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000000027

第27章 化学探秘还会有新元素吗

写作文描写景物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形容的词语:“青山绿水”、“黑土地”、“清新的空气”、“高楼大厦”……无论用尽了华丽和朴实的词藻,也难以说尽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多姿多彩。先哲在观察周围世界时,领悟出一个道理:复杂的现象中包含着简单的因素,千差万别的物质,只是由几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我国古代,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金是金属,除了黄金,还包括铜和铁等等;木,包括花草树木,而且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这叫“五行”。

古希腊不说五行,认为世上有4种元素:水、空气、火、土;古印度的说法有不同,认为4种元素是:地、水、火、风。

不论五行、4种元素的说法各有不同,但是,中国人、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都认为存在着少数几种元素,复杂的世界是由元素构成的。

近代科学兴起以后,科学家也承认万物是由元素构成的,不过不是古人说的那4种或5种。比如说“水”吧,古人以为水是不可分的,近代化学家知道,水还可以分解,不是元素;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也不是元素。

于是,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元素?有多少元素?

今天对元素的看法是: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就是所有氢原子的总称。说得更详细一点,是说同一种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氢的原子核内都只有一个质子,如果有两个质子,那就不是氢了。

至于地球上到底有多少元素,还会不会发现新元素,这是几代化学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有新发现,新的发现又引起新的思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到18世纪末,才有20多种元素的身份被确定下来,其中像金、银、汞、铜、铁等元素,人们频繁地使用过,原先却不知道它们就是元素。

在19世纪、20世纪这200多年中,化学家应用各种手段去搜寻元素,出现了许多发现元素的故事。

1811年,在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实验室里,一只公猫闯了进来,撞倒一瓶硫酸,硫酸流出来,流到了装有海藻灰溶液的盆里。化学家正想去惩罚那只闯祸的猫,却被盆中的奇特现象吸引住了:盆里升起一缕缕紫色的烟雾。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偶然的现象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再次重复这个过程,又看到了紫色的蒸气。把紫色的蒸气收集起来,得到了一种晶体。分析后确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碘。

在化学家寻找新元素的手段中,有化学分析,也有光谱分析。每一种元素在激发成气体状态后,通过分光镜都会产生独特的光谱。钾蒸气的光谱是两条红线、一条紫线;钠蒸气有两条靠得很近的黄线……已经知道的元素,光谱非常明确,容易辨认。如果发现从未见过的光谱,那就是一种尚未发现的新元素。1868年,天文学家分析太阳光的光谱,发现了一条明亮的黄线,就是未见过的光谱。两个月以后,科学家确认这是一种新元素,命名为氦。因为首先是从太阳中发现的,氦又称为“太阳元素”。

到了19世纪,发现的元素多了起来,化学家反倒有点迷茫。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性质,各种元素的性质各有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去寻找元素性质的某种规律。

面对不断发现的新元素,化学家想到了为化学元素排排队,就像学生排队那样,从小到大地排。元素怎么分大小?曾经采用过比较原子量大小的办法,而现在采用的办法是以原子序数为准,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它就是1号,原子序数为1;氦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它就是2号,原子序数为2……

19世纪后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发现元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可以按原子量大小排队以外,它们的化学性质还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排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从这张表上看,其中有好几个空位,也就是说,还有元素尚未被发现。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理论,门捷列夫发出预言,还存在着尚未发现的元素:类铝、类硼、类硅……

这真是天才的预言,门捷列夫不仅说出了还有未发现的元素,而且说出了这些新元素的性质。门捷列夫的同事——俄国科学家不仅不相信,而且大加讽刺,他们只承认已存在的物质,不承认不知道、不存在的元素,把门捷列夫的研究说成是在研究鬼怪。

那些科学家把尚不知道的元素说成“鬼怪”以后,却不得不承认1875年发现的新元素“镓”正是“类铝”;1879年发现的“钪”正是“类硼”;1886年发现的“锗”正是“类硅”。

寻找新元素的研究仍在不断地进行着,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已经找到了第92号元素铀。铀处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个位置,周期表中除了4个空位以外,其他元素从1号到92号都找到了。自然界只有92种元素。

没想到,新发现不断出现。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原来周期表上的4个空位都已填满,表上的92种元素全部到位。可是,在1940年,科学家在迴旋加速器中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第93号元素“镎”。

“镎”是海王星的意思。因为“铀”是天王星的意思,天王星以外是海王星,照这样推下去,海王星以外,还应该有一颗冥王星,果然又发现了第94号元素钚。

化学元素到底有多少?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年代远的不说,年代近一些的答案是92个,也就是填满周期表。好了,现在已经超出了周期表,数目在不断变化:

50年代出现了100号、101号元素;

60年代出现了103号、104号元素;

70年代出现了106号、107号元素……

什么时候新的元素出现了不再一一列举,只说一个最新消息:1999年出现了118号元素。

也许在20世纪结束时可以回答:化学元素有118个。可是,到了21世纪这个答案会变吗?

肯定会有变化。于是,不必去追问化学元素到底有多少,而是把问题转化一下,变成化学元素是无限多吗。

有一种答案说,不是无限多,数目是有限的,也许到170号就会终止,也许在210号终止,也许在170~210之间。

等着瞧吧。

为什么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很坚硬

水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建筑材料。粉末状的水泥加入适量的水和石子、砂子混合后,就会结成坚硬的混凝土。

水泥为什么会变硬呢?

普通的水泥是硅酸钙等物质的混合物,是用石灰或白垩土(碳酸钙)同黏土(铝、硅和氧的化合物)送入高温窑中加热烧制而成的。粉状的水泥和水相混后,在开始的一个小时内,水泥颗粒被一薄层具有半渗透性的胶质膜所包裹。这一层胶质膜是由硅酸钙与水化合而成,这个化合过程叫做水合作用。普通水泥在接触水4个小时之后才能达到初步硬化。这时,外部的水会通过半渗透性胶质膜渗入其内部,水泥颗粒会继续发生部分溶解,随着其浓度、渗透压、体积的变大,胶膜发生破裂,并又形成新的胶膜,如此反复进行,水泥颗粒外会形成一种空心管状的纤维。大量的像“刺”一样的空心管状纤维向外伸展。随着纤维的变长,这些空心管状的“刺”逐渐联结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将各颗粒胶联起来的“交织网”。正是这种纤维组成的立体网,增加了水泥的强度。

普通水泥在最初的数日或数周内慢慢硬化,如适当补充水分,其强度在数月或数年的漫长时期内,依然能继续增长。水泥与水的反应非常慢,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科学家曾将已硬化了的水泥磨碎,并将它再与水混合,发现它会产生第二次硬化。水泥中的细微裂缝有时会自行弥合,就是因为裂缝使水泥的颗粒打开,而当水渗入后,这些水泥颗粒表面又会生成新的刺状纤维,于是把裂开的部分又联结了起来。

用塑料袋装食品有毒吗

糖果、饼干、蜜饯、水果等各式各样的食品,常常被装在塑料袋里。透过一层晶莹透明的薄膜,食品不但看上去色彩诱人,而且隔绝细菌,保持清洁。它能使需要一定水分的食品不干燥,需要干燥的食品不返潮。用塑料袋包装食品的另一个好处是,食品不会粘得到处都是,也不易碎裂,携带十分方便。

但是,也许会有人对你说,塑料袋装食品,好是好,就怕有毒。这是真的吗?

通常情况下,专门用来装食品的塑料袋是没有毒的,因为那是用聚乙烯或尼龙制成的。制造聚乙烯时不掺杂其他物质,这样制得的聚乙烯密度低,质地柔软,对于阳光、空气、水分和化学试剂,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无需外加可能有毒的稳定剂和增塑剂。因此,用这种聚乙烯制成的薄膜来做食品袋,是安全无毒的。但是,聚乙烯薄膜也还有一定的透气性,如果用它来包装香料或有气味的东西,一部分香气或气味会逃逸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用更为结实的尼龙薄膜就比较理想了。

用其他塑料制成的薄膜塑料袋是否有毒,要作具体分析。比方说聚氯乙烯,它里面的增塑剂和一部分残存的氯乙烯,都是有毒的;聚苯乙烯中的一部分苯乙烯分子,能够在油脂中溶解,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以甲醛为基本材料合成的塑料,在与水和其他含水液体、油脂等接触时,尤其是在超过常温的情况下,甲醛会溶解进食品中去,这是一种对健康很有害的化合物。

所以,除了标明是食品塑料袋,或者完全肯定所用的塑料袋是单纯的聚乙烯或尼龙制成的,尽量不要用其他塑料袋来盛放食品,尤其是不能用装过农药或化工原料的塑料袋来装食品。

为什么可以用钢来切削钢

在工厂里,要对坚硬的钢料进行切削加工,使用的工具常常也是钢制的刀具。有趣的是,钢制的刀具往往能“削钢如泥”,不一会儿,就把钢料加工成所需要的零件了。

表面上看来,两个都是钢,可为什么用钢做的刀具能够切削钢料呢?

原来,各种钢是有差别的。做刀具的钢,只要比被加工的钢料硬度高,就能进行切削。一般做工具用的钢,含碳量比较高(大约是0.6%~1.4%),而且经过了热处理,使它变得更硬而不易磨损。但是在切削速度很高的情况下,往往会因摩擦产生高温,而高碳钢在高温下就不够硬了。因此,用于高速切削的刀具,必须用高速钢(俗称锋钢)来做。高速钢是一种合金工具钢,它主要含有铁、钨、铬、钒等元素,即使是在高温下(600℃以下)仍然十分坚硬。但是在更高的温度下(大于600℃),高速钢的硬度也显著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硬质合金了。通常用的硬质合金是由钴、钨、铬和碳等元素组成的,它已经不是钢了,因为其中含铁量很少,而且铁被看作是无用的杂质。

除了加入合金元素外,改变钢铁性能的另一重要手段是热处理。这就是把钢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降温速度进行冷却,例如,钢在水中或油中就冷却得快,在空气中或炉子中就冷却得慢。冷却快可使钢铁变硬,强度高;冷却慢可使钢铁变软,强度低,但塑性和韧性好。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对钢铁可以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如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例如工具钢须经淬火才能获得很高的硬度,而被切削加工的钢铁常常先经退火或正火,才比较容易切削。对于许多特种用途的钢材,还有许多特殊的热处理方法。

煤能变成汽油吗

大家知道,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一种重要燃料。除此之外,石油还是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及醇等基本化工产品的原料。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相比而言,煤的储量较为丰富,可采年限达几百年,尤其在我国,煤已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然而,我国煤炭的84%是直接用于燃烧的。直接燃烧煤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能源的利用率低;二是煤含有多种有用的化合物,如能综合利用可成倍提高经济效益,而仅用于燃烧则颇为可惜;三是严重污染环境。能不能想办法避免产生这些问题呢?

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都是以碳和氢为主的化合物,从这一点来看,它俩是一对“黑色兄弟”。煤与石油的最大区别是氢含量不同,石油中氢的含量为11%~14%,煤只含5%~8%。尽管如此,煤还是有可能变成汽油的。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化学家们就已在实验中尝试将煤变成汽油的各种方法了。

直接加氢法,通常是先把煤磨成细粉状,再与溶剂混合,通入氢气,然后在高压条件下加热到380~460℃,使煤和氢反应,得到“人造石油”及其他低分子产物。将“人造石油”作蒸馏分离,就可得到相应的汽油、柴油等燃料。气化合成法则是指将煤先制成煤气,在煤气中补充一些氢气,把一氧化碳和氢的质量比控制在1:2,使它们在铁、钴或镍作为催化剂和200℃等条件下发生合成反应,得到的产物中,汽油含量可达到83%,另外还含有柴油等物质。由于把煤制成煤气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上述气化合成汽油的生产工艺相对也较容易办到。另外,还可先把一氧化碳和氢合成为甲醇,然后再由甲醇转化成汽油。这一方法在生产上显得更为简便而有效。如使用性能较好的分子筛催化剂,可使甲醇99%转化为汽油,而且转化过程中消耗能量很小,由此制得的汽油成本仅比合成甲醇略高一些。

由于在把煤变成汽油的过程中,能除去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杂质,而且煤又比石油更便于运输和使用,所以许多国家都已经筹建了较大规模的煤液化工厂。同时,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把煤变成汽油的更新、更好的方法,使储量丰富的煤能部分替代石油,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为什么在陶瓷器皿上可以烧出美丽的色彩

我们每餐用的饭碗和碟子,表面有一层光滑的玻璃质,叫做釉。在光滑的瓷釉上,常常绘有美丽的图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原来,在釉中加进各种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烧熔后就显出不同的色彩,称为釉彩。

瓷器上的图画,常常有红色、绿色、紫色、黄色、黑色等等妍丽的色彩,就是巧妙地使用某种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釉彩绘制成的。釉彩是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利用各种釉彩,可以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的瓷器是驰誉世界的,现在英语中“瓷器”一词,就和“中国”一词相同,都是“CHINA”。

在瓷釉彩上产生瑰丽颜色的原料很多,例如氧化钴可产生蓝色;氧化铬生成绿色;三氧化二铁可产生棕色;二氧化锰生成黑色;氧化亚铜生成红色;氧化锡生成白色;氧化锑生成黄色;金和金的化合物产生金红色;银化合物生成黄色;镍的化合物产生紫色等等。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互相合作,还可以产生出种种奇异悦目的色彩来。

制作一件瓷器,先得用瓷土制成坯,放进窑中煅烧,制成素烧瓷。素烧瓷有很多极小的小孔,是会渗水的。在素烧瓷上,浸上一层釉料,釉料烧熔后会覆在素烧瓷上,就成了雪白光洁的瓷器。如果在雪白的釉上,用釉彩绘上花卉、人物等图案,经煅烧熔化,一个有美丽图画的瓷器就诞生了。

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开口连结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的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入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量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

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变异说明什么

中学课本上说,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近年来,随着对基因的深入研究,有的分子遗传学家却出来说,我们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于是,人类起源于什么地方,谁是中国人的远祖就成了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

人类的起源,大致可以说,先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然后进化为直立人,最后成为智人,智人的中晚期才是现代人。最近的争论集中在现代人阶段,也就是3.5万年到10万年前,我们的远祖是谁。我国的古人类学家坚持认为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然而,1987年,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坎恩等人却提出一种理论,认为,现代人的祖先都起源于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也就是“夏娃”,形成了“夏娃假说”。

夏娃假说的根据来自对人的DNA进行的研究,大家都知道,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正是根据这些信息,自主复制,保证准确地产生下一代,并且代代相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就是遗传。但是,遗传学家也注意到,一粒种子结成的豆并不是完全相同,多少有些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研究遗传学的两大主题。

在人群中,也同样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这两种生物特征,有的变异是可能保存下来,并记录在DNA之中。这样,DNA记录的遗传信息中,不仅有遗传的基因,也包含了变异的基因。

在遗传信息中,研究变异的多和少,就得到一些重要的推论。我们想像得出,一个人群的遗传信息中,相同的DNA很多,而变异非常少,就说明他们的血缘关系亲密。

同时,由于变异不是经常发生的,隔一个时期才会发生,才可能保存在遗传信息中,因此,就可能把通过检测变异基因的多少,作为鉴别一个人群的历史的尺度。如果一个人群的变异少,说明它的历史短;如果一个种群变异多,就反映这个人群的历史比较长。

创立夏娃学说的学者们,分析了从世界各地148位妇女身上提取的DNA,对其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发现非洲人的变异最多,并且推测出非洲现代人的历史大约为20万年,而亚洲、欧洲的现代人的历史最多只有13万年。根据这个结果,他们作了一个判断,现代人的始祖在非洲,夏娃就是现代人的始祖。夏娃的后代大约在13万年前逐渐走出非洲,有一支走向欧洲,有一支走向亚洲。

按照这个学说,我们中国人也是这位“非洲夏娃”的后代了。中国遗传学家金力接着对中国人的基因进行研究,于1999年发表论文,说根据对28个人类群体的DNA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非洲人大约在6万年前,从亚洲东南部进入中国,先到华南,然后进入北方,发展成今天的现代中国人。

然而,这个学说并没有得到我国古人类学家的支持,古人类学家仍然认为,中国人的祖先不是外来的非洲人,仍然是中学课本中的“北京人”,这有化石为证,有硬证据。而且,后来又在我国的本土发现了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的化石。

金力教授却说,那是远古的证据,可是这些化石中恰恰缺乏5万到10万年之间的化石。那时,全球出现了冰期,北京人的后代可能已经灭绝,后来就由从非洲来的现代人替代了,还是分子生物学提供的证据准确。

古人类学家争论说,冰期到来的时候,原住中国的人类没有绝灭,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南部没有形成大冰盖,在那儿猩猩、大象、犀牛都生活得很好,人类也能生存下来。

古人类学家还说,金力教授依据分子生物学对DNA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其中包含着推测的成分。人类的DNA有30亿个碱基对,目前,检测的碱基对非常少,只不过是几十、几百个,不会非常准。所以,不同的实验室检测到的结果并不相同,有的人算出来是10万年以前,有的人算出来却是80万年以前。差距太大,不知道哪一个对。

古人类学家还提出一个问题,目前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来判断人类的祖先,可靠吗?因为现在是利用DNA中变异的多少来作出推论的,可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因素。比如说,出现种族灭绝,会造成基因丢失,外来人种和当地居民杂交,又会发生基因增加。

对遗传基因的研究,虽然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祖先的新方法,可是留下的疑点也不少,还有一些不知道的因素。这种方法,可能提供许多新情况,也可能带出一些新的“不知道”。

我国科学家最近又提供一个新情况,说在非洲男性的基因中有一个突变位点M168G,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大约7.9万年前产生于非洲。金力教授对我国1万个男性进行检测,结果都发现了这个M168G的突变位点,说明了中国现代人的确起源于非洲。

要反驳这个证据,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没有M168G突变位点的人,哪怕是找到一个也好。

万一,万一,1万个以外,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这个突变位点,就能证明他的祖先不在非洲。有没有呢?不知道。

纳米火车派什么用场

儿童喜欢看卡通片,爱读童话、神话书少年开始爱上科幻小说。他们也知道,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无论是中国的孙悟空、马良,还是外国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只是一个幻想。

少年儿童怀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兴趣,对幻想也同样抱有热情,想像力十分丰富。在想像中,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

好奇,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科学家也是怀有好奇心,富于想像的人。纳米技术刚刚兴起,就有科学家想到会出现小到不能再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成为装配工、运输工,按照设计的图纸,制造出各种机器,包括汽车和火箭。

福格尔原来是物理学家,现在改行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未来的纳米机器人一定需要运输工具,就着手进行研究,要制造一部纳米火车,希望纳米火车能在甲点和乙点之间往返运送货物。

在华盛顿大学,福格尔正在把自己的想像变为现实。由于纳米火车特别微小,轨道不再是铁轨,而是塑料之王特氟隆,也就是贴在不粘锅表面的那种塑料。特氟隆耐腐蚀,特滑溜。在轨道上跑的货车,是一段段细微的管道,它只有头发直径的1/1000粗,简称“微管”。

微管是蛋白质,来自奶牛的大脑。牛脑的神经细胞中纵横交错地分布着管道,把管道切成一段段的微管,放在特氟隆组成的轨道里,它就成了装载货物的货车。

正像轨道不是铁轨那样,驱动纳米火车的也不是钢铁造的火车头,而是奶牛大脑中的驱动蛋白。驱动蛋白是一种细长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分子,一端是两个肥大的“头”,另一端是两条粗壮的“腿”,能够顺着管道“走动”。走动的时候,一条腿附着在微管上,另一条腿就跨了出去,每步的距离是8纳米。

真是一个富于想像的实验,纳米火车离开了火,不用燃料作动力,而是用蛋白质来驱动,真想得出。这反映出在纳米技术中,生物化学能发挥它的作用,福格尔有位同事是研究生物化学的,正在研究奶牛大脑里的细胞是怎样运输各种化学物质的。不论动物或植物的细胞内都有一个运输网络,运来有用的化学物质,又把废物送走。奶牛大脑的神经细胞相当长,运输任务很重,完成运输任务的正是驱动蛋白。

用纳米世界的眼光来衡量,驱动蛋白的力量不算小,足以把一根结实的微管折成两段。于是,福格尔选中了驱动蛋白来当做纳米火车的动力。实验证明,这个类似幻想的想法是正确的,把奶牛大脑中的驱动蛋白取出来,涂在滑道上,它已经能够驮着货车(一小段微道),漫无目的地四处乱动。

四处乱动的驱动蛋白已经显示了它的力量,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限制它的乱动,把它的作用限制在轨道中,成为一节节货车。轨道建在光滑的特氟隆表面,在光滑表面划出一道凹槽,迫使驱动蛋白只能在凹槽里朝一个方向运动。

用一束X光或电子束是可以刻出凹槽的,但是,X光也好,电子束也好,刻出来的凹槽都太宽,有100纳米。后来,找到了一种新技术,用原子力显微镜改装成“笔”,划出的凹槽可以细到30纳米,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纳米火车的轨道。因此,纳米火车不是靠轮子在两条轨道上滚动,而是生命物质——驱动蛋白在凹槽内运动。

纳米火车比细菌还小,无法供人参观,实验人员也只能通过显微镜去观察,为了看得更清楚,微管上涂了荧光涂料。后来看到,把驱动蛋白铺到作为轨道的凹槽上的时候,竟高出了一大截,原来凹槽深度只有25纳米,容不下胖胖的驱动蛋白,货车就可能脱离轨道,向旁边驶去。研究后得出结论,应该控制驱动蛋白的浓度,浓度不高不低的时候,驱动蛋白就乖乖地沿着轨道运动。

有了轨道,有了会运动的驱动蛋白,有当做货车的微管,纳米火车似乎可以开动了。到这时还要交待一下,纳米火车的能源是什么。当然不是煤和石油,而是在动物体内的现成能源:三磷酸腺苷(ATP)。初步设定,纳米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微米,只要减少ATP的供应,车速就会慢下来。

最后的问题,也是一个尚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纳米火车用来运送什么货物呢?作为试验,首先将在货车上装载生物素分子,这是一种可以从蛋黄中找到的维生素,也可以是别的抗生物素蛋白,总之这是些容易看得见的光点,而且不同货物呈现不同的彩色,这就容易观察出这些火车是否会相互碰撞,到底拉着货物能走多远。

这时,更需要想一想,纳米火车的用处在哪里,用这种微小的火车运什么货呀?

福格尔本人说,纳米火车只是实现幻想的中间步骤,在最近20年内能用纳米火车做什么,只能靠猜测。问题又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需要发挥想像力。

这里,列出两个可能的前景,供读者去想像。

纳米火车运送的货物中,也许会有碳纳米管。未来的计算机芯片会采用碳纳米管来做导线,用碳纳米管组装的芯片只有现在硅芯片的1/1000大。目前,如何用碳纳米管来组装的方案还没有拿出来。发明纳米火车的科学家已经为这个方案准备好了运输工具,极富想像力地说:“如果在组装芯片时,需要运送碳纳米管的话,瞧,我已经作了准备,把世界上最小的火车,纳米火车拿去用吧。”

纳米火车也许是为未来的机器人准备的,这是一群一群比细菌还小的机器人,他们利用原子、分子或化学物质去组装微型电动机、螺旋桨,制造各种微型机器。机器人当中,有装配工,也有运输工,因此,用纳米火车来运送组件是必要的。

……

看过纳米火车的报道,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在纳米尺寸内居然能有火车,居然想出用奶牛大脑里的驱动蛋白来作动力能源。这个报道,把我们的眼光引入微观世界,看到了可能出现的机器。不过,正如发明纳米火车的福格尔所说,在最近20年内能用纳米火车做什么呢?

不知道。发明者本人尚且说不清,纳米尺寸的机器和机器人尚不知道是什么样,尚不知道有什么用,正在等待开发。

气味从哪儿来

你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闻到一股炒菜的香味,你马上知道,妈妈正在做好吃的菜。香味怎么从厨房传到你的鼻子里来呢?

化学告诉我们,香味来自一些气味分子,尽管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扩散,我们的鼻子仍然能够感觉到,这是人的化学感觉,舌头能品尝味道也是化学感觉。而眼睛、耳朵、手对外界的感觉来自光、声音和触觉,那是物理感觉。

人能闻气味,是生来就有的功能。婴儿出生以后,很快就能凭着气味识别自己的母亲,说明从那一时刻起,人就通过鼻子——嗅觉器官去采集外界送来的化学信息,并向人脑报告。

别小看我们的鼻子,它是一个精细的气体传感器。它有细微的嗅纤维,不断自发地晃动,感受气体分子是否到来,随后就把气味信息传给嗅细胞,最后由嗅细胞向大脑报告,在大脑中形成气味的感觉,判断是香还是臭。

人的鼻子里,嗅细胞多达500万个,都非常敏感,只要接收到8个气味分子,就会发出“气味来了”的信号,气味分子积累到40个的时候,就可以辨别出是什么气味了。

人也分泌气味分子,最容易闻到的是汗臭。脚汗只占汗水的0.9%,不到1%,但是,一脚踏在地上,每一个脚印至少留下200亿个气味分子。因此,罪犯逃跑的时候,留下了脚印,也留下了气味分子,这就可以带着警犬去追踪,即使狡猾的罪犯中途换鞋,也逃不过警犬敏锐的嗅觉,只要有一个气味分子吸附到嗅细胞上,警犬也会发出信号。狗的嗅觉感知能力超过人的100倍。

人对气味的感知能力也有差别,竟有人是嗅盲,即使不感冒,他也闻不到气味。

人最爱闻的气味是香味,能散发香味的物质叫香料。香料的来源很广,有从动物体内取来的,包括从抹香鲸身上取来的龙涎香,从麝鹿身上取来的麝香,从灵猫身上取来的灵猫香,从海狸身上取来的海狸香。

从动物身上获取香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为了得到1克麝香,必须猎取3头雄麝,文明的进步不允许人们滥杀野生动物。其实,人们早已从植物中去寻找香料,带有香味的花草很多,诸如香茅草、薄荷、茉莉花、玫瑰花等等。从植物中提取香油也不容易,1千克鲜薄荷只含1克薄荷香油,3000朵玫瑰花也只能提取出1克玫瑰香油。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用人工方法合成了数千种香精,仿制出各种香味,用来制造香水、香皂,为牙膏和洗头膏增添香味。有的香料放出的香味酷似香蕉、橘柑、苹果、菠萝,于是,就掺在糖果和饮料之中,香蕉糖、橘子糖和一些饮料,并不是用水果做的,只不过具有一点水果香味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是食品中的气味,除了臭豆腐的臭味,鱼虾中的鱼腥味以外,大多是香味。烤面包、烤肉串会发出诱人的香味;炒菜既有肉香,也有蔬菜的菜香;水果的香味各不相同,苹果的香与菠萝的香完全不同,绿茶与红茶的香味也不同。

绿茶具有来自绿叶的清香,在加工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芳香物质。分析某种乌龙茶,香味组分有19种之多,而红茶由于经过发酵,组分更为复杂,已鉴定出的化合物有38种,其中有茉莉花香、玫瑰花香、冬青油香等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气味化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地研究为什么不同物质产生的气味各不相同,嗅觉器官是怎么接收和鉴别这些气味的。研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仿造一些香精,还可以研究出模仿人类和动物嗅觉器官的电子鼻或是别的什么“鼻”。

研究气味化学,涉及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遗憾的是还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弄清,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去建立完整的理论。在这里,把已经提出来的看法罗列出来。

有人认为,气味物质所产生的气味各不相同,是由气味物质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有气味的物质,都含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这些原子团称为形成气味的基团,又叫发香集团。发香的原子稍多一些,而含氮、硫的有机物就有强烈的臭味。发香集团有醇类、羧基化合物、酯类等等。

醇类有多种香味,庚醇有葡萄香气,辛醇有蔷薇香味,有的有百合花香气,有的含有麻醉性的气味。

看起来,这种理论着重分析了气味物质的组分。产生气味的原子团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气味。

可是,气味分子的组成、结构与香气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目前,还不能解释单一的香料具有哪一种香气,也无法确定香气的强度、质量和特性。现在,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测定标准,往往只能靠主观评定,准确性就打了折扣。

于是,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气味来自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有位科学家收集了20多种与樟脑气味相同的化合物,发现尽管分子结构及其中的原子团都不相同,但是,气味相同,这些化合物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物质分子在空间都有一定的形状,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球形、盘形、风筝形、棒形、楔形等。

气味分子有形状和大小的差别,这就可以推论人和动物的嗅觉也有对应的受体,樟脑气味分子大致呈球形,受体分子必定是个碗形,碗正好盛下一个球,人就闻到了樟脑味。从研究结果看,麝香气味分子是盘形,花香分子是风筝形,薄荷分子是楔形,乙醚的气味分子是棒形。嗅觉器官的受体分子也有相应的形状,就像模型与模具,相互吻合就闻到了气味。

这种理论还认为,所有的气味都是由7种原气味组成的。这7种原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香味、薄荷气味、乙醚气味、辣味和腐烂味。这种说法,类似对色彩的分析,虽然电视的色彩看上去五颜六色,其实都是由红、绿、蓝3种原色组成的。这种说法,虽然找出了7种原气味,可是,辣味分子、腐烂气味分子却与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能说得那么圆满。

科学家还从其他角度研究气味分子的电性、分子量的大小、光谱范围,希望能找出统一的、完整的理论,来解释决定气味本质的因素。

为什么金属陶瓷能耐高温

时代的飞跃,生产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高速度。汽车赛过了马车,火车又赛过了汽车;飞机赛过了火车,火箭又赛过了飞机。

燃油发动机转动着汽车的轮子,转动着火车的铁轮,也推动着飞机前进;喷气式飞机更快,最大飞行速度是声音速度的3倍多;而宇宙火箭的速度更是惊人……

高速与高温紧紧相连:喷气时,燃料燃烧的温度极高。从火箭喷气口喷出的那白炽耀眼的气体,达到了5000℃,简直是火的旋风。要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是6000℃左右!

在高速飞行的火箭上,高能燃料燃烧,需要特殊的喷气设备。谁能耐得住5000℃的考验呢?木头不行,塑料不行,玻璃不行,金属也不行。用陶瓷行不行呢?陶瓷虽然比金属要好一些,但是太脆了。

人们把一些金属细粉掺到黏土里,烧成了“混血儿”——金属陶瓷。金属陶瓷具有金属与陶瓷的某些优点,使它像金属那样韧而不脆,像陶瓷那样能耐高温、高硬度和抗氧化性能等。加了20%金属钴的金属陶瓷,能够胜任宇宙火箭喷火口的高温考验。

现代的宇宙火箭,大都是分级的,叫做“多级火箭”:当金属陶瓷中的金属挥发光了时,火箭燃料也就烧得差不多了,整段火箭就离开了载体。载体中的另一级火箭又开始喷气了,继续推着人造卫星向前挺进。

金属陶瓷还可以用来切削金属,犹如快刀削番薯似的;金属陶瓷用在原子能反应堆里,可以抵抗强大的敌人——液态金属钠的侵蚀。所以金属陶瓷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历史,但已经成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尖端科学材料。

同类推荐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危机与防范(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危机与防范(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本书对自然灾害危机、人身安全危机、财产安全危机、心理危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等方面,阐述了常见生存危机的防范与应对方法。本书旨在通过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强调珍爱生命,从生存教育的角度,突出生存能力的培养,拓展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 交通运输学

    交通运输学

    本书从管理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交通运输学的经济学原理与管理方法.及运输方式与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运输的作用与重要性、现代运输系统的特性、运输需求分析、运输成本分析、运输服务的定价、运输业投资、运输规划与优化、物流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运输关系管理、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物流运输组织等。
  • 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设计

    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设计

    本书从变压器运行中热量的产生和温升的限值规定出发,综述了变压器冷却方式:自冷、风冷、强油风冷、强油水冷等传热计算、设计选择及优化设计。全文共13章,分别介绍冷却系统组成部分中,油箱和片管式散热器的散热计算;冷却器本体,冷却器翅片管传热计算;吹风装置,风冷却用的变压器风扇结构原理,强油循环动力源的变压器油泵,监制油泵正反转、蝶阀是否闭开的油流继电器,变压器用蝶阀,以及控制冷却系统正常工作的分控箱,冷却器常用设计方法和冷却器容量选择,冷却器优化设计理论,国外冷却器优化设计的编程实例等。
  •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热门推荐
  • 恶女穿越

    恶女穿越

    我的爱情,步步艰辛;我的幸福,如履薄冰,但是,这一次我选择不再逃避。木沫:“要坚强,要勇敢,你不是一个人!”莫沧曜:“木木,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欧扬明:“木木,你要幸福!”楼程昱:“木丫头,咱两在一起,可以混遍天下无敌手!”
  • 神骗妙警

    神骗妙警

    骗术,不是邪术,本无善恶之分,但因使用目的不同而有正邪之别。骗子,以行骗为职业,以骗术为手段,以获得为目的,损人利己,是为邪!而当骗子成为警察,当骗子成为捕杀恶人的猎手,又会有何不同?封休,职业骗子,公开的职业无法准确定位。警方将他喻为‘恶人猎手’,因为他专办最复杂的的连环杀人案。娱乐圈将他奉为‘王牌策划人’,因为他只作最热销的节目。可封休统统无视这些名号,他只想安静的做个低调的骗子。且看他如何事与愿违的扶摇直上,佳人入怀。且看他如何披荆斩棘,破解重重迷雾,查清故事背后的真相。...................交流群:64511974
  • 重生为晓之最强

    重生为晓之最强

    重生成为‘晓之白虎’——小南的弟弟,小北和他的姐姐一样,也有着顷刻间就能够毁天灭地的能力。当他身边那七个不同颜色的球状物体真正融为一体的时候,据说,还能够瞬间就灭掉一个国家。有了他的存在,弥彦估计是想死也死不了了。而山椒鱼半藏,或许,也仅仅只能成为他登上神坛的台阶。是创造类似于弥彦所说的和平的世界好呢?还是携带着众多美女一起快活好?小北无奈地甩甩手,嘴中喃喃自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 天网之途

    天网之途

    地球从何而来?真的是盘古开创吗?远古时代的毁灭究竟从何而起?他将怎样面对不可改变的历史?
  • 我的锦衣卫大人

    我的锦衣卫大人

    古代女版霸道总裁爱上我。女追男!女主又傲慢,又痴迷男主,又喜欢作天作地,男主闷骚又傲娇:刘泠:沈大人,我觉得你一点都不爱我。沈宴:我每天陪着你无病呻吟,还不够爱你?
  • 荒血战帝

    荒血战帝

    神迹泯灭,众神长眠,尘埃落定,乱世横空,蝼蚁覆灭!荒血溯源,是神的旨意,还是上天怜悯?战帝临世,是命运安排,还是凡子弑天?一滴神血,搅动天下风云;一手医术,逆命妙手回春;一袭白袍,血染八荒六合!少年落念,凭着自己对变强的那一丝执着,以及那不屈的意念,踏上了成神塑天之路。血洒八荒,醉卧六合,纵横苍宇,一世帝王!
  • 大道为何

    大道为何

    一个小山村里的孩子,为了能在这个腥风血雨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他不断努力的修炼,却在最后竟触碰到了那一层从未有人达到道境
  • 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

    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

    本书按心、肝、肺、脾、肾五脏而分类,先介绍脏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再配以各脏器的生理病理图,使读者能够根据症状迅速辨明、定位至何脏何腑。
  • 逆天改命之阴阳鱼

    逆天改命之阴阳鱼

    一段上古神话引出一段传奇,一个普通少年是否能逆天改命无迹盘古开天地,上古双鱼分阴阳。太极两仪颠黑白,四象八卦定乾坤。四大神物带你站在世界巅峰
  • 私海深秋之十岁人生

    私海深秋之十岁人生

    少年墓·S1·十岁六个花季少女邂逅了六个雨季少年。三年漫长时光,交织出一段青春疼痛爱情与友情。一段跨越了13年的爱恨情仇。当友情被爱情考验,陈陌对舒有意说,我用十几年的友情求你别爱她。当爱情战胜了友情,许息灯对舒有意说,如果有一天你和他站对立面,我会选择陈陌。当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友情时,舒有意一遍遍的对那个女孩低低倾诉着,我喜欢你,我是真的喜欢你。当时光的洪流冲毁了当初的纯真时光时,当所有真相残忍的摆在眼前时,所谓以假乱真,谁是真实的,谁的出现是意外的,谁才是应该继续活下去的,最终那些人物,那些故事终于成了梦中的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