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6300000033

第33章 为什么不让她们活下去

王开岭

1

不止一次看过这样的电影:美丽的女战士不幸被俘,虽拼死反抗,但仍遭敌人侮辱……接下来,无论她怎样英勇,多么渴望自由和继续战斗,都不能摆脱一个结局:死难!比如在敌群中拉响手榴弹,跳下悬崖或滚滚怒江……

小时候,面对这样的场景,在山摇地撼火光裂空的瞬间,在悲愤与雄阔的配乐声中,我感到的是壮美,是激越,是悲痛之后的力量,是对女战士由衷的怀念和对敌的切齿痛恨。

成年后,当类似的新版画面继续撞击我时,心理渐渐起了变化。除了对千篇一律的命运重复生厌外,我更觉出了一丝痛苦,一缕压抑和疑问……那象征“永生”的訇响似乎在我的胸膛中央爆炸了,它更多地让我感到一股被毁灭的疼,一股死亡惊恐。

为什么不能设置一种让其逃脱魔爪重新归队的结局?为什么不能让那些美丽的躯体重返生活?难道她们必须死去?难道她们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渴望?难道她们的“过失”真的必须以“死”来抵偿吗?

究竟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心态?

终于,我懂了:是“完美主义”的要求!是“道德洁癖”的要求!是“革命荣誉”的要求!

不错,她有“过失”,她唯一的过失就是让敌人得了手。在同志们眼里,这是永远的“心痛”,永远挥之不去的“内伤”。在这样的大损失大耻辱面前,任何解释都不顶事,任何背景都失去了效力。对女人来说,最大的生命污点莫过于失身——无论何种情势下。而革命道德,似乎更强调这点,不仅精神纯洁,更须肉体清白,一个女战士的躯体只能献给自己的同志,而决不能被敌人染指。试想,假如她真的有机会归队,那会是怎样一种尴尬?怎样一种不和谐?同志们怎么与之相认?革命完美主义的尊严怎受得了?

唯一的出路只一个。也就是所有创作者都想到的那种办法。在一声訇响中,所有耻辱都化作了一缕猩红的硝烟,所有人都如释重负,长舒一口气。硝烟散尽,只剩下蓝天白云的纯净,只剩下美好的遥远记忆,只剩下复仇的决心和战斗力……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这是所有人都暗暗希望的。

她升华了,永生了。干净了,解脱了。她再也不为难同志们了,再也不令爱自己的人尴尬了。她成全了自己和所有的人。

她终于又成了原来的她。不,她比从前更完美!

这算不算一种“赐死”?因为“爱”?因为“呵护”?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华和匠心良苦。他们是那么聪明,那么为革命荣誉着想,为男人的虚荣心着想。以死雪耻,自行了断,既维护了革命的贞节牌坊,又不让活着的人背上心灵包袱。谁都没有过错,谁都不欠谁的……

说到底,作者在揣摩革命逻辑和原则行事。怪不得他。尽管正是他,暗地里驳回了“她”继续活下去的请求,但他代表的却是整个阵营,整个集团心理。

失身意味着毁灭!这一点,不仅革命电影中存在,西方作品中也随处可见。《魂断蓝桥》我虽喜欢,却不愿多看,因为太压抑。相反,我更偏爱《罗马假日》,乃至百看不厌,那也是讲述爱情与离别的故事,但那种伤楚却散发着明亮和健康的水果清香,有愉悦感,它让我觉得生活的轻松与美好。其实,我更愿看到《魂断蓝桥》中有一个活下来的“劳拉”,果此,我会深深地感激那位编剧……她曾被迫当过妓女,就再也配不上男主人公了?即须以死来结束理想的爱情?难道唯有死才能恢复她被爱的资格?这种推理的依据是什么?

绝不仅仅“为了艺术”,绝不仅仅为强化悲剧效果,更隐蔽的,是一种可怕的“男权”文化,一种大众心理学,一种对女性身份和价值角色的认定(即使在以解放妇女为目标之一的革命运动中也不例外)。

为此,我断定《魂断蓝桥》是件庸品。那个暗示“劳拉”去死的导演乃一俗物。我喜欢它也仅仅因为它的前半部,因为费文丽那泪光汹涌的眸子。

这种“完美主义”的伦理价值,在设计“我被俘人员”(无论男女)命运时也每每登场。尽管对被俘敌人,我们大可“人道”“优待”,但对自己的被俘同类,却完全失去了这种耐心与宽容:要么将其设计成“叛徒”,要么安排其去做“烈士”,总之,你几乎看不到他们活着回来,必须“消失”……

或许,真的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创作者自个先患了洁癖?

与其说是一种创作心理的脆弱,毋宁说是一种革命伦理的需要,一种政治完美主义的需要。

前不久热播的两部公安题材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作者海岩。不知为什么,当剧情刚展开到一半——当女警察欲罢不能爱上了香港黑社会老大的弟弟,当卧底的无辜大学生被迫与毒贩千金有了肌肤之亲时,我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丝不祥,似乎已预感到了他们的“死”……不仅因他们犯了规,违反了工作纪律,关键还在于:其身子已不再“纯洁”!而这,正是革命完美主义者最难谅解和宽恕的“罪”……

或许作者本人即这样的“道学家”,患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障碍。亦或许乃自我审查的结果,被迫这样写,否则即无法从政治伦理的标尺下通过。

这使我想起了生物界的一种哺乳原则:据说一些性情多疑的动物,假如幼崽染上了陌生者的气味,比如与人或其他动物接触过,它将被亲生母亲咬死。原因是:它被染指过了!它不再“纯洁”!

2

近读一本由印度女学者布塔利亚·乌瓦什著的《沉默的另一面》。书中记述了1947年,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宣布分治和独立建国,在被拦腰截断的旁遮普省,发生的大规模教徒流亡和冲突:以宗教隶属为界,印度教、锡克教人拥向印度,伊斯兰教人拥向巴基斯坦。短短数月内,一千二百万人逃难,一百万人死亡,十万妇女遭掳掠。

布塔利亚以大量实录记述了这场人类灾难,尤其妇女的遭遇更加惨烈:为防止妻女被敌玷污,为了保护其贞节名誉,大批妇女被自家男人亲手杀死,或自行殉身。布塔利亚记述了多个故事,杀害妇女的方法有服毒、焚身、刀砍、绳勒、枪毙、锔死。在锡克族居住的一个村子,九十名女人集体投井自杀,仅三人幸存,一位叫巴桑特·考尔的幸存者回忆:“我们大家都跳进了井里……我也跳了进去,带着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井太满,我们没法淹死。”读到这,你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世上竟有一种叫做“谋杀”的爱!死,反而成了一种救赎,一种恩惠与眷顾?

据说,那眼井太惨烈太著名,连印度总理尼赫鲁都忍不住去探视一番。

对于那些亲手杀戮亲人的男人来说,即使事情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也不为当年的事有一丝愧疚,反倍感自豪,为自己的妻子姐妹毅然领死而充满赞美之情。

几十年后,当许多被掳掠的妇女大难不死返回故里,迎接她们的第一句话即:“你为什么回来?你死了会更好点儿。”

对这种针对女性的屠杀,布塔利亚透过行凶者的价值心理,着重分析了事件背后潜藏的社会文化,她指出:“不论印度教、回教还是锡克教,都把女性的母亲角色和生殖功能联系于民族国家大业的开展,联系于文化传统的保护。女人身体成为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男人集体的财产、反殖抗争的工具。”

你甚至很难说清楚,这究竟算一种“爱”,还是一种刻意的惩罚与虐待。由于女性天然的生理构造,其原始的生殖色彩、性行为中的被凌驾性和受侵略性,使女性肉体艰难地担负起宗族的繁衍、荣辱、兴衰、尊严、纯洁、忠诚等象征属性,女人身体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隐喻,人们在她身上灌注了超额的价值想象和历史记忆:政治的、伦理的、民俗的、宗族的、国家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现象:古老的民俗特点往往能顽强地在妇女身上得以持久地保留和延伸,对女性习惯和形象的设计与制定,总是远远大于对男人的要求。于女人而言,这些“不能承受之重”带来的往往是悲剧,是身心的双重禁锢和摧残。一旦发生宗教危机和异族火拼事件,女性的身体便首当其冲,沦为双方的战场——因为自己的重视,也势必会引起对方的重视,尤其宗族冲突。“当两阵敌对冲突时,争相糟蹋和强奸对方的女人,成为征服、凌辱对方(男人)社群的主要象征和关于社群的想象。”(布塔利亚语)。这一点,在印巴冲突、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动乱中都表现得极充分。

所以,战乱中的女人,是最不幸的。历史的牺牲,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女性的牺牲。战乱最大的代价、最沉重的灾难和黑暗部分,往往以落实到女性身上为终结。胜利亦只是男人的胜利,而不会给女人带来多大的轻松。比如日本侵华战争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慰安妇”问题直到今天,还成为笼罩受害国的一块阴云:被炸毁的城市、被抢掠的资源,被虐杀的生命,都可以不要赔偿,不要精神安慰,但被侮辱的女性身体,却需要讨一个说法……或许在我们眼里,战争最大的毁坏,就是对女性身体的占领,最严重最难以愈合的创伤,即女性体内的创伤。

这种关于女性身体的文化想象和价值象征性,即使在西欧,在文明程度较高、理性发达的地区,也难有例外。比如,在法国或意大利,二战胜利后,人们竟自发地组织起来,对那些和德国占领者或侨民通婚的女子施以惩罚,将她们剃光了头,令其抱着“孽子”上街游行示众,随意羞辱、虐待甚至杀戮……在自己的同胞眼里,她们是“不洁”的,是不能被原谅的。即使对德军俘虏,也没这般态度。

可假如“占领”异国女子的事发生在男人身上,非但不受谴责,反而被同胞捧为英雄……为什么?难道是女性在生理构造上的隐秘性和凹陷性,较之男性肉体,更易使人产生“不洁”的联想,才导致对之的苛刻要求?

不管怎样,我对所谓“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并不乐观。只要对男女肉体的审视态度上仍存在双重标准,只要不能平等地看待男女“失身”,只要继续对女性肉体附加超常的非生理意义和属性……“洁癖”就会继续充当女性最大的杀手。

同类推荐
  • 白毛

    白毛

    顾文显1982年发表诗歌处女作,迄今在国内外公开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多万字,诗百余首。出版民间故事集《贾成明故事集》、《南侠。北侠》,散文集《梦里有条宽宽的河》,小说集《割豆割豆》,小小说集《白毛》,故事集《草屋小学》、《真的假的谁玩谁》。作品被收入250多种结集、选刊中,其中故事作品自首届至2008年一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故事集”,小小说自2000年至2004年一直入选〈全国最佳小小说集〉。
  •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本书精选40余部外国文学名著,以作家简介、作品节选和作品赏析相结合的方式加以介绍。在重温古典的基础上,更偏重20世纪的作品。注重名家精译及经典篇章,以助于学生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了解西方文化精神和东方文化神韵,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感情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进而重塑一种强健的精神人格。作品赏析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师、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执笔。赏析的宗旨在于,在抓住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思路,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有所启示。
  • 76号特务实录

    76号特务实录

    抗战初期,顺应全国民众的呼声,军统在上海对日寇官兵、大汉奸及日伪机构进行暴力袭击,使日伪遭受重大损失。汪伪76号特务展开报复行动,破获军统上海站,杀死大批军统特务。不断升级的报复与反报复让上海滩充满了血雨腥风。本书形象地再现了汪伪76号的每一场风云突变,揭开笼罩已久的神秘面纱,真捣恐怖而罪恶的特务组织核心。惊心动魄的策反、暗杀,血雨腥风的剧变、惨案,零距离目击极斯菲尔路76号,刺目刻画历史上的黑色一笔。以理性的眼光、客观的态度、细腻的笔法,深度透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最大的汉奸特务组织。
  • 愿作如是观

    愿作如是观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搬光阴

    搬光阴

    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触的用心写作的人。他的诗歌简洁朴素,用词谨慎、节制,不夸饰,不故作惊人之语,这让我猜测他的性情。如果说“人诗合一”的状况果真存在,他的文字就是他的经历,就是他的人生感受。
热门推荐
  • 腹黑狐狸逗小猫

    腹黑狐狸逗小猫

    一只身份成迷的狐狸,一只天然呆的猫,一道电闪劈出的雷,一纸情书化成的歌,狐与猫兮,墨歌语缘分早已破土而出,你为何看不到?
  • 沉浮中定

    沉浮中定

    七洲大陆,风云再起。群雄林立,谁与争锋。壮哉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山中小子叶辰强势崛起,略生死,度红尘,历经重重磨难。且看他如何平四方乱,主天下之沉浮。
  • 独爱:我家娇妻不好惹

    独爱:我家娇妻不好惹

    接近你是我的错,让你爱上我也是我的错,女主警察卧底在男主公司,明明知道要“明哲保身”,却不小心献上自己的心,警界的命令不得不办,爱情和任务左右为难,亲爱的,我的无可奈何希望你理解。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青丝挽柒凉

    青丝挽柒凉

    柳柒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然而命运总是会眷顾她。在她以为这一生都不会有一个用真心待她的时候,把摄政王亲手送到她身边,并且对她实行死皮赖脸的倒追行为!在她认为自己死定了的时候,命运又让她被他救出来并且发誓携手终身!在她以为她的心死了之后,命运又告诉她她的另一颗心还在另一个远方继续跳动着。她很聪明可是也很笨,总是不知道他有多爱她。可她永远知道自己爱上了一个站在云端的男子,为了她他愿意放下身份低下身子和她一起走在红尘俗世,并且不可自拔。--------------------------------------拓跋浔:”我愿护你一世“
  • 穿越郡主追夫记

    穿越郡主追夫记

    虽然名字叫做小小,但是不代表穿越后也要从小孩做起啊!小小很悲愤“啊!啊啊!啊啊啊!”“这女娃娃真有精神!”小小以内牛满面......
  • 龙牙无敌

    龙牙无敌

    中华大地到处战火连绵,日军正嚣张的欺辱在我们中国人头上,而他,圣杰明,却一次次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
  • 楚门悍将

    楚门悍将

    一直流浪在外赵楚强势归来,经历众多磨难,终于醉卧美人膝,手掌天下权,成为一代霸主,睡最美的女人,喝最烈的酒。
  • 天荒神道

    天荒神道

    这是一个属于唤灵技的世界,能以身呼唤天地,降灵技于身。一境界,一唤灵。有唤灵技威力惊世,毁天灭地,也有唤灵技天生弱小,也有其独到之处。主角在异世界得荒体传承,修至大乘,掌可碎星河,脚可破天地,纵横天下。炼体,摘星,神宫,八荒,混沌荒体五大境界,肉体无双,神通震世。
  • 心迷宫

    心迷宫

    小说以青年韩瑞轩心灵的成长和解脱为线索,通过引人入胜的奇妙故事来分析人世间的微妙道理——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