiministrative vs。Market Land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M]。Mimeo,1998.

[326]Becker,G。S。A Treatise on the Famil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27]Dahlman,Carl。The Open Field System and Beyongd:A Property Rights of an Economic Institution[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328]Barzel。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29]Knight,Frank。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M]。Reprints of Economic Classics,Augustus M。Keller,Bookseller,New York,1964.

[330]Lardy,Nicholas。Agri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31]Randolph Barker。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M]。Boulder Colorado Press,1982.

[332]Hayami Yujiro and 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333]Potter S。H。And Potter J。M。: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34]Jacoby,H,G。Li and Rozelle。Hazards of Expropriation:Tenure In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American Economic Studies,2002(60):903-921.

[335]Liu,Shouying,Micheal R。Cater,and Yang Yao。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World Development,1998,26(10):1789-1806.

[336]Bell。C,Raha。A。and Srinivassn。T。N,“Matching and Centractual Performance:The Case of Tenancy in Northern Ind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llied social science meetions in Boston,Massachusetts,1994,January3-6.

[337]Benda-beckmann,F。and K。von,“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In“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T。van Mei jl and F。von Benda-Beckmann,(eds),Kegan Panl,London,1999.

[338]KovachI。Privatisation and Family Far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ociologia Ruralis,1994,34(4):369-382.

[339]Kung。JK。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

[340]Ensminger。J。and Rutte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anging Property Rights:Dismantling a pastoral commons。American Ethnologist,1991,18(4)。

[341]Kung J。K。Egalitarianism,Subsistence Provision and Work Incentiv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Collective。World Development,1994,22(2):175-188.

[342]Deininger,Klaus,Jin Songqing。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1):241-270.

[343]Feder,Gershon,Lawrence J。lau,Lin J。Y。,and Xiaopeng Luo。The Determinants of Farm Investment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Post-reform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1(1)。

[344]Kung,J。K。and Shouying Liu。Famers'Preference regarding ownership and land tenure in post-Mao China:unexpected 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ies。The China Journal,1997,(38)。

[345]Kung,James Kai-sing,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346]Dong。X,“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World Development,Vol24,No5,pp。915-928.

[347]Louis Putterman,“The rule of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The China's Quarterly,Vol(144),pp。1047-1064.

同类推荐
  •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许多工作要做,应突出重点,在以下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上取得进展和突破:第一: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第五:在继续推进生产经营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生产社会化的改革和调整。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中国当下经济到底怎么了,大家众说纷纭,官员、企业家和老百姓大多一片迷茫。郎咸平教授在本书中明确告诉各位读者:中国经济萧条已经到来,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惨状。萧条也意味着希望,如果没有“次货危机”,美国经济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健康。郎咸平教授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认为:政府推动的所谓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其实都是伪命题。政府需要做的是管好自己那只好动的“手”,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才该是应该做的。今天的萧条,就是政府造成的。要走出萧条,政府也必须束缚自己那只好动的“手”。郎咸平教授在本书总结道:只有砸碎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枷锁,中国改革的的新红利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才有走出萧条的希望。
  • 零售经营实务

    零售经营实务

    从百货商店到超级市场,从专卖店到自动售货机,零售业的每一次变化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深入,零售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全书共分九章论述了零售业的概况、零售战略规划、零售区位选择和店铺设计、零售经营的商品管理、零售销售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商店的经营管理、超级市场的经营与管理等。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科学。 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和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一样,是研究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的经济学科。旅游经济学区别于旅游饭店管理学、旅游市场学、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是以旅游业中某一具体业务做为研究对象,而旅游经济学是从整个旅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有诸多该学科教材及论著。
热门推荐
  • 太古神功

    太古神功

    少年踏破九霄,持异界神技,修太古神功,成就武极之巅!
  • 邪魅摄政王:陛下的夫君是谁

    邪魅摄政王:陛下的夫君是谁

    赵若晨无辜穿越,女扮男装成为了皇帝。太监说:皇上今天该翻牌了。她傲气地说:给朕来几个男人!太监无奈,只能向摄政王求助,报告摄政王,陛下,擅自出宫!报告摄政王,陛下,怀孕了!报告摄政王,陛下!私奔了!某王爷冷哼,给本王抓回来!【喜闻乐见的皇家趣事,一对一的宠文哦,欢迎跳坑】
  • 魔证混元

    魔证混元

    盘古开天辟地,万物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是以天道之下共有九座圣位,仙妖佛占去其六,独独魔道无有人证道混元,且看主角如何成就九圣之一。今朝得遇有缘人,凝吾太阴森罗身;从此不闻仙与神,唯修天外混元圣;
  • 戒律笔记本

    戒律笔记本

    本是一介废材兼死胖子的陈伯,作为一个屌丝大学生,他的人生本该是灰暗无助的。可是在阴差阳错之下,他得到了一本《戒律笔记本》,他的人生重新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他走向他的翻译男神之路。
  • 同桌是萌妻:暖男男神拐家里

    同桌是萌妻:暖男男神拐家里

    第一次相遇,慵懒的晚风拂过他们青涩懵懂的脸颊,浮起他们各自的衣衫。彼此相望,一眼万年……第二次相遇,他们从未想过他们不仅在一个班级,还破天荒的成为了同桌!以后的以后,他们天天相遇,调戏对方成了彼此之间的乐趣,某年,林忆昔看见同学们成双成对的出现在她面前。便不由分说的拉着苏染立马去了去民政局领证!她没想到,却落入了一头蓄势待发好久的恶狼口中!新婚第一日,这头恶狼便把她吃的干干净净,连骨头都不剩干……隔天,林忆昔揉着自己十分酸痛的小蛮腰,满脸通红的愤怒大吼:“苏染,你这个混蛋,我饶不了你!”“老婆,要不今晚你在上我在下?”某男邪邪一笑。某女:“……”
  • 佐助异界之行

    佐助异界之行

    曾经有一份温暖的亲情在我眼前但是被人给破灭了,我眼睁睁看着被人利用的哥哥杀了自己全家,虽然最后报了仇,但是上天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在这一世我会用我的性命来保护的我的父母和亲人还有用我的万花筒写轮眼来打败敌人。
  • 红魔鬼

    红魔鬼

    我是魔鬼,我不只是魔鬼,百年救赎,不负此身红衣,在我之下,皆为蝼蚁,在我之上,亦为蝼蚁
  • 倾血之殇——面具之约

    倾血之殇——面具之约

    这本书是首作~希望大家能喜欢.__类似魔幻小说她,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异瞳。她,有世界上仅有的魔法。但是,不知怎么,从五岁那年...她,不会笑了。7岁,她母亲被杀害,被父亲抛弃7岁,她,失去了所有的记忆....你说你会守护我一生一世。却看见你抚她青丝。——————[箬儿]
  • UFO与外星人之谜(科学大本营系列)

    UFO与外星人之谜(科学大本营系列)

    本书是关于外星人与UFO的科普读物。内容引用有关权威专家的著述和言论,将探索的触角指向地球文明之外的浩瀚苍穹,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秘外星生命与UFO,从而为读者揭开外太空生命现象的神秘面纱。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 孝陵遗梦

    孝陵遗梦

    女教师无意中获得一颗百年红豆,之后产生诡异孕事,法师泄露天机预示腹中胎儿将有一场浮生孽缘;23年后,那个孩子果然在一场车祸后灵魂出窍,梦回明朝。然后一场发生在明朝宫廷的曲折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