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5300000008

第8章 宋儒言性误点

战国是我国学术最发达时代,其时游说之风最盛,往往立谈而取卿相之荣,其游说各国之君,颇似后世人主临轩策士,不过是口试,不是笔试罢了。一般策士,习于揣摩之术,先用一番工夫,把事理研究透彻了,出而游说,总是把真理蒙着半面,只说半面,成为偏激之论,愈偏激则愈新奇,愈足耸人听闻。苏秦说和六国,讲出一个理,风靡天下;张仪解散六国,反过来讲出一个道理,也是风靡天下。孟荀生当其时,染有此种气习,本来人性是无善无恶,也即是“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孟子从整个人性中截半面以立论,曰性善,其说新奇可喜,于是在学术界遂独树一帜;荀子出来,把孟子遗下的那半面,揭而出之曰性恶,又成一种新奇之说,在学术界,又树一帜。从此性善说和性恶说,遂成为对峙之二说。宋儒笃信孟子之说,根本上就误了。然而孟子尚不甚误,宋儒则大误,宋儒言性,完全与孟子违反。

请问:宋儒的学说乃是以孟子所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两个根据为出发点,何至会与孟子之说完全违反?兹说明如下:

小孩与母亲发生关系,共有三个场所:(1)一个小孩,一个母亲,一个外人,同在一处,小孩对乎母亲,特别亲爱,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母亲;(2)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小孩对乎母亲依恋不舍,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母亲;(3)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发生了利害冲突,例如有一块糕饼,母亲吃了,小孩就莫得吃,母亲把它放在口中,小孩就伸手取来,放在自己口中。这个时候,断不能说小孩爱母亲。孟子言性善,舍去第三种不说,单说前两种,讲得头头是道。荀子言性恶,舍去前两种不说,单说第三种,也讲得头头是道。所以他二人的学说,本身上是不发生冲突的。宋儒把前两种和第三种同齐讲之,又不能把他贯通为一,于是他们的学说,本身上就发生冲突了。

宋儒笃信孟子孩提爱亲之说,忽然发现了小孩会抢母亲口中糕饼,而世间小孩,无一不是如此,也不能不说是人之天性,求其故而不得,遂创一名词曰:“气质之性。”假如有人问道:小孩何以会爱亲?曰此“义理之性”也。问:即爱亲矣,何以会抢母亲口中糕饼?曰此“气质之性”也。好好一个人性,无端把他剖而为二,因此全部宋学,就荆棘丛生,迂谬百出了……朱子出来,注孟子书上天生烝民一节,简直明明白白说道:“程子之说,与孟子殊,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他们自家即这样说,难道不是显然违反孟子吗?

孟子知道:凡人有畏死的天性,见孺子将入井,就会发生怵惕心,跟着就会把怵惕心扩大,而为恻隐心,因教人把此心再扩大,推至于四海,此孟子立说之本旨也。怵惕是自己畏死,不能谓之仁,恻隐是怜悯他人之死,方能谓之仁,故下文摘去怵惕二字,只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孟子本莫有错,不过文字简略,少说了一句“恻隐是从怵惕扩大出来的”。不料宋儒读书不求甚解,见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句,以为人之天性一发出来,即是恻隐,忘却上面还有怵惕二字,把凡人有畏死的天性一笔抹杀。我们试读宋儒全部作品,所谓语录也,文集也,集注也,只是发挥恻隐二字,对于怵惕二字置之不理,这是他们最大的误点。

然而宋儒毕竟是好学深思的人,心想:小孩会夺母亲口中糕饼,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一旦读《礼记》上的乐记,见有“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等语,恍然大悟道:糕饼者物也,从母亲口中夺出者,感于物而动也。于是创出“去物欲”之说,叫人切不可为外物所诱。

宋儒又继续研究下去,研究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发出来的第一念,只是赤裸裸一个自己畏死之心,并无所谓恻隐,遂诧异道,明明看见孺子将入井,为甚恻隐之心不出来,反发出一个自己畏死之念?要说此念是物欲,此时并莫有外物来诱,完全从内心发出,这是什么道理?断而又悟道:畏死之念,是从为我二字出来的,抢母亲口中糕饼,也是从为我二字出来的,我者人也,遂用人欲二字代替物欲二字。告其门弟子曰:人之天性,一发出来,即是恻隐,尧舜和孔孟诸人,满腔子是恻隐,无时无地不然,我辈有时候与孺子同时将入井,发出来的第一念,是畏死之心,不是恻隐之心,此气质之性为之也,人欲蔽之也,你们须用一番“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才可以为孔孟,为尧舜。天理者何?恻隐之心是也,即所谓仁也。这种说法,即是程朱全部学说之主旨。

于是程子门下,第一个高足弟子谢上蔡,就照着程门教条做去,每日在危阶上跑来跑去,练习不动心,以为我不畏死,人欲去尽,天理自然流行,就成为满腔子是恻隐了。像他们这样的“去人欲,存天理”,明明是“去怵惕,存恻隐”。试思:恻隐是怵惕的放大形,孺子是我身的放大形,怵惕既无,恻隐何有?我身既无,孺子何有?我既不畏死,就叫我自己入井,也是无妨,见孺子入井,哪里会有恻隐?

程子的门人,专做“去人欲”的工作,即是专做“去怵惕”的工作。门人中有吕原明者,乘轿渡河坠水,从者溺死,他安坐轿中,漠然不动,他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见从者溺死,不生恻隐心。程子这派学说传至南渡,朱子的好友张南轩、其父张魏公,苻离之战,丧师十数万,终夜鼾声如雷,南轩还夸其父心学很精。张魏公也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死人如麻,不生恻隐心。

孟子曰:“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撄冠而救之可也。”吕原明的从者、张魏公的兵士,岂非同室之人?他们这种举动,岂不是显违孟子家法?大凡去了怵惕的人,必流于残忍。杀人不眨眼的恶贼,往往身临刑场,谈笑自若,是其明证。程子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发出“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议论。故戴东原曰:宋儒以理杀人。

有人问道:怵惕心不除去,遇着大息临头,我只有个畏死之心,怎能干救国救民的大事呢?我说:这却不然,在孟子是有办法的,他的方法,只是集义二字,平日专用集义的工夫,见之真,守之笃,一旦身临大事,义之所在,自然会奋不顾身的去做。所以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平日集义,把这种至大至刚的浩气养得完完全全的,并不像宋儒去人欲,平日身蹈危阶,把那种畏死之念去得干干净净的。孟子不动心,宋儒亦不动心。孟子之不动心,从积极的集义得来;宋儒之不动心,从消极的去欲得来,所走途径,完全相反。

孟子的学说:以我字为出发点,所讲的爱亲敬兄和怵惕恻隐,内部都藏有一个我字。其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吾者我也,其者我也,处处不脱我字,孟子因为重视我字,才有“民为贵君为轻”的说法,才有“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说法。程子倡“去人欲”的学说,专作剥削我字的工作,所以有“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业已判决了的定案。韩昌黎羑里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程子极力称赏此语。公然推翻孟子定案,岂非孟门叛徒?他们还要自称承继孟子道统,真百思不解。

孔门学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利己利人,合为一事。杨子为我,专讲利己,墨子兼爱,专讲利人。这都是把一个整道理,蒙着半面,只说半面。学术界公例:“学说愈偏则愈新奇,愈受人欢迎。”孟子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孔子死后,未及百年,他讲学的地方,全被杨墨夺去,孟子攘臂而起,力辟杨墨,发挥孔子推己及人的学说。在我们看来,杨子为我,只知自利,墨子兼爱,专门利人,墨子价值,似乎在杨子之上。乃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反把杨子放在墨子之上,认为去儒家为近,于此可见孟子之重视我字。

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极端尊重我字,然杨子同时尊重他人之我。其言曰:“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不许他人拔我一毛,同时我也不拔他人一毛,其说最精,故孟子认为高出墨子之上。然由杨子之说,只能做到利己而无损于人,与孔门仁字不合。仁从二人,是人与我中间的工作。杨子学说,失去人我之关联,故为孟子所斥。

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其道则为损己利人,与孔门义字不合。义字从羊从我,故义字之中有个我字在;羊者祥也,美善二字皆从羊。由我择其最美最善者行之,是之谓义。事在外,择之者我也,故曰义内也。墨子兼爱,知有人不知有我,故孟子深斥之。然墨子之损我,是牺牲我一人,以救济普天下之人,知有众人之我,不知自己之我,此菩萨心肠也。其说只能行之于少数圣贤,不能行之于人人,与孔门中庸之道,人己两利之旨有异,自孟子观之,其说反在杨子之下。何也?因其失去甲乙二图之中心点也。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一本者何?中心点是也。

墨子之损我,是我自愿损之,非他人所得干预也;墨子善守,公输九攻之,墨子九御之,我不欲自损,他人固无如我何也。墨子摩顶放踵,与“腓无肱,胫无毛”之大禹何异?与“栖栖不已,席不暇暖”之孔子何异?孟子之极口诋之者,无非学术上门户之见而已。然墨子摩顶放踵,所损者外形也,宋儒去人欲,则损及内心矣,其说岂不更出墨子下?孔门之学,推己及人,宋儒亦推己及人,无如其所推而及之者,则为我甘饿死以殉夫,遂欲天下之妇人,皆饿死以殉夫,我甘诛死以殉君,遂欲天下之臣子,皆诛死以殉君,仁不如墨子,义不如杨子。孟子已斥杨墨为禽兽矣,使见宋儒,未知作何评语?

综而言之:孟子言性善,宋儒亦言性善,实则宋儒之学说,完全与孟子违反,其区分之点曰:“孟子之学说,不损伤我字,宋儒之学说,损伤我字。”

再者宋儒还有去私欲的说法,究竟私是个什么东西?去私是怎么一回事?也非把他研究清楚不可。私字的意义,许氏说文,是引韩非的话来解释的。韩非原文:“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环即是圈子,私字古文作厶,篆文作厶,画一个圈。公字从八从厶,八是把一个东西破为两块的意思,故八者背也。“背私谓之公”,即是说:把圈子打破了,才谓之公。假使我们只知有我,不顾妻子,环吾身画一个圈,妻子必说我徇私,我于是把我字这个圈撤去,环妻子画一圈;但弟兄在圈之外,又要说我徇私,于是把妻子这个圈撤去,环弟兄画一个圈;但邻人在圈之外,又要说我徇私,于是把弟兄这个圈撤去,环邻人画一个圈;但国人在圈之外,又要说我徇私,于是把邻人这个圈撤去,环国人画一个圈;但他国人在圈之外,又要说我徇私,这只好把本国人这个圈子撤了,环人类画一个大圈,才可谓之公。但还不能谓之公,假使世界上动植矿都会说话,禽兽一定说:你们人类为什么要宰杀我们?未免太自私了。草木问禽兽道:你为什么要吃我们?你也未免自私。泥土沙石问草木道:你为什么要在我们身上吸收养料?你草木未免自私。并且泥土沙石可以问地心道:你为什么把我们向你中心牵引?你未免自私。太阳又可问地球道:我牵引你,你为什么不拢来,时时想向外逃走,并且还暗暗的牵引我?你地球也未免自私。再反过来说,假令太阳怕地球说它徇私,他不牵引地球,地球早不知飞往何处去了。地心怕泥土沙石说他徇私,也不牵引了,这泥土沙石,立即灰飞而散,地球就立即消灭了。

我们这样的推想,即知道:遍世界寻不出一个公字,通常所谓公,是画了范围的,范围内人谓之公,范围外人仍谓之私。又可知道:人心之私,通于万有引力,私字之除不去,等于万有引力之除不去,如果除去了,就会无人类,无世界。宋儒去私之说,如何行得通?

请问私字既是除不去,而私字留着,又未免害人,应当如何处治?应之曰:这是有办法的。人心之私,既是通于万有引力,我们用处治万有引力的法子,处治人心之私就是了。本部分丙图,与第二部分甲乙两图,大圈小圈,层层包裹,完全是地心吸力现象,厘然秩然。我们应当取法之,把人世一切事安排得厘然秩然,像天空中众星球相维相系一般,而人世就相安无事了。

人类相争相夺,出于人心之私;人类相亲相爱,也出于人心之私。阻碍世界进化,固然由于人有私心;却是世界能够进化,也全靠人有私心。由渔佃而游牧,而耕稼,而工商,造成种种文明,也全靠人有私心,在暗中鼓荡。我们对于私字,应当把他当如磁电一般,熟考其性质,因而利用之,不能徒用铲除的法子。假使物理学家,因为电气能杀人,朝朝日日,只研究除去电气的法子,我们哪得有电话电灯来使用?私字之不可去,等于地心吸力之不可去,我们只好承认其私,使人人各遂其私,你不妨害我之私,我不妨害你之私,这可说是私到极点,也即是公到极点。有人问:人性是善是恶?应之曰:请问地心吸力是善是恶?请问电气是善是恶?你把这个问题答复了再说。

孟子全部学说,乃是确定我字为中心点,扩而充之,层层放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不主张除去利己之私,只主张我与人同遂其私:我有好货之私,则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我有好色之私,则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宋儒之学,恰与相反,不唯欲除去一己之私,且欲除去众人之私,无如人心之私,通于万有引力,欲去之而卒不可去,而天下从此纷纷矣。读孟子之书,霭然如春风之生物;读宋儒之书,凛然如秋霜之杀物。故曰:宋儒学说,完全与孟子违反。

同类推荐
  • 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本书涉及现代人所关心的幸福感、家庭、事业、感情等方面,通过贴近生活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现代都市人进行心理调控和情绪疏导。文字清新精致,风格更易让大众接受,让人从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实际调整中获得美感与幸福感。既是一本心理学读物,也是一本心灵指引书!
  • 全世界给我勇气

    全世界给我勇气

    弗里敦Free Town → Lumley Beach二道河No.2 River老总统府 → 军舰湾肯特Kent → 香蕉群岛Banana Island → Dublin村马克尼Makeni → 科诺Kono马格布兰卡Magburaka → 马格巴斯Magbass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那里的风景,他们的故事,都让我更加热爱这生活!刘笑嘉:“在路上,我有了大块的时间用来回味平日里的生活,记忆仿佛将生活换了一副面孔。喧闹的通通快进,宁静的变为定格画面,真正震动心弦的俱无声无息,一帧一帧,逐格展现。也许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只因最好的旅行,是通往自己的内心。”
  • 年轻,就要舍得让自己受苦:青春的十二堂成长课

    年轻,就要舍得让自己受苦:青春的十二堂成长课

    你若不想辜负这美好年华,就要趁年轻舍得让自己受苦。本书是一本心理励志类读本,以温暖的慰藉和极富共鸣的故事,展示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教你从容直面其中的迷茫、苦痛,学着为梦想而努力,学会以积极的心态生活,以平和、宽容的心与人相交,用智慧与力量不断前进与成长,活出精彩、丰盈的人生。
  •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让学生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百善孝为先”,西周国学的内容为“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论语》中也记载着孔子教育学生要把孝放在首位的事。《开宗明义》云:“君子之视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亲,不但可以忠君,而且可以延伸到一切道德领域。孝,成了修身、事君、交友、为官、临战中一切道德的根本,是“至德要道”。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千万个杰出人物。本书节选了部分典型的孝敬父母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广大青少年读者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必要性,强调从根本上、从思想情感上去施行孝道,继而提升中华传统美德。
热门推荐
  • 娇妻晚成

    娇妻晚成

    他早就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宝,自己的妻。他想要把她好好珍藏,倾尽所有给她极致的宠爱。他一直在等她长大,只要她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说什么他也要领她去民政局。可是为什么,他出国留学4年,回国后却得知她爱上了别人的消息?他挣扎,他痛苦,他失望,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她留住,想要从那个男人的身边把她夺回来,结果却是将她推得越来越远。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扭转了这一不堪的局面,却是为此后留下了重重阴霾……【不定时更新,读者慎入】
  • 非仙亦非道

    非仙亦非道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古之时,仙道一家独大;千万载岁月流逝,仙道不复,万道争锋,如今已是仙非仙,道非道的局面了。然而这些与我们的主角关系并不大。且看他笑傲九天,重掌混沌。
  • 无剑无法

    无剑无法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一个少年无意中淘到了一把青铜古剑,接着,他开始了一条飘渺仙路......
  • 吾辈非英雄

    吾辈非英雄

    权力的争斗,恒古至今,俗世里,你争我夺,明枪暗箭,为的,是九霄之上的权利王座。有的人看破红尘,选择长夜孤灯,潇洒人生,不拘泥尘土。孰高孰低,并无评判,为的,只是自己心中“自由”二字。身后是看不穿的阴谋诡计,面前是数不尽高手林立,武文彬,到底应当如何才能看破自己的“道”……
  • 傀行天下

    傀行天下

    江湖上无人知晓的天才傀儡师男孩,为了替父亲正名,杀上神傀宗。他操纵着强横的傀儡诛杀当代神傀宗宗主林涯,达到了目的,自己也因为生命力的耗尽而死。但又在另一个名为灵力大陆的世界得到重生。携带着傀儡制造图谱和一身傀儡操纵之术,男孩在这个新的大陆上将会演绎何样的精彩?他又是否能完成建造傀儡帝国,主宰一切的梦想?这是一个天才傀儡师穿越纵横异界的故事!
  • 逆袭少女:赫莱特因魔法学院

    逆袭少女:赫莱特因魔法学院

    六年前的一场大火,哥哥为了保护她而失去了视力。从此,精灵诺就立下死誓,谁敢动她哥,她定让那人永劫不复!沐亦凡与精灵诺在不同的维度却彼此相遇。魔法、魔技、魔兽、魔药、魔兵器……精灵诺到底能否在这片大陆站上巅峰,她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 皇道封神记

    皇道封神记

    神洲浩土,沃野千里,多灵山奇峰,清流秀水。于清幽谷深处,多有灵猿仙鹤,奇珍异木,更有神龙布云,天凤呈祥。故神洲自古便有仙神圣眷,上有碧落涛涛应世明,下有黄泉悠悠护安宁,百姓得享万世之安康。然,于三千年前,仙圣无故消逝于世间,众生大乱,又有妖魔现世,或行狠施邪,或惑乱朝纲……仙圣失于天,妖邪祸乱乾坤,今我执道封神,看我《皇道封神记》
  • 穿越的不是我是世界

    穿越的不是我是世界

    经历了失恋和退学的双重打击,为了寻找安慰而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却不知为何穿越到了游戏的世界,几经周折,终于明白自己只是穿越到一个科技发达平行世界,而自己只是在玩着那个世界的普通网游时,却莫名其妙的又进行了一次穿越——熟悉的虚拟窗口,陌生的世界,充满人性的11C,究竟是异界还是网游?————三个世界来回穿越的奇葩故事就此展开
  • 财妻撩人:王爷开个价

    财妻撩人:王爷开个价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银子!人家重生都是金尊玉贵,到她这里就是三餐不继,小命不保。苏清晏表示不服!没银子,我赚!极品亲戚,我打!但这个帅王爷是哪来的?来,来,王爷您开个价!一生一世,用银几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娇妻太撩人:老公,喂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