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0800000016

第16章 著名公案(2)

死而复活

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突然大吼一声,把侍者吓了一跳,赶紧走到南泉禅师的身旁,南泉禅师道:“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于是相偕一同去报告南泉禅师:“刚才有一位称水参学的禅僧圆寂了。”

侍者和堂主话刚说完,却见一知客僧匆匆地跑来,向南泉禅师道:“刚才圆寂的禅僧又复活了。”

南泉禅师问道:“那位逝世的禅僧既已活转过来,现在怎么样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见见老师,但那是一个不知修福,不肯结缘的人。”

于是南泉禅师就到涅槃堂见生病的禅僧,并问道:“方才你到哪里里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南泉禅师道:“阴间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约走了一百里路的时候,就手脚疼痛得走不动,尤其是喉咙干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进大楼台阁中,因我实在很累,很想进去休息,才一上楼便见一位老僧,对我怒吼,不许我上去,吓得我抽身就往后倒下,所以现在才能再见到老师。”

南泉禅师申斥说:“那是一所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阁呀!但没有积聚福德,怎能进去?假如你不是遇见老僧,恐怕早已钻进地狱受苦了。”

从此以后,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积德修福,活到70多岁才安然坐化,所以人们便称他为“南泉道者”。

南泉禅师在定中,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他能在定中大吼一声,将已死的人能再送回阳间来,说禅师们经常违逆人情,但南泉禅师是这么关爱弟子,已下地狱的人,再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禅,也有苦心随顺人情的一面。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在旁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下子跑东,一下子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下子叫您做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您们是老的大?抑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

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

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据哪些话而能领悟了佛法呢?”

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

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

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中途他想:“禅师是个博学多闻的人,而且目前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返回原处,向法眼禅师忏悔,再次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丙丁童子来求火。”

监院闻言,突然有所领悟。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今天不方便

临济禅师称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称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无不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里来的?为什么连这点基本的礼节行仪都不懂?”

临济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礼打招呼了吗?”

金牛禅师听后,更加不悦这种回答,刚要开口,临济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金牛禅师。

金牛禅师此时若有所悟,但临济禅师却又忽然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禅师顺手一掌打去,口中道:“我此时倒很方便!”

临济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里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座主不以为然地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两位禅师的对话,最初都以礼相见,但一言不合,拳杖相打,但他们互传了方便与不方便的消息,什么是方便?什么是不方便?只有两位禅师心中知道,但仰山禅师、沩山禅师却讨论他们谁占了上风,谁居下风?这就犯了无事生非的错误,在真正禅者的眼中这只是“无风起浪”而已。

丹霞烧佛

唐朝丹霞天然禅师在一座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纷,丹霞即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答。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里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斥责。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从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于整个宇宙世界,而不仅仅是佛雕像,对禅师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那才是我佛法身的整个表征!

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欲取舍利,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样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矿土,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着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答道:“既说唯识,又说唯心,那就作唯识唯心会好了。”

玄沙禅师不以为然,说道:“理则是矣,无如破坏事相了,唯识唯心并不破坏宇宙万有。”

桂琛禅师指着一张桌子道:“那请问老师,您唤‘这个’做什么?”

玄沙禅师答道:“桌子!”

桂琛禅师摇头道:“老师不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不唤做桌子,桌子者,乃是假名假相。”

玄沙禅师立刻改口气道:“的确‘这个’不是桌子,‘这个’的真相乃是木柴,木柴做成桌子则唤做桌子,做成窗子则唤成窗子,实则桌子、窗子的本来面目仍是木柴。”

桂琛禅师不住地点头,但玄沙禅师指着木桌又改口道:“此‘这个’非木柴,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树。”

玄沙禅师见桂琛禅师正要开口,举手制止,故又再说道:“此也非大树,此乃一粒种子为因,再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缘而成树、成木、成窗、成椅,实则树木窗椅,乃宇宙万有之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道:“宇宙万有,仍是唯识唯心。”

玄沙禅师道:“汝既来此参学,不如说宇宙万有一切都是‘禅心’。”

桂琛禅师与玄沙禅师所论,涉及到唯识、性空、禅等学理,但玄沙禅师最后仍会归“禅心”,因桂琛禅师既从唯识而转归参禅,对过去所知所学不能舍去,怎能入禅?如一茶杯,已留有其他汁液,如今再装茶水,总会变味。桥路虽然相通,但仍应桥归桥,路归路,平等中示现差别,差别中也平等。

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道:“你们有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之而来。”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地道:“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明白了生活上的快乐之道!

先礼佛先礼祖

我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熊耳山的吴坡。相传,凡是作为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

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再次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佛与祖已无分无别。

反主为宾

年关将届,在外称游行脚的佛光禅师,除夕夜里终于赶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场过年。禅师风尘仆仆地回到寺里,只见寺内暗黑一片,举手敲门没有回响,心想大概是平遂外出未归,不得已只好盘腿禅坐寺前等候。

等了一会,同行的侍者不耐烦地在寺院四处探望,终于发现一扇窗户没有上锁。侍者身手矫健地爬墙而入,并且开门请禅师进去。佛光禅师进去之后,转身交待侍者说:“把所有的门窗都反锁起来。”

大约过了两炷香之久,平遂终于回到了寺中,掏出怀中的钥匙,试了又试,就是无法把门打开,平遂纳闷地自言自语道:“咦!真奇怪,这钥匙明明没有带错,怎么打不开呢?莫非是这扇门太久没有使用,所以生锈打不开?”

平遂不死心地再开,那扇门却顽强地关得紧紧的,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裾从厕所边的一个小窗子破窗而入,哪里知头才刚刚伸入室内,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是什么人?爬窗做什么?”平遂一惊,跌了下来,莫非自己走错了人家?还是寺内遭了宵小?

佛光禅师唯恐弟子平遂过度惊吓,命令侍者赶快开门,把平遂迎了进来。平遂一看是师父回来了,赶忙上前礼座道:“师父!刚才弟子着实被吓坏了,师父那一声轻喝,如同狮子吼声,让弟子真不知道谁是主,谁是客了。”

常有人说:慈悲实在不易奉行,其实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实践慈悲了。平遂的宾主互易,实在也不知道我是谁了,明明自己是寺主,但给屋内的轻轻一问,顿然使自己有反主为宾的感觉。

深不可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才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您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做变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做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胡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寸丝不挂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感叹道:佛性本来澄明,无去无住。而我为了逃避喧闹而躲到石窟山洞里面,怎么能得到真正的觉悟?于是便走出山洞到山下去参访雪峰禅师。两人一见面就石光电火的一顿交锋。

雪峰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说:从大日山来。

雪峰探问: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反戈相击:如果太阳出来了,就会把雪峰融化掉。

雪峰微微一笑:你叫什么?

玄机道:玄机。

雪峰继续道:既然是玄妙的织机,每天能织多少布?

玄机自负地说:寸丝不挂。

说完,行礼告退。才走了几步,雪峰突然在身后叫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机听了,急忙回头察看。只听雪峰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那才是禅机!

肯定自己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

“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上还没有获得统一平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

衣服吃饭

一休禅师有一位做将军的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当他来到将军府时,守卫拦住门不让他进去,因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没办法,只得回去换了一件新的海青袈裟。守卫一见,急忙毕恭毕敬地把他请了进去。

用斋的时候到了,桌子上摆了丰盛的菜肴。将军谦卑地说道:“请师父用斋。”一休也不客气,夹了一箸菜就送到衣袖中去了。将军十分不解,只得再说一遍:“请师父用斋。”一休也不客气,又夹了一箸菜放到衣袖中去。

将军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师父家中一定有老母亲,要不就是寺里的僧众还未吃上饭,请师父放心,我一定再煮菜送去。现在就请师父先用吧!”

一休却严肃地说:“你今天并不是请我来吃饭,而是请我的衣服来吃饭的。”

将军莫名其妙,听不懂禅师的话中之意。一休禅师说:“刚才我穿了件破旧法衣到您府上,守卫就不让我进来,直到换了件新的,才进得了这深宅大院。既然以穿衣服新旧做宾客的标准,那么我以为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夹些菜吧。”

从一休这一段禅话里可以看出社会上的势利虚荣,人,有时不以人格品德论高低,而以衣服新旧做标准,所以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了。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位夫人在默仙禅师巧妙的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

往哪里去

洞山禅师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学僧德照,德照就请示洞山禅师道:“老师!您为什么不发慈悲救一个真心学道的弟子呢?您忍心看着弟子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吗?”

洞山禅师道:“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说道:“我是大阐提家的子弟。”

洞山禅师沉思不语,双眼逼视着德照。

德照显得非常焦急道:“四面都有山逼近时,老师,我要如何才好呢?”

洞山禅师道:“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

德照道:“假若如此,我和老师在屋檐下相遇,请问老师,我和老师是互相回避呢,还是不互相回避呢?”

洞山禅师道:“不互相回避!”

德照不放松地问道:“不回避,那老师要叫我到哪里去呢?”

洞山禅师指示道:“五趣六道、十种法界,到处是路,何必忧虑?如你不放心,那你可以到开垦的田地里去种一种稻粮!”

德照听后,说了一声:“老师!那请您珍重。”然后整个人便像虚脱似地呆坐在那里,原来这位青年学僧德照禅师说完后就入灭了。

洞山禅师用禅杖在他前面摇了三下,说道:“你虽然能够这样出去,但是却不能这样回来。”

青年禅僧德照世缘将尽,重病在床,仍然不忘寻找生死之外的出路,正如他说:当生老病死逼近时,要如何才好呢?洞山禅师指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里一条是正路,不是人人能找得到。“垦地种粮”,这才是修道者应该注意的课题。

德照安心地入灭,这正显示他已找到出路,可是洞山禅师说他能那样出去,却不能那样回来,可见就算禅者,如果要能来去自如,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爬山

洞山禅师问称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称居禅师道:“我去爬山了!”

洞山禅师问:“爬哪一座山?”

称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称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称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称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对称居禅师问道:“你去哪里了?”

称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称居禅师至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称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用嘲笑的口吻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称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暂住那里呢?”

称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怀疑你早就到过那山上了。”

山上究竟有人抑或是无人,称居禅师的答话显得矛盾。时而说山上无人住,时而说山上人不准他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矛盾。

在世俗看,有和无是迥然不同的两面,但在禅者的眼中,有和无并不是对峙的,有无之间只是一物两面,其间并无鸿沟,能把有无调和起来认识中道,那就是禅者的智能了。

粥与茶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中的佛教,他处处都从生活中表现他的禅风。有数字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也未?”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来此,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我没有教导你?怎可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用心思想,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唯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但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如佛。”

所说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化人说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

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唯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诏来询问。”

唯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称:‘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唯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朕目睹,当然相信。”

唯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唯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说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

人们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你能懂得:那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

听与不听

青林师虔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青林禅师回答道:“武陵!”

洞山禅师再问道:“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有什么不同?”

青林禅师道:“如在蛮荒的沙石上开放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听后,回头吩咐弟子道:“特别做一些好饭菜供养这个人!”

青林禅师听后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禅师对大众道:“这个人以后必然使全天下的学僧,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他的门下!”

有一天,青林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时,洞山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里去?”

青林禅师道:“太阳是不会隐藏而不让人看见的,因为既是太阳,它必然是遍界绝红尘。”

洞山禅师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为之!”

于是洞山禅师就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分手时,洞山禅师忽然说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此番远游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沉思了许久。青林禅师问道:“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洞山禅师以问代答道:“我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为什么诬赖我不说话呢?”

青林禅师跪下说道:“你说的弟子没有听到,你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师虔禅师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禅师们非常认真,他们不是说谎,明明别人说的话,他说没有听到,别人没有说,他说他听了,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禅境,其实,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每天吃什么

称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

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

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你些什么?”

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跟五百罗汉,而且祭祀得非常隆重!我曾请示道:‘以此隆重礼仪祭祀罗汉,罗汉们会来应供吗?’翠微禅师回答我说:‘那你每天都吃什么?’我想,这句话就是他的教言了。”

良价禅师听后,非常惊讶地问道:“翠微禅师真的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道膺禅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是的!”

良价禅师既高兴又赞美翠微禅师,不禁非常欢喜。

进一步道膺问良价禅师道:“老师!请问您每天吃些什么?”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禅师听后,忽然鼓掌道:“老师!那你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本身已来应供。假如有人问你,每天吃些什么?吃到的都不是真吃,因为有吃无吃,那是生灭问题,假如不吃而吃,吃而不吃,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所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解脱之中了。

晒海苔

日本永平寺道元禅师在我国天童寺时,看到一位80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海苔,道元禅师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地做这种事呢?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海苔,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砍头落地

有一次,龙牙禅师对德山禅师道:“假如我现在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准备要砍下您的头时,不知您有何感想?”

德山禅师听完这话后,就伸出脖子往前走了几步说道:“你砍吧!”

龙牙禅师哈哈大笑道:“你的头已经落地了!”

德山禅师也哈哈大笑道:“我的头已经落地了。”

后来龙牙禅师在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时,曾将砍德山禅师头的经过说了一遍。

洞山良价禅师道:“当时,德山禅师说了些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禅师也跟我哈哈大笑说头已砍下了。”

洞山良价禅师道:“你不可以说德山禅师的头被你砍下来了,应该说现在你的头才被德山真正砍下来了!”

龙牙禅师一听,辩解道:“老师!我的头在这里,并未被德山砍去。”

洞山良价禅师哈哈大笑说道:“德山被你砍下的头,你亲自拿给我看!”

龙牙禅师听后,顿然天崩地裂一声,他这时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龙牙禅师最初起意,要砍下德山禅师的头,这是从自我出发,没有忘记对方,而洞山良价禅师却提醒龙牙禅师,要砍下自己的头,以便斩断自我的执着。这绝对不是空无的幻想,从自己把自己斩下的头拿给人看,这就是禅的空诸所有,但不否定所有。

吐痰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见了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里吐呢?”

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是令人难以懂得。”

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

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作觉有情?”

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布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狗子佛性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非常风趣的禅师,有“赵州古佛”的美称。

有人问他:“什么是赵州?”

赵州答道:“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这是一语双关的回答,意思是若问者是问赵州城,城有四门,这是最佳回答,若问赵州禅师,所说东、南、西、北门者意指他的道风,活泼而又通达,即有东、南、西、北门,门门皆可进出。

有一位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有佛性也无?”

赵州毫不考虑地回答道:“无!”

学僧听后不满,说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它有‘业识’存在的缘故。”

又一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禅师答道:“有!”

另一学僧也不满这个答案,所以就抗辩道:“既有佛性,为什么要撞入这个臭皮囊的袋子里?”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它明知故犯!”

这上面有名的公案,两个学僧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赵州禅师说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答案,时而说无,时而道有,而禅师的有无,其实只是一义,有无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万不可把有无分开,不可把有无分作两种解释,《心经》称:“以无所得故。”即是此义。

世人对有无二字,总用二分法去了解,认为世间总是有与无的对峙,是与非的不同,善与恶的分别,此实世人不能找到本来面目的根本原因。

男女本相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而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找不回来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如醍醐灌顶。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就如佛光禅师所说的,因为虚妄遮蔽了真心。

拂尘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澧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称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道:“他有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以说是最好的明证。

不在别处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对称岩禅师问道:“老师!如果您老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称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沈吟许久。

称岩禅师喝道:“你以此恩量心忖度,可要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洞山不解老师的真意,难道慎思明辨也错吗?

直到有一天,洞山禅师在渡河时,看见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廓然省悟,于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涅盘如影相随,不在别处,更无须他觅。

一个修行者的道貌风姿,百年后,我们怎么来形容他的样子,假如这个样子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话,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为道貌风姿是无常假相,怎可认假为真呢?

修道者的真假,不从他觅,不加形容,不在别处,不在那时,超一切时间,超一切空间,法身无相,而无所不相,那就是称岩禅师的真正道貌了。

必修课程

有一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故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您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那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要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在佛经里说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好像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庄已经被另外的六个强盗土匪占领了,每天他们攀缘六尘,作恶造业。六根就等于虎豹豺狼、鹫鹰毒虫。假如谨慎管理,让他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就是佛儒融和了。

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

1941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说:“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卓成禅师随意的回答,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人,在动的世界里,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独头意识都会起来活动,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一路顺风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夜里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洞山禅师听过能忍问话以后,才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洞山禅师的意思,不知是慈悲,抑是讽刺,或还有别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他在此随众生活,三年后他才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时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30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禅师嘱侍者再增加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

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特别慈悲,也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讽刺他的贪求。但不管怎么说,禅僧能忍悟道了,施财设斋,这表示他舍去了贪求。

禅僧能忍悟道后,世缘已了,告辞入灭,洞山还祝他一路顺风,在禅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样。但洞山禅师自己还活着,却说禅僧能忍比他迟死了30年,表示洞山禅师早于30年前就已悟知法身理体是无生无死。

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道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的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的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宗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艰难一忘

赵州禅师问沩山灵佑道:“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

沩山禅师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来!”

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主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

此时,正有一位学僧在旁,问道:“假如碰见真正的禅者,你将要怎样?”

赵州禅师说道:“一把有一千钧力量的弓箭,不会为打一只水沟里的老鼠而发射。”

学僧再问:“什么人是诸佛的师父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

学僧问:“南无阿弥陀佛是谁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弟子。”

学僧拿这话问长庆禅师说道:“赵州禅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导对方的话,还是放弃对方的话呢?”

长庆禅师说:“假如向两头探索,就不明白赵州的真义。”

学僧道:“赵州的真义是什么呢?”

长庆禅师终于弹出一指。学僧不明其义,继续随赵州参问。

有一次,赵王请赵州禅师说法,赵州登上说法宝座,开始诵经。学僧在旁问道:“人家是请老师说法,不知老师为什么诵经?”

赵州禅师道:“难道佛门弟子不可以诵经吗?”

又有一次,大家在诵经,赵州禅师忽然端坐不动。

学僧:“为什么老师不诵经?”

赵州:“幸亏你对我说‘诵经’,否则老僧几乎都忘掉了。”

在禅门古德中,赵州是一位非常风趣的人物,他不为打一只老鼠发射他的弓箭,他自语做阿弥陀佛的老师,你请他说法他在诵经,你在诵经他在禅思。

他不是故意在与人随便唱反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自古艰难在一忘”。

无上法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道:“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你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借人们的智慧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人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达摩才智超脱,其见解并不为传统所约束,以此优越的因缘,在出家以后,继承了般若多罗的衣钵,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在我国梁武帝当朝时候,东来我国,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也即我国所说东土初祖。

一起活埋

临济义玄禅师有一次与大众出普坡时,看到黄檗禅师远远地走过来,就拄着锄头不动,站在那里。黄檗禅师看到后就问:“你是不是太累了?”

临济禅师:“我还没有开始工作,怎么就说累了呢?”

黄檗禅师将手中的棒子随手向临济禅师打了过去,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师的棒子一推,就把黄檗给推倒了。

临济禅师赶忙对黄檗禅师说:“对不起,我把你推倒了,现在,我拉你起来!”

当临济禅师正要拉的时候,黄檗禅师道:“不必了,我根本就没有动,何必要你拉?”

临济禅师将手缩回,黄檗禅师就叫道:“维那!维那!快把我扶起来!”

维那赶快向前去扶起黄檗禅师,并说道:“老师!您怎能原谅这个无礼的临济呢?”

黄檗禅师刚爬起来,一听此话,立刻就举手打维那,临济禅师在旁锄地说:“其它的地方都是火葬,可是我这里却是一起活埋。”意指参禅要把动静、来去、荣辱、起卧等对待分别的意识,全部抛弃。

后来,沩山禅师听到此事,就问仰山禅师道:“黄檗禅师打维那,不知其用意如何?”

仰山禅师回答道:“真正的小偷跑掉,却让追捕的人挨揍。”意即超越的人永远解脱,拘泥的人只有挨打了。

石头狮吼

当石头希迁禅师刚来南台时,次日就对怀让禅师道:“昨天我来到你这里,有一个荒唐的青年禅僧如石不动地坐在石头上面。”

怀让禅师听后问道:“你有没有弄错?”

希迁禅师道:“没有弄错!”

于是,怀让禅师就吩咐侍者道:“你到山门外调查一下,坐在石头上的那个禅僧是谁。假如是昨天刚来的那个青年禅僧,你就责备他玩弄什么玄虚。假如他承认,你就问他说:‘石头上的东西,移植后还有活的可能吗?’”

侍者就用这句话回报希迁禅师,希迁回答说:“诸佛如来的世界里,没有可搬动的东西,也没有死活这句话。”

于是侍者回来将希迁的回答报告怀让禅师,怀让禅师自语似地说道:“这个禅师,他的后代子孙将使天下人的嘴噤若寒蝉。”

接着他又派侍者去考问希迁道:“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希迁:“谁绑住了你?”

侍者:“什么才是净土?”

希迁:“谁污染了你?”

侍者:“什么才是涅槃?”

希迁:“谁把生死给了你?”

侍者回来把这些问答报告给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听后双手合十,一言不发。

石头希迁禅师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以问作答的说法,正如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说法。所说束缚,原来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所说污染,原来是自己污染了自己;所说生死,原来自己沉沦生死苦海,并不是由谁造成的。本是石头不动,无死无活,我们定要庸人自扰,所以要怀让禅师叫我们听听石头上的狮子吼声!

虎头长角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次到厨房,看到典座就问道:“你在做什么?”

典座:“我正在盛禅僧吃的米。”

黄檗:“每天需要多少米?”

典座:“每天三餐,约吃两石半。”

黄檗:“是不是吃得太多了?”

典座:“我还担心不够吃呢!”

黄檗一听这话,顺手就打了典座两个耳光,典座就把这事告诉了临济禅师。

临济禅师听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答话,也没有罪过,为什么要打人呢。他就安慰典座道:“我替你问一问这个老和尚!”

可是当临济禅师一到黄檗禅师那里时,黄檗禅师就提起先前的事。

临济禅师说:“由于典座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打他,所以才托我替他问老师一声。”

黄檗禅师道:“为什么?你说为什么打他?”

临济禅师不服道:“难道担心不够吃也不行吗?”

黄檗禅师:“为什么不答‘明天还要吃一顿’呢?”

临济禅师竖起拳头,大声说道:“说什么明天,现在立刻就要吃。”说完,拳就顺势挥过去。

黄檗禅师挡开临济的拳头,责怪道:“你这个疯和尚,又来这里拔虎须!”

临济禅师怒吼着走出僧堂,黄檗禅师反而欢喜,说这只小虎的头上长角了。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慧寂道:“这两位禅师究竟是在做什么?”

仰山道:“老师的用意如何呢?”

沩山道:“生了孩子才知道亲情伟大。”

仰山道:“我却不认为如此。”

沩山道:“那你又作何想法呢?”

仰山道:“这就恰如把小偷领进自己家中,偷自己的东西。”

沩山灵佑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临济义玄禅师是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弟子打老师,这是忤逆,但黄檗不以为忤,反而赞美临济,俗语说:“打是亲,骂是爱。”在禅宗接心上看,这倒别有意义了。

无嘴说法

有一学僧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乞禅师方便指示。”

石楼:“石楼无嘴巴。”

道念:“学僧至诚,洗耳恭听。”

石楼:“你听了什么?”

道念:“学僧自知罪业深重。”

石楼:“老僧罪过也不少。”

道念:“禅师过在什么地方?”

石楼:“过在汝非处。”

道念:“可以忏悔吗?”

石楼:“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也亡。”

道念随即礼拜,石楼禅师便打,打后问道:“你最近离开何处才到此?”

道念:“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称游。”

石楼:“这些主人还重佛法吗?”

道念:“好在禅师问到我,若问别人,恐怕就惹祸。”

石楼:“为什么呢?”

道念:“因为这些君主,不喜欢被别人怀疑。”

石楼:“人尚不见,有何佛法可重?”

道念:“请禅师告诉我,如何来重佛法?”

石楼:“你受戒已多少年?”

道念:“十多年了。”

石楼:“十多年了还不知重法,今日问我,我的嘴巴怎说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听得进去?”

道念终于言下大悟。

在禅门参学几十年参透不到一点消息,机缘一到,得来又全不费功夫。石楼禅师无嘴巴,只是说禅乃无言。道念的洗耳恭听,就算洗耳但未能入心。道念受戒十多年,还不知重法,石楼禅师为其点破,多年心上称雾,一下抹拭,此即所说禅话入心。

去问他

径山禅师门下有500位学僧,但真正用心参学的并没有几人,黄檗禅师就叫临济禅师到径山禅师那里去,当临济要出发时,黄檗禅师问道:“你到径山禅师那儿时要如何?”

临济禅师回答道:“到时我自有方法。”

临济禅师到了径山禅师那儿以后,就直入法堂去拜见径山禅师,径山禅师刚一抬头,临济禅师就对着他大喝一声,径山禅师正要开口,临济禅师掉头就走。

有一学僧问径山禅师道:“刚才那位法师对老师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敢对你大声吼叫呢?”

径山禅师道:“他是黄檗禅师门下的弟子,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何不自己去问他?”

学僧道:“我们就是不知道怎样去问他。”

径山禅师道:“你们会大喝一声吗?”

学僧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大喝一声,这是非常简单的事。”

径山禅师立刻大喝一声,问道:“这一喝,是什么意思?”

众学僧面面相觑,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径山禅师道:“那一喝上通天堂,下达地府,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你们五百学人大多放逸散漫,犹如聋哑,怎能懂得狮子吼声?”

径山禅师的五百位学僧,大部分就此各自分散去各处参访了。

西来意

龙牙居遁禅师在临济禅师处参学时,一日,请示临济禅师道:“如何是西来意?”

临济禅师道:“把香板拿来给我。”

龙牙禅师把香板递给临济禅师时,临济禅师拿起香板就朝龙牙禅师打过去。

龙牙禅师道:“老师打我没有关系,但总要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吧!”

临济禅师道:“刚才的香板难道没有告诉你吗?”

后来,龙牙禅师到翠微无学禅师处参学时,又请示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无学禅师道:“把蒲团给我拿来!”

龙牙禅师将蒲团交到无学禅师手中时,无学禅师顺手就把蒲团往龙牙禅师身上打去!

龙牙禅师道:“别急着打我!您还没有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呀?”

翠微无学禅师道:“刚才的蒲团,难道没有告诉你吗?”

龙牙禅师经过多年的参究,终于明白了香板和蒲团的西来意了。

一日,在禅堂里有位学僧问龙牙禅师道:“和尚行脚时,曾参学访问临济与无学二位大德,对他们印象如何?”

龙牙禅师道:“印象很好,就是没有告诉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学僧道:“为什么他二老不告诉你呢?”

龙牙禅师非常开心地回答道:“因为香板和蒲团都早有消息了。”

禅宗常常用法器和法物来象征禅道、传衣、传钵,就是用衣钵代表禅法。香板打人,这也是将禅交给你担当,所以香板就是西来意。

蒲团打你,蒲团是礼拜之物,作为凡心接触佛心之用,因此蒲团也可告诉你西来意了。但是要从香板和蒲团中懂得西来意,那还需要长年累月的参究!

归鸟迷巢

有一信士问佛光禅师道:“经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回答道:“一片白称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这意思是说,只因多了一片白称,归巢的鸟雀都迷了路,飞不回家了。因为供养诸佛,有了对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乃以无分别智超越一切。百千诸佛,虽无过失,但无心道人,而能认识自己。

信士又问道:“既是清净佛伽蓝,为何敲打鱼和鼓?”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道:“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这意思是说,清净寺院道场,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完全别有深义。如敲木鱼,是因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故以木鱼以示精进不懈;打鼓,只为消业增福。鱼鼓之声,上达称霄之外,何必还受轮回之苦?

信士再问道:“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答道:“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这意思是说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终不比出家修行更能精专一致,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终不比雁鸟能够高飞!

信士的心中疑称终于被佛光禅师拂拭了。

方外之交

杭州净土院的药山唯政禅师,持律甚为精严,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但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朝中大臣经常争相供养,禅师均借故推辞。

师与蒋侍郎颇为深交,一日,蒋侍郎对禅师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几个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当代学者名士,恳请禅师能拨空前来普洒甘露,演说妙法,则我等不胜荣幸!”

唯政禅师推辞,蒋侍郎不允,不得已,勉强承诺前往。第二天侍郎派人前来迎接禅师时,唯政禅师已不在寺中,迎者遍寻禅师不着,但见其经案上留有一偈,偈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唯;为僧只合居岩穴,国士筵中甚不宜。

迎者将此偈呈交蒋侍郎,蒋侍郎不但不怪他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唯政禅师,认为唯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出家人的性格,个个不同,有的发心在各阶层弘法度众,经中称为“人间比丘”;有的喜欢居住在深山丛林,经中称为“兰若比丘”,这就是大小乘的悲愿不同所致。

人间佛陀的释迦经常活跃在王公大臣的周围,但也容弟子大迦叶经常在山林水边静坐。禅门大师的风格,有为当朝国师者,有隐遁不出者,但均能树立佛法有益于众生,不必同一形象。

心离一切相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里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

宝通惭愧,日夜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经过10天以后,宝通禅师又回来请示道:“上次的回答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继续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心来!”意思是不可用动作指心,心不是扬眉瞬目的动作。

宝通道:“若如是则无心可将来!”

石头禅师提高声音说道:“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固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正如惠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恁么是上座的本来面目?”

圆融之道

药山禅师向石头希迁禅师问道:“我对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已略有所知,但对于南方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却始终不能了解,恳请禅师为我指点!”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肯定的不对,否定的也不对,肯定的否定,否定的肯定也不对,恁这么时,该怎么办?”

药山禅师虽有契入,但未接心,过了一会,石头希迁说道:“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还是到马祖大师那边去吧!”

药山禅师去参拜马祖时,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说:“我有时叫他扬眉瞬目,有时又不叫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他,有时又不是他。你究竟怎样去了解他呢?”

药山听罢,一句话不说,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问道:“你见到了什么,要向我礼拜?”

药山回道:“我在石头禅师那儿,正像蚊子叮铁牛。”

听明白后,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体会实践,那是境界。

境界的深浅,不可言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废纸一堆

在白隐禅师门下有位弟子,自认已经开悟,既不拜佛,也不焚香,甚至经常撕碎《大般若经》来作草纸,并且常说:“我就是佛,经文是记载佛的说法,既然现在有佛在此,这些经文,全是废纸一堆,拿来当草纸用,有何不可!”

白隐禅师知道这件事,就对他说:“听说你已经成佛了,可喜可贺!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贵,用这种废纸当草纸,不是太不相称了吗?以后你还是用清洁的白纸吧!”

有些禅者,以为奇奇怪怪的状况就是悟道,“喝佛骂祖”,不能随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把佛经当作废纸,这是通达三藏,彻悟宇宙真理以后才可以说的,否则,白纸要爱惜,废纸也要爱惜。

乞丐与禅

挑水,称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住持的这座禅院,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和这位学僧将尸体搬到山边埋了,事成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僧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您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您学习,因为您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位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哪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做女婿

一休禅师,在谈笑间有旋转乾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位信徒来向他说道:“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请超度我吧!”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从经商失败后就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了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仍然失望而着急地说:“师父!我的女儿是8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好啦,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

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一休禅师写起书法来了,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买书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再见!”

事实上,有禅的人,就能这样方便解决问题。

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时,侍者问:“禅师!你吃饭吃饱了吗?”

禅师也像很茫然似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寺里大众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答道:“谁在辛苦?”

“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在经行?”、“谁在说话?”佛光禅师经常忘了自己这样回答别人,也这样反问别人。

不少的禅者学人,因佛光禅师的话而寻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世间上的人,有时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拥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时候什么都不认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没有立场。如果一旦有了禅,虽然否定了一切,其实拥有了一切;虽然肯定了一切,其实解脱了一切。

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30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了。”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不回答任何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称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所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地狱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师叫大家不准带任何东西进山门。在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学僧有的好吃懒做,讨厌工作;有的贪图享受,攀缘俗事。无德禅师不得已,说了下面这段故事:

有一个人死后,神识来到一个地方,当他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你喜欢吃吗?这里有的是东西,任你吃。你喜欢睡吗?这里睡多久也没有人打扰。你喜欢玩吗?这里有各种娱乐由你选择。你讨厌工作吗?这里保证没有事可做,更没有人管你。”

于是此人高高兴兴地留下来。吃完就睡,睡够就玩,边玩边吃,三个月来下来,他渐渐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于是跑去见司阍。

并求道:“这种日子过久了,并不见得好,因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您能不能给我一份工作?”

司阍:“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向司阍道:“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再不给我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它使你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要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更来得叫人难以忍受啊!”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桩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其它还有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无禅是地狱,有禅才是天堂极乐。

众学僧听完故事之后终于参悟。

赵州小便

有一佛教信徒,问赵州禅师:“请问禅师,参禅怎样才能悟道呢?”

赵州禅师被他一问,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要去小便了!”说后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那个信徒说:“你看,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

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这是你自己的事,怎么来问我呢?

像这样暗示的教学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佛教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生死大事,参禅悟道需要自己去实践、体证,父母手足,亲人朋友,谁也替换不了。从禅学来看,每个个人都是卓然独立的生命!

抢不走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你怎么忘记带锄头来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谁给我拿走了。”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走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立刻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话不说,转身也回到了僧院。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知恩报恩

临济禅师向亲教老师黄檗禅师告辞他去。

黄檗禅师就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临济禅师答道:“不是到河南,就是去河北。”

黄檗禅师当场就打了临济禅师一拳,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师回打他一巴掌。黄檗禅师被打后,哈哈大笑着呼叫侍者道:“你去把百丈先师的禅板和经案给我拿来!”

临济禅师也高呼道:“沙弥!顺便将火拿来!”

黄檗禅师道:“我话虽然如此说,火也烧不着的,你尽管去你的,今后你必须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后来沩山灵佑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像临济的言行,是否背叛了老师黄檗?”

仰山:“并非如此。”

沩山:“你的想法究竟如何呢?”

仰山:“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沩山:“在古代圣贤之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仰山:“有的,只是时代已经很远,我不想向老师叙述。”

沩山:“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可是我并不知道,还是请你说说看!”

仰山:“例如在《楞严经》中,阿难赞歎佛陀说:‘我愿把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像尘埃那么多的国家和众生。’其实,那就叫作‘报佛恩’,这不就是报恩的实例吗?”

沩山:“的确如此,的确如此!见识和老师的程度相同时,会减损老师一半的盛德;唯独见识超出老师时,才可以传授老师的遗教。”

在禅宗史上,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禅师传承禅法,叫作临济宗;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禅师传承的禅法叫作沩仰宗,他们同是百丈怀海禅师的门人或再传弟子。沩山的年岁比黄檗和临济都长,而且宗风不尽相同,能一再推崇黄檗和临济,此也即所说的量大德大,恩大禅大了。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6年,后来改习禅学7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习禅定,又经历了12年之久。

20多年以后,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装返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来参禅求道者蜂拥而至,大家都争相以困难的问题,要他解答。那些问题包括:

一、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来面目?

二、达摩祖师西来大意是什么?

三、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时而说有时而说无,究竟是有是无?

问题虽多,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观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大家对公案禅说来说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50余岁的天台学者道文法师,研究天台教义30余年,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30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对!”

道文法师先是讶异,然后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的,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着成佛,不探讨根本,只寻枝末,怎能进入禅道?

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它。

沙弥问答

甲乙两座禅寺都由禅师住持。两寺禅师经常训练门徒的禅锋机语,两寺每日均各指派他们寺中的沙弥前往市场买菜。

甲乙两寺的沙弥,有一天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请问你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回答道:“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想不到乙寺沙弥会这么回答,一时不知怎么说下去才好,归告甲寺禅师,师责备道:“傻瓜!你可再问,假如没有风时,你要到哪里去呢?”

甲寺沙弥记着师父指示,第二日途中相遇,甲寺沙弥胸有成竹地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日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非常从容地答道:“腿要走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因答案出乎意外,一时语塞,归告甲寺禅师,师更责备道:“你真傻,你可继续问,假使腿子不走时,你要到哪里去呢?”

甲寺沙弥用心记住师父的指示,又一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用手往前面一指,回答道:“我到市场买菜去!”

乙寺沙弥揭出底牌,甲寺沙弥不知话语如何为继。

从甲乙两寺的沙弥可以看出禅的风姿,甲寺沙弥虽然善良有礼,但缺少禅的机辩,反观乙寺沙弥随口说来,话既幽默有趣,言又禅味风生。所以禅不能拘泥执着,禅慧思捷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信手拈来,总会皆成妙谛。

本来,甲乙两沙弥皆到市场买菜,甲寺沙弥的寒暄,乙寺沙弥的妙语,先答风吹,再答脚走,最后三答才点出目的,这就是所说从禅心中流露出的禅机妙用了。

打灯笼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提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提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了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看你走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看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还说道:“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蜡烛灭了?”

见性的人,光照着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只灯笼照开众生的心灯。

我不识字

在一座藏经楼上,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就问道:“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禅者坦诚地回答道:“因我不识字。”

藏主道:“为什么不请教人呢?”

禅者反问道:“要请教谁呢?”

藏主不客气地道:“你可向我请教呀!”

禅者起立、作礼、合掌问讯道:“请问这个是什么?”

藏主当时经这一问,无言以对,因为“这个”,意指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禅宗不立语言文字,实在因为语言文字不能表达自性真如的本来面目。六祖惠能大师当初未到黄梅时,就能听经解义,但对自家大事并未契入,到了五祖那里,虽终日在磨坊里作苦役,不曾阅经读藏,但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非从文字上得。

藏经楼上的禅者,虽不看经,却能老实修行,每日只管打坐。藏主慈悲,劝其阅藏,禅者无奈,只得以悟境相示。禅,不限于文字,只要认真参究,豁然贯通,一样可以悟出本来面目。

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须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髻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气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地问道:“公住何处?”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追问道:“若遇天崩地陷时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苍天!苍天!”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地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哪里里能平安无事地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一室六窗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向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还有六猕猴,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里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鼓躁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里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说‘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我们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被尘埃遮盖了,哪里能显现明镜的光照?真心不显,妄心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所说心猿意马,不肯休息。

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被强盗土匪占有,拟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人体村庄一室六窗,从此怎么能平安呢?

好事不如无事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从谂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再进一步问道:“如何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从谂严肃地责问学僧道:“免除烦恼做什么?”

又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礼佛,便用柱杖打他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礼佛!”

赵州从谂斥责道:“佛是用来礼的吗?”

文偃道:“礼佛也是好事。”

从谂道:“好事不如无事。”

烦恼是病,佛道也是病,佛菩萨是真有病吗?不是的!佛菩萨是为一切众生而病。佛陀降诞娑婆,观音行化苦海,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菩萨悲悯众生,免除众生的烦恼,是为了什么呢?

礼佛虽是好事,但却莫执着于此“好事”功德,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我们的禅道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些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

正在生气的学僧在法堂外碰到了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道:“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当学僧这么一说时,冷不妨老禅师立即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了。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学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即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座下参学。

禅宗参学请法,动不动就是打骂,其实禅者的温和洒脱与打骂的行为完全是两回事,但禅者硬说打骂皆是禅道,原因是打骂此表达禅道来得凌厉,让你彻身彻骨的容易感受罢了。比方禅者的风范,能屈能伸,打破茶杯,把它捡起来,泼出的茶水,可以把它擦干。

自忏忏他

有一位信士问普交禅师道:“修忏悔法门是为了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一时无以回答,便开始称游参访,希望解答这个疑难问题,一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禅师便大“喝”了一声。

普交禅师虽然不知“喝”一声的意义,但想到既然前来问道,总该自己先表明来意,哪里知正要开口,泐潭的禅杖已打了过来。

普交不知所以,但只有忍耐,经过数日后,泐潭禅师对普交说道:“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正要启口说好,泐潭又大“喝”一声!在此喝声下普交禅师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禅师走下禅床,执着普交禅师的手道:“你会佛法吗?”

普交禅师大“喝”一声,复将泐潭禅师的手推开。

泐潭禅师哈哈大笑。

说到忏悔法门,有深浅层次:作法忏、功德忏、无生忏等。偈称:“罪从心起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也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为自己忏,也为他人忏;为他人忏,也为自己忏;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何必要把自己与一切众生分开?

说到罪业,在事相上当然有罪有业,有业有报,但在自性本体上,哪里有罪业之假名?“喝”的一声,是善是恶?是常是暂?是己是他?众生的分别在真理上实则无分别。

炷香增福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进仕。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先从行单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

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而又烦恼重重,心里就不停地嘀咕,不时地怨恨父亲把他送到这种深山古寺里来做牛做马,但因父命难违,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满怀怨恨地发牢骚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听到,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回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吓了一跳,从此收束身心,苦劳作役。

伟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的,禅者是从卑贱作务、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励意志的。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教诲,佛教更是重视苦行头陀,劳役历练。

与佛无缘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渐渐涨高,终于淹到他脚下了,他急忙祈求道:“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位原住民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原住民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独木舟没办法只好驶走,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地祈求道:“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说:“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什么机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有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只好驶去,水已涨到胸部,他大喊着:“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来了一位美国人驾直升机来救他,信徒一看:“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来救我,我有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信徒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像我如此虔诚地信仰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水淹到脚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救你,你却因为对方是原住民而不喜欢。不得已,菩萨又变作快艇来救你,你又说你不喜欢科技文明的机械。没办法,菩萨赶快化身直升机救你,你也不愿意。观世音菩萨一次一次地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嫌这个嫌那个,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真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儿报到好了。”

菩萨三十三化身,光是执着信仰,而无禅的智能,不能认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难怪佛光禅师要慨叹不管了。

女子入定

佛陀有一次在说法时,有一个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萨就问佛陀道:“佛陀!这个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却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三匝,并鸣指一下,但此女子都无动于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个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现在,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位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下涌出,向佛陀作礼后,便至此女子前,鸣指一下,此女子就马上出定了。

罔明应该就是无明了。禅定,不为外境所动,虽文殊般若智能,也不为所动,但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小看,随便一句话,能令你欢喜,也能令你烦恼;随便一件事,能让你高兴,也能让你生气。

人生存于世,若无禅定实在可怜,每日生活,他人要我们欢喜,说几句好话,我即欢喜;要我烦恼,说几句坏话,我即暴怒。别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连喜乐我都无法对治,此皆禅定不够。

虽是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萨也不能动,但下方的无明起时,所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不肯放下

两个年轻的和尚正在赶路,途中遇到一条大河。

岸边有一位年轻女子无法过河,请求和尚帮忙。师兄毫不犹豫地把女子抱过河去,二话不说放下女子又继续赶路。

师弟对师兄的行为颇有微辞,心里一直嘀咕不停。过了好久,师弟终于忍不住质问师兄:“你是出家人,不能近女色,怎么能抱那女子过河呢?”

师兄笑了,说:“我是抱了那女子,但我能把她抱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是放这女子在心里走了数十里路还不肯放下。”

大无畏

有一次五台山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物品赶路,马祖道一禅师正好伸着脚坐在路中休息,隐峰禅师请求马祖把脚缩回去,以便让他的车子可以顺利通过,马祖却说:“我只伸不缩。”

隐峰也不甘示弱的说道:“我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于是隐峰禅师不顾一切,仍然推车向前,结果辗伤了马祖禅师的脚。马祖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手里还拿着一把斧头,对聚集的寺中大众说道:“刚才是谁辗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

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面前,伸出了脖子,马祖放下斧头说道:“你肯定了的前途便毫无犹豫的前进,大千世界你都可以走了。”

隐峰缩回脖子,向马祖跪拜顶礼,然后弯腰退走。马祖称赞道:“能进也能退,才是真正法器。”

禅者的行为,初看都好像非常怪异。为了推车,怎可将老师的脚辗伤?受伤的老师怎可用斧头报复?但师徒之间原来在以此论道说法。进,是肯定前途;退,是真正法器。看起来“能进能退”,都是禅者的大无畏了。

一休吃蜜

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有一天有一位信徒送一瓶蜂蜜给他的师父,师父这天刚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贪食。”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师父走了以后,他就把整瓶蜂蜜吃光了,饱尝一顿之后,心想师父回来时怎么交待呢?灵机一动,就随手将师父最心爱的一只花瓶打碎,当师父回来时,一休倒在地上号啕大哭,向师父哭着说道:“师父!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了。”

“一休!你做了什么错事?”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无限憾恨似地忏悔道:“师父!我知道不该将您的花瓶打破,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做个交待,我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把您的那瓶毒药吃下去了!”

这样的谢罪方式,使师父哑巴吃黄莲,哭笑不得!

禅,用在修道上,固然可以明心见性,用在其它生活上,也有它的妙处。禅是智能,是般若的智能,幽默的智能。一休小小年纪,如此机灵,以如此方法来谢罪忏悔,这岂不正是禅的幽默吗?

夜游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在晚上,偷偷地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只是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地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仙崖禅师也从来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100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师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点。禅门的教育,向来以慈悲方便为则,就算棒喝、磨练,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未上树时

山东的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在法堂上开示道:“有人想要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口衔树枝,脚不踏枝,手不攀枝,忽然听到树下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果不回答他,就违反了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但是如果要回答他,开口便会堕落而失去生命!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才对?”

当时在座的大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众人中有一位叫虎头招上座的禅者看到没有人能回答,就站起来道:“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禅师说说看!”

智闲禅师听了,哈哈大笑,然后以偈答道:“子碎母啄,子觉母壳,子母俱忘,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称独脚!”

智闲禅师的问题,问得奇特,难以回答。但禅的参究,有时要一直追问下去,有时却要注意转身,不能食而不化。虎头招禅师给这个问题一个转身,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未上树就可以问了,何必要等上树才问?

“参话头”,只要把话头找出,何必斤斤计较枝末细节?好像母鸡孵蛋,“子碎母啄”,不在乎是子碎或母啄,而重在生命的诞生!禅者只要觉悟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何必管它上树不上树呢?

半肯半不肯

洞山良价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时,刚这一天是到他剃度恩师称岩昙晟禅师的忌日,因此就设斋上供,有学僧问道:“禅师于令师称岩处,得到什么开示?”

洞山答:“虽在称岩座下,但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不蒙指示,为何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我真不懂,你来南泉普愿禅师处悟道,为什么却为称岩设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不尊先师的道德佛法,只尊重他不为我说破,单凭这一点就胜过父母。”

学僧接着又问:“禅师既然为先师设斋,那么肯定先师的禅风了?”

洞山答:“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洞山良价禅师是在老师称岩圆寂后,见水中自己的影子才开悟的,他的悟道偈称:“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悟道,虽是在老师圆寂之后,但不忘师恩,因此在忌辰设斋致祭,致祭恩师就是感谢他未说破,所以才睹影自悟。修行若是全依赖师长,将会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没有指引,何能因指见月?所以师资相助,这就是半肯半不肯的真意了。

同类推荐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风火时代

    风火时代

    人生若梦,只如初见请看沈戚为您描绘一幅人生。
  • 首席太凶猛:独宠甜心要翘家

    首席太凶猛:独宠甜心要翘家

    女人要过好,白莲必须倒!她本是气质出众小白莲一朵,原以为过几年婚一结,就可以升格成婚后炫幸福的大白莲了!可是当小三趾高气昂地找上门逼她退位,相恋两年的男友转眼成渣男,她的世界顷刻崩塌!她只能自我安慰:只怪他渣,你瞎!跑去酒吧放纵买醉,却被渣男舅舅捡回家,误打误撞上了头条,渣男却趁机倒打一耙。本想怒甩渣男,却遭父母强烈反对,眼看就要被推入火坑,渣男舅舅却救了她,不仅救她还要娶她!嫁给他,岂不是成了渣男小舅妈?渣男舅舅的来头可不小,堂堂顾氏集团内定继承人,多金帅气,优雅迷人,一个眼神就能把人电晕。可这样的男人怎么会看上她?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约鬼

    约鬼

    那晚我在微信上摇到一个美女,她竟然让我……而后的事情,越来地离奇……
  • 宇宙另端

    宇宙另端

    三个少年征服宇宙的故事,地球招劫,有谁才能在宇宙中生存,改变世界
  • 神人行天下

    神人行天下

    一次意外让张扬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突破后天成就先天之境,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与天夺命,破天登神,成为不朽。
  • 相公太凶猛:公主别乱来

    相公太凶猛:公主别乱来

    一心只想逃离皇宫,故而开始四处寻觅找人嫁掉,最终无果后竟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同时被五个极品美男求婚了!!!天呐!这个世界疯狂了吗?!
  • TF凯之誓言永恒

    TF凯之誓言永恒

    你会和我永远一起吗——by冷依涵依涵,会的,一定会的!——by王俊凯我信你,我等你——by冷依涵我们的誓言,永恒!——by王俊凯
  • 绝顶寻天

    绝顶寻天

    我要这天,不在遮我眼;我要这地,不在限我足。我既然还活着,就当凌绝顶,我既然还站着,就要战天尊。看重生少年,步步生莲,登凌绝顶,寻天道,战天尊,成就至尊之路。
  • 文明边境

    文明边境

    渺小的人类哪里知道千百年来仰望的神也是宇宙中的弱者,五百五十万年前,神被逐出家园,他们为了复仇而不断学习,而我们,则是神的试验品与学习材料。长时间的日食,瘟疫,战争,饥荒,死亡......天启之日来临,楚梓皓在求生途中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他怎么也想不到,朝夕相处的女友竟是陪伴了她无数次轮回的大天使长米迦勒,他怎么也想不到,人类的最终避难所伊甸园根本是神的圈套。最终当三个文明之间首次碰撞,最弱小我们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