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4000000029

第29章 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十分悠久,从夏禹治水算起,至今已有4000年了。400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大致和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运用和封建制度的形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而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大型的灌溉工程。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特别以关中平原为最,因而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都偏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平原。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点转向江南,水利建设也随着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江南地区。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到宋代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宋代以前,我国的水利建设一般都以国家经办为主,以大型为主。到宋代,由于土地国有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国家再难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以地方举办或民办为主,工程一般都趋向于中小型,当然这和南方的自然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我国的地势复杂,各地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有所不同,因而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大致可以分为渠系工程、陂塘工程、陂渠串联工程、御咸蓄淡工程、塘泊工程、圩田工程、海塘工程、坎耳井工程等几种。下面就各类工程的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渠系工程

这种工程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水利多以蓄、灌为主。早在战国时期,这种工程已经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这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工程。最著名的工程,有以下几种:

关中的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兴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原是韩国的一个“疲秦”之计。韩国派当时著名的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帮助修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大量人力、物力,使其无力东顾,以保关东六国的统治地位。后来“疲秦”之计为秦发觉,秦欲杀郑国。郑国进言道,修渠只能“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认为言之有理,命其继续施工,修成后,因郑国主持施工,故名之为郑国渠。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约150公里,灌溉面积扩大到4万余顷由于郑国渠引用的泾水挟带有大量淤泥,用它进行灌溉又起到淤灌压碱和培肥土壤的作用,使这一带的“泽卤之地”又得到了改良,关中因而成为沃野。后来“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秦统一六国中,郑国渠起了重要作用。

秦汉关中水利图西汉时,关中的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又在泾水上修白渠,因此渠为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修成,故称白渠。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走向与郑国渠大体平行。西引泾水,东注渭水,全长约100公里,灌溉面积4500多顷。此后人们将它与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当时有歌谣曰:“田于何处,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由此可见,郑白渠的修建,对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在关中平原上修的灌渠,还有辅助郑国渠灌溉的六辅渠,引渭水及其支流进行灌溉的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渠等。其中引洛水灌溉的龙首渠,在施工方法上又有重大的创新。龙首渠在施工中要经过商颜山,由于山高土松,挖明渠要深达40多丈,很容易发生塌方,因此改明渠为暗渠。先在地面打竖井,到一定深度后,再在地下挖渠道,相隔一定距离凿一眼井,使井下渠道相通。这样,既防止了塌方,又增加了工作面,加快了进度。这是我国水工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后来这一方法传入新疆便发展成了当地的独特灌溉形式——坎耳井。

漳水十二渠临漳的漳水十二渠漳水十二渠简称漳水渠,亦称西门渠,位于战国时魏国的邺地,即今河北临漳县一带。邺地处于漳水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地带,漳水至此,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的恶势力,借此大搞“河伯娶妇”的骗局,残害人民,骗取钱财。公元前445年至前396年期间,魏文侯派西门豹到邺地任地方官。西门豹到任后,一举揭穿了“河伯娶妇”的骗局,狠狠地打击了地方恶势力,并领导群众治理洪水,修建了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是一项多首制引水工程,它在漳水中设12道潜坝,12个渠口,12条渠道,渠口设有进水闸,这是根据漳水含泥沙量大,渠口易淤的特点设计的。漳水十二渠修成后,不仅使当地免除了水害之灾,使土地得到了灌溉,而且利用了漳水中的淤泥,改良了两岸的大量盐碱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此以后,直到隋唐时期,这一带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地区。

四川都江堰都江堰,古称“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称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灌县境内,岷江从上游高山峡谷进入平原,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沙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

四川都江堰秦昭王(前306~前251)后期,派李冰为蜀守,李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到任以后,就主持修建了这项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组成,分水鱼嘴是在岷江中修筑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主流,内江供灌渠用水。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其左为玉垒山,右为离堆,此处岩石坚硬,开凿困难。为了开凿宝瓶口,当时人们采用火烧岩石,再泼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热胀冷缩中破裂的办法,将它开挖出来的。飞沙堰修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时,内江过量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同时把挟带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积。由于都江堰位于扇形的成都冲积平原的最高点,所以自流灌溉的面积很大,取得了溉田万顷的效果。成都平原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不仅设计合理,而且还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养护制度,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养护维修办法。在技术上还发明了竹笼法、杩槎法,在截流戾陵堰示意图上具有就地取材灵活机动易于维修的优点。至今,这项水利工程仍在发挥其良好的效益。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北京戾陵堰三国时,曹魏嘉平:二年(250),刘靖镇守蓟城(今北京),他利用湿水(今永定河)修建了戾陵堰,并凿车箱渠,引水入蓟城过昌平,东流到潞县(今通县),浇地1万多顷。刘靖修戾陵堰时,曾登梁山(今石景山)察看地形,堰址可能就在湿水过梁山处。这是历史上开发永定河最早的大型引水工程。

宁夏艾山渠艾山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以下的黄河西岸,由北魏刁雍主持兴建的一项水利工程。

宁夏灵武一带,旧有灌溉工程设施,后因黄河河床下切,渠口难于引水而废,但仍保存艾山渠有灌溉渠道。原渠口北河床中有一沙洲,将河分为东西两道。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为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将,他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形,主持兴建了艾山渠。其工程布置是先在西河上筑雍水坝,坝体自东南斜向西北,与河流西岸成锐角,然后在壅水坝西面河岸上开渠口。宽15步,深5尺,引入水渠;两岸筑堤高一丈,北行40里,与旧渠合,总长120里。渠成“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这是历史上一项有名的引黄灌溉工程。

河套引黄灌溉河套是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沿岸地区,因黄河由此流成一大弯曲,故而得名。河套引黄灌溉历史很早,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文中的朔方即今内蒙河套一带,河西是指宁夏及河西走廊等地。引河,指引黄河水以溉田,可见河套地区的引黄灌溉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了。但大规模的引黄灌溉,不论是内蒙河套灌区还是宁夏河套灌区,都是在清代。

内蒙古灌区北魏时期,黄河在内蒙古地区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大致沿今乌加河的流路,南支大体和今日黄河一致,这个基本形势到道光年间发生了变化,北支受西面乌兰布和沙漠的侵袭,逐渐堙废,成为今日内蒙河套灌区的总排水干渠。南支则逐步变为今日的黄河。南北支之间的地形,是西南高而东北低。北支堙废和南支的扩大,为这一地区引黄灌溉创造了条件。根据清政府的政策,内蒙河套一带是划归蒙古部落游牧,禁止汉人垦种的。后来随着汉蒙民族关系的日渐融洽,山西、陕西一带的贫苦农民到河套来逃荒耕垦的日渐增多。道光八年(1828)废除了禁止汉人进入河套的禁令后,来内蒙开荒的人日多一日,从而加速了内蒙古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形式,就是修渠引黄灌溉,到清朝末年,内蒙已修了大量的渠道,大型的渠道有8条,当时称为八大渠。八大渠的分布,从黄河上游起,依次是永济渠,刚目渠、丰济渠、沙河渠、义和河套八大渠的分布渠、通济渠、长胜渠、塔布渠。自西南而东北,灌溉今杭锦后旗、达拉特旗、乌拉特前旗农田5000余顷。这些渠道中,由王同春一人独资开挖的有义和、丰济、沙河三大渠,由他集资合挖的有刚济渠、新皂火渠二条,参与指导开挖的有永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杨家河等五条。因此他被人们视为内蒙古河套的开渠大王。到清末,内蒙古河套引黄灌溉的面积达到一万多顷。出现了沟渠密布,阡陌相望的生动景象,从而奠定了今日河套水利灌溉的基础。

宁夏灌区宁夏灌区的引黄灌溉在清代也有很大发展。清康熙四十年(1708),在黄河西岸贺兰山东麓修大清渠,全长75里,灌田1213顷。雍正四年(1726)又修惠农渠和昌润渠,惠农渠灌田二万余顷,昌润渠溉田一千余顷。这些渠与原有的唐徕渠和汉延渠一起,合称为河西五大渠,使宁夏灌区的水利有了空前的发展。

清代宁夏灌区的引黄灌溉工程,不仅规模大,浇地多,而且在渠系布置、水工建筑物的修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据《调查河套报告书》称,这里的五大渠渠口与黄河成斜交,以利引水。渠口旁各作迎水湃(即坝)一道。“长三、五十丈或四百丈不等。以乱石桩柴为之逼水入渠。”距渠口一二十里,建正闸一座,旁设“水表”以测水位的高低。正闸以上各建减水闸二、三、四座不等。根据水表的尺度,水小时,关闭减水闸,使渠水全入正闸。大水时,把减水闸打开,让水泄入黄河。干渠两旁支渠,长者百余里,短者数里或数十里,各建小闸,名陡门(即斗门),作为直接灌田之用。惠农渠道交叉处,还修了暗洞,以利交流。为了引汉延渠之水,灌惠农渠东岸的高地,采用了“刳木凿石以为槽”(即渡槽),以飞渡渠水东流。又在渠底设暗洞,排洼地积水入黄河,这样不但使灌区的农田都能浇上,低洼地区的排涝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护养和维修方面,宁夏灌区也有精心的设计。为了防止黄河洪水为害,惠农渠在渠东“循大河涯筑长堤三百二十二余里,以障黄流泛溢”,同时在渠旁植垂柳十余万株,“其盘根可以固湃岸,其取材亦可以供岁修”。为了不使泥沙淤塞渠道,在各段渠底都埋有底石,上刻“准底”二字。每年春季在渠道清淤时,一定要清除到底石为止。放水时,规定将上段各陡口闭塞。先灌下游,后灌上游。周而复始,这就保证了农田的用水需要。

汉代以后,黄河下游河患日甚,给下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河套地区却很少受害,反深得灌溉之利成为塞北的粮仓,因而在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陂塘蓄水

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水以备灌溉,同时也起着分洪防洪的作用。历史上著名的陂塘蓄水工程有以下几项:

安徽寿县的芍陂芍陂建于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地在安徽寿春芍陂县(今寿县)南,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项陂塘蓄水工程,此工程为楚国令尹(相国)孙叔敖所建,时在楚庄三十六年(前598)前不久。芍陂是利用这一地区,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的地势,以沘水(今淠河)与肥水(今东肥河)为水源,而形成的一座人工蓄水库,库有五个水门,以便蓄积和灌溉。全陂周围60公里,到晋时仍灌溉良田万余顷,它在当时对灌溉防洪航运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安徽的安丰塘,就是芍陂淤缩后的遗迹。

绍兴鉴湖鉴湖又称镜湖,位于浙江绍兴县境内。绍兴的地势,从鉴湖东南到西北为会嵇山所围绕,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再北就是杭州湾,是一种“山—原—海”的台阶式地形。在鉴湖未建成以前,北面常受钱塘大潮倒灌,南面也因山水排泄不畅而潴成无数湖泊。每逢山水盛发或潮汐大涨,这里常为一片汪洋。东汉永和五年(140),马臻为会稽太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根据当地的地形,主持修筑了鉴湖。其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了一条长155公里的长堤,将众多的山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蓄水湖泊,即鉴湖。这样一来,就消除了洪水对这一带的威胁。由于鉴湖高于农田,而农田又高于海面,这就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田需水时,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时,就关闭提上水门,将农田的水排入海中。鉴湖的建成,为这一地区解除积涝和海水倒灌为患创造了条件,并使9000余顷农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证。鉴湖因此成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一个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御咸蓄淡工程

御咸蓄淡工程是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形式,其典型的工程是唐代县它山堰和宋代莆田木兰陂。

县它山堰它山堰位于今浙江宁波西南25余公里鄞江桥镇的西它山堰南,是唐大和七年(833)县(今宁波)县令王元主持修建的一项灌溉工程。

在它山堰未建以前,鄞江上游诸溪来水尽入甬江之中,民不得用,而海潮又通过甬江上溯,又使民不堪饮,禾不堪灌,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山堰工程应用了都江堰的施工经验。在河上作堤,把上游的来水分别纳入大溪和鄞江中,平时七分入大溪,三分入鄞江,涝时七分入鄞江,三分入大溪。大溪的水,引入宁波,蓄潴在日、月两湖之中,一面供居民饮用,一面又可修渠灌溉附近七乡农田。为了保持水库和渠道有一定的水量,又在大溪上修了三座堨(节制闸),以调节水量,这样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可利用潮汐的顶托,纳淡水入湖,这样不但发挥了灌溉作用,同时又防止了海潮袭击和咸水内侵,解决了城市的用水问题。这是唐代的水利建设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莆田木兰陂木兰陂兴建始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经二木兰坡次失败,至元丰元年(1085)才告建成。这是宋代有数的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

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县西南的木兰溪。建陂以前,兴化湾海潮逆木兰溪而上,溪南岸围垦的农田,仅靠六个水塘储水灌溉,易涝易旱,灾害频繁,木兰陂建成后,“下御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游水,灌田万顷”,取得了“变斥卤为上腴,更旱暵为膏泽”的良好作用。至元代,在木兰陂旁,又建万金斗门,引水通往北洋,与延寿溪衔接,又扩大引灌溉约六万亩。这一工程,经过90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在发挥它灌溉的作用。

陂渠串联工程

陂渠串联,也叫长藤结瓜,它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就是利用渠道将大大小小的陂塘串联起来,把分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来统一使用,藉以提高灌溉的效率。战国末年湖北襄阳地区建成的白起渠,可以说是最早的陂渠串防工程。

六门堨示意图六门堨(六门陂)六门堨是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所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位于穰县(今邓县)之西,建于建昭五年(公元34)。该工程壅遏湍水,上设三水门,至元始五年(公元5)又扩建三石门,合为六门,故称为六门堨。六门堨的上游有楚堨,下游有安众港、邓氏陂等。据《水经注·湍水注》说,六门堨“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六门堨是一个典型的长藤结瓜型的水利工程。该工程“溉穰、新野(今新野)、昆阳(邓县东北)三县五千余顷”,是当时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灌区。

马仁陂马仁陂在今泌阳县西北35公里处。据《南阳府志》说,该陂亦为召信臣所建,“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陂中,周围五十里,四面山围如壁,惟西南隅颇下,泄水。”召信臣在修建此陂时,先筑坝,又立水门,分流二十四堰,溉田一万余顷。马仁陂是拦蓄众多的沟谷水汇聚而成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山谷人工水库,它在我国水土保持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圩田工程

圩田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洼地区,建造堤岸,阻拦外水,排除内涝,修建良田。这种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区称为圩田,在洞庭湖地区称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称为堤围,也称基围。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同一类型的工程。

太湖圩田太湖圩田太湖圩田出现的时期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圩田已在太湖地区出现。太湖圩田的发展过程,已在第二章“圩田”中作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介绍太湖圩田在鼎盛时期的建设情况,以见其在建设中所达到的水平。

太湖圩田建设鼎盛时期是在五代的吴越时期。吴越是五代时期偏安于江南的一个封建小国,其统治地区主要是在今太湖平原。吴越王钱镠为了巩固其统治,对于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进行了大力的修建、改造,经过8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太湖地区变成了一个低田不怕涝,高田不怕旱,旱涝保丰收的富饶地区。这充分反映了吴越时期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太湖地区是一个四周高,中部低的碟形洼地。中部的阳澄湖、淀泖湖等地,处于全地区的最低处,非筑堤围不能耕种。沿江、沿海的地区,又是全区的高田地带,非进行修渠灌溉难于获得丰收。针对这一特点,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有:①开浚出海干河,建立排灌系统,以三江为纲,提絜横塘纵浦的河网。所谓三江,是指吴淞江、娄江和小官浦,这是太湖地区三条出海的干河。在三江之间,布置了秩序井然的河网,“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十里而为横塘”,使其流通于高田和低田之间,这样就保证了在干旱时有足够的灌溉用水。在受涝时,又可充分发挥排水作用。②普遍设置堰闸,随时调节水位,这样既可以控制旱涝,同时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袭。③兴建海塘防御工程,保证内陆水系安全。④创设撩浅军,建立分区负责的养护制度。其职责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种树,养护航路等等。这是一支因地制宜,治水治田相结合的专业队伍。⑤制订法令,严禁破坏水利。这是一个治水与治田结合,治涝与治旱并举,兴建与管理兼重的水利规划。在这个水利规划的基础上,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基本上达到了湖网有纲,港浦有闸,水系完整,堤岸高厚,塘浦深阔,形成了塘浦位位相承,圩田方方成列的圩田体系,从而有效地抗御了旱涝灾害。据记载,在吴越经营太湖水利的86年中,只发生了4次水灾,平均21年半一次,旱灾只有一次,是太湖地区历史上水旱灾害最少的一个时期。这充分反映了太湖地区在圩田工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太湖地区这一水利建设的成就到宋代以后,由于滥围滥垦,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洞庭湖堤垸洞庭湖堤垸最初出现于宋代,当地“或名堤、名围、名障、名坨、名坪各因其土名……其实皆堤垸也。”它是在江湖的浅水处筑堤挡水,内垦为田,并通过堤上涵闸引水和排涝,和太湖圩田建造方法大体相同。明清时期洞庭湖围垦加速,明代中叶,这一地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粮仓,被称作为“湖广熟,天下足。”(《吴门补乘》卷8)到清代,洞庭湖的堤垸更加恶性膨胀。据调查,“湖南滨湖十州县,共官围百五十五,民围二百九十八”,从而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据近人统计,明代以前湖区水灾每83年发生一次,明代后期至清末平均20年一次,到本世纪40年代平均每年一次。所以洞庭湖堤垸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水利工程,而是一种与水争地的设施。清代中叶以后,也曾提出了洞庭湖的治理问题,并提出了“废田还湖”、“塞口还江”等主张。但因要废弃大片良田,又要影响长江洪水调节和江汉平原的安全,还要触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因而都难以实行。洞庭湖堤垸的兴建是有利也有弊的,后来由于盲目围垦,洞庭湖日渐缩小,堤垸内水系混乱,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形成了“从前民夺湖为田,近则湖夺民以为鱼”的严重局面。

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珠江三角洲堤围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滨海滨江地区。工程的方式和太湖圩田、洞庭湖堤垸类似,也是一种筑堤围田的工程。珠江三角洲堤围的出现是在宋代,据统计,宋代珠江三角洲所建的堤围有28处,总堤长6.6万余丈,围内农田面积为2.4万余顷,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围堤大大增加,明代筑堤180多条,清代扩大到270条,围垦区发展到东江和滨海地区。清中叶以后,今顺德、新会、中山等县的滩地迅速得到开发。为了促进滩涂淤涨,当时还采用修筑顶坝、种植芦苇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以促使海滩淤涨,围垦区不断扩大。到清末,据光绪《广州府志》记载,三水县已有堤围35处,南海有76处,顺德多至91处。在珠江三角洲中,以地跨南海、顺德二县的桑园围历史最早,建于北宋大观年间。至清乾隆时,已发展成为有名的大堤围之一,仅涵闸就有16座。

淀泊工程

淀泊工程是宋代出现于华北平原的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在宋代出现于华北平原,是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淀泊工程北宋时,从白沟上游的拒马河,向东至今雄县、霸州、信安镇一线,是宋辽的分界线。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辽国骑兵的南下,决定利用分界线以南的凹陷洼地(即今白洋淀、文安洼凹地)蓄水种稻,以达到“实边廪”和“限戎马”的目的。这种军事上的需要,促进了河北海河流域淀泊的开发。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雄州地方官何承矩上书,建议“于顺安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以“遏敌骑之奔轶”,同时在这一地区“播为稻田”,“收地利以实边”。这样便可形成一条东西长150多公里,南北宽25~35公里的防御工事,阻拦辽国骑兵南下。沧州临津令黄懋也认为屯田种稻,其利甚大。因此也上书说:“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有功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利。”宋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调拨各州镇兵18000人,在雄州(今雄县)、莫州(今任丘)、霸州(今霸州市)、平戎军(文安县西北新镇)、顺安军(今高阳县东旧城)等地兴修堤堰600里,设水门进行调节,引水种稻。到熙宁年间,界河南岸洼地接纳的河水有滹沱、漳、淇、易白(沟)和黄河等,形成了由30处大小淀泊组成的淀泊带,西起保州(今保定市),东到沧州泥沽海口,约400余公里,这是河北海河地区农田水利一次大开发,也是河北海河地区种植水稻的一次高潮。这个工程,直到北宋后期才日渐堙废。

海塘工程

海塘是一种抵御海潮侵袭,保护沿海农田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于江浙两省的沿海地区,其中以范公堤和江浙海塘最为有名。

范公堤范公堤系北宋范仲淹于乾兴四年(1168)在苏北沿海主持修建的一条捍海大堤,起自江苏阜宁抵启东的吕四,长291公里。大堤建成后,大量农田免除了海潮侵袭,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就将此堤称为范公堤。

《范文正公集·年谱》说:“(乾兴)四年丙寅,年三十八……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范公堤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宋史·河渠七》上,称它是“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如,斥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其实唐代在这一带早建有捍海堰,《宋史·河渠七》说:“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江浙海塘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实所建,遮护农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大约因年久失修,至宋时已经坍坏。估计范公堤就在捍海堰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但这也说明,苏北的捍海大堤在唐代已经有了。当然这也不能抹煞范仲淹在重修苏北捍海大堤中的功绩。

明清两代堤外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但此堤仍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

江浙海塘江浙海塘,北起常熟,南至杭州,全长400多公里,其中又分江苏海塘和浙江海塘两大部分。江苏海塘,又称江南海塘,大部分临江,小部分临海,所经之地有常熟、太仓、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等县,长250公里,浙江海塘又称浙西海塘,经平湖、海盐、海宁至杭州钱塘江口,长约150公里。

江浙海塘修建的历史很早,汉代杭州已修建有钱塘江海塘,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土石塘,唐代在盐官又重筑捍海塘,长62公里。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又在钱塘江口筑石塘。

明清时期,江浙沿海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全国田赋收入,相当大的部分都来自这个地区。保障江浙沿海的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也影响到封建王朝的田赋收入。因此,这一时期修筑江浙海塘,就成为朝野共同关心的大事,从而促进了海塘建设的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将土塘改成石塘,提高海塘抗御海潮的能力。

在浙江海塘方面,海盐、平湖地段,明代人修筑了21次,至明末已基本改成石塘,海宁地段由于有强潮侵袭,土质又是粉砂土,加上当时尚未解决在浮土上修建石塘的技术问题,只是在部分地区修建了石塘,直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创造了“鱼鳞塘”的修塘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鱼鳞塘法,就是在每块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凿有斗笋,使互相嵌合,彼此牵制,并在合缝处用渍灰灌实,再用铁笋、铁锁嵌扣起来,使其坚固不易冲坏。由于在浮土上修建石塘的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使海宁的海塘建成了鱼鳞石塘,这一带的农田因而也获得了有效的保障。

鱼鳞塘法江苏海塘,松江、宝山、太仓等地海塘,明清时期也多次重修,累计达30次之多。崇祯七年(1634)松江华亭始建石塘,这是江苏有石塘之始。此次华亭海塘不断修筑加固,太仓、宝山的海塘也在清末增修。和浙江海塘相比,江苏海塘一般都是比较矮小的土塘,即使是石塘,也比较单薄。在技术方面,江苏海塘从“保塘必先保滩”出发,特别重视护岸工程在消能、防冲、保滩促淤等方面的作用,以加强塘堤本身,这是一种积极的护岸思想,这种措施对节省筑塘经费,有其重要的意义。

坎耳井

坎耳井是新疆地区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一种特殊形式。新疆地区雨量少,气温高,水分极易蒸发;砂碛多,地面流水又极易渗漏。坎耳井是针对新疆这种自然特点而创造出来的。

坎耳井示意图坎耳井又称卡井。《清史列传·全庆传》:“吐鲁番境内地亩多系挖井取泉,以资灌溉,名曰卡井。每隔丈余掏挖一口,连环导引,水由井内通流,其利正溥,其法颇奇,洵为关内外所仅见。”据记载,坎耳井在汉代已经在新疆出现,只是当时没有坎耳井其名而已。《汉书·西域传下》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遗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三国人孟康注“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由此可以看出,这有六个竖井,井下通渠引水的工程,显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坎耳井。

坎耳井是以渗漏入砾石层中的雪水为水源,包括暗渠、明渠和竖井三个部分。暗渠的作用是把水源引流到明渠,即灌渠中。开挖暗渠前每隔三四丈挖一竖井,一是为了解地下水位,确定暗渠位置;二是便于开挖和维修暗渠时取土和通气,这样既可利用深层潜水,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风沙埋没,实是一种适应新疆自然特点的巧妙的灌溉工程。

新疆坎耳井的大发展是在清代,据《新疆图志》记载,十七八世纪时,北疆的巴里坤、济木萨、乌鲁木齐、玛纳斯、景化乌苏,南疆的哈密、鄯善、吐鲁番、于阗、和田、莎车、疏附、英吉沙尔、皮山等地,都有坎耳井。最长的哈拉马斯曼渠,长75公里,能灌田16900多亩。清末,仅吐鲁番一地就有坎耳井185处。利用坎耳井灌溉,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则徐赴新疆兴办水利,他在吐鲁番见到坎耳井后,说:“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同类推荐
  • 大清往事之升官记

    大清往事之升官记

    大清嘉庆年间,胶东。破落秀才刘百润家道中落、一贫如洗。霉运当头时,差点投河自尽。偶遇一算命先生,却批他有二十七年官运亨通。刘百润半信半疑,却不料自此之后,他阴差阳错混入官场,历任县衙四等书吏、三等书吏、吏首、县丞、小县县令、大县县令、府同知、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二十七年间他有如神助,飞黄腾达。即便偶遇挫折,也总有贵人相助,总能逢凶化吉。在官场混迹二十多年,刘百润看尽官场百态,阅尽世间冷暖。。。。。。。然往事如烟过,到头来,也只能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富贵贫病,亦不过是一个轮回。作者群号:178810462
  • 活在南朝娱乐圈

    活在南朝娱乐圈

    南吴朝的名士们地位很高,如果你是女子,那就向着女公子的地位努力吧!不过我们的历史中没有南吴朝,所以这里自然也没有李白苏轼梅兰芳...于宁说,这就是个古代版的娱乐圈!
  • 英雄的黎明之武悼天王

    英雄的黎明之武悼天王

    简介:这不再是胡汉杂居的逍遥年代,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拉开序幕。几世汉人王朝的残酷压迫彻底激发了胡族自洪荒而来的野蛮血性。在这个汉人被集体屠杀和虐食,沦为胡人口粮的时代,他本应是汉人的救星和希望,却在胡汉的身份中摇摆不定。他深爱的姑娘用鲜血和死亡唤醒了他生命的归宿,在对胡人血腥的报复和杀戮中,他建立了强大的冉魏帝国。而此刻,他的情感和生命正在悄悄经历另一场变化,命运的力量推着他往前走,一切都无从选择。只是,融合终将到来,谁也无法阻挡。
  • 城墙边

    城墙边

    以独特的视角,轻松的笔调,幽默的风格,描写生活在城墙边的老成都人的故事,历史跨度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的事情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有些真象永远是个谜,但作者本人并不是刻意去追究,去问责,而是以凡人的故事给人予启发......
  • 宋史通俗演义(二)

    宋史通俗演义(二)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热门推荐
  • 诛神屠魔传

    诛神屠魔传

    千古仇恨血染红尘,遇神诛神见魔必屠。剑指苍天谁是英雄。万年前,神魔之战中,风之子陨落.........万年后,穿越至现代,看他如何走上逆天之路...
  • 戮神帝天

    戮神帝天

    苍天无德,要天何用,武灭虚空,逆天伐道,再立青天。
  • 二次元缔造者

    二次元缔造者

    穿越到一个没有动漫的世界,带着“次元开拓者”系统的他,目的不只是创造一个二次元那么简单!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二次元世界的创始者!无论是漫画、动画、轻小说、音乐、游戏、周边,各种范畴他均有涉猎!还可以用系统召唤出二次元动漫角色,从此更是无往不利!“我相信,在这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二次元!了解二次元!喜欢二次元!而我,将会作为二次元的开拓者,成为独一无二的缔造者!”
  • 惊皇

    惊皇

    诸雄并起,万族林立,持长戟,横扫诸天万界,执明镜,主宰世间浮屠。惊为天人,仙道称皇!
  • 正一醮墓仪

    正一醮墓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羽落阳关雪

    羽落阳关雪

    重生九世,只为一份未完成爱恋。自以为是爱是恨,却忘记时间会改变一切......
  • 腹黑总裁谁怕谁

    腹黑总裁谁怕谁

    双胞姐姐逃婚,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被迫冒充姐姐嫁给姐夫,却被识破。一纸结婚契约终让她沦为“姐夫”的小娇妻。婆婆冷眼刁难,情敌威胁陷害,霸道老公强势欺压,她却越战越勇。就在幸福生活看似即将开始的时候,失踪已久的双胞姐姐却突然回来了。心存对姐姐的愧疚,面对老公的无动于衷,她最终选择离开……
  • 十七岁的我

    十七岁的我

    十七岁那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相遇......
  • 旋风少女之爱的梦幻

    旋风少女之爱的梦幻

    小三归来,若白能守住他跟百草的恋情吗?百草的身世到底是什么?若白真的会相信一个小三而不相信百草吗?
  • 灵魂鬼修

    灵魂鬼修

    曾经的书呆子,在同学的设计下意外死亡,然而身虽死,但灵魂未灭,灵魂修炼重塑肉身,再次回到人间,新的人生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