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作为诗歌,这一节最迷人之处在于以诗语蕴哲理。短短的三句,不超过 20个字,充分发挥了诗语简洁精悍的表达特点,不求全,不求显露,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枫树倒下后留给人们的心理感觉,这种心理感觉是矛盾的,暧昧的,充满了辩证的意味。清香带给人的应该是愉悦的感觉,但主人公却觉得它比秋雨还阴冷。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用这种矛盾的感受,就是为了凸显一个事实,那就是美的事物之毁灭所给人的震撼。枫树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它带给人美的愉悦,在诗歌中这愉悦就表现为它所散发的清香。而这散发清香的树终于被砍倒了,这一事件又在人们内心留下一层阴翳和阴冷的感受。而这样深刻复杂的情意感受被诗人用不到 20字的规模锤炼在诗句中,让人叹服,而这都来源于诗人对生活感受的敏锐性和在诗歌语言上的很好的修养。
伐倒三天之后枝叶还在微风中簌簌地摇动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向大自然告别这一节对枫树被砍倒后生命不息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本诗客体主观化和主体客观化的表现手法。作为客体的枫树,被诗人很好地利用来表达内心的哀痛,这就是客体的主观化;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通过枫树这一意象得到寄托和表达,这就是客体的主观化。这一艺术规律的具体实现,表现在此节中,就在于作者抓住了几个关键意象,一个是枫树的枝叶,一个是露水。虽然被伐倒三天了,枫树的枝叶还在微风中摇动,这恰当地成为未死英雄最后弥留的象征,而这种弥留只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心酸。而这心酸的感受也在枫叶上明亮的露珠上得到寄托,它好像是亿万只含泪的眼睛,正在“向大自然告别”。悲痛的情感主线通过一个个客观对应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态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最后一节的意义正在于提升意义。一棵枫树被伐倒了,这不仅仅是一棵枫树的事情,而是整个大地的事情,这和前面几节大地上的震动的描绘相呼应。《悼念一棵枫树》当时有人以为是用来悼念胡风的,牛汉则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可见这棵树是具有广阔的象征含义和代表性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黑暗时期众多优秀分子的精神表征。而这众多优秀分子宿命般的罹难,如同枫树一棵棵被砍倒,则也和“大地”相关。大地在这里成为祖国的象征,祖国的儿女在祖国的怀抱中惨死,这也是祖国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一节将诗歌的整体境界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