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国家工商业和高科技非常发达,而人们的心灵普遍很空虚,于是把佛教当成滋补的“心灵资粮”或“心灵妙方”。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则是把密教修法当成可以快速解决现实世俗问题或达到自己私欲的密方。这两种看待佛教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如果密法能这样满足世间私欲的话,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轮回的定律了。因为,不论显教或密教,都是佛陀传下来的教法,都是要我们学习善恶取舍的道理,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改变我执的观念,慢慢地累积善业,这样才会时时感到心灵的平安与快乐。
世上快乐的人,心灵层面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心会慢慢地堕落,到最后,为了达到私人私利,常常伤害别人,结果众叛亲离。一个人应该要有自信,但过度执著自我就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将心灵往上提升,转变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烦恼,就必须从对心的理解及为他人的付出来改善。
很多人将现在的社会乱象怪罪于学校、社会、国家教育的失败。然而,怪罪别人之前,我们应该先教育自己,先从本身的家庭做起,发展到社会国家,去关怀那些没有被关怀的人。一般父母所谓“都是为了子女好”的爱心中,夹杂了太多的自私自利,总是教导子女“凡事要冲在第一,要念好的学校,你不努力不会有好职业就不会成功”,从小的教育就是教他们以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待到其长大整个社会的风气可想而知。其实,父母的爱心应该是建立在智慧之上,以“多为别人想想”来教育子女,教导子女学会分别取舍善恶,懂得为他人付出。
不管社会上的警察再多、法官判案的罪刑再重,也无法将心地不善的人全部抓起来关起来。有智慧的爱心才是真正的爱心,而善良的心有如肥沃的田地,若不去播种、灌溉,一段时间后也会生出杂草。因此,智慧和爱心不能只停留在内心,必须付诸行动,要让善良的动机化为自利又利他的行动。如果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让我们感到很欢喜,那么就要常常对别人做相同的事情;如果别人对我们做的事让我们不高兴,我们也要避免做同样让别人不愉快的事。
当代工商业社会由于重视竞争常造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遇到挫折障碍、不如意之事就会将责任怪罪到他人身上:上司怪下属事情没做好,员工怪老板领导能力不足;学生成绩不好怪父母、老师,父母、老师则认为学生不够用功……这种推卸责任的身教,对未来一代是非常不好的教育,在佛法上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造业方式。
在心灵层面上应该将佛法当成一面镜子,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将佛法当成用来检视、批评别人的工具。佛陀讲得最多的是“反观内心”;长时间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观自己的时间越多,代表有越多时间的实修,同时就越能够剖析世间烦恼,了知烦恼如何导向善的方法。有些人学佛愈久,愈倾向观察别人而不观察自己,每每与别人讨论、争辩佛法,以显示自己的学佛资历与学问,却无法将佛法实践在自己身上,生起我慢心,成为所谓的“佛油子”,这种人实际上比初学者更无法调伏自心。有时候反倒是初学佛时的信心、虔诚心较为强烈,入佛门久了反而容易受外在现象影响混淆内在心灵的澄明。即使是受人尊重、高坐于法座上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反观自心,了解到众人所赞叹的是佛陀、佛法,而不是出家众自身的凡夫肉体,就会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而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精神”,而佛与众生的差别是:佛是为众生服务而靠众生成就自己,众生是为自己服务而堕入轮回受苦。我们要学习佛陀的精神,不要伤害众生,自己才能快乐;要多去想想佛菩萨的心态,要能有愿力去利益众生。光有愿力也还不够,还要能“行”,而在“行”的过程中,长时间不断地观察,看看自己是以伤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生存,还是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有些人发愿发得很多,行得也很多,却仍然会有退转,这是因为内在观察自我的时间少了点。所以,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质,就要长时间的修行。
“修”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使其维持在善良的、智慧的当下,然后延续它,为利益六道众生而付出。而这些只算是慈悲心,还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让众生得到短暂的人天快乐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个团体中多一些能够不分亲疏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的善良之人,整个团体的品质就会提高。我们要常常除去内心的黑暗,提升心灵层次,尤其更要从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也要为国家、社会、每个需要心灵光明的众生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