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必定有可以师法的东西。择取其优良的学习,不好的就改正。
孔子这样描述过自己:“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由于爱好古代文化,靠了勤奋和敏捷求得知识的。”他的学生子贡也说孔子并没有一定的老师,而是随处学习。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孔子主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他曾以郯子、苌宏、师襄、老子等为师,真正做到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而学习,对照别人的短处和缺点进行自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短处和缺点,有则改之,无则警惕。孔子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他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是打了折扣,应该说各个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不要这样笨,不要这样坏。所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足以借镜反省。
孔子这句话同时说明了研究学问,不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在社会上观察: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都懂得这个道理很对,应该这样做。可是人们多半有一种傲慢的心理,不愿意做。照孔子的态度,对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齐。可是发现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由于这种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难受。再过两秒钟,觉得自己还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人类就天生有这种劣根性。所以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平淡,没有什么难处,仔细研究起来,如果说在人群社会中,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而自己能从内心、从根性里发出改善、学习的意念,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孔子能进入那么高的境界,就是因为转益多师,只要别人比自己强,那就向他学习。他竟然认为,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自己的老师在其中。这说明,孔子所谓的老师并不见得就像自己一样,专门给人讲课的,而是只要能够使自己有所获得,无论什么方面,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样一来,他所得到的智慧与学问就会越来越多了。遇到善良的人,那自然要向他学习看齐;即使是那些不善良的人,他们的恶行也会教育自己,使自己有所警觉,不再重犯他们的过错,或者反省自身,加以避免,走向自我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