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08

第8章 珍稀动物

出没无常的奥卡狓

奥卡狓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分布在非洲扎伊尔东部的热带雨林地带。它行动隐秘,出没无常,产地偏僻,直到1900年才被人发现,并于1901年被正式命名为奥卡狓。

奥卡狓属偶蹄类动物,肩高臂低,四肢细长,形如长颈鹿。它肩高约1.5~1.6米,从脚蹄到角尖有2米以上高,身长2米左右,尾长可达45厘米,体重为200多公斤。雄兽身体比雌兽略小,眼眶上面生有一对薄皮包覆的有毛短角,雌兽则无角,毛黑酱紫褐色,颈部颜色稍淡,头部灰白,臂部和四肢上半部有紫褐间白的横纹。它性情懦怯,听觉敏锐,反应很快,一旦听到风吹草动,便立即逃跑。它白天很少露面,躲藏在密林深处,利用身上的保护色,与周围树干的色彩巧妙地混在一起,即使在25步开外,也很难被人发现。

奥卡狓通常不喜欢合群活动,雌雄待在一起,早晚出来觅食,主要吃细枝嫩叶,也食一些野果和植物种子。雌性奥卡狓怀孕期为440天,多在8~10月份的雨季产仔。奥卡狓寿命一般为15~20年。

东方明珠——朱鹮

朱鹮是一种濒危珍稀鸟类,1981年在我国陕西洋县只发现了7只,同年在日本新潟县也只发现了5只,世界其他地方再未见它的踪迹。

朱鹮是十分美丽的中型鸟,还是传说中的吉祥鸟呢。它的身长有70~80厘米,全身羽毛远看为白色,近看翅和头是粉红色的,裸露的额顶和面部全是桔红色,眼圈也是粉红色的,头的后方有一撮很明显的披散的细柳叶状冠羽。嘴长,向下弯曲,如同一把短刺刀,是黑色的,而嘴端是红色,腿脚是桔红色的。朱鹮产的卵是蓝灰色的,上面有褐色斑点,也很好看。

朱鹮生活在沼泽地或沙滩溪流附近,白天飞到水田、河溪附近觅食,用它那细长稍弯、坚利的嘴捉分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因而它是涉禽。夜间回到高大的青冈树上过夜。

早春二月是朱鹮生儿育女的季节,成对的朱鹮离开越冬时的群体回到繁殖地,占领自己重获新生的“东方明珠”的地盘,选择高大的杨树、松树或板栗树,在树杈上筑巢。产卵后,雌雄鸟轮流孵卵,经过一个月的孵化,小鸟破壳而出,淡灰色的绒羽,桔红色的腿爪,小脑袋瓜上的嘴巴大张着,急切地等待着双亲的喂养。它们是晚成鸟,喂雏鸟时,双亲把事先吞进自己食囊中的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经过消化,变成半消化状态的流食,先让第一只出壳的雏鸟把嘴伸进食囊吸食,然后才是第二只、第三只……在双亲的轮流喂养、共同照顾下,雏鸟生长很快,45天后,雏鸟就能长大离巢,独立生活了。

朱鹮曾今广泛分布在亚洲。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的猎捕,营巢的大树被砍伐,冬季采食的稻田被农药污染,使朱鹮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布区亦显著缩小,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了。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和人工养育它们,不然,人类将再也看不到这些“东方明珠”了。

神仙伴侣——丹顶鹤

丹顶鹤属于鹤形目鹤科,是我国稀有珍属。

古时候,人们常把丹顶鹤当作神仙的伴侣或神仙的坐骑,“仙鹤”之名便由此而来。

丹顶鹤身体高大,直立时1.3米有余,素以“三长”而著称,即腿长、脖子长、嘴巴长。全身几乎都是雪白的,头顶裸出部分为朱红色,看起来好像是一顶红帽子,所以才有“丹顶鹤”之称。喉、颊、颈部呈暗褐色,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都是黑色的,整个盖在尾羽上,因而常被人们误认为丹顶鹤的有一个黑色的尾巴。

丹顶鹤飞行时,头向前探,脚往后伸直,鼓翼缓慢。当鹤群长距离飞行时,常常排成“V”或“Y”等形。远远望去,飘飘然呈现出一副轻逸而潇洒的风姿。

丹顶鹤在繁殖期间,雌雄成双,亲密相处,一同觅食,或成对地站立在浅滩上。它们的“爱情专一,很守贞洁”,从不乱配。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不再择偶配对。站立时总是高高立起身体,伸长脖子四下张望,常常站立许久。在此期间,雌雄常常对鸣,此唱彼和,经久不息,鸣声高亮响亮。因为它们的鸣管很长,并在胸部弯曲着,像喇叭一样。它们的鸣叫声,可以传到一公里以外。

丹顶鹤是我国特产鸟类,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把它与松柏并列,称“松鹤延年”而作为长寿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以鹤为主题,称颂它的优美、丹顶鹤似乎没有特定的求偶期,但我们可以从它那丹顶上看出变化,它们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起舞飘逸、长寿、高雅。也常有以鹤为珍贵礼品馈赠别人。

丹顶鹤举止温顺而高雅,为人们所欣赏。因而我国自古以来多喜欢饲养它。幼鹤容易饲养,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顶鹤长大、成熟后便能和主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丹顶鹤每年4~5月间迁至我国东北,生活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每当朝夕,丹顶鹤常成对出来觅食,以鱼类、乌拉草,三楞草及芦苇等的幼芽,有时也到农田去食种子,有时也食软体动物。夏季常在草丛中捕食蝗虫等。

丹顶鹤巢多营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密布着高约1米的枯草丛中。产卵后即孵,雌雄鸟轮孵,雄鸟主要在白天,雌鸟则在夜间。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

幼雏大多于5月下旬孵出,出壳后即能蹒跚步行。如不惊动,它们很少离巢远去,经4~5天后,即能随亲鸟离巢漫游于浅滩或浅水中,觅食鱼类、蝌蚪、昆虫和各种嫩芽等。幼鹤发育很快,至9月下旬,体型即可接近成鸟。此时,幼鸟已能独立取食;但在一般的情况,仍不远离亲鸟。

丹顶鹤分布在我国东北中部,黑龙江西部部,如泰康、龙江、甘南、泰来等地繁殖。河北(罕见旅鸟);江西、江苏、山东(冬候鸟);台湾(12月),部分种群秋季飞往日本过冬。

树上的熊——树袋熊

一般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可是树袋熊却没有;它是一种小熊,通常体重只有10~12千克,十分肥胖,像一头丰满的小猪;树袋熊的视力不算太好,但是圆脸上的两只大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树袋熊浑身上下长着银灰色的毛,既柔软又浓密,犹如披上一件绒毛大衣。它的大耳朵上长满了较长的毛,高高地竖立在头部的两侧,显得格外神气。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它那与众不同的鼻子,好像一块厚厚的黑灰色皮贴在圆脸的中央,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爱。

树袋熊仅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与棕熊、黑熊、白熊和马来熊截然不同。

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树袋熊的繁殖季节。母树袋熊怀孕23~30天就可以生产了,通常每胎一仔,“双胞胎”很少。刚产下的树袋熊,体长只有2~2.5厘米,体重5.5克,最轻的在1克以下,还没有一个指头大,发育很不完全。初生的树袋熊眼睛紧闭,依靠嗅觉慢慢地向妈妈的育儿袋爬去,一点也不会迷路;待爬进育儿袋后,就会自己寻找奶头,吮吸乳汁。

幼树袋熊在妈妈的育儿袋中生活6~7个月后,外貌便和母亲十分相似,再经过两个月,幼树袋熊就能跳出育儿袋,爬上母亲背脊上四处活动。生后4年左右,幼树袋熊完全成熟,能够独立生活了。直到这时,母树袋熊才离开“子女”,开始下一次繁殖活动。

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桉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那里是树袋熊的乐园。树袋熊是严格的素食者,它的食谱单一,只吃大约2~3种桉树的叶子。树袋熊的英文名字叫“koala”(考拉),用当地话来说,这是一种“不饮水的动物”。

树袋熊更是逗人喜爱。母亲把毛茸茸的孩子背在背上。人们把树袋熊叫作考拉,这是当地土语“不喝水”的意思树袋熊具有非凡的爬树技能,它们长年栖息在桉树上,很少下地。

这种奇兽的足显得大而扁平,它们都具有五趾,前端长着尖利的爪。前肢的第一、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非常适宜于抓握树干和细枝。但是,脚上没有像狗和猫那样的肉垫因而在地面上行走十分不便。树袋熊的后肢要比前肢短,也能抓握树枝在树上攀缘。

树袋熊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的动作似乎比较笨拙,一到晚上却能在树上灵活地攀爬和跳跃。有时候,它们竟能用一只前肢或一只后肢悬挂在树枝上。水平最高的要算母树袋熊了,它们背上驮着一两个幼仔照样能在树上跳跃自如。

树袋熊的睡眠颇为奇特。白天,它们喜欢睡在结实的树杈,其睡姿与一般野兽不同,它们是抱着树枝睡觉的,蛋形的身体在树杈上保持平衡。这时,厚厚的毛皮好像弹簧床垫,起着缓冲作用。睡眠时,两只大耳朵虽然与头部一起垂下,但是外界一有动物,耳朵马上就会有所感觉,刹那间树袋熊便惊醒了。

回归的“海外游子”——麋鹿

有一种原属我国所特有的野生动物,由于大自然变迁,早已绝迹。但是从出土的化石上分析考证,它曾有一度栖息在我国长江以南、黄河以北的广袤平原上。它的最后一群在18世纪被放养在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之中。1865年1月,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传教士,听说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养着不少动物,于是便到那里去,站在猎苑墙外偷看。作为一名动物爱好者的大卫,看出了麋鹿与其他鹿种大有不同,于是买通了皇家猎苑的守卫人员,弄到两张完整的麋鹿毛皮标本及两只鹿头,然后送到巴黎的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家爱德华不久后发表文章宣布了这一新的发现,并将麋鹿定名为“大卫神父鹿”。此后欧洲动物学界纷纷以各种手段试图弄到麋鹿。从1866年以后的10年内,英、法、德、比等国便弄到数十只。欧洲列国的明索暗盗,再加上1894年永定河水的泛滥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乱,皇家猎苑的麋鹿终于全部尽绝,此后,饲养在欧洲的麋鹿又相继死亡,只有养在英国贝福特公爵的私人别墅乌邦寺内的18只麋鹿保存下来了。此后这群麋鹿繁殖昌盛,至1948年竟达到255头之多。1956年4月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派人给北京动物园送来两对麋鹿,在海外流落了半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又回到了故土。1973年英国首相希思又送来两对麋鹿。1985年8月乌邦寺的主人塔维斯脱克侯爵又将20头麋鹿送回中国。为了使踏上故土的游子不仅回到故乡,而且回到自己的祖居,我国特意在北京的南海子新建了麋鹿苑,放养这批归国“侨鹿”。1986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同盟又无偿提供39只麋鹿,在江苏大丰县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麋鹿这一珍贵鹿种在重归故里之后,必将会发展繁衍起来。

麋鹿有个不大好但又很有特点的名字——四不像。它获得这个不大雅致的名字,是有来历的,它的角像鹿角,但整个体形不像鹿;它的脖子像骆驼脖子,但整个体形不像骆驼;它的蹄子像牛蹄,而整个体形不像牛;它的尾巴像驴尾巴,而整个体形又不像驴,非鹿非驼非牛非驴,合在一起就叫“四不像”了。

麋鹿是一种大型鹿,成年麋鹿肩高120公分左右,体长170至220公分,体重雄性的可达250公斤,雌性的也可达180公斤,尾长60至70公分,真可谓庞然大物了。雄性的有角、雌性的没有角。雄麋鹿的角与其他鹿种的角“不像”之处在于:它的角基上端分为一前一后两枝,前枝分杈,后枝不再分杈;所有的鹿种站立着的时候都是角的尖端指向前方,惟有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麋鹿的四肢粗壮,蹄比较大,主蹄与侧蹄间的蹄隙较长,这样主蹄与侧蹄的张开角度比较大,便于在沼泽地带行走。麋鹿的那条长尾巴,甩动方便,适于驱赶虫蝇之类。麋鹿的背部、四肢披覆着灰褐色的体毛,而腹部的体毛是浅黄而近乎白色。麋鹿每年要换两次体毛。3月左右第一次换毛,夏季长成的体毛呈棕红色,秋季(9~10月)换毛后,冬季长成的体毛呈棕灰色。但冬毛比夏毛要长而细密,适应于过冬御寒的需要。有意思的是有时麋鹿的角每年也脱落两次。第一次在2月前后长出,10~11月脱落,接着开始长第二副角,于第2年2月变硬脱落。

由于野生麋鹿早已绝迹,麋鹿的栖息地只能从它的化石的发现地与体形特点方面来推断,据推测它们可能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沼泽地带。麋鹿喜食青草和一些水生植物(如嫩芦苇等)。麋鹿的发情期不固定,但在上半年发情的较多。大约在发情期到来前半年左右的时间,雄鹿就开始努力确立自己在鹿群中的领袖地位。确立了领袖地位的麋鹿,在发情期到来之前,用武力驱赶走所有的成年雄性麋鹿,自己独占鹿群中所有的雌性成年麋鹿。一只雄麋鹿的发情期长达数周,而一只雌麋鹿的发情期仅一两天。当了领袖的雄麋鹿,有时领导着由七八十只雌性成年麋鹿和幼鹿组成的麋鹿群。一只称雄的麋鹿,婚前要为称雄经常进行角斗,婚后又要为驱赶第三者和防备妻妾们逃跑而操劳,因而体力下降较多。这时它就会败在其他情敌的手下。因此,在发情季节,一群麋鹿常常要更替领袖。发情季节结束,被驱赶走的成年雄天高气爽的秋季是麋鹿吃得最肥壮、身体最重的时候性麋鹿便又被允许回到群体中来。鹿群中便又恢复了和平、安宁的气氛。

麋鹿的怀孕期290天左右,也有超过10个月的,每到怀孕后期,雌鹿食欲明显下降,行动很缓慢,临产前自己会寻找安静、隐蔽的地方待产。雌鹿每胎产一仔,幼仔出生后不到半小时就能站立起来找母乳吃。哺乳期8个月左右。出生后一两天就有追随母亲奔跑的能力了。初生的仔鹿体重大约12公斤,体毛呈棕色,有白色毛斑,两三个月后毛斑自行消失。产仔后的一周左右,母鹿随群觅食,将幼鹿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并定时来喂奶,其余时间任由幼鹿睡眠度日。大约一周以后幼鹿就参加群体活动了。在群体活动时,幼鹿们大都聚集在一起。而母鹿凭着叫声和体味,能在幼鹿群中认出自己的子女。

仔鹿约两年后性成熟,雌性仔鹿长到两岁就可以受孕繁殖下一代。雄性麋鹿成熟期稍长一些,但是不长成4岁以上的大小伙子,是难以从其他雄性麋鹿那里争夺到配偶的。一头麋鹿的寿命,在20年左右。

10多年来麋鹿的繁殖比较顺利,仅南海子鹿苑就已经达200头以上了。愿麋鹿这一珍贵物种在故土上重新繁盛起来。目前这一种珍贵动物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更是珍稀的观赏动物,人们争相观赏它那少有的“四不像”形态。

活化石——矛尾鱼

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鱼却舍不得离开水,始终没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种鱼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系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它的化石了,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在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的学术界。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3个小时,而且防腐不好已经烂掉,仅剩下一张鱼皮。相隔14年以后,1952年12月20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里,体长介于1.2~1.8米,体重30~80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很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究竟有什么启示呢?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势,这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由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没有眼泪的扬子鳄

扬子鳄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爬行纲、鳄目、鼍(tuō)科。

扬子鳄又名鼍,或称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将扬子鳄称为鼍,早在商殷的甲骨文里就有记载了。古人常认为鼍是龙的一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将扬子鳄称为“鼍龙”。老百姓则将它称为“土龙”,“猪婆龙”。总之古代人们将扬子鳄视为“龙”。

扬子鳄身长2米左右,体重10~30公斤,全身明显地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制化,覆盖着革制甲片,腹部的甲片较软。背部呈暗褐色或黑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的条纹。它的尾是自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在水中还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它的四肢较短而有力,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有明显的区别:前肢有五指,指间无蹼,后肢有四趾,趾间有蹼。这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生活的特点。

扬子鳄的吻短而圆,吻的前端生有鼻孔一对。有意思的是,它的鼻孔长有瓣膜可开可闭。眼为全黑色,且有眼睑和瞬膜,所以扬子鳄的眼睛可张开可合闭。

扬子鳄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喜欢栖息在人烟稀少的河流、湖泊、水塘之中。它大多在夜间活动、觅食,主要吃一些小动物,如鱼、虾、鼠类、河蚌和小鸟等。它忍受饥饿的能力很强,能连续几个月不进食。

人们常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那些假惺惺的人。因为人们看到扬子鳄在进食的时候常常是流着眼泪在吃一些小动物,好像是它不忍心把这些小动物吃掉似的。其实它的眼泪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由于它体内多余的盐分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腺体来排泄的,而这个腺体恰好位于它的眼睛旁边,使人们误认为这个腺体分泌的带有盐分的液体就是它的眼泪。当它在进食的时候,腺体恰好在分泌带盐分的液体,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它是在假惺惺怜悯这些小动物了。

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因为它所在的栖息地冬季较寒冷,气温到0℃以下,这样的温度使得它只好躲到洞中冬眠。据观察,它冬眠的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左右结束,算来扬子鳄冬眠的时间有半年之久。

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扬子鳄,首先要全力以赴去觅食。过不多久,体力充分恢复后的扬子鳄们,雌雄之间开始发出不同的求偶叫声和雌雄一呼一应,在百米之外可听到雄鳄洪亮的叫声和雌鳄较为低沉的叫声。它们以呼叫声作为信号,逐渐靠拢,聚合到一起。这时大约已经到了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供产卵用。巢穴建成以后,产卵期也到了。7月中旬左右雌鳄开始产卵,每巢约产卵10~30枚。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小。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扬子鳄的群体中,雄性为少数,雌性为绝对多数,雌雄性的比例约为5:1.这是一种有趣的自然规律。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才发现:纯吻鳄的受精卵在受精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性别。在它的受精卵形成的两周以后,其性别是由当时的孵化温度来决定的。孵化温度在30℃以下孵出来的全是雌性幼鳄,孵化温度在34℃以上孵出来的全是雄性幼鳄。而在31~33℃之间孵出来的,雌性为多数,雄性为少数。如果孵化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则孵化不出扬子鳄来,扬子鳄的受精卵在孵化时大多在适宜孵化雌性的气温条件下,这就造成了雌多于雄的情况。

扬子鳄为我国淡水所特有的珍稀动物。它只产于我国安徽和江苏境内的长江下游一带。分布范围狭小,而且现存数量极稀少。

扬子鳄的珍贵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鳄类早在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那时它和早已灭绝的恐龙同时生活着,并且数量和种类都很多。鳄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要比大熊猫和白暨豚早得多,当扬子鳄出现在全球上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这些都足以使得扬子鳄成为研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活资料,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和动物的地理分布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活化石”怎能不珍贵呢?

扬子鳄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把它定为一级濒危动物,它同时也属于国际上第一类禁止贸易的濒危种。

美丽的爬行动物——始祖鸟

闻名世界的始祖鸟化石,在我国中学生物学课本中就有介绍。从1861年第一只始祖鸟化石发现后,便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极大注意和兴趣,传闻很广,轰动全球。因为它不仅是爬行类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一个最好的证据,而且还是脊椎动物由陆地向空中发展成功的一个标志。现代各种各样有艳丽羽毛的鸟类都是由始祖鸟渐渐进化来的。

1861年,在德国最西南部的巴伐利亚省境内索伦霍芬小镇附近的一个海相沉积印板石石灰岩矿坑里,在深约20米的石灰岩内,工人采集到一块形态非常奇异的化石,从形体看它很像一条小恐龙。但是,在这块脊椎动物化石的前肢和尾巴的两侧,却保存有十分清楚的羽毛印痕。这块特殊的化石辗转送到英国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家迈耶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宣布了他研究鉴定的结果。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并为之命名为印板始祖鸟,意思是从海相沉积的石类印板石内发现的原始鸟类。迈耶的信先后在德国的矿物、地质和古生物新年鉴上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的发现给刚刚发表不久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无可辩驳的支持。

为什么始祖鸟化石发现的消息一发表就轰动世界,而且是进化理论毫无争议的证实呢?因为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世界生物是由低等逐渐向高等生物进化的。始祖鸟可以很清楚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一进化过程,也就是说由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的过程。从始祖鸟化石上可以看出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同时它已具有明显鸟类的性状。它与爬行动物构造相似的程度,竟达到若不是有很鲜明的羽毛印痕,人们必然会把它自然地归入到爬行类动物,尤其会认为是小型恐龙化石。无怪乎有人称它为“美丽的爬行动物”。这就是处于两类生物过渡阶段中间环节代表动物的性质,越是这样居于进化中间类型的动物,便越不容易区分,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越重要,意义也就越大。

始祖鸟是已知最原始的鸟类,它具有鸟类的基本特征:羽毛是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始祖鸟的羽毛已分化为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还有覆盖于飞羽基部的复羽,也有尾羽。始祖鸟的锁骨已愈合形成鸟类特有的叉骨,腰带骨中的耻骨与鸟类一样向后伸长。始祖鸟的足有4趾,其拇趾与其他趾对生。另外,始祖鸟的前肢第三掌骨与腕骨愈合,第二及第一掌骨还没有愈合,这是始祖鸟向着提高飞行能力,向高等鸟类过渡的性质,也是后期鸟类掌骨愈合成腕掌骨的开始。以上就是始祖鸟化石发现后被人们确认为鸟类的根本原因。

但是,始祖鸟的骨骼结构仍保留着其爬行类祖先的性质:首先,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具有许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其次是它的脊椎椎体关节面是双凹型的,而不是鸟类马鞍形椎体(异凹型椎体);第三,它的荐椎仅由六个脊椎组成,而后期鸟类至少由10个以上的脊椎构成,且基本愈合在一起;第四,上下颌具多枚牙齿;第五,三个掌骨不愈合,指骨还有三个游离而且都生有利爪等等。这就是前面说的始祖鸟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环节的根我是鸟类的祖先由。这是在海相沉积物中发现的最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

自第一只始祖鸟化石公布之后,它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行为方式和鸟类起源、飞行起源等就成了学术界研究的最感兴趣的课题。一百多年来论文专著大量出现,这一热潮延续至今。

到1992年止,始祖鸟化石总计发现七块,全出现在索伦霍芬地区。那一地区当时为一海湾,始祖鸟就生活在海湾附近的陆地树林里。它们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界,尤其与那时十分强盛的恐龙进行不间断的争斗。由于始祖鸟在生存竞争中的胜利,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繁盛、奇异、庞大的鸟类世界。

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

蛇和鸟是下了蛋,再把小蛇和小鸟从蛋壳里孵出来,它们是卵生动物。而小兔和小狗则是由它们的妈妈直接生出来,吃妈妈的奶水长大的,它们则中哺乳动物。然而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小溪和河、湖边的鸭嘴兽与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都不同,十分奇异。它既是卵生的,但又靠哺乳来喂养幼兽。鸭嘴兽身长有50厘米左右,全身长满了细而密的柔软短绒毛,油光发亮,不怕水,嘴巴扁平,又扁又硬简直和鸭子的一样,其感觉比猫的胡子还灵敏,能准确捉到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鸭嘴兽没有耳廓,游泳潜水时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就把耳孔和眼睛紧紧盖住,使水进不去。另外它还有一个长15厘米左右的扁平的尾巴,能起舵的作用;四个脚的脚趾中间有蹼,能伸能缩,游泳的时候能伸到爪外;爪子锐利,雄兽后脚大姆趾上生有能分泌毒液的结构。这些特点说明鸭嘴兽是非常适合在水中生活的。

鸭嘴兽大部分时间在水里度过,但它也挖洞筑巢。一个洞口挖在岸边近水的树下,用碎鸭嘴兽在洞中孵卵,而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石碎草遮盖伪装;另一个洞口挖在水下。巢穴里是用草和树叶铺成的。

鸭嘴兽在水中交配,半月后,产出两个白色的,直径只有1.7厘米的软蛋,而这时胚胎约已在母兽体内发育15天了,这一点与爬行类和鸟类都不同。生蛋后,母兽就开始呆在巢穴中孵卵,很少活动。10天左右,幼兽破壳而后,新生的胎儿很小,体上无毛,眼也未睁开,小嘴也不是“鸭嘴”。十几天后,幼兽开始吃奶,母兽仰卧,腹部的低凹处渗出奶汁,幼兽爬在母兽的腹部舔食奶水,因为没有奶头,则边吃边用小嘴按压母兽腹部乳区,得到足够的奶水。经过120多天,幼兽才发育完全,渐渐不吃奶了,晚上出窝游泳、觅食,开始独立生活。

名颠姓倒的大熊猫

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他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川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十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肢、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做“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而且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至二仔,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个小仔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的场所。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公斤竹子。但大熊猫吃得多,吸收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消化力差。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忙于进食,有时长达十六七个小时。但是它肠道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当然不停地排泄,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有时甚至边吃边拉,边走边拉,走到哪里,拉到哪里。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它也食肉,食竹鼠、羊、猪甚至羊猪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人们在捕猎熊猫时常常用煮熟的肉或骨头当诱饵,而大熊猫则因为贪吃而成为捕猎者的笼中物。

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也喜欢喝水,而且一喝就喝个够,肚子喝得圆滚滚的,以至喝得走不动路,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这就是人们说的“醉水”。但是过几个小时,它自己就会醒过来。

大熊猫长得一幅温文尔雅的样子,一般情况下,无论与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都能和平共处,表现出友善的样子。但是当遇到自己的天敌,如黑熊、豺、豹的时候,它是决不甘心示弱的。处在发情期的雄性熊猫到了一起,一场争夺情侣的大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在动物园里还发生过大熊猫伤害饲养员的事。

熊猫形体硕大,但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仔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一个有经验的饲养员竟难以单纯从形体上来断定一只雌性熊猫是否怀孕。初生的仔熊猫虽然很小,但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慢,到一个月时体重达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公斤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公斤左右,大约5-6年,达到性成熟期,这时的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大熊猫因为其数量的“稀”,而显得“珍贵”,但是更重要的不只在数量“稀”,而在其品种确实“珍”。大熊猫是一种当今动物世界中留存着的极少数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种,动物学界因此称它为动物中的“活化石”。据对大熊猫的化石测定,可以推断大约1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但是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小,到300万年前的更新纪中期才有个头较大的大熊猫。这与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能给大熊猫提供丰富的食物密切相关。那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得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过大熊猫的足迹。由于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尤其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把大熊猫最终“挤”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条高山狭谷之中。然而历经千万年的变化,大熊猫还是幸存下来了,除了形体的变化外,它的身体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与之同时代的巨齿虎、猛玛等早就从地球上绝迹了。“动物的活化石”的美称,对于大熊猫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了。正是由于大熊猫的无可比拟的珍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标志。

大熊猫既然如此珍贵、稀有,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数量迅速增加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其不受伤害,保证其自然繁殖。然而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首先,大熊猫的人工饲养量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猫数量极少。此外,由于受大熊猫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两只。而大熊猫产仔后,仔熊猫的成活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由此看来,大熊猫家族的繁盛,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们期盼着有关专家们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再说说大熊猫的“家谱”问题。动物学界发现大熊猫在1869年,而我国对于大熊猫早就有所记载,只不过不叫大熊猫罢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中对大熊猫就有过记载,书中称其为“狨”;在《后汉书》中称其为“貊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貘屏赞》中的“貘”也就是大熊猫。唐代咸阳宫中的上林苑还饲养过大熊猫。到了宋代,又有大熊猫为貔休。然而上面这些称呼都是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俗名,而不是动物界确认的学名。从亲缘上讲,大熊猫与熊有某些亲缘关系,而与猫则说不上一点亲缘关系。国外的科学家们总想从亲缘关系上将它归属于熊类或浣熊类,我国的动物学家们则从实际出发,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而此科仅有一属一种,这样“大熊猫”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称号。

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别号。由于它独产于我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我是动物中的活化石,太珍贵了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由于它与熊有亲缘关系而又有些像猫,有人称它为大猫熊,这些都是它的别名。大熊猫是一种现存的古老物种,有人就给它起了“动物的活化石”这一别号;大熊猫栖息在深山幽谷的密密竹林之中,因而又获得了“竹林隐士”的别号。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一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中。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乡的中国人,更应当无比珍爱我国所独有的国宝大熊猫。

鱼中珍品——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鱼种,生活在河口海域,繁殖时期溯长江而上,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带产卵。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又有“长江鱼王”之名。中华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鱼类,肉味鲜美,鱼卵更是享誉中外的珍品——鲟鱼子。

但说到“珍贵”,则因为它们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介于软骨与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尾部是歪型尾,全身披有坚硬的骨质磷,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中华鲟要经过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然后它们千里迢迢返回长江产卵。中华鲟每隔2~3年产卵一次,但一次能产100万粒卵。尽管如此,能够孵育出的小中华鲟数量却很低。它们沿河而下,回到海中成长发育,直至成年,才再回老家。

近来长江上兴建了拦江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及其他珍贵鱼类“回家”的道路。为保护鱼中珍品,保护这一活化石,有关方面正在采取解救措施。

我是鱼类中著名的活化石最美丽的灵长类——金丝猴

提起我国动物中的国宝,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大熊猫,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不会忘了金丝猴,尤其国外动物界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中国独有、世界无二的一种稀有动物。许多国外动物界人士为了一见它的“庐山真貌”,专程越洋过海来中国考察。

金丝猴这一雅号,顾名思义是源于它那与众不同的金黄色体毛。然而与其独特的形体特征相关的雅号还有两个:它长着一副蓝色的面孔,因此它又被称为蓝面猴;它那蓝色的脸上又长着一只鼻孔朝天翻着的鼻子,所以它又有了一个仰鼻猴的雅号。

金丝猴的体型在猴类中算是粗壮的了。它身高在70-80公分,母猴稍矮些,也在60公分左右。体重多在10公斤以上,雄性的体重可超过15公斤。它那几乎与身体等长的尾巴,长达60-80公分。它那独具特色、因之而得名的体毛竟长达50-60公分。

金丝猴有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别有特色、向上翻着的鼻子,鼻梁既小又塌,每当下雨的时候它要不就低着头,要不就用前肢捂着鼻子,或者发挥长尾巴的作用,把尾巴甩过来盖着鼻孔,免得雨水流进去。它的嘴巴圆圆的,长着两片厚嘴唇,雄性金丝猴在嘴的两侧各长着一只肉瘤,这肉瘤随着日月的增加越长越大、越长越硬。它脑袋两侧长着一对不算大而竖起的耳朵。

金丝猴喜欢栖息在林木茂盛的高山上,主要在树上嬉戏、活动、摘取食物。如果下地活动,它们就把长尾巴搭在肩上,这样行动就比较自由了。金丝猴也有垂直迁徙的活动规律。它们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海拔1500米至3500米的高度,它们不怕寒冷,但是冬季也要往海拔较低的地方迁徙,为的是便于觅食。夏季到来时,它们早早地就迁徙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因为它们非常怕热。这与满身的长毛不无关系。

迁徙时猴王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带路,幼猴夹在中间,几只成熟母猴殿后,几只在中间照料幼猴。

金丝猴喜欢群居,每群少则十余只,多则上百以至数百只。金丝猴的猴群中也有一个猴王,这个猴王身材壮实,体力充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历次你死我活的争取权力斗争中的获胜者,角斗的冠军宝座,也是猴王的宝座。获得猴王宝座的当然是雄性的金丝猴了。它一副威严的姿态,行走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很有王者风度,臣民们则前呼后拥,以示臣服,王后、王妃也紧随身旁。在金丝猴的家族中,猴主虽然妻妾成群,威风凛凛,但是它的生活并不潇洒,它承担着保卫家族的重任。家族的其他成员在觅食、嬉戏时,它要攀援到树木的高处,观察有无敌情。一旦发现敌情,它就要向家族成员报警,并带领家族逃离。一群金丝猴只有一只成年壮公猴,而且必须处在领袖地位,有时也有其他成年公猴,但是必须服从猴王,并不得沾染后妃。幼猴长大了,或者闹分裂,拉出一群猴子建立新家族,或者打倒老猴王,夺来猴王宝座。但是将王位夺到手并不那么容易。

一群金丝猴在某一个季节或一定时期里,总有自己的固定领地,这片领地大约有两三平方公里的范围,每迁徙到一个地点,它们总要先建立自己的领地。领地确立以后,其他金丝猴家族就不允许入内了。如果其他猴群入侵,领地的原有猴群就会全力以赴地驱赶入侵者。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让出自己的领地。

金丝猴猴群内部很有温情。例如:热天午睡,母猴总是让幼猴倚偎在自己身上;当母亲的还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以示亲热;据说有时母猴面临猎人无法逃脱时,它还会给孩子喂上最后几口奶;它们常互相帮助捉虱子、挠痒痒,尤其是母猴更是以此作为伺候丈夫的本职工作;天气冷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金丝猴食性比较广,主要吃素食,树叶、树芽、嫩树枝、青竹叶、嫩竹笋、植物浆果都是它们的日常食品,有时它们也会捉野鸟、掏鸟蛋、逮昆虫开开荤。至于吃鲜桃、吃香蕉,那是动物园中的金丝猴的福分,野生的金丝猴那是碰不到这种机会的。

金丝猴多在秋季进入发情期,孕期7-8个月,春季产仔,每胎仅产一只仔猴。仔猴刚生下时体毛可不是金色的,而是暗棕色,约一个多月以后变黄,然后才逐渐变成金黄色。大约一岁半幼猴才断奶,长到4岁多,幼猴就长成熟了。寿命一般在十七八岁。

科学地说,金丝猴并非一律长着金黄色的毛。因为金丝猴还分为不同的亚种,不同的亚种体毛颜色并不一样。金丝猴可分为:(1)普通金丝猴,这种金丝猴毛色金黄,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省。(2)黔金丝猴,它的毛色是灰色的,仅两肩间有一块白色的毛,所以动物学家又称它为灰金丝猴,它们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与贵州相邻处也有一些。(3)滇金丝猴,它的毛色除胸腹和四肢内侧长着白毛外,其他部分都是深灰近黑的颜色,所以又叫黑金丝猴,这种猴在幼小时体毛是近乎白色的,所以当地人也有叫它白猴的。

很有意思的是金丝猴与大熊猫不仅同为国宝,而且还是近邻。有金丝猴的地方,常常也有大熊猫,只不过前者灵活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地嬉戏、觅食,而后者则缓慢而孤独地在树下活动或觅食,双方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金丝猴那珍贵的皮毛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垂涎三尺,有钱人更把它作为炫耀富有的资本,总想以它的皮用来制成皮衣、皮褥享用,这引起了一些见义忘利者对金丝猴的猎杀。而破坏性的森林砍伐行为,又破坏了金丝猴的生活环境,较大群的猴群已极难见到了。

寒武纪海洋之王——三叶虫

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海洋里却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这个时期,是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等无脊椎动物,在海洋中争相发展着各自的家族。

这时海里的霸王当推三叶虫。它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家族,遍布海洋各个角落,且身强体健,数量众多,成为当仁不让的海洋之王。

繁衍生息了3.5亿年的三叶虫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被两条纵向深沟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做三叶虫。三叶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像飞行中的蝙蝠,称为蝙蝠虫;有的像展翅的蝴蝶,称为蝴蝶虫;有的尾部长出两把锋利的刀,称为刺尾虫……从现代生物鲎身上,可以看出古三叶虫威风一时的样子。

三叶虫既会游泳,又善爬行,所以从海底到海面,到处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三叶虫食谱很广,从藻类植物到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都会成为它的食物。

三叶虫在寒武纪兴盛一时,称霸海洋,到志留纪(距今4.4~4亿年)渐渐衰落,至二叠纪(距今2.8~2.3亿年)灭绝,前后延续了3亿多年,在生物进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三叶虫化石对于划分地层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胎生兽——袋鼠

动物的行动方式可说是五花八门:有的慢行,有的快跑;有的会悦,有的会游;有的精于爬,有的则精于跳;有的竟能兼而并之……

动物到底采用什么行动方式,这主要依其生理特点而定。不过,“以跳代步”的动物并不多。这方面,有袋类哺乳动物——袋鼠恐怕能算得上独领风骚了。说到这里还有段趣话。

1770年7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了四只像猎犬般大的野兽。库克让猎犬去追赶。这时,库克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几只野兽逃窜时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后腿跳跃前进,并且跳跃的速度惊人,不一会儿竟跳进草丛里不见了。库克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动物,当地人说是“坎格鲁”。库克以为“坎格鲁”就是这种动物的名字。回到英国后,便大肆宣传他所见的神奇动物“坎格鲁”。后来才弄明白“坎格鲁”是当地土语,意思是:不知道。但此时“坎格鲁”已经传开了,所以直到现在,英语里仍把这种动物叫做“坎格鲁”(不知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袋鼠。

大袋鼠的体态很逗人喜爱:脑袋小,像没有角的鹿首,耳朵长大,眼睛也很大。视力、听力也都很好。大袋鼠身长两米左右,两脚站立起来,就比一般我是会上树的袋鼠的动物都高些。有趣的是,它的前肢短小瘦弱,有点儿像人的手,后肢则强壮有力,如同人的脚。如果要凭借四肢行走或奔跑,显然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所以它不得不充分发挥强壮而极富弹跳力的后腿的作用。袋鼠跳跃能力惊人:轻轻一跃就是四五米远,稍许用力,七八米宽的小河,一跃而过,最远的可跳到13米。袋鼠跳跃时速可达40-65公里,比一般汽车还快,但这种速度只能保持几百米的距离。袋鼠不仅会跳远,还会跳高,2米高的障碍物不在话下,稍纵即过。它那长达1米有余的大尾巴在其跳跃时担负起了“舵”的作用——能保持身体平衡,控制运动方向。休息时,尾巴和两只后腿形成“三足鼎立”,支撑起身体。

可以跻身“跳跃健将”行列的还有跳鼠。这种沙黄色的小动物生活在沙漠里。它在沙丘或稀草丛旁一跳而过的情形与在茫茫沙漠列队穿行、缓缓而过的高大骆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跳鼠不但跳得快,跳得远,一步可跳一两米,而且可以连续不停地跳跃,直到脱离危险境地为止。

从生理构造的特点来看,跳鼠与袋鼠颇为相似,跳鼠也有一条比身体还要长的尾巴,尾梢扁平又有长毛,且尾巴富有弹性,跳跃时,尾巴上下用力,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跳鼠的后肢要比前肢长许多,有的甚至长二三倍。这种强健而且长的后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跃的最好条件,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跳跃健将”更是“如虎添翼”了。

同类推荐
  • 向太空进军(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向太空进军(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向太空进军》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从人类早期的探索太空的活动开始介绍,一直到如今的探索活动,期间有关的发明发现也一并介绍,另外,还适当地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话题,如一些前端构想和探索传奇等。
  •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本书是四川省环保系统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后的成果汇编。全书就四川省污染源普查的经过和结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总报告(国家发令、地方筹组、全面铺开、详细经过、主要结论,等等)、技术报告、各类污染源普查分报告(放射性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废气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危废医废,等等),全方位立体地如实反映了四川全省各地区各行业各类污染源的存在现状,对四川省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为以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污染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全省乃至于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开展。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导弹:千里之外的杀机

    导弹:千里之外的杀机

    本书从导弹概览、导弹巡展两方面,对导弹武器的研制过程、结构原理、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向青少年读者揭开导弹的神秘面纱。
  •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本书精选目前比较流行的多款新型摩托车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检查方法,分析故障产生的根源,讲解故障排除的方法,让读者分享维修实战过程,学到故障检修的经验与技巧。
热门推荐
  • 星际事务所

    星际事务所

    被家族背叛,失去一切,被流放在奴隶区的她,咬咬牙,若是能让她回去,她一定要闹个天翻地覆。十年后。据说有一家出名的星际黑店。据说老板强大貌美而又腹黑。据说想要打这店主意的人,全部哭着要找爹娘。(虽然披着事务所的名,其实重点是星际!关键词:星球,药剂,魔法……)
  • 一日不贱如隔三秋

    一日不贱如隔三秋

    初涉这个贱贱的江湖的小菜鸟,在一次圣诞活动中相识了自己那萌贱萌贱的师傅。秋:不贱师傅,有个女人让我叫她师娘。贱:嘁,以后凡是自称师娘的,给大爷灭了她!然而,在擦出可疑的JQ火花后。贱:秋秋,你快点出师好不好。秋:为嘛?贱:当你师娘。秋:……不好意思,我下不了手去灭自己。当这个男人真实地环抱住她时,她才惊觉他是那样热烈而深沉的爱着她,连着这个拥抱也是如此,灼热得融化了她的心。星光流照河面粼粼,倒影于他的眼眸。有她,也有万里滟色。就这样吧,她弯唇,让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传说继续。
  • 地域

    地域

    Ⅰ在地域之渊的最深处,有着一块血红色祭台,祭台之上,悬挂着一道模糊的影子,似乎是…一柄匕刃……Ⅱ本文讲述的故事是,在世俗间中,有一位少年(悦一凡)将军,某一天突然遇见五位神秘人,对方不由分说地带走他的爱人,而自己也被打成重伤,后被一位自称‘命中注定相遇’的老者所救,在老者言前言后的分说下,悦一凡踏上了一条‘地域之路’。
  • 战星天下

    战星天下

    心动不息,战斗不止,星星再小也是有光芒的,哥哥再惨也是有脾气的,从异世大陆的挣扎到战星天下的雄起,死去活来的陆尘星还要活出个夜雨苍莽,星动横空,荡寇九霄天下行。一曲狂歌,万念独行,纵有夜雨八方千机变,不复半壶浊酒笑平生,倾世回眸星尘陆,战罢天下不羡仙。
  • 天玄宝鉴:殇

    天玄宝鉴:殇

    你所看见的,真的存在吗?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样子。它是什么样的?想知道吗?我来告诉你!
  • 超机甲文明

    超机甲文明

    宇宙帝级机甲师慕冷血,与宿敌争夺大帝封号,一招惜败,灵魂回到一万年前,机甲文明风云骤起!始祖纪元,天缘蜕变,万年沧桑,翻云覆雨,在新的宇空,血帝重生,星辰逆转,一段属于机甲的传奇拉开序幕!
  • 遗命崛起之征魔

    遗命崛起之征魔

    凡尘世俗的四个少年,他们的相遇和孤儿身份,也许都是命运安排!血脉的觉醒,使命随之而来。为了遗命,他们可以义无反顾,踏上崛起之路,一路征魔。相信命运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梦想的前行。
  • 我的爱原来在这

    我的爱原来在这

    爱新觉罗福临是我老公搞没搞错?孝庄皇后是我母后?Oh,老天,这玩笑开的大了点吧?就算我的男友被我的好友给抢了,你也不用把我搞到古代来吧!哎,算了,来都来了,就当免费旅游吧!可我管不住自己的心,爱上了?
  • 《轩琴雨:命运之轮再次转动》

    《轩琴雨:命运之轮再次转动》

    一个孤儿,她却从不服输,她有一个哥哥,却不料被他背叛,山中的美景依旧,而他早已不在了,隐约的琴声将是新的大门,她回选择谁他的哥哥?还是……(琴君:月……你确定是没拿错剧本吧?月:确定啦……快去快去……琴君:……不去行不?月:不行)琴看着前方……哼我会自由自在闯荡一时的……放心…………………………(月:我倒!一世……好不……………………………………………………好琴君:要不你来?月:您老继续……Please)娇女也有尊严……也有疯狂……(月:请看下回分解……)
  • 吸血鬼殿下恋上我

    吸血鬼殿下恋上我

    身为血族王子的他知道自己不能与人类女孩在一起,可自己却爱上了一个人类女孩。让他感到绝望。女孩知道这件事,也非常伤心。。。。。可就在这时,他们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