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8900000003

第3章 明英宗朱祁镇

宠信宦官土木惊变

朱祁镇虽然做了皇帝,但仍是一个玩童。宣宗也知道,9岁的儿子即便登上皇位,也没有能力行使皇权、管理国家,因而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诏,命令大臣,凡是国家的一切大事,都必须请示他的母亲太后张氏。这时,有人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了她的拒绝。但实际上,凡是朝廷大事,都要先告知张氏,再送往内阁议决实行。由于张氏的把持,再加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一班仁、宣时期富有经验的老臣主持着政务,正统初期,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朝政在以往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宦官王振却在悄悄地窃取权力,干预朝政,并终于酿成大祸,导致英宗为北方的瓦剌所俘。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蔚县)人。他非常善于逢迎,因而深得朱祁镇的欢心,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朱祁镇登上了皇位,便把王振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宫廷中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和各种杂役,更为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口述的命令也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成诏谕颁发。野心勃勃的王振掌握了这样重要的部门,便处心积虑地加以利用,以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一直到宣宗,对宦官的管束都十分严厉,这一点王振十分清楚。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面讨好英宗,一面故作姿态,骗取阁臣的好感。王振每次到内阁传旨,都装出毕恭毕敬的样子,但暗地里却拼命拉帮结派。朱祁镇当皇帝不久,太皇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在朝阳门外阅兵。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与王振交往甚密,王振竟骗过所有大臣,谎报纪广为骑射第一,并越级提拔他为都督佥事。

渐渐地,王振便有所放肆了。太皇太后常派他到内阁问事。有几次杨士奇尚未决断,王振便自作主张,杨士奇甚为恼怒,一连三日不上朝。太皇太后张氏知道后,立即召人到便殿,指着五个大臣对英宗说:“他们都是历经几朝的重臣、忠臣,所有的政策法令都必须与他们商议,如非五人赞成,便不可实行。”她又命人传来了王振,历数了他的种种不规行为,下令赐死。话还没落音,几个女官的刀已经搁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立刻面如土灰,浑身发颤。英宗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他又惊、又怕、又怜,赶忙跪下为王振求情。五位大臣虽然对王振的所作所为不满,但王振得宠于幼帝,为了取悦于皇帝、为了自己的后路,也都跪了下去。太后经众人求情才缓和了脸色,沉痛地说,皇帝年少,决不可用这样的人祸国,今天看在你们的面上先饶了他。从此,每隔几天,张太后都要派人到内阁查问,王振有没有不通过内阁而自作主张的事,一旦发现,即加痛责。

英宗并不把张太后的话放在心上,对王振更加宠信。朝内外的一些人见此情景,或畏服于王振,或趋炎附势,投靠他的门下,使得王振权势日重。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病故。在这之前,杨荣也已去世,杨士奇则因为儿子杀人,早已不理朝事。“三杨”中只剩下一个杨博,但已年老势孤。王振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明初,朱元璋见历代宦官利用亲近皇帝的有利地位,干预朝政,酿成祸乱,便对宦官立了许多规矩,诸如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兼外臣,不许超过四品等等,并在宫门挂了一块铁匾,上写“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王振每当看见这块铁牌,总觉得后背冷嗖嗖的。张太后一死,王振便立即打着英宗的旗号摘去了这块牌子,破了明朝的戒律,去了他的一块心病。

张太后死后英宗也更加无拘无束了。他在王振的怂恿下只管游玩享乐,哪里还管什么铁牌、什么祖宗训戒,朝事全交给了王振。一旦大权独揽,王振便明目张胆地广植私党,打击异己。他的两个侄子,一个升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一个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凡是触犯他的,稍不如意,就横加迫害。御史李锋碰到王振不跪,被贬谪铁岭。驸马都尉石?仅仅因为骂了自己家里的阉人,王振便恨他伤害自己的同类,把他逮入狱中。在王振的淫威之下,公侯勋戚常呼王振为翁父,畏惧灾祸的也都争相攀附于他。有的甚至蓄了须又剃去,拜王振为父,并发誓要学王振终身不蓄胡须。而王振这时不过3O多岁。

朝官的谄媚,王振的专横,英宗不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反而认为王振忠心耿耿,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对他宠眷益深。正统十一年(1446)英宗赏给王振白金、珍宝等物品,作为对他的奖励,并特赐敕一道,称王振“性资忠孝,度量弘深”,“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稗益实至”,为王振唱了一曲赞歌。

英宗的昏庸,王振的擅权,终于酿成了一场大祸。

就在王振弄权的同时,北方蒙古瓦剌部的脱欢及其儿子也先逐渐强盛起来,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去,也先嗣位,执掌了瓦剌的实权。也先上台后,开始扩张势力。他先是向西北方向发展,到正统九年(1444)设置了甘肃行省。第二年又率兵攻打明朝所封的忠顺王倒瓦塔失里,并逐步控制了西域要道哈密。与此同时,他又向东发展,攻击兀良哈三卫。面对这一系列的扩张、侵扰,朱祁镇和王振不但不谴责、反击,就是遇到求救也从不派兵。渐渐地也先的势力向东扩展到了辽东地区,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从而构成了对明王朝的威胁。对此,明朝有识之士纷纷向英宗上疏,提醒他警惕瓦剌的崛起。正统八年,侍讲学士刘球针对当时的弊政提出了1O件应该改革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防范瓦剌。然而,王振看后,认为这是对他的谴责,竟将刘球逮捕,并私自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将其杀害在狱中。从正统四年以后,瓦剌每年都向明朝进贡,也许这也是英宗放松警惕的一个原因。瓦剌每年来进贡的贡使一般都在2OOO人左右,但常常虚报人数,冒领赏赐。王振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以庇护。

正统十四年(1449)这一年也先再次向明朝进贡马匹,像往常一样实派贡使2OOO却谎称3OOO。不知为什么,王振突然心血来潮,一面让礼部按实有贡使人数给予赏赐,一面自作主张将马价减去了五分之四。贡使回到瓦剌,也先勃然大怒,以明朝曾答应将公主嫁给他的儿子失信为借口,于这年七月起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

由于多年战备荒废,塞外明军不堪一击,城堡很快一一陷落,只剩下一座大同城孤零零地被也先围了个水泄不通。前线战败、告急的报告频频传到北京,有时一天多达数十次。英宗顿时慌了手脚,他先是匆忙派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率兵万人前去迎敌,但很快全军覆灭。英宗不得不又找来王振和群臣商量对策。

贪鄙的王振为了讨功邀宠,动起了劝驾亲征的念头,极力劝说英宗亲率兵马抗击也先。英宗仍像过去一样,只要王振说了话,他就谁的话也不再听信了。他当即传下命令,让太监金英辅佐成王朱祁钰留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扈驾随征。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英宗和王振却视若儿戏,仅通过两三天的筹备,就于七月十六日仓促率领五十万大军,踏上了艰难的征程。随征的文武大臣只不过是为英宗壮威的摆设,一切军政事务均由王振一人专断。

也先得知英宗亲征便佯装败退,诱使明军深入。

英宗率领大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八月初一,英宗率领部队进入大同。他还想继续北进,追击也先。这时,王振的同党,曾藏在草丛里捡了一条命的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把前线惨败的真情密告了王振。英宗和王振又吓得异常慌恐,不知所措,便匆匆决定班师回京。开始,他们准备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撤退。这样就可经过王振老家蔚州,从不放过耀武扬威的机会的王振,更想借机邀请皇帝“临幸”他的家乡以光宗耀祖。然而走着走着,他忽然想到,如此众多的兵马经过蔚州一定会将家乡田里的庄稼踏坏,因而遭到乡人的唾骂。这时大军已走了4O多里,王振却让英宗下令改变行军路线,掉头向东奔向宣府。大同参将郭登得知这一情况,建议英宗仍按原定路线走,这样可确保安全撤回,可英宗没有采纳。

也先闻知英宗退兵,立即派大队骑兵日夜追袭。明军本来有较充裕的时间从容撤退,但由于改变行军路线耽误了时间,很快就被瓦剌骑兵追上。明军殿后部队虽一再力战,但难以抗敌,很快便溃散。

十三日,英宗在明军且战且退的护卫下来到土木堡。这里离怀来城仅2O里,正确的指挥应当赶紧进城里驻守。王振却因为自己的千余部辎重车辆未到而让英宗在土木堡扎营等候。兵部尚书邝野一再上奏要英宗立即疾驰入居庸关,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王振却将奏章截留不报。眼见形势十分危急,邝野直接闯进行殿力请英宗迅速入关。王振大声斥骂说:“腐儒哪里懂得军事,再敢胡说就砍掉你的脑袋!”喝令士兵把邝野架了出去。英宗无动于衷,听凭王振施威。就这样,英宗坐失了最后一次机会。第二天,土木堡就被赶上的瓦剌大军重重包围了。

土木堡地势高,无水源,士兵下挖二丈多仍见不到一点水。一连两天人马没有喝上水,士兵一个个饥渴难耐。十五日,也先设计,先是假意派人讲和,并指挥军队诈退。在这种情况下,讲和是英宗求之不得的,他立即派通事二人随瓦剌使者去也先营中议和。王振见瓦剌退兵信以为真,立即下令移营取水。干渴极了的明军一听移营命令蜂拥而奔,马上乱了队形,这时已预有准备的瓦剌骑兵像是从天而降,从四面八方向明军冲来。早已疲困不堪而又完全放松了警惕的明军立即溃不成军,争相逃窜。

英宗亲带亲兵冲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眼看突围无望,索性下马面南盘膝而坐。一个瓦刺士兵抓住了他要剥他的衣甲,但看到朱祁镇衣着与众不同,就推搡着他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利王。堂堂的明朝皇帝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做了俘虏。

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把怒火集中到了王振身上,他猛喊一声,“我为天下诛此贼”,用铁锤猛击王振,王振一声惨叫摔死到马下。

这一仗,随英宗出征的大臣英国公张辅,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待郎丁铭、王永和等五十多位高级官员全部战死。英宗所率五十万军队,几乎是明朝的全部精锐,也差不多全部被葬送。

这次事变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它成为明王朝的转折点。

被俘受辱南归复辟

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瓦剌士兵开始只是看他的穿戴非同一般,并没有想到抓到了明朝的皇帝。英宗先是被送到了赛利王的营地。赛利王盘问他是什么人,他却反问对方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赛利王。赛利王听他说话的口气很大,非常吃惊,便立即告诉也先说,“我的部下俘获了一人非常奇异,莫非是大明的天子?”也先听后马上让还留在瓦剌营中的明朝议和使者前去辨认,果然是朱祁镇。也先欣喜若狂,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能抓到明朝的皇帝,于是认为谋求大元一统天下的时机到了。他把英宗关押起来,准备用他向明朝政府要挟。

英宗被俘曾使明朝上下一度出现混乱,但在太皇太后和大臣于谦等人的坚持下,顶住了朝中一部分人的逃跑主张,紧张而有序地建起了新的运行机制。他们先立了英宗年仅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让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不久清除了王振的死党,加强了北京的保卫,迅速做好迎击瓦剌的准备。接着,为了抵销英宗在瓦剌手中的作用,文武百官又联名上书大皇太后,请立成王为皇帝。九月六日,朱祁钰登基做了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为了照顾英宗的面子,遥尊他为太上皇。

这一招果然使也先有所失望,但他仍不死心。过了一个月,也就是土木之变后的三个月,瓦剌经过充分准备,挟持英宗,以送英宗回京为名,大军直逼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队列阵西直门外,朱祁镇则被放在了德胜门外的一座空房内。

与此同时,明军在于谦的率领下,英勇出击,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迫使也先于十五日拔营北遁。英宗也被裹挟而去,他不得不继续留在瓦剌,过着俘虏的生活。

也先本想在抓获英宗后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霸取中原的目的。现在看到明朝已立新君,手上的朱祁镇这张王牌已失去了价值。这时瓦剌内部也产生矛盾,可汗脱脱不花私下派使者向明朝献马议和。同时连年的征战也使瓦剌的人民死伤惨重不得安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先提出与明朝讲和。

朱祁镇的弟弟、已经做了景帝的朱祁钰已不愿放弃皇位,因而内心很不愿哥哥回来。朝议时,于谦劝景帝说天位已定,派使者前往瓦剌迎回太上皇,有利于消除边患。景帝听到皇位不会再改动,才放了心。随决定升礼科都给事中李实为礼部右侍郎任正使,升大理寺丞罗绮为少卿任副使,率领随行人员于七月一日出发前去瓦剌议和。

朱祁镇见到明朝使者,迫不及待地说,你们回去上复当今皇帝和内外大臣,赶快派人来迎,并表示回去后愿看守祖宗陵寝,或者就做一名普通百姓。

李实回到北京后,也先又两次派使者到北京,双方经过反复谈判,在明王朝在经济上做出许多让步后,也先终于决定放归英宗,十五日,朱祁镇到达北京,景帝与百官集结在东安门迎接,二人相见后执手相泣,寒喧了一番后英宗被送进了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由也先的俘虏,变为被弟弟幽禁的“囚徒”。

被软禁起来的朱祁镇,在南宫一住就是将近8年,这期间,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太子朱见深被景帝的儿子所取代,看着弟弟的皇位日益巩固,他只有哀叹的份儿。心想这一生只能这样渡过了。但谁曾想,天遂人愿,一夜之间,他忽然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原来,景帝在景泰三年废除了原来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只过了一年多,朱见济却夭折了。景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又不愿传位给朱祁镇的儿子,因而对立太子一事一直不露声色。这时他才2O多岁,或许是想以后自己还会有儿子。不料到了景帝八年(1457)正月,他却病倒了。当时,一年一度的极为隆重的大典郊祀的日期即将临近,他支撑着病体来到南郊斋宫,把武清侯石亨召到榻前,要他代行郊祀礼。

心怀二心的石亨看出景帝已经病入膏肓,毫无康复的希望。从斋宫一出来,即找到同党都督张,左都御史杨善和太监曹吉祥密谋,请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以便得功邀赏。主意一定,他们又跑到太常卿许彬那里商议,许彬认为办成这件事有盖世之功。但他又称自己年纪太大,无能为力,让他们找常有奇策的徐有贞商量。十四日晚上,石亨等人聚集在徐有贞家里,商量如何行动。约定十六日夜举事,石亨等在前一天将计划秘报了朱祁镇,得到朱祁镇的默许,于是便分头准备起事。

这时,恰好边吏报警,徐有贞便决计以加强戒备以防不测为名,调一部分军队进入大内,然后直扑囚禁英宗的南宫。军队冲到南宫后,由于门紧锁着,很牢固,徐有贞命令军士抬来巨木,几十个人一起用力抬木撞门,但仍不奏效,他又命令一些士兵爬墙进去,内外合力毁墙,终于很快墙坏门开,他们冲进了南宫。

朱祁镇自从得到了秘报,他不知是福是祸,他期待着幸运之神的降临,在忐忑不安中焦急地等待着。听到撞门声,他立即在灯烛之下单独出见。徐有贞等人冲入后,见到英宗立即跪伏在地上,齐声请他复出登位。朱祁镇用力压抑住心头的惊喜与慌乱答应了他们。

军士拥着英宗来到了东华门,守门的卫士喝令他们停止前进,朱祁镇大声喊道:“我是太上皇。”门卫见状,不敢阻拦。众人一直来到皇帝听朝的地方奉天殿。当朱祁镇重新坐在了告别八九年之久的座位上,他激动得近乎于木然。徐有贞等见大事已成,率众军士立即高呼万岁。

十六日,景帝曾通知群臣第二天上早期,十七日清晨,大臣们一大早就等在朝房中准备景帝临朝。忽然听到宫殿之中传来高呼万岁声,正在惊疑之时,又听钟鼓齐鸣,接着诸门大开,徐有贞出来大声宣布太上皇帝已复位,催促大家赶快去朝贺。事情来得非常突然,官员们一时反应不及,十分惶恐,又见大殿上果真坐的是太上皇,只得列班朝贺。朱祁镇又摆出了皇帝的威严,宣谕复位,并狡称卿等因为景帝有疾,迎朕复位,望仍各司其职。一场宫廷政变出乎意料地平平静静地成功了。这件事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宠信奸臣被迫平叛

英宗复辟后,废景帝仍为成王,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病中的景帝被迁往西宫,没过几天就病死了(也有说是被害死的),年仅3O岁。他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西山,他的妃嫔也被赐死殉葬。与此同时,英宗将在抗击瓦剌保卫北京、治理国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少保于谦等一大批官员逮捕入狱。

为了借机报仇,徐有贞与石亨等几个串通一气,唆使同党弹劾于谦、王文阴谋迎立英宗的叔父的儿子为皇帝。廷审时,王文辩白说,召亲王进京须用金牌信符,派人须用马牌,只要查一下内府、兵部就可以真相大白。于谦在一旁冷笑说,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辩白又有什么用处?果然,经过查对,金牌、信符全在内府。但徐有贞却说虽然没有明显迹象,但用意是有的。这时主审的都御史萧维桢阿附徐、石,竟以“意欲”二字成罪,判于谦等人谋逆罪,处死刑。

开始,英宗十分宠用徐有贞,认为他很有才能。徐有贞便趁机排挤异己,意欲独揽大权。他看到曹吉祥和石亨招权纳贿的劣迹太露骨,英宗对此亦流露出厌恶的神情,便有意与曹、石二人拉开距离。英宗因而对他更为信任,经常屏退左右,与徐有贞一起秘密议事。

在这之前,曹吉祥与石亨在权力争夺中也有矛盾和斗争,但当他们感到受到威胁时,两人又联合起来,秘谋对付徐有贞。一次,英宗又与徐有贞议事,曹吉祥让一个小太监悄悄在外窃听。过了不久,曹吉祥在和英宗谈话时,故意将偷听到的内容泄露出来。朱祁镇大吃一惊,连忙问他是从哪里听说的,曹吉祥谎说是徐有贞告诉他的,这使英宗对徐有贞产生了怀疑。就这样,在曹吉祥的不断离间下,朱祁镇渐渐疏远了徐有贞。之后不久,曹吉祥、石亨又唆使言官弹劾徐有贞“图擅威权,排斥勋旧”。于是,徐有贞被关进了诏狱,并被谪戍边,直到天顺四年(146O)才被释放回原籍苏州。

天顺元年十二月,英宗重新审议奖励在“夺门之变”中的有功人员。由于这时的政局已基本上被曹吉祥、石亨所操纵,结果,曹吉祥的养子被加封为昭武伯,他的三个侄子被任命为都督,他门下豢养的士卒因夺门冒功得官的竟多达千人。石亨也不甘落后,他以迎复功最高自居,不仅本人进爵,而且他的侄儿石彪也封为定远侯,他的弟弟、侄子家人冒功而授指挥、千户、百户的5O多人,他的部属、亲朋故旧冒名夺门而得官的达4OOO多人。

由于英宗的宠信放纵,石亨借机培植党羽,扩充实力。他摸透了英宗的心理,常常带几个爪牙到英宗跟前对他说,这几个人是我的心腹,迎复陛下时他们出了很多力。昏庸的英宗只要一听说为他复位出过力,就立即按石亨的要求授予官职。到后来,石亨、石彪叔侄两家养有官员、猛士数万人,将帅中有一半出自他们的门下。

随着权势的扩大,石亨更加胡作非为,横行朝中,他大肆排斥异己,将两京大臣斥逐殆尽。他还屡兴大狱,构陷纠劾他不法行为的言官,使得朝中官员大都十分畏惧他的权势。

直到这时,朱祁镇对石亨才有所认识。起因是石亨在皇城中建造了豪华府第3OO余间。

一次,朱祁镇在官员的陪同下登上翔凤楼,他遥指石亨的府第明知故问身边的官员说:“这是谁家的住宅如此宏丽。”官员们没有一个敢如实相告,大都推说不知,个别的则含混其辞,说那一定是座王府。英宗一笑说“不是这样”,官员们假装惊诧地问“不是王府,谁敢盖这么宏伟的房子”。英宗恍有所悟地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都是害怕石亨,不敢说他”。从此英宗对石亨叔侄内外拥有重兵的疑虑越来越重。为了削弱他们的兵权,天顺三年(1459)七月,英宗召石彪入京。石彪不肯从命,暗地里指使千户杨斌等5O余人到京师奏保,乞令石彪留在大同镇守。这更引起了英宗的怀疑,他命人将杨斌等人收入狱中严刑拷问,杨斌供出了是受石彪的指使。英宗立即严令石彪疾驰入京。石彪一到北京立即被关进了锦衣卫狱。

石亨措手不及,只好上章待罪,请求尽削弟侄官爵,放归田里。英宗没有准许。很快石彪的供词牵涉到了石亨,在朝的一些大臣也上章弹劾石亨招权纳贿、肆行无忌、图谋不轨等罪行,说石亨不可轻宥。于是,石亨也被关进了监狱。第二年二月,石亨在狱中死去,紧接着石彪等人也被处死。

石亨叔侄的下场使曹吉祥等惊恐不已。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与石亨等人是紧密相连的,石亨的结局也许就是他们明天的命运。他们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发动军事政变。

英宗得悉曹吉祥等人的不法行为后,加强了对他们的控制,派锦衣卫暗中进行监视。曹慌了手脚。天顺五年(1461)七月,恰巧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告警,英宗下令怀宁侯孙镗统领京军西征,部队正整装待发。曹吉祥等秘密商定在七月初二由其侄曹钦率人袭杀孙镗,夺取兵权,曹吉祥则在宫中率领所属禁卫军为内应。计议已定,曹钦设宴招待他的党徒等待起事。夜至二鼓,酒吃到一半,叛乱军官之一的都指挥马亮怕万一事情不能成功而遭杀身之祸,悄悄溜出来,到皇宫朝房告发,恰好孙镗和另两个军官住在里面,他们急忙草成奏疏从长安门缝隙中投了进去。英宗接到这份报告,便下令火速逮捕了曹吉祥,并严令坚闭皇城各门及京城九门。

曹钦发现马亮去而不归,察觉到走漏了消息,慌忙率领他的几个死党和几百士卒直扑长安门,但一到宫门看已紧闭,便冲到朝房砍杀了几个官员,并纵火焚烧东西长安门。这时孙镗已集合起征西部队攻击曹钦,曹钦不敢恋战,想外逃出城,但各城门已依照英宗命令关闭,没有办法他只好奔回家中,孙镗部队很快冲进来,曹钦走投无路,投井自杀了。三天之后,曹吉祥被凌迟处死。

英宗宠信曹、石,酿成了曹石之乱。在这之后,他虽然也想任用贤臣重治国家,然而,这时的国力已遭到极大削弱,英宗的身体也日渐衰弱多病。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仅38岁的朱祁镇死去。临终前,他命太监草书遗诏,废除了自成祖、仁宗、宣宗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最后终算办了件明白事。朱祁镇死后被葬于裕陵,庙号为“英宗”。

南宫复辟内幕曝光

英宗复辟秘谋

英宗被俘以后,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但是,国一日不可无君,在群臣的督促下,太后降旨,由成王朱祁钰继承皇位,是为景帝。

景帝继位之后,大臣于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时,决心报国雪耻,指挥各路大军展开急攻,取得节节胜利,蒙古部也先一败涂地,只得无条件送还英宗。

英宗返回京师,还不断做着皇帝梦,总想着其弟朱祁钰会主动把皇位让出来。没料到朱祁钰却把英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名义上把他尊为太上皇,实际上软禁在南宫,不许他召见百官,不许他过问朝政,不许他和宫外联系,甚至昼夜派人看守,不许他走出南宫宫门半步。

英宗面对此情,只好忍气吞声地过着“富贵囚徒”的生活。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英宗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怒火,暗地里使尽伎俩,决心筹划政变,除掉景帝,自己重登皇位。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景帝重病缠身,英宗朱祁镇感到时机成熟,立即举行政变。

正月十四日夜,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到了,北京城里灯山火海,全城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朱祁镇偷偷地溜出了南宫,躲开一道道封锁线,来到了奉天殿,登上了皇帝龙座,按照事前策划好的,由亲信太监假传圣旨,把文武百官召集到大殿前,随即钟声齐鸣,司礼太监宣布:

“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进殿朝拜。”

莫名其妙而又惊恐万状的群臣,只好向朱祁镇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万岁”之声传进一舍。卧病在床的景帝朱祁钰,惊闻钟鼓齐鸣,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在百思不解之时,朱祁镇派来的亲兵闯进内宫,把朱祁钰带走,被幽禁在西宫。

景帝朱祁钰一夜之间失去皇位,成了阶下囚,心中闷闷不乐,加上病魔缠身,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英宗虽然幽禁了朱祁钰,心里总是不踏实。想起自己被幽禁六年,最后还是夺了皇位,朱祁钰会不会也这样干呢?如果自己百年之后,皇太子的皇位保住保不住呢?想到这里,下决心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这时,景帝朱祁钰还在生病,卧床不起,虽不见好,可也不见坏。于是,英宗就想了个主意,在重登帝位的第三天,召来司礼太监,下了一道圣旨,废除朱祁钰景帝帝号,恢复其成王封号。太监到朱祁钰幽禁的西宫,传达了圣旨,一下把朱祁钰气得口吐鲜血,四肢疲软,头晕目眩,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经过御医诊治,贴身太监精心调养、服侍,过了一段时间,景帝不但没有死,反倒慢慢好起来了,开始吃些流食,并能起身坐在床上。

景帝被害揭秘

英宗看自己“废帝复王”的手段没能把朱祁钰置于死地,便变本加厉地施展出更加狠毒的另一招。

一天,早朝散了之后,英宗叫来贴身太监,附耳轻声交待了一番,只见那个太监疯子似地向殿外厢房跑去。不多一会儿,和一个四十开外的男子急步走进殿来。原来这人叫蒋安,是英宗的心腹太监。他进殿后急忙拜见叩头。口称:

“皇上万福金安!奴才奉旨前来,请皇上吩咐!”

英宗忙说:

“平身!进上前来,待朕细说于你听。”蒋安立即站起身向英宗走去,英宗顺手把他的耳朵一拉,咕嘟了几句,又严肃地说:“切记,要见机行事,不可妄动!”

“遵旨!”蒋安立即回答,并叩着头拜退。

蒋安奉了英宗的旨意,经过一番周密安排,便伙同御医来到西宫。他以给朱祁钰看病为名,经过一番装模作样的望闻问切之后,对景帝说:

“大王的病情看来似乎有些好转,实则五脏六腑病变的更加厉害!”

景帝听了不禁失声惊叹。

这时,蒋安顺势说了声:

“请王爷多喝白开水,宽宽胃为好。”

说着,转身示意身边侍奉的太监去倒杯水来。那侍奉太监转身刚走出房门,蒋安这边就下了毒手,从衣襟里抽出一条早已准备好了的麻绳,从景帝身后往脖子上一套,用力狠拉,景帝还没寻思过味来,就一命呜呼了。

蒋安同御医收藏了绳索,慌慌张张地夺门而出。刚走到门口,正同倒水去的侍奉太监撞了个满怀,蒋安大声训斥道:

“成王因没及时喝上一口水,干咳了几声,一口痰没上来便断了气!你们先在这门外守候,我等速去禀报皇上定夺!”

说着,二个径直朝后宫去了。

英宗得知景帝已死,心腹之患根除了,便喜出望外地给蒋安和御医分别升了官、赐了宝物。

景帝被害以后,英宗下诏,只让以王礼治丧,不许埋进早已修好的景帝陵,而让埋在京西的金山。

就在埋葬景帝时,有个太监叫王应顺的,曾建议让给已死的景帝穿上笨重的靴子,以防止来世步履轻盈作乱朝廷。英宗是个非常迷信怕鬼的人,听了点头赞成。于是便给景帝换上了一双笨重的靴子,并将两只脚紧紧绑住,以免他的鬼魂跑出来。一切搞好之后,英宗才批准下葬。

葬后的第二年春天,一个漆黑的夜晚,英宗批阅完了奏折,倒在床上就睡着了。他刚睡下不久,朦胧中似乎自己和妃子一起,在御花园中游玩,正玩的高兴,猛然发现有个穿着大皮靴的人,从一个大匣子中走了出来,也在御花园中漫游,大皮靴发出“咚咚”的响声。这时,这个穿着大皮靴的人发现了英宗,一个箭步冲上来,用手解下自己的腰带,冷不防套在英宗脖子上,越勒越紧,起初英宗还大声喊叫“救命”!喊着喊着就出不了声了。

皇后听见英宗在叫,急忙唤醒他,问及何事梦中叫喊?英宗把梦中情形讲了一遍。皇后说:

“皇上忙了一天,太疲劳,思想够紧张的啦,还是好好休息一下吧!待明天我去烧个香,许个愿,祭奠一下菩萨和列祖列宗,让神和祖宗保佑皇上安宁吧!”

说来也真巧,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的某一天,英宗真地发现有个穿皮靴的人在宫中出没,正待差人过问,这个人却不见了踪影,让太监到处寻找也没有找着。于是,英宗发出一道敕令,严禁民间穿皮靴,发现者严惩不贷。一时间,锦衣卫在城中四处搜查,把穿皮靴的人全都逮捕,关进了监狱。

这样,英宗才算心神安定了许多。

同类推荐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曹操传

    曹操传

    曹操传所谓乱世出英雄。汉室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异军突起,平董卓,战官渡,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在纷乱中夺得了一席之地。本书立意独特,参考史实并加以适当的臆想,将曹操的丰姿跃然笔下,一定会令读者爱不释手。
  •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发明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发明家

    本书选取了世界上最卓越的20位发明家,介绍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主要发明、人生格言等知识,语言优美,图文并茂,知识性与可读性强。
  • 包玉刚:我的爸爸

    包玉刚:我的爸爸

    这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不仅让在“天堂的爸爸”安心,也使读者看到这位世界船王的内心世界。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以家国为重、无视个人享乐的勤奁天性。身为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时刻面对船王爸爸的严格要求和训勉但亦得到了非常可贵的栽培教育。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好爸爸.—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诧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著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热门推荐
  • 大华王朝

    大华王朝

    一次意外,他得到了前世的记忆。在这乱世,他又要何去何从?荡平天下,横扫六合,成天下之王,立不世功勋。一十三国五十四州,且闻宝剑镇山河。
  • 一个侦探所

    一个侦探所

    这是一个披着推理外表的悬疑热血校园爱情小说,揭露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描绘了当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彷徨,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个角色无奈抉择的哀叹,发出了对当代社会不公的呐喊!好了,就这么多,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 惊世悬案

    惊世悬案

    大脑真是一个可怕的器官,它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一切,特别是记忆,有些记忆是你所经历过,但又无法释怀,在现实面前你才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是一名刑警,无意间发现了一本绝密档案,于是一切随之而来…
  • 仙域之祖

    仙域之祖

    滴血焚苍穹,滴血煮沧海;一念斩星辰,一念化宇宙;万族林立,诸雄并起,仙域沉浮,乾坤动荡;一个失忆的少年,从神魔岛中走出,搅动仙域风云……
  • 清世宗实录台湾资料选辑

    清世宗实录台湾资料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堕尘

    星堕尘

    结合了自己本身的一些真实的故事……毕竟还未成熟,如有不足之处,忘有待提醒
  • 通神世界

    通神世界

    修武世界第一天才重生来到一万年后的修武世界,一切都不同了!修炼境界:锻体,练气,通脉……
  • 温侯陨殇

    温侯陨殇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他远去的背影最终也似乎没找到答案。
  • 铮世纪

    铮世纪

    初中生宁铮,莫名被劫。醒来已在编号为三十七的钢铁基地。不清不楚的接受了一系列训练。随着越来越强大,他发现了一个惊天阴谋,被安上人类叛徒的罪名而四处逃亡。“叛徒?我明明是在拯救世界阿!”宁铮摸了摸鼻子。